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蘭
(杭州師范學院教育科學學院,浙江杭州310036)
摘要:將合作能力的培養(yǎng)窄化為對師生課堂教學行為改變的刻意追求,這是合作學習實施中的嚴重誤區(qū)。合作學習不只是一種教學方式。合作學習的價值在于:確定一種生活態(tài)度,教給學生一系列的學習內容,充分挖掘利用同伴學習資源。
關鍵詞:合作學習;價值;學習方式
中圖分類號:G42 文獻標識碼:C
收稿日期:2003-12-20
新課程改革的目標之一是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能力?!痘A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就明確提出,本次課程改革要“改變課程實施中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xiàn)象,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yǎng)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1]新課程改革的這一目標被人們簡略地稱之為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即“自主、探究與合作”。[2](4)然而,隨著課程改革的逐步實施,我們發(fā)現(xiàn)這一目標在具體實踐中走了樣,人們追求的是可見的形式。這一問題在合作學習的實施中表現(xiàn)得尤為顯著。人們更多地將合作能力的培養(yǎng)、合作學習方式的實施窄化成了對課堂教學行為改變的追求:變教師講授為小組討論,變個別提問為小組匯報,變課堂桌椅的“秧田式”排列為“圓桌會議式”擺放……教師們熱衷于一些操作層面的內容,如合作學習小組人數(shù)的多寡、分組有哪些原則、班級人數(shù)較多怎么辦等。其實,在承認合作學習的實施必須得到相應的教學技術支持的前提下,筆者認為,最重要的是,每一個參與新課程改革的教師都應該對合作學習的本質特征有一個正確的、全面的認識,而不是功利主義地予以理解和應用。
一、合作不只是教學方式,合作還是一種生活態(tài)度
什么是合作學習?其本質又是什么?當代合作學習理論開創(chuàng)者、美國明尼蘇達大學教授約翰遜等人認為,合作就是“在教學中采用小組的方式以使學生之間能協(xié)同努力,充分地發(fā)揮自身及其同伴的學習優(yōu)勢。”[3](ix)杰克布斯等人則認為,“合作學習是幫助學生最有效地協(xié)同努力的原理和方法。”[3](ix)很顯然,杰克布斯等人的不同之處在于,合作的功能并不僅只限于小組。合作學習的價值遠在小組之上。對此,約翰遜等人表示贊同。
確實,作為當代最有影響的教學改革成果之一的合作學習,其意義絕不只在于教學方式上的標新立異。從人類教育的實踐史看,教學的組織形式已經走過了從個別教學到班組教學再到班級教學的漫長發(fā)展道路,其后又有對班級教學的諸多革新和改造。合作學習不是簡單的集體(全班)教學加小組討論,更不是課堂教學中的教師講授加學生代表發(fā)言。在合作學習的教學理論中,蘊涵的是一種價值取向,是一種人生態(tài)度。如同杰克布斯等人所說的那樣:“合作學習是一種價值觀,這是最重要的合作學習原理。換句話說,合作并不只是一種學習方式,而是一種生活方式。我們希望學生能接受作為一種價值觀的合作。”[3](3-4)
事實也確實如此。僅僅把合作學習看作為教學方式的教師,與視合作學習為人生態(tài)度的教師在教學中的行為表現(xiàn)是不同的。在前者的課堂中,合作小組是課堂教學的點綴,合作的態(tài)度和氛圍并沒有形成,課堂中仍然充滿著競爭,充滿著對別人成就的嫉妒和對同伴學業(yè)失敗的幸災樂禍。而在后者的課堂中,討論、交流只是一種外在的形式,一種為達到目標而采取的策略,教師更為注重的是學生合作精神的養(yǎng)成。筆者在一所小學聽課時就曾見過這樣一個令人啼笑皆非的場景:在面向全班集體講解之后,教師宣布給學生七八分鐘時間開展合作學習。頓時,課堂上的爭論聲此起彼伏,誰都不甘示弱。隨后進行小組匯報。當一個小女孩匯報發(fā)言時,一個小男生從座位上跳了起來,他挺著胸、昂著頭,大聲而又理直氣壯地說:“她講的東西剛才是我說,不是她的。”然后得意洋洋地坐了下去,而小姑娘則尷尬地羞紅了臉。對此,教師未予任何指點與評價。這是合作嗎?合作的精髓又在哪里?事實證明,學生圍在一起組成一個小組并不意味著他們隨之就會有出色的合作,如上所述的毫無意義的合作學習其效果甚至比單干、競爭更差。
