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自慰网亚洲一区二区,亚洲一级在线播放毛片,亚洲中文字幕av每天更新,黄aⅴ永久免费无码,91成人午夜在线精品,色网站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欧洲wwwww在线观看

分享

科舉制名詞解釋

 西湖三少 2013-02-25

科舉制名詞解釋

 


  
  府試

  亦稱府考。清代由知府(或直隸州知州、直隸廳同知)主持的考試??h試已錄取的士子得以參加,試期多在四月,報名等手續(xù)與縣試略同。第一場為正場,取錄者即可應考院試

  鄉(xiāng)試

  明清兩代,每三年一次在各省城(包括京城)舉行的考試。源于唐、宋時的府試、州試。凡本省生員與監(jiān)生、貢生、蔭生、官生,經(jīng)科考、錄科、錄遺考試合格者,均可應考。逢子、午、卯、酉年為正科,遇朝廷慶典加科稱為恩科??计谠诎嗽拢秩龍?。又稱“秋試”、“秋闈”。屆時,朝廷選派正副主考官,試《四書》、《五經(jīng)》、策問、八股文等,考中者稱為舉人,可于次年赴京參加會試?!睹魇?選舉志》:“三年大比,以諸生試之直省,曰鄉(xiāng)試。中式者為舉人?!鼻逄崭B摹冻U?鄉(xiāng)試》:“[周官]:鄉(xiāng)大夫受教法于司徒,退頒于鄉(xiāng)吏,使各教其所治。三年,則鄉(xiāng)大夫大比,考其德行道藝而興賢者、能者,獻其書于王,此鄉(xiāng)試所由昉也。唐之鄉(xiāng)貢、宋之漕試,即今鄉(xiāng)試也?!鄙萄荟獭肚宕婆e考試述錄》第二章第一節(jié):“各省鄉(xiāng)試皆在省城舉行,于城內(nèi)東南方建立貢院,懸‘貢院’墨字匾于大門上正中?!?

  殿試

  1、科舉考試中的最高一段?;实塾H臨殿廷,發(fā)策會試中式的貢士,稱殿試。也叫“廷試”、“廷對”。源于西漢時皇帝親策賢良文學之士,始于武則天天授二年于洛陽殿前親策貢舉人,但尚未成定制。宋開寶八年,太祖于講武殿策試貢院合格舉人,并頒定名次,自此始為常制。太平興國八年,將殿試后的進士分為五甲。元無殿試。明清殿試后分為三甲: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通稱狀元、榜眼、探花;二甲賜進士出身,第一名通稱傳臚;三甲賜同進士出身。2、原指參加殿試的貢士,后泛用為對士人的敬稱。《宣和遺事》前儀式:“俺姐姐有命,請殿試相見。”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三本第一折:“俺小姐至今胭粉未曾施,念到有一千番張殿試。”

  舉人

  本謂被薦舉之人。漢代取士,無考試之法,朝廷令郡國守相薦舉賢才,因以“舉人”稱所舉之人。唐、宋時有進士科,凡應科目經(jīng)有司貢舉者,通謂之舉人。至明、清則為鄉(xiāng)試考中者的專稱,成為一種出身資格。又俗稱“孝廉”。《后漢書.章帝紀》載建初元年三月詔:“夫鄉(xiāng)舉里選,必累功勞。今刺史,守相不明真?zhèn)?,茂才、孝廉歲以百數(shù),既非能顯,而當授之政事,甚無謂也。每尋前世舉人貢士,或起畎畝,不系閥閱。敷奏以言,則文章可采;明試以功,則政有異跡。文質(zhì)彬彬,朕甚嘉之。其令太傅、三公、中二千石、二千石、郡國守相舉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之士各一人?!碧瓢拙右住栋丫扑奸e事》詩:“乞錢羈客面,落第舉人心?!鼻遐w翼《陔余叢考.舉人》:“今世俗別稱舉人曰孝廉,以孝廉本郡國所舉也。然漢時舉人名目甚多,如賢良方正、文學有道、直言極諫、茂才異等、明陰陽、明兵法、能治獄,有行義之類,皆郡國所舉,而孝廉特其一途耳,今專以此為舉人之稱,蓋孝廉乃每歲所常舉,其他則隨時詔士,而不能入仕;今鄉(xiāng)試已中者為舉人,即會試不第,亦不必再應鄉(xiāng)舉,而并可依科就選?!眳㈤喩萄荟獭肚宕婆e考試述錄》。

  狀元

  科舉考試以名列第一者為元,鄉(xiāng)試第一稱解元,會試第一稱會元,殿試第一稱狀元?;Q唐代已有,武則天試貢士于殿前,別其等第,門下例有奏狀,其居首曰狀頭,亦曰狀元。后亦稱殿元、鼎元。清趙翼《陔余叢考.狀元榜眼探花》:“世稱進士廷試第一甲三人為狀元、榜眼、探花?!鼻謇钫{(diào)元《制義科瑣記.三元》:“正統(tǒng)十年乙丑,商公輅由解元、會元捷狀元。終明世三元,公及黃觀而已。先是文運獨盛于江西,故有‘狀元多吉水,朝內(nèi)半江西,’之謠?!眳⒁娢宕醵ū!短妻浴肪砣?。

  副貢

  科舉制度中,貢入國子監(jiān)的生員之一種。因在鄉(xiāng)試錄取名額外列入備取,稱為“副榜貢生”,故簡稱副貢?!肚迨犯?儒林傳三.王萱齡》:“字北堂,昌平人。道光元年副貢,旋舉孝廉方正,官新安、柏鄉(xiāng)兩縣教諭。”又《文苑傳二.胡天游》:“字稚威,山陰人,初姓方,名游。副榜貢生?!?

  恩貢

  科舉制度中貢入國子監(jiān)的生員之一種。明清定制,凡遇皇室慶典,加貢一次作為恩貢?!睹魇?選舉志一》:“恩貢者,國家有慶典或登極詔書,以當貢者充之。”

  廩生

  科舉制度中生員名目之一?!皬[膳生員”的簡稱。明代州、府、縣學生員最初都供給廩膳,補助其生活,以后及清代,則須經(jīng)歲科兩試一等前列的,才能取得廩生名義,成為資歷較深的生員。廩生,又稱作“廩膳生”。成為廩生,謂之“食餼”。童生應試,例須請廩具保,稱作廩保?!睹魇?選舉志一》:“提學官在任三歲,兩試諸生。先以六等試諸生優(yōu)劣,謂之歲考,一等前列者,視廩膳生有缺,依次充補,其次補增廣生......繼取一二等為科舉生員,俾應鄉(xiāng)試,謂之科考。其充補廩、增給賞,悉如歲試。”

  貢監(jiān)

  科舉制度中監(jiān)生名目之一。明清兩代,以貢生資格人國子監(jiān)讀書的稱貢監(jiān)。《明史.選舉志》:“同一貢監(jiān)也,有歲貢,有選貢,有恩貢,有納貢。”《清史稿.選舉志》:“貢監(jiān)考職,定例必監(jiān)期已滿面,乃許送考?!?

  優(yōu)監(jiān)

  科舉制度中監(jiān)生名目之一。清制,由附生選入國子監(jiān)讀書者稱優(yōu)監(jiān)生。

  太學

  古代學校名。古文獻記載,虞設(shè)庠,夏設(shè)序,殷設(shè)瞽宗,周設(shè)辟雍,皆為教育上層貴胄子弟之所,為古之國學,也即太學。太學之始置,在西漢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并立五經(jīng)博士,傳授儒家經(jīng)典,實施教育,受教者稱博士總弟子。至唐代,設(shè)國子、太學、廣文、四門、律、書、算七學,同屬國子監(jiān)。宋代兼設(shè)國子、太學。明以后,不設(shè)太學,在國子監(jiān)讀書的稱監(jiān)生,別稱太學生。《漢書.武帝紀》:“[五年]夏六月,詔曰:‘蓋聞導民以禮,風之以樂,今禮壞樂崩,朕甚憫焉。故詳延天下方聞之士,咸薦諸朝。其令禮官勸學,講議洽聞,舉遺興禮,以為天下先。太常其議予博士弟子,崇鄉(xiāng)黨之化,在厲賢材焉。’丞相弘請為博士置弟子員,學者益廣?!?

