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自慰网亚洲一区二区,亚洲一级在线播放毛片,亚洲中文字幕av每天更新,黄aⅴ永久免费无码,91成人午夜在线精品,色网站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欧洲wwwww在线观看

分享

法國新浪潮:成為不朽,然后死去

 倔強石頭1900 2010-11-06
去年,如火如荼地紀念法國新浪潮50周年;今年年初,“老大哥”埃里克·侯麥的辭世又把新浪潮帶得更遠。




 
文/本報記者陳驚雷
        去年,如火如荼地紀念法國新浪潮50周年;今年年初,“老大哥”埃里克·侯麥的辭世又把新浪潮帶得更遠。
        50年爆發(fā)的洶涌浪潮,和它的導(dǎo)演們,常常被拿出來,分別拿出來。正如特呂弗所言:“新浪潮,從來不是一個學(xué)派或者關(guān)系緊密的小團體,它是一個自發(fā)形成的重要運動,迅速跨越了邊界,傳播到四方。”阿涅斯·瓦爾達和埃里克·侯麥不約而同地說:我們拍的電影不一樣。這很好。
        然后,他們又被迅速遺忘。戈達爾倔強卻不得不承認:“我覺得有一段時期自己的電影成為法國電影的一部分,在那之后我成為所謂的邊緣性存在。”當(dāng)然,長壽的“新浪潮”將領(lǐng)們還在繼續(xù)。2009年,克勞德·夏布洛爾的《貝拉米》參加了柏林電影節(jié),阿倫·雷乃的《野草》參加了戛納電影節(jié),阿涅斯·瓦爾達的自傳體紀錄片《阿涅斯的海灘》獲得“凱撒獎”最佳紀錄片……
        他們是朋友,是對手,是靈感來源。他們是被命名為“新浪潮”的年輕人;或許因為這個命名,他們永遠年輕。以侯麥的話作結(jié):“作為電影人,人們說我是經(jīng)典的——其實,我并不完全同意。”

【現(xiàn)場】
平靜的葬禮
       1月11日,著名導(dǎo)演、法國新浪潮的旗幟人物之一埃里克·侯麥在巴黎辭世,終年89歲。死訊由他的制片人瑪格麗特·梅內(nèi)戈對外宣布。此前,侯麥已入院治療一個星期,而媒體卻對此全然不知,直到消息傳出當(dāng)日才紛紛報道。
        侯麥自1959年拍攝了第一部長片《獅子星座》后,一生共拍攝數(shù)十部影視作品。2007年9月,他的《男神與女神的羅曼史》上映,接受采訪時他表示:“我沒有下一部電影的拍攝計劃了。我現(xiàn)在很難再拍電影了。和年輕時相比,現(xiàn)在準備開拍一部電影真的太累太累。”
        一語成讖,“羅曼史”成為侯麥電影的句點。
        他始終都在用鏡頭訴說男女間情感的復(fù)雜本質(zhì)。
        而后,法國報紙上出現(xiàn)了一連串的追憶文章。法國總統(tǒng)薩科齊致以敬意:“這位偉大的作者將在未來的數(shù)年里繼續(xù)與我們對話并啟發(fā)我們的靈感。”稱其作品“經(jīng)典而浪漫、充滿哲理而反傳統(tǒng)、輕松又嚴肅、多愁善感又具有道德意義。創(chuàng)造了侯麥風(fēng)格,并將繼續(xù)以此形式與世人共存。”
        巴黎電影資料館為紀念侯麥,開始了其電影的回顧展映。
        令人意外的是,當(dāng)年“新浪潮”的伙伴們無一發(fā)表言論,或在媒體上進行回應(yīng),只有一些合作過的演員說了些追憶的話。突然很懷念早在1984年就去世的特呂弗的那句贊美:“我早知道,他是我們之中最棒的一個!”
        經(jīng)歷幾天的蜂擁悼念后,低調(diào)的侯麥又開始淡出人們的視線。1月19日,埃里克·侯麥的葬禮秘密舉行,葬于蒙帕納斯公墓。
        平靜,沒有任何名人到場。

