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越來越富有,可為什么還是不開心?”心理學家本—沙哈爾堅定地認為:幸福感是衡量人生的唯一標準,是所有目標的最終目標。人們衡量商業(yè)成就時,標準是錢。用錢去評估資產(chǎn)和務、利潤和虧損,所有與錢無關的都不會被考慮進去,金錢是最高的財富。其實,人生與商業(yè)一樣,也有盈利和虧損。具體地說,在看待自己生命時,可以把情緒當做支出,把正面情緒當作收入。當正面情緒多于負面情緒時,我們在幸福上這一至高無上的財富就盈利了。長期的抑郁,可以被看做是一種“情感破產(chǎn)”。整個社會,也有可能面臨這種問題,如果個體的問題不斷增長,焦慮和壓力的問題越來越多,社會就走向幸福的“大蕭條”。
一項有關“幸福”的研究表明,人的幸福感主要取決于3個因素:遺傳因素、與幸福有關的環(huán)境因素以及能夠幫助我們獲得幸福的行動。而積極心理學,可以幫助我們活得快樂、更充實。幸福,是可以通過學習和練習獲得的。檢索自1887年至2000年的心理學科研文獻,你會發(fā)現(xiàn),心理學家對消極情緒,諸如抑郁、焦慮與積極情緒,諸如快樂、幸福的比例為14:1。難怪人們一提起心理學均以為是心理學等于心理咨詢。積極心理學則試圖扭轉人們對心理學的這一刻板印象。積極心理學是美國心理學界正在興起的一個新的研究領域。積極心理學將自身的研究任務劃分為:積極的體驗,積極的個人特質、積極的組織三個層面。積極的體驗這一層面?zhèn)戎匮芯康氖侨藗兊姆e極情緒體驗,在這個層面,積極心理家對人們當前的積極體驗(心流、品味、專注力)、未來的積極體驗(希望、樂觀)、過去的積極體驗(主觀幸福感、生活滿意度)均做了眾多深刻研究,提出了大量新概念。
本—沙哈爾認為,幸福,應該是可以帶來快樂與意義的結合。他認為:“一個幸福的人,必須有一個明確的、可以帶來快樂和意義的目標,然后努力地去追求。真正快樂的人,會在自己覺得有意義的生活方式里,享受它的點點滴滴。”本—沙哈爾認為,不同的人又有不同的人生模式:第一種漢堡,就是他想抓的那只,口味有人,但卻是標準的“垃圾食品”。吃它等于享受眼前的快樂,但同時也埋下未來的痛苦。用它比喻人生,就是及時行樂,出賣未來幸福的人生,即“享樂主義型”;第二種漢堡,就是口味很差,里邊全是蔬菜和有機食物,吃下去使人日后更健康,但會吃得很痛苦。犧牲眼前的幸福,為的是追求未來的目標,他稱之為“忙碌奔波型”;第三種漢堡是最糟糕的,即不美味,吃了還會影響日后的健康。與此相似的人,對生活喪失了希望和追求,即不享受眼前的事物,也不對未來抱期許,是“虛無主義型”;第四種是“幸福型”的漢堡,既好吃又健康,一個幸福的人,是既能享受當下的所做的事,又可以獲得更美滿的未來。不幸的是,據(jù)本—沙哈爾觀察,現(xiàn)實生活中的大部分人,都屬于“忙碌奔波型”。做“忙碌奔波”的人并不快樂,做“享樂主義型”也不開心,因為找不到出路,你決定向命運投降,聽天由命。但你的孩子們怎么辦?你該引導他們過怎樣的人生?為什么當今社會有那么多“忙碌奔波型”的人,本—沙哈爾認為,這些人常常被“幸福假象”所蒙蔽。我們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和文化背景是這樣的:假如孩子成績?nèi)珒?yōu),家長就會給予獎勵;如果員工工作出色,老板就會發(fā)給獎金。人們習慣性地區(qū)關注下一個目標,而常常忽略了眼前的事情,最后,導致終生的盲目追求。然而,一旦目標達成之后,人們常把放松的心情,解釋為幸福。好像事情越難做,成功后的幸福就越強。不可否認,這種解脫,讓我們感到真實的快樂,但它絕對不等同于“幸福”,它只是“幸福假象”。這就好像一個人頭疼好了之后,他會為頭不痛而高興,這是由于這種喜悅,來自于痛苦的前因。“忙碌奔波型”的人,錯誤地認為成功就是幸福,堅信目標實現(xiàn)后放松和解脫就是幸福。因此,他們不停地從一個目標奔向另一根目標。