  訓導

  學官名。明清府、州、縣學皆置訓導,協(xié)助同級學官教育所屬生員,地位略次于教諭?!睹魇?選舉志一》:“洪武二年,太祖......大建學校,府設(shè)教授,州設(shè)學正,縣設(shè)教諭,各一。俱設(shè)訓導,府四,州三,縣二。”

  知貢舉

  唐宋時特派主持禮部試的大臣。至清代會試的知貢舉,皆以一二品大臣充任,滿漢各一人,僅管事務,不負責閱卷取士,與鄉(xiāng)試之監(jiān)臨官性質(zhì)相同。五代王定?!短妻?兩都貢舉》:“永泰元年,始置兩都貢舉,禮部侍郎官號皆以‘知兩都[貢舉]’為名?!庇帧吨魉痉Q意》:“元和十一年,中書舍人權(quán)知貢舉李逢吉下及第三十三人,試策后拜相。”《宋史.歐陽修傳》:“知嘉祐二年貢舉。時士子尚為險怪奇澀之文,號‘太學體’,修痛排抑之,凡如是者輒黜?!庇帧短K軾傳》:“[元祐]三年,權(quán)知禮部貢舉。會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軾寬其禁約,使得盡技。”
  甲科

  漢代舉士考試有甲乙等科。唐代明經(jīng)有甲、乙、丙、丁四科,進士有甲、乙兩科。明清通稱進士為甲科,舉為為乙科。《漢書.蕭望之傳》:“望之以射于策,量其大小署為甲、乙之科,列而置之,不使彰顯。有欲射者,隨其所取得而釋之,以知優(yōu)劣。”又《儒林傳》:“平帝時王莽秉政......歲課甲科四十人為郎中,乙科二十人為太子舍人,丙科四十人補文學掌故云。”清趙乙二科,武德以來,第進士唯乙科。’......《舊唐書.楊綰傳》:‘元(玄)宗試舉人,登甲科者三人,綰為之首,其乙科凡三十余人。’是甲乙科俱謂進士也?!?

  恩科

  清代科舉制度,每三年舉行一次的鄉(xiāng)試及會試,稱為正科。若遇皇帝即位及皇室慶典,于正科外特開考試,稱為恩科。如恩科與正科同在一年,則改正科為恩科,正科提前一年舉行;或于次年補行,或合并舉行,稱為恩正并科,按兩科名額取中。恩科始于宋代之“特奏名”。清顧炎武《日知錄.恩科》:“宋時有所謂特奏名者:開寶三年三月庚戌,詔禮部閱進士及十五舉嘗終場者,得司馬浦等一百六人,賜本科出身,特奏名,恩例自此始,謂之恩科。”又“蘇軾、孔文仲言,今特奏者已及四百五十人,又許例入遞減一舉,則當復增數(shù)百人,此遭垂老,別無所望,布在州縣,唯務黷貨,以為歸計,前后恩科命官幾千人矣,何有一人能自奮厲,有聞于時,而殘民敗官者,不可勝數(shù)......當日之論如此?!鄙萄荟獭肚宕婆e考試述錄》第二章第一節(jié):“鄉(xiāng)試三年為一科,逢子、午、卯、酉年為正科,遇萬壽登極各慶典加科者曰恩科。而正科始于康熙五十二年,登極恩科始于雍正元年,自后沿以為例。慶典適逢正科之年,則以正科為恩科。而正科或于先一年預行,其例如乾隆八旬萬壽,以五十三年成長申預行正科鄉(xiāng)試、庚戊會試,皆改為恩科鄉(xiāng)、會試者是?;蛴诖文暄a行,其例如道光十一年辛卯五旬萬壽,于次年王辰補行正科鄉(xiāng)試,癸已補行正科會試,而正科之辛卯鄉(xiāng)試、壬辰會試,皆改為恩科者是?!?

  院試

  清代由各省學政主持的考試。經(jīng)府試錄取的士子可參加院試。以學政稱提督學院,故稱院試或院考,又以舊制稱提學道,故亦沿稱道試或道考。報名等手續(xù)與府縣試略同。學政于駐在地考試就近的府、縣;其余名府,則以次分期案臨考試。所考為正場一場,復試一場,錄取者即為生員(秀才),送入府、縣學宮,稱入學,受教官的月課與考校。商衍鎏《清代科舉考試述錄》第一章第一節(jié):“由縣試而府試(直隸州廳試同)而院試,此考試之次第也。”

  案首

  清代,各省學政于考試后揭曉名次,稱為發(fā)案或出案。凡縣試、府試、院試之第一名相沿稱為案首。案,查考之意。取定新生后,發(fā)交各府、州、縣之名單,俗稱為紅案?!度辶滞馐贰返谑兀骸靶〉苎a廩二十四年,蒙歷任宗師的青目,共考過六七個案首,只是科場不利,不勝慚愧!”又第二六回:“考試已畢,發(fā)出案來,懷寧縣的案首叫崔蕉。”

  朝考

  清代新科進士取得出身后,由禮部以名冊送翰林院掌院學士,奏請皇帝,再試于保和殿,并特派大臣閱卷,稱為朝考??荚囈栽娢乃牧黧w出題,視其所能。考試后,以成績等第分別授職。最優(yōu)者用的翰林院庶吉士,其余用為主事、中書、知縣等職。商衍鎏《清代科舉考試述錄》第三章第四節(jié):“殿試傳臚后三日,于保和殿舉行進士朝考,專為選庶吉士而設(shè)?!庇帧俺碱}目,雍正五年,定為詔,論、奏議各一篇。乾隆十六年,為論,奏議、詩、賦各一篇,湯對松于賦、論、議外,作試帖詩四首,取列第一。三十六年,定詩止作一首,不準多作。嘉慶二十年后,均以論、賦、詩三項命題。光緒二十七年,廢試帖詩,論、疏如舊......派親王監(jiān)場,御史彌封。欽派閱卷大臣評定試卷,分列一、二、三等,將前十名卷進呈,送軍機處請旨......一等第一名為朝元。”

  拔貢

  科舉制度中貢入國子監(jiān)的生員之一種。清制,初定六年一次,乾隆中改為十二年一次,每府學二名,州、縣學各一名,由各省學政從生員中考選,保送入京,作為拔貢。經(jīng)過朝考合格,可以充任京官、知縣或教職?!肚迨犯?儒林傳一.黃宗會》:“宗會,字澤望。明拔貢生,讀書一再過不忘?!?

  例貢

  清代科舉制度中貢入國子監(jiān)的生員之一種。由于不經(jīng)考選而由生員援例捐納,故稱例貢, 算正途

  增生

  科舉制度中生員名目之一。“增廣生員”的簡稱。明代生員皆有月米,額內(nèi)者為廩膳生員,增額者為增廣生員,簡稱增生。清沿之。生員初入學為附生,須經(jīng)歲科兩試在一等前列者,方能依次補為增生或廩生,而名額皆有一定。廩生有廩米有職責,而增生列職責,故增生地位在廩生下。 。

  恩監(jiān)

  科舉制度中監(jiān)生名目之一。清代由皇帝特許給予國子監(jiān)生資格的稱恩監(jiān)。

  捐監(jiān)

  明清兩代因出資報捐取得監(jiān)生資格者。始于明景帝時,報捐者限于生員。后來無出身者也可由捐納取得監(jiān)生,稱為例監(jiān)。《明史.選舉志一》:“其后有納栗馬捐監(jiān)之例,則諸生又有援例而出學者也?!?

