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伊里奇·柴科夫斯基(俄文:Пётр Ильич Чайковский,英文:Peter Ilyich Tchaikovsky)又譯為柴可夫斯基(1840年5月7日—1893年11月6日),是偉大的
俄羅斯浪漫樂派
作曲家,也是
俄羅斯民族樂派的代表人物。其風格直接和間接地影響了很多后來者。
被稱為舞劇音樂大師。
柴科夫斯基幾乎是全世界最受歡迎的“古典”作曲家。他在作品中流淌出的情感時而熱情奔放,時而細膩婉轉(zhuǎn)。他的音樂具有強烈的感染力,充滿激情,樂章抒情又華麗,并帶有強烈的管弦樂風格。這些都反映了作曲家極端情緒化、憂郁敏感的性格特征——會突然萎靡不振,又會在突然之間充滿了樂觀精神。
柴科夫斯基對過上“正常”家庭生活的渴望,與他的同性戀天性的矛盾,使他一
柴可夫斯基
生都充滿了痛苦的掙扎,這亦反映在他的音樂里,尤其是晚期的交響樂作品中。在柴科夫斯基的大部分音樂里,我們都可以清晰地感受到民族文化的影響——他將民族文化與
西方交響樂傳統(tǒng)成功地融合在一起。盡管柴科夫斯基結(jié)識了“
強力集團”,但是他始終沒有加入任何一個民族主義團體。柴科夫斯基曾寫道:“至于我對音樂里俄羅斯元素的關(guān)注,是由于我常年生活在異國。在我年幼的時候,俄羅斯民族音樂無法描述的美麗就已經(jīng)充滿了我的生命。”
柴科夫斯基出生于烏拉爾的伏特金斯克城,父親是一個冶金工廠的廠長兼工程師;他的童年是在一個典型的富裕的貴族家庭中度過的。從小在母親的教導(dǎo)下學(xué)習
鋼琴,由于父親的反對,進入法學(xué)院學(xué)習,畢業(yè)以后在法院工作。22歲時柴科夫斯基辭職,進入
圣彼得堡音樂學(xué)院,跟隨
安東·魯賓斯坦學(xué)習音樂創(chuàng)作,成績優(yōu)異。畢業(yè)后,在
尼古拉·魯賓斯坦(安東·魯賓斯坦的弟弟)的邀請下,擔任
莫斯科音樂學(xué)院教授。
柴科夫斯基身體脆弱,性格內(nèi)向而且脆弱,感情豐富,與瘋狂崇拜自己的女學(xué)生的婚姻破裂后,企圖自殺,他的朋友把他送到外國療養(yǎng)。他被認為有同性戀傾向,并且在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中一直試圖壓制,因此有意見認為這是婚姻破裂的原因。這期間開始和一個熱愛音樂的梅克夫人通信。后來梅克夫人成為他的資助人,他后階段的許多作品都是獻給這位夫人的。但奇妙的是兩個人從來沒有見過面。當他們十四年的書信往來因為這位夫人宣布破產(chǎn)而終止時,柴科夫斯基受到了很大的打擊,在獨自度過憂郁的三年后于莫斯科去世。他是服用砒霜自殺的,在那個時間的俄羅斯是不允許同性戀的,但沙皇很欣賞柴可夫斯基,便允許他自殺 死因?qū)⒃谒篮?00年公布. 100年后沙皇秘檔公布:柴可夫斯基死于砒霜自殺.
