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匪夷所思的往事...... 有一次我夜讀《道德經(jīng)》,讀到第十章時,怎么看都看不懂,不知道老子在說什么,我心里十分疑惑,大晚上睡又睡不著,抱著一本《道德經(jīng)》十分焦慮。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滌除玄鑒,能無疵乎?愛民治國,能無為乎? 這一段,看了很多翻譯解釋也還是覺得晦澀。我正在恍惚之際,忽然一陣風(fēng)吹過來,我覺得有點涼意,便起身去關(guān)窗,一走到窗前,一推那個窗戶,忽然之間,進了另外一個空間。 睜開眼一看,是一個大山里面,此時已不是黑夜,是白天。這山非常清秀,松柏樟楓漫山遍野,林中鳥飛蟬鳴,野兔奔馳,實在景致非常。 我正在觀賞,忽聽得一陣笛聲傳來,這笛聲啊,悠長婉轉(zhuǎn),直入心田,音律好似把內(nèi)心的愁緒一絲一絲拉扯出來放飛,聽了一陣,心扉大開,滿身吉祥,實在是太好聽了。 我循聲找去,只見林間一條青色水牛悠然漫步,一個大約十一二歲的小道童騎在牛上,橫吹竹笛。 我站在那靜靜地聽著,心曠神怡。 道童也看到了我,于是停下笛子,催牛過來,到了我跟前,他一陣笑聲,說道:先生穿一件睡衣來爬山啊哈哈哈哈。 我一看自己,原來剛才晚上的睡衣還沒有換,于是說道:小哥哥見笑了。我剛才正在夜讀《道德經(jīng)》,不知為何一下到了這里,敢問此處是何山? 道童道:此處是江西三清山。 我說:哇,這和我家相距可太遠了,三清山又名少華山、丫山,位于中國江西省上饒市玉山縣與德興市交界處。因玉京、玉虛、玉華三峰宛如道教玉清、上清、太清三位尊神列坐山巔而得名。是道家名山啊。 道童道:說的是,看來你很了解這座山啊。 我說:山我不了解,以前來過一次,這次不知道為何來了? 他說:正所謂疑而后至,不疑不遇,因疑而緣,故你來的理所應(yīng)當(dāng)也。 我說:小哥哥你說話,聽起來應(yīng)該不是一般人啊。 他說:我在這山里住,每日里呼吸山野靈氣,承蒙日月光輝照應(yīng),可能與你們城市里的孩童略有不同吧。 我心想,這孩子絕對不是一般人,要不拿我疑惑的第十章問問他。 于是問道:我讀《道德經(jīng)》,讀到第十章時,怎么看都看不懂,不知道老子在說什么,我心里十分疑惑,小哥哥你能給我解說解說嗎? 他說:久不看書,也不記得第十章是些什么語句,你背來我聽聽。 我便背了一遍。 他說道:哦,這一段啊,原來師父教過我,我還記得他老人家說的。我轉(zhuǎn)述給你聽吧。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這個營魄抱一,一般人家說的是精神和身體合一,但還無法解釋透徹,其實我家?guī)煾父嬖V我,這個營魄抱一,是說知行合一的意思,就是說一個人修道修到了觀心如一,一切念頭行為須臾不離觀照的地步。 什么意思呢,如果觀自心的那個清凈心無法時時刻刻和自己的行住坐臥合一,則不能叫做營魄抱一,則為迷失,所以老子說能無離乎,是要你自問,這個知行合一的境界,能不能做到不離失?能不離失,你就能進入道的化境。 營魄抱一是我們道家修行的一種基礎(chǔ)階段,也是一個很終極的階段,說他基礎(chǔ),是必須從這個抱一開始進入,說他終極,是最后也就是抱一不離的地步才算成功。 一個人能夠營魄抱一,也就是精神不散亂的意思,精神不隨行為和外境而散亂,魂魄不亂不離不迷,始終和生命的運作合一,專注而契合。 你看修行修的好的人啊,常常氣息很好,精神狀態(tài)很專注,你和他說話,不會感受他散亂魂不守舍的感覺,他始終都有一種專注凝聚的清靜篤定力,這就是營魄抱一的體現(xiàn)。 剛剛起步的人,常常離失,常常無法抱一,神魂也就是意識,帶著身體思緒亂走奔馳,追逐聲色名相,無法靜下來。非要慢慢達到處在任何地方任何時候,都抱一不離,才是功夫啊。 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這個專氣致柔啊,很多解釋,其實我們不要過多的思考和分析這個所謂的境界,老子無奈用四個字來形容,其實我們不必去管那么多,你假如靜得下來,你的氣息自然專氣致柔,不需要你特別的注意自己是否專氣致柔。 專氣致柔不是自己可以覺察的,你一關(guān)注自己的氣息,就出問題了,就離開那個專氣致柔的境界了。 專氣,是穩(wěn)定而微細,自然而不覺,這樣的氣息,能讓你的生命狀態(tài)變得柔和平和平衡,好像嬰兒一樣,你看嬰兒的呼吸,好像沒有很微細卻但是又很有生機那個小肚子一張一弛的,他很穩(wěn)定,節(jié)奏很穩(wěn)定,韻律很穩(wěn)定,呼吸的均勻度也很穩(wěn)定。 