  廩膳

  科舉時代國家定期發(fā)給在學人員的膳食津貼。《元史.選舉志一》:“成宗大德十年二月,增生員廩膳。”《明史.太祖紀二》:“命天下學校師生,日給廩膳?!?

  貢士

  指古代地方官員向皇帝薦舉人才的制度。又,清代舉人會試考中者,亦稱貢士。南士得參加殿試。但習慣上,會試考中后即稱為進士。“貢士”語出《禮記.射義》:“諸侯歲獻,貢士于天子。”《后漢書.左雄傳》:“郡國孝廉,古之貢士?!鄙萄荟獭肚宕婆e考試述錄》第三章:“清代科目,舉人會試中式者曰貢士。經(jīng)過殿試始稱進士?!?

  童生試

  明清兩代取得生員(秀才)資格的入學考試。簡稱童試,亦稱童子試、小試,俗稱小考。應考者無論年齡大小,統(tǒng)稱童生。童生試的次弟為縣試、府(或直隸州、廳)試和院試。三年內(nèi)舉行兩次。丑、未、辰、戌年為歲考,寅、申、已、亥年為科考。參見縣試、府試、院試。

  會試

  各地于秋季發(fā)解舉人,冬季集中于亦師禮部,而于來春舉行的考試,稱會試。唐、宋時已然,至元代皇慶二年始有其名。明清兩代指每三年一次在北京舉行的考試。又稱“禮部試”、“春試”、“春闈”、“禮闈”。各省舉人皆可應考。逢辰、戌、丑、未年為正科,若鄉(xiāng)試有恩科,則次年亦舉行會試,稱會試恩科??计谥踉诙?,分三場。考中者稱貢士,第一名為會元。成貢士后可參加殿試?!对?選舉志一》引仁宗皇慶二年十一月詔:“三代以來,取士各有科目,要其本末,舉人宜以德行為首,試藝則以經(jīng)術(shù)為先,詞章次之......爰命中書,參酌古今,定其條制。其以皇慶三年八月,天下郡縣,興其賢者能者,充賦有司,次年二月,會試京師?!?

  及第

  科舉應試中選之稱。唐代,進士考試合格謂之及第。明清只殿試一甲第一、二、三各賜進士及第,余稱進士出身或同進士出身,不稱及第。五代王定保《唐摭言.慈恩寺題名游賞賦詠雜記》:“奏圣旨,不欲令及第進士呼有司為座主,趨附其門......今日已定,進士及第任一度參見有司,向后不得聚集參謁?!鄙萄荟獭肚宕婆e考試述錄》第三章:“明洪武四年太祖始策問會試者于奉天殿,賜一甲三人理士及第三,二甲進士出身,三甲同進士出身,以次授官?!?

  大挑

  清乾隆以后定制,三科以上會試不中的舉人,挑取其中一等的以知縣用,二等的以教職用。每六年舉行一次,意在使舉人出身的士人有較寬的出路,名曰大挑。挑選的標準備重在形貌與應對,須體貌端正,言語譯明,于時事吏治素有研究。蔡冠洛《清七百名人傳.樸學.鄭珍》:“字子尹,晚號紫翁,貴州遵義人。道光十七年舉人,以大挑二等,選荔波訓導?!庇帧段膶W.包世臣》:“字慎伯,安徽涇縣人,嘉慶十三年舉人,大挑一等,以知縣分發(fā)江西,權(quán)新喻縣?!鄙萄荟獭肚宕婆e考試實錄》第二章第九節(jié)》:“清初舊例,舉人會試三科,準其挑選知縣,就教職者不拘年分......然每科中額千二百余人,綜十年計之且五千余人,銓官不及十分之一。選班號重正途,但尚有優(yōu)于舉人之進士班次,雍正時進士有遲至十余年而不得民者,瘵人之知縣銓補,則有遲至三十年外者矣。乾隆間僅成虛名,廷臣屢言舉玫雍滯,謀疏通之法。十七年始定大挑制,于會試榜后舉行?!庇帧皩闷诶舨刻霉傧冗^堂驗看,然后請旨派王公大臣于各省舉人內(nèi)公同挑選,重在形貌與應對......所謂人文并選,

  解元

  唐制,舉進士者皆由地方解送入試,故后世稱鄉(xiāng)試第一名為解元。如世稱明代唐寅為唐解元。亦稱“解首”。宋洪邁《容齋四筆.責降考試官》:“[天禧二年]十一月,解一百四人,解元郭稹?!鼻迤阉升g《聊齋志異.姊妹易嫁》:“秀才宜自愛,終當作解首?!鼻謇钫{(diào)元《制義科瑣記.會元解元入翰林》:“伊翕庵舉進士,引見南海子,上顧學士曰:此人山東解元也,遂改庶吉士。”

  榜眼

  科舉考試中殿試一甲第二名稱榜眼。宋時一甲第二、三名均稱榜眼,意謂榜中之雙眼,后始以專屬第二,而稱第三名為探花。宋王禹俘《送第三人朱嚴先輩從事和州》詩:“貨船東下歷陽湖,榜眼科名釋褐初?!薄端问?陳思讓傳附陳若拙》:“當時以第二人及第者為榜眼?!鼻遐w翼《陔余叢考.狀元榜眼探花》:“榜眼之名,起于北宋無疑......第二、第三人皆謂之榜眼。其后以第三人為探花,遂專以第二人為榜眼耳。”清李調(diào)元《制義科瑣記.同邑一榜及第》:“明崇正(禎)癸未榜眼宋之繩、探花陳名夏,皆溧陽人。”

  朝元

  清代新科進士參加朝考,選用庶吉士,其第一名稱為朝元。參見“朝考”。

  五貢

  清代時,副貢、拔貢、優(yōu)貢、歲貢、恩貢合稱“五貢”?!豆賵霈F(xiàn)形記》第十九回:“舉人、進士,是不用說的了;就以五貢而論,哪一個不是羊毛筆換得來的?捐班的何嘗吃過這種苦呢?”

  優(yōu)貢

  科舉制度中貢入國子監(jiān)的生員之一種。清制,每三年由各省學政從儒學生員中考選一次,每省不過數(shù)名,亦無用條例?!肚迨犯?儒林傳三.鐘懷》:“字保岐,優(yōu)貢生。與阮元、焦循相善。”又《劉文淇傳》:“字孟瞻,儀征人。嘉慶二十四年優(yōu)貢生?!?

  選貢

  科舉制度中貢入國子監(jiān)的生員之一種。明制于歲貢之外考選生員充貢,因有此稱。清代拔貢、優(yōu)貢之制,即由此而來?!睹魇?選舉志一》:“選貢多英才,入監(jiān)課試輒居上等,拔歷諸司亦有斡局。”

  附生

  科舉制度中生員名目之一?!案綄W生員”的簡稱。明正統(tǒng)時,于府、縣學外有取附學生員之制,清代相沿,凡生員初入學,皆稱附生。須經(jīng)歲科兩試在一等前列者,方可依次補為增生或廩生。參見“生員”、“廩生”。

  蔭監(jiān)

  科舉制度中監(jiān)生名之一。明清兩代,官員之子不經(jīng)考選取得監(jiān)生資格的,稱蔭監(jiān)。遇皇家慶典時賜予京官四品以上,外官三品以上,武官二品以上官員的為恩蔭:子弟因先代殉職而取得監(jiān)生資格的為難蔭。《清史稿.選舉志》:“蔭監(jiān)有二:曰恩蔭、難蔭”。

  官生

  清代科舉制度,京官四品以上及翰、詹、科、道,外官文三品、武二品以上之子、孫、曾孫及胞兄弟侄應鄉(xiāng)試者稱為。

  生員

  唐代國學及州、縣學學生有規(guī)定的員額,因稱為生員。明清時,凡經(jīng)過本省各級考試取入府、州、縣學的,通稱生員,亦稱博士弟子員、庠生、諸生,俗稱秀才,美稱曰茂才。經(jīng)常須受地方教官及學政的監(jiān)督考核。府、州、縣學生員,又有廩生、增生、附生的不同?!睹魇?選舉志一》:“生員之數(shù),府學四十人,州、縣以次減十。師生月廩食米,人六斗,有司給以魚肉。學官月俸有差。生員專治一經(jīng),以禮、樂、射、御、書、數(shù)設(shè)科分教。務求實才,頑不率者黜之。”又“生員雖定數(shù)于國初,未幾即命增廣,不拘額數(shù)。宣德中,定增廣之額:在京府學六十人,在外府學四十人,州、縣以次減十.....增廣既多,于是初設(shè)食廩者謂之廩膳生員,增廣者謂之增廣生員。及其既久,人才愈多,又于額外增取,附于諸生之末,謂之附學生員。凡初入學者,止謂之附學,而廩膳、增廣,以歲科兩試等第高者補充之。非廩生久次者,不得充歲貢也?!?

