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漢語》通論 [郭錫良主編 第七章 近體詩律說略
第七章 近體詩律說略 所謂古體詩,一般是指模仿漢魏六朝古詩的作品。漢魏六朝的詩歌包括樂府、民歌和文人的詩作。近體詩也叫今體詩,指唐初形成的格律詩。唐代及唐以后的詩人除了寫近體詩外,也寫古體詩。古體詩又稱古風。 一、古體詩
古體詩的特點有三:
(一)不限句數(shù)、字數(shù),有四言、五言、七言、和雜言。
四言詩如曹操的《短歌行》: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當以慷,憂思難忘。
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
五言古詩也稱五古,如陶潛的《結(jié)廬在人境》:
結(jié)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而,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
七言古詩也稱七古,如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北風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
雜言詩有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甚至七言以上。如李白的《蜀道難》:
噫吁嘻!危呼高哉!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爾來四萬八千歲,不于秦塞通人煙。……
還如李白的《將進酒》: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靜悲白發(fā),朝如青絲暮成雪。人生得意需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二)押韻要求較寬,可用平聲韻也可用仄聲韻,可以隔句押韻,也可句句押韻;可以一韻到底,也可以幾句一換韻,也可以臨韻相押。例如:
《燕歌行》(句句為韻) 曹丕
秋風蕭瑟天氣涼(陽),草木搖落露為霜(陽)。
群燕辭歸雁難翔(陽),廿君客游思短腸(陽)。
慊慊思歸戀故鄉(xiāng)(陽),君何淹留寄他方(陽)。
賤妾煢煢守空房(陽),憂來思君不能忘(漾)。
不覺淚下沾衣裳(陽),授琴鳴弦發(fā)清商(陽)。
短歌微吟不能長(陽),明月皎皎照臥床(陽)。
星漢西流夜未央(陽),牽??椗b相望(漾)。
爾獨何辜限河梁(陽)?
《琵琶行》(中途換韻) 白居易
潯陽江頭夜送客(陌),楓葉荻花秋瑟瑟(櫛)。
主人下馬客在船(仙),舉酒欲飲無管鉉(先)。
醉不成歡慘將別(薛),別時茫茫江浸月(月)。
忽聞水上琵琶聲(),主人忘歸客不發(fā)(月)。
(三)平仄比較自由。例如:
《迢迢牽牛星》 古詩十九首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
――――― ―――△△
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
――△△△ △△△―△
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 △△――△
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
―△―△△ ―△△△△
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 △△△△△
第一句用三平調(diào),第三、八、十句用三仄調(diào),整首詩失對失粘。
(四)對仗十分隨意,例如上例,第一句與第二句,第三句與第四句對仗,以下各句都不用對仗。
二、近體詩
(一)近體詩的分類
近體詩又稱格律詩,包括律詩、絕句、排律三大類。律詩指七律和五律,絕句指七絕和五絕。絕句由律詩截取而成,故名。排律又稱長律,是律詩的延長。排律一般是五言的,七言的很少。
近體詩的句數(shù)、字數(shù)都有限定(排律的句數(shù)在八句以上),其具體情況如下:
五律——八句,每句五字,共40字。
七律——八句,每句七字,共40字。
五絕——四句,每句五字,共20字。
七絕——四句,每句七字,共28字。
排律——句數(shù)超過八句,每句字數(shù)為五字或七字。
(二)近體詩的結(jié)構(gòu)
近體詩中的律詩共八句,其中一、二句稱作首聯(lián),三、四句稱作頷聯(lián),五、六句稱作頸聯(lián),七、八句稱作尾聯(lián)。每聯(lián)的第一句稱作出句,第二句稱作對句。絕句是截取律句的一半,所截部分的結(jié)構(gòu)與律詩相同。此舉律詩五言、七言各一例:
