癥狀:
以咳嗽有痰為主訴的病癥。
中藥治療:
咳嗽在辨證時(shí),首當(dāng)辨別外感咳嗽與內(nèi)傷咳嗽。外感咳嗽,起病較急,病程較短,每兼表證,其證多實(shí),治宜祛邪宣肺為主;內(nèi)傷咳嗽,起病較緩,病程較長(zhǎng),多屬本虛標(biāo)實(shí),治宜健脾、養(yǎng)肺、補(bǔ)腎為主,兼以化痰止咳。 一、外感咳嗽 (一) 風(fēng)寒襲肺 主證 咳嗽聲重,痰稀色白,常伴鼻塞,流清涕,頭痛,惡寒,發(fā)熱,肢體酸 楚,苔薄白,脈浮緊。 治法 疏風(fēng)散寒,宣肺止咳。 方藥 杏蘇散加減:紫蘇12克,荊芥12克,杏仁12克,橘紅10克,半夏9克,千戶(hù)9克,茯苓18克,甘草9咳。若熱位寒遏,咳嗽音啞,口渴,心煩,痰粘稠者,加桑白皮18克,石膏25咳。 (二) 風(fēng)熱犯肺 主證 咳聲嗄啞,咳痰稠黃,喉燥咽痛,伴身熱,惡風(fēng),頭痛,口渴,臺(tái)薄黃,脈浮數(shù)。 治法 疏風(fēng)清熱,肅肺止咳。 方藥 桑菊飲加減:桑葉18克,菊花15克,桔梗10克,連翹18克,杏仁12克,薄荷6克,牛子12克,前胡9克。如肺熱內(nèi)盛,咽痛,聲嗄較甚者,加黃芩15克,射干18克。 (三) 燥熱傷肺 主證 干咳無(wú)痰,或痰少粘稠難出,或痰帶血絲,鼻唇干燥,或伴身熱,微寒,頭痛,苔薄黃,脈浮數(shù)。 治法 疏風(fēng)清肺,潤(rùn)燥止咳. 方藥 桑杏湯加減:桑葉18克,杏仁10克,薄荷8克,浙貝12克,沙參18克,花粉18克,枇杷葉15克,黃芩12克,桅子9克.如痰中帶血者,加白茅根30克,側(cè)柏葉15克.如燥與風(fēng)寒并見(jiàn),表現(xiàn)干咳少痰或無(wú)痰,咽干鼻燥,兼有惡寒發(fā)熱,頭痛無(wú)汗,苔薄白而干等癥,稱(chēng)作涼燥,方用杏蘇散加減:杏仁12克,蘇葉10克,桔梗10克,前胡9克,紫菀12克,冬花15克,百合18克,荊芥9克,甘草9克. 二、內(nèi)傷咳嗽 (一) 痰濕蘊(yùn)肺 主證 咳嗽痰多,痰出咳平,痰白或帶灰色,胸腕痞滿(mǎn),納差便溏,苔白膩,脈濡滑。 治法 健脾燥濕,化痰止咳。 方藥 二陳湯合三子養(yǎng)親湯加減:陳皮15克,半夏12克,茯苓20克,蘇子12克,萊菔子18克,白術(shù)20克,苡仁30克,杏仁10克,蒼術(shù)10克。如咳逆痰涌,胸滿(mǎn)氣急者,加白芥子12克,若寒痰較重,痰白如沫,怕冷者,加干姜15克,細(xì)辛3克。 (二) 痰熱郁肺 主證 咳嗽痰多,粘稠色黃,或有熱腥味,或吐血痰,面赤,或有身熱,舌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 治法 清熱化痰,肅肺止咳。 方藥 清金化痰湯加減:桑白皮18克,黃芩15克,知母12克,川貝12克,瓜萎仁25克,桔梗12克,茯苓18克,枇杷葉15克。如痰黃如膿或腥臭,加魚(yú)腥草30克,敗醬草30克,苡仁40克;如胸滿(mǎn)咳逆,痰涌,便秘者,加葶藶子10克,風(fēng)化硝10克(沖服)。 (三) 肝火犯肺 主證 氣逆作咳,咯痰黃稠,口苦咽干,胸脅脹痛,癥狀常隨情緒增減,苔薄黃,脈弦數(shù)。 治法 黛蛤散合瀉白散加減:青黛3克,海蛤殼12克,桑白皮18克,龍膽草15克,黃苓15克,桔梗10克,陳皮15克,紫胡9克,甘草9克,如胸悶氣逆,加蘇子9克,旋覆花6克;如痰粘難咯,加川貝12克,海浮石15克。 (四) 肺陰虧耗 主證 干咳無(wú)痰,或痰少粘稠,或痰中帶血,口燥咽干,盜汗神疲,舌紅少苔,脈細(xì)數(shù)。 治法 養(yǎng)陰潤(rùn)肺,寧嗽止咳。 方藥 沙參麥冬湯加減:沙參18克,麥冬15克,花粉18克,百合20克,桑白皮12,地骨皮12克,川貝12克,甜杏仁10克,桔梗10克。如咳而氣促者,加五味子15克,訶子9克;潮熱明顯者,加銀紫胡10克,青篙10克;痰中帶血者,加白茅根30克,藕節(jié)20克。 [單方驗(yàn)方] 一、蘇葉15克,杏仁12克,枇杷葉18克,水煎服,一日3次。用于新感咳嗽。 二、桑葉18克,枇把葉18克,麥冬15克,水煎服,一日3次。用于新感燥熱咳嗽。 三、川貝12克,梨汁15~30克毫升,冰糖15克,水煎服,一日3次。用于陰虛咳嗽。 四、黃苓15克,瓜蔞皮25克,魚(yú)腥草30克,水煎服,一日3次。用于痰熱咳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