泣鬼神 感肺腑 ——讀杜甫《石壕吏》《無家別》有感 “三吏”、“三別”是唐肅宗乾元二年寫下的—組詩。當時與安史叛軍對峙的局勢仍很嚴重,郭子儀等九節(jié)度使的軍隊于鄴城潰退,據(jù)守洛陽。在這種形勢下,人民無法擺脫沉重的負擔和重大的犧牲。當時詩人任華州司功參軍,有事到洛陽,在返回華州的路上,以親身聞見的事實為基礎(chǔ),創(chuàng)作了這六首詩(《新安吏》、《潼關(guān)吏》、《石壕吏》、《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主要寫人民在戰(zhàn)亂中遭受的災(zāi)難,不僅來自叛軍,而且來自官府?!妒纠簟贰ⅰ稛o家別》寫得最為深刻。他的《三絕句》寫蜀中戰(zhàn)亂:“群盜相隨劇虎狼,食人更肯留妻子?殿前兵馬雖驍雄,縱暴略與羌渾同。聞道殺人漢水上,婦女多在官軍中?!?/span>這可視為絕句中的“三吏”、“三別”。 《石壕吏》是“三吏”中重要一篇,現(xiàn)實主義藝術(shù)的描寫達到了很高的水平?!笆尽敝甘炬?zhèn),其地在今河南陜縣東。是寫杜甫投宿于石壕村夜間遇上差役拉夫的情況。 全詩分為三節(jié)。前四句為第一節(jié),簡潔的敘事。“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墻走,老婦出看門”。“暮投”指傍晚投宿。詩人于傍晚投宿到石壕村一戶人家,夜里吏人來捉壯丁。大約這種情況經(jīng)常發(fā)生,老翁警覺性很高,他立刻辨識出來,便跳墻逃跑了,由老婦出來應(yīng)答。詩從暮夜投宿斬截而起,然后一句一事,吏捉人,翁逃墻,婦應(yīng)答,節(jié)奏緊促,與“有吏夜捉人”的情節(jié)水乳交融,給人以極其緊張的感受。 接下去到“猶得備晨炊”是第二節(jié),通過老婦對吏人的傾訴苦情展示這一家極其悲慘的遭遇。“吏呼—何怒,婦啼一何苦”。吏人是來捉壯丁的,結(jié)果連個男人影兒也沒瞧見,只有一個女人迎上來,還是個老婦,自然怒不可遏,連聲逼問,“呼”字見出高聲呼喝追問?!耙缓巍豹q如說獨何,多么。雖只一句詩活畫出吏人的專橫與火氣。老婦一方呢?一肚子傷心事和苦情,再受到吏人的叱喝,不禁哭哭啼啼的訴說起來了。啼聲之苦透露著遭遇苦難的深重。老婦哭訴了令人怵目驚心的情況。“聽婦前致詞”是從詩人角度說,聽老婦上前向吏人答話,下面便是老婦訴說的內(nèi)容。“三男鄴城戍”。鄴城在今河南安陽境內(nèi)。唐朝官軍收復(fù)了兩京之后,安慶緒據(jù)守鄴城,郭子儀等九節(jié)度使率兵圍攻鄴城?!叭小敝咐蠇D的三個男孩子。這句說全家三個男孩子都參加了圍攻鄴城的戰(zhàn)斗。“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zhàn)死”。一個兒子托人帶書信來說,兩個兒子新近戰(zhàn)死了。“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存者”指活著的。征役繁重,貧困不堪,活著的不過暫且偷生而已,死了的是永遠地結(jié)束了。“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家里再沒有什么人了,只有一個沒有斷奶的孫子?!叭橄隆敝高€在吃奶期。“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因為奶這個孫子,孩子的媽媽沒有改嫁,可是年輕的媳婦連件完整的衣服也沒有,沒法出來見人。“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急應(yīng)河陽役,猶得備晨炊。”“河陽”即孟津,在洛陽對面的黃河北岸,在今河南孟縣。當時九節(jié)度兵圍攻鄴城不得手,即退據(jù)洛陽。應(yīng)河陽役就是到河陽兵營中服役?!袄蠇灐笔抢蠇D的自稱。她對吏人說我雖然力氣不大了,愿意同您連夜回去,應(yīng)河陽的緊急征發(fā),我干不了別的,還可以做做飯?!按丁本褪菬鹱鲲?。 最后四句是第三節(jié),再回到敘事。