侃侃粵語簡史
摘自一向中立的維基百科
秦漢時期 自上古時期,嶺南地區(qū)便居住著被稱為「南越」的人群,鮮有漢人居住。秦朝時,秦始皇派軍南下攻取「百越」之地,數(shù)以萬計華夏族人來到嶺南地區(qū)定居,當時的華夏族語言開始在傳入嶺南地區(qū)。公元前203年,趙佗統(tǒng)一嶺南各郡,成立獨立的南越國。遷入嶺南地區(qū)的華夏族人與南越族雜居,但是與嶺南越族土著相比,南遷的華夏人屬於少數(shù)。這時產生了一種以南越語爲主,融合當時南遷華夏人語言的混合語,這種語言就是古粵語的雛形。
偶的總結:嶺南人本非漢人,在秦朝統(tǒng)一中國后和中原漢族通婚,沒有證據(jù)說明嶺南人或嶺南語完全漢化。只能說有些漢人移民嶺南。
魏晉南北朝時期 漢朝以後華夏族融合當時的其他民族演變成了漢族。至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原地區(qū)長期處於戰(zhàn)亂動蕩的狀態(tài),許多中原人為了逃避戰(zhàn)亂,舉家南遷,是中國歷史上中原人口南遷的第一次高峰期。嶺南地區(qū)漢族人口大量增加,隨之傳入這一時期的漢語,進一步與在此之前形成的古粵語混合,較大地改變了古粵語的面貌。不過此時的粵語與中原漢語差別還是非常大的。這一時期是粵語之成長時期。
偶的總結:漢朝以后,嶺南漢族人口增加,改變了嶺南語,但古粵語只能算是更接近了或吸收了更多漢語。歷史上很多民族都是如此。
唐朝時期 至唐朝,嶺南地區(qū)漢族人口進一步增加,與漢族雜處的土著居民逐漸與漢族融合。而在漢族分佈較少的地區(qū),土著居民繼續(xù)保持自己的語言文化。這一階段粵語進一步受中原漢語影響,成爲一種相對中原漢語而言有獨立的語音體系、詞彙系統(tǒng)及語法結構的語言。唐朝是中古粵語定型的時期。
偶的總結:粵語在唐朝吸收了更多漢語,但是土著仍繼續(xù)保持自己的語言文化?;浾Z定型,和全國別的漢語方言分開發(fā)展。
宋元明清時期 唐朝以後,已經自立門戶的粵語跟中原的漢語各自朝不同的方向獨立發(fā)展。到了宋朝,中原漢語開始向現(xiàn)代官話方向發(fā)展,與粵語原本就很大的差異在此以後進一步拉大。元明清時期,建都大都(北京、燕京),以北京話為官方語言,而粵語在嶺南獨立發(fā)展,逐漸形成現(xiàn)代粵語的特色。
偶的總結:宋朝以后漢語朝官話發(fā)展,和世界其他語言一樣是發(fā)展而非被別族同化。由于粵語本來多有俚語,變成獨立發(fā)展。
清朝中後期 而至清朝中後期,由於清朝閉關自守,僅留下廣州作為與其他國家進行貿易。故相當一部分外國人來到中國後掌握的語言是粵語而非北方漢語,不少京官為了與外國人經商,亦常常學會粵語,使得粵語在清朝中後期非常流行。在這一時期有大量的粵人遷移到美洲、澳洲和東南亞等各地,粵語開始傳播到世界各地。
偶的總結:由于閉關,粵語和外國交流廣泛,被認識。而且粵人多移民,更廣泛傳播到世界各國。被誤認為中國話。而粵人獨特的習俗也被以中國傳統(tǒng)傳播世界各國。
近代 辛亥革命後,中華民國成立。當時在國會內訂立國語時,要求粵語成為中國國語的呼聲相當高。當時廣東籍議員掌握了過半數(shù)議席,粵語成為國語理應不成問題;惟孫中山慮及中國之統(tǒng)一問題,逐一向議員遊說以北方漢語作為國語。最終,粵語以一票之差(一說為三票)敗北,北方漢語成為中華民國國語[。
偶的總結:粵人由于多出洋經商,有錢有勢,議會粵籍人士過半。所以當時差點成為國語。所以當時的官話成為國語。延續(xù)了漢語的發(fā)展。
偶的總總結:粵語是以嶺南文化和俚語為基礎,吸收漢語而形成的語言。粵人在某種程度上保留了嶺南土著文化和俚語?;浾Z保留了一些古漢語的成分。是漢語的近親或分支,但不可能是繼承者。嶺南文化獨特,不能代表中原文化。語言和文化是發(fā)展的,不是停滯的不前的。有些說粵語的朋友認為普通話不是漢語是不對的,官話在宋朝已經通行,而那時侯粵語已經和“北方話”分道揚鑣。注:“北方”在嶺南泛指嶺南以北的地區(qū),也就是中國其它省份。如果說江南話代表漢語還說的過去,說嶺南就有點強求了。中原吸收了別的民族的語言的漢語還是漢語,嶺南土著俚語吸收了漢語也不能算是真正的漢語的代表。大家能看到的是粵語如此流行,和嶺南人的勤奮是分不開的,值得學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