弗朗索瓦·特呂弗
        1932-1984
        作品:《朱爾和吉姆》、《槍擊鋼琴師》、《偷吻》、《阿黛爾·雨果的故事》、《隔壁的女人》、《最后一班地鐵》
        對我來說,明天的電影甚至?xí)茸詡黧w小說更加個人化,像一次懺悔,或者一本日記。年輕的電影人將用第一人稱表達自己,并聯(lián)系起曾經(jīng)發(fā)生在他們身上的故事;那也許是他們的初戀,或者最近一次戀愛;或是他們在政治上的覺醒;一次旅行,一次生病,他們的兵役,他們的婚姻,他們上一次的度假……


雅克·里維特
        1928~
        作品:《不羈的美女》、《秘密的陰謀》、《去了解》

        我們手冊派的人——以特呂弗為發(fā)言代表——得對“作者論”這一神話負責(zé)。不過提出這一言論的年代,正是提倡“人人都可拍片”的年代,這種爭議性、嚇人的言論是為了對抗當(dāng)時扼殺電影的保守僵硬體系。自1959年“新浪潮”爆發(fā)之后,這些說法都變得太表面化。


讓-呂克·戈達爾
        1930~
        作品:《芳名卡門》、《女人就是女人》、《輕蔑》、《已婚女人》、《男性,女性》、《中國姑娘》、《周末》、《關(guān)于她的二三事》

        我屬于“新浪潮”時期,那時我們相信有一個時代正要開始,但經(jīng)過40年后再看,發(fā)現(xiàn)“新浪潮”時代卻已結(jié)束。我覺得,“新浪潮”真正最初的作品是大島渚導(dǎo)演的《青春殘酷物語》,那部電影出來三四年之后我們才看到的,實際上是比我們早的“新浪潮”電影,他做的是和當(dāng)時的電影完全不同的東西。


 
克勞德·夏布洛爾
        1930~
        作品:《惡之花》、《不忠的女人》、《權(quán)力的迷醉》

        新浪潮?它太“浪潮”了,乃至我們都無法辨認!我不太理解人們到底想說什么?,F(xiàn)在感覺那時候我們真的非常孩子氣……那曾是非常模糊的說法……沒有任何共同意識。當(dāng)然,當(dāng)時有很多影片產(chǎn)生。令人難以置信,制片人可以把錢給任何人拍任何東西,簡直是瘋了。而且,這種瘋狂演變成了一個復(fù)興的神話。

阿涅斯·瓦爾達
        1928~
        作品:《流浪女》、《5點到7點的克萊奧》、《拾穗者》

        新浪潮,不是一個流派,不是一個集體。它是那些在1960年代工作的導(dǎo)演的混合體,也是一次比過去電影更廉價、更自由的原創(chuàng)電影大爆發(fā)……那時,我們一大批人突然間冒出來,相同又不同,相同的是我們都很年輕,都拍那種小成本電影……但我們的創(chuàng)作初衷、風(fēng)格、方法和表現(xiàn)形式完全不同。

埃里克·侯麥
        1920-2010
        作品:“道德的故事”系列,“四季”系列,《綠光》、《貴婦與公爵》、《三面間諜》

        你看,現(xiàn)在不再是“新浪潮”的時代了,我們都老了。特呂弗死了,克勞德·夏布洛爾和雅克·里維特最近都拍攝了新片。至于戈達爾,據(jù)我所知,他也在為新片做準備。至于我們是否還有相同的電影理念,或者我們是否還在進步——這可不是我說了算。
 


