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胡侃史》之四十二 江南地主與長工的吃喝經濟
蘇州 胡伯誠 2008年9月23日13:54 江南農村農忙的時候,勞力緊張,田多人手少的農戶照例要請幫工。一日三餐,由東家招待吃請,標準不低。清朝初年楊園先生所撰的《補農書》中,記錄了浙江桐鄉(xiāng)雇工的伙食標準:“夏秋,一日葷,間日素,重難生活連日葷。春冬,一日葷,間二日素,重難生活多加葷。”這是常規(guī)的伙食標準。農忙,參照的是重難生活,當然是連日葷,不用說的了。那么,所謂葷,是什么標準呢?楊園先生很細心,他寫到了:“葷食鲞肉,每斤食八人;豬腸,每斤食五人。”酒是天天有的。農忙時,每人一杓;平時,每人半杓。 從清初到清末,中國農村用比較好的酒菜招待雇工的習俗,可說沒有大的變化。光緒十年,寫《周莊鎮(zhèn)志》的陶煦,將周莊雇工的伙食標準與清朝初年浙江桐鄉(xiāng)的伙食標準做了比較,結果發(fā)現(xiàn),大致差不多,還略有提高。比如,葷不用豬腸,而改用豬肉了。不用葷的日子,也不是全素,而要上魚的。另外人均食肉量也增加了,清初是八人一斤肉,清末是四人一斤肉。等等。 這基本上是大魚大肉的標準了。中國農民,平時能吃到咸魚加白米飯,已經是富裕農民的身價了。能大塊吃肉,絕對是美味和極品享受。作者1968年下鄉(xiāng)插隊到蘇州市郊的陽澄湖邊,社員一頓三餐,基本是咸菜、咸魚、醬油湯。那時農民吃的菜,僅是下飯的伴侶,有點咸味就好。不象現(xiàn)在,菜是獨立成篇的,可以光吃菜,不吃飯。農民要動到鮮魚、鮮肉了,那就是請客,農民稱呼其為“叫吃飯。” 撰寫《補農書》的楊園先生就自奉甚儉,終身布衣蔬食,但是對雇傭的農民工,照例是酒肉招待的。 江南地主之善待佃農,從明清時期就很明確的了。 從明初開始,朱元璋就在《大誥》中,規(guī)定了田主與雇農的關系,不是主仆、更不是奴隸主和奴隸。雇農或佃農,對田主行兄長之禮。在政治地位上,兩者是平等的?!洞笳a》,是朱元璋對明初刑典案例的講評,具有法律約束作用。 明代消亡后,朱元璋的話當然就不算數(shù)了。這時,雍正皇帝再次規(guī)范了田主與佃農的關系。對田主,主要有兩條,如果紳衿私自對佃戶用刑,革去衣領職銜,打八十板子。如果私占佃戶婦女為婢為妾,處絞刑。而地方官失察,交部議處。對佃戶只有一條,如果佃戶拖欠租銀,欺慢田主,也是八十大板,所欠租銀照數(shù)追回。 佃戶作為弱勢群體,雍正的處分對佃戶顯然是有利的。而紳衿作為地方紳士,他們有話語權,有結交官府的能量,而破壞國家法制的,也常常是他們。 所以,雍正是極英明的,他看得很準。 我在三元村作調查的時候,曾請教過一位年長的農村基層干部,建國時節(jié),他17歲,擔任當?shù)氐膱F支部書記。我問,當時,地主與長工們的關系究竟怎樣? 他說,江南中小地主與周邊的農民們其實維持著一種和諧的社會情態(tài)。 我問,為什么? 他說很簡單啊。地主敢得罪貧苦農民嗎?得罪了,自有人放你田里的水,你敢嗎?我一想,對了。蘇州新村里的有車一族,出車的時候神氣活現(xiàn),晚上車停在新村里,立馬變?yōu)槿鮿萑后w,有人劃你的車,敲破你的車燈玻璃,你都找不到事主。所以,如果有車,最好客氣一點,免得冤家上門。 江南是種水稻的。只要扒個小缺口,一夜之間,稻田水就流光了。江南地主有這個軟檔,他實在沒理由“兇”,比起北方地主種小麥、種高粱的,江南地主的后顧之憂要多得多,所以自然要客氣一點。 楊園先生是那個時代的田主,他知道“善使長工惡使牛”的道理,他也知道“灶頭荒,田頭荒”的道理。所以,地主得與雇農講講吃喝經濟,要端出好肉好飯來侍侯的。 我認識的老農說到為東家做農忙打工,都很樂。這是大吃大喝的季節(jié),也許他一年之中,能放開肚皮吃飯,也就是做幫工的時節(jié)。所以,有東家造屋,修船,需要幫工,大家都很樂意。雇工們吃好夜酒夜飯,還偷偷的帶點粽子、咸鴨蛋回去,給家里人吃。怎么帶?放在褲檔里啊。那個時代,農民都穿老式的大褲襠褲,把褲腳管扎緊,想放多少就可以放多少。農忙時節(jié),粽子、咸鴨蛋都是招待雇工的賤品,東家一般都不計較的,看見了也不說。而農民使了一點小心計,得了些許小便宜,快樂一輩子。逢人就說東家的厚道。最終,還是東家沾了便宜。 行文至此,突然有了這個念頭。那個時代,出去打打短工,是不是很舒服?民國《南匯縣志》上是這樣記錄散工一天的勞作的:“日上三竿,始往主家,早餐既飽,乃相將下田。俄頃晝飯,人給豬肉五方,名曰梅花肉,蔬菜稱是。下午點心,日未落即歸夜飯,先犒以酒,膳用魚蛋,必醉飽而散。中間坐而吸煙者八次,一日力作不滿三時。”(高王凌172) 農忙,也許就是貧農的天堂。 約二十年前,蘇州人雇人在家里做活,大都也中午留飯,下午安排點心的。這習俗就是從鄉(xiāng)間帶來的,并尊為“請師傅”。后來,漸漸的簡化,中飯改折為現(xiàn)金,名為菜金,客氣的說法叫“添只菜”,以表示東家對師傅的尊重,但下午的點心依然是照辦的,一般是一人一客生煎饅頭。這是蘇州民間的傳統(tǒng)了,此事不做,要被街坊鄰居瞧不起的。 現(xiàn)在,家庭請師傅的越來越少,這樣的民風也漸漸的消散了。 |
|
來自: LM0318 > 《870 西洋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