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自慰网亚洲一区二区,亚洲一级在线播放毛片,亚洲中文字幕av每天更新,黄aⅴ永久免费无码,91成人午夜在线精品,色网站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欧洲wwwww在线观看

分享

高式國注“九要論”

 nqj0108 2013-07-06


高式國注“九要論”


編者按:考證“九要論”的出處十分重要,從各種版本的“九要論”中求同存異/披沙拾金也十分重要,但更重的是:如何用“九要論”的理論精髓指導我們科學修習形(心)意拳,達到強身健體、延年益壽的目的。
  這本“九要論”是陳再實先生于1947年在山西省解放戰(zhàn)爭中,進行“土地改革”時收集到的,后來經(jīng)過陳再實先生的“三顧茅廬”,由黑龍江省老武術(shù)家、名醫(yī)高式國先生注釋。高老注釋的“九要論”是新中國成立后不可多見的研究形意拳的理論著作。此文雖是高老即興之作,但其深厚的國學、醫(yī)學和武學修養(yǎng)無不體現(xiàn)在字里行間,將形(心)意拳的真諦無私地貢獻給了讀者。使一大批依此修煉形(心)意拳的習者對“九要論”中最重要、最精彩的部分一目了然,有所感悟。高老一生懸壺濟世,閑暇之余專修武術(shù),壽至百余歲,無疾而終,火化后得舍利五枚。相信讀者會從高老注釋的“九要論”中受到良好的教益和啟迪。
  陳再實簡介
  陳再實,山西臨縣人。自幼隨王再庭習練少林拳術(shù),同時隨曾祖父陳樹林習山西形意拳。后從穆秀義學河北形意拳。又向龐日新習綜合形意拳。后經(jīng)楊松山指點,專攻形意拳。在抗日戰(zhàn)爭中,曾以形意五行拳之炮拳擊中偽便衣隊長,拉到村外處死。建國后,曾在《中華武術(shù)》等雜志上發(fā)表文章,并身體力行地宣傳武術(shù),被評為黑龍江省武術(shù)挖掘整理工作先進個人。曾任省武術(shù)協(xié)會副主席、哈爾濱武協(xié)副主席、中國火車頭武術(shù)協(xié)會主席、中國武當山武當拳法研究會顧問。
  
  高式國簡介
  高式國(1884~1989年),河北省寧河縣人。1922年中學畢業(yè)后曾任塾師,同時自學中醫(yī)。先后師事呂秦交、蔣鶴青、吳道善等人。高老畢生窮治醫(yī)經(jīng),對針灸學說亦有較深入的研究,著有《內(nèi)經(jīng)補正》、《針灸穴名解》等。高老的養(yǎng)生六字箴言為:不饞、不懶、不愁。武技貢獻留世有“樹拳”及“手杖操(亦名五行杖)”。
  
  岳武穆九要論
  前言:《岳武穆九要論》是我于1947年在山西省解放戰(zhàn)爭中,進行“土地改革” 時收集到的。相傳是形意拳的創(chuàng)始人岳飛遺留下來的一篇極為重要的著作,三十多年來我視為珍寶,所以一直保存到現(xiàn)在。1978年我請黑龍江省祖國醫(yī)藥研究所八十二歲高齡的著名老中醫(yī)、老武術(shù)家高式國老師加以“注解”,現(xiàn)特復制,供武術(shù)愛好者研究參考。
  有人提出形意拳的創(chuàng)始人是不是岳飛?《九要論》是不是岳飛的著作?都有待考證。但其內(nèi)容確有學習研究的價值。故在未考證清楚之前,仍用傳統(tǒng)的說法發(fā)表,待考證清楚后,如確有誤,再作必要的糾正或說明亦可。望武術(shù)界同志奮起挖掘整理武術(shù)這方面的祖國寶貴遺產(chǎn),以供武術(shù)愛好者學習研究。在實現(xiàn)我國現(xiàn)代化的過程中,使武術(shù)更加科學化,在為“四化”服務(wù)和保衛(wèi)“四化”中作出應(yīng)有的貢獻,是為至盼。
  陳再實
  1980年1月
  
