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藥圖片大全之--紫萁別名
貓蕨、小貫仲、紫萁貫仲、高腳貫仲、老虎臺、老虎牙、月亮葉、雞心貫仲 南鶴虱別名 野胡蘿卜 來源 為傘形科胡蘿卜屬植物野胡蘿卜Daucus carota L.,以果實入藥。 形態(tài)特征 一年生或兩年生草本,高達(dá)1米以上,全體密被白色細(xì)長毛。主根細(xì)直,黃白色,莖直立,上部多分枝。葉互生,葉柄基部擴(kuò)大成鞘狀,二至三回羽狀復(fù)葉,最終葉片披針形或近條形,長2-15毫米,寬0.5-2毫米。夏日開花,由多數(shù)小花密集組成復(fù)傘形花序,開放時寬闊半圓形,總苞羽狀分裂,裂片條形,傘幅多數(shù),小總苞片5-7,條形,不分裂或羽狀分裂,花梗多數(shù),花白色,內(nèi)側(cè)帶暗紫色。雙懸果卵圓形,長3-4毫米,有5條線狀主棱,上被剛毛,4條側(cè)棱具窄翅,翅緣密生鉤刺。 生境與分布 生于田野、山坡、路旁。全國各地均產(chǎn)。 采集加工 根、樹皮全年可采,陰干密閉保存。葉隨時可采。秋季采果。 性味功能 辛、苦、平。有小毒。消炎殺蟲。 主治用法 蛔蟲病,繞蟲病,絳蟲病,蟲積腹痛。用量3-10克。全草煎液外用作皮膚消毒劑。 參考配方 1.蛔蟲病:南鶴虱子、龍膽草根、苦皮樹根各等量,研末,成人每次服6克,小兒每次服1.5-3克,開水吞服。 2.背瘩:南鶴虱葉研末6克,胡椒粉1.5克,調(diào)菜油敷患處。 3.腹瀉:南鶴虱根30克,水煎服。 4. 斑禿:野胡蘿卜全草45克,生姜150克,生半夏90克,蜘蛛香15克。共搗爛如泥,面粉適量調(diào)勻,外敷患處。
鶴虱別名 天名精、野芥菜、癩團(tuán)草 來源 菊科天名精屬植物天名精Carpesium abrotanoides L.,以果實入藥。 形態(tài)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30-100厘米,有臭氣。莖直立,幼時被細(xì)軟毛,后見脫落,上部二叉狀分枝。葉互生,有短柄,向上漸無柄,葉片卵狀橢圓形至橢圓狀披針形,長10-15厘米,寬5-8厘米,先端尖或鈍,全緣或有不規(guī)則鋸齒,深淺亦稍不等,兩面疏生短毛,脈上較密,下面有腺點。夏季開花,頭狀花序,直徑6-8毫米,沿小枝葉腋密生,梗極短,初直立,開花時下垂,總苞鐘形或稍帶圓形,總苞片3列,外層苞片較短,卵圓形,中層和內(nèi)層苞片長橢圓形,先端鈍圓,花冠全為管狀花,黃色,邊緣為雌花,花管細(xì)長,先端5裂,中央為兩性花?;ü苷?xì),先端亦5裂,花后雌雄蕊均外露,柱頭2裂,伸出花冠之外。瘦果細(xì)長,頂端有柱狀短喙,黑褐色,無冠毛,具縱溝,有粘汁。 生境與分布 生于山坡、林下、路旁草叢中。分布于陜西、江蘇、浙江、福建、臺灣、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四川、貴州、云南等省區(qū)。 采集加工 晚秋果熟后采集。 藥理作用 1.天名精煎劑在體外有殺死鼠繞蟲的作用。2.所含天名精內(nèi)酯對小鼠先呈短暫興奮,后變?yōu)椴换顫姡闹t緩麻痹。對大白鼠能抑制腦組織呼吸。對家兔能降溫、降壓。天名精內(nèi)酯與巴比妥有顯著協(xié)同作用。3.天名精煎液作皮膚消毒有消毒、殺菌、抑菌作用。 性味功能 辛、苦、平。有小毒。消炎殺蟲。 主治用法 蛔蟲病,繞蟲病,絳蟲病,蟲積腹痛。用量3-10克。全草煎液外用作皮膚消毒劑。 參考配方 1.驅(qū)蛔蟲、絳蟲、繞蟲:①鶴虱、檳榔、使君子各10克,水煎服。②鶴虱種子6-10克,水煎,空腹服。或炒熟研末,每服1-1.5克,豬肉湯調(diào)服。 2.術(shù)前洗手、手術(shù)野皮膚消毒:天名精全草3斤,加水約8斤,煎熬2小時,濾得1500毫升,呈濃茶樣,一般可保存10天左右。 3.痰喘上壅、催吐頑痰:鶴虱全草10-15克,水煎服。
4.瘧疾:鶴虱全草60克,龍牙草20克,爵床15克,水煎,早晚飯前各服一次。 5.無名腫毒、惡瘡、毒蛇咬傷:鮮鶴虱全草搗汁一小杯飲服,藥渣外敷患處。 雷丸別名 竹苓、雷實、竹鈴芝 來源 為多孔菌科卷邊菇屬植物雷丸Mylitta lapidescens Hor.,以菌核入藥。 形態(tài)特征 菌核成不規(guī)則球形或塊狀,一般直徑1-2厘米,表面黑棕色,有細(xì)密的皺紋,內(nèi)面為緊密交織的菌絲體,蠟白色,半透明,略帶粘性,具同色的紋理。 生境與分布 多腐生于竹林下。分布于甘肅、江蘇、浙江、福建、河南、湖北、湖南、廣西、廣東、四川、貴州、云南等地區(qū)。 采集加工 春、秋、冬均可采集。 藥理作用 有驅(qū)絳蟲、鉤蟲的作用。能破壞腸內(nèi)蟲體的節(jié)片達(dá)到祛蟲效果。