夏布洛爾和他的“繆斯”伊莎貝爾·于佩爾


戈達爾見碧姬·芭鐸,新浪潮著名導(dǎo)演見新浪潮著名女星


特呂弗執(zhí)導(dǎo)芬妮·亞當(dāng)演戲

【逸事】
這,就是我們理不清的關(guān)系
我和我的朋友們
        弗朗索瓦·特呂弗憑《四百擊》風(fēng)頭正勁之時,27歲;戈達爾拍出《精疲力竭》劃分時代,29歲;路易·馬勒用自然光拍出《通往絞刑架的電梯》,26歲;克勞德·夏布洛爾以《漂亮的賽爾日》,給新浪潮定下美學(xué)標準,28歲;阿涅斯·瓦爾達為新浪潮奏響前奏的《短角情事》,27歲……
        一群年輕的小將,摧朽拉枯,勢不可擋。其中,埃里克·侯麥顯得高大、成熟、安靜,他比這些人大了將近10歲。
        侯麥常拿出薪水給《電影手冊》的一班年輕人用。“他只給我們必須的錢,一分也不多。”他鼓勵大家多看電影,雖然那時候特呂弗更喜歡把時間花費在彈球游戲機上。侯麥對他說:“如果你熱愛電影,就不要把時間浪費在這種靠運氣的玩意上。”
        年輕人親切地稱之為老大哥(BigMomo)。
        “在那個時代,我和我的朋友們,雅克·里維特、夏布洛爾……經(jīng)常一起去電影資料館,??茨切├想娪埃切┎辉偕嫌车姆▏娪昂兔绹娪?。”侯麥回憶當(dāng)年。
        當(dāng)特呂弗和戈達爾的電影嶄露頭角時,侯麥還在為找投資發(fā)愁,只能拍些短片。直到1959年,他才有機會推出處女長片《獅子星座》,當(dāng)時已39歲。
        相較特呂弗、戈達爾等人,侯麥太過低調(diào),很多人都不知道“埃里克·侯麥”只是化名——名和姓分別來自他欣賞的兩位藝術(shù)家,演員、導(dǎo)演埃里克·馮·施特羅海姆和小說家薩克斯·侯麥,甚至連他媽媽都不知道大導(dǎo)演侯麥就是自己的兒子。
        1958年,《電影手冊》的創(chuàng)辦人安德烈·巴贊辭世,侯麥接過主編一職。1963年,雜志左右立場爭斗激烈,侯麥被迫離開。他堅持拍攝自己喜歡的題材——“愛情,就是習(xí)慣,人們并不選擇,選擇是愚蠢的”。
        他的“道德的故事”系列被嘲諷為庸俗保守的通俗劇,唯有特呂弗為他叫好。兩人保持了20多年的友誼,直到特呂弗辭世。
        對于觀點相左的戈達爾,侯麥說:“他是一個純粹的電影作者,但他太遠離大眾了。”到了晚年,兩人的交往才多起來,他們都成了“新浪潮”的遺老:“戈達爾是我的朋友,我們經(jīng)常見面。”
        年輕人喜歡在電影中捧紅漂亮的女星,和她們談戀愛。侯麥卻不用明星,“我極少用很有名的演員,不是很好用?;旧嫌脹]名氣的演員,我喜歡初始狀態(tài)的演員,希望我的演員在我的影片中開始他們的工作。”
        侯麥說自己的電影:“我不會透露故事的一切。更何況,其中并沒什么故事。”這句話很適合他“大隱隱于市”的生活。
        沒有車,出門坐地鐵和巴士;謝絕照相;拍電影時,他不想讓別人知道這是侯麥在拍電影。“人們不認識我,我自然可以和他們打成一片,在公眾場合拍片時,周圍的人也認不出我和我電影中的演員,這樣我們可以在電影中盡量呈現(xiàn)真實的場景。”
        侯麥說過一句很出名的話:“不要怕自己不夠摩登,要懂得怎樣去對抗時代的潮流。”
        別人都在不停變化,侯麥巍然不動。侯麥的御用剪輯師形容精確:“新浪潮中只有他一個還像新浪潮開始時一樣在拍電影,所以也可以說——新浪潮的導(dǎo)演中,侯麥最年輕。”

