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主張“狀態(tài)”,為何又用了“境界”,“境界”,那是已經(jīng)升華為感覺上的東西。 第一境界:相當(dāng)于小鳥羽翼初成,可以試飛吧。 第十六章: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復(fù)。。。,這回進入了狀態(tài),還保持了很久,并有所得:夫物蕓蕓,各復(fù)歸其根。原來,別看萬物龐雜,原來各有自己的章法,各有自己的門道,最終,都會歸于沉寂,新一輪的熱鬧又開始上演。“有”終將消失,而“無”方得新生。而這些,并不能輕易發(fā)現(xiàn),為什么呢?事物是錯綜復(fù)雜的,彼此作用,相互勾結(jié),簡直一團亂麻。但是,你在致虛守中的情況下,觀察它他的運動變化,你就能看見它們之間的界限,所謂“以觀其徼”即是。 到了這一步,可以辦事了,老子說:知常曰明。。。沒身不殆。到此,據(jù)我感覺,可以算是為道第一境界。在此一境界,不再為許多事情所困惑,明白了基本的事理。在此一境界,不再為許多事情所困惑,明白了基本的事理。知道自己是誰,從哪里來,到哪里去。生活中,不為諸多的名利所牽制,做了一個精神上自由的人,來去隨心,收放自入。明確自己的位置,言行舉止,流暢得體。這種感覺,從某種層面上來說,大體相當(dāng)于孔子的“不惑”吧,當(dāng)然,千萬別等同,因為一個講的是理,一個講的是心。 在第十章,老子開口即以反問的方式提出要求: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即是說:你能讓自己的身心保持這種狀態(tài)而不改變嗎?換句說說:你已經(jīng)進入了第一境界,要注意保持??! 第二境界 接下來是:摶氣致柔,能嬰兒乎?也就是說,能長時間很好地堅持保持第一境界,當(dāng)有段時間感到身心輕松自在的時候,胸腹中感覺像是有種軟軟的像氣一樣的東西,并且有向四肢擴散的趨勢,身體過去不舒服的地方也消失了,但更像是被掩蓋了。而且,那個氣還可被調(diào)動。 同時,你還會感覺心中一下變得敞亮起來,一點點念頭,情緒的細微波動,都在這里變得很清晰。到了這時,老子警告道:滌除玄鑒,能無疵乎?(對于這種身心狀態(tài)的描述,不得不佩服老子那準(zhǔn)確的描述。你想,那團軟軟的氣充斥著你的體內(nèi),隨著你運動而運動,渾身是那種溫柔狀態(tài),隨了嬰兒,你想不到別的做比。最絕的是“滌除玄鑒,能無疵乎”,平時,我們心里似乎總是裝了許多東西,真就到了這個狀態(tài),突然感覺真的像是有一面鏡子,一點點的牽掛都會孤零零地懸在那里,特清楚。除了用鏡子照來表達,沒有更合式的詞匯。由此看來,心中干凈,無牽無掛,幾人能為?。?br> 第三境界 老子為道,是把自我放在一邊,用眼睛觀察一切,用心感受一切,當(dāng)身心達到“能嬰兒,能無疵”的狀態(tài)之后,作為普通人的自我已經(jīng)消失了,再高層次的,老子沒有進行這方面的文字表達,而是從另一角度,進行了完美的描述。 “ 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边@就是老子的為道最高境界的具體表述。 所謂“慈”,實際上,是一種在沒有自我情緒參與下的看待世界的一種感覺,那就是“知常容”,那是一種柔軟的,無比博大的,能夠包容一切的情懷。在他的眼里,一切“玄同”,“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到這時,你便擁有了“為天下貴”的品質(zhì)。此時,你所表現(xiàn)出來的,便如上帝、似如來俯視人間的心態(tài),那就是“慈”。有此境界,便會勇于擔(dān)當(dāng),以天下為己任,所以“故能勇?!蔽覀儾皇浅Uf“大智大勇”么,很像。 所謂“儉”,即是明白了事理的人,不會輕易地將個人的意志強加于事物自身的規(guī)律之上,去辦一些不該辦的、違背事理的事情,而按道理辦事,便沒有太多的事要辦,要辦的也不會難辦。這樣的為政之道,自然容易推廣。所謂“儉,故能廣”,亦即“簡單易行,容易推廣”。 所謂“不敢為天下先”,即“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放下自我,以百姓利益為重的心態(tài),這樣才能“天下樂推而不厭”,才能有資格為百官之長(器長)。 這里,老子終于從理論上完成了由個人的修心、修身到治天下的跨越,也終于完成了對修道最高境界的詳盡描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