其效能可能是對蛋白質(zhì)的分解作用。在堿性溶媒中分解蛋白質(zhì)的效力較大,在酸性溶媒中無效。雷丸對熱不穩(wěn)定,只宜研粉服,不可煎服。如將雷丸加熱至60℃,只要20分鐘,有效成分大部喪失,加熱至60分鐘,全部失效。 性味功能 苦、寒,有小毒。殺蟲。 主治用法 滌蟲病,鉤蟲病,蛔蟲病,腦囊蟲病,利丈夫,不利女子,但久服令人陰痿。用量10-20克。研粉服,不宜入煎劑。 參考配方 1.膽道蛔蟲癥:雷丸3克研粉,使君子、檳榔各10克,烏梅3個,后三味水煎2次,分2次沖雷丸粉服,每日一劑。 2.腦囊蟲?。豪淄?0克,干漆、炮山甲各30克,制成丸劑,每服5克,每日2-3次,黃酒為引。4-6個月一療程。治療前先驅(qū)絳蟲。 3.鉤蟲、蛔蟲:雷丸2份,榧子1份。將雷丸研成細(xì)粉,榧子去殼,水煎,濃縮,加入雷丸粉,制成丸劑,每晚服30-45克,共服兩晚。 4.下寸白蟲:雷丸水浸去皮,切焙為末,五更初食炙肉少許,以稀粥飲服3克,須上半月服,蟲乃下。 5.小兒汗出有熱:雷丸125克,粉半斤,為末撲之。 醉魚草別名 鬧魚花、余位操、癢見消、鐵線尾 來源 馬錢科醉魚草屬植物醉魚草Buddleia lindleyana Fort.,以帶根的全草及葉、花入藥。 形態(tài)特征 直立灌木,高可達(dá)2米。多分枝,小枝四棱形,有窄翅,密被黃色細(xì)柔毛,老時脫落。單葉對生,具柄,柄上密生絨毛,葉片卵形或卵圓披針形,長約4厘米,寬1-3厘米,先端漸尖,基部楔形,全緣或有稀疏鋸齒,兩面均密被黃綠色絨毛,尤以幼葉毛最多。夏秋之間開紫堇色花,輪傘花序集成頂生直立或稍下垂的長穗狀花序,花偏向一側(cè),花萼管狀,5淺裂,有鱗片密生,花冠細(xì)長管狀,微彎曲,長約15毫米,外面具白色光亮細(xì)鱗片,內(nèi)面有白色細(xì)柔毛,先端4裂,雄蕊4,無花絲,插生于花冠管近基部處,子房上位,無花柱,柱頭長圓狀。蒴果長圓形,長約5毫米,有鱗片,熟后二裂,基部有宿萼。種子細(xì)小,褐色。 生境與分布 生于山坡林緣或河岸邊土坎上。分布于江西、福建、湖南、廣西、廣東、四川等省區(qū)。 采集加工 根及全草全年采集?;?、葉于夏秋采集。 性味功能 微辛、苦、溫。有毒。祛風(fēng)除濕,止咳化痰,散瘀,殺蟲。 主治用法 支氣管炎,咳嗽,哮喘,風(fēng)濕性關(guān)節(jié)炎,跌打損傷,外用治創(chuàng)傷出血,燒燙傷,并作殺蛆、滅孑孓用。用量10-15克。外用適量,鮮品搗爛或研粉敷患處。孕婦忌服。 參考配方 1.鉤蟲?。乎r醉魚草全草15克(兒童酌減),切碎,水煎2小時,取汁100毫升,加白糖適量,于晚飯后與次晨飯前分服。 2.支氣管哮喘:醉魚草根、杏香兔耳風(fēng)、前胡、炒蘿卜子各10克,鹽膚木根15克,水煎服。 3.驅(qū)蛔蟲、小兒疳積:醉魚草果實15克,或加豬肝適量,水煎服。 4.瘧疾:醉魚草根15克,水煎服?;蜃眙~草葉、香椿內(nèi)皮各30克,威靈仙3克,水煎,發(fā)作前2小時服。 5.肺膿瘍:鮮醉魚草葉絞汁,每次服一茶匙,一日3次。 6.胃痛:醉魚草花(剛開放時)曬干研末,每次服半茶匙。 7.關(guān)節(jié)風(fēng)痛:醉魚草果實、山梔子等量加燒酒搗爛,外敷。
注:家畜食過量時引起嘔吐,呼吸困難,四肢振顫等中毒現(xiàn)象。解救方法:洗胃、導(dǎo)瀉,服大量糖水,靜注葡萄糖鹽水,肌注維生素B1。 苦楝樹別名 苦楝、楝樹果、楝棗子、苦楝子、紫花樹 來源 為楝科楝屬植物楝樹Melia azedarach L.,川楝M. toosendan Sieb. et Zucc.,以根皮及果實入藥。 形態(tài)特征 落葉喬木,高15-20米。樹皮暗褐色,有縱裂,老枝紫色,有多數(shù)細(xì)點狀皮孔。葉互生,2-3回單數(shù)羽狀復(fù)葉,葉柄大而圓,基部膨大,小葉卵形或橢圓形,長3-7厘米,寬2-3厘米,先端長尖,基部寬楔形或圓形,邊緣具鈍尖鋸齒,上面深綠色,下面淡綠色。夏季開淡紫色花,圓錐花序頂生或腋生,花萼5裂,裂片披針形,兩面均有毛,花瓣5,平展或反曲,倒披針形,雄蕊管通常暗紫色,長約7毫米,雌蕊1,子房著生于短柄的花盤上,上位。核果圓卵形,長1.5-2厘米,初時綠色,成熟后變黃色,4-5室,每室有種子一粒,條狀菱形,黑色。 川楝:葉先端漸尖,基部圓形,兩側(cè)常不對稱,全緣或部分具稀疏鋸齒,夏季開紫色花,萼片、花瓣均5-6,雄蕊為花瓣的2倍,核果長約3厘米,黃色或栗棕色。 生境與分布 多生于曠野路旁,常有栽培。分布于河北以南,東至臺灣,南至海南,西南至四川、云南、西藏,西北至甘肅等省區(qū)。 采集加工 樹皮全年可采集。冬季果熟時采收。 藥理作用 1.抑菌試驗:苦楝子酒精浸液對常見致病性皮膚真菌有明顯抑制作用,其熱水提取物也有效。2.毒性:苦楝素對不同動物毒性差異較大,對貓和犬的最小致死量分別是3-4毫克/公斤及30-32毫克/公斤。