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瓷器的手感 無論是鑒賞瓷器,還是鑒定瓷器,上手親自觸摸與感受都是非常重要甚至是必不可少的關鍵環(huán)節(jié),手感不僅可以印證、補充、豐富觀感和判斷,甚至可以修正、矯正、否定觀感結(jié)論。手感的重要性由此可見一斑。 瓷器的手感是一個復雜、細微而又微妙的感知體驗和對比、思辨的經(jīng)驗積累過程,盡管會因人有異,但也必然異中有同、小異大同: 1、輕重感。 瓷器的輕重是相對的、比較的、動態(tài)的存在,沒有絕對的標準,因而需要大量的上手實踐和感知揣摩,才能最終形成既貼近客觀真實又有個性差異的“輕重感”。 瓷器的輕重取決于胎質(zhì)及其瓷化度、胎體和釉層的薄厚、器皿的大小等幾個方面。 胎質(zhì)不同,即使瓷化度、胎體和釉層的薄厚、器皿的大小等相當,則其輕重感也決不相同,磁州窯、吉州窯都仿建窯的兔毫盞、油滴盞,器型、大小、釉色、紋路等都幾可亂真,但其胎質(zhì)不同、胎色不同、輕重更不同,所以只要手感到位,即使閉著眼睛光用手來區(qū)分,也絕對不會將磁州窯、吉州窯和建窯瓷器相互搞混,如果觀感和手感雙管齊下的話,當然那就更是萬無一失的了。 宋代的胎質(zhì)與元代、明代、清代和當代的胎質(zhì)也都各不相同,因此,至少是從理論上來講,歷代尤其是今天的仿宋是徒勞的,不說別的,其比重就不可能完全一樣,其輕重感自然也就各有不同??上У氖?,這方面的系統(tǒng)研究幾乎為空白,歷代胎質(zhì)及其衰變規(guī)律的數(shù)據(jù)幾乎無案可查,否則的話,瓷器的辨假、識假、打假也許就可以容易和輕松許多,至少不會象現(xiàn)在這樣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瓷化度的高低、胎體或釉層的薄厚、器皿的大小等任何細微的差別,也都足以導致瓷器輕重的變化。 我們也只有通過盡可能多的上手實戰(zhàn),并不斷自我感知、體悟、對比、修正,才能最終找到適合自己用來區(qū)分新舊好壞真假仿贗的輕重感。 而一旦形成自己的輕重感的系統(tǒng)和體系,對于不明瓷器的斷代以及區(qū)分窯口、品質(zhì)、品位和新舊、真假、仿贗等都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無庸質(zhì)疑,這里需要并具有極大的經(jīng)驗和體會的成分,但一定要堅決警惕并徹底防范經(jīng)驗主義,經(jīng)驗主義要不得,經(jīng)驗主義害死人,經(jīng)驗主義害死真。 對于古人總結(jié)的經(jīng)驗,如輕重適度者真,過輕或過重者假,宣德、康熙手頭重等等說法,我們也只能用心地去體會,不可以機械地生搬硬套。 這里頗有些只可意會很難言傳的意味,因為不僅是人們的手感本身就存有不小的差異,更因為人們作為依據(jù)和參照的輕重感的系統(tǒng)和體系也僅僅是無形的、記憶的、動態(tài)的和非標準的,而要以這些諸多不確定、非標準、非量化和隨機性很強的感知因素去評判不同的感知對象,卻要得出確定無疑而又完全一致的看法和結(jié)論,幾率和概率自然也都非常之低。 換言之,手感盡管很重要,也具有一定的準確性、可靠性和不可替代性,但由于其具有必然的模糊性、差異性和含混性,不可量化、復制和對照,因而也往往作為觀感目鑒的必要補充性的輔助手段來使用,很難獨當一面、一錘定音。 我們需要謹記和遵循的是,手感本身就是動態(tài)的感知和動態(tài)的平衡,以動態(tài)的感知去感知動態(tài)的事物,不取得一個動態(tài)的平衡就將千頭萬緒、茫無所措也茫無所知。而這種動態(tài)的平衡系統(tǒng),就是靠經(jīng)驗和記憶形成并保留在我們頭腦中的因人有異、異中求同、小異大同的包括輕重感在內(nèi)的各種手感的感知、參照、對比、修正、判定和決斷的體系和系統(tǒng)。我們的責任和義務就是,要不斷地補充、更新、豐富、發(fā)展和完善我們記憶中的這一體系和系統(tǒng),盡最大的努力和可能提高其客觀性、真實性、全面性、科學性和可靠性,從而切實提高我們的區(qū)分力、辨析力和鑒賞力,在鑒賞、收藏或鑒定古玩的實踐中少犯、不犯錯誤,少走、不走彎路。 2、干濕感。 瓷器的年齡不同、衣著不同,在相同的溫度、濕度情況下,捧在手里其干濕感卻明顯不同。這也就是古人所說的“古瓷會出汗”。 當然,并不是所有的古瓷就都會出汗,更不是所有的古瓷就都必須出汗,也不是古瓷越古就出汗越多,其實,很多古瓷是都不出汗的。也就是說“出汗”與“古瓷”之間的關系是或然的而不是必然的。認知這一點非常重要! 