杜甫《春望》
國破山河在,
首聯(lián)
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
頷聯(lián)
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
頸聯(lián)
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
尾聯(lián)
渾欲不勝簪。
劉禹錫《西塞山懷古》
王浚樓船下益州,
首聯(lián)
金陵王氣黯然收。
千尋鐵鎖沉江底,
頷聯(lián)
一片降幡出石頭。
人世幾回傷往事,
頸聯(lián)
山形依舊枕寒流。
今逢四海為家日,
尾聯(lián)
故壘蕭蕭蘆荻秋。
三、近體詩的用韻
近體詩的用韻特點有以下幾種情況:
1.近體詩的用韻合于平水韻。
隋代陸法言的《切韻》是隋唐時通用的韻書,分韻為193韻(唐時王仁昫的《刊繆補缺切韻》增加到195韻),因分韻太細,所以唐時就由官方規(guī)定某些讀音相近的韻可以同用。到了宋代,由官方組織對《切韻》重修,重修后的《切韻》改稱《廣韻》,分韻為206韻,比《切韻》更細,但同時又明確規(guī)定某些相近的韻可以同用。例如:
一東獨用 二冬鐘同用 三鐘 四江獨用
五支脂之同用 六脂 七之
到了南宋,江北平水人劉淵著《壬子新刊禮部韻略》,索性將《廣韻》中規(guī)定可以同用的韻合并為一韻,成了一○七韻。在此以前,金人平水書籍(官名)王文郁著《平水韻略》,根據(jù)同樣的原則將《廣韻》合并為一○六韻,此后出現(xiàn)的各種詩韻,分韻都是一○六韻,簡稱“平水韻”。平水韻的分韻情況是:上平聲十五韻,下平聲十五韻,上聲二十九韻,去聲三十韻,入聲十七韻。其中平聲的韻目是:
上平聲
一東 二冬(鐘) 三江 四支(脂之)
五微 六魚 七虞(模) 八齊
九佳(皆) 十灰(咍) 十一真(諄臻) 十二文(欣)
十三元(魂痕) 十四寒(桓) 十五刪(山)
下平聲
一先(仙) 二蕭(宵) 三肴 四豪
五歌(戈) 六麻 七陽(唐) 八庚(耕清)
九青 十蒸(登) 十一尤(侯幽) 十二侵
十三覃(談) 十四鹽(添嚴) 十五咸(銜凡)
“平水韻”雖出現(xiàn)在南宋,但它的分韻符合唐人用韻的實際情況。例如:
李商隱《無題》 東韻(平水韻)
昨夜星辰昨夜風,(東)畫樓西畔桂堂東。(東)
身無彩鳳雙飛翼, 心有靈犀一點通。(東)
隔座送鉤春酒暖, 分曹射覆蠟燈紅。(東)
嗟爾聽鼓應官去, 走馬蘭臺類轉(zhuǎn)蓬。(東)
劉長卿《送李中丞歸漢陽別業(yè)》 支韻(平水韻)
流落征南將, 曾驅(qū)十萬師。(脂)
罷歸無舊業(yè), 老去戀明時。(之)
獨立三邊靜, 輕生一劍知。(支)
茫茫江漢上, 日暮欲何之?(之)
朱慶馀《宮詞》 元韻(平水韻)
寂寂花時閉院門,(魂)美人相并立瓊軒。(元)
含情欲說宮中事, 鸚鵡前頭不敢言。(元)
李商隱《登樂游原》 元韻(平水韻)
向晚意不適, 驅(qū)車登古原。(元)
夕陽無限好, 只是近黃昏。(魂)
2.用韻的位置
近體詩用韻的位置規(guī)定在二、四、六、八句的末一字。第一句的末字可用韻亦可不用,沒有嚴格的限制。從習慣上說,五言的第一句一般不用韻,七言的第一句一般用韻。
3.一韻到底,中途不許換韻
以下兩首詩,從句數(shù)、字數(shù)、對仗看很像律詩,但由于中途換韻,平仄也不合律,故數(shù)古風(古詩):
王勃《滕王閣》
滕王高閣臨江渚(語),
―――△――△
佩玉鳴鸞罷歌舞(麌)。
△△――△―△
畫棟朝飛南浦云(麌),
△△―――△―
珠簾暮卷西山雨(麌)。
――△△――△
閑云潭影日悠悠(尤),
―――△△――
物換星移幾度秋(尤)。
△△――△△―
閣中帝子今何在,
△―△△――△
檻外長江空自流(尤)。
△△―――△―
孟浩然《夜歸鹿門歌》
山寺鳴鐘晝已昏(元),
―△――△△―
漁梁渡頭爭渡喧(元)。
――△――△―
人隨沙岸向江村(元),
―――△△――
余亦乘舟歸鹿門(元)。
―△―――△―
鹿門月照開煙樹,
△―△△――△
忽到龐公棲隱處(御)。
△△―――△△
巖扉松徑長寂寥,
―――△―△―
唯有幽人獨來去(御)。
―△――△―△
4.用平聲韻
律詩都用平聲韻,如果用了仄聲韻或平仄不合律,就不是律詩。例如:
(1)古絕
古絕不收律詩格律的束縛,屬古體詩的一種,例如:
李紳古風二首
其一
春種一粒粟,
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閑田,
農(nóng)夫猶餓死。
其二
鋤禾日當午,
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
粒粒皆辛苦。
第一首一二句后三字都用了仄聲,第二首“誰知”一句連用五個平聲,此外兩首詩均用了仄聲韻。