中毒致死原因為急性循環(huán)衰竭,由于血管壁通透性增加,引起內(nèi)臟出血及血壓顯著降低??诜髣┝繉Ω闻K也有毒性??嚅刈饔寐志茫幸欢ㄐ罘e性,鼠體內(nèi)需要一周以上才能全部排除。3.驅(qū)蛔作用:根皮所含川楝素使蟲自發(fā)活動加強(qiáng),出現(xiàn)間歇性劇烈收縮,造成能量供不應(yīng)求,失去附著力而排出體外。4.川楝素刺激腸管,興奮腸肌,產(chǎn)生痙攣性收縮,促進(jìn)蟲體排出。所以不需要用瀉藥。本海拉明可對抗這種興奮。5.潰瘍病患者不宜服用。 性味功能 根皮:苦、寒。有小毒,殺蟲,鮮葉可滅釘螺。果:苦、寒。有小毒,瀉火,止痛,殺蟲。 主治用法 根皮:蛔蟲病,鉤蟲病,蟯蟲病,疥瘡,頭癬,水田皮炎。用量:6-12克。果:胃痛,蟲積腹痛,疝痛,痛經(jīng)。用量5-10克。 參考配方 1.蛔蟲腹痛:鮮苦楝根皮,刮去外面粗皮,取其白皮15克,山姜根6克,水煎服。 2.鉤蟲?。嚎嚅?0克,檳榔15克,制成60毫升糖漿,睡前1次空腹服,連服2天,兒童劑量酌減。 3.滅釘螺:鮮苦楝葉,按每立方米10斤放入有釘螺的溝塘中,浸泡2-4天,并將旁邊有釘螺的土摻入水中。
花椒別名 蜀椒、川椒、紅椒、紅花椒、大紅袍 來源 為蕓香科花椒屬植物花椒Zanthoxylum bungeanum Maxim.,以果皮(花椒)及種子(椒目)入藥。 形態(tài)特征 灌木或小喬木,高1-3米。樹皮暗灰色,枝暗紫色。疏生平直而尖銳的皮刺。單數(shù)羽狀復(fù)葉互生,葉軸具窄翼,具稀疏而略向上的小皮刺,小葉5-11片,對生,卵形,長2-5厘米,寬1.5-3厘米,下面主脈基部有柔毛一叢,先端鈍尖,基部偏斜楔形,邊緣有細(xì)鈍鋸齒,秋季開綠色小花,單性,雌雄異株或雜性,傘房狀圓錐花序頂生或頂生于側(cè)枝上,花被4-8片,三角狀披針形,雄蕊5,排成一輪。果實紅色至紫紅色,密生疣狀突起的腺點。 生境與分布 常生于路旁、山坡的灌木叢中。除東北、新疆外,分布于全國各省,也有栽培。 采集加工 秋季果熟時采集。 藥理作用 1.花椒所含的揮發(fā)油成分牻牛兒醇,小量時對家兔離體腸管呈持續(xù)性蠕動加強(qiáng),大量則使之抑制。2.大白鼠口服牻牛兒醇,小量時輕度利尿,大量則顯著抑尿。3.牻牛兒醇給家兔靜注,引起血壓迅速深降,反射性引起呼吸興奮。 性味功能 辛、溫。溫中散寒,燥濕殺蟲,行氣止痛。 主治用法 胃腹冷痛,嘔吐,泄瀉,血吸蟲病,蛔蟲病,絲蟲病,外用治牙痛,脂溢性皮炎,并可作表面麻醉用。用量:2.5-5克。 參考配方 1.胃腹冷痛:花椒、干姜各6克,黨參12克,煎后去渣,加飴糖少許溫服。 2.蛔蟲性腸梗阻:花椒10克,麻油120克,先煎麻油,入花椒至微焦,撈去冷卻,服油,一次服完。如梗阻時間過長,中毒癥狀明顯,有腸壞死或有闌尾蛔蟲者,皆不宜服用。 3.早、中期血吸蟲?。夯ń啡ソ纺亢碗s質(zhì),小火微炒10分鐘,研細(xì)入膠囊,每粒含0.4克,成人每日5克,分為3次服,20-25天為一療程。 4.絲蟲?。夯ń沸』鹞⒊创嫘裕屑?xì)入膠囊,每粒含0.4克,每服3克,每日3次,6天為一療程。 5.脂溢性皮炎:炒花椒60克,輕粉(微炒)、枯礬(煅)、銅綠(炒)各30克,共研細(xì)末,調(diào)香油搽,日2次。 6.表面麻醉用:花椒30克,蟾酥0.0167克,75%乙醇100毫升,先將花椒浸36小時,常搖動,入研細(xì)的蟾酥,再浸24小時,取上清液備用。 7.回乳:花椒10-15克,用400毫升冷水浸泡,煎成250毫升,入紅糖30克,每日1劑。一般服2劑。
百部別名 百條根、百部草、鬧虱藥、藥虱藥 來源 為百部科百部屬植物直立百部Stemona sessilifolia (Miq.) Miq.蔓生百部S. japonica (Bl.) Miq.對葉百部S. tuberosa Lour.,以塊根入藥。 形態(tài)特征 1.直立百部:多年生草本,高30-60厘米。塊根肉質(zhì),乳白色,常呈紡垂形,數(shù)個、十?dāng)?shù)個至數(shù)十個簇生。莖直立,不分枝,表面有縱紋。葉常3-4片輪生,偶有5片,卵形、近橢圓形或卵狀披針形,長3.5-5.5厘米,寬1.8-3.8厘米,先端急尖或漸尖,基部漸窄呈短柄或近無柄,葉脈通常5條,其中3條特別明顯。3-4月開花,花小,腋生,多數(shù)出自莖下部鱗狀葉腋間,有細(xì)長花梗,直立或斜向上,花被4片呈二輪,卵狀披針形,淡綠色,雄蕊4,紫色,藥隔亦膨大并突出而有披針形附屬物。 2.蔓生百部(多仔婆、九叢根):多年生纏繞草本,高60-90厘米。塊根黃白色。莖下部直立,上部蔓生。葉常4片輪生,葉柄長1.5-3厘米,葉片卵狀披針形,長3.5-5厘米,寬1.8-2.4厘米,先端漸尖,基部圓形、寬楔形或截形,葉脈5-7條。