在音樂創(chuàng)作上,柴科夫斯基很崇拜
莫扎特,甚至模仿他的風格創(chuàng)作了一部管弦樂組曲(Suite No. 4 in G major, "Mozartiana", Op. 61)。最愛聽得是莫扎特的歌劇《唐.璜》。 對于
瓦格納音樂中的一些特性他卻很反感,認為瓦格納過于重視管弦樂隊而忽略了
聲樂,柴科夫斯基主張用現(xiàn)實主義手法來表現(xiàn)
歌劇,主導(dǎo)動機只用于描寫心理感情等內(nèi)在方面。
學(xué)法律時的柴科夫斯基出生于儒略歷的1840年4月25日或者格里歷的5月7日,在
沃特金斯克,一個現(xiàn)在烏德穆爾特共和國的小鎮(zhèn)子。他的父親是Ilya Petrovich Tchaikovsky,一位官辦礦廠的采礦工程師,母親是父親的3任妻子的第二任,叫Alexandra Andreyevna Assier,一位法裔俄羅斯人。他是歌劇作家,舞劇作家,翻譯家en:Modest Ilyich Tchaikovsky的兄長(大了幾十年)。
早年的柴可夫斯基
柴科夫斯基從5歲開始學(xué)鋼琴,幾個月以后,就能熟練演奏en:Friedrich Kalkbrenner的作品Le Fou。1848年,全家遷往彼得堡。在1850年,他的父親被任命為圣彼德堡國立大學(xué)校長。于是,年輕的柴可夫斯基接受了非常好的基礎(chǔ)教育,并且在音樂系主任的指導(dǎo)下,繼續(xù)鋼琴的學(xué)習。
與此同時,柴科夫斯基和意大利大師en:Luigi Piccioli相識,后者使他的興趣從德國音樂,轉(zhuǎn)向了吉奧阿基諾·
羅西尼,文琴佐·貝利尼,葛塔諾·多尼采蒂。柴可夫斯基的父親放縱了兒子對音樂的喜愛,他資助了兒子師從一位從
紐倫堡來的知名鋼琴老師Rudolph Kündinger。在這位老師的指導(dǎo)下,柴可夫斯基恢復(fù)了對德國音樂的興趣,并且持續(xù)一生的對莫扎特音樂的喜愛也在開始在心中萌芽。當柴可夫斯基的母親于1854年死于霍亂后,14歲的他作了一首圓舞曲來紀念母親。
柴科夫斯基于1858年離開學(xué)校然后進入司法部做部長秘書,不久他就加入了司法部的合唱團,同時在圣彼得堡音樂學(xué)院師從扎列姆和安東.魯賓斯坦學(xué)習音樂。1866年他在
莫斯科音樂學(xué)院任教授,兩年后完成了第一部歌劇《司令官》,隨后幾年他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優(yōu)秀作品,包括《
天鵝湖》、《小提琴協(xié)奏曲》、
弦樂四重奏《
如歌的行板》。
音樂創(chuàng)作生涯
柴科夫斯基自學(xué)校畢業(yè)之後,安東·魯賓斯坦的弟弟,莫斯科音樂學(xué)院的和聲學(xué)教授尼古萊·魯賓斯坦聘請他做音樂史的教師。當時的柴可夫斯基父親已經(jīng)退休,經(jīng)濟上頗為拮據(jù),因此欣然接受教職,接下來的十年都全心投入教學(xué)和創(chuàng)作。教書的待遇不特別好,僅能餬口而已,但柴可夫斯基從事這份工作能夠有很充裕的時間創(chuàng)作,所以在從事教職的第一年就完成了第一號交響曲《冬之夢》,但聽眾反應(yīng)不佳。沒多久,他就因為壓力太大又過度工作,在1877年時精神崩潰離開學(xué)校。休了一年假後,他嘗試回到學(xué)校繼續(xù)教書,但是沒多久就放棄,決定退休。在瑞士休養(yǎng)一陣子之後,便搬到基輔與妹妹同住。
柴可夫斯基
1868年開始,柴科夫斯基與俄國國民樂派的成員逐漸走得很近。1869年在
