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陶寶爸爸的博客 http://blog.ci123.com/cupfu
一、哪一個孩子不犯錯誤!
哪一個孩子不會犯錯誤?我們可以仔細思考一下,“孩子”這個詞語所帶來的涵義。其實,我們是懂的,大多數(shù)時間我們都會把淘氣,不理智,容易出錯理解為“孩子氣”,可見不是我們不懂,而是我們做不到接納孩子而已。要知道,所有的孩子,都是通過嘗試、探索來學習和認知世界的。他們需要反復的去嘗試、研究,并慢慢的領悟。而嘗試、研究的過程,就是犯錯誤的過程,了解正確與錯誤的結果并由此理解世界萬物的。我這樣說是不是可以理解孩子為什么要反復的犯很多錯誤了?
家長之所以不能理解,不能接納,是因為我們已經(jīng)離幼兒階段太久遠了。我們不做孩童已經(jīng)很多年了,我們對孩子的要求是成人的標準,我們對事情的評價是成人的標準,所以孩子做不到是必然,而父母由此受到情緒的影響和挫折也是必然!
當然,還有很多其它原因。比如父母的面子問題,我們對自己教養(yǎng)孩子沒有信心,對孩子發(fā)展沒有信心,自然只能依賴外在的評價。這個外在的評價不是真知灼見的,而是所有擁有足夠誤區(qū)的他人所見。所以,父母做錯,而失去愛的本能,由此必然。
當然,不允許孩子犯錯的外在表現(xiàn)并不是“不允許”三個字,而是體現(xiàn)在對孩子的嚴厲指責,對孩子的抱怨,對孩子的語言傷害,表情傷害,甚至打罵,揚言拋棄等等。當一個父母,用錯誤的標準和態(tài)度去面對必須要不斷犯錯誤的孩子之時,愛存于何處?
二、過高的要求連我們父母都做不到,何必去強求孩子?
對孩子提出高要求,也是同樣的道理。你的要求越高,孩子做錯的可能越大,既然做不到,麻煩大家降低一點要求,于人于己都有好處。孩子稍微努力就能做到,父母內心能獲得欣慰,何樂而不為呢?
姑且不說孩子能不能做到,能不能做好。我們對孩子的要求父母能做到多少呢?
比如磨蹭問題,難道我們面對不喜歡的事情沒有磨蹭過?
比如遵守規(guī)則問題,難道我們就一直是模范公民,低碳先鋒?
比如禮貌問題,難道我們就沒有背后罵過人,以自己之心度他人之腹?
比如學習問題,難道我們一直在不斷的追求更高的境界而忘我的學習?
很多事情,講出來,就會發(fā)現(xiàn)自己都做不好,改不了,而且往往是一輩子都改不了。你作為一個成人,都無法做好,要求個孩子去做到,三好學生五講四美,不靠譜,一點也不靠譜。
三、孩子犯錯誤是絕佳的教育機會
孩子有權力做錯事情,這恰好是讓孩子進步成長的絕佳機會。事實上,我們不可能完全有效的實施事先教育,讓孩子知道所有事情的正確之道,很多問題我們無法預想,孩子也無法在不面對的時候去學會面對。當然,也有一些舉措是可以起到類似作用的,比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通過大量的經(jīng)典繪本故事、經(jīng)典童話故事,來讓孩子們從故事中習得好的東西,完成生命教育的意義和行動規(guī)則的內化。經(jīng)典童話可以幫助孩子們追求真善美,而《貝貝熊》這樣的繪本故事則會教會孩子們面對不同事情應該如何去做更好。
四、必須建立以家庭為單位的行動準則
如果我們把對孩子的教育完全寄托于錯誤之時,也是不行的,畢竟孩子一生遇到的各種問題千奇百怪,我們無法控制這個局面和發(fā)展趨勢。所以,給孩子一個行動的準則,讓他們明了行為的邊界,如此方能解決大多數(shù)問題。那么這個行動的準則是什么呢?
1、粗野、粗俗的行為不可以。
任何侵犯個人“自我感”(包括傷害自己)的事物都是暴力,范圍包括行為領域和心理領域。例如:棒子和石頭不能拿來傷害他人;
不能強迫他人; 要學會尊重、寬容有問題的孩子(生理和心理的);
在任何地方不可以搞破壞(教具、學園財產(chǎn),同學的東西,家里的東西);
不可以打擾別人、不可以打人、罵人、推別人;
不可以在教室里奔跑、紙屑不可以扔在地上;
不可以摳人(請在周日給孩子修剪指甲,避免意外的傷害)。
2、別人的東西不可以拿。
自己的東西歸自己所有,并有權利自由支(不是你的東西就是別人的東西)。
如需借用請先征得他人同意。
3、從哪里拿的東西請歸位到哪里。(“請歸位”)
4、誰先拿到誰先使用,后來者請等待。(“請等待”)
5、不可以打擾別人
6、做錯事要道歉。并且學會要求他人道歉。兒童擁有保護自己的權利,任何人都無權傷害和侵犯他人。
7、學會拒絕別人,學會說“不”
任何一種規(guī)則的建立,都應該在愛重幫助孩子逐漸形成,使孩子生活在一個秩序化的環(huán)境中,以此和孩子內在的秩序相配對,以便形成內在的自律。
在我們園所,大多數(shù)新進的小朋友都會有各種各樣的問題需要獲得幫助。比如有的小朋友會喜歡來回奔跑,并的小朋友會喜歡把玩具丟得到處都是。首先我們的老師必須要接受孩子們的這個現(xiàn)實狀態(tài),然后根據(jù)行動準則去告訴他們我們的要求是什么,正確的做法是什么。當然,只是說肯定不行,否則天下的孩子都會變成完全的乖孩子了。所以,在幫助他們的時候,需要做到一些事情。比如說孩子把玩具到處丟,不愿意收拾歸位,老師(家長)就應該走過去,直視孩子的雙眼,然后降低語速,態(tài)度溫和而堅定的告訴他:我知道你喜歡玩玩具,但是我希望能跟你一起把玩具收拾歸位。如果不把玩具收拾歸位,下次就會丟失很多玩具。這樣,以后小朋友都不會再有玩具可以玩了。
又比如,有的新進小朋友喜歡爭奪玩具。老師就應該根據(jù)準則,把小朋友請到一邊,然后和顏悅色的告訴他們,我們不可以去搶奪他人的玩具。如果你想玩,可以問一下他,是否愿意把玩具借給你玩。如果他不愿意,你就只能等等。
這樣的對話,即尊重了孩子的,也讓他們不斷的清晰知道行為的準則,他們會以此準則推及其它,最終形成良好的處事態(tài)度。
如果你真的心懷夢想,也無妨,只是你并不需要那么費勁,你自己做好了,孩子自然就做好了,一點也不費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