“夜久語聲絕”,直到夜深,老婦與吏人的對話方才結(jié)束了,可見說話的時間是很長的,其中不知有多少追問和解說。“如聞泣幽咽”,老翁跳墻跑了,老婦跟著吏人應(yīng)役去了,這嗚咽抽泣的只能是那個奶孩子的媽媽了。“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老婦被吏人捉去了,奶孩子的媽媽沒件完整的衣服,只能是和躲過吏人捉捕的老翁告別了?!扒巴尽豹q如說前路,就是上路的意思。 這首詩通過一個家庭的遭遇,反映了安史之亂中人民所遭受的深重苦難。這一家三個兒子,兩個犧牲了,一個還在火線上,仍有隨時犧牲的危險。家里再沒有男丁了,還是免不掉要出人應(yīng)役,最后連老婦也上了前線。所以仇兆鰲說:“古者有兄弟始遣一人從軍。今驅(qū)盡壯丁,及于老弱,詩云:三男戍,二男死,孫方乳,媳無裙,翁逾墻,婦夜往?!抑?,父子、兄弟、祖孫、姑媳慘酷至此,民不聊生極矣?!边@種悲慘境況,說明人民為平叛付出了高昂的代價,也暴露了戰(zhàn)亂給人民帶來的深重災(zāi)難。這災(zāi)難不只來自叛軍,而且來自官府。 作者用極為洗練的語言敘述一家七口的各自遭遇,簡潔生動,則又有高度的概括性。通過典型反映出人民苦難的深度是本詩特點之一。詩人在這首詩中同在《麗人行》中—樣,不著—語評論,只是客觀的描寫實際發(fā)生的景象,但是筆端飽含感情,是非愛憎就寓于字里行間。“有吏夜捉人”,“吏呼一何怒”,即使征發(fā)緊急,也該體諒人民苦況,何至于“夜捉人”,又何至于“呼”而又“怒”,不滿意官府和吏人的行徑是很明顯的。 第二,這首詩完全是白描,略無夸飾,是嚴格寫實的。感情熔鑄于具體的客觀敘述之中,寓主觀于客觀,反而更好地表現(xiàn)了作品的深度。通過客觀的描寫表現(xiàn)了詩人復(fù)雜的感情和豐富的思想內(nèi)容,是本詩特點之二。 第三,詩的寫作達到了高度的凝練。詩人惜墨如金,剪裁、用字都十分謹嚴。取材無一枝蔓事,遣詞無一多余語,凡是能在詩語中暗示出來的內(nèi)容,就不再別用話語敘說。如老婦隨吏人而去,詩中沒有陰言,在“獨與老翁別”中體現(xiàn)出來。那位身無完裙哺乳著嬰兒的媳婦的無限悲酸,諸如丈夫的犧牲,婆婆的被捉走,來日的生活沒有著落等,都包孕在“如聞泣幽咽”—句中。 詩不盡言,似乎少說了內(nèi)容,實際上形象本身啟示人們想象更豐富的內(nèi)容,使詩語變得更含蓄,更豐富,這里面包含著深刻的藝術(shù)辯證法。 《無家別》是“三別”中的一篇。從寫作手法來看,“三吏”是通過作者自己的敘述,而“三別”則是通過作品中人物的敘述來寫的。《無家別》是用主人公自述的方式來記敘一個人在安史之亂中的遭遇,通過一個人的命運反映出亂離時代的災(zāi)難。 “寂寞天寶后,園廬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亂各東西?!?/span>“寂寞”,蕭條荒涼的景象?!疤鞂毢蟆保彩分畞y爆發(fā)于天寶十四載(755)到天寶十五載,唐玄宗兒子肅宗即位,改元號。這里指安史之亂爆發(fā)以后,時代是這樣蕭條荒涼,故鄉(xiāng)是“園廬但蒿藜”,田園房屋僅僅只有蒿藜野草叢生了?!袄铩?,鄉(xiāng)里。我們村子原來共有一百多戶人家,可經(jīng)過這場戰(zhàn)亂,都各奔東西、流離失所了。“存者無消息,死者為沉泥?!?/span>活著的人沒有消息,死者埋在塵泥之中了。“賤子因陣敗,歸來尋舊蹊?!?/span>“賤子”,自稱。“因陣敗”,指在鄴城那場潰敗??赡芩谴蛄藬≌讨械囊粋€士兵,回村里找往日的小路。“久行見空巷,日瘦氣慘凄。”走了很久在村子里也不見人,只見空無一人的小巷子。“日瘦”,日光慘淡、微弱。說“瘦”是一種聯(lián)想。由于日光慘淡有一種瘦的感覺。即日光非常暗淡、微弱,氣氛凄涼、凄慘。“但對狐與貍,豎毛怒我啼?!?/span>看不見人,面對的只有狐貍,這野獸見我毛都豎起來向我怒叫。這完全是亂離時的凄涼景象。本是百余家的村子,結(jié)果野草叢生,空巷無一人,氣象凄慘,狐貍橫行。“四鄰何所有,一二老寡妻?!?/span>我過去的四鄰還有什么呢?還有一兩個老寡婦沒有走。