5月開花,花梗直立,絲狀,長1.5-2.5厘米,基部貼生于葉片中脈上,花被4片,淡綠,開后反卷,雄蕊4,二輪,紫色。蒴果廣卵形,稍扁,暗褐色,種子數(shù)個,深紫褐色。 3.對葉百部(大葉百部、山百根、大春根藥):多年生纏繞藤本,高達(dá)5米,塊根長15-30厘米。莖下部木質(zhì)化。葉對生,卵形,長8-30厘米,寬2.5-10厘米,先端漸尖,基部淺心形,全緣或微波狀,葉脈7-11條。夏季開花,花大,腋生,花被片披針形,黃綠色帶紫色條紋。 生境與分布 生于向陽山坡、林下。直立百部分布于山東、安徽、江蘇、浙江、江西、福建、河南。蔓生百部分布于陜西、山東、安徽、江蘇、浙江、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四川。對葉百部分布于福建、臺灣、江西、湖北、湖南、廣西、廣東、四川、貴州、云南。 采集加工 9月至翌年4月采挖。沸水中浸燙,燙透為度,曬干。 藥理作用 1.動物實驗證明,百部有鎮(zhèn)咳作用,能降低呼吸中樞的興奮性。2.為接觸性殺蟲劑,對多種人體寄生蟲有殺滅作用。3.抑菌實驗:對結(jié)核桿菌、白喉桿菌、葡萄球菌、肺炎球菌、綠膿桿菌及多種皮膚真菌有抑制作用。4.百部能降低亞洲甲型流感病毒對小鼠的致病力,對未感染的小鼠有一定的預(yù)防作用。對已感染的小鼠有治療作用。 性味功能 甘、苦、微溫,有小毒。潤肺止咳,殺蟲,止癢。 主治用法 慢性支氣管炎,肺結(jié) 核,百日咳,阿米巴痢疾,鉤蟲病,蛔蟲病,蟯蟲病,皮膚搔癢,濕疹,皮炎,并可用于滅虱,滅蛆。用量3-10克。外用適量,水煎、浸酒洗或研粉敷患處。 參考配方 1.慢性氣管炎:①百部、麻黃、杏仁各等量,研粉,煉蜜為丸,每丸6克,每服一丸,重癥者2丸,每日3次,10日為一療程。②百部1斤,五味子、干姜各125克,麻黃60克,蜂蜜半斤。前4味水煎取汁,加蜂蜜煉成流浸膏,每次服1匙,每日3次。 2.肺結(jié)核空洞:①百部、白及、穿山甲、生牡蠣、紫菀各等量,研末,每服3克,每日2次。②單味研末,用煮爛的母雞肉和汁共搗,制成丸,每次服10克(百部含量),每日2次。 3.百日咳:①生百部、瓜蔞仁、麥冬各10克,黃芩、陳皮各6克,水煎服。②百部15克,蜂窩草、葫蘆茶、車前草、布渣葉各30克, 鵝不食草10克(后下),均用鮮品,洗凈切碎,水2碗煎至半碗,每日1劑,分2次服。③單味水煎,沖白糖服?;蚺浒浊?、沙參各10克,水煎服。 4.阿米巴痢疾:百部3-10克,水煎服。 5.鉤蟲?。乎r百部90克,反復(fù)煎4次,加糖適量,濃縮至30毫升,每服15毫升,每日1次,連服2日。 6.蟯蟲?。喊俨?50克,苦楝皮60克,烏梅10克,加水800毫升煎至400毫升,每晚睡前服20-30毫升。并保留灌腸。 7.滅蛆:百部半斤,搗爛,放入糞坑,藥效可維持半個多月。 8.頭虱、陰虱:白酒浸或煎后外用。 9.咳嗽,喉癢,痰少:百部、荊芥、白前、桔梗各10克,水煎服。
檳榔(附:大腹皮)別名 榔玉、賓門、青仔、國馬、檳楠、尖檳、雞心檳榔 來源 為棕櫚科檳榔屬植物檳榔Areca catechu L.,以種子及果皮入藥。 形態(tài)特征 常綠喬木,干挺直,高10-20米,不分枝,有多數(shù)葉痕脫落后形成的環(huán)紋。大型羽狀復(fù)葉,聚生于干的頂端,長1.2米以上,小葉片多數(shù),條狀披針形,長30-60厘米,先端有不規(guī)則的齒裂,總?cè)~柄呈三棱形,具長葉鞘。夏季肉穗花序從葉束之下的莖上生出,基部托以黃綠色的佛焰苞,花序多分枝,分枝呈蜿蜒狀,花單性,雌雄異株,雄花貼生于花序頂端,形似稻粒,多數(shù),雄蕊3,雌花較大而少,著生于花序軸或分枝基部,花被二輪,每輪3片,綠黃色,雌蕊卵形,子房1室,胚珠倒生,堅果卵圓形,長4-6厘米,紅色,基部有花被宿存,中果皮厚,其纖維狀部分即為“大腹皮”,中間有一卵形種子為“檳榔”。 生境與分布 生于熱帶地區(qū),常栽植于陽光充足、濕度大的林間地上。分布于福建、臺灣、廣西、廣東、海南及云南等省區(qū)。 采集加工 春末夏初檳榔成熟時采收果實,取出種子,曬干或烘干。 藥理作用 1.檳榔具有強(qiáng)大的驅(qū)絳蟲作用,可能與檳榔堿類似煙堿樣性質(zhì)有關(guān),可使蟲體神經(jīng)麻痹。一般認(rèn)為檳榔對豬絳蟲最有效,對短小絳蟲、闊節(jié)裂頭絳蟲及姜片蟲亦有效。2.本品煎劑(50%)對鼠蟯蟲體外實驗,具有麻痹作用,20分鐘后全部死亡。3.擬副交感神經(jīng)作用:檳榔堿與毛果云香堿、毒蕈堿、毒扁豆堿相似,但性質(zhì)穩(wěn)定,作用持久。對平滑肌作用較顯著,在適當(dāng)劑量時,可增加腸管張力和蠕動,有輕瀉作用;能使胃粘膜分泌亢進(jìn),汗腺興奮,汗液分泌增多。用氫溴酸檳榔堿溶液滴眼可時瞳孔縮小,故可用于青光眼。4.