五言古絕很常見,七言古絕則比較少見,例如:
杜甫《三絕句》
其一
前年渝州殺刺史,
今年開州殺刺史。
群盜相隨劇狼虎,
食人更肯留妻子。
其二
二十一家同入蜀,
惟殘一人出駱谷。
自說二女嚙臂時,
回頭卻向秦云哭。
其三
殿前兵馬雖驍雄,
縱暴略與羌渾同。
聞道殺人漢水上,
婦女多在官軍中。
一二首詩都用的是仄聲韻。第一首前二句的前二拍的平仄沒有交替,后三字全為仄聲。第二首第二句的后三字全為仄聲。另外一二首詩的上下二聯(lián)均失粘。
(2)古風式的律詩
古風式的律詩有意與近體詩相區(qū)別,其特點主要有:
a.有意多用拗句,少用律句,造成失粘失對。
b.常用三平調(diào)、三仄調(diào)及“平仄平”、“仄平仄”式。
盡管古風式的律詩與近體詩有這些不同,但由于其押韻、對仗同于律師,且多數(shù)句子的節(jié)拍叔平仄相間,故仍算做律詩。例如:
崔顥《黃鶴樓》
昔人已乘黃鶴去,
△―△――△△
此地空余黃鶴樓。
△△―――△―
黃鶴一去不復返,
―△△△△△△
白云千載空悠悠。
△――△―――
晴川歷歷漢陽樹,
――△△△―△
芳草萋萋鸚鵡洲。
―△―――△―
田暮鄉(xiāng)關(guān)何處是,
△△―――△△
煙波江上使人愁。
―――△△――
李白《登金陵鳳凰臺》
鳳凰臺上鳳凰游,
△――△△――
風去臺空江自流。
△△―――△―
吳宮花草埋幽徑,
―――△――△
晉代衣冠成古丘。
△△―――△―
三山半落青天外,
――△△――△
二水中分白鷺洲。
△△――△△―
總為浮云能蔽日,
△△―――△△
長安不見使人愁。
――△△△――
這種詩體開始是律詩尚未定型時的產(chǎn)物,后來一些詩人也模仿這種詩體,但為數(shù)很少。
四、近體詩的平仄
“平仄”是近體詩中最重要的因素。律詩與古體詩區(qū)別的最重要的特點不是句數(shù)、字數(shù),也不是對仗和押韻,而是平仄。例如下面一首詩很像律詩,但實際上是一首古風:
常建《宿王昌齡隱居》
清 溪 深 不 測,
― ― ― △ △
隱 處 惟 孤 云(文)。
△ △ ― ― ―
松 際 露 微 月,
― △ △ ― △
清 光 猶 為 君(文)。
― ― ― △ ―
茅 亭 宿 花 影,
― ― △ ― △
藥 院 滋 苔 紋(文)。
△ △ ― ― ―
余 亦 謝 時 去,
― △ △ ― △
西 山 鸞 鶴 群(文)。
― ― ― △ ―
這首詩共八句,每句五言,一韻到底,五六句對仗工整,這些都合乎律詩的要求,但是第二六句用了三平調(diào)。三平調(diào)是古風的專用形式,所以此詩不能算作律詩,而是古體詩,據(jù)此可見“平仄”是決定律詩性質(zhì)的最重要的因素。因此,要通曉近體詩的制作規(guī)則,就必須首先掌握平仄的運用技巧。
1.什幺叫平仄?
中古有四個聲調(diào),即平上去入。這四種聲調(diào)的具體調(diào)值是什幺,現(xiàn)在已無從得知,明真空的《玉鑰匙門法歌訣》中描寫說:“平聲平道莫低昂,上聲高呼猛烈強,去聲分明哀遠道,入聲短促急收藏。”通過這種描寫我們大體可以想象中古平聲的調(diào)值是平直的,而上去入三聲的調(diào)值則是短曲不平的。根據(jù)追求詩句音響效果的需要,古人將四聲分為兩類,其中平聲為一類,其音色比較平直可以延長,古人把它稱作“平”;上去入為一類,其音色有一個共同點,比較短,不可以延長,與平聲相反,古人將此三聲統(tǒng)稱為“仄”。“仄”就是傾斜、不平的意思。“平仄”的概念是古人為了追求詩歌的音樂美而提出的。平仄在詩句中的交替使用,使詩句的音色避免了平直、呆板和單調(diào),達到了起伏回環(huán),抑揚頓挫的音響效果。
2.律句的節(jié)奏
節(jié)奏使音樂中交替出現(xiàn)的有規(guī)律的強弱快慢現(xiàn)象。在律詩中,所謂交替出現(xiàn)的有規(guī)律的強弱快慢現(xiàn)象就是通過平仄的交替使用來體現(xiàn)的。所謂平仄交替是以節(jié)拍為單位進行交替的而不是一單字為單位進行交替,如平平/仄仄/平平,或仄仄/平平/仄仄。律句除句末一字外均由兩個字構(gòu)成一個節(jié)拍,每個節(jié)拍即為一個交替單位。有的書上把節(jié)拍叫做音步。句子最后一個字一位在句尾,念完一句后需要停頓一下,差不多延長半拍,所以最后一個字獨立為一拍。五言律詩共有三個節(jié)拍,即二二一,詩例如“白日—依山—盡”。七言律詩共有四個節(jié)拍,即二二二一,詩例如“沉舟—側(cè)畔—千帆—過”。組成節(jié)拍的兩個字可以同是平聲或仄聲,也可以是平仄不同的兩個字。節(jié)拍由平仄不同的兩個字組成時,節(jié)拍的性質(zhì)取決于后一字的聲調(diào),如“仄平”算平聲拍,“平仄”算仄聲拍,因為后一字是在節(jié)奏點上,起著定音的作用。也正是由于這個原因,律詩對每一節(jié)拍中的二個字平仄的要求特別嚴格,其平仄不能變動,對第一字的要求則比較寬松,常常平也可,仄亦可。
