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恩處在他的著作中,對有關(guān)以色列的一些稱謂的來歷和變遷,有詳細(xì)論述。
希伯來人(Hebrews)的原文‘ibri ,其詞干是 ‘br 。當(dāng)‘br 作專有名詞時(shí),是指希伯(Eber,創(chuàng)10:21,11:14-17)。因此,一般人認(rèn)為,希伯是希伯來人的祖先。但是,Eber當(dāng)作動詞時(shí), 和亞蘭文的Ebher 同義,是“跨”、“越”的意思。Eber作形容詞時(shí),是指“另一邊”,即約旦河的另一邊,泛指從兩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和幼發(fā)拉底河)那邊橫跨過來的人,含有漂泊者、難民、寄居者等意思。在舊約《圣經(jīng)》中,“希伯來人”通常是外人對以色列人的稱呼(創(chuàng)39:14,17;出1:16,19);或者,當(dāng)以色列人和外人說話時(shí),才這樣自稱。以色列人很少相互稱希伯來人的。
以色列可當(dāng)作個(gè)人、民族和國家的稱呼。個(gè)人是指亞伯拉罕的孫子、以撒的兒子雅各,他在亞伯渡口與天使摔跤后,被改名為以色列(創(chuàng)32:28)?!耙陨腥恕痹谂f約《圣經(jīng)》原文中最常用的詞是bene yisra’el,直譯為“以色列的兒子們”,或“以色列的子孫”。摩西領(lǐng)以色列人出埃及時(shí),以色列人已以一個(gè)民族的姿態(tài),登上了人類的歷史舞臺。以色列人是由共同的信仰和以母親的血緣所凝聚的。只要母親是以色列人,其兒女就被接納為以色列人。
“以色列人”也可看著是“以色列國的人”,包含幾層意思。
在掃羅、大衛(wèi)和所羅門統(tǒng)治的聯(lián)合王國時(shí)期(約1050-932 BC),十二個(gè)支派的人都可被稱為“以色列國的人”或“以色列人”。
王國分裂后,北方十個(gè)支派組成北國以色列國(約932-721 BC),由猶大支派和便雅憫支派組成南國猶大國。北國的人自然稱自己是以色列人或以色列國的人;但因南國的人原也屬于以色列人,故他們不愿稱北國人為以色列人,而貶稱對方為以法蓮人,因?yàn)楸眹怯梢苑ㄉ徣艘_波安領(lǐng)導(dǎo)的。為避免這種稱呼上的尷尬局面,先知們往往以“以色列家”或“雅各家”統(tǒng)稱之。
1948年以色列復(fù)國至今,凡具有其國籍的人,都可稱為以色列人,但在民族和宗教上,他們都不等同于希伯來人或猶太人。
猶大,與“以色列”類似,可作為個(gè)人、支派、或國家的稱呼。猶大是雅各從利亞所生的兒子(創(chuàng)29:35);猶大的后代就是猶大支派;聯(lián)合王國分裂后,屬南國的猶大支派和便雅憫支派的人,都可稱為猶大國的人,或猶大人。被擄及回歸后,雖然猶大國已不復(fù)存在,但原屬猶大國的人仍被稱為猶大人。
猶大國被巴比倫所滅(約586 BC)后,尼布甲尼撒王將它降為一個(gè)省,并啟用當(dāng)?shù)厝藖碇卫?。后來的波斯、希臘和羅馬也大體如此治理這個(gè)地區(qū)。一般說,該地區(qū)較原來的猶大地(Land of Judah)擴(kuò)大了,被稱為猶太地(Judea,或Judaea)或猶太人之地(Jewish Land )。北國以色列人因沒有堅(jiān)固的信仰,被擄后漸漸被他族同化,成為“失落的十個(gè)支派”。南國猶大人,在被擄期間痛定思痛,深知國破家亡是因?yàn)闆]有聽從先知的警告,他們遂將南北各方所存留的先祖?zhèn)鹘y(tǒng)編輯成律法書,并嚴(yán)格地予以遵行;隨著他們被允準(zhǔn)回歸重建圣城和圣殿,自己民族的宗教 -- 猶太教(Jewish Religion 或 Judaism)形成了。凡信奉猶太教的人,都被稱為猶太人。因此,猶太人的首要含義,是信奉猶太教的人。故此,在猶太地境外信奉猶太教的人,也被稱為猶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