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山腰莊氏一世祖是何人,看了00版及06版山腰莊氏族譜關(guān)于山腰莊氏一世祖的名字及出生年,都把山腰一世祖寫成是耒公即(均麟公),生于元代某年(具體不詳),而二世祖莊留孫,生于1371年。 經(jīng)查閱山腰莊氏族譜一世祖及二世祖的出生日期是從原墓志銘上記載的,毫無疑問山腰莊氏二世祖的出生時間就是1371年。而關(guān)于一世祖、二世祖的名字由于山腰在00版及06版上都是這樣寫的,一世祖耒公即(均麟公),二世祖留孫公,一世祖耒公即(均麟公)為泉港山腰莊氏之始祖,墓葬山腰舊變電站后面的前涂埭,二世祖莊留孫公,墓葬泉港南埔鎮(zhèn)天湖村天湖山上。由于莊氏移居山腰年代久遠(yuǎn),且子孫有數(shù)萬之眾,傳說難免不一。為正視聽,尋根溯源,特將本人考證之史實(shí)和看法提供各位宗親參考。 二、關(guān)于耒公、均麟公、留孫公世系之考證 根據(jù)87年重修均麟公墓墓地在山腰前涂埭及天湖山二世祖留孫公墓里發(fā)現(xiàn)有墓志名確定均麟公為山腰莊氏一世祖,留孫公為山腰二世祖,均麟公生于元朝及留孫公生于明洪武辛亥年(公元1371)是正確的,留孫公為均麟公三子,而非均麟公就是耒公。山腰莊氏具體世系為:均麟公(山腰莊氏一世祖)→留孫公(均麟公三子山腰莊氏二世祖)→長翼生、次珍生(山腰莊氏三世祖)。夏公至耒公具體世系為:夏公(泉州莊氏始祖)→夢周公(二世)→彌堅(jiān)公(三世)→耒公(四世)。 而耒公與均麟公是什么關(guān)系呢?我們再看引自山腰本宗各支族譜載: 1、“開基祖,一世麟均公,字原奇,璲公四子,在前蔡住。生元朝(年)十二月十七日亥時。卒明洪武己卯(明建文元年1399有誤,應(yīng)為“乙卯八年(1375年)五月初二時已時,妣林氏(名不詳),生卒無嵇。傳三子長缺、次缺,三留孫公。 2、“一世祖,均麟公,又名厚哥(璲公之四子)居于洛陽橋南琯頭。生于元朝?年,卒于明洪武時,妣林氏生三子,長次子缺,三子留孫?!?/span> 3、“一世祖耒公,字均麟,號厚哥,山腰莊氏始祖。” 4、“一世祖耒公,字均麟,號厚哥。原籍水春湖洋,系森公派下十二世孫,即九世祖夏公之曾孫。彌堅(jiān)公之次子。生于元(代)?年十ニ月十七日亥時。卒于明洪武?年五月初二已時?!质希瑐魅樱喝蕦O、義孫、留孫?!?/span> 5、“一世祖諱均麟公,又名厚哥,璲公之四子,居洛陽橋南琯頭村。” 6、“一世,均麟公,名?,字?璲公、彌堅(jiān)公(之)四子。生元朝?年十二月十七日亥時,卒明洪武乙卯年(1375)五月初二日己時。在前蔡住?!?/span> 7、“二世留孫公,名維銘。原奇公三子。生洪武辛亥年十二月十三日子時卒永樂庚子年三月十四日卯時。嫡妣陳氏。生洪武甲寅年九月初一日丑時,卒景泰乙亥年三月計(jì)九日寅時,庶妣鄭氏,生卒無嵇。傳二子,長翼生,字良粥,次軫生字良器,女長、庶妣與軫生公繼妣蔡氏合葬在后柳。“ 8、“二世相。留孫公又名維銘(明)(趕鴨公)是均麟公三子。生洪武4年(辛亥1371)?!?/span> 9、“二世祖留孫公:系耒公之三子,字維明,生于公元1371年明洪武四年辛亥年十二月十三日子時,卒于公元1420年,明永樂十八年庚子年三月十四日卯時,享年49歲?!?/span> 10、”二世留孫公,名、字維銘,原奇公三子.