律句的意義單位常與節(jié)奏單位保持一致,例如: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但是也有意義單位不能與節(jié)奏單位保持一致的情況,例如: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意義單位)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節(jié)奏單位)
律句的意義單位常常會跨越兩個節(jié)奏單位,又是節(jié)奏單位也會跨越意義單位,例如:
二十四橋——明月——夜。(意義單位)
二十——四橋——明月——夜。(意義單位)
相見時——難——別——亦難。(意義單位)
相見——時難——別亦——難。(意義單位)
盡管律句的意義單位有多種情況,但律句的節(jié)奏形式只有一個,在意義單位與節(jié)奏單位相吻合的情況下,應該盡量按照節(jié)奏單位去誦讀。如意義單位與節(jié)奏單位發(fā)生矛盾,誦讀是應讓意義單位盡量服從節(jié)奏單位,例如“野火燒不盡”應讀成:
野火——燒不——盡
“二十——四橋——明月——夜”應讀成:
二十——四橋——明月——夜
有些教課書上把“平平平仄仄”和“仄仄仄平平”這兩種基本句式的節(jié)奏分別理解為: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還有些教材上認為近體詩的句式往往以三字結(jié)尾,最后三字保持相對的獨立性,同時認為這三字的節(jié)奏可以細分為二一或一二,例如:
天意——憐——幽草,人間——重——晚晴。 李商隱《晚晴》
局促——常悲——類——楚囚,遷流——還嘆——學——齊優(yōu)。 陸游《黃州》
這些看法都是值得商榷的,應為這種劃分,從形式上破壞了以兩個字為一個單位的平仄交替原則,請看: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按照這種劃分,第一、二個節(jié)拍全成了平聲或仄聲,這就談不上平仄交替了。
3.律句平仄的基本格式
律句的平仄的基本格式有四種,五言詩的基本格式是:
甲式:△△/――/△(仄起仄收式) 乙式:――/△△/―(平起平收式)
丙式:――/―△/△(平起仄收式) 丁式:△△/△―/―(仄起平收式)
其中甲、乙兩式完全符合平仄交替的原則。丙、丁兩式的前兩個節(jié)拍平仄也是交替的,唯有后兩個節(jié)拍沒有做到平仄交替,這是不得已的。因為丙式的特點是“平起仄收”,第一個節(jié)拍是平,第二個節(jié)拍只能用仄才能與第一個節(jié)拍交替,第二節(jié)拍為仄,就只好與第三個必須是仄的節(jié)拍相重了。同理,丁式的特點是“仄起平收”,第一個節(jié)拍是仄,第二個節(jié)拍用平才能與之交替,第二個節(jié)拍用平,也就只能和第三個必須是平的節(jié)拍相重了。按說丙式的第二個節(jié)拍應為“仄仄”,但這樣處理會造成句末三字全為仄聲的現(xiàn)象。句末三字全用仄聲是古風的常用句式,律句應盡量避免(也可以不避,唐人的律詩中有些是不避的,如杜審言《和晉陵陸丞早春游望》“云平霞平出仄海仄署仄,梅柳渡江春” ;王維《送梓州李使君》“山平中平一仄夜仄雨仄,樹杪白重泉”等),所以將第二拍的第一個字改換成了平聲,這樣就成了“平平平仄仄”的句式。第二拍的第一字由于不在節(jié)奏點上,所以改換成平聲并不影響該節(jié)拍的性質(zhì)。丁式句的第二個節(jié)拍按說也可以用“平平”,但這樣處理就會出現(xiàn)三平調(diào)(句末三字連用三個平聲),三平調(diào)詩家大概以為其音色比較平直松弛,缺乏變化和力度,故規(guī)定應堅決避免[1],是所謂大忌。于是將第二拍的第一個字改換成仄聲(同樣因為該字不在節(jié)奏點上),這樣既不影響第二個節(jié)拍的性質(zhì),同時又避免了三平調(diào)。
七言詩基本句式的排法與五言基本句式基本相同,只是根據(jù)平仄交替的原則在五言基本句式之前增加一個節(jié)拍而已。
甲式:――/△△/――/△(仄起仄收式) 乙式:△△/――/△△/―(平起平收式)
丙式:△△/――/―△/△(平起仄收式) 丁式:――/△△/△―/―(仄起平收式)
4.律詩平仄的排列法
以上講的是一句律詩中平仄的排列規(guī)則,下面我們要講的是一首律詩中的排列規(guī)則。弄明白了一句律詩中的平仄規(guī)則,一首律詩的平仄規(guī)則便很容易掌握。一首律詩的排列規(guī)則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句話:
(1)一句之中平仄相間;
(2)一聯(lián)之中平仄相對;
(3)兩聯(lián)之間平仄相粘;
(4)押韻句末字為平聲,非押韻句末字為仄聲。
