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醫(yī)學講究食物的營養(yǎng)成分,中醫(yī)卻講究食物的性味。其實,“醫(yī)食同源,藥食同行”,兩者都講究才能起到祛病健康的目的。一般來說,凡體質偏熱者忌吃溫熱性食物,以免火上澆油,而適宜于吃寒涼性食物,以便熱癥寒治。凡體質虛寒者,忌食寒涼性食物,可進食溫熱性食物,以溫散寒。目前體質類型多偏虛寒型,因此,忌食寒涼食物顯得特別重要。
食物基本上由四類組成,即谷、果、畜、菜。中醫(yī)認為,真正的食物是這四者的匹配,其中每一類又都暗含有五方和五時,這樣這樣就大大擴展了食物的性味,凸顯了食物和而不偏的性質。這里我大體地列出常見食物的偏性,以供大家服藥時參考。
我們先分析一下四氣。中醫(yī)講左升右降,肝主升而肺主降。心火上為浮,腎水下為沉。因此,四氣講的就是中藥所固有的與臟腑相聯系的四個方向的引導作用。
四氣以升降為主。按中醫(yī)理論,人體正常情況下,氣機是左升右降的。這樣氣機循環(huán)往復,平衡無病。如果左邊的升機出了問題,就會導致升氣不足。如果右邊的降機出了問題,一樣也會導致降氣不夠,如此都是疾病。而中醫(yī)的治療就從左升右降上入手,效果非常明顯。因此,中醫(yī)理論非常重視人體氣機的左升與右降,浮沉不過是升與降之極。升極就是浮,降極即是沉。以下主要談一下升降的問題,至于浮與沉大家可以余此類推。
升與肝膽相應,應東方,主木氣升發(fā)。因此,凡是辛味的,或者是溫性的,多有升散的屬性。比如芫荽,南方叫香菜,就是升散的食物。其他那些辛辣的食物也都是如此,如大蔥、韭菜、大蒜、芥末、辣椒等等。再如魚蝦出于東海之濱,生發(fā)之氣偏盛,對患有各種皮膚病的人來說就是典型的發(fā)物,一定要忌口。但如果是陽氣升發(fā)不足的患者,或者邪氣外閉肌表時,就要一定吃一些這類型的食物以幫助升發(fā)陽氣、祛邪外出了。再如北方的小麥性甘溫,因為它是經冬的,所以性溫偏陽,可以潤肌膚,厚腸胃,溫補陽氣,但也易于導致胃腸不降而壅滯氣機。
降與肺胃大腸等臟腑相應,應西方,主金氣下降。因此,凡是酸味的,或者是涼性的,多有沉降的屬性。比如石膏涼降可以降陽明之熱,以石膏做的豆腐也自然就具有了涼降的屬性。為什么感冒了忌吃豆腐,就是因為豆腐的涼降不利于溫升開表。再如,南方的大米性甘平微涼,因為它是長在水田里的,性偏陰涼,因此固然可以開胃清煩渴,但久食也會傷陽氣。
中醫(yī)認為五臟各有所喜。五味入五臟也有這樣的規(guī)律:酸入肝走筋,辛入肺走氣,苦入心走血,咸入腎走骨,甘入脾走肉。所以,中醫(yī)認為:病在筋,無食酸;病在氣,無食辛;病在骨,無食咸;病在血,無食苦;病在肉,無食甘。這里講的病在筋,在氣,在骨,在血,在肉,是指與此類相關的臟腑相關的各種疾病。
比如,病在筋,是指得了筋、肌腱等方面的疾病,或者是得了肝病就要忌食酸味。因為酸走筋,入肝。酸性是主收斂的,太收斂則肝氣不能生發(fā),所以,得了肝病以后就要少吃一些酸類的東西。比如象醋、酸的水果、酸菜、酸筍、酸嘢等等都屬此類。孕婦往往喜歡吃酸,那是因為懷孕后胎兒陽氣升發(fā),酸可入肝而養(yǎng)肝陰,促進孕婦肝的疏泄作用。如果肝病陰不足,往往需要酸澀收斂一下肝血,以助陽氣升發(fā)。這時適當吃酸則有治療作用。