  岳武穆九要論
  
  總論
  器,上而通乎道。
  (注解:形而上者曰道,形而下者日器。形是人身整體形態(tài),形而上者是精神意識思想性情,形而下者是筋骨皮肉四肢百骸,吾人練習武術(shù),如果把四肢百骸筋骨皮肉練到最高的程度,就可以與思想意識相結(jié)合,拳名形意,即此意也。)
  技,精而入乎神。
  (注解:技是藝術(shù),神是玄妙,言練武功練到精巧的程度,即可進步到變化奧妙的程度。)
  唯得天下之至正,秉天下之真精者,乃能窮神而入妙,察微而闡幽。
  (注解:獨有得天下極正確的傳授,再加以專誠的練習,先得其真正精巧,然后乃能進入神秘,而更進入妙玄,到此境界乃能探討隱微,而發(fā)明新得。)
  形意之用,器也,技也。形意之體,道也,神也。
  (注解:凡屬一事一物,俱各有體有用,體是有形的原動本質(zhì),用是無形的靈活作用。而形意拳之作用,乃是器(四肢百骸)和技(招數(shù)),而形意拳的體,乃是道(神識情志)和神(隱微中的玄妙),即是以神情智慧來支配招數(shù)技巧。)
  器,技,常人可習而至。道,神,大圣獨得而明。
  (注解:器和技,常人可以由練習達到高妙的目的。道和神,只有大明智的人,加以鉆研的功夫,才能徹底明其究竟。)
  岳武穆精忠報國,至正至剛,其浩然之氣,誠沛然充塞于天地之間。故形意之精,非武穆不能道其詳。
  (注解:岳飛字鵬舉,死后封武穆王,生前以精忠報國自誓,人品極正,剛強不屈,其人氣概浩然,如同云行雨施一樣,彌漫于天地之間,且其人最有聰明睿智然,故能道形意之詳。)
  雖全譜散佚,不可得而見。而毫芒流落,只此九要論而已。
  (注解:但是岳飛原有的完整拳譜,已經(jīng)失散不全,不能得見,僅剩下如毫如芒零星點點,流落于世上的,只此九要論而已。)
  吾儕服膺形意,得以稍涉藩圉,獨賴此耳。
  (注解:吾輩對于形意拳,揣摩鉆研,得到稍稍涉及到形意的邊緣范圍,獨賴有此篇之存在耳。)
  此論者九篇,理要而意精,詞詳而論辯。
  (注解:此論總共九篇,在理論上得其要領(lǐng),在意義上得其精華,在詞句上很是詳細,而論述分析的又很清楚。)
  學者有志,朝夕漸摹。而一芥之細,可以參天。濫觴之流,泛為江海。九論雖約,未始不可通微,何莫造室升堂也。
  (注解:有志學此者,在早晚時間,研究模仿,可以由小及大,比如由芥子之小,推進擴大到與天齊,又比如濫觴小流,可以漫延成為江海。這九要論雖然微小簡略,未嘗不可通幽微而達于廣泛,怎么不能達到形意之室,而升到形意之堂呢?猶言定能得到形意內(nèi)容的意思。)
  