所謂“一句之中平仄相間”,是指每一律句中個節(jié)拍之間要平仄交替,即前一節(jié)拍為仄聲,后一節(jié)拍就要換用平聲。反之,前一節(jié)拍用平聲,后一節(jié)拍就要換用仄聲。例如:
仄仄/平平/仄 (國破山河在)
平平/仄仄/仄平/平 (勸君更盡一杯酒)
所謂“一聯(lián)之中平仄相對”,是指每一聯(lián)中對句與出句的平仄要構(gòu)成對立關(guān)系。如果出句的第一個節(jié)拍為仄聲,那幺對句的第一個節(jié)拍便要使用平聲。反之,出句的第一節(jié)拍為平聲,對句的第一節(jié)拍便應使用仄聲,例如:
仄仄/平平/仄 (國破山河在)
平平/仄仄/平 (城春草木深)
平平/仄仄/平平/仄 (勸君更盡一杯酒)
仄仄/平平/仄仄/平 (西出陽關(guān)無故人)
所謂“兩聯(lián)之間平仄相粘”,是指上聯(lián)對句的第一節(jié)拍要與下聯(lián)出句的第一節(jié)拍平仄相同,即前者為平聲,后者亦為平聲,前者為仄聲,后者亦為仄聲。例如:
國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
恨別鳥驚心。
所謂“押韻句末字為平聲,非押韻句末字為仄聲”,是指律詩的二、四、六、八句都是押韻句,末一字要用平聲字,三、五、七句都是非押韻句,末一字要用仄聲字。至于第一句,無論五言七言,入韻時用平聲,不入韻時用仄聲。例如:
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闕輔三秦,
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
同是宦游人。
……
王維《觀獵》
風勁角弓鳴,
將軍獵渭城。
草枯鷹眼疾,
雪盡馬蹄輕。
……
以上兩首詩的第一句入韻,故末字用平聲。
杜甫《春望》
國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
恨別鳥驚心。
李白《送友人》
青山橫北郭,
白水繞東城。
此地一為別,
孤蓬萬里征。
以上兩首五言詩的第一句不入韻,故末字用仄聲。
杜甫《詠懷古跡五首》
群山萬壑赴荊門,
生長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臺連朔漠,
獨留青冢向黃昏。
……
韓愈《左遷至蘭關(guān)示侄孫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
夕貶潮州路八千。
欲為圣明除弊事,
肯將衰朽惜殘年。
……
以上兩首七言律詩的首句入韻,故末字用平聲。
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劍外忽傳收薊北,
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詩書喜欲狂。
……
杜甫《春望》
舍南舍北皆春水,
但見群鷗日日來。
花徑不曾緣客掃,
蓬門今始為君開。
……
以上兩首七言律詩的首句不入韻,故末字用仄聲。
古人對律詩中平仄的規(guī)定是有科學道理的,如果一句之中不要求平仄相間,既會出現(xiàn)一句全用平聲字或全用仄聲字的局面,例如:
“平平平平平” “仄仄仄仄仄”
這種詩句讀起來顯然平直、呆板、缺乏變化,沒有音樂感。如果一聯(lián)之中不要求平仄相對,既會出現(xiàn)對句與出句重復的現(xiàn)象。例如:
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
如果兩聯(lián)之間不要求平仄相粘,則會出現(xiàn)下聯(lián)與上聯(lián)重復的現(xiàn)象。例如:
△△――△
――△△―
△△――△
――△△―
只有根據(jù)上述規(guī)定去排列,才會使律詩中前四句的平仄沒有任何重復的現(xiàn)象。減少重復,是律詩中的平仄極盡曲折變化之妙,以達到詩句音感上的抑揚頓挫的效果,這就是古人規(guī)定平仄規(guī)則的志趣所在。
掌握了以上幾項規(guī)律,只要知道律詩第一句的平仄要求,既可順利的排列出一首律詩的平仄格式。
下面舉幾首五言、七言律詩的例子:
五言律詩
(1)仄起仄收式:
杜甫《月夜》
今夜鄜州月,
△△/――/△ ―△――△
閨中只獨看。
――/△△/― ――△△―
遙憐小兒女,
――/―△/△ ――△―△
未解憶長安。
△△/△―/― △△△――
香霧云鬟濕,
△△/――/△ ―△――△
清輝玉臂寒。
――/△△/― ――△△―
何時倚虛幌,
――/―△/△ ――△―△
雙照淚痕干。
△△/△―/― ―△△――
(2)平起平收式:
李商隱《晚晴》
七言律詩
(1)平起平收式
韓愈《左遷至蘭關(guān)示侄孫湘》
(3)平起仄收式
韋應物《寄李儋元錫》
(4)仄起平收式