比如,病在氣,是指得了氣虛等與氣相關的病,或者是得了肺氣不足等方面的病,就要忌食辛辣的東西。因為辛走氣,辛味的東西是主開主散的。肺氣不足了,就不能太過于開散以耗傷肺氣。比如各種蔥姜蒜等等。當然,如果外邪客肺,肺氣不能宣降了,就要吃辛辣的東西以發(fā)散風寒。大家要從兩個方面來理解這些道理,不能膠柱鼓瑟,不知變通。
比如,病在骨,指各種與骨相關的疾病,象骨癌、骨折、骨科手術等等,或者如各種腎病,都應該忌鹽。咸味的東西可以調動腎里面所藏的先天元氣,一次兩次可以鼓舞元氣,強壯身體。但如果長期不知節(jié)制地吃咸,就會大大地耗傷元氣,導致元氣不足。對于慢性病來說,最忌吃鹽太重。具體的道理,大家可以參看《多食鹽對健康不利》一節(jié),相信會有更深入的理解。咸的東西不僅僅是食鹽,還包括魚、海產品以及各種加鹽的食物制品等等?,F在大家都喜歡吃味重而辣的東西,這是脾胃虛弱的表現,實際上都是在調元氣。所以,吃麻、辣、燙的東西,就可以把元氣調上來,讓人顯的很有精神。長期這種吃法,就會過多地消耗掉我們寶貴的元氣。所以,建議各位在無病時當注意養(yǎng)元氣,少消耗。
比如,病在血,指出血以及各種血液病,也包括各種心臟病,都要忌吃苦味。因為苦味的東西入血入心,屬陰。除苦瓜外,還有食物燒焦的炭也是苦味的。到夏天的時候,我們都強調要多吃些苦瓜,目的就是清一下心火,這是從四季陰陽平衡與食補的角度去講的。如果病在心的上面,就少吃一些苦的東西,以防心血過于收斂,不利于心血疏泄。
再如,病在肉,指肌肉方面的疾病,也包括脾病。大凡是愛吃甜食的人,一定是脾虛。如果病在脾胃,就不要吃很多甘類的東西,以防滋膩礙脾,影響脾氣的升清作用。甜的東西不僅包括糖塊,還有巧克力、小餅干、蛋糕、甘蔗、甜菜等等。如果脾虛而疲乏,四肢無力,就象我們工作久了非常勞累,這時就要適當地吃點甘甜的東西,因為它可以補充脾氣,恢復精神。但如果天天吃甜的東西,久了就會傷脾,導致脾虛為病了。象那些因為吃甜而發(fā)胖的人,都是脾虛之后導致的陽氣不通而陰濁積聚。
以上分析五味的醫(yī)療作用,大家可以舉一反三,靈活掌握。遇到其他的食物,自己可以分析一下,這樣一通而百能,根據不同的病情與身體狀況,自然能正確判斷如何飲食才算是健康了。
生病服中藥時,不僅僅要參考食物的偏性,還要考慮食物的其他作用。因此,建議病人更多地參考服中藥的忌口的內容。
另外,當前的食物還存在著一個嚴重的問題?,F在(特別是在城市)各種食物原料大都是大棚里用化肥和農藥培養(yǎng)出來的,其性之寒熱較天然產品差得多,而且大多是工業(yè)加工后的混合品,所以食物中更多的含有激素、抗生素、化肥、農藥以及工業(yè)原料等成分,這些可能會影響到食物的固有性味。但平時飲食可不必太拘泥食物的性味。
食物的四氣和五味和食療作用
