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自慰网亚洲一区二区,亚洲一级在线播放毛片,亚洲中文字幕av每天更新,黄aⅴ永久免费无码,91成人午夜在线精品,色网站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欧洲wwwww在线观看

分享

十六、胃痛

 學中醫(yī)書館 2014-01-11
十六、胃痛
  
1 寒邪客胃:
溫胃散寒、理氣止痛  
1良附丸(【處方】 酒高良姜9克 醋香附9克
【辨證加減】
 1.若偏于氣滯,起病于憂恚,胸脅脹悶較甚者,可重用香附 ,或酌加川楝子、郁金和木香等,以助行氣止痛;
 2.若偏于寒凝,起病于受寒或飲食生冷,胃脘痛甚,形寒喜溫者,可重用高良姜,或酌加干姜、吳茱萸和桂枝
 3.氣滯寒凝之痛經(jīng),可酌加當歸、川芎和白芍等和血調(diào)經(jīng)止痛。 
 4.胃痛證:常加吳茱萸、蓽撥、陳皮等,以加強散寒理氣之力。
 5.痛而脘悶不食,喛氣或嘔吐,兼挾積滯宜加枳實、神曲、雞內(nèi)金等以消食導滯。
 6.本方可酌加厚樸、干姜、紫蘇梗、陳皮,以加強溫中散寒,和中止痛之力。
 7.如兼見形寒、身熱等風寒表證者,可加香蘇飲或桂枝人參湯,以疏散風寒?;騼?nèi)服生姜、胡椒湯以散寒止痛。
 8.若嘔吐清水痰涎量多,為寒兼痰濕,可酌加蒼術(shù)、厚樸、茯苓、半夏、陳皮,或加服厚樸溫中湯,溫中燥濕, 
 9.兼泛酸者,可酌加吳茱萸、煅瓦楞子、海螵蛸,象貝母,以抑酸和胃降逆止嘔。
 10.若兼見胸脘痞悶,厭食,噯氣,嘔吐酸餿,是為寒夾食滯,可加枳實、神曲、雞內(nèi)金、半夏、生姜等以消食導滯, 
 11.本方可加吳茱萸、陳皮、烏藥、砂仁、紫蘇梗、沉香等,以加強散寒理氣之力;若陰寒內(nèi)盛,胃脘冷痛劇烈,
     形寒肢冷,大便稀溏者,可酌加附子、干姜、肉桂。

2香蘇飲, 處方:香附子9克 紫蘇葉9克 炙甘草3克 陳皮6克 。(胃脘冷痛暴作,畏寒喜暖,遇寒則痛甚)  
 1.風寒較重的,加蔥白、生姜、荊芥等。
 2.氣郁較甚,胸脅脹痛,脘腹脹滿者,加柴胡、厚樸、大腹皮等。
 3.濕濁較重,胸悶,不思飲食,舌苔白膩者,加藿香、厚樸、半夏等。
 4.兼見咳嗽有痰者,加蘇子、桔梗、半夏等。 

3藿香正氣散,(藿香9克 白芷9克 大腹皮9克 紫蘇9克 茯苓9克 陳皮6克 白術(shù)6克 厚樸6克 半夏曲6克 桔梗6克 甘草3克 
            生姜15片 紅棗15枚)
 1.如表邪偏重,寒熱無汗,可加用香薷,或加重蘇葉的用量,以增強祛風解表之力;
 2.若兼食滯,胸悶腹脹,可去甘草、紅棗之膩滯,加神曲、萊菔子、雞內(nèi)金以消食導滯;
 3.若偏濕重,苔厚垢膩,可用蒼術(shù)易白術(shù),以增強化濕作用;
 4.如氣滯脘腹脹痛者,加木香、延胡索以行氣止痛。

 郁久化熱,寒熱錯雜用
4半夏瀉心湯
  組成半夏(15克) 黃芩(9克) 干姜(9克)人參(9克) 炙甘草(9克) 黃連(3克) 大棗(4枚)

