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莫被身外之物奴役!
《莊子》一共是33篇,分內(nèi)篇、外篇和雜篇三個部分,內(nèi)篇一般認為是莊子所作,其余部分被認為是其傳人所作。
莊子認為萬物以自然為貴。野鴨子腿很短,這個是自然的天性,你不要嫌它短,給它接長。
莊子認為,人活在世上最大的煩惱與痛苦是糾纏于自我,不能達到無我。
莊周夢蝶,意指萬物不存在一個絕對的尺度,和一成不變的規(guī)矩。自由與超越是可以在精神領(lǐng)域之中達到的。
其人其書
莊子在當(dāng)時是管種漆樹園子的一個小官,不愿讓楚威王聘他為相
莊子是什么樣的人?《莊子》這本書又是一本什么樣的書?
莊子是戰(zhàn)國時代宋國蒙城人(今安徽省蒙城縣),名“周”,合稱莊周。他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與文學(xué)家,是道家學(xué)派在老子之后的代表人物。《史記》中有老子和《韓非列傳》所附的《莊子傳》,說莊子在當(dāng)時曾為蒙漆園吏,就是管種漆樹園子的一個小官,不愿讓楚威王聘他為相。莊子感情奔放,是一個有獨立人格的下層士人。同時有點玩世不恭,當(dāng)時的荀子就罵他“猾稽亂俗”不正經(jīng)。魏晉名士受他的感染很大。我在寫作《六朝美學(xué)》,從事魏晉文化研究中常常感到這一點。
莊子學(xué)問淵博,文筆很好?!肚f子》是一本思想家的書,又富有濃厚的文學(xué)色彩。清代評論家金圣嘆,把《離騷》、《史記》、杜(甫)詩、《西廂記》、《水滸》和《莊子》稱之為“六大才子書”?!肚f子》一共是33篇,分內(nèi)篇、外篇和雜篇三個部分,內(nèi)篇一般認為是莊子所作,為什么呢?因為從文風(fēng)上看,內(nèi)篇的七篇文章一氣呵成,思想深刻,非大家手筆莫屬。外篇15篇,一般認為是莊子的弟子所寫。還有雜篇11篇,被后人認為是莊子學(xué)派或者莊子的傳人所作。當(dāng)然,后人見仁見智在所難免。宋代葉適就指出過這一點。
莊子思想的結(jié)構(gòu)比較龐雜,我大體上做些歸納,可以分成三個關(guān)鍵字,一個就是“道”(人格本體,自然為宗),以道為天、地、人三者之間的總規(guī)律和本質(zhì)。第二個就是“我”,我們?nèi)祟惿娈?dāng)中作為一個人的主體存在,必然與“道”與客體存在矛盾。所以老莊的學(xué)說,要解決的就是“道”和人的關(guān)系,老莊認為人類的一切煩惱、痛苦、困惑,都是人和“道”發(fā)生的糾葛和沖突。第三個就是“天”,“天”是一種雙重含義,一方面說,天道自然,另一方面說要使我們的主體回歸自然,要破除自我,回歸于“道”,達到逍遙游的美麗境界,所以莊子的“道”是一種人文色彩極濃的人格本體,它指向人生與審美的自由境界。
關(guān)于“道”
圣人就是尊重自然,愛護自然,投入自然,不需要破壞自然,駕馭自然