抑菌實驗:檳榔有抗流感病毒的作用,水煎劑對黃色毛癬菌、同心性毛癬菌等皮膚真菌有抑制作用。 性味功能 辛、苦、澀、溫。殺蟲,消積,行氣,利水。 主治用法 食積氣滯,腹痛脹滿,腹水,痢疾,絳蟲病,膽道蛔蟲,血吸蟲病,外用治青 光眼,制成眼藥水滴眼。用量6-20克。驅(qū)蟲用量可增至60-90克。生搗末服,利水谷道,敷瘡,生肌肉止痛,燒灰敷口吻白瘡。 參考配方 1.食積氣滯、腹痛脹滿:檳榔、木香、青皮、陳皮、枳殼各10克,黃柏、三棱、香附、芒硝、大黃各6克,水煎服,或制成丸劑,每服10克。 2. 絳蟲?。簷壚破?0克,水煎服。 3.膽道蛔蟲:檳榔、使君子各15克,兩面針、救必應(yīng)各12克,烏梅10克,川椒3克,水煎2次混勻,分2次服。如并發(fā)膽道感染,加黃芩10克,石上柏12克,嘔吐加竹茹10克,服藥2劑仍無大便加大黃6克。 4.血吸蟲?。簷壚?0克,苦楝皮6克,雷丸3克,溫水浸泡2-4小時,加水300毫升,煎至100毫升,分2次空腹服。 5.急性充血性及慢性單純性青光眼:檳榔抗青光眼藥水滴眼,每5分鐘1次,共6次,隨后半小時1次,共3次,以后按病情每2小時1次。 6.便秘:①大檳榔一枚,麥門冬煎湯磨汁溫服。或以蜜湯調(diào)末6克服。②檳榔為末,童子小便、蔥白同煎服。 7.小便淋痛:①面煨檳榔、赤芍藥各15克,為末,每服10克,入燈心,水煎空腹服,日2次。②若血淋作痛,檳榔一枚,以麥冬煎湯,細(xì)磨濃汁一盞,燉熱,空心服,日2次。 8.小兒頭瘡:水磨檳榔曬取粉,和生油涂之。 9.口吻生瘡:檳榔燒研,入輕粉末,傅之良。 檳榔抗青光眼藥水:檳榔飲片200克,加蒸餾水900-1000毫升,煎煮45分鐘,過濾,藥渣再加蒸餾水500毫升,煎煮30分鐘,過濾,并液,濃縮至200毫升,加少量防腐劑,調(diào)PH至6-6.5,靜置1-2天,濾去沉淀,或加藥量2-4%的甘油作穩(wěn)定劑,以后若有沉淀,濾后可繼續(xù)使用。 大腹皮 采集加工:由12月到次年2月,采其果實,將果皮剝下曬干,捶松即可。 性味功能:辛、微溫。下氣,行水。 主治用法:腹部脹滿,水腫,小便不利。用量3-10克。 參考配方:1.全身浮腫:大腹皮12克,陳皮、姜皮各4.5克,茯苓15克,桑白皮10克,水煎服。 2.漏瘡惡穢:大腹皮煎湯洗之。 3.烏癩風(fēng)瘡:大腹子(整個檳榔果)連全皮勿傷動,以酒一升浸之,慢火熬干為末,臘豬脂和敷。
楊枸花別名 毛白楊、大葉楊、響楊 來源 為楊柳科楊屬植物毛白楊Populus tomentosa Carr.,以根、皮、花入藥。 形態(tài)特征 喬木,高達(dá)30米。樹皮幼時暗灰色,壯時灰綠色,漸變?yōu)榛野咨蠒r基部灰黑色,縱裂,粗糙,桿直或微彎,皮孔菱形散生,或2-4個連生;樹冠圓錐形至卵圓形或圓形。側(cè)枝開展,雄株斜上,老樹枝下垂;嫩枝初被灰氈毛,后光滑。芽卵形,花芽卵圓形或近球形,微被氈毛。長枝葉闊卵形或三角狀卵形,長10-15厘米,寬8-13厘米,先端短漸尖,基部心形或截形,邊緣具深齒牙緣,上面暗綠色,光滑,下面密生氈毛,后漸脫落;葉柄上部側(cè)扁,長3-7厘米,頂端通常有2(3-4)腺點;短枝葉通常較小,長7-11厘米,寬6.5-10.5厘米,有時長達(dá)18厘米,寬達(dá)15厘米,卵形或三角狀卵形,先端漸尖,上面暗綠色,有金屬光澤,下面光滑,具深波狀齒牙緣;葉柄稍短于葉片,側(cè)扁,先端無腺點。雄花序長10-14(20)厘米,雄花苞片約具10個尖頭,密生長毛,雄蕊6-12,花藥紅色;雌花序長4-7厘米,苞片褐色,尖裂,沿邊緣有長毛;子房長橢圓形,柱頭2裂,粉紅色。果序長達(dá)14厘米;蒴果圓錐形或長卵形,2瓣裂。花期3月,果期4-5月 生境與分布 生于海拔1500米以下溫和平原地區(qū)。分布廣泛,遼寧、河北、山東、陜西、山西、甘肅、河南、安徽、江蘇、浙江均有分布,黃河流域中下游為中心分布區(qū)。 采集加工 夏、秋季采葉,秋、冬季采根、皮,曬干備用或鮮用。 性味功能 苦、甘、寒。清熱利濕。 主治用法 赤白痢疾,淋濁白帶,急性肝炎,支氣管炎,肺炎,驅(qū)蛔蟲。用量10-15克。 參考配方 1.驅(qū)蛔蟲:楊枸花根皮30-60克,搗爛敷臍部。 2.陳舊性軟組織感染,化膿性骨髓炎:用楊枸花樹葉熬水洗,或制成膏藥敷患處。膏藥制法:取20-40張樹葉洗凈,熬成糊狀,加凡士林調(diào)成膏狀。
