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子曰:“管仲1之器2小哉。” 或曰:“管仲儉3乎?”曰:“管氏有三歸4,官5事4不攝7,焉得儉?” “然則管仲知禮乎?”曰:“邦君8樹塞門9,管氏亦樹塞門。邦君為兩君之好,有反坫10,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 【譯文】孔子說:“管仲的氣量、度量是很小的。” 有人便問道:“管仲能自我約束嗎?”孔子回答說:“管仲娶了三姓的女子,而且其館舍之使用不善于整理、整頓,怎么能稱得上是自我約束呢?” 又有人問:“然而管仲懂得禮嗎?”孔子說:“作為諸 【說明】前兩節(jié)孔子批評了“禮”的虛有其表。本節(jié)對“禮”的認識則又更深進一步。“禮”的虛有其表不僅在 —————————————————— 【注釋】1.管仲:名夷吾,字仲(前?~645年)。齊穎上(穎水之濱)人。春秋時齊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出身微賤。輔佐齊桓公實行了一系列重大的政治和社會改革,使齊桓公成為春秋時期第一個霸主。管仲的對內(nèi)、對外政策,將守舊與革新結合為一體,具有明顯的兩重性、過渡性。但他畢竟輔佐齊桓公,建立了霸業(yè)。早于孔子近一百年?!睹献?#183;公孫丑上》:“夫子當路於齊,管仲、晏子之功,可復許乎?”《荀子·仲尼》:“倓然見管仲之能足以托國也,是天下之大知也。” 2.器:《管子·七法》:“治民有器,為兵有數(shù)。”《晉書·張華傳》:“器識弘曠,時人罕能測之。”這里用為氣量、度量之意。 3.儉:《左傳·莊公二十四年》:“儉德之共也。”《左傳·僖公二十三年》:“嚴公子廣而儉,文而有禮。”《老子·六十七章》:“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論語·學而》:“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易·否·象傳》:“君子以儉德避難。”《孟子·離婁上》:“恭者不侮人,儉者不奪人。”《荀子·非十二子》:“儉然,恀然,輔然,端然,訾然,洞然,綴綴然,瞀瞀然,是子弟之容也。”《說文》:“儉,約也。”這里用為自我約束,不放縱,儉樸之意。 4.歸:《詩·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詩·邶風·式微》:“式微式微!胡不歸?”《詩·齊風·南山》:“魯?shù)烙惺?,齊子由歸。”《禮記·禮運》:“女有歸。”《公羊傳·隱公二年》:“婦人謂嫁曰歸。”《說文》:“歸,女嫁也。”本義為女子出嫁之意。這里是說管仲娶了三姓的女子。 5.官:《易·隨·初九》:“官有渝,貞,吉。出門交有功。”《管子·問》:“而造修之官,出器處器之具。”《字匯·宀部》:“官,官舍曰官。”《說文》:“官,吏事君也,從宀,從阜。猶眾也,此與師同義。”俞樾以為“官”乃“館”之古文,以宀覆阜,猶眾也。揚樹達《積微居小學金石論叢》:“官字從宀,凡從宀之字皆以屋室為義。官字下從阜,蓋象同盧列舍之形,謂臣吏所居,后乃引申為官職之稱?!吨芏Y》官府都鄙并稱,是其本義也,”這里用指為周時貴族所居之房屋、館舍之意。 6.事:《管子·君臣上》:“吏嗇夫任事,民嗇夫任教。”《論語·顏淵》:“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國語·魯語下》:“備承事也。”《荀子·正名》:“不事而自然謂之性。”《韓非子·解老》:“事大眾而數(shù)搖之,則少成功。”《史記·傅靳蒯成傳》:“坐事國人過律。”這里用為使用、役使之意。 7.攝:《論語·鄉(xiāng)黨》:“攝齊升堂,鞠躬如也。”《荀子·大略》:“朋友攸攝,攝以威儀。”《史記·魏公子列傳》:“侯生攝敝衣冠,直上載公子上坐。”如:攝衣(整飭衣裝),攝衽(整飭衣襟),攝袂(整理衣袖)等,這里用為整理、整頓之意。 8.邦君:指諸侯國的國君。 9.樹塞門:樹:樹立。塞:蔽。塞門,在門前設屏,間隔內(nèi)外視線,同現(xiàn)代的照壁相類似。 10.坫:(din店)古代君主接待別國國君宴飲時,放置飲完酒后的空杯子的土臺。 |
|
來自: 傳統(tǒng)文化網(wǎng)站 > 《八佾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