2 飲食停滯:消食導滯  
1保和丸
處方:山楂18克 神曲6克 半夏9克 茯苓9克 陳皮3克 連翹3克 萊菔子3克 
加減:
1.如食積較重,脹滿明顯者,可加枳實、厚樸、木香、檳榔等以增強消食導滯之力;
2.食積化熱較甚,而見苔黃、脈數(shù)者,酌加黃芩、黃連等清熱之品;
3.大便秘結(jié)者,加大黃以瀉下通便;
4.兼脾虛者,宜加白術(shù)、黨參、甘草等健脾益氣藥物。 
5.胃脘脹痛不減,氣機未得宣通,宜加枳實、香附、玄胡等理氣止痛;
6.大便不爽,加枳實、大黃使積滯從大便而出;
7.苔黃,便秘,食積化熱,宜加大黃,芒硝以滌結(jié)通府。 
8.胃脘脹痛不減,加枳實以理氣止痛;
9.若不效,并見大便不通者,可用小承氣湯;
10.若見苔黃燥便秘者,可用大承氣湯;
11.兼表證者,加紫蘇、荊芥;
12.食積化熱者,加黃連、黃芩;
13.脾胃素弱食滯者,用香砂枳術(shù)丸(木香、砂仁、枳實、白術(shù))加神曲、麥芽;
14.若屬膏粱厚味或辛辣酗酒損傷脾胃,脾不運化,濕熱內(nèi)生,胃氣不除者,癥見胃脘灼痛,胸膈滿悶,肢體困重,納呆,   嘈雜吞酸,大便不爽,舌苔黃膩,脈滑,治宜理脾和胃,清化濕熱,方用清脾飲

如服上藥不效,胃脘痛脹而便閉者--
2小承氣湯(【組成】大黃12克 炙厚樸6克 枳實3克 

或改用
3枳實導滯湯;【組成】大黃12克 炒枳實6克 炒神曲6克 茯苓3.6克 黃芩3.6克 白術(shù)3.6克 澤瀉2.4克         1.若脹滿甚者,可加木香、檳榔以增行氣消脹之力;
 2.納差者,宜加山楂、雞內(nèi)金等消食之品;
 3.腹痛明顯者,可加白芍、甘草以緩急止痛。                

或胃痛急劇而拒按,伴苔黃燥便秘者+
4大承氣湯【組成】 大黃12克(包) 厚樸24克 枳實5克  芒硝8克(包)。
 
3 肝氣犯胃:疏肝理氣、和胃止痛 
1 柴胡疏肝散 【組成】柴胡6克 醋陳皮6克 川芎4.5克 白芍4.5克 枳殼4.5克(麩炒) 炙甘草1.5克 香附4.5克
【辨證加減】
1.若脅肋疼痛較甚者,酌加當歸、郁金、烏藥等以增強行氣活血之力
2.若肝郁化火,口渴舌藥,脈象弦數(shù)者,酌加山梔子、黃芩、川楝子等以清肝瀉火。 
3.若疼痛難止,氣機郁甚,加川楝子、玄胡、木香以增強疏肝理氣止痛之力。
4.若喛氣,嘔惡較甚,胃氣上逆,宜加半夏、蘇梗降逆和胃。
5.若痛而納呆,兼挾食滯,可加神曲、麥牙、萊菔子消食順氣?!?
6.本方可選加郁金、青皮、木香、紫蘇梗等,以加強理氣解郁之效。
7.如胃脘脹痛劇烈者,為氣滯重證,可酌加川楝子、延胡索、郁金、紫蘇梗、佛手等,或改用沉香降氣散(沉香9g,砂仁   21g,甘草15g,香附150g,川楝子30g,延胡索30g。共為細末,每服6g,每日3次,淡姜湯送下。)。
8.如氣郁化火,胃脘灼痛,痛勢急迫,心煩易怒,泛酸嘈雜,口苦而干,舌紅苔黃,脈弦數(shù)者,可酌加丹皮、梔子、黃連   蒲公英,以清熱瀉火,稍佐吳茱萸以行氣降逆止痛。
9.如惡寒喜暖,得熱痛減,口不渴,喜熱飲者,為夾寒凝,可酌加高良姜、干姜、吳茱萸、烏藥,以散寒降逆止痛。
10.如痛有定處,狀如針刺而拒按者,為兼血瘀,可加丹參、五靈脂、制大黃、延胡索,以活血祛瘀止痛。
11.如噯腐吞酸,嘔惡厭食,舌苔厚膩,脈弦滑者,為夾食積,可加雞內(nèi)金、神曲、麥芽、谷芽等,以消食化滯。
12.如飲水痛增,時嘔涎沫,頭痛如裹,舌苔白滑者,為夾痰濕,可酌加蒼術(shù)、厚樸、藿梗、茯苓、澤瀉等,以化濕和胃。
  肝胃郁熱證
2化肝煎合左金丸,青皮6克 陳皮6克 白芍6克 丹皮6克 山梔子9克 澤瀉9克 貝母9克  黃連9克 吳茱萸1.5克
加減:
1.喛氣頻作,胃氣上逆加旋復花、沉香。代赭石以理氣降逆。
2.脹痛脹滿,喛腐舌苔厚膩,兼挾食滯,可加麥芽、神曲、山楂等消食導滯。
3.舌苔黃厚而燥,大便秘結(jié),胃熱燥結(jié),宜加大黃、元明粉以通下瀉熱。