搖錢樹別名 燈籠花、馬鞍樹、復(fù)羽葉欒樹 來源 為無患子科欒樹屬植物復(fù)羽葉欒樹Koelreuteria bipinnata Franch.,以根、花入藥。 形態(tài)特征 喬木,高可達(dá)20余米;皮孔圓形至橢圓形;枝具小疣點。葉平展,二回羽狀復(fù)葉,長45-70厘米;葉軸和葉柄向軸面常有一縱行皺曲的短柔毛;小葉9-17片,互生,很少對生,紙質(zhì)或近革質(zhì),斜卵形,長3.5-7厘米,寬2-3.5厘米,頂端短尖至短漸尖,基部闊楔形或圓形,略偏斜,邊緣有內(nèi)彎的小鋸齒,兩面無毛或上面中脈上被微柔毛,下面密被短柔毛,有時雜以皺曲的毛;小葉柄長約3毫米或近無柄。圓錐花序大型,長35-70厘米,分枝廣展,與花梗同被短柔毛;萼5裂達(dá)中部,裂片闊卵狀三角形或長圓形,有短而硬的緣毛及流蘇狀腺體,邊緣呈嚙蝕狀;花瓣4,長圓狀披針形,瓣片長6-9毫米,寬1.5-3毫米,頂端鈍或短尖,瓣爪長1.5-3毫米,被長柔毛,鱗片深2裂;雄蕊8枚,長4-7毫米,花絲被白色、開展的長柔毛,下半部毛較多,花藥有短疏毛;子房三棱狀長圓形,被柔毛。蒴果橢圓形或近球形,具3棱,淡紫紅色,老熟時褐色,長4-7厘米,寬3.5-5厘米,頂端鈍或圓;有小突尖,果瓣橢圓形至近圓形,外面具網(wǎng)狀脈紋,內(nèi)面有光澤;種子近球形,直徑5-6毫米?;ㄆ?-9月,果期8-10月。 生境與分布 產(chǎn)于云南、貴州、四川、湖北、湖南、廣東、廣西等省區(qū)。常生于海拔400-25000米的山地疏林林中。常栽培于庭院供觀賞。 采集加工 夏、秋季采集,曬干備用。 性味功能 微苦、平。疏風(fēng)清熱,消腫止痛,活血,止咳,殺蟲。花能清肝明目。 主治用法 風(fēng)熱咳嗽,驅(qū)蛔蟲。用量10-15克。 參考配方 1.風(fēng)熱咳嗽:搖錢樹根或花15克,水煎服。 2.驅(qū)蛔蟲:搖錢樹根10克,水煎服。
大果榆別名 黃榆、山榆、毛榆、蕪荑、姑榆、山松榆、白蕪荑、扁榆、柳榆、山扁榆、翅枝黃榆、倒卵果黃榆、廣卵果黃榆、蒙古黃榆、矮形黃榆 來源 為榆科榆屬植物大果榆Ulmus macrocarpa Hance.,以果實入藥。 形態(tài)特征 落葉喬木或灌木,高達(dá)20米,胸徑可達(dá)40厘米;樹皮暗灰色或灰黑色,縱裂,粗糙,小枝有時兩側(cè)具對生而扁平的木栓翅,間或上下亦有微突起的木栓翅,稀在較老的小枝上有4條幾等寬而扁平的木栓翅;幼枝有疏毛,一、二年生枝淡褐黃色或淡黃褐色,稀淡紅褐色,無毛或一年生枝有疏毛,具散生皮孔;冬芽卵圓形或近球形,芽鱗背面多少被短毛或無毛,邊緣有毛。葉寬倒卵形、倒卵狀圓形、倒卵狀菱形或倒卵形,稀橢圓形,厚革質(zhì),大小變異很大,通常長5-9厘米,寬3.5-5厘米,最小葉長1-3厘米,寬1-2.5厘米,最大葉長達(dá)14厘米,寬至9厘米,先端短尾狀,稀驟凸,基部漸窄至圓,偏斜或近對稱,多少心臟形或一邊楔形,兩面粗糙,葉面密生硬毛或有突起的毛跡,葉背常有疏毛,脈上較密,脈腋常有簇生毛,側(cè)脈每邊6-16條,邊緣具大而淺鈍的重鋸齒,或兼有單鋸齒,葉柄長2-10毫米,僅上面有毛或下面有疏毛?;ㄗ曰ㄑ炕蚧旌涎砍槌?,在去年生枝上排成簇狀聚傘花序或散生于新枝的基部。翅果寬倒卵狀圓形、近圓形或?qū)挋E圓形,長2.5-3.5厘米,寬2-3厘米,基部多少偏斜或近對稱,微狹或圓,有時子房柄較明顯,頂端凹或圓,缺口內(nèi)緣柱頭面被毛,兩面及邊緣有毛,核果部分位于翅果中部,宿存花被鐘形,外被短毛或幾無毛,上部5淺裂,裂片邊緣有毛,果梗長2-4毫米,被短毛。花果期4-5月。 生境與分布 產(chǎn)于東北及內(nèi)蒙、河北、山東、江蘇、安徽、河南、陜西、山西、甘肅、青海等省區(qū)。生于海拔700-1800米地帶的山坡、谷底、臺地、黃土丘陵。 采集加工 春末夏初采集,曬干備用。 性味功能 辛、苦、溫。祛痰,利尿,殺蟲。 主治用法 痰多咳嗽,蛔蟲癥。用量10-15克,小兒酌減。 參考配方 1.痰多咳嗽:大果榆15克,橘紅10克,甘草3克,水煎服,每日2次。 2.蛔蟲癥:大果榆10克,研末,空腹以小米湯送服,每日1次,連服2-3日。兒童用量酌減。
土荊芥別名 臭草、臭藜藿、殺蟲芥、鉤蟲草、鵝腳草、狗咬癀 來源 為藜科藜屬植物土荊芥Chenopodinum ambrosioides.,以全草入藥。 形態(tài)特征 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高達(dá)1米,莖直立,多分支,有棱,無毛或有腺毛,揉之有強(qiáng)烈氣味,單葉互生,具短柄,葉片長圓形至長圓狀披針形,長3-16厘米,寬0.5-5厘米,先端漸尖或鈍,基部微下延,下部葉稍大,邊緣有不規(guī)則的鈍齒或呈波浪形,靠近頂部的葉全緣,并變成條形或條狀披針形,下面密被黃色腺點,沿脈疏生柔毛。夏秋間開綠色小花,穗狀花序腋生,常3-5朵簇生于苞腋內(nèi),少為單生,苞片葉狀,長于花束,花束細(xì)小,兩性或雌性,花被5裂,裂片三角狀卵形,雄蕊5,胞果膜質(zhì),扁球形,包藏于花被內(nèi)。種子細(xì)小,紅棕色,光亮。 生境與分布 常生于村莊附近、路旁,北方常有栽培。分布于江蘇、浙江、江西、福建、臺灣、湖北、湖南、廣西、廣東、四川及貴州等地。 