那么一個人如何做才能尋找發(fā)揮自己的優(yōu)勢和熱情的工作。本—沙哈爾認為,用以下三個關鍵詞,先來問自己:一、什么給我?guī)砹艘饬x?二、什么帶給我快樂?三、我的優(yōu)勢是什么?并且要注意順序。然后看一下,找出這其中的交集點,那個工作,就是最能使你感到幸福的工作了。“金錢和幸福,都是生存的必需品,并非互相排斥。”本—沙哈爾認為,通常在越感興趣的事情里,人就越能發(fā)揮自己的天賦,越能做得持久。人一旦有了熱情,不但動機堅定,連做事效率也會提高。舉例說,一個熱愛學習的學生,可以在學習中享受創(chuàng)造的愉悅,而這快樂的成果,還可以幫他取得好成績,助其獲得未來的幸福。在親密關系中也一樣,兩個人共享愛情的美好,并促進彼此的成長和發(fā)展。
如果把工作當成任務和賺錢的手段,就沒有任何的個人實現(xiàn)。這樣每天去上班,只是必須去不是想去,他所期盼的,除了薪水,就是節(jié)假日。,把工作當事業(yè)的人,除了注重財富的積累外,還會關注事業(yè)的發(fā)展,如權利和聲望等。他們會關心下一個升職的機會,期望從職升職到主管,從副教授升到教授,從教師升到校長;例如,把工作當成使命,那工作本身就是目標了。薪水、職位固然重要,但他們工作,是因為他們想要做這份工作,動力源自內(nèi)心。工作是一種恩典,二不是為人打工。他們對工作充滿熱情;在工作中自我實現(xiàn),獲得充實感。他們了的目標,正是自我和諧的目標。
那真是神奇的的時刻。本—沙哈爾用一段話,描述這種美妙的體驗:我甚至形成了一種迷信,世上確實有看不見的力量和天賦和內(nèi)心,你就會發(fā)現(xiàn),生命的軌跡原以存在,真期待你的光臨,你所經(jīng)歷的,真是你應該擁有的生活。當你能夠感覺到自己正行走在命運的軌道上,你會發(fā)現(xiàn),周圍的人,開始源源不斷給你帶來新的機會。
“在追溯有意義而又快樂的目標時,我們不再是消磨光陰,而是在讓時光閃閃發(fā)光。”
為了更好地記住“幸福課”要點,本—沙哈爾為追求幸福者簡化出十條小貼士:
1.遵從你內(nèi)心的熱情 選擇對你有意義的并且能讓你快樂的課,不是為了拿一個A選課,或選你朋友上的課,或是別人認為你應該上的課。
2.多和朋友之愛一起 不要被日常工作所纏身,親密的人際關系,是你幸福感的信號,最有可能為你帶來的幸福。
3.學會失敗 成功沒有捷徑,歷史上有成就的人,總是敢于行動,也會經(jīng)常失敗。不要讓對失敗的恐懼,綁住你嘗試新事物的腳步。
4.接受自己全然的人 失望、煩亂、悲傷是人生的一部分。接納這些,并把它們當成自然的事,允許自己偶爾的失落和傷感。然后問問自己,能做些什么來讓自己感覺好過一點。
5.簡化生活 更多并不代表更好,好事多了,也不一定有利。你選了太多的課嗎,參加了太多的活動嗎?應求精而不在多。
6.有規(guī)律的鍛煉 體育運動是你生活中最愛重要的事情之一。每周只要3次,,每次只要30分鐘,就能大大改善你的身心健康。
7.睡眠 雖然有時“熬通宵”是不可避免的,但每天7到9小時的睡眠是一筆非常棒的投資。這樣,在醒著的時候,你會更有效率、更有創(chuàng)造力,也會更開心。
8.慷慨 現(xiàn)在,你的錢包里可能沒有太多的錢,你也沒有太多的時間。但這并不意味著你無法助人。“給予”和“接受”是一件事的兩個方面。當我們幫助別人的時候,我們也在幫助自己,當我們幫助自己時,也是在間接地幫助別人。
9.勇氣 勇氣并不是不恐懼,而是心懷恐懼,卻依然向前。
10.表達感激 生活中,不要把你的家人、朋友、健康、教育等這一切當成理所當然的,他們都是你回味無窮的禮物。記錄他人的點點滴滴恩惠,始終保持感恩的心。每天或至少每周一次,請你把他們記錄下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