  一要論:
  散之必有其統(tǒng),分之必有其合。故天壤間萬類眾儔,紛紛者各有所屬,千匯萬品,攘攘者自有其源,蓋一本可散為萬殊,而萬殊咸歸一本,乃事有必然者。
  (注解:天下事物不外聚散分合,但散的起始必有來源統(tǒng)系,分的終了,必有當然總歸。天地間諸多種類,紛紛擾擾,雖種類不同,總不外一本散為萬殊,萬殊終歸一本,這是事物必然的道理。)
  且武事之論,亦甚繁矣,要之詭變奇化無往非勢,即無往非氣。勢雖不同類,而氣歸于一。
  (注解:談到武事,也很繁難,其中主要,內(nèi)則是氣,外則是勢,當在戰(zhàn)斗之時,雙方所用的一切詭詐奇異的變化,在外表,無所不是用勢,在內(nèi)容,無所不是用氣,即便用勢,雖然有詭詐奇異的不同,但是內(nèi)容的用氣,是一致的。)
  夫所謂一者,從首至足,內(nèi)之有五臟筋骨,外之有肌肉皮膚,五官百骸,連屬膠聚,而一貫者也。擊之不離,牽之不散,上思動而下為隨,下思動而上為領(lǐng),上下動而中節(jié)攻,中節(jié)動而上下和。內(nèi)外相連,前后相需。所謂一貫,乃斯之謂。而要非強致襲為也。
  (注解:一,即是一貫,一貫即是上下、左右、前后、內(nèi)外。合而為一也,不但體質(zhì)合一,即其精神意識也是無所不貫。
  孫子曰:“夫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擊其首則尾至,擊其尾則首至,擊其中則首尾俱至?!奔椽q武術(shù)之上思動而下為隨,下思動而上為領(lǐng),上下動而中節(jié)攻,中節(jié)動而上下和,內(nèi)外前后相連,同此一理,但是此等行動,出乎自然,不可強制,又如不思而得,無為而成,或攻或守,隨機應(yīng)變,若得敵拳到來,而思抵御,則不及矣。)
  適時為靜,寂然湛然,居其所向,穩(wěn)如山岳;值時而動,如雷霆崩山也,忽而疾如閃電。且宜無不靜,表里上下全無參差牽掛之累:宜無不動,左右前后概無遁信猶豫之部。洵若水之就下,沛然莫御,炮之內(nèi)發(fā),疾不掩耳。無勞審度,無煩酌辨,不期然而然,莫之致而致,是豈無故云然?乃氣以日積而見益,功以久練而方成。
  (注解:彼此交手在無隙可乘之際,各守以靜,外宜嚴肅,內(nèi)宜清晰,與敵對立,穩(wěn)重如山,一待有機會可乘,立即由靜變動,如雷霆樣崩發(fā)而出,雖然疾如閃電,還要精神集中,不失其靜。當在發(fā)動之際,全體上下無所不動,內(nèi)不猶豫,外不悖謬,如同天雨下注,又如炮發(fā)火內(nèi)發(fā),使敵方猝不及防,此乃久練之功,臨時運用,不待審度酌辨而再行動也。孫子曰:“守如處女,動如脫兔?!庇终f:“不動如山,難知如陰?!蓖艘焕怼?
  揆圣門一貫之傳.必俟多聞強識之后,豁然之境,不廢鉆仰前后之功。故事無難易,功惟自盡,不可等躐,不可急遽,歷階而升,循序而進。而后官骸肢節(jié),自能通貫,上下表里,不難聯(lián)結(jié)。庶乎散者統(tǒng)之,分者合之,四體百骸,終歸一氣而已。
  (注解:揣度圣門一貫之道,世代相傳,然必須其人先有多知多聞的基礎(chǔ),有此基礎(chǔ),自然心地朗闊,而再加深鉆研努力向上,才有成功的效果。古人有言,事無難易,全在自己盡心力行用功而已,不可落后。不可冒進,要像登臺階樣的上升,按秩序前進,而后五官百骸肢肢節(jié)節(jié),自然靈活貫通,形成一體,才能得心應(yīng)手,而在發(fā)散氣力時,有所統(tǒng)御,不致撒手無著,已經(jīng)分散出的氣力,也能有分寸,而適合內(nèi)心的號令??催^整體的氣,雖然分散在四肢百骸,而全體大用的聯(lián)絡(luò),仍歸一氣而已。)
  
  二要論:
  論捶而必兼論氣。夫氣主于一,實分為二。即呼吸也,呼吸即陰陽也,陰陽即清濁也。捶不能無動靜,氣不能無呼吸。吸則陰,呼則陽。靜則陰,動則陽。上升為陽,下降為陰。蓋陽氣上升而為陽,陽氣下降而為陰;陰氣下行而為陰,陰氣上行而為陽,此陰陽之分也。
  (注解:捶者擊也。人在出手打敵時,有發(fā)出必有收回,發(fā)則為動,收回停止為靜。凡捶必用力,必以氣促使拳乃發(fā)出,然氣有呼出必有吸,一呼一吸,而陰陽清濁上下升降,隨之生出,若加細分析,陽氣中分陰陽,陰氣中也分陰陽。
  然陰生于陽,陽生于陰。比如呼之后必吸,吸之后必呼。上升到極點必要下降,下降到極點必要上升,武術(shù)進步退步,出手回手,也是一陰一陽,所以武術(shù)不能脫離陰陽。不但武術(shù)脫離不開陰陽,凡所有事物也都脫離不了陰陽。)
  何謂清濁?升而上者為清,降而下者為濁。清氣上升,濁氣下降。清者為陽,濁者為陰。要之,陽以滋陰,陰以滋陽,統(tǒng)言為氣,分言為陰陽。氣不能無陰陽,即人不能無動靜,鼻不能無呼吸,口不能無出入,乃對待循環(huán)者。然則氣分為二,實主于一,學貴神通,慎勿膠執(zhí)。
  (注解:此篇論氣,若能將清濁、升降、呼吸、出入,分別清晰,對于拳術(shù)即可心領(lǐng)神會,但呼吸升降,要出入自然,不可呆板固執(zhí)。)
  