說合作是一種生活態(tài)度,是一種價值觀,并不表明在一個班級里、在一所學校中就應該徹底消除競爭、取消單干。社會是由無數(shù)個能力參差不齊的獨立個體組合而成的,有個體就一定會有單干,有差異就一定會有競爭。但學校教育的終極目標是為社會培養(yǎng)人,學校教育追求的應該是確保每一個學生在離開學校時能自然地融入社會,成為合格的社會公民。人類社會發(fā)展到今天,早已過了單槍匹馬就可以獨闖天下的時代,只有競爭意識而缺乏合作精神的人在當今的社會中將失去生存與發(fā)展的空間。因此,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精神是社會的要求,時代的呼喚。
作為一種價值觀的合作學習,注重的是學生合作品質的培養(yǎng)、合作精神的養(yǎng)成。它意味著我們通過教學方式的改變,鼓勵學生把同舟共濟作為自己的努力目標,意味著我們要求學生能以一種合作者的眼光來分析人、觀察人,同時也意味著我們希望學生在面臨“合作”或者“單干”的二者擇一的情境中能夠更多地選擇合作。
二、合作不只是學習方法,合作還是一種學習內容
視合作為生活態(tài)度,就必定視合作為一種學習內容(what,學什么),而不僅僅只是把它作為一種簡單的學習方法(how,如何學習)。
每一個采取合作學習方式的教師都應該意識到而且也應該同時使學生意識到,在一個合作學習小組中,真正地合作意味著彼此接納欣賞、互相取長補短和共同攜手進步。這是合作的本質,同時也是合作的最高境界。
首先,通過異質學習團體中的合作學習,我們應該教會學生接納別人。作為一個社會人,我們每一個人都要和不同的人一起相處、相互交流。今天是學習伙伴,明天則可能是朋友同事。但教學實踐中,許多優(yōu)等生不屑于和“差生”為伍,他們認為,不停地接受學業(yè)低下的同伴的討教,使自己失去了迎接挑戰(zhàn)或加深擴展的機會;另一方面,“差生”也恥于(或羞于)向優(yōu)等生尋求幫助,他們覺得,和學業(yè)成績突出的同伴在一起沒有舒適感,他們甚至擔心這會使自己喪失尊嚴。但是在合作學習機制下的小組中,學生必須協(xié)同努力、相互交流。他們會驚奇地發(fā)現(xiàn),盡管每個人的才智有高下、興趣有差異,但聰明人有糊涂的地方,才智欠缺的人也有過人之處。學生會從實踐中體會到,接納別人也是在“推銷”自己。
其次,在接納別人的同時,學生還應該學會悅納別人、欣賞別人。在一個異質學習團體中,僅有接納是不夠的,相互悅納、彼此欣賞才是合作成功的基礎。今天的中小學生,從他們踏進學校大門的那一天起,就幾乎無一例外地生活在一個充滿競爭氛圍的環(huán)境中,他們關注自己的成績,期盼自己能從競爭中脫穎而出,他們在學校中更加習慣的是給別人挑刺,而對同伴的長處往往不以為然。有一次,筆者在一所小學聽一節(jié)五年級的語文課《貓》。這是一篇朗讀課文,教師在講解了小貓的可愛之后,請一個學生和自己進行合作朗讀表演。朗讀的句子很短,只有一句話:教師:“它什么都怕,總想躲起來”,學生:“可是它又那么勇猛,不要說見著小蟲和老鼠,就是遇到蛇也敢斗一斗”。就是這么短短的一句話,同學們竟然給表演的同伴提出了十多條批評意見,有的認為她平舌音和翹舌音沒讀準,有的認為她沒讀出小貓的勇猛,還有的則認為,讀到“蛇”時她應該頓一頓,發(fā)言的孩子中沒有一個人對同伴清亮的嗓音和生動的表情予以贊賞。試想一下,以這樣的心態(tài)走上社會,孩子們將如何與他人合作共事?但是在合作學習中,通過彼此觀點的碰撞和交流,學生會逐漸地意識到,在一個合作學習小組中僅有接納是不夠的,單純的接納是被動的,鮮有感情色彩,它只表明你承認同伴的存在,承認同伴有表達自己見解的資格與權利;而悅納則不同,它意味著欣賞、激勵和提攜。所以,任何一個采用了合作學習方式的教師,都應該教會學生敞開胸襟悅納同伴,既欣賞對方的優(yōu)點,又能夠適度寬容別人的不足,學會在互相取長補短和彼此鼓勵提攜中共同進步。