胃脘灼痛而煩,痛及兩脅,五心煩熱,舌紅苔黃,滋水
3清肝飲
  熟地黃10克 山藥10克 山茱萸10克 牡丹皮10克 茯苓10克 澤瀉10克 白芍10克 山梔子10克 酸棗仁10克 
  當歸10克 柴胡6克
1.治療慢性腎炎時,如見蛋白明顯,可加玉米須、料仁根、芡實、鹿銜草等。
2. 血尿明顯者,加仙鶴草、茜草、大薊、小薊等。
3.高血壓、頭暈頭痛明顯,加天麻、鉤藤、石決明、菊花等。

4郁久化熱用化肝煎(【組成】青皮 陳皮 芍藥各6克 牡丹皮 梔子(炒) 澤瀉各4.5克 土貝母6~9克)
或丹梔逍遙散(方藥為:炙甘草1.5克、當歸3克、芍藥3克、茯苓3克、炒白術(shù)3克、柴胡1.5克、炒梔子1.5克。)
13左金丸,材料;丹皮10g,山梔子10g,青皮10g,黃連6g,吳茱萸3g,香附10g,柴胡10g,赤芍10g,甘草6g,金銀花10g,大黃10g。
 清火涼血止血。方用
5瀉心湯,大黃6克  黃連3克  黃芩3克

4濕熱中阻:胃熱疼痛有熱感。嘈雜口干而若??诳识挥?

1清中湯;;黃連5克 梔子6克 半夏6克 茯苓9克 白豆蔻5克 陳皮3克 甘草3克 
辨證加減
1. 本方可加藿香、厚樸以增強化濕理氣之功。
2. 嘔惡者,胃氣上逆加竹茹,清熱和胃降逆。
3. 便秘者,氣機阻滯加枳實,行氣導滯。
4. 濕偏重者加薏苡仁、白扁豆、藿香、厚樸、佩蘭;
5. 熱偏重者加黃芩、蒲公英、苦參;
6. 便秘者加枳實、制大黃;
7. 惡心嘔吐者加竹茹以清熱和胃降逆。
8.胃脘痞脹者,為熱郁氣滯,可酌加香櫞、佛手、綠萼梅、白殘花、紫蘇梗等理氣而不傷陰的解郁止痛之品,
   或加服金鈴子散。
9.嘈雜吐酸者,為肝熱犯胃,可酌加吳茱萸、煅瓦楞子、烏賊骨,以抑酸和胃止痛。
10.口渴喜涼飲者,為熱盛傷津,可酌加沙參、麥冬、石斛、玄參,以清熱生津止渴。
11.嘔吐苦水者,為肝膽郁熱,可酌加柴胡、黃芩、竹茹、紫蘇梗、半夏,以清肝泄熱和中。
12.大便干結(jié)者,可酌加大黃、萊菔子、瓜蔞仁、火麻仁,以泄熱通便。
13.火熱內(nèi)盛,灼傷胃絡而導致吐血、便血者,常見胃脘疼痛痞滿,面赤舌紅,心煩便秘,脈弦數(shù)有力等癥,可加大黃、     黃芩,以苦寒清泄,直折其火,使火降氣順則出血自止。
 
2三仁湯,杏仁12克 滑石18克 通草6克 白豆蔻仁6克 竹葉6克 厚樸6克 生薏苡仁18克 半夏10克
辨證加減
 1.濕溫初起,衛(wèi)分癥未罷,有惡寒現(xiàn)象者,可加藿香、香薷、佩蘭以解表化濕。
 2.若濕重于熱,癥見嘔惡,脘痞較重,舌苔垢膩,可加蒼術(shù)、石菖蒲、草果以芳化燥濕。
 3.若熱重于濕,癥見身熱口渴,滿悶,心煩嘔惡,或汗出不解,繼而復熱,邪熱尚不深重者,可加連翹、黃芩、
   黃連以清熱祛濕。
 4.若熱盛濕阻,癥見高熱,汗多,身重,面赤,口渴,心煩,可去半夏、厚樸,加生石膏、知母、蒼術(shù)以瀉火兼除濕。
 5.若熱盛傷津,癥見口渴,唇焦,苔黃而干,舌邊尖紅,可去厚樸、半夏,加天花粉、麥冬以生津止渴。

3小陷胸湯,黃連3克 半夏12克 栝蔞實18克(另包) 
 辨證加減
 1.若兼脅肋疼痛者,加郁金、柴胡以疏肝止痛;
 2.痰稠難咯者,加膽南星、川貝以加強清熱化痰之力;
 3.若痰熱蘊肺,胸悶氣急者,加葶藶子、杏仁以宣肺泄熱。

