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學目標
1、通過例析,指導學生掌握議論文事實論據基本方法。
2、通過寫作訓練,將掌握的基本方法轉化為寫作能力。
二、教學內容
1.舉例分析法
議論文是分析說理的文章,不進行充分的分析、說理,就不能把觀點闡述得深刻透徹,文章就會簡單化,就會缺乏說服力所謂“舉例分析法”,就是在敘述完事例后,為了使事例和論點水乳交融,應對事例所蘊含的意義與所要證明的觀點進行有機聯系,概括其要點,揭示其意義。
論點:舍棄的智慧
論據:舍棄應該舍棄的,你便是智者安徽桐城有一條“六尺巷”,起因是張、葉兩家爭地張家主人乃當朝宰相,張老夫人寫信給他,他回信卻說“千里家書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于是張家讓出三尺葉家深感慚愧,也讓出三尺,便成了現在的“六尺巷”那位宰相舍棄了自己面子上的威嚴,以寬仁禮讓之胸襟,大度能容之氣概,不僅化干戈為玉帛,而且展示了自己政治家的氣魄他舍棄了三尺之地,卻獲得了鄰人的尊敬與欽佩,贏得了流傳千古的美名他,是一位智者。
作者在列舉出“六尺巷”事例之后,對其進行歸納升華,點明論據所包含的道理,揭示出論據與論點之間的邏輯聯系,從而深化了論點使中心論點“舍棄應該舍棄的,你便是智者”得到了有力的論證,論據與論點聯系緊密。
2.舉例假設法
所謂假設思維分析法,就是通過在假設條件下對可能產生的結果的推測,來證明觀點正確的一種分析方法這種分析方法往往著眼于示例的反面,或正例反設,或反例正設運用假設分析有一個最基本的要求:如果所舉的例子是正面的,就要從反面來假設分析;如果所舉例子是反面的,就要從正面進行假設分析。
論點:走出屬于自己的一步
論據:學習借鑒會助你成功,但一味模仿則必然導致失敗。
倘使燕國的壽陵少年能在學步之時,融進自己的步伐特點,在借鑒的同時取長補短走出自己的一步,形成獨特的步伐,可能他就不至于爬回燕國了,說不定還會走出被他人推崇的步伐;假若東施能充分認識自身的特點,發(fā)揮自身優(yōu)勢而不是盲目模仿,或許也會成為一種新形式的“美”的代表,使欣賞她的人在她的石榴裙下拜倒。
為了論證“走出屬于自己的一步,才會彰顯個性,取得成功”這一中心論點,小作者所舉的是兩個反面論據,接著用“倘使……就……”、“假若……就……”兩個復句從正面假設分析,用假設性的語言,把事物之間的因果關系講出來,從而證明了論點。
3.舉例因果分析法
作文中運用因果思維,就是通過對所涉及論題的各種事物之間的因果關系作深入細致的分析,由因溯果或由果求因來證明論點運用因果分析法,要在列舉示例之后,找出材料與觀點之間的因果聯系,運用因果句的形式進行分析說理寫作時應注意觀點與材料之間的因果關系的闡釋和表述,用原因與因果的必然聯系來證明論點的可靠性和正確性。
論點:自信,但不能盲目
論據:街亭失守,是因為馬謖不懂兵法嗎?不,他自幼熟讀兵法,曾獻計于諸葛亮,使其七擒孟獲,平定南方邊境;又離間曹睿與司馬懿,使司馬懿被罷官歸田馬謖的失敗,是因為他狂妄自大,固執(zhí)己見,不能聽取別人的正確意見
“前事不忘,后事之師”,我們在決策、辦事時不能盲目自信,要擇善而從,虛心聽取他人的意見,這樣才能獲得成功。
以上文字,在邏輯思維上用了“之所以……是因為”的表述形式,把馬謖失街亭的原因進行了分析,從而得出了結論:因為他狂妄自大,固執(zhí)己見,不能聽取別人的正確意見進而證明了論點:決策、辦事時不能盲目自信,要擇善而從,虛心聽取他人的意見,這樣才能獲得成功。
4.舉例比較法
在敘述完事例后,對所敘事例進行比較,找出相同,發(fā)現不同,強化所論述的觀點,可正面比較,也可反面比較一種情況是舉兩個同類的例子,找出不同,發(fā)現相同,強化觀點;還可以舉一個正面的例子、一個反面的例子,對這兩個例子進行對比分析以證明論點,一正一反,比較闡述言之成理,增強說服力。
論點:勤能補拙
論據:明代的張溥,他小時候“笨”,別人讀一會兒就能背下來的東西,他往往要讀幾十遍才能背下來但是,他并沒有灰心,每拿到一篇文章,先認真抄一遍,校正好,再大聲朗讀一遍,然后燒掉,接著再抄這樣,一篇文章往往要抄六七遍后來,他變得文思敏捷,出口成章26歲寫下了名揚天下的《五人墓碑記》。
相反,仲永5歲就能賦詩,可謂天賦出眾憑著聰明,他父親帶他四處作詩炫耀仲永再也不思進取,長大以后,他變得庸庸碌碌,“泯然眾人矣”!
由此可見,盡管先天智力因素的差異不可否認,但后天的勤奮則能彌補先天智力上的不足,正所謂“勤能補拙”
作者在敘述完張溥和仲永的事例后,對所敘述的內容進行了對比分析,指出問題的實質所在:普通人張溥因為勤奮從“笨”變得文思敏捷,以至于名揚天下;而神童仲永因為沒有勤學苦練,最后“泯然眾人矣,從而強化了論點“勤能補拙。
三、寫作訓練
中心論點:經歷是人生寶貴的財富
要求:運用上述一種基本方法寫一段議論性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