劉禹錫《西塞山懷古》
5.關(guān)于“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
“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是關(guān)于律句平仄排列規(guī)則的簡明說法。這是對七言詩而言的,對五言詩來說,就是“一三不論,二四分明”。所謂“一三五不論”,是指七言詩每句的第一、三、五字的平仄可以不拘,即可用平字亦可用仄聲字,因為這些字都不在節(jié)奏點上。所謂“二四六分明”,是指七言詩每句的第二、四、六字的平仄必須嚴格掌握,不能隨便變更,因為這些字都在每一節(jié)拍的節(jié)奏點上,決定一個節(jié)拍的性質(zhì)。記住這兩句話可以較迅速的掌握律句平仄的排列規(guī)則,但是這兩句話并不全面,他沒有將古人對律句平仄的一些特殊規(guī)定包括進去。這些特殊規(guī)定有二:一不能“犯孤平”[1];二不能出現(xiàn)“三平調(diào)”。“犯孤平”和“三平調(diào)”都是詩家的大忌。
(1)犯孤平
“犯孤平”是指“――△△―”或“△△――△△―”式變成了“△―△△―”或“△△△―△△―”式。這種形式除韻腳字為平聲外,全句只有一個平聲字,其余都成了仄聲字,平仄聲失去平衡,故叫做“犯孤平”。
(2)三平調(diào)
“三平調(diào)”是指“△△△――”或“――△△△――”式變成了“△△―――”或“――△△―――”這種形式,最后三字都用了平聲字。上文已經(jīng)提到,“三平調(diào)”是詩家的大忌,要極力避免。
根據(jù)以上兩點,檢查律句平仄的四種基本格式就會發(fā)現(xiàn),有些第一字或第三字或第五字的平仄是不允許變動的:
甲式: △[2]△/――/△ ――/△△/――/△
乙式: ――/△△/― △△/――/△△/―
丙式: ○――/○―△/△ ○△△/○――/○―△/△ 丁式: ○△△/△―/― ○――/○△△/△―/― 由以上情況可以看出,乙式中五言的第一字,七言的第三字不能由平聲換為仄聲字,否則就會“犯孤平”。丁式五言的第三字,七言第五字的仄聲不能換為平聲字,否則就會出現(xiàn)三平調(diào)。所以在使用“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這種說法的時候,必須考慮到這兩種例外的情況。 6.關(guān)于拗救所謂拗,是指律句中某字的聲調(diào)不合平仄的規(guī)定,即應該用平聲卻用了仄聲,或改用仄聲而用了平聲字。所謂救,是指律句的平仄發(fā)生“拗”時,在另外某個用平的地方用了仄,或用仄的地方用了平,以求做到使平仄的字數(shù)保持平衡。拗救地使用是為了擴大詩人選字范圍所采取的變通方法,這樣做不至于使詩人因聲奪義,可以保留在意義上比較合適的字眼。需要指出的是,拗救的使用并不是任意的,而是有一定的規(guī)定的,具體有以下三種情況:(1)甲式句的拗救(對句相救)甲式句的格式為△△――△。甲式句的第四字如果用了仄聲字,對句第三字改用平聲字,其格式是: △△――△ 變?yōu)?△△―△△ ――△△― ―――△― 這樣的變動使對句多了一個平聲,但其平仄相間的格局并未改變。例如:白居易《草》野火燒不盡, △△―△△ 春風吹又生。 ―――△― 祖詠《終南望余雪》林表明霽色, ―△―△△ 城中增暮寒。 ―――△― 杜甫《奉濟驛重送嚴公四韻》遠送從此別, △△―△△ 青山空復晴。 ―――△― 劉長卿《聽彈琴》古調(diào)雖自愛, △△―△△ 今人多不彈。 ―――△― 孟浩然《與諸君登峴山》人事有代謝, ―△△△△ 往來成古今。 △――△― 李商隱《登樂游原》向晚意不適, △△△△△ 驅(qū)車登古原。 ―――△― 蘇州拙政園對聯(lián)蟬噪林愈靜, ―△―△△ 鳥鳴山更幽。 △――△― 陸游《夜泊水村》一身報國有萬死, △―△△△△△ 雙鬢向人無再青。 ―△△――△― 杜牧《潤州》二首(其一)青苔寺里無馬跡, ――△△―△△ 綠水橋邊多酒樓。 △△―――△― 甲式句的第三字如果用了仄聲字,按說不需救,但詩人們也往往在對句相救,即將對句的第三字換用平聲字,因此在唐人律詩中“―――△―”或“△△―――△―”這種句式很普遍。例如:李白《贈孟浩然》吾愛孟夫子, ―△△―△ 風流天下聞。 ―――△― 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孤帆遠影碧空盡, ――△△△―△ 唯見長江天際流。 ―△―――△― 韋應物《滁州西澗》春潮帶雨晚來急, ――△△△―△ 野渡無人舟自橫。 △△―――△― 杜甫《天末懷李白》鴻雁幾時到, ―△△―△ 江湖秋水多。 ―――△― 杜甫《蜀相》映階碧草自春色, △―△△△―△ 隔葉黃鸝空好音。 △△―――△― 正因為甲式句的第三字用仄聲字后不需救,所以詩人們有時救,有時不救。