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習(xí)太極拳,要進步,就離不開想象與感覺,這是我練拳的體會。 先說感覺。師傅經(jīng)常講太極勁,讓我們把手摸在他身上,體會他身體里面的變化,有一次我摸完,想說是什么感覺,師傅馬上制止我說:“你別說,按照感覺到的東西去練就對,說出來就錯”,回來我想了很長時間為什么,后來,我想到,這種體會是很難用語言說清楚的,你硬要說,必然說出一部分,丟掉一部分,說了就按說的去做,就丟東西了。以后,我只要與師傅搭手或者摸勁,心里就牢牢記住那種感覺,在盤架和推手時模仿這種感覺,逐漸掌握了不少東西,真是這樣,太極勁還真不好說清楚。聯(lián)系到練習(xí)吳式太極拳以來的每次進步,似乎都是獲得了一種新的感覺。在練習(xí)推手的過程中,師傅教給我們很多具體的東西,怎樣粘逼,怎樣化解,怎樣吃拿,怎樣發(fā)放,可是我們往往覺得動作好像沒錯,就是不好使,師傅就說我們沒松下來,可是我們并沒有使勁呀。我很長時間不去想那些具體的招法了,一門心思練松,結(jié)果有一天,與師傅搭手,師傅做了一個攬雀尾讓我做,我做了兩遍突然有了一種感覺,好像身體的中部活了,不是一塊死板了,師傅馬上說我對了,這個感覺一找到,連做幾個招數(shù)都是一遍就對了,師傅高興的把我往旁邊一推說,“記住這個感覺”。現(xiàn)在我以為練太極就是練感覺,只有感覺到了才是功夫,只有重視感覺功夫才能上?,F(xiàn)在我盤架時,像與人推手聽勁一樣,仔細地聽自己的勁,也就是仔細體會檢查自己的感覺。說大一點,好像每次盤架的感覺都不一樣,認真體會,每次都有新的感覺。按師傅講,只有練得對,正確的感覺會自然的出來,抓住這樣的感覺,不斷深化、體驗、熟練,最后這個感覺變成你自然的條件反射,這層功夫就上身了。感覺也有大小,例如化勁,在身體的某個部位,一個來勁會表現(xiàn)出不同的方向和力度,我一個一個的學(xué)化,感覺一個掌握一個,掌握多了,很多小的感覺就變成一個大的感覺,在這里,不管來勁怎么變,我都能從容化解。再發(fā)展,幾個部位的化勁又會歸納起來,成為身體的一種反應(yīng),這樣的反應(yīng)多了,好像身體中部有了一個把(兒),這個把(兒)被自己的意念拿著,意念一動,身體可輕可重,對來力的反應(yīng)速度大大提高,整個人變得“靈”了。這個靈又是一個感覺,是上了層次的感覺。 再說想象。翻閱大師們的著作,聆聽師傅的教誨,他們共同的特點是在經(jīng)常講某個拳理、某種感覺時用一種事物來比喻。像拳論上說“仰之彌高、俯之彌深”,師傅說,高要想無限的高,把對方的力領(lǐng)到非常高的天上去,深要想非常的深,深入到地下很遠很遠,意念要一下到達那里。在說肩松問題時,師傅常叫我們想“你站在一個很高的樓頂上,感覺把肩上的東西扔到樓下”。我想這些都是想象。剛練太極的時候,還不掌握某種拳理的時候,你無法真切地感受到那種感覺,這時,師傅告訴你、師兄弟告訴你、過來人寫文章告訴你的感覺,你就要想象,想象著練習(xí),練多了,感覺就會有了。忘了是哪位前輩在書上說了一個體會,我加以引申,真氣就像一輛汽車,經(jīng)絡(luò)就是車道,意念就是司機,當你還沒有氣的時候,司機只能模仿開車在道上跑,那時道路還不暢通,走走停停,你要不斷的進行這樣的練習(xí),時間長了,道路通了,司機的身子下面不知什么時候就有車可開了。在這個過程中,想象是非常重要的。在我掌握的東西中,很多是先想象著練習(xí),后來就成為實在的感覺。我琢磨,想象的過程可能就是定向的探索發(fā)現(xiàn)過程,前輩告訴你的感覺,你就應(yīng)該按照這樣的方向去想象著探索,感覺就會自然到來。 依我的體會,楊、吳兩式?jīng)]有什么大的區(qū)別,孫、武沒有學(xué)過不敢亂說,我?guī)煾嫡f,吳式就是從老楊家學(xué)來的,有自己的發(fā)展,但也不是很多?,F(xiàn)在我看資料,首先看吳式、楊式的。仔細研究一下“老論”(我比較喜歡這個詞),太極拳孰是孰非很清楚,你說“清晰地看到了太極拳這條路上很多事情”,我也有同感。
但是,僅僅憑網(wǎng)上的東西還是不行的,它起到的是幫助的作用,擴展到作用,印證的作用,真正的東西還得師傅給你。比方說,身上的感覺沒上來,太極的方法掌握多少都用不上,身上的感覺上來了,不知道太極的方法也用不上。太極的具體方法要靠師傅手對手的傳授,這種感覺沒法寫在紙上傳播。建議你找一下我?guī)煾?--戰(zhàn)波的光盤“吳式太極拳37式打法”“吳式太極拳推手勁路用法”,看看會有幫助的。