采集季節(jié) 8-9月果實熟時割取全草,通風(fēng)處陰干。 藥理作用 1.土荊芥油使蛔蟲先興奮后麻醉,最后產(chǎn)生不可逆性強(qiáng)直;對滴蟲有抑制和殺滅作用;對鉤蟲病也有效,但略差。2.土荊芥油1:64000可抑制致病性皮膚真菌的生長。3.土荊芥油有劇烈刺激性,大劑量時引起惡心、嘔吐,能麻痹腸肌引起便秘,還能引起耳鳴和視覺障礙。中毒劑量產(chǎn)生昏迷、呼吸遲緩,偶發(fā)驚厥癥狀,對肝腎也有毒性。必須掌握劑量,成人0.8-1.2毫升,兒童每歲0.05毫升,服藥時不能空腹,也不能先用瀉藥,因能增加吸收。 性味功能 辛、苦、微溫。有小毒。祛風(fēng)除濕,殺蟲,止癢。 主治用法 蛔蟲病,鉤蟲病,蟯蟲病。外用治皮膚濕疹,瘙癢,殺蛆蟲。用量3-10克,研粉或制成丸,或制成土荊芥油。外用適量,煎水洗患處,孕婦忌服。 參考配方 1.鉤蟲病:鮮土荊芥10斤,切碎,加水3斤,蒸餾,收集餾出液上層金黃色液體,即為土荊芥油,成人每次服0.8-1.2毫升,兒童每歲服0.05毫升,次晨服硫酸鎂20克。 2.蛔蟲?。和燎G芥研成細(xì)末,早晨空腹時服0.6-1.8克,連服兩天。 3.鉤蟲、蛔蟲、絳蟲:土荊芥6-10克,水煎服?;驎窀裳心?。成人早晚服干粉2-3克,連服3-6日。 4.濕疹、蕁麻疹、足癬:全草適量,煎水外洗。 南瓜子別名 北瓜子、窩瓜籽 來源 為葫蘆科南瓜屬植物南瓜Cucurbita moschata Duch.,以種子入藥。 形態(tài)特征 一年生草質(zhì)藤本,質(zhì)較柔軟。莖具棱,并有粗毛。單葉互生,葉柄被粗毛,葉片寬卵狀心形,先端鈍,頂端有小尖,基部深心形,邊緣具不規(guī)則鋸齒,具粗毛。夏季開單性花,雌雄同株,花萼5裂,裂片頂端擴(kuò)展成葉狀,花冠黃色,花瓣5,寬卵形,先端反曲,邊緣皺折。果實扁圓形或壺形,果柄具棱角,基部膨大。種子卵形,長約1.5-2厘米,黃白色,扁而薄。 生境與分布 全國各地廣泛栽培。 采集加工 秋季采成熟果實取種子。 藥理作用 1.南瓜子有驅(qū)除絳蟲、蟯蟲、蛔蟲的作用。1:4000的水溶液能在5分鐘內(nèi)殺死蟯蟲或蛔蟲。2.南瓜子能抑制血吸蟲幼蟲的生長發(fā)育,在性發(fā)育前期作用尤為顯著,并能殺滅宿主肝內(nèi)部分幼蟲。有效成分為南瓜子氨酸,能使兩性蟲體萎縮,生殖器官退化和腸管色素減少,但不能殺死成蟲。3.在預(yù)防小白鼠感染血吸蟲病的作用上毛殼南瓜籽的作用大于光殼南瓜籽。 性味功能 甘、溫。驅(qū)蟲,下奶。 主治用法 絳蟲病,血吸蟲病。用量:60-120克。 參考配方 1.驅(qū)絳蟲:南瓜子60-120克,去皮生食,或微炒研粉,早晨空腹服下。30-60分鐘后,再用檳榔60-120克,水煎服。2小時后如不大便,可用芒硝6-10克,開水沖服。 2.缺奶:南瓜子仁12克,搗爛加白糖適量,開水送服,早晚空腹各服一次,連服3-5天。
附注: 南瓜蒂、南瓜根、南瓜藤性味均甘、平。 南瓜蒂:清熱,安胎,治先兆流產(chǎn),乳頭破裂或糜爛。用南瓜蒂1個,焙焦研粉服。 南瓜根:清熱,滲濕,解毒,治黃疸,牙痛。用量15-30克。 南瓜藤:清熱,治肺結(jié)核低燒。用量15-30克。南方紅豆杉別名 海羅杉、美麗紅豆杉、杉公子、赤椎、榧子木、紅葉水杉 來源 為紅豆杉科紅豆杉屬植物南方紅豆杉Taxus chinensis (Pilg.) Rehd. var. mairei.,以種子入藥。 形態(tài)特征 喬木,高達(dá)30米,胸徑達(dá)60-100厘米;樹皮灰褐色、紅褐色或暗褐色,裂成條片脫落;大枝開展,一年生枝綠色或淡黃綠色,秋季變成綠黃色或淡紅褐色,二、三年生枝黃褐色、淡紅褐色或灰褐色;冬芽黃褐色、淡褐色或紅褐色,有光澤,芽鱗三角狀卵形,背部無脊或有縱脊,脫落或少數(shù)宿存于小枝的基部。葉排列成2列,條形,多成彎鐮狀,長2-3.5厘米,寬3-4毫米,上部漸窄,先端漸尖,上面深綠色,有光澤,下面淡黃綠色,有二條氣孔帶,中脈帶上無角質(zhì)乳頭狀突起點,或局部有,或與氣孔帶相鄰的中脈帶兩邊有一至數(shù)條角質(zhì)乳頭狀突起點,中脈帶明晰可見,色澤與氣孔帶相異,呈淡黃綠色或綠色,綠色邊帶較寬而明顯。雄球花淡黃色,雄蕊8-14枚,花藥4-8。種子生于環(huán)狀紅色肉質(zhì)的假種皮中,間或生于近膜質(zhì)盤狀的種托(未發(fā)育成肉質(zhì)假種皮的珠托)之上,常呈卵圓形,上部上部較寬,多呈倒卵圓形,稀柱狀矩圓形,長7-8毫米,徑5毫米,微扁,上部常具二鈍棱脊,稀上部三角狀具三條鈍脊,先端有突起的短鈍尖頭,種臍常呈橢圓形。 生境與分布 我國特有樹種,生海拔1000-1200米以下地區(qū)。分布于陜西、臺灣、浙江、安徽、湖南、湖北、江西、福建、廣東、廣西、貴州、云南、四川等省區(qū)。 采集加工 種子成熟時采集,曬干備用。 性味功能 驅(qū)蟲。 主治用法 食積,蛔蟲病。用量10-20克,炒熱,水煎服。