例如:李白《送友人》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 △△△―△ ――△△― 對句未救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 ―――△― 對句相救(2)乙式句的拗救(本句自救)乙式句的格式是:――△△―或△△――△△―。如五言詩第一字用了仄聲,或七言詩第三字用了仄聲,即犯了孤平。相救的辦法是將五言的第三字由仄聲換用平聲字,七言的第五字由仄聲換為平聲字,這樣就成了如下格式: ――△△― 變?yōu)椋?△――△― △△――△△― 變?yōu)椋?△△△――△― 補救過的形式其平仄字數(shù)仍然與原格式保持相同。用例如下:李商隱《蟬》薄宦梗猶泛, △△△―△ 故園蕪已平。 △――△― 劉昚虛《闕題》時有落花至, ―△△―― 遠隨流水香。 △――△― 孟浩然《與諸君登峴山》人事有代謝, ―△△△△ 往來成古今。 △――△― 司空曙《喜外弟盧編見宿》以我獨沉久, △△△―△ 愧君相見頻。 △――△― 張籍《設蕃故人》蕃漢斷消息, ―△△―△ 死生長別離。 △――△― 溫庭筠《送人東游》荒戍落荒葉, ―△△―△ 浩然離故關(guān)。 △――△― 賀知章《回鄉(xiāng)偶書》兒童相見不相識, ―――△△―△ 笑問客從何處來。 △△△――△― 李商隱 李商隱《落花》 高閣客竟去,
―△△△△
小園花亂飛。
△――△―
杜荀鶴《春宮怨》
鳳暖鳥聲碎,
―△△―△
日高花影重。
△――△―
蘇軾《新城道中》
野桃含笑竹籬短,
△――△△―△
溪柳自搖沙水清。
―△△――△―
3.丙式句的拗救(本句自救)
丙式句的格式是:―――△△或△△―――△△。如五言第三字或七言的第六字用了平聲字,補救的方法是將五言的第三字或七言的第五字由平聲換為仄聲字,其形勢如下:
―――△△ 變?yōu)椋?nbsp; ――△―△
△△―――△△ 變?yōu)椋?nbsp; △△――△―△
改變后的格式起音感特色比原來的形式更佳,使人們喜歡將這種格式用于尾聯(lián)的出句。例如:
王維《輞川閑居》
寒山轉(zhuǎn)蒼翠,
――△―△
秋水日潺湲。
―△△――
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
無為在歧路,
――△―△
兒女共沾巾。
―△△――
孟浩然《宿建德江》
移舟泊煙渚,
――△―△
日暮客愁新。
△△△――
李商隱《落花》
芳心向春盡,
――△―△
所得是沾衣。
△△△――
杜甫《天末懷李白》
涼風起天末,
――△―△
君子意如何。
―△△――
王維《觀獵》
迥看射雕處,
――△―△
千里暮云平。
―△△――
馬戴《楚江懷古》
猿啼洞庭樹,
――△―△
人在木蘭舟。
―△△――
杜甫《登岳陽樓》
昔聞洞庭水,
△―△―△
今上岳陽樓。
―△△――
杜甫《江南逢李龜年》
正是江南好風景,
△△――△―△
落花時節(jié)又逢君。
△――△△――
秦韜玉《貧女》
苦恨年年壓金線,
△△――△―△
為他人作嫁衣裳。
△――△△――
有人認為“一句之中,四聲遞用”乃是藝術(shù)的最高峰。即盡可能在一句之中具備平上去入四聲,而且相間的應用。清人董文渙《聲調(diào)四譜》舉杜審言詩(《漢語詩律學》120頁):
杜審言《和晉陵陸丞相早春游望》
獨有宦游人,偏驚物候新。
入上去平平 平平入去平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平平入上去 平上去平平
淑氣催黃鳥,晴光轉(zhuǎn)綠蘋。
入去平平上 平平上入去
忽聞歌古調(diào),歸思欲沾襟。
入平平上去 平去入平平
清人朱彝尊認為四聲遞用是指奇數(shù)句之腳字必上去入俱全。(原話:老杜律詩單句之腳必上去入俱全)。例如:
杜甫《曲江》
一片花飛減卻春(平),風吹萬點正愁人。
且看欲盡花經(jīng)眼(上),莫厭傷多酒入唇。
江上小堂巢翡翠(去),苑邊高冢臥麒麟。
細推物理須引樂(入),何用浮名絆此身。
出句之腳宜上去入俱全,特別要避免臨近兩聯(lián)出句的句腳聲調(diào)相同,否則為“上尾”。臨近兩聯(lián)出句之腳聲調(diào)相同是小病,三句相同是大病,四句相同為嚴重的上尾。例如:
儲光義《石甕亭》
遙山起真宇(上),西向盡花林。
下見宮殿小(上),上看廊廡深。
苑花落池水(上),天語聞松音。
君子又知我(上),焚香期化心。
劉長卿《尋洪尊師不遇》
古木無人地(去),來尋羽客家。
道書堆玉案(去),仙帔迭青霞。
鶴老難知歲(去),梅寒未作花。
山中不相見(去),何處化丹砂?
到了宋代,四聲遞用的形式大約不為一般人所知,故上尾之病尤多。例如:
王安石《金陵懷古》
天兵南下此橋江 ,敵國當時指顧降。
山水豪雄空復在(去),君王神武自難雙。
留連落日頻回首(去),想象遺墟獨倚窗。
卻怪夏陽才一葦(去),漢家何事費罌缸?