第三,通過異質團體中的合作學習,學生還必須學會承擔責任,不僅是對自己負責,同時也要對小組同伴負責。在單干性的學習中,學生關注的是自己既定的目標是否達成,而同伴的目標實現(xiàn)與己無關。在競爭性學習中,我的失敗意味著你的成功,而你的進步就意味著我的受挫,同伴之間是你輸我贏的關系。但是,在一個異質學習團體中,每一個小組成員都必須承擔起相應的責任,協(xié)同努力,為小組目標的實現(xiàn)而竭盡全力,如同足球比賽一樣,全體球員必須協(xié)調一致、利益共享。這就要求全體小組成員必須勇于負責、善于負責,真正樹立起“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觀念。所以,在一個缺乏合作、彌漫競爭氣息的課堂中,同伴的幫助大多不是出于彼此負責,而是出于“覺悟”與施舍,因此每個人只有依靠自己的奮斗才能打拼出一片天地。但在合作學習中,機制的作用推動著每個人都要負起責任來,誰也不能當“南郭先生”。
第四,通過合作學習,教會學生掌握合作技能,學會與人溝通。今天,我們生活在一個全球化程度日益增強的時代,計算機及網絡技術可以使我們隨時和生活在地球任一區(qū)域的人取得聯(lián)系。在這樣的情況下,在校期間就學會與人溝通、與人交流就顯得尤為重要。但是,在教師主導的課堂教學組織形式下,交往方式只是師生之間的“繼時互動”──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問,學生答;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缺乏“同時互動”。通過教學,學生雖然學到了學科知識,掌握了讀、寫、算的技能,但現(xiàn)代社會極為關注的交際技能卻并沒有形成,學校教學并不能承擔交際、溝通技能的傳授之責。合作學習則不是這樣,其高明之處就在于,它把交流、溝通技能的學習與學科內容的學習有機地融為一體,“學生必須既掌握學科任務(taskwork),又必須學會作為小組的一員協(xié)同工作所要求的人際技能和小組技能(teamwork)”。“如果學生不善于人際交往,那么勢必會影響掌握學科內容,小組成員的交往技能越強,學習的質量和數(shù)量就越盡如人意。”[4](30)確實,在合作學習中,通過小組中的互助與交流,學生可以學到溝通的技能與本領。例如,在不鼓勵合作的課堂中,學生聽到的往往是“別人發(fā)言時不要講話”,而在合作學習中,學生記住的是“別人發(fā)言時要認真聽”,教師鼓勵學生“注意傾聽”“接受別人的見解”,而學生通過實踐會慢慢地領悟到,所謂“接受別人的見解”并不是對別人的所有觀點照單全收、忽略分歧,而是尊重同伴,承認同伴享有發(fā)言的權利、在同伴發(fā)表看法時眼睛看著對方并做到不隨意插話……總之,通過合作學習小組,學生能夠學會恰當?shù)乇磉_自己的觀點,學會維持、辯護自己的觀點,當然也要學會能夠善解人意,甚至適當?shù)耐讌f(xié)。不學會這一切,合作小組中不能體現(xiàn)出這一切,真正的合作學習就不存在,合作學習就有名無實。
三、合作不只是師生交往,合作還是一種資源共享
合作是人類相互作用的表現(xiàn)形式。教學就是人類合作的一種特殊活動形式。但是,以往人們對教學合作的認識僅限于師生合作的層面,看不到(或不承認)教學中的生生合作、師師合作。即使是原蘇聯(lián)阿莫納什維利等教育革新家發(fā)出的合作吶喊也僅限于“師生互相把對方作為自己的補充,肯定和實現(xiàn)‘人的關系’”,“教育的解放是師生雙方的解放”。[5]人們普遍認為,教學中的合作只是師生雙方的合作。但是,合作學習的倡導者們卻將教學中的合作觀大大向前推進了一步,他們認為,那種“把教與學的過程只看成是成人—兒童的雙邊活動的觀點,實在是過于簡單化了。”[6](17)約翰遜兄弟就曾指出:“在學校中,學生之間的最合法的同伴互動被限制為一些課程以外的活動。這些活動很少與課堂上的基本問題有直接的關系,教學系統(tǒng)所強調的是教師的授課與學生的課堂獨立作業(yè)。如果學生試圖進行彼此之間的互動,那將會被認為是具有破壞性的。”[6](17)合作學習則一改以往這種單一的互動合作觀,把合作放在了一個更為廣闊、更為多樣性的背景中,他們明確提出,“教育是一個生生之間、師生之間協(xié)同努力、人際交互的過程。所有的教育都是一種交往過程,只有通過實際發(fā)生或隱含的人際交互才能產生教育影響。”[4](171)從而在倡導異質分組原則的同時,賦予了學校教學中的合作觀以更為豐富的教育內容。