4連樸飲,制厚樸6克 姜川連3克 石菖蒲3克 制半夏3克 炒香豉9克 焦梔子9克 蘆根60克
辨證加減
 1.若腹瀉較著,加炒車前子、薏苡仁以利濕止瀉;
 2.胸腹脹滿者,加草果、白蔻仁以理氣消脹;
 3.大便隱血,加地榆炭、茜草以涼血止血。  

5六一散,滑石18克 甘草3克
辨證加減
 1.解利傷寒,發(fā)汗,煎蔥白、豆豉湯調(diào)下;
 2.難產(chǎn),紫蘇湯調(diào)下;
 3.臨床常配清暑利濕之品,如西瓜翠衣、絲瓜絡之類;
 4.陽明熱甚者,加石膏以清熱;
 5.小便澀痛或砂淋,可酌加海金沙、金錢草以利水通淋;
 6.血淋者,宜加生側(cè)葉、小薊、車前草以通淋止血;
 7.夏季食生冷所致的赤白痢疾,可加黑山梔、干姜。

6左金丸,黃連180克 吳茱萸30克
辨證加減
 1.吞酸重者,加烏賊骨、煅瓦楞。
 2.脅肋疼甚者,可合金鈴子散。

5 瘀血停滯:胃脘疼痛拒按,痛有定處。痛如針刺或如刀割。食后痛甚
1活絡效靈丹合失笑散加減。
當歸15克 丹參15克 生明乳香15克 生明沒藥15克 五靈脂6克 蒲黃10克
辨證加減
1.腿疼加牛膝活血通脈,引藥下行; 
2.臂疼,加連翹理肝氣,并引藥上行;
3.婦女瘀血脹痛,加生桃仁、生五靈脂以增強活血通絡止痛之功;
4.瘡紅屬陽者,加金銀花、連翹、知母等以解毒消癰;
5.瘡白硬屬陰者,加肉桂、鹿角膠溫通血脈,溫補精血;
6.瘡破后,生肌不速者,加黃芪、知母、甘草補氣托毒,生肌斂瘡;
7.臟腑內(nèi)癰,加三七、牛蒡子活血解毒療癰。
8.跌打損傷之腿疼痛甚者,加穿山甲、地龍、水蛭活血通絡止痛;
9.癥 積聚,宜加赤芍、桃仁。三棱、莪術(shù)等行氣活血之品。 
10.若見脘腹脅肋脹滿者,此氣滯而血瘀,上方加三棱、莪術(shù)、當歸、白芍、砂仁,以埋氣化瘀;
11.氣虛者合四君子湯并用。 

2膈下逐湯,五靈脂6克 川芎6克 牡丹皮6克 赤芍6克 烏藥6克 延胡索3克 甘草9克 桃仁9克 紅花9克 
           香附6克 枳殼6克 當歸9克
辨證加減
 1.臨床見瘀血重痛劇,加乳香、沒藥、全蝎、蜈蚣等;
 2.刺痛,加川芎、三棱、莪術(shù);
 3.寒證,加桂枝、干姜等;
 4.濕熱證,加茵陳、黃芩、澤瀉、茯苓、薏苡仁等。

3手拈散,草果10克 延胡索10克 五靈脂10克 沒藥10克,研成粉末,每服9克,溫酒煎服

4活血化瘀、和胃理氣  失笑散(處方】 蒲黃(炒香)、五靈脂(酒研.淘去砂土),各等分。)

5合丹參飲,組成;丹參一兩[30g] 檀香 砂仁 各一錢半[4.5g]

6香砂枳術(shù)丸,白術(shù)6克 枳實3克 木香3克 神曲5克 麥芽6克 砂仁3克 
辨證加減
1.若脾虛較重者,宜加黨參、紅棗、甘草,以助健脾;
2.若見腹瀉者,可加茯苓、薏苡仁,以滲濕止瀉;
3.若食積明顯者,宜加神曲、山楂、麥牙等以消食和胃。

6 胃陰虧虛:養(yǎng)陰益胃 
 1一貫煎(由北沙參,麥冬,當歸身各三錢(各9克),生地黃六錢至一兩五錢(18-30克),枸杞子三錢至六錢(9-18克),川楝子一錢半(4.5克)合制而成。辨證;
1.如果大便秘結(jié)者,加入知母8克、 瓜蔞仁10克。
2.如果午后虛熱、多汗者,加入地骨皮15克。
3.脅脹痛甚,加入鱉甲20克。
4.治療慢性肝炎所致肝區(qū)痛,則去當歸,加入白芍15克、 郁金12克、 三七末4克。
5.胃脹滿,難消化時,加入雞內(nèi)金12克、 春砂仁9克、 神曲9克。
6.如果病人陰虛有痰時,則去枸杞子 ,加入川貝10克、 桑白皮12克。
7.煩熱口渴,舌紅而干者,加入知母9克、 石膏15克、 淡竹葉15克。
假如說沒有脅肋疼痛 ,僅僅只是兩肋脹痛,可不用川楝子(金鈴子),改用柴胡等。而如患者大便干,可加火麻仁或是瓜蔞仁等。)