從深信到疑猜,從體諒到傷害
         《電影手冊》出來的人,最重要的技能之一是“罵人”,特呂弗和戈達爾是個中翹楚。戈達爾把斯坦利·庫布里克的《殺手》視為“二流的黑幫片,優(yōu)秀程度不超過一篇有點兒頭腦的學(xué)生作業(yè)”;特呂弗不甘人后,把安東尼奧尼說成“自以為了解全世界女人內(nèi)心的人”。
        1957年,特呂弗寫了著名的《法國電影在虛假中死去》,兩年后首部長片《四百擊》獲得戛納電影節(jié)最佳導(dǎo)演獎;1960年,戈達爾拍攝了《精疲力竭》,被法國電影界視為當(dāng)代電影的分水嶺。
        此前,戈達爾的短片《水的故事》拿特呂弗拍片剩下的片段剪輯拼湊而成,由于劇情不連貫,戈達爾用了極端跳躍的剪輯,營造意識流的感覺;《精疲力竭》的15頁劇本也是特呂弗寫的,戈達爾在短短四周內(nèi)拍完,只花了正常電影拍攝花費的三分之一。
        只是,對電影的分歧讓兩哥們的矛盾越來越深,罵戰(zhàn)升級。
        戈達爾評論特呂弗:“我覺得特呂弗絕對不懂拍電影,他只拍了一部真正與他有關(guān)的影片,就是《四百擊》,之后就停了,以后他只不過在講故事罷了。”
        特呂弗對戈達爾性格上的缺點簡直深惡痛絕:“戈達爾控制不了他的嫉妒。我猜他現(xiàn)在為了罵我,晚上都睡不著覺。他很有才氣,但我們要原諒他的卑鄙。”并斬斷往日的情分:“即便在新浪潮時期,友誼對于讓-呂克·戈達爾來說也只有一個意義。他非常聰明而且很會裝蒜,大家都原諒他的心胸狹窄,但所有人都能證明,他那不可掩藏的小心眼在那時就已經(jīng)有了,你總需要幫助他,為他提供服務(wù),然后等待著他的回報。”
        1973年,《日以繼夜》上映,他和戈達爾的關(guān)系徹底完蛋。
        戈達爾看完《日以繼夜》,不留情面地狠毒攻擊,在給特呂佛的信的最后挑釁道:“如果你想討論一下,也行。”此前,特呂弗十分看重戈達爾的評價,他這次用一封20頁的長信回敬:“你假惺惺的左翼立場掩蓋不住你骨子里的精英主義。”信的結(jié)尾,以牙還牙:“如果你想討論一下,也行。”此后,特呂弗進入導(dǎo)演生涯的自我懷疑期。
        戈達爾對特呂弗回歸主流風(fēng)格的電影極盡嘲諷,順帶了他的私生活:“特呂弗從事電影的過程實在很怪異。假如將他的真實生活搬上銀幕,一定是部精彩杰作,制作費也一定不便宜。……比較他初期寫的文章和他現(xiàn)在拍的電影,兩者簡直是天壤之別?;蛟S,是他的想法變了?不過,他至少要交代一下改變的理由吧。”
        1970年代中,戈達爾和特呂弗在紐約一間旅館偶遇。戈達爾這樣回憶:“特呂弗拒絕與我握手,我們正好在大廳門前等出租車,他裝作根本沒看見我。”
        1980年,戈達爾主動和解,寫了信給特呂弗,以及自己不遺余力痛罵過的夏布洛爾和雅克·里維特,委婉地邀請他們到瑞士會面:“難道我們之間真的不能進行一次‘交談’嗎?到底有什么分歧嗎?我非常想聽到你們談?wù)撐覀冸娪暗恼鎸嵚曇簟?#8221;
        沒想到這一舉動激發(fā)了特呂弗的“寫作”潛能,他又寫了封很長的信,歷數(shù)被戈達爾罵的法國電影人,建議戈達爾請他們一同參加本次的瑞士會面,在信的最后,更建議戈達爾拍一部自傳電影:“名字就叫《一坨屎就是一坨屎》。”
        對這一切紛爭,在特呂弗去世后,戈達爾緘口不再談。

