天地雖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雖凡夫俗子,皆可為圣賢。——王陽明 一旦某人的動人遭到懷疑,他的所有行為都沾上了污點。——甘地 一,王陽明與朱熹
王陽明 王陽明,是朱熹(理學(xué))后的另一位大儒,“心學(xué)”流派創(chuàng)始人。 清末有人斷言,中國幾千年歷史上“立德、立功、立言”。顯著的人有兩個半!兩個人是指諸葛亮、王陽明,另半個人則是指曾國藩。在古人的心目中,王陽明能夠與諸葛亮這樣的人物并肩,這足可見王陽明的價值。 朱熹 關(guān)于朱熹的爭論幾百年都沒消停過,罵他的人說他是敗類,捧他的人說他是圣賢,但無論如何,雙方都承認(rèn)這樣一點:他是一個影響了歷史的人。是中國歷史上有影響的哲學(xué)家。 朱熹一生追求的東西名字叫做“道”, “存天理去人欲”和“格物窮理”。所謂道,是天下所有規(guī)律的總和,是最根本的法則,只要能夠了解道,就可以明了世間所有的一切。對于不同種類的追尋者而言,道有著不同的表現(xiàn)方式,對于和尚們來說,道的名字叫做“悟”,對于朱熹這類讀書人而言,它的名字叫“理”。 二,“心學(xué)“由來 “無論何時,何地,有何種理由,人性都是不能,也不會被泯滅的。它將永遠(yuǎn)屹立于天地之間?!?/span> 正是從這一天起,王陽明意識到:朱熹可能是錯的。他開始明白,將天理和人心分開是不對的,人雖然有著種種的欲望,但那是正常的,也是合乎情理的,強行用所謂的天理來壓制絕不可能有任何效果 在格物窮理的道路上徘徊了19年的王陽明,終于獲知了秘密的答案:“理”在心中。隨心而動,隨意而行,萬法自然,便是圣賢之道!天理即是人欲。這是載入史冊的一瞬,中華文明史上一門偉大的哲學(xué)“心學(xué)”就此誕生。 三,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是一個理論和實踐的問題,有人認(rèn)為知易行難,懂得理論是容易的,實踐是很難的,有人認(rèn)為知難行易,領(lǐng)悟道理很難,實踐很容易。 比如朱熹就主張知難行易,這也好理解,按照他那個格法,悟道是很難的,但執(zhí)行似乎是很容易的。他也提出了“由不明故不行“,很多不行動是因為不知道為什么做。 懂得道理是重要的,但實際運用也是重要的!這句話的真正意思是:要想實現(xiàn)崇高偉大的志向,必須有符合實際、腳踏實地的方法。 四,心學(xué)四訣與“致良知”
無善無惡心之體, 有善有惡意之動。 知善知惡是良知, 為善去惡是格物。 心學(xué)四決,流傳千古,至今不衰。王陽明認(rèn)為,每一個人都有“良知”,應(yīng)該用最恰當(dāng)?shù)摹傲贾比ソ鉀Q辦法。他認(rèn)為“天理”就在每一個人的心中,要求人們“知行合一”,通過提高自己內(nèi)心的修養(yǎng)和知識水平,去除自己的私欲與雜念,從而達(dá)到社會的和諧運行,即所謂的“致良知”;教化人們,應(yīng)將道德倫理融入到人們的日常行為中去,以良知代替私欲,就可以破除“心中賊”。 “致良知”是王陽明一生提出的最后一個學(xué)說,是他心學(xué)體系中最成熟的部分,也是他對以前所有學(xué)說的最高概括和總結(jié),是一種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