“二世留孫公,名維明,生于明武辛亥年十二月十三日子時,卒于明永樂庚子年三月十四日卯時。” 11、…公于明初以游牧鴨群為業(yè),肇居山腰(前蔡)有“趕鴨公”美稱; 12、“…始祖元奇,高瞻遠(yuǎn)矚,支分前蔡,奠基山腰,錦水為環(huán),錦山為屏,地靈人杰。 13、“三子留孫字維明,號立庵,即趕鴨公,山腰開基始祖,生二子。” 14、“吾鄉(xiāng)二世祖原奇公,別號留孫…“立庵公,號維明,又稱元壽,均麟公之獨(dú)子,生二子,長(即翼生公)生三子,……次子(即軫生公)生四子,…所謂四世分七房是也,立庵公葬天湖巖?!?/span> 15、“二世,留孫公,名維銘,字原奇,均麟公的三子。” 16、“趕鴨公,生于洪武辛亥(1371)年十ニ月十三日子時,卒于水樂庚子年(1420)三月十四日卯時,49歲?!?/span> (以上據(jù):三落莊學(xué)添家族譜,莊三福族譜手抄本、莊錫仲:《錦繡山腰莊氏各支輩行索詳》、莊福仁等《惠安山腰莊氏家譜大四房卷(初稿)》)、莊興德《山腰莊氏家譜》、《錦繡莊氏家譜山腰三落房四主化眉世系》)。 以上山腰本宗各支族譜我們可以得出幾個山腰先祖名、號、諱:麟均公、原奇、璲公、厚哥、維銘(維明)、留孫,這些名、號、諱到底是什么關(guān)系以及世系呢?首先與同宗族譜敘、表對照,同支派中: (1)、(德化湖上村莊氏譜牒)“夢周(夏公二世)一彌進(jìn)(三世)一縉(四世)一細(xì)哥(五世)一福海(六世)一均顯、均萌(七世); (2)、泉州郡城西門峨豸莊恭家譜世系:一世夏公、二世夢周公、三世彌堅(jiān)公、四世壽恭公(壽奴)、五世汝成公、六世觀治(諱原忠)、原弼; (3)、江西上饒莊氏族譜:夏公(一世)→夢周公(二世)→彌堅(jiān)公(三世)→耕公(四世)→維潔公(五世)→原長(六世);夏公(一世)→夢序(二世)→彌大(三世)→塏(四世)→寶孫(五世)→顯翁(六世)→均弼、均懋(七世);夏公(一世)→夢序(二世)→彌壽(三世)→堦(四世)→寶孫(五世)→原輔、原珍(六世);以上信息找到“哥(孫)為五世”、“原為六世”、“均為七世”字輩序,之間是三代人。 另外一個方面:山腰莊氏目前為止最低輩分按森公一世排為森公下35世,與同支系比少了3至4代世系,作為有五萬左右莊氏后裔大族這也是不正常的現(xiàn)象。綜合以上佐證那么山腰本宗各支族譜先祖名、號、諱我們可以推斷世系排列: 夏公(泉州莊氏始祖1155年)→夢周公(二世1189年)→彌堅(jiān)公(三世1204年)→耒公(四世1237年)→厚哥(仁孫)(五世)→原奇(璲公)(六世)→均麟(七世)→留孫(維明1371年)(八世)。原山腰族譜世系:夏公(一世1155年)→夢周公(二世1189年)→彌堅(jiān)公(三世)→耒公(宋代)即均麟公(元代)(四世)→留孫(維明1371年)(五世)明顯是錯誤的。 注:宋代:960---1279年, 元代:1279—1368年, 明代(1368-1644年); 三、關(guān)于均麟公移居山腰的時間祖居地推斷 山腰莊氏從何遷來山腰?查閱: 1、錦繡莊氏白沙族譜(民國三十年重修)載:耒--仁孫(遷惠安錢蔡) 2、錦繡莊氏族譜(48年重建永春祖祠委員會莊澄波再版)載:耒公遷惠安前蔡。 3、江西上饒莊氏族譜載:耒公字延玉以鄉(xiāng)薦官任安慶訓(xùn)導(dǎo)復(fù)為惠安令授將仕郎遂居惠安七都。 