巴拉基列夫建議之後,便寫了有名的管弦樂序曲《羅密歐與茱麗葉》。但于此后,柴可夫斯基的作曲風格越來越偏向西歐風,而逐漸與強調(diào)民族素材及風格的國民樂派漸行漸遠。
有一次,柴科夫斯基在莫斯科臨陣上場替代指揮他自己的歌劇《女妖》(Enchantress,俄文原文Чародейка,1885年7月),之后便開始常態(tài)性的從事指揮工作??朔c生俱來的舞臺恐懼癥之後,他逐漸開始習慣在舞臺上指揮自己的創(chuàng)作,并常在歐洲各地巡回演出,結(jié)識不少當時的音樂家。
1891年,柴科夫斯基受邀至美國指揮自己的作品,當年的五月五日,他在
卡內(nèi)基大廳的開幕儀式中指揮紐約音樂協(xié)會交響樂團演出。美國一行中,他也演出著名的第一號鋼琴協(xié)奏曲以及弦樂小樂曲。這首堪稱柴可夫斯基最有名的降b小調(diào)鋼琴協(xié)奏曲,1874年完成之初受到前同事尼可萊的惡評,也因此一直束之高閣遲遲未演,未料在美國首演卻一炮而紅,從此成為柴科夫斯基的招牌。
1893年,在首演第六號交響曲《
悲愴》九天后,柴科夫斯基死于圣彼得堡街上的家中。有些音樂學(xué)家(如Milton Cross及David Ewen)認為,柴可夫斯基對于死亡早有覺悟,而第六號交響曲正是他寫給自己的
安魂曲。第一主題之后緊接著快速的弦樂變化旋律以及強而有力的和聲,隨後出現(xiàn)的常號旋律和前後的旋律都沒有關(guān)聯(lián),此種突兀插入的樂段(non sequitur),一般認為是俄羅斯天主教死者彌撒典型的曲式。
一場災(zāi)難性的婚姻
Tchaikovsky in 1874柴科夫斯基同性戀的傾向很早就為人所知。盡管證據(jù)都在蘇俄時期被消滅殆盡,但他的性傾向?qū)τ谧陨淼纳钜约白髌酚绊懮蹙奘菬o庸置疑的。有些歷史學(xué)家仍認為他是異性戀,但是大部分學(xué)者根據(jù)他的仆人蘇佛努夫(Aleksei Sofronov)以及外甥大衛(wèi)朵夫(Vladimir "Bob" Davydov)的證詞,相信他最親密的伴侶都是同性。其他的證據(jù)大多可見于書信、日記及其弟馬戴斯特(Modest,亦是同性戀)的信件中。
在法學(xué)院的學(xué)生時期,柴科夫斯基曾經(jīng)暗戀過法國女歌手狄希耶?雅朵(Désirée Artôt)但在女方結(jié)婚之後,這段感情無疾而終。在他于莫斯科音樂院教書時,一名偏執(zhí)的女學(xué)生安東妮雅
柴可夫斯基
米露可娃(Antonina Miliukova)以大量情書攻勢瘋狂倒追他,揚言非他不嫁,甚至以死要脅。其實柴可夫斯基根本不記得自己班上有這個學(xué)生,但是女學(xué)生相當堅持,不斷持續(xù)寫信。當時柴可夫斯基迷上普希金(Pushkin)的詩作「尤金?奧尼金」(Eugene Onegin),正打算改編成歌劇。由于詩作中的主角尤金年輕時拒絕了塔琪安娜以致后來終生活在悔恨當中,入戲太深的柴科夫斯基將自己想成尤金,認為自己不應(yīng)回絕這段感情。兩人于1877年7月18日結(jié)婚。
The composer at age 37 with his wife, Antonina Miliukova (1877)蜜月還沒結(jié)束,柴科夫斯基就后悔了,在兩人于7月26日回到莫斯科時,他已經(jīng)瀕臨崩潰。周遭的朋友們都看得出來他的狀況很不好,但是沒有人知道嚴重性?;楹髢芍?,他企圖在冰冷的莫斯科河中自殺,但是隨后卻因為受不住寒冷而放棄,也因此染上嚴重的肺炎。精神上完全崩潰的柴科夫斯基逃到圣彼得堡。