《素間·五常政大論》說:“病有久新,方有大小,有毒無毒,固宜常制矣。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無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養(yǎng)盡之,無使過之,傷其正也……”。這里提到的“食養(yǎng)”,一直是中醫(yī)治病所遵循的重要原則,這就是在治病過程中,除了用藥并嚴格掌握用藥法度外,就是要以“谷肉果菜,食養(yǎng)盡之”,正如俗話所說的“三分治病七分養(yǎng)”,可見治病過程中,“食養(yǎng)”的重要。除此,中醫(yī)在營養(yǎng)膳食的選擇應用上,又依據了中醫(yī)學整個一套系統(tǒng)的理論知識,諸如陰陽五行學說,臟腑經絡、診法治則等,以中醫(yī)中藥的理論,從性、味歸經的角度分析食物的性質和作用,根據天時、地理、人的素質以及疾病的八綱屬性等不同情況,從整體觀念出發(fā),辯證的選擇相應食物,以為合理的營養(yǎng)膳食。申醫(yī)學對于營養(yǎng)的認識與應用的豐富知識,是值得重視助。以下是從中醫(yī)理論的性、味角度分析食物的性質和作用,來指導食療。
1、 所謂四氣就是四性,即寒、涼、溫和熱性(連同不寒不熱的平性,亦有人稱五性)。中醫(yī)認為,能治熱證的藥物大多性寒或涼;能治療寒證的藥物,大多性溫或熱。因此,熱性、溫性食物,適宜寒證或陽氣不足的人;寒性、涼性食物,適宜熱證或陽氣旺盛的人。即前者忌吃寒涼性食品,后者忌吃溫熱性食物。 凡寒涼性的食品,如綠豆、芹菜、馬蘭頭、枸杞子、柿子、梨、香蕉、冬瓜、絲瓜、西瓜、鴨肉、螺螄等,都具有清熱、瀉火、滋陰、生津、解暑、止渴的作用,陽氣旺盛、內火偏重的人比較適宜;
羊肉、狗肉、辣椒、生姜、茴香、砂仁、肉桂、紅參、白酒等熱性或溫性食物,都具有溫中、補陽、散寒、暖胃等功效,陽虛怕冷、虛寒的人比較適用,而熱病及陰虛火旺的人忌食。
食性要與四時氣候相適應,“用涼遠涼,用寒遠寒,用溫遠溫,用熱遠熱,食宜同法,此其道也。”即寒涼季節(jié)要少吃寒涼性食品,炎熱季節(jié)要少吃溫熱性食物,飲食宜忌要隨四季氣溫而變化。食性猶如藥性,飲食要根據食性,結合身體狀況、疾病性質、四時氣溫變化而靈活掌握,合理選擇,科學搭配。
2、食物的辛、甘、酸、苦、咸五味
五味,就是食物的辛、甘、酸、苦、咸五種味道,另外還有淡味、澀味,習慣上把淡歸于甘味,把澀歸于咸味。
辛味宜散,能行氣,通血脈。研究發(fā)現辛味可促進胃腸蠕動,增強消化液分泌,提高淀粉酶的活性,促進血液循環(huán)和新陳代謝,有祛散風寒、疏通經絡的作用。外感風寒的人,應吃具有辛辣味的生姜、蔥白、紫蘇等食品,以宣散外寒;因寒凝氣滯引起的胃痛、腹痛、痛經,可以吃茴香、篳撥、砂仁、桂皮等食品,以行氣散寒止痛;風寒濕痹患者應飲用白酒或藥酒,以辛散風寒、溫通血脈。
甘味有補益強壯作用,氣虛、血虛、陰虛、陽虛以及五臟虛羸的人比較適合。甘味能消除肌肉緊張,有解毒作用,但是吃甜食過多容易發(fā)胖,也是心血管疾病和動脈硬化癥的誘因。
酸味收斂、固澀,能增進食欲,健脾開胃,增強肝臟功能,提高鈣、磷吸收率。適于久瀉、久痢、久咳、多汗、虛汗、尿頻、遺精、滑精等遺泄患者食用。但過多食用酸性食物,會導致消化功能紊亂。
苦味清泄、燥濕,適宜熱證、濕證病人服用。苦瓜味苦性寒,用苦瓜炒菜,佐餐,利用它的清泄作用,達到清熱、明目、解毒、泄火的效果,適宜熱病煩渴、中暑、目赤、瘡瘍癤腫的人食用;茶葉苦甘而涼,有清泄作用,有清利頭目、除煩止渴、消食化痰的效果。
咸味能軟堅散結,也能潤下,結核、痞塊、便秘的人比較適用。具有咸味的食物,多為海產品及某些肉類。如海蟄、有清熱、化痰、消積、潤腸的作用,痰熱咳嗽、痰核、痞積脹滿、小兒積滯、大便燥結的人最適宜食用;海帶味咸,有軟堅化痰作用;豬肉味咸,除能滋陰,也能潤燥,同樣適宜熱病津傷、燥咳、便秘之人。