這種人留下更顯出村子的荒涼景象。“宿鳥戀本枝,安辭且窮棲?!?/span>盡管本村已荒涼破敗到這種程度但人跟鳥一樣,投宿的鳥總是依戀舊樹林,人也是這樣,總是懷念舊土、故居。因此只要不離開故居就好。盡管荒涼到如此地步,我怎能告別它呢?強忍貧窮在這生活下去吧!“方春獨荷鋤,日暮還灌畦。”剛開春我就一個人扛鋤下地,天黑了自己還在澆菜園子。“縣吏知我至,召念習鼓鼙?!?/span>縣官知道我回到村里來了,馬上召令我去仍然練軍事,還要準備去當兵。“雖從本州役,內(nèi)顧無所攜。”盡管是在本州服役(離家不遠),回顧我的家室已無所告別的人了?!皵y”,離。“近行只一身,遠去終轉(zhuǎn)迷。”在近地服役只有我孤獨一人,孤獨一人已令人感傷了,如果到遠處去服兵役那就更使人增加心情的迷亂,心神無主了。為什么遠去就要心神迷亂無主?因在本地服役雖已沒家可戀了,但本地終究是家園故土,中國人傳統(tǒng)是“故土難離”。離開故土就會迷亂無主,離開故土還是很難受的。“家鄉(xiāng)既蕩盡,遠近理亦齊?!?/span>不過我的家已蕩然無存了,無論遠近服役道理上講都差不多了,無所為。思想上幾經(jīng)波折,畢竟還有遺憾之處。“永通長病母,五年委溝綌?!?/span>我永遠心疼那長期生病的母親。五年,755—759安史爆亂已有五個年頭了?!拔瘻辖敗保拥缴綔侠?。五年戰(zhàn)亂死去的就草草埋葬了。“生我不得力,終身兩酸嘶。”母生我并未得到我撫養(yǎng)就死了?!皟伞保改负图??!八帷毙乃帷!八弧?,因痛哭嗓子嘶啞。“酸嘶”,非常非常痛苦。母親和我兩人都為此而傷心。就自己來講,沒能親自俸養(yǎng)母親,母死時自己又不在身邊;就母親來說有失去親子之痛,臨死也沒看到兒子一眼。所以母子兩人都是終身遺憾。“人生無家別,何以為蒸黎?”人既然沒有家了,那跟什么家告別呀!處在這種情況怎么當老百姓呢?換句話說,人們還怎樣活下去呢? 這首詩可分為前后兩個部分,前后各十四句。以“宿鳥戀本枝”四句為前后之間的過渡。上段寫“無家”——田園荒蕪,人口死喪流散的蕭條景象。下段寫“無家別”——孑然一身的主人公再次被征兵服役?!皠e”而無家可“別”,慘痛已極,以至發(fā)出“人生無家別,何以為蒸黎”的呼聲,似質(zhì)問,似控訴,表現(xiàn)了飽受戰(zhàn)亂之苦的廣大人民的呼聲,真是“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凇叭簟薄叭齽e”中,這首詩應(yīng)是寫得最為凄涼慘痛的一篇。 該詩前段描寫破敗荒蕪的戰(zhàn)亂慘象是非常成功的,攝取典型形象把此情此景表現(xiàn)的非常出色。后段寫主人公再度被征兵時,詩人采取了抒情、議論相結(jié)合的方式,層層轉(zhuǎn)折、層層深入,起伏頓挫地把主人公的感情波瀾、心理變化刻畫得細致入微,真實感人。從“雖從本州役”到結(jié)尾,思想是幾經(jīng)轉(zhuǎn)折的:開始盡管在本地服役,也是“內(nèi)顧無所攜”,近行只一行字。在近處服役雖無家了,可家就在我身上,“一個人吃飽了,全家都不餓?!比俗叩侥膬杭揖驮谀牵吘箾]離故土。可一想到遠處服役心就亂了,產(chǎn)生了故土難離的情感,心神無主了;再一想,既然家都沒了,遠去、近去不都一樣嗎?可又想到母親在五年戰(zhàn)亂中已死去了,留下終身遺憾。想來想去這悲痛無法解除。思想感情幾經(jīng)起伏,意念活動幾經(jīng)波折,寫得細致感人。宋代劉辰翁說:“寫至此,可以泣鬼神矣!”(楊倫《杜詩鏡銓》)說明感人之深,也說明杜甫這心理描寫有出神入化之功。 “三吏”“三別”這組詩深刻地反映了封建國家、安史叛軍和人民群眾三者之間復(fù)雜的矛盾關(guān)系。杜甫慷慨地指責政府殘暴無能,對人民表示了同情,卻又不能不鼓勵人民出征?!叭簟?/span>、“三別”深刻地揭示了這場戰(zhàn)爭給人民帶來的禍害,特別是精神上的痛苦,揭露了封建國家和人民之間的利害沖突,不愧為一組現(xiàn)實主義詩歌。 |
|
來自: 丘山書屋75 > 《文學(xu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