他的哥哥安納托利(Anatoly)到圣彼得堡火車站接他時,幾乎認不出面前那個一臉憔悴、瀕臨崩潰的病弱男子就是自己的弟弟。安納托利火速將他送到鄰近的旅館,發(fā)作了一陣之後,柴科夫斯基昏迷了整整兩天。這期間他到底做了什么、說了什么,除了安納托利之外大概就只有精神醫(yī)師知道。醫(yī)師建議柴科夫斯基徹底改變生活形態(tài),要他不要想要嘗試改善自己的婚姻,也不要再見新婚妻子。自此之后,柴科夫斯基再也沒有見過安東妮雅,但會定期寄生活費給她,到死為止兩人的婚姻關(guān)系都還保持著。
此后的幾年,柴科夫斯基很害怕安東妮雅會將他們兩人分開的內(nèi)幕公諸于世。安納托利試著說服她去辦理離婚,安東妮雅卻不肯離婚,也不愿配合對外宣稱兩人婚姻破裂的理由是因為柴科夫斯基有外遇。出版商尤爾金森(Pyotr I. Jürgenson)費盡唇舌為柴科夫斯基爭取離婚機會卻始終未果,卻在1880年的夏天發(fā)現(xiàn)安東妮雅另結(jié)新婚已有半年,還生了孩子,都被丟到孤兒院。安東妮雅在1896年被診斷出有精神病,并于1917年病逝。
至于柴科夫斯基,他并不將自己的精神崩潰歸咎于安東妮雅,而相信那是命定的悲劇,是對于他為了結(jié)婚而結(jié)婚的懲罰。盡管結(jié)婚的經(jīng)驗像是一場夢魘,身為同性戀的柴科夫斯基對于婚姻的憧憬卻從未消減。當安納托利訂婚時,柴科夫斯基寫了一封感人的信給他,信中提到“有時候我真的很希望能夠被一個女人溫柔的觸摸與疼愛。我?;孟氡灰粋€慈愛的女人所擁抱,我能夠躺在她的腿上親吻著她.……”后世的學(xué)者認為柴科夫斯基對于妻子的觀念其實是錯誤的,只是想藉由婚姻來取代早逝的母親罷了。
柴科夫斯基死于1893年的11月6日(當年合儒略歷10月25日),正好是第六交響曲首演后九天。他的遺體被運至圣彼得堡Alexander Nevsky Monastery的Tikhvin Cemetery,墳?zāi)咕驮谙嗍斓淖髑?a target=_blank>亞歷山大·鮑羅丁(Alexander Borodin)和穆索爾斯基(Modest Mussorgsky)的附近,一尊由著名雕塑家為他所作的雕像低頭沉思著,似乎還在思考著“命運”,還在構(gòu)想著他的新的音樂創(chuàng)作。
大部分當時的學(xué)者都認為他死于霍亂,起因是因為喝下受到污染的自來水。但是近幾十年來,另外幾種理論逐漸流行起來,一般都相信他自殺的可能性很大,有可能是法學(xué)院校友會對同性戀的抵制運動導(dǎo)致。
柴可夫斯基
音樂史學(xué)家亞歷山德拉·歐爾洛娃(Aleksandra Orlova)在他未出版的《柴科夫斯基點滴》(Tchaikovsky Day by Day)一書手稿中,口頭證詞做為證據(jù)來支持柴可夫斯基死于自殺的推論。他認為柴可夫斯基服用砒霜自殺,所以死亡日期和屍體處理才會遮遮掩掩,產(chǎn)生前后不一的說詞。然而,歐爾洛娃的論點缺乏書面上的證據(jù),因此受到多方質(zhì)疑,至今柴可夫斯基的真正死因還是個未解的謎。
英國籍作曲家麥克芬尼希(Michael Finnissy)以柴可夫斯基生前的最后幾天與死亡為題,作了一部名為《羞恥罪衍》(Shameful Vice)的歌劇。
部分人認為柴科夫斯基愛上了自己的外甥,而同性戀在當時是被禁止并且要處以死刑的。而因為沙皇很喜歡柴可夫斯基的音樂,為了保護他的名聲,答應(yīng)他如果他自殺的話,100年后再公布這一消息。而在他死后100年,沙皇的秘密檔案公布,這一消息才為眾人所知。
代表作品一覽
交響曲
