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橋張氏家譜
本譜是家譜,仲秀祖是以下記載較詳細,其他各房從簡記載。
公元一九八一年,辛酉歲,十二月。
族譜序
圣人制禮,每尊始遷之祖為始祖,凡有始祖以及祖父,悉當春祭,秋有獻,而孝敬不失,又自一本以及于傍支。悉當名有正,分有定,而昭穆不紊,寧容一世缺略也哉?然非概然無所籍也,茍非有譜以敘其源流,詳其世系,吾恐世變事殘,未可必其無憾焉!如吾族前困宋末大變,譜帙缺失,計“華”公之下計失六世,杳焉無存,延及皇明幾經修譜,皆苦于無據,其于孝敬昭穆也,奈之何哉?其尤幸始祖“華”翁葬于大夫司,墳墓彰彰久而不滅,至懷一公,癸孫公之后蹤跡如在,及違而下,或耳可聞,目可見,皆炳炳星日,非同宋代或存或亡者,改其近而追其遠,藉其略而參其詳,若不及時備列成帙,以垂我后人,恐其淪于宋代。孝敬難以申悉,昭穆難以悉別也。于是忘其固陋,力為是錄,或求之原鄉(xiāng),或求之他邑,搜遺篇而參閱焉。禮老成而改究焉,自康熙丙年歲,以迄于丙寅歲,積九年之功而有成,譜既成,而心有所見,于是有言矣。
康熙十六年,丁已歲,公元1677年,菊月九日,二十三世孫丙乾,宗元序。
張橋張氏族譜序
樹有根,水有源,人有宗,此萬物之有本也。新加坡總理李光耀,廣召中國人要講中國話,臺灣同胞回大陸尋宗,是不忘其本也。況人之有宗,亦本乎其祖,而祖宗之由來。端賴譜以敘其源流,詳其世系茍無譜據安知祖宗之由來。先人廬墓從何而知,先代之功德亦焉無存矣!修譜之重要明矣!
我始祖“華”祖就產于張橋,已三十余世,有千年歷史矣,及后子孫繁興,支派各地者甚多,失其宗者有之,誤認其宗者有之;尤其遠地定居,或出國謀生之宗裔,世變事久,忘其宗者有之;將來子孫榮歸故里,亦苦于無宗,況我族幾經變亂,特別是文化革命,古書譜帙盡焚之,幸存者亦是殘篇亂卷。若不及時修輯,恐后即欲起而修之,亦苦于無據,故修譜之不容緩也,亦明矣。
今承聲岳公之委托,重修族譜。我見聲岳公有敬宗之心,又鑒于近代世情大變,一般青年,不辨尊卑,動則非禮于人,此無家譜以為法守之故也,誠以譜之所在,世道賴以昭垂,因而決心修好族譜。不辭筆墨之煩搜諸遺篇,求教于老成者,蒙聲岳公四處奔走查訊,將所見所聞,悉為錄之,經一年之久而成此譜,譜既成,旅外宗裔,尋宗有譜,一展卷而故里在目前矣,祖宗之由來先人功德,一目了然,謹敬修片言,以告后人!
公元一九八一年,辛酉歲,十二月,三十世孫傳田序。
張氏之始
黃帝姓公孫,長居姬水,因改姓姬,名軒轅,居軒轅之丘(在今河南新鄭西北),故號軒轅氏,出生、創(chuàng)業(yè)和建都于有熊(今河南新鄭),故亦稱有熊氏,因有土德之瑞,故號黃帝。
據史書載,黃帝是遠古時代一個部落首領。他戰(zhàn)勝九黎族和炎帝族后,定居黃河域,領導部落人民發(fā)明養(yǎng)蠶,文字,指南針等;創(chuàng)造中華民族原始文化。揮祖是黃帝第九子(有譜載第五子)。
揮祖善制弓矢,賜姓張,世居清河(張氏發(fā)源地今河北清河縣),故今之姓張者,通稱曰清河,最主要的堂號為清河堂(我發(fā)現,家里的神主牌就寫的是清河堂。此外,張姓的主要堂號還有:“金鑒堂”、“孝友堂”、“親睦堂”、“冠英堂”、“燕貽堂”、“敦睦堂”、“宗岳堂”、“敬誼堂”、“源流堂”等)。以后子孫繁興,世代相傳,至丕光、光祖以上世系不詳,待考,光祖至九齡共九十五世。
由漢代良祖(即為劉邦打天下的第一謀臣留侯張良)第一世起傳至曲江張族始祖“君政”公共二十四世。
君政公是嶺南之始祖。
君政公以上世系,可參考張氏世系簡表便明白。
君政公以下世系本譜較為詳細。
第一世,嶺南始祖
君政公,高祖守禮之子,原籍河南散騎里,唐朝貞觀中,官為韶州別駕,卒于官,因居曲江,為嶺南之始祖,妣 礻四羽[傝]氏,生六子,長子虔、次子胄、三子沖、四子卿、五子譽、六子猷。(唐貞觀中,約公元640年距今1341年)
公葬于曲江田嶺, 氏葬于皇嶺。
