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斂之先生二三事 2003年12月27日,我國當代著名表演藝術家、翻譯家、教授英若誠先生溘逝。由此聯(lián)想到英斂之先生。 先生名華,字斂之,號安蹇齋主,晚號萬松野人。正紅旗滿洲人。1867年(清同治六年)生于京師。少年家貧,喜習武,博覽群書,自學成才;成年后尤好宗教(佛、道、回、耶)研究,由于深受意大利籍傳教士利瑪竇(西泰)、德國籍傳教士湯若望(道未)等人《天主實義》、《主制群征》的影響,遂皈依天主教。1898至1900年(清光緒二十四至二十六年),先后到廣州灣法軍、天津法國天主教堂及云南蒙自辦理縣署充任文案,負責草擬文牘、掌管檔案。 一 1901年(清光緒二十七年)抵達天津后,積極籌辦《大公報》,在法國駐華公使鮑渥、主教范國梁以及天主教信徒柴天寵、朱志堯等人集股資助下,以“開風氣,牖民智,挹彼歐西學術,啟我同胞聰明”和“興利除弊,力圖富強”為辦報宗旨,由英華(斂之)主辦,劉孟揚、王瀛孫等主編的《大公報》,于1902年6月17日(清光緒二十八年五月十二日)在天津租界創(chuàng)刊。作為頗具一定影響的時事政治性日報,很能吸引讀者眼球,三個月后就由創(chuàng)刊時日印3800份上升到5000份,以“敢言”著稱的《大公報》成為當時華北地區(qū)一份吸引人的報紙。 民國后,不任主筆的英斂之離津回京,開始在香山隱居休閑,并自稱“萬松野人”——“萬松”指地,言香山一帶松樹極多;“野人”自稱,言自己是郊外之人。因有敢于天主教內(nèi)青年信徒文化水平較低,1913年,他在香山靜宜院設立了一所設立名為“輔仁社”小型學校,專門招收各省教內(nèi)青年以教之。“輔仁”者,蓋取曾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論語·顏淵》)之意義,期望通過講學以會友,則道德益明;取善以輔仁,則道德日進?!拜o仁社”開辦之初,他親自為學子們講授中文、歷史、書法等功課。 二 1912年,英華(斂之)與馬良(相伯)聯(lián)名上書羅馬教廷,要有在中國開辦一所天主教大學。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此事即被擱置。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后不久,羅馬教皇派人考察中國。英斂之重提此事,建議被教廷批準,并委派美國本篤會具體負責籌建學校事宜。1923年8月,全美本篤會大會通過決議,責成賓西法尼亞州(美國第一個本篤會分會創(chuàng)始地)的圣文森學院院長、主教司泰來(Aurelius Stehle)具體此事。隨后,司泰來主教受命多次來華訪問,研究辦學事宜。1925年1月,司泰來派遣奧圖爾(George Barry O’toole)博士以未來大學校長的身份來華赴任;3月,以16萬大洋“永租”前清濤貝勒府舊址為校址;8月,經(jīng)過院落房屋修葺、教學設備安裝等辦學準備工作,學校規(guī)模初具。為保證教育質(zhì)量起見,開始只辦國學部專修科,仍舊沿用香山“輔仁社”之名,由英斂之擔任社長(主任)。首屆23名學生,全都是由各地天主教會選送來的,主要學習課程為中國文學、歷史、哲學,兼學英文、數(shù)學等。由于辛勞過度,導致早年已有的痿痹病疾復發(fā),遂于1926年1月10日病故,享年60周歲。 應該一提的是,英斂之在臨終前將學校事托付給曾經(jīng)擔任過教育部署次長的陳垣(援庵)。隨后,陳垣接手校務工作,多方籌措資金,聘請授課教師,購買圖書、儀器,于1926年暑假后正式招收大學班學生,并將校名改為“公教大學輔仁社”,先設立文科史學、國文、英文3個系。但是按照當時教育部《私立學校條例》,立案時又改為“私立輔仁大學”;校董會推舉奧圖爾任校長,陳垣任副校長。 1929年7月26日,南京政府教育部頒行《大學組織法》,規(guī)定大學分文、理、法、教育、農(nóng)、工、商、醫(yī)各學院,凡具備三個學院以上者,方可稱為大學。輔仁大學將文科改為文學院并添設理學院和教育學院,以合部規(guī)。同時,由于教育部于8月29日頒行《私立學校章程》,其中規(guī)定學校如為外國人所設,必須由中國人任校(院)長。由是學校重組的校董會推舉陳垣為校長,奧圖爾則改任校務長。 三 英斂之先生熱心教育,其子女也在民國北京教育史上留有一席之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