  國學

  周時代為天子及上層貴族子弟設(shè)立的學校。按學生年齡又分為大學、小學。大學即辟雍,規(guī)模較大,中有五學,分科教授典禮、音樂、文字、舞蹈等。小學,規(guī)模較小,司教的民稱為“小輔”。王太子八歲入小學,十五歲入大學。公卿長子、大夫元士的嫡子,十三歲入小學,二十歲入大學。其余眾子則十五歲入小學。大學以禮樂射御為主,小學以書數(shù)為主兼及一般行為情形均有金文及文獻的記載。至漢代則發(fā)展為太學?!洞竺隙Α枫懳模骸芭茫粒┏接执蠓?,余侍即朕小學,女勿克余乃辟一人?!薄抖Y記.學記》:“古之教者,家有熟,黨有庠......國有學?!薄抖Y記.王制》:“將出學,小胥、大胥、小樂正簡不帥教者,以告于大樂正,大樂正以告于王。王命三公、九卿、大夫、元士皆入學,不變。王親視學,不變,王三日不舉,屏之遠方,西方曰棘,東方曰寄,終身不齒?!?


  璧雍

  亦作“璧雍”等。本為西周天子為教育貴族子弟設(shè)立的大學。取四周有水,形如璧環(huán)為名。其學有五,南為成均、北均上庠,東為東序,西為瞽宗,中為辟雍。其中以辟雍為最尊,故統(tǒng)稱之。在金文中已見記載。據(jù)后人考釋,明堂與辟雍實為一事而異名。東漢以后,歷代皆有辟雍,除北宋末年作為太學之預備學校外,多為祭祀用。今北京國子監(jiān)內(nèi)辟雍,乾隆時造,為皇帝講學之所。《麥尊》銘文:“在辟雍,王乘于舟為大豐。王射擊大龔禽,侯乘于赤旗舟從?!薄抖Y記.王制》:“大學在郊,天子曰辟雍,諸侯曰泮宮?!睗h班固《白虎.通辟雍》:“辟者,璧也。象璧圓又以法天,于雍水側(cè),象教化流行也?!薄段褰?jīng)通義》:“天子立辟雍者何?所以行禮樂,宣教化,教導天下之人,使為士君子,養(yǎng)三老,事五更,與諸侯行禮之處也?!睎|漢李尤《辟雍賦》:“辟雍巖巖,規(guī)矩圓方。階序牖闥,雙觀四張。流水湯湯,造舟為梁。神圣班德,由斯以匡?!眳⒁姟懊魈谩?。

  出身

  科舉時代為考中錄選者所規(guī)定的身分、資格。唐代舉子中禮部試稱及第,中吏部試稱出身。宋代中殿試稱及第出身,明清兩代經(jīng)科舉考試選錄的,稱正途出身?!端问?選舉志一》:“太平興國二年,御殿覆試......得呂蒙正以下一百九人。越二日,覆試諸科,得二百人,并賜科一百八十余人,并賜出身;‘九經(jīng)’七人不中格,亦憐其老,特賜同‘三傳’出身?!鄙萄荟獭肚宕婆e考試述錄》第三章:“凡科舉中之五貢、舉人、進士、皆謂之出身,而以進士為止,類于今之學位。官職有升轉(zhuǎn),而由考試得來之出身,終身帶有不可移易?!?

  會元

  科舉制度中各省舉人到京會考,稱為會試,故通稱會試第一名為會元?!睹魇?選舉志》:“會試第一為會元?!薄毒劳ㄑ?唐解元一笑姻緣》:“伯虎性素坦率,酒中便向人夸說:‘今年我定做會元了?!鼻謇钫{(diào)元《制義科瑣記.會元解元入翰林》:“上以會元韓苂為狀元,榜中解元皆改庶常?!?

  探花

  科舉考試中殿試一甲第三名稱探花。五代王定?!短妻浴酚涊d,唐時新進士曲江杏園初宴,稱為探花宴,以進士少俊者二人為探花使,入園折花。探花之名始此。宋仍此俗,謂之探花郎。本非貴重之稱。至南宋乃專稱殿試一甲第三名為探花。元、明、清三代沿襲不變。清趙翼《陔余叢考.狀元榜眼探花》:“元人歐陽圭齋,記泰定丁卯,狀元至國學謝師,榜眼劉思齋探花郎徐容亦拜于側(cè);又高是誠《琵琶記》亦已有榜眼、探花之名,則元、明以來,固有是稱?!鼻謇钫{(diào)元《制義科瑣記.昆山徐氏三及第》:“昆山徐氏兄弟三人,長乾學,康熙庚戌探花及第,刑部尚書;次秉義,癸丑探花及第,右庶子;次元文,順治已亥狀元及第,以戶部尚書大拜?!?

  進士

  原意指可進授官爵之士。至隋大業(yè)間,乃用為取士科目名。唐、宋因之。唐制,應舉者稱為舉進士,試畢放榜合格者稱成進士,凡試于禮部,皆稱為進士。至明、清舉人會試中式,殿試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二甲賜進士出身,三甲賜同進士出身,通稱曰進士,始用為考中者的專稱?!抖Y記.王制》:“大樂正論造士之秀者,以告于王而升諸司馬,曰進士?!薄缎绿茣?白居易傳》:“居易敏晤絕人,工文章......貞元中,擢進士、拔萃皆中,補校書郎?!蔽宕醵ū!短妻?散序進士》:“進士科舉始于隋大業(yè)中,盛于貞觀、承徽之際;縉仲雖位極人臣,不由進士者,終不為美......其艱難謂之‘三十老明經(jīng),五十少進士?!湄撡脙?,變通之術(shù),蘇、張之辯說,荊、聶之膽氣,仲由之武勇,子房之籌畫,弘羊之書計,方朔之詼諧,咸以是而晦之,修身慎行,雖處子之不若;其有老死于文場者,亦無所恨。故有詩云:‘太宗皇帝真長策,賺得英雄盡白頭!’”清趙翼《陔余叢考.有明進士之重》:“有明一代,終以進士為重,凡京朝官清要之職,舉人皆不得與;即同一外選也,繁要之缺,必待甲科,乙科僅得邊遠簡小之缺......終明之世,乙榜至尚書者二人?!卑矗好?、清通稱進士為甲科,舉人為乙科;乙榜即乙科。

  貢生

  科舉時代,挑選府、州、縣生員(秀才)中成績或資格優(yōu)異者,升入京師的國子監(jiān)讀書,稱為貢生。意謂以人才貢獻給皇帝。明代有歲貢、選貢、恩貢和細貢;清代有恩貢、拔貢、副貢、歲貢、優(yōu)貢和例貢。清代貢生,別稱“明經(jīng)”。

  歲貢
  
  科舉制度中貢入國子監(jiān)的生員之一種。明清兩代,每年從府、州、縣學中選送廩生升入國子監(jiān)肄業(yè),因稱歲貢。清初著名文學家蒲松齡即為歲貢生?!肚迨犯迦辶謧魅嗦E》:“字載平,績溪人。祖匡衷,字樸蘇,歲貢生。”又《黃式三傳》:“字薇香,定海人,歲貢生?!?

