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在家庭教育中強調,每個孩子都是在不斷犯錯誤的過程中逐漸成長,如果你不允許孩子犯錯誤,那意味著你人為阻斷孩子在錯誤中汲取成長的經驗。因為孩子是在犯錯誤的過程中,通過父母的教育和引導,會讓孩子認識到錯在哪?如何正確做事?如何做一個好孩子? 如果父母不允許孩子犯錯誤,必然會在孩子做錯事的情況下,不分原由地懲罰孩子。很多時候,當認真去分析部分父母的懲罰時機、措施和方式時,會發(fā)現他們大都在用錯誤的懲罰措施和方法來面對孩子。 那么如何慎用懲罰原則呢?我想談談自己的看法,僅供父母們參考。 原則一:父母要允許孩子犯錯誤,但要認真思考孩子為什么會做錯。 相對于孩子來說,由于年齡段不同,認知理解能力不同,判斷力和自控力也各有不同。在做事的時候,很難去先三思,而后行。不光是孩子,甚至連很多父母都做不到這點,又何必要強迫孩子必須要正確做事呢。我舉幾個例子: 例一:一個四歲的男孩兒,在吃飯時,把飯掉到了桌上,這時媽媽就訓斥孩子:“你長著嘴是干什么的?為什么偏要把飯掉在桌上呢?”再看這個孩子,剛才還帶著不錯的心情在吃飯,由于媽媽的一句話,馬上就讓孩子情緒大變,委屈地哭泣起來。 例二:一個五歲的女孩兒,在樓下和小朋友玩耍,別的小朋友都能遵守游戲規(guī)則,但是這個小姑娘卻不愿意受別人的領導和指揮,于是便不斷破壞游戲。漸漸的玩伴兒們都不愿意和這個孩子一起玩耍了??吹脚畠哼@樣,媽媽就批評孩子:“你怎么這么沒出息?別人為什么能玩兒到一起,你卻不能?”媽媽的批評讓女兒很委屈,她本身就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讓小朋友疏遠她,現在又挨了媽媽的批評,孩子不開心地邊哭邊回到自己的臥室關上了門。 例三:一個七歲的男孩兒,每天只要放學回家,第一件事就是要打開電腦,每次看到孩子用游戲超時,媽媽非常生氣,就指責孩子不講信用,不遵守規(guī)則約定。可是每次孩子像沒有聽到一樣,照樣我行為行素,更讓媽媽上火的是,盡管孩子用游戲超時已經很多,但是關了電腦讓他去寫作業(yè)時,孩子反而磨蹭拖拉,把作業(yè)寫的一塌糊涂。 像上述幾個例子,錯在誰呢?我想理性的家長肯定會找到答案。我來分析一下。 例一中,媽媽并沒有教給孩子如何不掉飯的方法,本來很簡單,讓孩子把碗離自己身體近一些,胸部靠近餐桌邊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了,同時如果事后做一下節(jié)約糧食的教育和引導,孩子會很輕松改正小問題。 例二中,媽媽并不清楚,孩子問題根源在大人身上,如果細觀察這個家庭中在大人,肯定會有在家里表現非常強勢的人。這種強勢作風,很容易讓孩子模仿,在她與小伙伴的玩耍中體現出來。同時媽媽還要引導孩子,一個習慣于遵守規(guī)則的人,才會有資格去輪流做組織和指揮者,否則,你處處破壞規(guī)則,別人怎么會和你共同遵守規(guī)則,并開心地玩耍呢? 例三中,錯仍在父母身上,既然制定了電腦使用規(guī)則,那么就必須要做好規(guī)則的監(jiān)督人,完全可以提前五分鐘提醒孩子,你就要到時了,到時間后,你自己關電腦,還是媽媽幫你關呢?如果孩子一次從超時中獲得了經驗,以后就會置大人的提醒于不顧。時間長了,孩子反而會認為自己做的很有理,而父母的干預反而會讓孩子情緒非常煩躁。 原則二:懲罰措施要與孩子提前做約定,不能在孩子犯錯之后,任意為之。 現在很多父母,最愛干的事,就是當孩子做錯了事之后,就直接批評孩子,或者指責打罵孩子。請父母們想想,對于孩子來說,有時做事是出于下意識習慣,并不會把事情考慮的那么周全,這就難免出現只管做,不顧后果的現象。甚至有時受同伴的影響,也會不自覺被帶動著犯錯誤。如果這些因素父母們都不考慮,你就直接針對后果,而不想著事前帶有預防性的引導,肯定無法起到讓孩子認識錯誤,改正錯誤的作用。