中醫(yī)學理論認為,五行中的五色、五味與人體五臟六腑相對應,“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腎、甘入脾”“五味入于口也,各有所走,各有所病。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腎病禁甘、肺病禁苦”。肺主氣,肝主筋、心主血脈,脾主肉,腎主骨。飲食應重視這些宜忌原則,合理利用五味,促進人體健康,避免因過分偏嗜而產生疾病。
"腎氣足,百病除"
轉載自 仲門純中醫(yī)
中醫(yī)理論認為:“腎氣足,百病除”。 人體內的左腎為陽,右腎為陰。左腎司六腑之功能,右腎轄五臟之運行。腎對五臟六腑起著至關重要的溫煦(xu)、滋潤、濡(ru)養(yǎng)、激發(fā)等作用。 腎中之元氣,又叫元精,是生命的原動力。腎虛則生命力減弱,各種疾病會接踵而來。腎生精,精生髓,髓壯骨,髓通腦,腦為髓海。腎虧則髓空,髓空則骨軟,骨軟則腰膝酸麻,牙齒脫落,骨質增生,椎間盤突出,關節(jié)炎、頸椎神經痛,甚至出現頭暈目眩,耳鳴健忘,反應遲鈍,精力下降,脫發(fā)皮皺等現象。腎陽虛衰,男人表現為陽痿、早泄、遺精;女人則帶下不止,月經不調,痛經、宮寒不孕等。中醫(yī)認為,腎虧是人體疾病的根源,許多內臟疾患的治療,應從補腎入手。中醫(yī)還有個歌訣:“肝病先調腎,腎病先調肺,肺病先調脾,脾病先調心,心病先調肝”??梢妭€臟腑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人體自身補腎法,就是外勞宮補腎法。具體方法是:每晚臨睡前將兩手背緊靠腰部,仰臥于床上,5-10分鐘后,其熱感會逐漸傳遍全身。開始時,雙掌被腰壓住會出現麻脹現象,3-5天后即可適應消除,雙腿會感到輕松靈活。常酗酒的人,腦門還會滲出汗珠,有的腰部會出汗。這是因為人的兩手外勞宮緊貼二腎后,雙掌的熱量直接溫煦了二腎,將腎內虛寒之氣逼出,通過運行,變成汗水排出體外。尤其是晚上10點半至11點,是亥時尾、子時頭,此刻地氣最旺,地氣通過內勞宮吸入,穿過外勞宮直接注入二腎,伴隨二掌的熱量和五行之氣,溫煦了二腎。不論是晚上,還是白天,只要你躺在床上,堅持兩手背緊貼兩腎半小時,便可收到奇效。若你腿腳冰涼、麻痛,可將左腿架于右腳脖子上,20分鐘后,腿腳便會變熱。倘若每晚再用熱水泡腳,然后按摩兩腿根部的“氣沖”穴,并反復揉擦兩腳心的“涌泉”穴,反復拍打、叩擊、推揉、按摩兩腰出的“腎俞”穴,則效果更佳。 堅持運用外勞宮補腎法,再加上小指頭提水法的鍛煉(手指頭有許多神經末梢,聯結五臟六腑,例如右小指頭通腎,主宰生長、發(fā)育、生殖、強壯,開竅于二耳與二陰;左小指頭通膀胱,是人體主持水液的代謝,它通肺、通胃、通腎)。常練小指頭提水法可以強腎。日本有些人長期用此法強腎后,70多歲還能生育。倘若再添加以膝蓋逆時針走路法(走圓圈路)的鍛煉,靠人體自身練出的功能,就能治好上述的腎虧、腎衰之疾患。 我試了下,有效果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