我們不必去追求這樣的氣息,你要知道,要達到這種氣息,只需要營魄抱一即可,假設(shè)你耳目困以聲色,鼻口勞以臭味,魄所欲行而神從之,帶著你亂走,當(dāng)然不行。 你的心態(tài)若能靜下來,神魂不亂走,意識不亂放飛,氣息自然會很好,自然就能專氣致柔如嬰兒乎,這是最好最高級的養(yǎng)生。也是最高級的養(yǎng)心。 如果你說,我要去練氣,練習(xí)訓(xùn)練修煉這樣的氣息,那就是走了歪路了。這個氣息可不要去刻意練習(xí),你只要從心開始入手,心靜,自然氣定,氣定神自然閑。古人云:神不治則氣亂,致柔的氣息,是契合道的虛極的氣息,所以奧秘就在這里。 滌除玄鑒,能無疵乎?什么是滌除玄鑒,通俗講就是無染無著,無染無著的清凈湛然,才可一覽無余。專氣致柔,營魄抱一之后,有機會進入這個無染無著的境界。這是個什么樣的狀態(tài)呢?無瑕疵,無瑕疵就是一點一絲不掛其上啊。 在這個上面,你掛不上沾不上任何一點東西,一個念頭,一點情感、一絲執(zhí)著,都不能有,或者說都不可能有,這才是道的潔凈。 道的潔凈是無瑕疵的,是絕對完美的,因為它無染,如果你修到這個境界,心里頭可以契合道妙,不沾不滯一絲瑕疵,那就可以了。 所以他說滌除玄鑒,什么叫玄鑒,就是心鏡啊,返照內(nèi)心,青天白云朗朗乾坤,無染無著啊的純凈啊,這才叫做質(zhì)樸,質(zhì)樸不是說出來的,是自然成就的。 只要你回歸到了那個道妙,就自然純凈,那里既沒有好壞之分,也沒有仁義善惡的區(qū)別,更沒有生和死、煩惱執(zhí)著,這些都不存在。 世界上但凡還有一樣?xùn)|西,能夠牽掛住你,你就不能叫做無疵。所以老子這一問,千古幾人敢答? 因為我們即使是修行人,還是不斷地在被各種外緣內(nèi)因擾亂清靜。比如一些念頭,比如一些希冀,一些追求,都始終放不下,我們無法做到一絲不掛的無染,用心鏡一鑒照,瑕疵多的是,當(dāng)然,能夠懂得用心鏡來返照,已經(jīng)很不錯了。 所以佛家說覺而不迷,知幻即離,便是如此,一照之下,便是醒覺,便是無染。倘若時刻照鑒,便能營魄抱一而不離了,這也就是純粹的知行合一了。 愛民治國,能無為乎?所以你看老子,提出個愛民治國,這就是前面這些修行的妙用,我們以為他說愛民治國是說的政治,其實不然,愛民,是愛自己的民,自己的生民, 一個人自己的生活,自己的身體行為,思想情緒,都是自己的生民,你的主心骨好像天子,好像個政府,你要愛你自己的生民才對,治自己的國,就是自己的生命體系。 怎么愛他們,怎么治自己的國?無為。這就是終極之道。無為才能真正愛民治國。運營好自己的生命體系。 無為是一種什么方法呢?其實不可以說是方法,而是心態(tài),是狀態(tài)。無為的狀態(tài),可以解釋為自然,自然又是什么呢,通俗講就是該如何就如何,隨緣隨心,好像水一樣,溝渠江海,任意承載,不拘不擇,方便自然。 我問:小哥哥,這個無為,是不是會有消極的感覺? 他說:消極這個詞,只不過是俗情所定義,哪里有什么消極可言,沒有消極可言也沒有積極可言,才是自然,你非要說他是不是消極,其實就一點都不消極, 無為不是不作為,而是不刻意過度作為,遵循自然規(guī)律而為,不計得失成敗,但一心付出,享受過程。有的事,可為也可不為,為而不羈,不為而不掛礙,一切瀟灑逍遙,便是無為。 所以這個無為治國,其實是說你如果修到了前面的那幾句話那個狀態(tài),你就有這樣的妙用了,你的人生你的生命體系,就會呈現(xiàn)自然而然的質(zhì)樸和瀟灑,處事都能以無為心而處之。 他說到此處,那條水牛開始歡喜甩尾巴,發(fā)出牟牟的叫聲。牧童拍拍牛背,對我說:你看我把師父所說的,都轉(zhuǎn)述給你了,你應(yīng)該沒有疑惑了吧。 其實啊,師父還告誡我說,《道德經(jīng)》這樣的典籍,不必非要從文字上解釋它分析它,用思維去解析它,你可能搞不清反而頭暈,落入學(xué)究窠臼,不得解脫。 不如在生活中在修行中多多感悟,有了感悟,再去看它,可能悟得其中的道理,當(dāng)然,千人有千人之解,沒有絕對的答案。我剛才所說,也不一定是對的。你就參考參考行了。 說罷,他拿起竹笛,又兀自吹奏一曲,水牛騎著他逐漸走入深林,我正要喊他再解說一章,忽然一下醒來,發(fā)現(xiàn)原來是一個夢。我一看手上那本《道德經(jīng)》,上面還沾著一片三清山的樹葉。 (本文為故事,請勿當(dāng)真) |
|
來自: 成中行 > 《2哲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