我舉幾個例子: 例一:一個三歲的男孩兒,每天只要在家里,都會央求大人看動畫片,每次看動畫片,孩子都久久不愿意離開電視前。幾乎每次都是媽媽強行關閉電視,或者把孩子帶離電視前??呻娨曣P后,孩子都會無一例外地哭鬧。有時氣的媽媽會打孩子屁股。 例二:一個五歲的女孩兒,每次在大人說話時,都愛插嘴,常常讓大人感覺到很心煩。煩之后,就會訓斥孩子,大人說話你插什么嘴,上一邊呆著去。再看孩子,非常生氣,有時甚至哭著玩兒去了。 例三:一個八歲的男孩兒,每天到樓下玩耍時,爸爸都要和孩子約定回家的時間,但每次孩子都會超時,有時甚至很晚才回家。面對這種情況,這位爸爸非常生氣,常常在孩子晚回來時,打孩子一頓,可是打根本不起作用,孩子照樣超時不誤。 例一中,這位媽媽根本沒有與孩子約定一次看動畫片的時間,孩子自然不知道什么時候自覺地關掉電視,或者離開電視前。但如果媽媽事前與孩子做好約定,我們今天看動畫片,只看一集(一個),快到結束時,媽媽會提醒你,如果你到了時間能自覺去關掉電視,你就是最出色的好孩子?;蛘邒寢尯湍惚荣?,看誰能關掉電視,怎么樣?這樣的約定,既讓孩子有條件選擇,同時又給灌輸了好孩子的思想,逐漸會讓孩子養(yǎng)成遵守看動畫片的約定。如果孩子一次超時,可以事后引導孩子,好孩子是不會隨意破壞約定的,如果你下一次仍要這樣做,媽媽會拒絕你下一次看動畫片的,因為媽媽不能培養(yǎng)你壞習慣。 例二中,這位媽媽批評孩子亂插嘴的現象,完全是錯誤的。因為她平時根本沒有教育和引導孩子如何禮貌與人溝通,孩子在有話想說時,就會沒有耐心等待,等待別人說完了再加入交流。正確的做法,在大人說話時,如果孩子插嘴了,可以停下來,問孩子,寶貝,你有話要說是嗎?好,你先說,你說完后,我們再說。等孩子說完后,打發(fā)孩子離開,再繼續(xù)交流就可以了。但事后,要引導孩子,一個好孩子在別人說話時,一定不要亂插嘴,因為這是非常不禮貌的行為,好孩子絕不會這樣做的。如果你經常這樣,人家會想,這個小朋友真的非常沒有禮貌,你愿意讓別人把你當成沒禮貌的孩子對待嗎? 例三中,這位爸爸非旦沒有培養(yǎng)孩子的時間意識,反而會用打的方式強化孩子繼續(xù)超時的壞習慣。因為對于孩子來講,我超時了,大不了挨一頓打,沒什么大不了的。同時我們還要看到,這個爸爸經常用打來代替教育,根本沒有讓孩子認識到遵守時間約定是好孩子所為,更沒有引導孩子在超時后認識到錯誤,自然無法讓孩子在內心深處產生內疚之感。在培養(yǎng)孩子好習慣的過程中,孩子如何做不到,不應該否定孩子,而是要教育和引導孩子力爭下一次做的更好,哪怕少超時幾分鐘,也是一個了不起的進步呢。這樣的話,就會讓孩子獲得信心,去挑戰(zhàn)自己,提高自覺和自控能力。 原則三:懲罰要采取漸進性原則,不能寄希望一次教育就讓孩子以后不犯同樣的錯。 對于孩子而言,第一次犯錯,可能是無意識的,因為孩子分辨能力和自控能力還不強。有時甚至不知道自己做的事對還是錯,如果遇到類似的現象,就必須要在孩子犯錯以后,告訴孩子,人都有犯錯的時候,犯錯要吸取教訓,但要有一個事不過三的原則,否則你總明知故犯,就不是好孩子了。孩子第一次犯錯后,父母要幫助孩子分析錯在哪,正確做事的步驟和方法是什么,要給孩子做演示,同時讓孩子按著正確的方法去練習,只有這樣,才能讓孩子掌握正確做事的方法。第一次糾錯后,父母要告知孩子,你自控能力還有限,不可能下一次不犯同樣的錯誤,如果你第二次繼續(xù)犯,爸爸和媽媽會允許你犯的,但是要在事后和你做懲罰約定,否則,你不知道犯錯是要承擔后果的。當第二次孩子犯錯后,就要認真和孩子做懲罰的條款擬定了,只要擬定了約定措施,孩子第三次犯錯后,就要實施懲罰了。這里要注意一點,懲罰前應該讓孩子陳述共同擬定的內容,讓孩子選擇受懲罰的方式,不能在孩子不明就理的情況下就由父母單方面實施,這樣很容易讓孩子在接受懲罰時不服氣。 