搞電影和談戀愛的先后關(guān)系
        1952年,22歲的克勞德·夏布洛爾肺部感染,跑去瑞士養(yǎng)病。和所有的浪漫故事一樣,他遇見了一位女孩。“我墜入愛河,她也深愛著我。好笑的是,漸漸地我還發(fā)現(xiàn)她挺有錢,不,應(yīng)該是非常有錢!”
        結(jié)婚后,老婆大人不希望夏布洛爾去工作,于是那幾年中,夏布洛爾只是“讀書,畫畫,聽音樂,偶爾為《電影手冊》做點事”。
        1957年,由于父親的遺產(chǎn),夏布洛爾也成了“富二代”。1958年,羅伯特·羅西里尼開展了一個項目,號召青年導(dǎo)演寫劇本,中標者將獲得資助——使用16mm攝影機拍攝電影。
        28歲的夏布洛爾覺得,這也太簡單了吧!于是,按羅西里尼的口味,他寫了個15頁的劇本,結(jié)果卻沒通過。夏布洛爾火大了,干脆回家找老婆要了64000美金,讓老婆當(dāng)制作人,自己玩。
        夏布洛爾掌握資金,電影在名為“薩登特”的小村子里實景拍攝。這個景地,其實是夏布洛爾和家人的避暑度假之地。沒上過一天電影學(xué)院的課,沒拍過一部短片的夏布洛爾,竟然成功地拍攝了一部新浪潮的開山作。這,就是著名的《漂亮的賽爾日》。
        影片拍出來后,得到了法國國家電影中心的“電影資助委員會”,獲得7萬美金的“優(yōu)質(zhì)電影獎金”。而后,片子被拿到戛納放映,引起發(fā)行商的興趣,付了5萬美金合約預(yù)付款。電影還沒正式公映,已經(jīng)賺了一倍錢。
        夏布洛爾的老婆發(fā)現(xiàn)自己的男人還是個能賺錢的藝術(shù)家。
        之后,夏布洛爾為《電影手冊》的好友們出錢出力。侯麥(《獅子星座》)和里維特(《巴黎屬于我們》)都由夏布洛爾出手相助。
        1958年,里維特的《巴黎屬于我們》為資金所困,特呂弗表述當(dāng)時的窘境:“30個角色,30個外景地,夜戲和黎明戲。他既沒有秘書,也沒有經(jīng)紀人、汽車,有的只是些小錢。”不差錢的夏布洛爾正拍攝《表兄弟》,就把自己劇組的膠片拿給里維特用,之后和特呂弗做了此片的聯(lián)合制片。
        夏布洛爾是“利用”女人拍電影,戈達爾則是“利用”電影談戀愛。拍完《精疲力竭》后,戈達爾為下部電影《小兵》招募演員,準備海選。一位在《精疲力竭》時就有過接觸的女孩安娜·卡列娜出現(xiàn)在了他的眼前。戈達爾裝腔作勢打量了卡列娜一眼,就內(nèi)定了:“你適合這個角色,我們明天簽合同。”
        卡列娜當(dāng)時有男友,這個男友直覺靈敏,決定一起加入劇組,當(dāng)了一名攝影師。但,這一切都不能阻擋戈達爾的心,他利用導(dǎo)演的權(quán)力,和姑娘眉來眼去,時常一大清早打電話給劇組宣布自己“今日沒思路”,取消整天的拍攝,以此來拖延拍攝時間。
        鋪墊鋪好,就等下手。某天吃飯,戈達爾和卡列娜,及卡列娜男友都在。戈達爾從桌子底下抓住卡列娜的手,塞給她一張紙條。離開時,卡列娜打開紙條,上面寫著:我愛你??心鹊哪杏岩话褗Z過紙條,大罵戈達爾,并對女友說:“你不會去的,你不了解他!”卡列娜說:“可我愛他!”然后,頭也不回搬出公寓,離開男友,和戈達爾住一塊去了。

【名稱解釋】
        《電影手冊》 1950年,電影理論家與影評家安德烈·巴贊(1918—1958)創(chuàng)辦了《電影手冊》,創(chuàng)刊之初就定下了雜志的基調(diào)。巴贊批評戰(zhàn)后法國電影只重浮華、商業(yè)性,依賴大制作和明星獲得利潤的作法;倡導(dǎo)年輕的電影工作者拍攝直面生活、樸實無華的寫實作品?!峨娪笆謨浴烦TO(shè)的欄目主要有“作者研究”、“影片分析”、“導(dǎo)演訪談”,以及對不同民族和國家的電影的深度報道。
        法國新浪潮 1958年,在法國,安德烈·巴贊主編的《電影手冊》聚集了一批青年編輯,他們深受薩特的“存在主義”哲學(xué)思潮影響,提出“主觀現(xiàn)實主義”的口號,反對過去影片中的“僵化狀態(tài)”,反對所謂“優(yōu)質(zhì)電影”;強調(diào)導(dǎo)演的“個人風(fēng)格”,提出“作者電影”的口號。手法上廣泛采用能夠表達人的主觀感受和精神狀態(tài)的長鏡頭、移動攝影、畫外音、內(nèi)心獨白、自然音響,甚至違反常規(guī)的晃動鏡頭,“跳接”、“跳剪”等。
 