五、近體詩的對仗
對仗,就是對偶。“對仗”中的“仗”,來源儀仗隊中的“仗”,兩兩相對,排列整齊。詩句中的對仗,也要求兩兩相對,排列整齊。近體詩產(chǎn)生以前,詩中的對仗,只是修辭上的需要。近體詩的對仗,不僅僅是修辭上的需要,而且是格律上的規(guī)定。近體詩的對仗主要有以下幾個問題需要弄清楚:
1.對仗的位置
律詩的對仗一般用在頷聯(lián)和頸聯(lián),至于首聯(lián)和尾聯(lián),則可對可不對。
2.對仗的講究
律詩的對仗有許多講究,常規(guī)分為以下幾類:
(1)工對。依照對仗的要求把詞劃分為九類:①名詞②形容詞(輕重疏密明暗)③數(shù)詞④顏色詞⑤方位詞⑥動詞⑦副詞⑧虛詞⑨代詞。其中名詞又細分為以下一些小類:
⑴天文 ⑵時令 ⑶地理 ⑷宮室 ⑸器物
⑹衣飾 ⑺飲食 ⑻文具 ⑼文學 ⑽草木
⑾鳥獸 ⑿形體 ⒀人事(道德才情) ⒁人倫(父子兄弟)
所謂工對是指凡同類或同一小類的詞相對,便是工對。有些名詞雖不屬同一小類,但在語言中經(jīng)常并提,如天地、詩酒、花鳥等,也算工對。例如:
草枯鷹眼疾,
雪盡馬蹄輕。 王維《觀獵》
明月松間照,
清泉石上流。 王維《山居秋暝》
驚風亂飐芙蓉水,
密雨斜侵薜荔墻。
嶺樹重遮千里目,
江流曲似九回腸。 柳宗元《登柳州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州刺史》
春蠶到死絲方盡,
蠟炬成灰淚始干。 李商隱《無題》
(2)寬對
寬對指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形容詞對形容詞以及名詞對動詞、副詞對動詞等,甚至包括半對半不對,例如:
遙憐小兒女,
未解憶長安。 杜甫《月夜》
悵望千秋一灑淚,
蕭條異代不同時。 杜甫《詠懷古跡·其二》
(3)借對
借對就是借義相對。有兩種情況:
A.某詞有兩種意義,詩人在詩中用其中一義而以另一義相對。例如:
酒債尋常行處有,
人生七十古來稀。 杜甫《曲江》
歧王宅里尋常見,
崔九堂前幾度聞。 杜甫《江南逢李龜年》
B.某詞本無某義,只因讀音與另一詞相同,故借另一詞的意義相對。例如:
事直皇天在,
歸遲白發(fā)生。 劉長卿《新安奉送》
馬嬌珠汗落,
胡舞白題斜。 杜甫《秦州雜詩》
思家步月清宵立,
憶弟看云白日眠。 杜甫《恨別》
(4)流水對
對仗,一般是用兩句相對獨立的話,如果將一句分成兩句相對,每句意義不完整,這就叫流水對。例如:
不堪玄鬢影,
來對白頭吟。 駱賓王《在獄詠蟬·并序》
東風不與周郎便,
銅雀春深鎖二喬。 《赤壁》作者:杜牧
承恩不在貌,
教妾若為容。 杜荀鶴《春宮怨》
3.對仗的避忌
(1)避重字
對仗的字一般不能相同,這叫避重字。例如:
五湖春色浮天地,
千岱翠嵐近早春。 取自孫天赦《對聯(lián)格律及撰法》
梧桐葉下秋聲急,
籬菊花開秋雁飛。 (同上)
修辭上的連環(huán)等手法則不屬于重字。例如:
自去自來梁上燕,
相親相近水中鷗。 杜甫《江村》
舉頭望明月,
低頭思故鄉(xiāng)。 李白《靜夜思》
劉郎已恨蓬山遠,
更隔蓬山一萬重。 李商隱《無題二首》
雨前初見花間蕊,
雨后全無葉底花。 王駕《雨晴》
(2)避合掌
合掌是指對仗的兩句意義完全相同的現(xiàn)象,實際上是同義詞相對,應極力避免。合掌例如:
赤縣東風勁,
神州春意濃。
云澤清光滿,
洞庭月色深。 取自孫天赦《對聯(lián)格律及撰法》
韜略孔明分禹鼎,
神機諸葛列封疆。 (同上)
(3)避不協(xié)(虎頭蛇尾)
對仗的兩句在意義上要相配、協(xié)調(diào),不可東拉西扯,風馬牛不相及,或虎頭蛇尾,上句氣盛,下句氣弱。否則就會破壞詩意的統(tǒng)一。例如:
風吹馬尾千條線, 朱元璋出句
①雨打羊毛一片氈。 朱元璋長孫朱允炆對
②日照龍鱗萬點全。 朱元璋四子朱棣對
氣凌衡岳三千丈,
心托離騷廿五篇。 取自孫天赦《對聯(lián)格律及撰法》
萬仞驚峰承日月,
一株柔柳伴花枝。 (同上)
(4)避粗俗
詩句取意宜高雅,不宜讓俚俗粗語入詩。公安派詩多淺顯,沖口而出,下筆隨意,不避俚俗。如:
一日湖上行,一日湖上坐,
一日湖上住,一日湖上臥。 袁宏道《西湖》
又如一笑話說兩秀才對詩:
秀才甲:遠望此山黑糊糊,
上頭尖來下頭粗。
秀才乙:若把此山翻過來,
下頭尖來上頭粗。
(5)避對開
對開是指相對的兩句意義沒有聯(lián)系或聯(lián)系不緊密。例如:
公門桃李爭榮日,
法國荷蘭比利時。
三春白蘭地,
五月黃梅天。
四七對:
石達開/改聯(lián)
磨礪以須,問天下頭顱幾許
及鋒而試,看老夫手段如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