  例監(jiān) 監(jiān)生

  科舉制度中貢入國子監(jiān)的生員之一種。明代準許人捐納錢財入國子監(jiān),由生員納捐的稱納貢;由普通身份納捐的稱例監(jiān)。性質(zhì)與清代的例貢相近?!睹魇?選舉志一》:“納貢視例監(jiān)稍優(yōu),其實相仿也?!?

  在國子監(jiān)中肄業(yè)諸生,統(tǒng)稱監(jiān)生。其名始于唐代。明清入監(jiān)之途甚多,主要來自考選,或由皇帝特許,有舉監(jiān)、貢監(jiān)、生監(jiān)、恩監(jiān)、蔭監(jiān)等名目。明初,監(jiān)生與科舉、薦舉同為入仕做官的重要途徑之一。又,由捐納而取得應試資格者,亦稱監(jiān)生。未入府、州、縣學而欲應鄉(xiāng)試,或未得科名而欲入仕者,都須先捐監(jiān)生,作為出身,往往并不就監(jiān)讀書?!缎绿茣?選舉志上》:“元和二年,置東都監(jiān)生一百員?!薄睹魇?選舉志一》:“入國學者,通謂之監(jiān)生。舉人曰舉監(jiān),生員曰貢監(jiān),品官子弟曰蔭監(jiān),捐貲曰例監(jiān)。同一貢監(jiān)也,有歲貢,有選貢,有恩貢,有納貢。同一蔭監(jiān)也,有官生,有恩生......每負天下按察司選生員年二十以上、厚重端秀者,送監(jiān)考留。會試下第舉人,入監(jiān)卒業(yè)。又因諫官關(guān)賢奏,設(shè)為定例。府、州、縣學貢生員各一人,翰林考試經(jīng)、書義各一道,判語一條,中式者一等入國子監(jiān)......日本、琉球、暹羅諸國亦皆有官生入監(jiān)讀書?!?

  例監(jiān)

  科舉制度中監(jiān)生名目之一。明清兩代,由捐納取得監(jiān)生資格的稱為例監(jiān)?!睹魇?選舉志》:“例監(jiān)始于景泰六年,以邊事孔棘,令天下納栗納馬者入監(jiān)讀書?!?

  童生

  明清代科舉制度,凡習舉業(yè)的讀書人,在未通過考試取得生員(秀才)資格以前,不論年齡大小,皆名曰“儒童”,習慣上稱作童生。相對武童而言,則稱“文童”?!睹魇?選舉志一》:“士子未入學者,通謂之童生。”

  秀才

  本為優(yōu)異人才的通稱。至漢始為舉士科目之一。東漢避光武帝劉秀諱,改稱“茂才”。三國魏后復稱為秀才。南北朝時最重此科。唐初置秀才科,后漸廢,僅作為一般儒生的泛稱。明太祖采薦舉之法,曾舉秀才數(shù)十人,授以知府等官。以后即專用以稱府、州、縣學的生員?!豆茏?小匡》:“農(nóng)之子常為農(nóng),樸野百不匿,其秀才之能為士者,則足賴也?!币伦ⅲ骸靶惝愔模蔀槭空?。”《漢書.武帝記》:“五年冬......詔曰:蓋有非常之功,必恃非常之人,故馬或奔踢而致千里,士或有負俗之累而立功名......其令州郡察吏民有茂才異等可為銜相及使絕國者?!鼻遐w翼《陔余叢考.秀才》:“唐初秀才試方略策三道,其后舉人憚于略之科,為秀才者殆絕,而多趨明經(jīng)、進士,然唐時凡舉子皆稱秀才......元、明以來,秀才為讀書者之通稱。今俗猶以府、縣學生員為秀才,蓋亦沿稱也。府、縣學生員之制始于明?!?

  鄉(xiāng)學

  西周時代國學之外的地方性學校。依行政區(qū)劃設(shè)立,名稱不一。有熟、庠、序、校等。據(jù)清代學者毛奇齡認為,熟為家學,庠為黨學,序為州學,校為。當時王城和諸侯國都的近郊為鄉(xiāng),遠郊為野。鄉(xiāng)分為家、比、閭、族、黨、州,共六級建制。鄉(xiāng)大夫掌其鄉(xiāng)之政教禁令,鄉(xiāng)師掌其州之教治政令之法。他們培養(yǎng)教育的人才,通過選賢貢士制度,考察其德藝,舉薦給周王朝。由于其時政教機關(guān)不分、學在官府、官師合一,庠序、鄉(xiāng)校等既是鄉(xiāng)學所在,也是舉行饗飲酒禮、饗射禮、養(yǎng)老尊賢,以及士人議政地方。至西周末,始被私學和封建官學所代替。

  國子監(jiān)

  古代的最高學府。晉武帝時設(shè)立國子學,隸屬太常。北齊更名國子寺,成為獨立機構(gòu),主官為祭酒。隋煬帝時改名國子監(jiān),以后歷代大體沿其稱。唐代國子監(jiān)分為國子、太學、廣文、四門、律、書、算七學,除事務官外。負責教育工作的為博士與助教。宋、元以后漸存國子一學。明代南、北亦各設(shè)國子學,稱為南監(jiān)、北監(jiān),國子學生由州、縣學選拔貢入肄業(yè)。清代則可由捐納取得監(jiān)生名義,不必在監(jiān)受業(yè)。唐高宗時,曾據(jù)《周禮》改國子監(jiān)為成均監(jiān),故后世又以“成均”為國子監(jiān)的別稱?!稌x書.職官志》:“咸寧四年,武帝初立國子學,定置國子祭酒、博士各一人,助教十五人,以教生徒。”《宋史.儒林傳一.崔頌》:“宋初,判國子監(jiān)......建隆三年夏,始會生徒講說,太祖遣中使以酒果賜之。每臨幸國學,召頌與語,因及經(jīng)義,頌應答無滯?!彼瓮踔馈斗钏凸先俗¢_先寺》詩:“我昔游成均,年少心猶童?!?

  學正

  1、宋、元、明、清國子監(jiān)所屬學官。掌學規(guī)與訓導,協(xié)助博士教學。位在博士、助教之下?!端问?職官志五》:“[學]正、[學]錄掌舉行學規(guī),凡諸生之戾規(guī)矩者,待以五等之罰,考校訓導如博士之職。”又“元豐官制行,始置......正、錄各五人,學錄二人?!薄睹魇?職官志四》:“國子監(jiān)......博士三人,助教六人,學正五人?!薄肚迨犯?儒林傳二.蔡德晉》:“乾隆二年,禮部尚書楊名時薦德晉經(jīng)明行修,授國子監(jiān)學正。”2、地方學校學官。元代路、州、縣學及書院設(shè)學正,明清州學設(shè)學正,掌教育所屬生員?!睹魇?職官志四》:“儒學。府,教授一人,從九品,訓導四人。州、學正一入,訓導三人?!?

  訓導

  學官名。宋代于京師所設(shè)小學和武學中始置教諭。元、明清縣學皆置教諭,掌文廟祭祀,教育所屬生員。《明史.職官志四》:“儒學。府教授一人,訓導四人。州,學正一人,訓導三人??h,教諭一人,訓導二人,教授、學正、教諭,掌教誨所屬生員,訓導佐之。”

  學政

  學官名?!疤岫綄W政”的簡稱。清代中葉以后,派往各省,按期至所屬各府、廳考試童生及生員;人選由翰林官及進士出身的部院官中選派,三年一任。不問本人原官階大小,在充任學政期間與督權(quán)撫平行。亦稱為“督不使者”、“學政使”,俗稱“大宗師”、“學臺”。《清史稿.儒林傳三.龍啟瑞》:“二十七年,大考翰詹二等七名,以侍講升用。七月,簡湖北學政?!薄豆賵霈F(xiàn)形記》第二回:“常常聽見人說,翰林院里的人都是清貴之品,將來放了外任,不是主考,就是學政?!?