胃脘灼痛,口燥咽干,心煩,手足心熱
2益胃湯。沙參9克 麥冬15克 細生地15克 炒玉竹4.5克 半夏6克 甘草5克 粳米9克
加減:
 1. 若熱象明顯者,加桑葉清肝胃之熱,石斛,知母之類以養(yǎng)陰清熱;
 2. 若吐酸嘈雜者,加左金丸;
 3. 口燥咽干偏重者,加玄參、天花粉、五味子;
 4. 大便干燥重者,加當歸,且白芍用量宜加大;
 5. 肝陰液虧耗,并伴見口干、舌光絳、胸脅不舒或疼痛者,用一貫煎;
 6. 陰虛夾濕,癥見胃脘痞悶灼痛,口干不欲飲,納呆作嘔,舌紅苔膩,或兼見咽干煩燥,大便溏泄不爽,脈濡數(shù),治以    酸甘養(yǎng)陰益胃,佐以燥濕理氣,方用芍藥甘草湯合二陳湯加味;
 
氣虛兩虛證:癥見胃脘隱痛,口燥咽干
4葉氏養(yǎng)胃方加太子參、炙黃芪,麥冬 生扁豆 玉竹 甘草 桑葉 北沙參 太子參 黃芪

津涸血瘀:癥見胸脘疼痛,食入則吐,大便堅硬;
4通幽湯
桃仁9克 紅花9克 生地9克 熟地9克 當歸9克 升麻6克 炙甘草6克
1.腹脹明顯者,加瓜蔞、川楝子、枳殼。
2. 大便秘結(jié)者,加大黃、芒硝、番瀉葉。
3. 氣虛甚者,加黨參、黃芪、白術(shù)。
4. 疼痛劇烈者,加三棱、莪術(shù)、乳香、沒藥。

5芍藥甘草湯
 配方:芍藥30克甘草10克白糖30克制作:1.將甘草、芍藥潤透切片;放入鍋內(nèi),加水1000毫升。2.將鍋置中火上,煎煮20分鐘,濾去渣,在藥汁內(nèi)加入白糖拌勻即成

6若見胃脘灼痛,嘈雜泛酸者+左金丸【組成】 黃連180克,吳茱萸30克。
  
7 脾胃虛寒:
1黃芪建中湯合理中湯加減,桂枝9克 炙甘草6克 紅棗12枚 白芍18克 生姜9克 膠胎70克(包)黃芪4.5克 人參9克 甘草9克 白術(shù)9克 干姜9克
辨證加減
 1.氣短,胸滿者,多加入生姜。
 2.腹?jié)M者,去紅棗,加入茯苓4.5克
 3.治肺虛不足的,補氣加半夏9克
 4.寒重者,加花椒溫中散寒;
 5.便溏者,加白術(shù)健脾除濕;
 6.氣滯者,加木香行氣除脹;
 7.氣虛者,加黃芪、黨參補中益氣;
 8.血虛者,加當歸溫養(yǎng)補血。
 9.虛甚者,加人參、黨參、白術(shù)以健脾益氣;
10 寒甚者,加干姜、附子、川椒以溫中和胃止痛;
11 痛甚者,合良附丸以溫中以止痛;
12 脘腹脹悶,納少者,加砂仁理氣寬中;
13 泛酸量多者,加吳茱萸、煅瓦楞子;
14 嘔吐清涎者,加半夏、茯苓、陳皮、吳茱萸以溫中健脾和胃化飲降逆;
15 痛止后可用香砂六君子湯或香砂養(yǎng)胃丸調(diào)理。
溫中健脾  黃芪建中湯 組成, 芍藥18克,桂枝、生姜各9克,炙甘草6克,大棗4枚,飴糖30克
如寒勝而痛甚,嘔吐肢冷—附子理中丸( 附子(制) 100g 黨參 200g 白術(shù)(炒) 150g 干姜100g 甘草100g)

2大建中湯加味,炒蜀椒5克  干姜12克  人參6克  飴糖50克(包)
辨證加減
 1.腹痛脹滿者,加厚樸、砂仁;
 2.寒甚而頭痛目眩者,加吳茱萸;
 3.惡寒重者,加附子;
 4.嘔吐甚者,加半夏。生姜;
 5.口干者,加白芍;手足麻痹者,加桂枝。