【手記】
老人與女人

        去年5月,參加戛納電影節(jié),早知道有阿倫·雷乃的新片《野草》,一聽名字,直覺很“詩意”,心里暗暗給它打了個悶片的標記。
        阿倫·雷乃的《去年的馬里昂巴德》看得我睡去醒來,一遍又一遍。他竟還說這“不過是混合這感覺與體察”的現(xiàn)實世界。如今他77歲高齡,又將是如何冗長而哲學(xué)化的體悟啊!
        早晨錯過了首映,傍晚在電影宮旁的小廳里加映一場。隊伍排得老長,我不抱任何希望——沒想到,竟然最后一個進場,坐到最后一個位置——第四排最左邊。
        更沒想到,電影簡單、好懂。一對老年男女,心懷第二春,為虛幻的愛情折騰來折騰去,心念轉(zhuǎn)動,精神出軌。一派法國浪漫情懷,還不帶任何道德束縛的那種??赐暌恢睉岩蛇@是不是阿倫·雷乃的作品。以為他要拍一個本屆戛納電影節(jié)最晦澀的電影,沒想到卻是最易懂的小品。
        記者會上看到阿倫·雷乃,他穿了件紅色襯衫,很襯一頭銀發(fā),蒼白皮膚,連老人斑都熠熠生輝。畢竟年事已高,發(fā)布會久了,有點坐不住,不接受任何采訪,匆匆離場,也不給諸位苦苦等待的粉絲簽名。旁邊有記者勸:“年紀大了,別為難老人家了。”
        以為阿倫·雷乃一直先鋒下去,沒想到這次來了個大逆轉(zhuǎn),“老來俏”。
        蔡明亮的參賽片《臉》帶著“致敬新浪潮,致敬特呂弗”的口號而來,請了特呂弗《四百擊》中的“安托萬”讓·皮埃爾·利奧德——他如今已經(jīng)片約很少了,另一位是特呂弗最后的愛人芬妮·亞當(dāng)——她如今已和一名監(jiān)制生有一女。
        一切都已跨過去了。
        因為《臉》的緣故,采訪到芬妮·亞當(dāng)。在一家餐廳內(nèi),聽到高跟鞋聲漸近,回頭一看,正是芬妮·亞當(dāng)。身材和銀幕上一樣高大。近處看芬妮·亞當(dāng)?shù)哪?,已布滿皺紋,雖然她很仔細地化了妝。很沒禮貌地問及對年齡的看法,她毫不介意:“我一點也不在乎變老這件事情,人總是慢慢變老,最后死去。與其在死之前抱怨操心,還不如好好享樂。”
        說話時,她不停打著響指。模糊地明白了為什么特呂弗會愛上這個算不上美麗的女子。
        芬妮·亞當(dāng)?shù)挠⒄Z有濃重的法國口音,聳了聳肩,談到蔡明亮的《臉》:“說實話,我也沒看懂。我并不知道他拍的是什么。”這不重要,就像她參與了很多新浪潮導(dǎo)演的作品,但“未必都明白”。演員重要的從不是理解導(dǎo)演,而是達到導(dǎo)演需要的表達。就像凱瑟琳·德納芙,被一眾導(dǎo)演塑造成“白日美人”,知性代表,卻因為寫了本書《A l’ombre de moi-meme》,露出“馬腳”,被《費加羅報》諷為“如瑪麗蓮·夢露想冒充知識分子一般可笑”。
        特呂弗1984年病逝在芬妮·亞當(dāng)懷中。對特呂弗,芬妮的評價只有作為女演員的贊美。有些事情她更愿意留給自己,另一些則應(yīng)該隨它淡卻。如今她滿懷熱情當(dāng)起導(dǎo)演,處女作已經(jīng)出爐,名為:《Ashes and Blood》(余燼與鮮血)。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luò)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dǎo)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