g小調(diào)第一交響曲“冬日浮想”(Winter Daydreams)(Op. 13, 1866)
c小調(diào)第二交響曲“烏克蘭”(Op. 17, 1872,于1879-90年修訂,又稱《小俄羅斯》(Little Russian))
D大調(diào)第三交響曲“波蘭”(Op. 29, 1875)
f小調(diào)第四交響曲(Op. 36, 1877-78)
曼弗雷德交響曲(Manfred Symphony, Op. 58, 1885)
e小調(diào)第五交響曲(Op. 64, 1888)
b小調(diào)第六交響曲“悲愴”(Pathetique)(Op. 74, 1893)——這部交響曲音樂具有憂郁的抒情性,可以說是作曲家最著名的一部交響曲,完成于他逝世前兩個月,并完整的體現(xiàn)了柴可夫斯基的美學(xué)觀。
降E大調(diào)第七交響曲(這部所謂第七交響樂一般叫降E大調(diào)交響樂,是柴可夫斯基其中一部未完成的作品。在1891年4月的美國之旅中,柴可夫斯基開始構(gòu)思一部名為“生命”(Zhizn)的交響樂,并且記下了一些主題。后來他轉(zhuǎn)向創(chuàng)作其他作品,而這部交響樂一直未構(gòu)思完,可能他已經(jīng)放棄了這部作品。但“生命”的一些主題被用來創(chuàng)作他的降E大調(diào)交響樂,有時又叫第七交響樂。)
芭蕾舞劇
《天鵝湖》(Swan Lake,Op. 20, 1875-76)
《
睡美人》(The Sleeping Beauty, Op. 66, 1888-89)
柴可夫斯基
《
胡桃夾子》(Nutcracker, Op. 71. 1891-92)
歌劇
司令官(Voyevoda, Op. 3, 1867-68)[又名《伏爾加河上的夢》(Dream on the Volga)]
婀婷(Undine, 1869, 已毀)
禁衛(wèi)兵(Oprichnik, 1870-72)[又名《衛(wèi)兵生活》(The Life of Guardsman)]
鐵匠瓦古拉(Vakula the Smith, Op. 14, 1874)[1885年修訂后稱《女靴》(The Slippers)或《奧薩納的任性》(Oxana's Caprice)]
葉甫蓋尼·奧涅金(Eugene Onegin, Op. 24. 1877-78)
奧爾良少女(The Maid of Orleans, 1878-79, 于1882年修訂)
馬采巴(Marzappa, 1881-83)
瑟西女巫(The Sorceress, 1885-87)
黑桃皇后(Pique Dame, Queen of Spades, Op. 68, 1890)
意奧蘭塔(Yolanta, Op. 69, 1891)
協(xié)奏曲
降b小調(diào)第一鋼琴協(xié)奏曲(Op. 23, 1874-75)
D大調(diào)小提琴協(xié)奏曲(Op. 35, 1878)
G大調(diào)第二鋼琴協(xié)奏曲(Op. 44, 1879-90, 1893年Ziloti加以修訂)
降E大調(diào)第三鋼琴協(xié)奏曲(為他人編纂)
交響序曲
“暴風雨”交響序曲(The Storm, Op. 76, 1864)
羅密歐與朱麗葉幻想序曲(Fantasia Overture on Romeo and Juliet, 1869, 于1870和1880年兩次修訂)
1812序曲(1812 Overture, Op. 49, 1880)
哈姆雷特幻想序曲(Fantasia Overture on Hamlet, Op, 67a, 1888)