3補中益氣湯加枳實,人參3克(焗服) 白術(shù)3克 炙北芪4.5克 炙甘草3克 陳皮1.5克 歸身1.5克 生姜2片 紅棗2枚
                  北柴胡1克 升麻1克 枳實5克
                                   
4痛止之后--香砂六君子湯【處方】 泡參3錢,云苓3錢,白術(shù)3錢,木香2錢,砂仁1錢,秦歸2錢,川芎1錢半,陳皮1錢,半夏3錢。

5黃土湯加減,甘草9克干地黃9克 白術(shù)9克 炮附子9克 阿膠9克 黃芩9克 灶中黃土100~200克(包)
1.若胃納差,阿膠可改為阿膠珠,以減其滋膩之性。
2.氣虛甚者,可加人參以益氣攝血。
3.出血較多者,亦可酌加三七、白及等止血之品。
4.便溏者,黃芩(炒炭),減其苦寒之性。 

附:吐酸 
 1熱證
:泄肝清火  左金丸【組成】 黃連180克,吳茱萸30克。
          
2寒證:
溫養(yǎng)脾胃  香砂六君子湯【處方】木香2克(后下)砂仁2.5克 人參3克(焗服) 白術(shù)6克 茯苓6克 炙甘草3克 陳皮2.5克
                              半夏3克 生姜3片 紅棗2枚
附:嘈雜  
1胃熱:
和中清熱  溫膽湯,組成: 半夏湯洗七次 竹茹 枳實麩炒,去瓤,各二兩(各60g) 陳皮三兩(90g)甘草一兩(30g),炙 茯苓一兩半(45g) 生姜五片,大棗一枚 
          
2胃虛:
健脾和胃  四君子湯,藥方:黨參、茯苓、炒白術(shù)、炙甘草各9-10g、生姜3片、大棗2粒
          
3血虛:
補益心脾  歸脾湯組成:黨參20克,黃芪20克,茯神15克當歸6克,熟地黃15克,酸棗仁12克,遠志6克,五味子6克,麥冬15克,甘草6克。

單驗方
   (1)棉花籽20g,用水3杯,煎成1杯,加黃酒半匙溫服。治療氣滯胃痛。
   (2)綠萼梅、好茶葉各6g,開水沖茶服。治療肝胃氣痛。
   (3)桃仁、五靈脂各15g,微炒為末,面醋為丸,如小豆粒大,每服20粒,溫開水送下,孕婦忌服。治療瘀血胃痛。
   (4)生韭菜30g,五靈脂1 5g。五靈脂先研末,以韭菜煎汁吞服。治療胃痙攣疼痛。
   (5)姜黃、香附(炒)各等分,研細末,每服3g。治療氣滯胃痛。
   (6)黑香附12g,砂仁3g,共為細末,每服3g。治療氣滯胃痛。
   (7)蒼術(shù)30g,吳茱萸lOg,炒研末,每次服6g,1日2次,溫開水沖服。治療寒濕胃痛。
   (8)蓽澄茄、白豆蔻各等分,研末,每服3g。治胃寒痛。
   (9)蓽茇、蓽澄茄各等分,研末,每服3g。治胃寒痛。
   (10)胡椒、干姜各等分,共研末,每服3g。治療虛寒胃痛。
   (11)百合30g,丹參20g,水煎空腹服,治療虛熱胃痛。
   (12)百合30g,烏藥15g,水煎服。治療虛熱胃痛。
   (13)荔枝核(燒焦)、木香按6:1比例,共研細末,熱湯調(diào)服。治療胃寒氣滯疼痛。
   (14)山梔子、川芎各等分,水煎服。治療郁熱胃痛。
   (15)萊菔子15g水煎,送服木香面4.5g。治療食積胃痛。
   (16)雞內(nèi)金lOg,香櫞皮lOg,共研細末,每服3g。治療食積胃脘脹痛。
      17.干姜9克、蔻仁6克,水煎服,適用于虛寒胃痛(羅國鈞《實用內(nèi)科學》)。
     18.青木香研細末,每服2—3克,能理氣止痛(《江蘇新醫(yī)學院《中醫(yī)內(nèi)科學》)。
      19.白胡椒、肉桂各6克。共搗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粒。忌食生冷。適用于胃寒而痛。
     20.桃仁、五靈脂(火煨制)各等分,為細末醋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適用于瘀血胃痛(《壽世保元》)。
     21.百合、丹參各30克,烏藥、高良姜、制香附各9克,檀香6克(后下、,砂仁3克。水煎服。適用于長期難愈的胃痛,        虛實寒熱夾雜者(《北京中醫(yī)學院學報》1984年第一期》
     22.白芨粉4.5克,血竭粉1.5克,適用于瘀血胃痛的出血癥。
     23安中散;桂枝5克、延趨、牡蠣各4克,小茴香2克、縮砂仁、甘草各1.5克,良姜0.7克(通常加茯苓5克)共為細        末,每服1—2克,每日2—3次,溫開水送服。適用寒痛或氣血郁滯之胃痛(《臨床應用漢方處方解說》)。
     24.烏賊骨30克、浙貝母12克、白芨30克。共細末,每服6克,每日四次,治胃痛酸水過多及慢性潰瘍病(《常見疾病           驗方參考資料》)。
     25山楂15克,香附9克,水煎服。適用于食滯胃痛(羅國鈞《實用內(nèi)科學》)。