莊子的思想和老子一樣,他推崇“道”,用“道”來引導(dǎo)我們的人生。但莊子與老子又有很大不同,更好說道的無所不在,甚至在于“屎溺(尿)中”。莊子的時代,中華文明在經(jīng)過數(shù)千年的早熟之后,面臨總體性的危機,比孔子時代更甚。人生的困惑,道德的困惑,財富的困惑,尤其是生死的困惑,莊子都談到了,他常??畤@“死生亦大矣”,“人生如寄”,就是說,死和生是人生最根本的、最大的問題。莊子談到了這些問題時提出要從根本上來探討,從總體上加以把握,而不能頭痛醫(yī)頭,腳痛醫(yī)腳。在莊子看來,天蒼蒼野茫茫,大地山川河流,就是“道”的顯現(xiàn)。莊子說:“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笔裁匆馑寄??就是說天地有大美就在于它不言,又美又不言,這個是最高的美德,它雖然很美,但是它不表現(xiàn)自己。四時有明法,有運轉(zhuǎn)的法則,但是它從來不刻意地宣傳自己。中國古代很早的時候就發(fā)現(xiàn)了二十四節(jié)氣,這二十四節(jié)氣非常的準。萬物有成理而不說,萬物有自然的規(guī)律。古希臘的神話有無所不會的宙斯,基督教鼓吹有全知全能的上帝,佛教有釋迦牟尼,這個佛對過去、現(xiàn)在、未來都知道。但是,莊子是反對全知全能的,他提倡自然,他不主張在自然之外有造物者,要順其自然。在自然當(dāng)中,我們感悟道的智慧。莊子所說的圣人是什么呢?“原天地之美而達萬物之理。是故至人無為,大圣不作,觀于天地之謂也”。
莊子不否定圣人,但是他認為圣人就是老老實實地尊重自然,愛護自然,投入自然,你不需要去破壞自然駕馭自然。這個思想非常精彩,它反對造物,反對在自然之外捏造一個所謂的上帝。至人和圣人都屬于高人,為什么呢?因為他們了解自然,他們是真正的智慧者。莊子認為,“道”就在萬事萬物中,大的方面有,日月星辰很大,它有“道”;小到一杯子、一棵草都有“道”。不要把這個“道”想得好像高不可攀,玄而又玄,日常生活都有道,這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智慧。莊子認為,“道”有一個特點,就是反對刻意。為此他寫過一篇文章叫《刻意》專門談這個問題,什么叫刻意呢?就是刻意造作,聰明過頭。聰明者往往并不精明,小聰明并不是大智慧。所以莊子說:“若夫不刻意而高,無仁義而修,無功名而治,無江海而閑,不道引而壽,無不忘也,無不有也。淡然無極而眾美從之。此天地之道,圣人之德也?!鼻f子認為,刻意為之,最后造成的結(jié)果就違背了道德,最后使我們受到傷害。所以,不刻意而高,無仁義而修,符合大道,才是真正的仁義,才是真正的圣人,才是真正的天地之道。莊子對恃強凌弱,弱肉強食,對于陰謀詭計是絕對反對的,莊子主張人對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包括對人類本身,都要尊重,在敬愛別人、尊重他者當(dāng)中實現(xiàn)自我。莊子舉了一個形象的比喻,他說:“鳧脛雖短,續(xù)之則憂”;鳧是什么呢?是野鴨子,野鴨子腿很短,這個是自然的天性,你不要嫌它短,給它接長;“鶴脛雖長,斷之則悲”,仙鶴腿很長,你也不要給它砍掉一截。做那種事,你以為聰明,實際上是可悲可憂的。所以,莊子的“道”,就是尊重自然回歸自然,尊重物性眾生平等。在與自然和諧相處當(dāng)中,我們才能其樂融融,感覺到一種天人合一的和諧。
有一件發(fā)生在現(xiàn)代中國的事情很能說明這一點。1997年秋天,中國百名志愿者組成了一支團隊穿越新疆羅布泊地帶。一位志愿者參加了這個活動,回來以后寫了一篇文章叫《永遠的羅布泊》,文章中談到,羅布泊是不毛之地,沙漠質(zhì)地,穿越的人每天限水,基本上一瓶到兩瓶,簡單地帶一些東西,見不到城市的繁榮,聽不見人流的喧嚷,沒有名利的誘惑,沒有權(quán)利的紛爭,作為荒漠的匆匆過客,大家的需求就是能有解渴的清水,能有充饑的干糧。