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生病媽媽吃藥? 故事: 蓉蓉是個新媽媽,也是個電視劇迷,《甄嬛傳》其中有一集,靜和公主生病一直啼哭,不肯吃藥。甄嬛就命令乳母吃藥,通過乳汁將藥效傳遞給嬰兒。因為蓉蓉還在哺乳期,這個場景給她留下了深刻印象。 不巧,這些天寶寶生病發(fā)燒了,但就是不配合吃藥,急得蓉蓉一身的汗。著急中,她心想我也可以效仿電視上的做法啊。可是,吃多少這她拿不準了,如果吃醫(yī)生開的藥量,這是給嬰兒的量,會不會太少了呢,大概要吃成人的量吧? 帶著這個疑問,她撥打了醫(yī)院藥房的咨詢電話。當班的藥師認真解答了她的問題,告訴她,由乳母來吃藥,通過乳汁喂藥給嬰兒是不合適的。 解釋:靠乳汁送藥沒效果,達不到治療量 事實上,電視劇里這種喂藥方式對觀眾是個誤導。 對于哺乳期婦女,服藥后確實會有一部分藥物進入乳汁,電視劇里的說法倒也不是空穴來風。 可是大家都知道,要讓藥物發(fā)揮作用,得達到治療的劑量。根據(jù)有關資料證實,母乳中大多數(shù)藥物的濃度遠遠低于嬰兒的治療劑量,是無法治病的。 以常用的解熱鎮(zhèn)痛藥對乙酰氨基酚(撲熱息痛)為例,即使母親以650mg的成人退熱劑量給藥后,乳汁中測到的最大藥物濃度是15mg/L。經(jīng)過測算,嬰兒在單次哺乳中攝入的藥量為0.45mg/kg。這差不多是嬰兒期體重相關劑量的4%(對乙酰氨基酚兒科推薦劑量:口服一次10-15mg/kg)。 顯然,對嬰兒來說這么小的量根本無法達到退熱的目的。指望乳母吃藥,嬰兒治病是不現(xiàn)實的。 貼士:給嬰幼兒選擇合適劑型 電視劇雖好看,但不可盲目模仿。嬰幼兒用藥必須在醫(yī)生的指導下選擇適合的劑型,如干混懸劑、滴劑、加了矯味劑的口服溶液等,不僅可以精確給藥劑量,同時可減少喂藥困難,達到治療目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