  三要論:
  夫氣本諸身,而身之節(jié)無定處。三節(jié)者,上中下也。身則頭為上節(jié),身為中節(jié),腿為下節(jié)。頭則天庭為上節(jié),鼻為中節(jié),海底為下節(jié)。中節(jié)則胸為上節(jié),腹為中節(jié),丹田為下節(jié)。下節(jié)則足為梢節(jié),膝為中節(jié),胯為根節(jié)。肱則手為梢節(jié),肘為中節(jié),肩為根節(jié)。手則指為梢節(jié),掌為中節(jié),掌根為根節(jié)。為例,是故自項至足,莫不各有三節(jié)也。要之若無三節(jié)之所,即無著意之處。蓋上節(jié)不明,無依無宗。中節(jié)不明,渾身是空。下節(jié)不明,動輒跌傾。節(jié)顧可忽乎哉。故氣有所發(fā),則梢節(jié)動,中節(jié)隨,根節(jié)催。然此乃按節(jié)分言者。若合而言之,則上自頭頂,下至足底,四體百骸總為一節(jié),夫何三節(jié)之有,又何各有三節(jié)之足云。
  (注解:本論大意,即氣有所發(fā),全身貫通,上下左右相互策應(yīng),分言之,則頭頸背腰臀肩肘腕胯膝手足爪,發(fā)氣各有所在,合言之總歸一氣。)
  
  四要論:
  試于論身論氣之外,而進論夫梢者焉。夫梢者身之余緒也。言身者初不及此,言氣者亦屬筆論。捶以內(nèi)而外發(fā),氣由身而達梢。故氣之用,不本諸身,則虛而不實。不形諸梢,則實而仍虛。梢亦烏可不講,然此特身之梢耳,而猶未及乎氣之梢也。
  四梢為何?發(fā),其一也。夫發(fā)之所系,不列于五行,無關(guān)乎四體。似不足立論。然發(fā)為血之梢,血為氣之海。唯不必本話諸發(fā)以論氣,要不能離乎血而生。氣不離乎血,即不得不兼及乎發(fā)。發(fā)欲沖冠,血梢足矣。抑舌為肉梢,而肉為氣之囊。氣不能形諸肉之梢,即無以充其氣之量。故必舌欲催齒,而后肉梢足矣。至于骨梢者齒也。筋梢者指甲也。氣生于骨,而聯(lián)于筋。不及乎齒,未及乎筋之梢。而欲足乎爾者,要作齒欲斷筋,甲欲透骨,不能也。果能如此,則四梢足矣。四梢足,而氣自足矣。豈復有虛而不實,實而仍虛者乎。
  (注解:此節(jié)論梢?;蛉瞻l(fā)、齒、舌,本不能攻敵,爪甲雖能進攻,不過抓捏而已。此四者對于戰(zhàn)斗似無意義,此仍只知用力,不知用氣之言也。殊不知人當用力之際,必先發(fā)動內(nèi)身之氣,故有怒發(fā)沖冠,咬牙切齒,閉口藏舌而不言,或暗嗚叱咤而發(fā)威,或摩拳擦掌而作式。若自表面觀之,乃本人個自發(fā)威耳。若究其發(fā)之所以上沖,齒之所以切切,舌之所以叱咤,爪之所以摩擦,皆內(nèi)身之氣,有以促使之也。)
  
