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素質(zhì)乃教育之本。教師如果僅會傳授知識,只能說是一名普通教師。教師應(yīng)當以智慧啟迪學生的智慧,以高尚的人格塑造學生的人格,這便是人師、經(jīng)師與一般教師的根本區(qū)別。青年教師成長大致經(jīng)過以下三個階段。 一、學習摩仿階段,目標是站穩(wěn)講臺 從學校畢業(yè),剛走上講臺,大多數(shù)教師往往是給學生展示自己“學”得怎樣,在相當長的時間內(nèi),很難進入“教”的境界。要站穩(wěn)講臺,一般需要學習摩仿1--3年。其主要標準是:熟悉本科教材,適應(yīng)課堂教學的各種要求,初步顯示出良好的職業(yè)素質(zhì),能勝任本科教學工作。 1.特點。比學生先懂得某些方面的知識或比學生懂得更多的知識,他所能做到的就是把知識灌輸給學生。從學生接受信息的角度來說,教師傳授的知識可分為無效知識和有效知識。無效知識即舊信息,有效知識是新信息。有效知識又分為教材中現(xiàn)成和教材中沒有的兩類,教材現(xiàn)成又可分為學生能夠看懂和學生無法看懂兩種。教師傳授無效知識等于浪費學生的時間,誤人子弟。教師傳授有效知識特別是學生無法看懂的教材知識來源于教材又超出教師的補充,延伸知識,學生便有所收獲。但是不少教師傳授的有效知識卻是學生自己通過閱讀就能看懂的課本知識,這實際上也是耽誤學生,它剝奪了學生獨立學習的機會,阻礙了學生自學能力的發(fā)展,抑制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從教師自身的角度來說,其所傳授的知識可分為真知識和假知識。傳授假知是指教師所教知識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即沒有完全吃透和內(nèi)化教學內(nèi)容,表現(xiàn)為教師不能用自己的語言或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語言來講授知識,在教學方法上就是典型的照本宣科。實踐證明,教師傳授假知識是導致學生機械學習的直接原因。所謂傳授真知是指教師所教知識不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即教師理解,消化了教學內(nèi)容,并達到了熟練的地步。因為熟練可以靠簡單重復(fù)而獲得,致使教學變成一種形式重知識,輕能力;重學習結(jié)果,輕學習過程,結(jié)果最多只能是學生對教材獲得封閉性理解。這只能是教師唯上、唯書、唯教參,缺少主見和創(chuàng)造精神。 2.教學。“講述”知識即使完善無缺,也只是在給學生展示自己在以前的專業(yè)學習中或課前鉆研教材時那種“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的鉆研結(jié)果。即使站得高看得遠,教師或許確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但在“教”中,還未形成自己的風格。嚴格地說是“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照本宣科,隔靴搔癢。還說不上是“教學”,充其量只是個“展學”而已。 3.態(tài)度。心中有書,而“目中”不大“有人”。學生觀念淡薄,只想著如何把書教好。這多由對教材和教法不熟;尚不能高屋建瓴地把握教學內(nèi)容和嫻熟地駕馭課堂所致。初為教師者多屬此類。 二、發(fā)展提高階段,目標是成為骨干教師 要成為骨干教師,一般要3--6年。其標準為:熟練掌握課堂教學基本方法與原則,具有挖掘教材潛在內(nèi)容與恰當處理教材的能力,能較為靈活地運用教學方法,具有較好的教學機智和駕馭課堂的能力,初步具有科研的能力,教學效果好且比較穩(wěn)定。 1.特點。術(shù)業(yè)有專攻,不僅有學問,而且具有教育智慧。正因為擁有知慧,他才能真正做到啟迪學生的智慧,主要表現(xiàn)在吃透教學內(nèi)容和靈活運用教學方法方面。吃透教學內(nèi)容表現(xiàn)為:⑴深刻,即能獨立鉆研與分析教材,能把教材編寫意圖吃透,從而挖掘出教材的精髓內(nèi)涵,講起課來能講到點子上。