  征辟

  漢代中央和地方任用官員或僚屬的制度,朝廷詔聘為征,三公以下請召為辟,統(tǒng)稱征辟。后世沿之?!逗鬂h書.蔡玄傳》:“學通五經(jīng),門徒常千人,其著錄者萬六千人。征辟并不就?!薄稌x書.王裒傳》:“于是隱居教授,三征七辟皆不就?!眳⒁姟罢髌浮?、“辟除”。
 
 
  科舉制度雜談

  隋朝 -- 科舉制度的創(chuàng)立

  隋文帝于開皇十八年(598年)七月詔令了"詔京官五品以上,總管、刺史,以志行修謹、清平斡濟二科舉人"的分科科舉制度。
隋煬帝時,又擴大了分科范圍,大業(yè)三年(607年)四月,煬帝詔令:"文武有職事者,以孝悌有聞、德行敦厚、節(jié)義可稱、操履清潔、強毅正直、執(zhí)憲不撓、學業(yè)優(yōu)敏、文才秀美、才堪將略、膂力驍壯十科舉人。"大業(yè)五月(609年)六月,又"詔諸郡學業(yè)該通,才藝優(yōu)洽,膂力驍壯、超絕等倫、在官勤奮、堪理政事,立性正直、不避強御、"四科舉人"。

  這里的"二科舉人"、"十科舉人"、"四科舉?quot;,雖然只是偶一行之,并沒有成為一種制度,但是,科舉這一名稱,則是從分科舉人這一概念所產(chǎn)生的。煬帝"置明經(jīng)、進士二科"。以"試策"取士,在中國的選舉任官史上打開了新的一頁,科舉制度從此開創(chuàng)。

  唐朝 -- 科舉制度的完善

  唐代也實行的是科舉取士。唐代的科考,分為??坪椭瓶?。每年按例舉行的分科考稱為???,而由皇帝下詔臨時舉行的考試則稱制科。??频目忌袃蓚€來源:一是生徒,二為鄉(xiāng)貢。在唐代,從朝廷到地方的政府都設(shè)有學校。朝廷所設(shè)的有國子監(jiān)、弘文館、崇文館,地方上的則有州學和縣學。常科的科目,設(shè)有秀才、明經(jīng)、俊士、進士、明法、明算、明字、一史、三史、道舉、童子、開元禮等。我國最早的殿試,為唐武則天載初元年(689年)二月。據(jù)《通典》載錄:“策問貢人于洛載殿,數(shù)日方了?!敝徊贿^,唐代的殿試還沒有成為制度。唐代的制科是由皇帝特別召集一些知名人士舉行的考試科目。制科名目繁多。

  宋朝 -- 科舉制度的發(fā)展

  公元960年,宋太祖趙匡胤發(fā)動“陳橋驛兵變”,奪取了后周政權(quán),建立起北宋王朝。為進一步杜絕武將擁兵自重的狀況,他任用文官主持軍務。重文輕武,成為宋朝的基本國策。宋朝科舉考試的科目很多,據(jù)《宋史·選舉志》載:“宋初承唐制,貢舉雖廣,而莫重于進士、制科,其次則三學選補?!彼纬醯目瓶挤謨杉?,一級為各州舉行的取解考試,一級是禮部舉行的省試。太平興國八年(983年),將進士分為三甲,賜宴瓊林苑。景德四年(1007年),又將進士分為五等,一、二等稱及第,三等稱出身,四、五等稱同出身?!度辶止h》中也說:“狀元登第,雖將兵數(shù)十萬,恢復幽薊,凱歌勞還,獻捷太廟,其榮亦不可及矣!”

  元朝 -- 科舉制度的中落

  元代的政權(quán)是以蒙古貴族為主體??婆e分為鄉(xiāng)試、會試、御試三級,每三年一次。元朝統(tǒng)治者把全國各族人民分為四等:第一等是蒙古人,第二等是色目人(指西域各部及中亞地區(qū)各族人民),第三等是漢人,第四等是南人(指南宋統(tǒng)治下的江南漢人和西南各少數(shù)民族)。據(jù)《元史·選舉志》、《續(xù)通考·選舉》等書的記載統(tǒng)計,元代共舉行科舉世16次,僅錄取進士1135人。漢族儒生想通過科舉進入仕途非常困難。使得廣大知識分子前途渺茫,被迫放棄學業(yè),以至一時“天下習儒者少”。

  元代的政權(quán)是以蒙古貴族為主體??婆e分為鄉(xiāng)試、會試、御試三級,每三年一次。元朝統(tǒng)治者把全國各族人民分為四等:第一等是蒙古人,第二等是色目人(指西域各部及中亞地區(qū)各族人民),第三等是漢人,第四等是南人(指南宋統(tǒng)治下的江南漢人和西南各少數(shù)民族)。據(jù)《元史·選舉志》、《續(xù)通考·選舉》等書的記載統(tǒng)計,元代共舉行科舉世16次,僅錄取進士1135人。漢族儒生想通過科舉進入仕途非常困難。使得廣大知識分子前途渺茫,被迫放棄學業(yè),以至一時“天下習儒者少”。

  明朝 -- 科舉制度的鼎盛

  明代的科舉,分鄉(xiāng)試、會試和殿試三級進行。鄉(xiāng)試是由南(南京)、北(北京)直隸和各布政使司舉行的地方考試,第三年舉行一次,又稱鄉(xiāng)闈。鄉(xiāng)試的地點,在南、北京府和各布政司駐地。主持鄉(xiāng)試的有正、副主考各一人,同考官四人,提調(diào)官一人,另外還有負責受卷、彌封、謄錄、對讀、巡綽監(jiān)門、搜檢挾帶等官。會試是由禮部主持的國家一級考試,又稱禮闈,在鄉(xiāng)試的第二年,于京城舉行。參加會試者必須為鄉(xiāng)試中式的舉人。主考、同考以及提調(diào)、監(jiān)臨等官員,都由較高級別的官員來擔任。殿試,是明代科舉的最高一級考試,因考場設(shè)在皇宮內(nèi)的奉天殿或文華殿,所以稱為“殿試”。殿試由皇帝親自主持,因是“天子親策于廷”,所以又稱廷試。

  清朝 -- 科舉制度的衰落

  清代科舉考試分為四級,童生通過縣一級的考試,稱為秀才,秀才參加省一級的考試,通過后叫舉人,舉人就成為了國家在編官員,享受俸祿。舉人再參加禮部舉行的會試,考中者稱貢士,考取貢士的人還要參加殿試,也就是在保和殿舉行的考試。殿試后跟據(jù)成績將考生分為三級,稱“三甲”。頭甲三名,稱進士及第,其中第一名稱狀元,依次為榜眼,探花。二甲若干名,稱進士出身,三甲稱同進士出身。

  考中進士后,都將授予官職,狀元任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任編修。其他人任庶吉士(以上官職的品級可在文官品級中查到)。三年以后皇帝大考,根據(jù)成績再委派其他官職。
 
 
 