  五要論:
  拳者,即捶以言勢,即勢以言氣。人得五臟以成形,即由五臟而生氣。五臟者,心、肝、脾、肺、腎。乃性之源、氣之本也。
  (注解:以上數(shù)論,言氣言勢。本論言氣所由生,乃本之五臟,五臟各有其性,即各有其氣,此言性與氣之本源也。)
  心為火,而性炎上。肝為木,而形曲直。脾為土,而勢敦厚。肺為金,而有從革之能。腎為水,而有潤下之功。此乃五臟之義,而有準之于氣者,皆各有所配合焉。乃論武事所不能離者。
  (注解:五臟之性,各有不同,分屬五行各有其義?;鹦匝咨希暮酶叨矂?,故配其屬火。木性舒散(故其枝葉四布),肝喜通暢,故配其象木。金性剛堅,而能溶化為至柔之液體(而始終不失其堅),其變革之性,勝于水火木土,人之氣,貯藏于肺,氣之性至大至剛,故以金配肺。土性敦厚(能生萬物,能容萬物),脾與胃合,胃能容受,消化飲食以生氣血,是脾胃之性,均屬敦厚,故以脾配土。水性潤下,腎司人身之水,故配。腎象水。其所以配五行合五臟者,取其性氣之用,非所其有形之質(zhì)也。)
  其在內(nèi)也,胸為肺,乃五臟之華蓋。故肺動,諸臟不能靜。兩乳之中為心,而護以肺。蓋心居肺之下,胃之上。心為君火,心動而相火無不奉合焉。兩肋之間,右為肝左為脾。背脊十四節(jié)為腎位,分五臟而總系于脊。脊通一身骨髓。而腰為兩腎之本位,故腎為先天第一,尤為諸臟之源。故腎水足,而金木水火土咸有生機。
  (注解:五臟在內(nèi)部,各有固定位置,肺居最上如同華蓋,肺下為心,心下為胃,胃左為脾,胃右為肝,心則居中為主也。脊骨通一身之髓,自上而下,第十四椎處為命門,命門左右各一腎,故日兩腎之本位在腰。腎為先天之本,為諸臟之源,腎水足,則五臟俱足,故拳經(jīng)謂主宰于腰也。)
  然五臟之存于內(nèi)者,雖各有定位,而機能又各具于周身。頸項腦骨背皆腎也,兩耳亦為腎。兩唇兩腮皆脾也。而發(fā)則為肺(醫(yī)書日肺主毛皮),天庭為六陽之首,而萃五臟之精華,實頭面之主腦(前額內(nèi)部即是大腦),不啻為一身之座督矣。印堂者為陽明胃氣之沖。天庭性起機由此達(此句費解,恐有錯誤)。生發(fā)之氣由腎而達于六陽(手足各有太陽,陽明,少陽,三經(jīng)故日六陽),實為天庭之樞機也。兩目皆為肝。細繹之上包為脾,下包為胃。大角為心經(jīng),小角為小腸,白則為肺,黑則為肝,瞳則為腎。實為五臟精華所聚,而不得專謂之肝也。鼻孔為肺,兩頤為腎,耳門之前為膽經(jīng),耳后之高骨亦腎也。鼻為中央之土,萬物滋生之源,實為中氣之主也。人中,乃血氣之會,上沖印堂,達于天庭,而為至要之所。兩唇之下為承漿,承漿之下為地閣。上與天庭相應(yīng),亦腎位也。領(lǐng)頂頸項者,五臟之導途,氣血之總會。前為食氣出入之道,后為腎氣升降之途,肝氣由之而左旋,脾氣由之而右旋,其系更重,而為周身之領(lǐng)要。兩乳為肝,肩窩為肺,兩肘為腎,四肢為脾。兩肩膊皆為脾,而十指則為心、肝、脾、脛、腎。膝與脛皆腎也。兩腳跟為腎之要,涌泉為腎穴。大約身之各部,突者為心,陷者為肺,骨之露處皆為腎,筋之連處皆為肝,肉之厚處皆為脾。
  (注解:五臟雖各有定位,然其機能作用,則周布全身。統(tǒng)領(lǐng)頂腦骨背,以及兩耳,皆屬于腎。唇與腮皆屬肺。醫(yī)書謂頭為諸陽之會,故天庭為六陽之首,其精華薈萃于頭面。又手陽明經(jīng)起于手,循臂上行至面,內(nèi)行屬大腸。足陽明經(jīng),起于面,而循胸下行屬胃,會于天庭。而內(nèi)部生發(fā)之氣,由腎循命門,上脊背經(jīng)項頸額,而達于六陽,亦會于天庭。又由面部地閣上經(jīng)人中,過印堂,亦與天庭相會。
  五臟之氣,不但達頭面,而且達于四肢,不但定位于脛臂手足,而且流著于筋骨皮肉。玩味本文“突者為心,陷者為肺,骨之露處為腎,筋之連處為肝,肉之厚處為脾”等句,則周身與五臟無一處不是連接。)
  象其意,則心如猛虎,肝為箭,脾氣爆發(fā)似雷電,肺經(jīng)翕張性空靈,腎其伸縮動如風。其用為經(jīng),制經(jīng)為意,臨敵應(yīng)變,不識不知,手足所至,若有神會,洵非筆墨所能預(yù)述者也。至于生克冶化,雖有他編,而究其要領(lǐng),自有統(tǒng)會,五行百體,總為一元,四體三心,合為一氣,奚斷斷之于一經(jīng)一絡(luò)節(jié)節(jié)而為之哉。
  (注解:心如猛虎,肝如箭,言其勇猛直前也。脾氣暴發(fā)似雷電,言其速且疾也。肺經(jīng)翕張性空靈,言隨機應(yīng)變,敵人莫測也。腎其伸縮動如風,言其進退自如也。
  其用為經(jīng),是作用不外經(jīng)常之道,但經(jīng)常之道須有變化,變化須有節(jié)制,故日制經(jīng)以意,意之所動,信手從心,操縱自如,欲求如此成就,須明生克冶化,追求其中要領(lǐng),其要領(lǐng)無他特殊,只是把五官百體鍛煉成為一體,把四體三心合成一氣,何必固守一經(jīng)一絡(luò)一支一節(jié)分割運用。)
  