⑵獨到,即知識廣博,講起課來左右逢源,妙趣橫生,從而收到“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的奇效。在靈活應(yīng)用教法方面,表現(xiàn)為:①啟發(fā),即誘導學生向著未知領(lǐng)域探究,把學生帶進“山窮水盡疑無路”的困境,然后點拔指示,使學生豁然開朗。②機智,即對教材有真知灼見,具有首創(chuàng)性和獨創(chuàng)性。③廣博,即面對意外情況,教師能靈感閃現(xiàn),機動靈活地加以處理。④絕招,即教學特長中的特點,是對某種教學技藝精益求精,千錘百煉的地步,經(jīng)師是如何成長起來的呢?是其敬業(yè),樂業(yè)的結(jié)晶,是長期不斷追求和自覺探索的結(jié)果。⑶智慧,智慧不是天生的,而是來自于多想,勤奮,交流。 2.教學。的確能把好的學習方法,技能技巧傳授給學生,力求達到“既授之以魚,又授之以漁”的教學目的,教學達到了“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在這個階段,雖然孜孜以求,漚心瀝血,既注重知識的傳授,又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但是,“蜂蝶紛紛過墻去,卻疑春色在鄰家”淺嘗輒止,若即若離??捎袝r往往見效不大,不盡如意。 3.態(tài)度。不僅心中有書,而且“目中”也“有人”但有的只是幾個尖子生。教師一門課教了三年五載,在把握了教材,熟悉了教法后,就能在課堂上逐漸注意起學生來??墒?,有的教師教了一輩子書還是處于這一狀態(tài)中,有的認為要照顧到每一個學生,實際只盯著幾個“佼佼者”;有的心里也想一個不放,實際工作中因畏其難而退步,正因為以這種態(tài)度對待學生導致教學質(zhì)量不高,所以,實施素質(zhì)教育必須做到胸中裝著每一個學生。 三、探索突破階段,目標是成為學科帶頭人 要成為學科帶頭人,一般要在10年以上。其主要標準是:教學上有自己的特色,精通教材教法,甚至具有編寫教材的能力。課堂教學效果與科研成果顯著,在本地區(qū)或更廣范圍內(nèi)知名度很高。 1. 特點。有崇高的師德修養(yǎng),不僅教書,而且育人,以其高尚的人格塑造學生的人格,對學生心靈的影響深刻且久遠。教師達到了高于并超越教材的境界,能夠給學生比教材多得多的東西。教師對學生的心理了如指掌,能夠想學生所想,更為重要的是,能在教學實踐中用自己高尚的思想品格熏陶感染學生的思想品格,用自己的智慧啟迪學生的智慧,用自己的人格塑造學生的人格。 2. 教學。是以“啟發(fā)”為前提。不是簡單地把現(xiàn)成的好的學習方法、技巧演示給學生看或傳授給學生,而是創(chuàng)設(shè)一種“情境”去充分啟迪學生的思維,激發(fā)學生去探索,在學生思索而不得要領(lǐng)或感到迷惘時,或引導,或點撥幫助,進一步誘發(fā),激勵學生自己去探索新知識,創(chuàng)造新事物,進而,帶領(lǐng)或指示學生歸納,總結(jié)出最適合學科特點和個人實際的學習方法(包括記憶,理解和運用),用孔子的話說就是“不悱不發(fā)”。所以說,“導”是教學的最高境界,即“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這些有成就的教師在教學上進入了“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潛移默化,刻鏤無形的最高境界。 3. 態(tài)度。胸中裝下每一個學生。教師的心中不但應(yīng)“良莠兼收”,而且每個學生的知識基礎(chǔ)、學習難處、興趣愛好、性格特點都要牽動著教師的心。首先要真正“愛”每一個學生。其次,要對自己的教學提出更高、更嚴的要求。幾個學生“學得好”并不意味著“教得好”,要全面豐收才算“教得好”。第三,要求教師以發(fā)展的眼光來看待學生。絕大多數(shù)學生只要教育得力,教導得法,就會成就每一個學生,使每一個學生得到充分的發(fā)展。(來源:智夫勤的博客—中國校長網(wǎng) 閱讀原文) |
|
來自: 智夫勤 > 《教師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