                     清代殿試卷
  

  殿試卷是歷代封建王朝科舉考試最高規(guī)格——殿試的考試卷。殿試為皇帝在殿廷之上親自主持考試,始于唐時武則天,至北宋初年成為定制。在清代,科舉考試分為由各省學政主持的童試,中者為生員,俗稱“秀才”;欽派考官于各省會主持的鄉(xiāng)試,中者為“舉人”;禮部主持的全國性的會試,中者為“貢士”;由皇帝主持的殿試,中者為“進士”。進士分為三甲,一甲三名,分別為狀元、榜眼、探花,二三甲各若干名,即人們所說的“金榜題名時”。
  殿試考試名義上皇帝是主考官,故此評閱試卷的官員稱為讀卷官,另有提調(diào)、監(jiān)試、受卷、收掌、彌封、印卷、巡綽、供給、寫榜各官,分別負責殿試的各項工作。
  殿試時間,每三年一次,于會試后舉行,清初于二月會試,三月發(fā)榜,四月初殿試。雍正五年(1727年)、乾隆二年(1737年),均因閏月,改在三月會試,四月發(fā)榜,五月初殿試。乾隆十年(1745年)上諭:“今三月會試已著為定例……著自今科為始,于四月二十六日殿試,五月初一日傳臚?!鼻《辏?761年),又進一步更定為四月二十一日殿試,二十五日傳臚(指殿試之后宣旨唱名和出榜的盛大儀式)。遂成定制,此后偶有變動。
  殿試地點。最初在天安門外,順治十五年(1658年)以后,改在太和殿前丹墀(臺階)舉行。如遇風雨,便移入太和殿東西兩廡。雍正元年(1723年),殿試曾在太和殿內(nèi)。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開始,改在保和殿內(nèi),后成定例。
  殿試卷的一個重要特點是不用謄抄。清代科考,鄉(xiāng)試和會試采取試卷謄錄制度,而童試和殿試試卷,皆為考生親筆,不用書手另行謄抄,考官直接閱讀原卷。從現(xiàn)在保留下來的清代殿試卷中,可以看出當時館閣體書法的盛行。
  每份殿試卷均由這樣幾部分組成:(一)卷面,上蓋滿漢合璧的禮部官印及寫有殿試舉人的姓名。(二)履歷,寫應試人姓名、年齡、籍貫、鄉(xiāng)試及會試中式時間,開具三代姓名,并于名下注明已仕、未仕。如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第二甲第四十六名進士張機的殿試卷履歷部分:“應殿試舉人張機,年二十七歲,系福建福州府閩縣人,由學生應康熙四十四年鄉(xiāng)試中式,由舉人應康熙四十五年會試中式,今應殿試。謹將三代腳色并所習經(jīng)書開具于后:一、三代,曾祖仕翅,不仕,故;祖賓,不仕,故;父璋,不仕,故。二、習詩經(jīng)?!苯痪砗螅瑥浄夤僖丫砻鎸φ鄢赏矤?,用紙釘釘固,以紙糊之,將其姓名封藏,并加蓋“彌封官關(guān)防”之印,上下各一方。卷背接縫處蓋禮部之印。八名讀卷大臣之姓氏,按任官大小次序排列在卷背。(三)試策正文。(四)卷底,有朱文大木記戳,上面有印卷官姓名。文曰印卷官禮部某司某官臣某某。清初三人,嘉慶以后二人。
  殿試卷的尺寸,據(jù)參加清代最末一科殿試的商衍鎏先生所著《清代科舉考試述錄》中介紹,殿試卷清初用白宣紙裱四層,乾嘉以后加至七層。清初為十五開,前六開素頁,備寫履歷彌封(彌封就是把應試舉人的姓名糊起來,以防考官徇私作弊),后九開畫直行備寫策文。嘉慶以后,素頁只用二開,策文用紙減至八開。兩面為一開,每開十二行,上有紅線豎道,無橫格。清初,試卷長約420厘米,高約48、寬約18厘米。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改小,約長250、高44、寬11厘米。另有草本一本,尺寸略小,縱橫與正卷相同,有橫格二十四字,供對策(答題)時起草用。試卷、草卷都由禮部備辦,于入場時唱名發(fā)給。
  試卷的定題和刊印。殿試的試題,是經(jīng)史時務策一道,就是以《四書》、《五經(jīng)》的文句為題目。規(guī)定文章的格式為八股文,并限定字數(shù)。清初多為三題,約二、三百字??滴跻院蠖酁樗念},有時五題,約五、六百字。策目(試題),初由內(nèi)閣預擬,恭候選定。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四月十五日諭:“……又讀卷官所進策目向有內(nèi)閣預擬之陋例,漏泄揣摩,不可不防其弊,應一概禁止。屆期令讀卷官密擬進呈,候朕裁定,發(fā)赍刊刻。著為令?!庇谑堑钤嚽耙蝗?,讀卷大臣匯集到文華殿直廬密擬策題,先呈標題八條,進候欽定圈出4條,然后照此擬題緘封呈閱,發(fā)下后讀卷官同赴內(nèi)閣,在監(jiān)試御史的監(jiān)督下,內(nèi)閣中書用黃紙書寫。當晚,在內(nèi)閣大堂傳匠刊刻印刷,護軍統(tǒng)領(lǐng)率護軍校等,封內(nèi)外門嚴密稽查,第二天(殿試日)凌晨印刷完畢,于試場行禮散發(fā),應試者跪受后,各就試桌答題。
  策文的格式。書寫答題時,不抄題目。低二字寫,空上二字留為抬頭之用。文章用“臣對臣聞”開頭,收尾用“臣末學新進,罔識忌諱,干冒宸嚴,不勝戰(zhàn)稾隕越之至。臣謹對。”第一題以“伏讀制策有曰”作起,第二、三、四題則用“制策又以”四字開始。文內(nèi)遇有“皇帝”、“宸嚴”等字另行抬頭書寫。全文禁止添注涂改。應試者欲得高第,除文章寫得好外,關(guān)鍵還在其書法。清朝皇帝向有注重殿試楷法之說,甚至到了“抑文重字”的程度。因而有的考生策文流暢且頗具才華,但由于不合楷法,或書法不佳,至使應試受挫,或未列優(yōu)等。正如康有為所說:“國朝列圣宸翰,皆工妙絕倫,而高廟尤精。承平無事,南齋供奉,皆爭妍筆札,以邀睿賞,故翰林大考試差、進士朝殿試、散館,皆舍文而論書。其中格者,編、檢起授學士,進士殿試得及第。朝考一等,上者魁多士,下者入翰林。其書不工者,編、檢罰俸,進士、庶吉士散為知縣?!?
  試卷的評閱。考試結(jié)束,由受卷彌封等官將試卷收封裝箱,承送收掌官。第二天,讀卷官和監(jiān)試王大臣等齊集文華殿內(nèi),評閱試卷。閱后,皇帝欽定甲第名次,讀卷官拆彌封,于御前用補筆填寫一甲三名及二甲次序。再至內(nèi)閣,將其余各卷依次書寫,拆彌封交填榜官填榜?;实蹥J定甲第名次時,卻常常憑借個人喜好用補筆圈定。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經(jīng)過殿試,主考官一致認為徐謙的試卷才華出眾,字體工整飽滿,功底老練,初步擬定一甲賜進士及第之列(狀元)。當徐謙的試卷呈送慈禧太后閱定時,慈禧以字取人,疑徐謙是耄耋之輩,便與二甲第八名進行了調(diào)換。填榜所用黃紙表里二層,稱為“金榜”,并有大小之分。小金榜交奏事處恭進存大內(nèi),大金榜則蓋“皇帝之寶”,于二十五日傳臚時,在東長安門外張掛。乾隆十六年(1751年),劉墉于金榜題名,列第二甲第二名。
  清代殿試除舉人殿試外,還設(shè)有武殿試。而武殿試又分策文和騎射技勇兩場考試,但它主要側(cè)重御試武藝,筆試雖稱殿試,可并不是御選取武進士的首要條件。就試卷而言,無論策文、書法,都不及殿試舉人試卷。武舉殿試后,同樣經(jīng)皇帝欽定取一甲三名,只是其榜張掛在西長安門外。