大家的目標就是不掉隊,不迷向,奔向下一個營地。簡單的生活使人感到回歸自然,置身于廣闊的天地之中,生活是那么平靜,欲望是那么清純、那么質(zhì)樸。隨地而居,是那么逍遙自在;隨遇而安,是那么豁達大度。大家素昧無束,無憂無慮,其樂融融。我們現(xiàn)在生活在文明時代,但人們?nèi)匀幌矚g回歸自然,把自然作為我們的精神家園。所以文章題目叫《永遠的羅布泊》。確實,自然是我們?nèi)祟愑肋h的大地母親,她養(yǎng)育了我們?nèi)祟?,我們要知恩圖報。
關(guān)于“我”
提倡一種心靈的修養(yǎng)和自我的寧靜,提倡一種人格,一種心靈的超越
《逍遙游》是《莊子》的第一篇,莊子的思想在《逍遙游》中得到了集中的體現(xiàn)?!跺羞b游》的中心思想就是人如何解決自由的問題。這個自由包括:人生的超越和自然的統(tǒng)一。我們剛才談到了,人類面臨眾多的困惑和困境,集中表現(xiàn)在“人為物役”,也就是人為身外之物所奴役,莊子提出了一個命題叫“物物而不物于物”,也就是我要超越外物而不被物欲所控制。莊子談到了人類創(chuàng)造了萬事萬物,這些都是為了人類的幸福。但是,人創(chuàng)造了這些,絕對不能反客為主,被物所奴役。莊子認為解脫困境和困惑的關(guān)鍵是解決“有待”和“無待”的矛盾。什么叫“有待”?就是有條件的,有限制的。莊子說有一種大鳥叫鯤鵬,這種鳥可以飛得很高,但是它飛得再高也是要停息的。還有一種鳥像麻雀,飛不高。這些大鵬小鳥雖然飛的高度不同,但是它們都是有待的,鯤鵬展翅九萬里,最后還是要落下來的。莊子描寫了一個理想人格,這種理想人格在莊子的書中用寓言的形式寫出來了。這就是《逍遙游》中的一個神人。他說有一座山呀,有神人居住,這個神人長得很漂亮,肌膚若冰雪,綽約若處子,他不食五谷雜糧,乘云氣,御飛龍,游乎四海之外。他能保護萬物,不使萬物受損害。這種神人在莊子看來他是自由自在的,他是無待的。莊子的“物物而不物于物”,就是要駕馭物,而不被物所駕馭。這里的“物”指什么呢?是指現(xiàn)在我們常說的身外之物,包括人類所擁有的一切,財富、權(quán)利、地位、名譽、身份。莊子提倡,我要駕馭萬物,而不被萬物所駕馭。莊子認為,人活在世上最大的煩惱與痛苦是糾纏于自我,不能達到無我。所以莊子說這個“逍遙游”是“無待”,“無待”是相對于“有待”而言。
莊子講的是一種人生哲學(xué)不是宗教,主要是提倡一種心靈的修養(yǎng)和自我的寧靜,提倡一種人格,提倡一種心靈的超越。莊子在《天道》中明確提出,逍遙游并不遙遠,它在于我們心靈的修煉,要保持自己心靈的虛靜。什么叫心靈的虛靜呢?就是排除萬物干擾,達到一種寧靜。提倡虛靜,不是為了達到一個功利的目的,而是說參照萬物,要尊重萬物。他說:“萬物無足以撓心者,故靜也?!标P(guān)鍵是要做到萬物不要干擾你的心靈,這個就是虛靜的本意和虛靜的境地。莊子說:“水靜則明燭須眉,平中準,大匠取法焉?!本褪钦f你看這個水呀,寧靜得不起波瀾,人才能在水中照自己的胡須和眉毛?,F(xiàn)在我們常用的一個詞是水平,木匠打地基不是有水平線嗎,莊子說水靜了之后才能明,才能有水準。你精神不靜的話,你就不能做到明白,所以圣人之心靜乎!天地之鑒也,萬物之鏡也。西晉有一篇《列子》,里面說了一個故事,說齊國有一個人,早上的時候,來到市場上,當(dāng)著眾人的面,把一個人身上的黃金給搶了。最后被捕快抓住了,官吏審他時問他:“你怎么那么大膽呢”?他說:“取金之時只看見金子,沒見到人”。