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下手興功,必先垂簾塞兌默默觀照臍下丹田一寸三分之間,繼而精生藥產(chǎn),始用河車搬運,將丹田所積之精運而至于周身,灌溉久之,精盡成炁,充周一身,此煉精化炁之功也。至于精盡化炁,由是而過關(guān)服食,溫養(yǎng)大藥,此煉炁化神之事也。自此已后,則為面壁之功,還虛之道。始由下田而煉,繼則中田而修,終由上田而養(yǎng),所謂 " 三田返復(fù)真生涯 " 者是。此修養(yǎng)之路,學(xué)道人不可不照其理以為修養(yǎng)之基也。
見 性 量 之 大 凡人欲見真性,必先于靜定中尋出端倪,實實知得吾心之內(nèi)有一真湛寂光明不昧者,然后靜而存之,動而察之,于以施之萬事萬物,無一時或違乎至善,久之深造有得,自然昭昭靈靈,無時無處而不在焉。 性者何?即太虛中虛無湛寂之妙,張子云 " 太和 " ,所謂道者是。其體則有仁義禮智之性,其用則有惻隱羞惡辭讓是非之情;其存之于內(nèi)則為寂然不動之中,其發(fā)之于外則為感而遂通之和;無有偏倚,無有乖戾,而所存所發(fā)俱見性量之宏;微而德慧智術(shù)發(fā)謀出慮之初,顯而視聽言動衣服飲食之末;其接人也則有親親仁民之度,其處物也則有鳥獸草木咸若之懷。總之無內(nèi)無外,無動無靜。能知其性之真,自無一時一物之有礙。蓋性中原包天地、亙古今、統(tǒng)人物而無有或外者,特為人私欲間之,一身之內(nèi)且為胡越,何況國家天下民物,焉有不隔絕者乎? 是以君子之學(xué),于事之未至也廓然而大公,及事之已來也隨機而順應(yīng),前無所迎,后無所逆,因物付物,隨緣就緣,物有變而己無變,事有窮而己無窮,有如明鏡當(dāng)空,美者自美,惡者自惡,而己毫無容心于其際,是以心普萬物而無心,情順萬物而無情,有 " 語大天下莫能載,語小天下莫能破 " 之量焉。非然者,拘于一偏之學(xué),或務(wù)于靜以為修,或逐于動以為行,如此縱有所見,亦是旋得旋失,又安能合內(nèi)外、平物我、等動靜、泯人己而一之者哉!此圣賢存心養(yǎng)性之功。學(xué)者于無動無靜時尋得出有動有靜之根本,于以拳拳服膺,極之造次顛沛而不違,斯心與理融,理與心浹,打成一片,了無內(nèi)外人己之分。 雖然,其詣豈易言哉!蓋嘗曠觀古今,閱歷人情,無一不外重而內(nèi)輕,朝朝為己營私,只貪聲色貨利,以求一身一家之安,無有知性之最重、天下無有加乎其上者;即或知之,亦皆摹仿依稀,或靜處有而動處無,或一念起而一念滅,無有的的確確尋出一點真際。如孟子所謂 " 居廣居而行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 " ,極之富貴貧賤威武有不淫不移不屈之概,如此拓開心胸,獨高眼界,一任天下是非善惡賢愚,總無有入而亂我之真,此其人果安在耶? 惟望后學(xué)者,第一先尋得這個物事,無實亦無虛,無聲亦無臭,靜而存之,動而察之,隨事隨物而虛以待之,順以應(yīng)之,未事而不先,已事而不后,佛氏所謂過去心未來心現(xiàn)在心三心永滅,人我相眾生相壽者相四相皆空,如此存其虛明廣大之體,涵養(yǎng)深純,于以措諸天下后世而胥宜矣! 總之,性無涯際,無可捉摸,若要知性之真,其靜也只是一個空洞無邊、惺惺不昧之象,其動也即孟子所謂 " 今人乍見孺子將入于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 " 是。 但人莫不有性,性亦莫不有發(fā)之時,往往一發(fā)之后不復(fù)見矣,良以如心而出、無所計較,是為真性,一到轉(zhuǎn)念之間,則種種利害好惡之心生,遂為汩沒而不見。所以孔子云: " 再思可矣。 " 末學(xué)者流于靜中之養(yǎng),亦嘗洞見本原渾淪無際,每于持身接物之時,不免打成兩橛,不能合動靜而一致,良由未明性中之度量實有包羅宇宙而無有出吾性分之外者,若不于此而悟徹了明,鮮有能至于道也。此千圣的的心傳,為學(xué)人第一要著。務(wù)要由一念之仁充而至于塞天塞地,由一事之善積而至于亙古亙今,覺天下萬古無一事一物不在懷抱之中,如此實實見得,又何事修丹煉汞為哉! 言 立 命 之 要 吾道言性命雙修,雖分性命為二,其實則一而已。性是命之根,命是性之蒂,無命則性無依,無性則命無主,二者是二而一也。人能明得性命之源,則一切情偽之私、知覺之運,皆是命中之障,于以修其后天氣息之命而還乎先天元炁之命,庶不墮于實有,亦不墮于虛無,而于真仙之道得矣。否則徒養(yǎng)后天血氣之命,而不知先天虛無之命,縱得長生不老,亦不過守尸之鬼,其究也,必至生生世世流浪于愛河欲海而無有窮期。 |
|
來自: 自我覺察監(jiān)控 > 《待分類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