三尖杉別名 榧子、血榧、石榧、水柏子、藏杉、桃松、狗尾松、尖松、山榧樹、白頭杉、崖頭杉、巖杉 來源 為三尖科三尖杉屬植物三尖杉Cephalotaxus fortunei Hook. f.,以種子、枝、葉入藥。 形態(tài)特征 常綠喬木,高10-10米,由下部分枝,樹皮紅褐色,幼枝由頂三出,細(xì)長稍下垂或開展。其枝端冬芽(葉芽)常3個排立,故有三尖杉之名,葉螺旋狀著生,但基部扭曲,呈2列狀排列,條形,稍彎曲,長4-13厘米,先端漸尖,基部漸窄或?qū)捫ㄐ?,上面深綠色,下面中脈兩側(cè)有2白色氣孔帶。春季開花,花單性,雌雄異株,腋生,雄球花生于枝上端,8-10聚成頭狀,直徑約1厘米,梗較粗,長6-8毫米,雌秋花多生于小枝基部,由數(shù)個交互對生、各具2胚珠的苞片所組成,有較長的梗。種子核果狀,卵狀橢圓形,長約2.5厘米,熟時外種皮紫色或紫紅色。 生境與分布 生于溪邊或山間林中。分布于陜西、甘肅、安徽、浙江、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廣西、廣東、四川、貴州、云南等地區(qū)。 采集加工 種子秋季采集,枝葉四季可采。 藥理作用 1.三尖杉脂堿和高三尖杉脂堿的混合物三尖杉脂堿H,對小白鼠白血病L615及腦瘤222有一定抑制作用,臨床試用觀察,三尖杉脂堿H對急性粒細(xì)胞白血病和急性單核細(xì)胞性白血病有較好的近期療效。2.三尖杉脂堿對小白鼠白血病L615、L7212、肉瘤180、大鼠瓦克癌256有一定療效。與嘌呤類抗代謝藥6-MP之間無交叉抗耐藥性。3.臨床觀察,三尖杉堿滋養(yǎng)液惡性腫瘤,特別是惡性葡萄胎有一定療效。4.三尖杉堿對以小鼠脾臟空斑形成細(xì)胞數(shù)為指標(biāo)的體液免疫,以G.V.H.反應(yīng)為指標(biāo)的細(xì)胞免疫,有明顯的抑制作用。5.毒性試驗結(jié)果表明,三尖杉產(chǎn)地不同總生物堿的含量及毒性差別很大,故應(yīng)用時必須對具體產(chǎn)地作具體分析。 性味功能 種子:甘、澀、平。驅(qū)蟲,消積。枝葉:苦、澀、寒??拱?。 主治用法 種子:蛔蟲病、鉤蟲病、食積。用量15-18克,水煎服,早晚各服一次,或炒熟食。枝葉:惡性腫瘤。對淋巴肉瘤、肺癌有較好療效,總堿用量每日2±0.5毫克/公斤體重,分2次肌注。 附注 本藥對造血系統(tǒng)有抑制作用,1/4的病人初期白細(xì)胞增高,隨后逐漸下降,部分病例用1-2療程后,白細(xì)胞可降至1000以下,多數(shù)病人有進(jìn)行性消瘦疲勞無力,有的出現(xiàn)頭暈、口腔及咽喉干燥、食欲降低、便秘、煩躁、惡心現(xiàn)象。停藥3-5日后可逐漸恢復(fù),但骨髓抑制須2周后才能恢復(fù)。
使君子別名 留球子 來源 為使君子科使君子屬植物使君子Quisqualis indica L.,以種子入藥。 形態(tài)特征 落葉藤狀灌木,長2-7米,幼株被銹色短柔毛。單葉對生,葉柄長約1厘米,落葉后宿存而呈刺狀,葉片橢圓形或卵狀橢圓形,長5-15厘米,寬2-6厘米,先端漸尖,基部寬楔形或微心形,全緣,幼時被毛,老葉僅在脈上及邊緣被毛。夏季頂生傘房式穗狀花序,10余朵花著生較疏,下垂,苞片窄細(xì),萼筒延伸于子房外呈纖細(xì)管狀,長約6厘米,先端5裂,花冠初放時白色,漸變成紅色,芳香,花瓣5,倒卵狀長圓形,長約1厘米,先端渾圓,雄蕊10,排為二輪,上輪5個外露;雌蕊1,子房下位,花柱細(xì)長,條形,下部與萼筒合生,上端伸出筒口,柱頭甚短,略平,微褐色。果實橄欖形,稍木化,長約3厘米,熟后暗棕色,有5條棱,斷面五角星狀,內(nèi)有種子一粒,氣微香。 生境與分布 生于山野林間。分布于江西、福建、臺灣、湖南、廣東、四川、貴州、云南等省區(qū)。 采集加工 8-9月果實由綠變黑時采收。曬干或用無煙微火烘干,用時砸碎果皮,取出種子。 藥理作用 1.在體外實驗,使君子對豬蛔、蚯蚓、水蛭殺蟲效力較好。使君子酸鉀具有去蛔蟲、蟯蟲的作用。對豬蛔蟲頭部有麻醉作用。2.抑菌:使君子水浸劑在體外對常見致病性皮膚真菌有抑制作用。大量服用能引起呃逆、眩暈、精神不振、惡心嘔吐、腹瀉等反應(yīng)。不可與茶同服,同服能引起呃逆。 性味功能 甘、溫,有小毒。殺蟲。 主治用法 蛔蟲病,用量3-10克,或取仁炒熟,兒童每歲一粒,成人10-15粒,空腹一次嚼服。 參考配方 1.小兒蛔蟲:單味炒食,每日服3克,連服2-3天。或配檳榔5克,水煎服。 2.小兒疳積,面黃肌瘦,肚腹膨大:使君子3克,黨參、炒白術(shù)各10克,炙甘草5克,水煎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