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皇帝如何用膳,我們似乎并不陌生,為數(shù)眾多的電視劇里有很多皇帝用膳的場景??扇绻麊柣实垡蝗諑撞??何時用膳?地點在哪兒?中餐還是西餐?這些電視劇的場景能告訴你嗎?還是看看《大故宮3》如何說。
御膳時間。明帝用膳,一日三餐,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這是農(nóng)耕文化的三餐習(xí)俗。明帝重視晚餐,晚餐吃飯、飲酒、賞樂、觀舞等外,欽點侍寢的宮眷一同用膳。清帝用膳,一日兩餐,這源于其先祖日出上山,過午回家,這是漁獵文化的兩餐習(xí)俗。清帝用膳,時間固定。清帝每天有早、晚兩膳,早膳卯正(6時)二刻,晚膳午正(12時)二刻。御膳時間,隨季變化。夏、秋季,晝長夜短,早、晚膳則提早半個時辰;冬、春季,晝短夜長,早、晚膳則推后半個時辰。特殊情況,也有變通。除正餐外,隨時需要,另行承應(yīng)。
御膳地點。雍正以前,皇帝用膳地點主要在乾清宮及其附近,而后經(jīng)常在養(yǎng)心殿東暖閣進膳。但飯隨帝走,地點不固定。皇帝走到哪兒,傳膳就跟到那里?;实凵磉吙傆袔讉€“背桌子”的侍從。皇帝想吃飯,一聲“傳膳”令下,侍從立即將三張膳桌一字擺開。傳膳太監(jiān)手捧膳盒,從御膳房到皇帝用膳的地方,一溜小跑,魚貫而入,把御膳房已準備好的飯、菜、粥、湯等擺在膳桌上。宮外露餐,有圖為證。如清宮廷畫家繪制的雍正帝《行樂圖》,描繪在春暖花開的季節(jié),雍正帝及眾皇子等人在苑囿中游樂,正要擺膳的情景。右邊山石上放著盛食品用的提盒、捧盒、果盒、執(zhí)壺、酒杯、茶壺及碗、箸(筷子)等。疊石間盛開著玉蘭、海棠、牡丹等,寓意“玉堂富貴”?;实圻M膳有膳單,就是食譜、菜譜,御膳所用食品及烹調(diào)廚師,逐日開單,具稿畫行。每日用膳前,膳單要寫明某菜為某廚師烹制,以備核查。膳單匯總,月成一冊。
御膳特色。明宮以魯菜、蘇菜、皖菜為主。清宮飲食特點,主要有五:(1)滿洲風(fēng)味為主,(2)兼采南北之長,(3)蒸燉煮燒居多,(4)康熙后有西餐,(5)忌吃牛肉狗肉??傊?,兼采滿漢、南北、中西之長,體現(xiàn)出清廷融合多元飲食文化的情懷。
滿洲風(fēng)味為主滿洲屬于東北森林文化,其祖先生活于白山黑水之間,習(xí)慣于吃獵捕的飛禽(如飛龍、野雞、山雀),走獸(如鹿、狍、熊掌、獐子、野豬),魚類(如鱘鰉魚、鯉魚),采摘的山珍(如蘑菇、木耳)等。《北京竹枝詞》寫道:“關(guān)東貨始到京城,各路全開狍鹿棚。鹿尾鯉魚風(fēng)味別,發(fā)祥水土想陪京。”滿洲崛起之后,吸收漢人食品。清帝入主中原,吸收關(guān)內(nèi)食品。滿洲風(fēng)味菜肴,溥儀出宮之后,故宮廚師傳廚藝到今北海仿膳和頤和園聽鸝館等餐館。
蒸燉煮燒居多主食以面、副食以肉為主。烹飪以煮、燉、蒸、燒、烤、炸為主。如乾隆帝晚年一次早膳,有燕窩燴糟鴨子熱鍋一品,燕窩掛爐鴨子熱鍋一品,燕窩鴨絲熱鍋一品,燕窩白鴨子一品,口蘑拆肉一品,托湯鴨子一品等。這么多的火鍋,是因為關(guān)外氣候寒冷,又便于加熱保溫,特別是冬天可以在爐火上或在熱水中長時間煨著,方便帝后隨時傳膳。
南北風(fēng)味兼取原明宮廚師有山東人、江南人等,清初帝后嘗到魯菜和蘇菜的美味。魯菜如全聚德烤鴨進入宮廷。清朝康熙帝和乾隆帝各六次南巡,地方官員接駕,呈進淮揚菜、蘇杭菜品嘗?;鼐┖螅滴醯?/SPAN>“改燔炙為肴羹”,烹飪方法,有所改變。器皿既有大碗大盤,也有小碗小碟。乾隆時御膳房有“蘇州廚役”張成、張東官、宋元等人,做淮揚、蘇杭佳肴美味。從此,清宮御膳,南北兼味。
加進西餐元素耶穌會士來華,西餐影響宮廷。法國傳教士張誠等在京,康熙帝在暢春園款待他們,所賜食品有“堆成金字塔形的冷肉”,有“用肉凍、豆莢、菜花或菜心拼成的冷盤”??滴醯圻€邀請傳教士一起用除夕晚膳,賜給他們“年飯”十二盤菜肴,二十一種果品。菜肴、果品一改滿洲烹制方法,中西餐結(jié)合。乾隆帝吃過西餐。乾隆十八年(1753年),命先后制作“西洋叉子”、西洋小刀、西洋布墊單。晚清和民初,溥儀對西餐感興趣。他讓廚師鄭大水向外國廚師學(xué)做西餐和擺飾餐桌,還在紫禁城麗景軒設(shè)置西餐飯房。
文章選自《大故宮3》, 作者:閻崇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