食療
   (1)二姜粥:干姜6g,高良姜6g,粳米60g。將干姜、高良姜冼凈,用水煎去渣取汁,把粳米洗凈,加入藥汁中,文火                煮成粥,隨量食用。適用于胃寒疼痛。
   (2)橘皮粥:陳皮lOg,生姜4片,粳米60g。將陳皮、生姜洗凈,水煎去渣取汁,再把粳米洗凈,加入藥汁中,文火煮                成粥,隨量食用。適用于脾胃氣滯引起的胃脘痛及消化不良。
   (3)山楂粥:山楂30g,粳米60g,紅糖lOg。山楂洗凈,水煎取汁去渣,然后加入粳米、紅糖同煮成粥,空腹食,隨量                食用。適用于食積引起的胃脘不適。
   (4)蘿卜餅:白蘿卜200g,面粉250g,瘦肉lOOg,姜、蔥、食鹽、食用油適量。瘦肉剁細,蘿卜切絲炒至五成熟,與                姜、蔥、鹽共調(diào)和為餡,將面粉加水適量,制成薄片,以面粉片為皮,蘿I-與肉為餡,制成小餅,放入                油鍋中烙熟,空腹食用。適用于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脘腹脹滿。
   (5)桃仁粥:桃仁15g,粳米60g,將桃仁搗爛如泥,加水研汁去渣,以汁煮粳米為稀粥,隨量食用。適用于血瘀胃脘                痛。
   (6)參芪粥:黨參lOg,黃芪lOg,紅棗4枚,粳米60g。將黨參、黃芪、紅棗、粳米洗凈,以冷水泡透,把全部用料一                齊放入鍋內(nèi),加清水適量,文火煮成粥,隨量食用。適用于脾虛氣郁引起的胃脘痛。
   (7)天花粉粥:天花粉15g(鮮品30g),粳米60g。將鮮品洗凈水煎取汁去渣,同粳米煮成粥,或粳米加水煮成粥,將熟                  時加入天花粉,再煮至粥熟。適用于胃熱及胃津不足引起的胃脘不適。
   (8)木須肉片:黃花菜干品20g,黑木耳干品lOg,瘦牛肉60g,植物油、精鹽、黃酒、姜、蔥適量。黑木耳用溫水浸泡                  發(fā)脹后,再用冷水浸沒備用,黃花菜用溫開水浸泡1小時,濾干,牛肉切薄片,用刀背打松。加精鹽、                  黃酒拌勻。植物油二匙,中火燒熱,倒入肉片炒2~3分鐘,再倒入木耳、黃花菜同炒,加精鹽、黃酒                  適量,炒出香味后,加清湯半小碗,燒6分鐘,撒上姜蔥半分鐘即成。適用于氣滯及兼血瘀引起的胃痛
   (9)韭菜子250g,炒黃研末,與紅糖250g和勻,1次1湯匙,1日3次。治胃痛。
   (10)小麥500g炒熟,白胡椒90g,共研細末,每早服。用紅糖拌1茶匙,治胃痛。
   (11)牛肚胡椒:牛肚1個,胡椒lo粒,姜5片。將牛肚用水反復洗凈,納入胡椒和姜片隔水燉爛,每日就餐吃。治久病         體弱之胃病或胃痛久治不愈。
外治 ,
   (1)鹽炒麩皮,炒熱后盛布袋中,放在痛處熨,冷卻后換熱的再熨,治胃痙攣痛。
   (2)仙人掌不拘多少,搗爛,包痛處,治熱性胃痛。
   (3)大黃、玄明粉、梔子、郁金、香附各30g,滑石60g,黃芩、甘草各lOg,共研細末,姜汁調(diào)成糊狀,敷胃痛處。治        氣滯、食積化熱之胃痛。
   (4)青黛30g,雄黃15g,密陀僧30g,共研細末,鴨蛋清2個調(diào)均,外敷胃部熱痛處。適用于胃熱作痛。
急性胃痛
   虛寒證,用溫中止痛口服液(黃芪、桂枝、白芍、炙甘草、高良姜、香附),每次20ml,;
     氣虛證,用理氣止痛口服液(醋柴胡、炒白芍、炙甘草、炒枳殼、炒川楝等),;
     濕熱證,用清化止痛口服液(全瓜蔞、黃連、半夏、厚樸等),;
     陰虛證,用益胃止痛口服液(北沙參、麥門冬、玉竹、木香、香櫞),;
     瘀血證,用活血止痛口服液(丹參、蒲黃、五靈脂、檀香、大黃等),。
李壽山教授治療急性胃痛,
氣滯證用四逆散合香附、郁金,
虛寒證用小建中湯合良附丸,
濕熱證用半夏瀉心湯化裁,
陰虛證用益胃湯化裁,
瘀血證用化瘀止痛口服液,