第二世
祖子胄,君政公之次子,越州鄭州縣令,妣姚氏生四子,長弘藏、次弘毅、三弘智、四弘愈。
公葬于韶州平圃,妣姚氏葬于仁化,江口。
第三世
祖弘愈,子胄祖之四子,唐官、新州索盧丞,廣州都督,妣盧氏、李氏,生四子。長九齡、次九臬、三九章、四九賓。
齡生之夕、母夢九鶴盤天而下,故有是名。
愈公生于河南洛陽,隨祖赴任,僑居南海而生九齡。
祖與妣盧氏葬于洪義里、武臨原、又曰牢原。
妣李氏葬于金雞坑,天心堂。
第四世
祖九齡(公元678-740),字子壽,號博物。愈公之長子。生二子,長拯、次挺。
立學堂于始興縣清化鄉(xiāng),學堂前山律水旗岡,有人作始化族譜序,開元進士,幽州節(jié)度使,為唐玄宗左丞相,賜紫金光綠大夫,封始興伯,謚文獻公,開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距今1244年。因安祿山之亂,李林甫當權。公恐被害,故罷政歸田,總章元元,庚辰歲,二月二十五日受生,開元二十八年五月初七日逝世,享壽六十三歲。贈善佑夫人譚氏,桂陽郡循州司馬,譚海之女,至德三年十月初六日逝世,享壽七十七歲。俱葬于曲江洪義里,武臨羅坡,即愈公塋下。
第五世
祖拯,字萬祿。九齡祖之長子,有三子,長藏器,次仲舉,三仲立。官拜太子贊善大夫,安祿山誘以偽官,公叱拒不受,賊平封朝清大夫,謚忠藝。
第六世
祖藏器,字珍仲。拯祖之長子,長水丞,河南壽安尉,歷任黃門侍郎楷書,與徐浩齊名。 夫人李氏生一子,厚。
祖與妣葬于梅譚。
第七世
祖厚,字敦慶。藏器祖之子,袁州司馬參軍,殿中侍御使,歷任朝奉大夫,工部尚書。妣盧氏生四子,長隸實、次隸英、三隸華、四隸文。
第八世
祖隸英,字景仲。厚公之次子,唐鄉(xiāng)貢進士,歷洪州都督,袁州參軍,吉州刺吏。妣何氏,生三子,長唷、次澈、三復。
第九世
祖澈,字耀。隸英公之次子,唐相九齡公之六世孫,居南雄始興縣。元和三年與弟同登進士,官至范陽監(jiān)察御使。韓昌黎之門生,配韓公之孫女,生一子,興。幽州軍亂,公不屈死之,后人立碑于“嚳”祖墳下紀念之,逢子午卯酉之年,三大房拜祭。(沙富、張橋、沙岡)
第十世
祖興,字瞻愈。澈祖之子,妣田氏誥封恭人,生三子,長迪、次原、三咸。
興祖治家有方,子孫恪守祖訓,至公七世同居,唐敬宗寶歷元年(公元825年),乙酉歲,國聞孝義,賜珠璣絳環(huán)以旌其門曰“孝義門”興祖因避國諱,改所居敬宗巷為珠璣巷,唐贈中亞大夫,祖與妣合葬于鳳岡,丁向(按:珠璣巷名來歷以我興祖起者)
第十一世
祖原,字文嵩。興祖之次子,唐員外郎,誥封宜人,配曾氏生一子,景。
伯祖迪,叔祖咸二公后代居南雄。
第十二世
祖景,原祖之子,唐贈大中大夫,配李氏,誥封恭人,生三子,長廷澤、次廷范、三廷彥,享壽一百有三歲。
第十三世
祖廷澤,景公之長子,唐贈中順大夫,配趙氏,誥封恭人,生一子,嚳。
相傳廣東南部人民是南宋失妃逃來的。
歷史是這樣的,南宋咸淳八年九間,蘇妃不滿朝廷出走至南雄珠璣巷。宋度宗為追查蘇妃潛匿下落,到處屠殺老百姓咸淳十年,有大批老百姓逃至小欖等處。
我嚳祖十三歲隨叔廷范南來為官,遂寓古岡州城(今新會城)是唐末時期;這說明嚳祖子孫不是南宋失妃逃來的。
叔祖廷范,景公之次子,配朱氏,乙丑歲,舉為孝廉,起為御營使職宣差,嶺南道閘,辦常平司,掌平糴事。叔無嗣,南來為官,攜“嚳”祖就古岡州城金紫廂韓屋橋居住,后梁太祖禪唐故不再仕,詳于“嚳”祖遺言。
三叔祖廷彥,景公之三子,由科目出身,仕石晉為大將,齊王開運三年,丙午歲,十一月契丹入寇,杜威守貞俱降,惟祖力戰(zhàn),倍道飛報,夜渡白馬津,東方未明,自封邱門,破關而入,遷晉主于開封府,立大功,本宗子孫皆封官職?!皣俊比咏苑獯蠓?,長子榮封朝烈大夫,次子華封朝儀大夫,三子昌封朝清大夫,三叔祖于天福二年(距今1000多年),胡寇復起,被罹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