  清代殿試,自順治三年(1646年)至光緒三十年(1904年)共舉行112科,由此形成的殿試卷當數(shù)以萬計。現(xiàn)世存留的清代殿試卷,主要藏于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但也有不少流散在民間,被個人收藏。殿試卷是歷代封建王朝科舉考試最高規(guī)格——殿試的考試卷。殿試為皇帝在殿廷之上親自主持考試,始于唐時武則天,至北宋初年成為定制。在清代,科舉考試分為由各省學政主持的童試,中者為生員,俗稱“秀才”;欽派考官于各省會主持的鄉(xiāng)試,中者為“舉人”;禮部主持的全國性的會試,中者為“貢士”;由皇帝主持的殿試,中者為“進士”。進士分為三甲,一甲三名,分別為狀元、榜眼、探花,二三甲各若干名,即人們所說的“金榜題名時”。
殿試考試名義上皇帝是主考官,故此評閱試卷的官員稱為讀卷官,另有提調(diào)、監(jiān)試、受卷、收掌、彌封、印卷、巡綽、供給、寫榜各官,分別負責殿試的各項工作。
  殿試時間,每三年一次,于會試后舉行,清初于二月會試,三月發(fā)榜,四月初殿試。雍正五年(1727年)、乾隆二年(1737年),均因閏月,改在三月會試,四月發(fā)榜,五月初殿試。乾隆十年(1745年)上諭:“今三月會試已著為定例……著自今科為始,于四月二十六日殿試,五月初一日傳臚。”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又進一步更定為四月二十一日殿試,二十五日傳臚(指殿試之后宣旨唱名和出榜的盛大儀式)。遂成定制,此后偶有變動。
殿試地點。最初在天安門外,順治十五年(1658年)以后,改在太和殿前丹墀(臺階)舉行。如遇風雨,便移入太和殿東西兩廡。雍正元年(1723年),殿試曾在太和殿內(nèi)。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開始,改在保和殿內(nèi),后成定例。
  殿試卷的一個重要特點是不用謄抄。清代科考,鄉(xiāng)試和會試采取試卷謄錄制度,而童試和殿試試卷,皆為考生親筆,不用書手另行謄抄,考官直接閱讀原卷。從現(xiàn)在保留下來的清代殿試卷中,可以看出當時館閣體書法的盛行。
每份殿試卷均由這樣幾部分組成:(一)卷面,上蓋滿漢合璧的禮部官印及寫有殿試舉人的姓名。(二)履歷,寫應試人姓名、年齡、籍貫、鄉(xiāng)試及會試中式時間,開具三代姓名,并于名下注明已仕、未仕。如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第二甲第四十六名進士張機的殿試卷履歷部分:“應殿試舉人張機,年二十七歲,系福建福州府閩縣人,由學生應康熙四十四年鄉(xiāng)試中式,由舉人應康熙四十五年會試中式,今應殿試。謹將三代腳色并所習經(jīng)書開具于后:一、三代,曾祖仕翅,不仕,故;祖賓,不仕,故;父璋,不仕,故。二、習詩經(jīng)。”交卷后,彌封官要把卷面對折成筒狀,用紙釘釘固,以紙糊之,將其姓名封藏,并加蓋“彌封官關(guān)防”之印,上下各一方。卷背接縫處蓋禮部之印。八名讀卷大臣之姓氏,按任官大小次序排列在卷背。(三)試策正文。(四)卷底,有朱文大木記戳,上面有印卷官姓名。文曰印卷官禮部某司某官臣某某。清初三人,嘉慶以后二人。
  殿試卷的尺寸,據(jù)參加清代最末一科殿試的商衍鎏先生所著《清代科舉考試述錄》中介紹,殿試卷清初用白宣紙裱四層,乾嘉以后加至七層。清初為十五開,前六開素頁,備寫履歷彌封(彌封就是把應試舉人的姓名糊起來,以防考官徇私作弊),后九開畫直行備寫策文。嘉慶以后,素頁只用二開,策文用紙減至八開。兩面為一開,每開十二行,上有紅線豎道,無橫格。清初,試卷長約420厘米,高約48、寬約18厘米。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改小,約長250、高44、寬11厘米。另有草本一本,尺寸略小,縱橫與正卷相同,有橫格二十四字,供對策(答題)時起草用。試卷、草卷都由禮部備辦,于入場時唱名發(fā)給。
  試卷的定題和刊印。殿試的試題,是經(jīng)史時務策一道,就是以《四書》、《五經(jīng)》的文句為題目。規(guī)定文章的格式為八股文,并限定字數(shù)。清初多為三題,約二、三百字??滴跻院蠖酁樗念},有時五題,約五、六百字。策目(試題),初由內(nèi)閣預擬,恭候選定。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四月十五日諭:“……又讀卷官所進策目向有內(nèi)閣預擬之陋例,漏泄揣摩,不可不防其弊,應一概禁止。屆期令讀卷官密擬進呈,候朕裁定,發(fā)赍刊刻。著為令?!庇谑堑钤嚽耙蝗?,讀卷大臣匯集到文華殿直廬密擬策題,先呈標題八條,進候欽定圈出4條,然后照此擬題緘封呈閱,發(fā)下后讀卷官同赴內(nèi)閣,在監(jiān)試御史的監(jiān)督下,內(nèi)閣中書用黃紙書寫。當晚,在內(nèi)閣大堂傳匠刊刻印刷,護軍統(tǒng)領(lǐng)率護軍校等,封內(nèi)外門嚴密稽查,第二天(殿試日)凌晨印刷完畢,于試場行禮散發(fā),應試者跪受后,各就試桌答題。
  策文的格式。書寫答題時,不抄題目。低二字寫,空上二字留為抬頭之用。文章用“臣對臣聞”開頭,收尾用“臣末學新進,罔識忌諱,干冒宸嚴,不勝戰(zhàn)稾隕越之至。臣謹對?!钡谝活}以“伏讀制策有曰”作起,第二、三、四題則用“制策又以”四字開始。文內(nèi)遇有“皇帝”、“宸嚴”等字另行抬頭書寫。全文禁止添注涂改。應試者欲得高第,除文章寫得好外,關(guān)鍵還在其書法。清朝皇帝向有注重殿試楷法之說,甚至到了“抑文重字”的程度。因而有的考生策文流暢且頗具才華,但由于不合楷法,或書法不佳,至使應試受挫,或未列優(yōu)等。正如康有為所說:“國朝列圣宸翰,皆工妙絕倫,而高廟尤精。承平無事,南齋供奉,皆爭妍筆札,以邀睿賞,故翰林大考試差、進士朝殿試、散館,皆舍文而論書。其中格者,編、檢起授學士,進士殿試得及第。朝考一等,上者魁多士,下者入翰林。其書不工者,編、檢罰俸,進士、庶吉士散為知縣?!?
  試卷的評閱??荚嚱Y(jié)束,由受卷彌封等官將試卷收封裝箱,承送收掌官。第二天,讀卷官和監(jiān)試王大臣等齊集文華殿內(nèi),評閱試卷。閱后,皇帝欽定甲第名次,讀卷官拆彌封,于御前用補筆填寫一甲三名及二甲次序。再至內(nèi)閣,將其余各卷依次書寫,拆彌封交填榜官填榜?;实蹥J定甲第名次時,卻常常憑借個人喜好用補筆圈定。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經(jīng)過殿試,主考官一致認為徐謙的試卷才華出眾,字體工整飽滿,功底老練,初步擬定一甲賜進士及第之列(狀元)。當徐謙的試卷呈送慈禧太后閱定時,慈禧以字取人,疑徐謙是耄耋之輩,便與二甲第八名進行了調(diào)換。填榜所用黃紙表里二層,稱為“金榜”,并有大小之分。小金榜交奏事處恭進存大內(nèi),大金榜則蓋“皇帝之寶”,于二十五日傳臚時,在東長安門外張掛。乾隆十六年(1751年),劉墉于金榜題名,列第二甲第二名。
  清代殿試除舉人殿試外,還設(shè)有武殿試。而武殿試又分策文和騎射技勇兩場考試,但它主要側(cè)重御試武藝,筆試雖稱殿試,可并不是御選取武進士的首要條件。就試卷而言,無論策文、書法,都不及殿試舉人試卷。武舉殿試后,同樣經(jīng)皇帝欽定取一甲三名,只是其榜張掛在西長安門外。
  清代殿試,自順治三年(1646年)至光緒三十年(1904年)共舉行112科,由此形成的殿試卷當數(shù)以萬計。現(xiàn)世存留的清代殿試卷,主要藏于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但也有不少流散在民間,被個人收藏。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