慢性淺表性胃炎
1.辨證論治季哲生將胃脘痛分為5型:
(1)脾虛氣滯155例,治以理氣和中,用香砂枳術(shù)湯加減;
(2)脾胃虛弱104例,治以益氣建中,用異功散合黃芪建中湯加減;
(3)中虛氣滯207例,治以補中疏導,用香砂六君子湯加減;
(4)脾胃濕熱81例,治以清熱化濕, 用三仁湯加減;
(5)氣陰兩虛29例,治以益氣養(yǎng)胃, 用四君子湯合一貫煎加減。

吳俊良治本病200例,分4型,
(1)肝胃氣滯用柴胡疏肝散加減:蒲公英30g,白芍、棗仁各24g,柴胡15g,炒枳殼、炒萊菔子、半夏、香附各12g,
                             檀香(后下)、砂仁(后下)、甘草各6g;
(2)脾胃虛弱用黃芪建中湯加減:黃芪、夜交藤各30g,黨參20g,白芍、焦三仙各15g,桂枝12g,甘草9g,當歸6g,大棗5                               枚;
(3)胃陰虧乏用沙參麥冬湯加減:百合30g,棗仁20g,麥門冬15g,沙參、玉竹、石斛、雞內(nèi)金各12g,甘草、天花粉各9g;(4)郁熱蘊胃用化肝煎加減:蒲公英30g,白芍18g,青皮、陳皮、丹皮、梔子、遠志各12g,黃連9g,吳茱萸6g,。
   同時4型均并用及貝延胡散(白及、川貝、延胡索各等分,共細末)4g,日2次,忌酒、醋、辛辣之品,15日為1個療程

王英麗治療本病分3型:
(1)脾胃氣滯用I號方:柴胡、枳殼、白蔻仁、木蝴蝶、香櫞、川芎各15g,生地、白芍、白術(shù)、延胡索、川楝子各20g;
(2)胃陰不足用II號方:生地、玄參、石斛、麥門冬各20g,雞內(nèi)金、砂仁、白芍、山楂、烏梅、丹皮、陳皮各15g,
                     茯苓30g;
(3)脾胃虛寒用Ⅲ號方:黃芪35g,當歸、砂仁、肉桂、扁豆、陳皮、生地、三仙各15g,白芍、山藥各20g,白術(shù)25g。

張福產(chǎn)用四逆散為主,基本方:柴胡、生白芍、炒枳實各lOg,炙甘草5g。
胃熱熾盛加川黃連、蒲公英、連翹,炙甘草改碧玉散(包煎);
積滯內(nèi)停加神曲、炒山楂、炒谷芽、炒麥芽、炒萊菔子;
脾胃虛寒加黃芪、桂枝、紅棗、生姜;
夾絡瘀加丹參、丹皮、炙刺猬皮、制延胡索;
胃陰不足加石斛、麥門冬、天花粉;
泛酸者加左金丸(包煎)、烏貝散(吞服);
便溏加炒白術(shù)、茯苓。

印國銀用自擬莪參胃炎湯
基本方為莪術(shù)、郁金、延胡索、茯苓各lOg,黨參20g,蒲公英15g,陳皮、白術(shù)各12g,法半夏、甘草各6g。
脾胃虛弱去蒲公英,加炙黃芪、桂枝;
肝氣郁結(jié)加柴胡、白芍;
血瘀加丹參、五靈脂;
脾胃濕熱去法半夏,加黃連、薏苡仁。

任毅用胃安湯加減治,基本方為糶胡、白術(shù)、炒棗仁、茯苓各20g,黃芩、川芎各15g,半夏、川樸、陳皮、枳殼各lOg,焦三仙30g。
痛甚加木香、延胡索;
暖氣頻加沉香面;
胃脘灼痛、泛酸嘈雜加丹皮、梔子。日1劑,水煎服。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