我過去帶過十幾年太極,主要是陳式,雖然也在放松,也練出氣感,但沒得到真的東西。在我洋洋得意去參加比賽的時候,非常偶然遇到戰(zhàn)師傅在傳授推手,我一看就傻眼了,馬上開始新的學(xué)習(xí),這以后的幾年,可以說進入一片新天地,看到了太極高入云端的大山,找到了步步登高的途徑,
希望能多聯(lián)系。太極拳的練習(xí)極易上偏路,我一位師兄講,為什么每代練上的人不多,因為,在相當?shù)臅r間里,得師傅在身邊不斷地糾正你的偏差,自己摸索不知不覺就方向錯了,因為師傅一生能照顧到的人(也就是有機緣)的人有限,所以,練上的人也不會太多。我體會,練習(xí)太極拳好像上學(xué),一層功夫練上了,下一層功夫練法可能完全不一樣,例如,一般的人開始都要練松活,到一定階段就要練合,松活與合有點相反,過早練合就會松不透,松不透功夫就夾生了。
從道理上說,越松越好,但是也有一個階段性,到推手化勁上來了,能聽清對方勁路,就要逐步練拿勁,能拿化后,還要練發(fā)勁,不過從練拿勁開始,就不單純松了,往往是練整勁,這時還要練松,防止越練越硬。不過那時你已經(jīng)充分認識到松的問題了,能正確對待松與不松的事情了
說明幾個問題:
1、推手并不需要把盤架練得非常好了才能練。實際上,不推手怎么知道你盤架對不對?盤架是體,推手是用,這種說法還是太籠統(tǒng),我這么說:盤架是自己練自己身上的勁,推手是兩個人的勁進行比較。在比較中,很容易看出自己練到對不對。練得對,能化開對手的勁,練得不對,一搭手就轉(zhuǎn)不動,一逼就僵。所以,有條件還要盡早推手,把推手的體會轉(zhuǎn)到盤架中進行改進,再進行推手驗證,這樣進步很快。
2、推手應(yīng)該有人教。不是看看光盤,兩個人摸索著就能練推手。太極是什么,太極是一種勁,沾粘連隨等等都是對太極勁的形容,但是,無論多么生動的形容往往都是蹩腳的。太極勁的傳承都是師傅手搭手讓徒弟感覺,徒弟以此為標準進行練習(xí),徒弟練上身了再提高,然后再搭手傳給自己的徒弟。一輩輩搭手傳過來的,為什么強調(diào)太極拳要口傳身授呢?口傳是師傅根據(jù)徒弟的進展情況,糾正其問題,傳授下一步的練習(xí)方法。口傳必須區(qū)分對象的具體情況,下面一大幫人聽,師傅在上面講的教學(xué)模式,只是一般的教法,沒人給你具體指教,是練不上身的。身授就是要摸師傅的身體,太極勁說不清楚,但是一摸就知道了,能摸到太極傳人特別是大師的身體也是緣分,同時,徒弟的勁也要師傅摸了才能對癥下藥,這里的區(qū)別說出來,沒練到這種地步的人聽不懂,練到了的人也不用聽了。
3、說到松的程度,沒有松過了之說,只有松的不夠。老楊家自己排功力,楊露禪在十二級中才排第九級,吳式前輩修丕勛身為王茂齋三大弟子之一,到老了還在說自己還有沒松好的地方。有一個說法也不知對不對,有松才有柔,有松才有剛,松到哪步就有哪步的剛?cè)?,松到哪個程度才能談到那個程度的陰陽變換。
4、松是分階段的。一定時期內(nèi),自己練松很有收獲,感覺似乎很松了,但是等你前進一大步再看,又能發(fā)現(xiàn)還不夠松。例如,自己盤架能松,一搭手就不松;平穩(wěn)的情況下能松,對方一用力就不松;與不如你的人推手能松;遇上高于你的人就不松等等。練太極拳的人一輩子都在練習(xí)放松。沒遇到師傅不知怎么練,一般都要練錯,唯獨你練松無論如何是不會錯的。當然這里面還有很多具體問題,但是松是大前提。不松就不是太極拳。
以上謬見,供拳友們批評。
再說一個“一點點”
練過推手的朋友都知道,“聽勁”對于我們多么重要,怎么練聽勁,很少有人說出來,這屬于太極的"機密"。
首先要清楚,什么是聽勁,實際是一種感覺,剛開始,聽勁是兩個人手相搭,通過手上的感覺,加上自己眼睛、耳朵等等感覺器官的綜合信息反映到大腦,產(chǎn)生出自己的反應(yīng)。這種感覺隨著練習(xí)的不斷強化而逐步增強,又隨著內(nèi)功的增長而迅速提高,后來,不用搭手也能感受到對方的意念,這是太極拳后發(fā)先至,人不動我不動,人若動我先動的一條重要的原因。
練聽勁各家都有自己的辦法,我練聽勁主要是推懸掛物,先重后輕,先掛起個棉皮夾克推(剛開始推輕了感覺不到阻力),而后逐步改單夾克、單衣、襯衣、背心、柳樹枝、等等,基本原則是從聽到而不太清楚,逐步到非常清楚,然后換個輕點的東西,再從頭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