  六要論:
  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內(nèi)三合也。手與足合,肘與膝合,肩與胯合,外三合也。此為六合。左手與左足相合,左肘與左膝相合,左肩與左胯相合,右之與左亦然。以及頭與手合,手與身合,身與步合,孰非外合。心與眼合,肝與筋合,脾與肉合,肺與身合,腎與骨合,孰非內(nèi)合。豈但六合而已耶。然此特分而言之也??傊粍佣鵁o不動,一合而無不合,五行百骸悉在其中矣。
  (注解:所謂合者,即前論所言:“五行百體總為一元,四體三心合為一氣”也,玩味本論內(nèi)外三合之外,又其他各有三合,即整體全身,左右前后,上下內(nèi)外,無所不合也。)
  
  七要論:
  頭為六陽之首,而為諸身之主,五官百骸,莫不惟首是瞻,故身動頭不可不進也。手為先行,根基在膊,膊不進則手卻而不前矣,故膊貴于進也。氣聚中脘,機關(guān)在腰,腰不進則氣餒而不實矣,故腰亦貴于進也。意貫周身,運動在步,步不進,而意則瞠然無能為矣,故步尤貴于進也。以及上左必須進右,上右必須進左,其為七進,孰非為易于著力者哉。要之未及其進,合周身而毫無靈動之意,一言其進,統(tǒng)全體而俱無抽扯游移之形。
  (注解:此論,言進則一身俱進也,因為視聽言動根于五官,故以頭為偵察之官,故先言頭,在軍事上貴得敵情,在武技也不例外,故先偵得敵情,而先行官隨即出動,腰為主宰,氣為輜重,步為根基,肩膊為之督促,左右為之救應(yīng),當其未動,則穩(wěn)重如山,一旦發(fā)動,則周身靈運,只此一身,而有全軍之勢矣。)
  