古瓷的出汗與否取決于瓷器的年齡和衣著兩個方面。 首先,瓷器的年齡是瓷器出汗與否的重要內(nèi)因之一。依據(jù)筆者粗淺的體會,一般說來,瓷器的年齡只有在200歲以上者才會有瓷器出汗的手感,但800歲以上的瓷器卻也少有出汗的濕潤的手感。 盡管200年以下和800年以上的瓷器都不出汗,但其手感的差異也是決然不同的:200年以下的新瓷,其手感是干而澀、干而滯、干而燥,反復揉搓瓷器表面或者呵氣摩挲釉面會發(fā)出干澀、鈍滯、刺耳的摩擦聲;而800年以上的瓷器卻雖干而潤、雖干而滑、雖干而爽,無論如何揉搓與摩挲都絕對不會出現(xiàn)干澀刺耳的摩擦聲。 這里的澀、滯、燥與潤、滑、爽并不是幾個枯燥、干癟、乏味辭藻的簡單并列、疊加與堆壘,每一個字都是一片天地,每一個字都是經(jīng)驗、汗水甚至淚水的結(jié)晶!要品味出其中的真意、深意和精意,不成千上萬次地反復上手、揣摩、總結(jié)、凝練、提純,是根本不可能深切體悟得到的。 其次,瓷器的衣著亦即釉質(zhì)也決定著瓷器是否出汗和出汗的多少??偟内厔菔牵该饔员热闈嵊砸壮龊?,玻化度高的比?;鹊偷囊壮龊?。 干或濕的手感可以作為輔助手段幫助我們約略地斷代。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所謂的“古瓷會出汗”和干濕的手感,其實都是一種手上的感受而已,并不是真的有可見的汗液或汗滴出現(xiàn),即使你把古瓷捧在手里已經(jīng)有一汪水般的濕潤感,但只要你放下古瓷,再看或摸你的手卻都是干爽的。 瓷器干濕的手感也與你是否汗手無關,汗手摸新瓷照樣干澀,干手摸老瓷同樣濕潤;把手沾濕了去摸新瓷也決不會滑爽,把老瓷烤透了再摸也決不會干澀。只有用心反復品味和體會,才能摸到干濕手感的路徑。 3、潤澀感。 新舊瓷器潤澀感的差異十分明顯和巨大: 老的瓷器(起碼應在百年以上)不止是有著觀感上形制和做工方面的圓潤感、釉質(zhì)和釉色方面的溫潤感、胎體和胎質(zhì)方面的濕潤感,而且手感上也非常地朗潤、爽潤、舒潤和溫潤,無論是?;雀叩倪€是低的,無論是脫玻度多的還是少的,無論是透明釉的還是乳濁釉的,無論是單色釉的還是多色釉的,無論是釉層薄的還是釉層厚的,無論是釉上彩的還是釉下彩的,無論是有文飾的還是無文飾的,無論是撫之若錦的還是摸之如玉的,無論是完整無缺的還是殘破不全的,無一例外地越古越潤、越老越爽。 新的瓷器,無論是蒸煮還是燒烤,無論是打磨還是涂藥,無論是土埋還是海泡,任他絞盡腦汁、搜索枯腸、百計千方也終究全都無濟于事,諸多努力也許能蒙騙人們觀感,但絕對欺騙不了人們的手感!新瓷的生澀感、滯澀感、阻澀感是絕對不可以人為地令其跨越歲月的年輪的,拔苗助長只能適得其反! 可以說,潤澀感是瓷器仿贗者無可逾越的鬼門關! 所以說,把好潤澀感的手感的大門,于人于己、于名于利、于國于家、于今于史都至關重要! 4、軟硬感。 軟硬感是一種極其微妙、精細的手感,它只對個別瓷器品種如越窯、定窯、耀州窯等具有一定的區(qū)分和標識意義。 軟硬感其實并不僅僅局限于單純的硬度范圍之內(nèi),如果論單純的硬度的話,盡管不同的瓷器品種甚至相同瓷器品種的不同個體之間也都各有差異,有的甚或相當巨大,但其真正的區(qū)分和標識意義卻極其有限,我們總不能為了印證或鑒定的需要就時不時地來一場瓷器硬度冠軍的碰撞大決賽吧?問題的關鍵還在于,并不是簡單的越軟越好或者越硬越好,而是軟有軟的道理,硬有硬的奇妙,那么區(qū)分手感的軟硬還有什么意義和價值呢? 瓷器手頭的軟硬感是一種綜合了視覺的線性剛?cè)岣?、觸覺的銳性利鈍感的復合性感覺,而不是一種純粹的質(zhì)地剛性的軟硬感。越窯瓷器無論是釉色、廓線還是文飾相較于其他任何瓷器品種都有一種冷硬、生硬、挺硬感,定窯的陰線刻畫與耀州窯的陰地刻花工藝,都有其各自獨特的剛硬的特性。這種硬感是一種很難用語言來形容和表述的犀利感、尖銳感、鮮明感、獨特感的復合體,復雜、混雜而微妙,惟有反復上手、揣摩、分析、比對方可略見端倪。 5、溫涼感。 溫涼感是區(qū)別瓷器品質(zhì)優(yōu)劣、品位高低的分水嶺和試金石。好的瓷器,頂級瓷器,尤其是宋代五大名窯的瓷器,又特別是頂級的哥窯、汝窯的瓷器,的確像寶玉和寶石一樣,在同等的氣象、氣候、環(huán)境、溫度、濕度的情況下,溫潤如玉、冬暖夏涼! 這既不是主觀臆造,更不是謠言惑眾,事實如此、身有感觸而已。具體原因筆者才疏學淺尚不能圓滿解釋,但同等條件下的溫差確實明顯存在,至少手上可以明顯地感受出來。是不是真的與“瑪瑙入釉”或者古人的“愛不釋手”有關呢? 一家之淺見,提出來謹供同好者參考! 6、生熟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