4、明·萬歷 莊奇顯《莊氏重修族譜敘》載:即本房知縣派彌堅(jiān)公,生有子七,當(dāng)回祿賜第之時,或遷莆田,或遷同安,或徙安溪,或旋永春小岵之桃源里,及遷惠安二十二都、七都之錢蔡。從以上各莊氏族譜可以看出耒公或仁孫遷前蔡(山腰)。什么時間遷沒有記載。 再來看山腰《莊氏族譜》引自本宗各支族譜載: ①、“開基祖,一世均麟公,字原奇,璲公四子,在前察住。生元朝(年)月十七日亥時。卒明洪武己卯(明建文元年1399有誤,應(yīng)為“乙卯八年(1375年)五月初二時已時,妣林氏(名不詳),生卒無嵇。傳三子長缺、次缺,三留孫公;” ②、“一世祖,均麟公,又名厚哥(璲公之四子)居于洛陽橋南琯頭。生于元朝?年,卒于明洪武時,妣林氏生三子,長次子缺,三子留孫?!?/span> ③、“一世祖諱均麟公,又名厚哥,璲公之四子,居洛陽橋南琯頭村?!?/span> ④、“一世,均麟公,名?,字?璲公、彌堅(jiān)公(之)四子。生元朝?年十二月十七日亥時,卒明洪武乙卯年(1375)五月初二日己時。在前蔡住。” ⑤、…始祖元奇,高瞻遠(yuǎn)矚,支分前察,奠基山腰,錦水為環(huán),錦山為屏,地靈人杰。山腰本宗各支族譜可以得出山腰一世祖為均麟公,璲公四子原居洛陽橋南琯頭村,實(shí)際遷到前蔡(山腰)開基祖應(yīng)為均麟公之子留孫公從洛陽橋南琯頭村遷到前蔡。山腰《莊氏族譜》引自本宗各支族譜載始遷祖為留孫公與各地同宗族譜載耒公或耒公子仁孫遷前蔡有矛盾。 到底那個是山腰始遷祖呢?沒有實(shí)際明確的結(jié)論。再來看: (一)、據(jù)泉州桃源莊氏族譜匯編里泉州峨豸西莊長房房譜(一世成公乃夏公之子彌堅(jiān)公五子壽恭耒弟長子):吾宗自少師夏公賜第郡城以來,人文代興,簪纓世出。迨元遭兵焚,子孫散處失序。至敦齋公復(fù)振郡城,由是有東莊、西莊,數(shù)傳而盛。峨豸西莊長房房譜大意是:我族自宋代少師莊夏公賜第郡城指莊府巷府第以來,人文學(xué)者層出不窮,世代作官的家族,到了元代遭兵亂,子孫到處躲避。到了敦齋公重新振復(fù)居莊府巷,這時有了東西莊之分;另據(jù)惠安黃塘石碼村族譜前言云:據(jù)傳南宋少師夏公十二世孫乃泉州之一世祖(指莊恭公),世居泉州莊府巷。元末遭兵亂,遷居于東門外象坑鄉(xiāng),以后一支又遷居入泉州甲第巷及大寺后是為西莊,另一支遷居于泉州東門外東宅、下星帽、古樓等三鄉(xiāng)居住為東莊。峨豸西莊長房房譜及惠安黃塘石碼村族譜均記載元末遭兵亂,夏公后裔分成東西莊居住。 (二)、據(jù)泉州郡城西門峨豸莊恭(耒公之弟壽恭八世孫)家譜載:值宋末兵冗徙居(城東)東岳對面象坑鄉(xiāng)。說明宋末年間由于宋亡元興,時值元朝統(tǒng)治,世道混亂,如系釣脈。前因夏公派為感宋皇恩,莊氏舉族勤王,欲保南宋幼主,兵敗宋滅,官府派兵捕剿莊氏族人。為避滅門之災(zāi),隱姓埋名,紛紛各奔東西,輾轉(zhuǎn)流離,逃往他鄉(xiāng),落籍為家。 通過見《泉州歷史網(wǎng)》①“此時泉州城中市民才知道蒲壽庚已經(jīng)叛變。南宋在泉州設(shè)有'南外宗正司',是一處南宋宗室的聚集之地。得知蒲壽庚叛變,城中宗室、士大夫便籌劃迎接宋軍,蒲壽庚隨即發(fā)動了泉州大屠殺,把城中南宋宗室,士大夫,百姓和忠于宋朝的官兵等數(shù)萬人全部殘忍虐殺,并趁機(jī)將他們的土地房屋和海船據(jù)為己有。蒲壽庚還派出軍隊(duì)追擊宋朝廷,在廣東潮州追上,宋軍迎戰(zhàn),被蒲壽庚叛軍擊敗”。 ②“亦思巴奚戰(zhàn)亂: 賽甫丁、阿迷里丁叛據(jù)泉州,至正十七年 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到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泉州“義兵萬戶”賽甫丁和阿迷里丁兵亂?!对贰ぞ?6·本紀(jì)第46·順帝》載:“至正十七年(1357年)三月,義兵萬戶賽甫丁、阿迷里丁叛據(jù)泉州?!?清·同治《福建通志·卷266·元外紀(jì)》也同樣記載:至正十七年(1357年) 三月,“泉州萬戶賽甫丁、阿迷里丁合兵逐泉州官吏,據(jù)城以叛?!鼻濉さ拦狻稌x江縣志·卷18·武功志》:“(至正)十七年,萬戶賽甫丁、阿迷里丁反,據(jù)泉州,民大被荼毒?!比輾v史網(wǎng)上記載1367年及宋末元初事件和上面豸西莊長房房譜、城西門峨豸莊恭家譜載的相符合,說明宋末元初及1367年亦思巴奚戰(zhàn)亂我莊氏家族經(jīng)地二次大遷移,以致有了當(dāng)時的東西莊之分。東西莊的定義, 據(jù)《惠安黃期石碼村莊氏世系》載“元末遭兵亂,遷居于東門對面象坑多。以后,一支又遷入泉州甲第巷及大寺后居住是為西莊:另一支遷居于東門外東宅,下星帽,古樓等三鄉(xiāng)居住,是為東莊” “泉州莊府卷夏公一派,則分為東西二莊。出郡城東門姓莊諸村落的莊壬,琯頭、古樓……為東莊。莊府巷以西甲第巷、花棚下、潘山等地則為西莊?,g頭村是山腰莊氏始遷地,經(jīng)查泉州歷史網(wǎng)元明時琯頭村又名竿頭村、莊壬村、古樓村屬晉江縣鸞歌里三十八都。而據(jù)江西上饒莊氏族譜里載:耒公之父彌堅(jiān)公及耒公長兄耕公、耕公之子及長孫、耒公堂兄弟部分都墓葬于三十八都車埠頭、白石洋、田尾院前、婆嶺山等地;乾隆版《晉江縣志》里也寫了:進(jìn)士知全州莊彌明墓在三十八都塘西院前車埠頭。另據(jù)近年莊任村莊氏出土的墓志銘:森公十二世孫、夏公世孫埴之子。埴于元代任惠安縣主簿,卒,子驥孫葬主簿于婆嶺山(三十八都),去公墓東三里為莊潯,遂築室而遷居焉。證明當(dāng)時夏公三世孫至四世、五世孫確實(shí)遷三十八都也就是前面所說的東莊?!断墓磕贻啴?dāng)備祭序》可得佐證《序》中記述:“子年水春,丑年琯頭(鯉城城東鎮(zhèn))……”。由此可證府第被焚, 各房“各依其外親,遷于異縣”,夢周公其后一文耒公遷往東莊的琯頭村定居,同一記載中,各房有一、二人“應(yīng)筵”“前蔡二人(山腰)”參加,據(jù)上“輪當(dāng)備條序”中有“丑年琯頭”,下“應(yīng)筵額數(shù)”中有“前蔡二人”從此說明琯頭要“輪值備祭”,“前蔡僅派(二人)“應(yīng)筵”而已。此間關(guān)系可說明吾宗始遷祖是自琯頭村遷出定居于前蔡一說,可得到佐證。 綜上所述:那么可以推斷山腰莊氏先祖耒公先居住于泉州莊府,后經(jīng)宋末戰(zhàn)亂被逼于建炎二年(1277年)遷居于三十八都琯頭村,再有其均麟公或留孫公遷居古惠安前蔡村,遷居前蔡時間應(yīng)為元末明初(山腰譜寫山腰莊氏遷前蔡是明永樂年間是正確的)。 事實(shí)勝于雄辯,只要我們尊重歷史,注重證據(jù)。以上看法,如有不妥之處,請各位宗親海涵并教正! >>>圖文\莊寶民 編輯\莊 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