  八要論:
  身法為何?縱橫、高低、進退、反側(cè)而已??v則放其勢,一往而不返。橫則裹其力,開括而莫阻。高則揚其身,而有增長之意。低則抑其身,有捕捉之形。當進則進,彈其身而勇往直沖。當退則退,斂其氣而回轉(zhuǎn)伏斂。至于反身顧后,后即前也。側(cè)顧左右,左右豈敢當哉。而要非拘拘焉為之也。
  (注解:言既進之后,則靈便身法,輾轉(zhuǎn)變換,不可拘于成現(xiàn),要在因勢致宜。)
  察乎敵之強弱,運用吾之機關(guān)。有忽縱而忽橫,因勢而變遷,不可一概而推。有忽高而忽低,高低隨時以轉(zhuǎn)移,不可執(zhí)格而論。時而宜進,故不可退而餒其氣。時而宜退,即當以退而鼓其進,是進固進也,即退而亦實賴以進。若反身顧后,而后而不覺其為后。側(cè)顧左右,而左右只不覺其為左右矣。
  (注解:古有成言:“兵不厭詐”,武術(shù)也是一樣,又兵法說:“能而示之以不能,用而示之以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此節(jié)頗與相似。)
  總之機關(guān)在眼,變通在心。而握其要者,則本諸身。身而進,則四體不令而行矣。身而退,則百骸莫不冥然而退矣。身法顧可置而不論哉。
  (注解:所謂機關(guān)在眼,是探得敵情。變通在心,是當機立斷。尤要身為主宰,如將帥坐鎮(zhèn)而督理全軍也。)
  
  九要論:
  身之動也以步,步乃一身之根基,運動之樞紐也。以故應(yīng)戰(zhàn)對敵,皆本諸身,所以為身之砥柱者,莫非步。隨機應(yīng)變在于手,所以為手之轉(zhuǎn)移者,亦在步。進退反側(cè),非步何以作鼓蕩之機。抑揚伸縮,非步無以操變化之妙。所謂機關(guān)者在眼,變化者在心。而所以轉(zhuǎn)彎抹角、千變?nèi)f化,而不至于窘迫者,何莫非步為之司命耶。而要作勉強以致之也。
  (注解:此論言步,人只知手能打人,腳能踢人,若不有步法為之轉(zhuǎn)移,伸手不能及敵人之身,抬腳自身先傾斜,故有馬步、弓步、拗步、箭步、偷步、胯步、虛步、墊步等名詞,要在步法變異,為圖進手便利而已。)
  動作出于無心,鼓舞出于不覺。身欲動,而步為之周旋。手將動,而步亦為之催逼,不期然而然,奠之驅(qū)而驅(qū),所謂上欲動,而下自隨也。且步分前后,有定位者,步也。然而無定位者,亦為步。如前步之進,后步之隨,前后自有定位。若以前步作后,后步作前,更以前步作后之前步,后步作前步之后步,則前后亦自然無定位矣。總之拳乃論勢,而握要者為步?;钆c不活,固在于步。靈與不靈,亦在于步。步之為用大矣哉。
  (注解:步無定位,或有定位,在于活便,不可強致,固在練習純熟,用之活便,若心思滯緩,見機猶豫,亦與肢體滯澀同樣,若求動作出于無心,鼓舞出于不覺,非心身敏捷不可,若能心思敏捷,則步法亦隨之敏捷,步法敏捷,則身法、手法俱隨之敏捷矣。)
  跋語
  竊憶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禮儀三百、威儀三千,即猶居家、家有嚴有慈;治國、國有嘗有罰也。家齊國治天下、寧有不平者乎!此無他,令之以文,齊之以武而已。
  然人之道于文武也,必素有修持,非以信手拈來也。倘有人焉,信口成文,出手能武,則其于文武之道,混然融貫矣。昔有岳武穆者,文武大道之雄也,其人生平行為,報國以忠,事親以孝,守身以節(jié),待人以義,其所謂完人者乎。
  近今余于武道中遇有陳君再實者,其人拾文則觀其大略,于武則測其精微,藏有岳飛九要論,出以見示,且云將以出刊,并要余注解,余甚有愧焉,竊念余何人斯,敢附天驥之尾乎!辭不獲已,勉為譯言,至于深堂奧旨,曷敢窺其竅妙。因憶武穆高風,不禁遠想長嘆,又念孔子有言:圣人吾不得而見之,得見君子者,斯可矣。余則日岳武穆吾不得而見之,得見九要論斯可矣,有感陳君之功也。為此跋語。
  平平醫(yī)人高式國
  1978年3月

NQJ0108-歡迎朋友光臨!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luò)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