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此而背之者,往六趣而長劫輪回”, 迷背了這個本性、空寂的靈知,無論你修善修惡,無論你怎么精進苦行,都是在六趣里面(六道里面)輪回,長劫輪回。無論你怎么持戒、怎么念咒、怎么用功,你不明白這個本性,你就是修不出來,你就是達不到這個真實的地方。都在著相、都在分別、都在感覺、都在建立境界、建立功勛、建立階級次第的地位,覺得自己修得怎么樣了,有什么感覺了、什么境界了,都沒有找到那個源頭。那么,你沒有找到源頭,就不會成道,就不會圓滿。 “故云,迷一心而往六趣者”, “迷”,迷背了這個一心的本體、明體,而到六趣里面流浪的,“六趣”,就在目前就有六趣,善念惡念、是非、好壞、舒服不舒服等等,一天到晚都在六道里面輪回。那么,往六趣去的就叫“趣”,“趣”就是離開本位,就叫“動”,在本心里面起心動念、起顛倒,這個“動”,動亂。 “悟法界而復(fù)一心者來也靜也”, 悟到法界,這個就是法界,明體法界就是一真法界,就是如來藏,就是諸佛的這個圓明之心,十方圓明。那么,你悟到這個法界而回到一心當(dāng)中,就在當(dāng)下,時時在當(dāng)下,那么叫什么?“來”,回來了,回家了,回到自性的家。“靜”就沒有動了,就叫靜,清凈的。這個靜是安靜的靜,沒有動的。 “雖迷悟之有殊。乃本源則一也”, 雖然在眾生分上,迷和悟有差別,但在這個本源上,他還是一個,還沒有區(qū)別,只是你在本源上離開本源了,產(chǎn)生了“動”,你現(xiàn)在明白了,回到本源來了,不動了,安住下來了,就是這一點差別。 “所以云,所言法者,謂眾生心”, 什么叫法,就是眾生的心。你看,所有的文字,所有的世界的一切都是眾生的心里面產(chǎn)生的、創(chuàng)造出來的,沒有心就沒有世界 。 “而此空寂之心”, 但是這個空寂的這個心靈、這個明體, “在圣而不增在凡而不減”, 在圣人他沒有增加一點,在凡夫也沒有減少一點。 “故云,在圣智而不耀”, 雖說在圣人大智光明,但是他在本性上也沒有什么特別的光耀,還是一樣的。 “隱凡心而不昧”, 雖然隱在凡心里面,但是也沒有蒙昧,就是這個摩尼寶珠,雖然墮在這個污泥當(dāng)中,他的寶珠的體還是光明,雖然洗干凈了出來,他也沒有增加什么,也沒有另外增加什么光明。所以你要悟到修行沒有什么修的,就是恢復(fù)我們的本性,無論你怎么精進打坐和不打坐,在本性來講沒有差別。無論你是行善還是造惡,在本性來講沒有差別。但是證悟到本性的人,他的體性上是光明的。他既沒有善也沒有惡,既沒有好也沒有壞,他的心體是平等清凈的,他是顯現(xiàn)作用。眾生需要什么,他這里面有德用、功德作用,眾生需要什么,他就拿什么來用、顯現(xiàn)什么來用。就像摩尼寶珠他里面有五寶、七寶,你需要什么寶,他就顯示什么寶給你,你就可以用。這是大慈悲,大智慧、大慈悲。所謂大智慧就是報身,大慈悲就是應(yīng)化,應(yīng)化眾生、利祿一切,是體性上具備,他是不能用善惡來講的、不能用迷悟來講、不能用好壞來講他,無法講他的。 “既不增于圣不少于凡”, 那么,既然對圣人來講沒有增加什么,對凡夫來講也沒有少什么。那么 “佛祖奚以異于人。而所以異于人者。能自護心念耳”, 他這是一句總結(jié)。既然我們明白了我們的本性,凡圣是沒有區(qū)別的,那么,佛祖和人有什么區(qū)別?為什么佛祖他成道了,而人流浪生死呢?他說,之所以佛祖和人有區(qū)別的是什么?“能自護心念耳”,能夠自己護持自己的心念,不流浪生死、不動妄想,能夠保護這個靈知的本性、空寂之性、明體,他能守的很好。你越是守的好,你成道時間就越早。你要經(jīng)常被他破壞、懷疑、或流浪、離開了、覆蓋了,那你成道的時間就晚。所以從這一點來講,成道的時間早晚很難說。如果你一直能夠保持得住,一天到晚都在明體當(dāng)中,那你可能三年、五年就成就了。但是有的人可能幾十年還不行,因為他經(jīng)常跑出去了、經(jīng)常顛倒了、經(jīng)常迷失了,那么就很難說了。所以說,這個就是唯一的區(qū)別,本性沒有區(qū)別。你能不能相信他、肯定、承當(dāng),而且還要保護的好。你這個明珠保護不好,丟掉了怎么辦呢?要去找回來。