他說搶這個金銀財寶的時候,只看到這個金銀財寶,沒有看到人,那個時候的錢財欲,把人心亂成那個樣子了。莊子還在《齊物論》中講了一個寓言來說明虛靜的重要。莊子說了這么一個故事,宋國的國君要找人給他畫像,很多畫家都來了,畢恭畢敬地立在邊上,開始準備筆墨。后來有一個畫家來了,大搖大擺地去見國君,他看到很多人在外面等候,也不理會大家,重新回到了自己住的旅館,國君感到很奇怪,這個人怎么那么不恭敬,怎么那么無所謂?他派一個人去看一下,只見那個人在自己的旅館里面,解開了衣服,盤腿坐著。宋元君知道后,認為這個人是真正可以為我畫好像的人,就用他。為什么要這個畫家不要別人呢?因為越是虛靜的人越能進入畫的意境。伴君如伴虎,你畫得不像他不喜歡,畫得太像了,有的國君長得丑,他也不會高興。所以大部分的畫家都捏著一把汗,在莊子看來,患得患失就是不虛靜,越是不虛靜,他就不能進入狀態(tài),這樣的人是畫不好的。后來的那個人無所謂,他既不患得患失,也沒有把國君當(dāng)回事,反而能逍遙游。所以古代的藝術(shù)創(chuàng)作講究虛靜,近代以來的著名藝術(shù)大師,如齊白石、劉海粟、潘天壽等,他們的畫論,許多都是從老子和莊子的思想傳承而來。莊子的虛靜不僅孕育了我們中國人的精神世界,還培育了中華民族輝煌燦爛的藝術(shù)。
《莊子》中有一篇叫《齊物論》,其中講了莊周夢為蝴蝶的故事。他說我過去做過一個夢,在夢中變成了一只美麗飄飛的蝴蝶。蝴蝶飛飛,他覺得非常暢快和爽呀。過了一會兒醒了,他驚訝地發(fā)現(xiàn)怎么又變成莊周了。他說我分不清,到底是我變成了夢中的蝴蝶呢,還是蝴蝶變成了莊周呢?他說從理性上來說,莊子和蝴蝶是兩個事情,但是一定的情況下,莊子和蝴蝶可以互相轉(zhuǎn)化,我變成蝴蝶,蝴蝶變成我,所以萬物不存在一個絕對的尺度,和一成不變的規(guī)矩。自由與超越是可以在精神領(lǐng)域之中達到的。
關(guān)于“人”
莊子好用寓言來表現(xiàn)人對思想解放的需要
莊子奔放的思想,詼諧幽默的智慧,決定了他的演說方式,不可能像孔子那樣一本正經(jīng),也不像老子那么刻板,是發(fā)散型的自由式的,給我們留下了很多的珍貴的寓言,拓展了中華民族的思維的空間,莊子說,我的文章,十篇當(dāng)中有九篇涉及寓言。他用寓言來濃縮大千世界,很有想象力,國學(xué)大師王國維在1906年寫過《屈子文學(xué)之精神》一文,以生于南方的屈原和莊子為例子,提出“南人之想象力之偉大豐富,勝于北人遠甚”。我們讀過《論語》再來讀《莊子》確實感到這一點。
莊子采用寓言寫作可謂是有意識的行為,莊子說,同樣的道理,如果自己論之,容易犯獨斷論的毛病,不如“藉外論之”,也就是借他人來說最好。莊周舉例說明,父親稱贊兒子,不如通過別人稱道好。同樣的道理,在日常生活中,自己稱道自己,總是不如由別人來說好。莊子好用寓言,也是出于思想解放的需要??酌系恼Z錄體,如《論語》與《孟子》的對話體是采用語錄的方式,基本上站在寫實的立場來寫作,但莊子的寓言體,克服了實錄的拘束于事實,根據(jù)想象上天下地,打破“在場”與“不在場”之間的界限,使二者自由切換,亦莊亦諧。時至今日,庖丁解牛、輪扁鑿輪等寓言依然呈現(xiàn)在今天的生活與文化之中,影響很大。