同伴不是競爭對手,同伴是豐富的學習資源。在以往的一些課堂中,教師似乎缺少對學生合作行為的鼓勵,而合作學習則竭盡全力鼓勵學生把同伴看做可資利用的學習資源。美國的杰克布斯等人就曾對合作的課堂和不鼓勵合作的課堂進行過一番研究(見下表),明確地提出在合作學習中,教師應當鼓勵學生和同伴分享觀點、向同伴請教問題甚至和同伴共同冒險。
兩類課堂若干特征比較
不鼓勵合作的課堂
|
合作的課堂
|
眼睛看著自己的,不要看別人
|
看看同伴正在做什么,這樣你就可以向他學習,幫助他,并分享他的觀點和材料
|
不要交頭接耳
|
和周圍的同學交流一下,相互交換一下意見,看看有什么疑問、說明、建議和問題
|
每個人干自己的
|
和別人分享工作,你的收獲將遠甚于各部分之和
|
如果需要幫助請向老師提出來
|
如果你需要幫助,在問老師之前先問問小組同學
|
每個學生都爭著吸引老師的注意
|
給每個學生在小組中發(fā)言的機會
|
為了獲得外在的激勵報償,如分數(shù)、表揚等
|
既有額外的獎勵,也有內部激勵
|
在不鼓勵合作的課堂中,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唯一的、活的資源,借助教師的講解、提問等教學方式,學生逐步地消化和理解課本中的學習內容,教師是學生和書本(教材)之間的中介。在這種課堂中,學生學得的知識有三部分(教科書提供的知識、教師個人的知識和師生互動產生的知識)。有學者認為,新課程背景下的學生課程授受知識的組成將發(fā)生變化,師生互動所產生的知識在學生知識構成中的比重將有所增加,而不是學生的知識構成成分將發(fā)生變化,[2](247)但筆者認為,在合作學習方式下的課堂教學中,學生的知識構成將包括教科書提供的知識、教師的個人知識、師生互動的知識以及生生互動的知識四個組成部分。
古人云:“三人行,必有我?guī)煛?#8221;合作學習通過鼓勵生生合作與交流,創(chuàng)設出具有活力的合作情境,似是無心卻有意地向學生灌輸了一種社會觀念,即每個人都是一個豐富多彩的世界,每個人都有他自己的獨特的、過人之處,我們身邊的每一個人都是自己的不可多得的寶貴的學習資源。
值得一提的還有,合作學習中的同伴學習資源不僅是對學生而言的,對教師來說,也有一個充分利用同伴的學習資源的問題。互助學習、取長補短不是學生才應該學習的,教師也應該向自己的同伴學習,師師合作將會在綜合主題教學、加強學科之間聯(lián)系等方面開創(chuàng)十分廣闊的發(fā)展前景。
*本文系全國教育科學“十五”規(guī)劃重點課題“學與教的新方式及其整合研究(DHA010267)”成果之一。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S].2001.
[2]鐘啟泉,等.《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解讀[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3]Geroge M Jacobs,Michael A Power,Loh Wan Lun.The Teacher’s Sourcebook for Cooperative Learning:Practical Techniques,Basic Principles,and Frequently Asked Questions[M].Corwin Press,2001.
[4]D W Johnson,R T Johnson.Learning Together and Alone:Cooperative,Competitive,and Individualistic Learning(5th,ed)[M].Ally and Bacon,1999.
[5]陳建翔.把“人的世界和人的關系”還給教育[J].教育研究與實驗.1988,(3):6—7.
[6]王坦.論合作學習的教學論貢獻[J].課程·教材·教法.2003,23(8):16—20.
(責任編輯:蘇丹蘭)
The Value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