有的人幾十年找不回來,有的人這一輩子過去了,就再也找不回來,這都有可能。所以說 “汝若信得及” 如果你能夠相信的及,信得下來 “疑情頓息”, 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句話,如果有疑情的話,即使你有寶貝,你可能不把他當(dāng)成寶貝,可能把他當(dāng)成石頭:沒有用了,扔掉算了。把那石頭當(dāng)作寶貝:哎,這個是好的,我要要他。結(jié)果你就得不到真實的道了。所以說,如果能夠信得及疑情頓息。 “出丈夫之志。發(fā)真正見解。親嘗其味自到自肯之地。則是為修心人解悟處也”, 出大丈夫的志氣、發(fā)大心:我就是佛。“我就是佛”這樣一句話就是大丈夫的志氣,我和佛沒有區(qū)別,我不是凡夫,我具有佛的一切功德,在哪里?就在當(dāng)下、本性當(dāng)中,只是沒有開發(fā)。“發(fā)真正見解”,知道這個空、空性、明朗,這個不二的當(dāng)體靈知不昧,這個就是我們的本性,經(jīng)常體會到了,哪怕一次體會到了,然后知道他是真的,然后回來,經(jīng)常的回來。跑出去了又回來,通過睡覺、通過打坐、通過一種聲音、通過一種顯現(xiàn)、通過佛祖的開示讓他回來,經(jīng)常的回來,安住不動。“親嘗其味自到自肯之地”,自己到了、明白了,而且自己也肯定了,到了這個地位,“則是為修心人解悟處也”,這個是解悟,就是你明白了,真正明白就是解悟,而且這個悟就是智慧,真正明白到這里了。但是還沒有證悟,一般的人體會到這里,還沒有證悟。 “更無階級次第。故云頓也”, 所以說,這里面沒有階級次第,叫頓悟。頓悟須是佛,多生習(xí)氣深。頓悟就是佛了,知道自己這一念就是佛,但是多生習(xí)氣還深,所以叫頓。 “如云于信因中”, 信我們的因地當(dāng)中 “契諸佛果德分毫不殊。方成信也”, 知道我們的這個本性和諸佛的果的果實的功德分毫沒有差別,這叫信,“成”,你的信就建立起來了,這是真信。 “問既悟此理更無階級。何假后修漸熏漸成耶”, 那么既然悟了這個道理,也沒有階級,為什么后面還有“熏”、“漸熏漸成”的這個過程呢?。 “答悟后漸修之義前已具說”, 前面講了。 “而復(fù)疑情未釋。不妨重說”, 如果還有疑惑的話,不妨重說。 “汝須凈心諦聽諦聽。凡夫無始曠大劫來”, 時間很長了。 “至于今日。流轉(zhuǎn)五道生來死去”, 生生死死當(dāng)中。 “堅執(zhí)我相妄想顛倒。無明種習(xí)”, 種子和習(xí)氣。 “久與成性”, 時間太久了,變成了我們的習(xí)慣性。 “雖到今生頓悟自性本來空寂與佛無殊。而此舊習(xí)卒難除斷”, 舊習(xí)還沒有斷除,還在。 “故逢逆順境嗔喜是非熾然起滅”, 那要看人,有的人他見道以后,明白悟到以后,他就證到了明體覺性的明朗,他這里面無論逆境、順境,是喜歡、是是非、什么境界來,他都不會動,這樣的人叫證到了。如果明白是明白了,事情來了,還要動,是非、順逆、好壞事來了,還是要寂然而動,動得很利害,那還不行。你只有一種理悟、解悟,還沒有證到。證到的話,就安住不會動,一動馬上就回來的,一點點動就回來,這是證悟了,是不一樣。所以說 “客塵煩惱與前無異”, 和以前一樣,一模一樣,客塵煩惱、生生滅滅的心、妄想顛倒和以前一樣,這種人我們判他為解悟。那么,你現(xiàn)在明白當(dāng)下,而且妄想也知道不可得,境界來了也不會怎么動,這個明白的當(dāng)下能夠起照起用,叫明悟。如果你時時刻刻在這個當(dāng)下,妄想根本就不可得,境界都是他顯現(xiàn)的,無來無去,無生無滅,那么就是證悟到了,這個個人的程度不同。如果你的客塵煩惱“與前無異”,還一樣。 “若不以般若中功著力。焉能對治無明。得到大休大歇之地”, 所以還要用般若的覺照、還要用功來化解這些客塵煩惱,化解自己的習(xí)氣,到大休大歇之地才行。 “如云。頓悟雖同佛。多生習(xí)氣深。風(fēng)停波尚涌。理現(xiàn)念猶侵”, 就是水,風(fēng)停了,波還在涌,理上已經(jīng)明白了、悟了,但是念頭還在“侵”,妄念還在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