這條原則,由于講的很詳細了,用不著再舉例子,希望父母們多一些耐心,只要你掌握了這個漸進性原則,并在孩子第一犯錯時,保持良好的心態(tài),相信你能把情緒掌控的很好,否則,你在孩子第一次犯錯后,就采取簡單粗暴的方式去懲罰孩子,這種漸進性原則就失去了真正的意義。 原則四:體罰要慎重考慮,建議在事關品質道德方面應用。 經??吹揭恍└改冈谑褂脩土P原則時,不加以區(qū)別地對待孩子,這是很不理性的。對于孩子們而言,犯錯行為可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是行為習慣方面的錯誤,第二類是品質道德的行為錯誤。這兩類錯誤是有嚴格意義區(qū)別的,行為習慣,可以采取漸進性懲罰來讓孩子認識到錯誤,學會正確做事,不斷提高自控能力。但是品質道德的錯誤,則關系到孩子將來認知能力和正確待人處事的能力養(yǎng)成。比如一個孩子經常罵人,不分老幼尊長,比如一個孩子經常破壞公共設施,比如一個孩子經常拿東西發(fā)泄情緒等,這些都是事關品質道德問題,如果第一次發(fā)現后,不適當給予體罰,會讓孩子無法產生內疚感,甚至是畏懼之感,很容易屢次犯同樣的錯。 對于體罰方式,父母要考慮到幾點:一是實施的場合,盡可能不當眾去懲罰孩子,而是要采取私下場合。這樣做是保護孩子的自尊心,否則,當眾體罰孩子會激起孩子的反抗,非旦起不到教育的作用,甚至可能會強化孩子破罐子破摔的心理。二是要注意體罰前的引導,父母可以先陳述孩子所做事的過程,讓孩子清楚自己到底做了什么。陳述完后,要讓孩子確認,孩子一經確認就意味著認可了自己的行為。三是要嚴肅地告訴孩子,你這樣的行為已經事關品質道德問題了,必須要接受懲罰,我們以前約定過,比如板子打手心,打屁股,面對墻壁去罰站,饑餓懲罰(少吃一頓飯,飯后沒有零食),寫檢查,取消本周看動畫片或者使用電腦游戲的權利等等。四是要體罰之后要做繼續(xù)引導,讓孩子談談自己受體罰時的感受,通過體罰是否認識到了錯誤,爸爸和媽媽這樣做,是否是對你好,想把你培養(yǎng)成一個好孩子?你否還會犯同樣的錯誤?如果下次還犯,應該怎樣從重處罰? 體罰的意義在于讓孩子把一次錯誤當成警戒線,或者高壓線,下一次絕不敢隨意而為,如果達到這個目的,體罰的教育意義就實現了。但是請父母一定要理性,不能把體罰當成家常更飯,更不能忽略培養(yǎng)孩子爭做好孩子的意識。否則,你的教育將會適得其反。 原則五:懲罰與鼓勵要做好協調統一,不能罰而不鼓勵。 每一次懲罰,如果孩子做到心甘情愿接受,這才能表明孩子對懲罰的措施和方法從心里是接受的,或者說是認可的。但是懲罰之后,必須要及時鼓勵孩子去挑戰(zhàn)自我,把這次錯誤當成下一次努力的動力,只要你能從錯誤中獲得成長的經驗,你就是非常出色的好孩子,你會讓爸爸和媽媽為你自豪。經常看到一些父母在懲罰完孩子后,便不再提及此事,如果你這樣做,也不能鞏固和強化孩子認識錯誤的意識。所以,請理性的父母,一定要把孩子犯錯后的懲罰,做一個完整的教育和引導,既要讓孩子知道錯在哪,又要讓孩子坦然接受懲罰措施,同時還要讓孩子在接受懲罰之后得到改正錯誤的鼓勵,給孩子提出新的目標和希望,讓孩子帶著動力去不斷產生上進心。 有一位父親,曾經這樣告訴孩子:“親愛的寶貝,一個人在一生中會經常犯錯誤,聰明和有上進心的人,會把每次吸取錯誤的教訓,把教訓當成進步的動力。而懶惰和不思進取的人,只會把懲罰當成一個句號,受到懲罰之后,從此再不會想這件事了。但如果你能經?;仡^總結一下自己犯的錯誤,經常警示自己,你就會發(fā)現犯錯的機會越來越小,你的缺點也會越來越少,那樣的話,你的優(yōu)點就會越積累越多,你就會越來越出色?!?/font> 相信這位父親的話,會給我們眾多父母一個有益的啟示,你只有認真去總結,去思考,才能把類似有哲理的話呈現在孩子面前,讓孩子不斷得到鼓勵,甚至是激勵,讓孩子不斷產生上進的動力,最終成為一個出色的,有著很強自尊心的好孩子。 |
|
來自: yaoqianghao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