比方說,莊子強調(diào)道的相對性與統(tǒng)一性,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美有著相對性,大與小都是相對的,這些道理空談起來太玄,但用寓言來說就好懂多了。莊子在《齊物論》中寫道:“毛嬙麗姬,人之所美也;魚見之深入,鳥見之高飛,麋鹿見之決驟,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毛嬙麗姬都是當(dāng)時宮里的美女,然而,莊子卻根據(jù)人們忽略的自然現(xiàn)象,提出一個十分驚駭然而又是無可否認的事實,人見人愛的大美人,在動物看來卻是可怖的怪物,它們見了紛紛逃走,現(xiàn)在常說的沉魚落雁原來竟貶斥之言。
莊子認為,具體美與丑都是相對的,人們?nèi)f勿沉溺其中而忽略大道,真正的大道是超越美與丑而達到一個經(jīng)緯天地,自由的境地。
莊子為了說明世人為外在之美所困惑,還有一段對話體的說明:在《山木》中說了一段趣事,孔子的學(xué)生陽子到宋國在一家客店住宿,客店小老板有兩個妾,一個長得美,一個很丑,但是美的受到冷淡而丑的卻受主人寵愛,陽子很奇怪,就跑去問這是為什么呀,那個小老板回答得倒也挺有意思,他說:“其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其惡者自惡,吾不知其惡也?!庇谑顷栕踊腥淮笪颍瓉砣绱?,他告誡:“弟子記之:行賢而去自賢之行,安往而不愛哉!”也就是說,你們做好事后不要自以為美,這樣永遠受人尊敬?,F(xiàn)在這些哲理名言仍然有著強烈的現(xiàn)實針對性,因為在我們的生活中,矯揉造作,自美為美成了病態(tài),造成文化泡沫泛濫成災(zāi)。
《秋水》中還有一段對話,是著名的莊子與惠施辯論游魚之樂的,其中談到莊子與惠施辯論的要害是人能否知魚之樂,為了領(lǐng)略這段話,我們原汁原味錄下來:
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莊子曰:“倏魚出游從容,是魚之樂也?!被葑釉唬骸白臃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SPAN>
莊子認為自己可以知魚之樂,而惠施則強調(diào)莊子不是魚,怎么能夠知道魚之樂呢。而莊子也不是等閑之輩,他反問,你剛剛說過,我是怎么知道游魚快樂的,可見你也承認我已經(jīng)知道游魚之樂了,現(xiàn)在怎么又來否定,真是說話不算數(shù)。這些爭論,有些詭辯的味道,因為惠施本身就是當(dāng)時的名家。名家與古希臘的智者一樣,都善于詭辯,不過自古以來,哲學(xué)家與詭辯往往不分的。莊子與惠施爭論的關(guān)鍵,在于人有沒有可能進入到物化之境中。在莊子看來,只要人通過物化其境,如莊周夢蝶一般,就能夠與對象合為一體,自然也就知魚之樂了。在道的自由與夢境之中,天地與我為一,萬物與我同體,不知何者為物,何者為我。這段對話將對象與自我的復(fù)雜關(guān)系,論述得趣味橫生。強調(diào)人可以通過設(shè)身處地而知曉對象,這對于中國古代文學(xué)鑒賞論影響很大。如果不是寓言很難說得這么好。劉勰《文心雕龍》的《知音篇》,強調(diào)知音與體驗,以及鐘嶸的《詩品》贊賞體驗式批評,受到了莊子思想的影響。這是很明顯的。
總之,莊子一書是中國先秦時代的思想結(jié)晶,它強調(diào)天道自然,人性為本,回歸自然,超越自我。它奠定了中國古代思想與精神的基本價值觀念。對于當(dāng)代中國人具有啟發(fā)與感悟的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