器樂作品
憂傷小夜曲(小提琴, Serenade Melancolique, Op. 26, 1875)
洛克克主題變奏曲(
大提琴, Variations on a Rococo Theme, Op. 33, 1876)
奇想小品(大提琴, Pezze Capriccioso, Op.62, 1887)
管弦樂組曲
D大調(diào)第一管弦樂組曲(Op. 43, 1878-79)
C大調(diào)第二管弦樂組曲(Op. 53, 1883)
G大調(diào)第三管弦樂組曲(Op. 55, 1884)
第四組曲“莫扎特風格”(Mozartiana, Op. 61, 1887 )
睡美人組曲(Sleepy Beauty, Op. 66a)
胡桃夾子組曲(Nutcracker, Op, 71a, 1892)
其他交響樂作品
“命運”交響詩(Fate, Op. 77, 1868)
“暴風雨”交響幻想曲(The Tempest, Op. 18, 1873)
斯拉夫進行曲(Slavonic March, Op. 31, 1876)
“雷米尼的法蘭契斯卡”交響幻想曲(Francesca da Rimini, Op.32, 1876)
弦樂小夜曲(Serenade for Strings, Op. 48, 1880)
意大利隨想曲(Italian Caprice, Op. 45, 1880)
音樂會幻想曲(Concert Fantasy, Op. 56, 1884)
“司令官”交響敘事曲(Voyevoda, Op. 78, 1891)
室內(nèi)樂作品
D大調(diào)弦樂四重奏第一號(Op. 11, 1871, 其中包括著名的“如歌的行板”)
F大調(diào)弦樂四重奏第二號(Op. 22, 1874)
降e小調(diào)弦樂四重奏第三號(Op. 30, 1876)
a小調(diào)鋼琴三重奏“為紀念一位偉大藝術(shù)家而作”(Op. 50, 1881-82)
“佛羅倫薩的回憶”弦樂六重奏(Souvenir de Florence, Op. 70, 1887-90, 于1891-92年間修訂)
創(chuàng)作風格
柴可夫斯基的旋律純屬俄羅斯風格,凄絕美艷,雖然難免與人以窠臼的感覺,但是卻帶著一抹悲傷的感情,就好像寡婦夜半的哀哀啼泣。 柴科夫斯基生活的年代正處于沙皇專制制度腐朽沒落的時期,他熱愛祖國,關(guān)心俄國人民的命運,但他又看不到俄國社會的出路。他從生活中深深感受到俄國政治的黑暗與腐敗,但他的政治態(tài)度卻又是保守的王朝擁護者。這種無法克服的矛盾不斷促使柴科夫斯基對祖國的前途、社會的出路、人生的意義進行深刻的思考,并把這種生活感受融化到他的創(chuàng)作中去。這可以說是柴可夫斯基創(chuàng)作上的基本思想傾向。柴可夫斯基雖不直接選取現(xiàn)實的政治生活、社會沖突等作為自己創(chuàng)作的題材,但卻通過自己對于時代悲劇性的感受,深刻揭示了對光明理想的追求、對生活意義的理解。
柴科夫斯基是在60年代中期俄國革命民主主義思想高漲時期走上創(chuàng)作道路的,60年代的進步社會思潮給柴可夫斯基以積極的影響。盡管他在政治觀點上是比較保守的,但他一生在思想上和美學(xué)觀點上保持了60年代的進步傳統(tǒng)。從創(chuàng)作基本面貌上看,柴科夫斯基的前期創(chuàng)作比較傾向于表現(xiàn)對光明歡樂的追求和信心,而后期則更傾向于表現(xiàn)深到的悲劇性。他在70年代末所寫的《第四交響曲》和歌劇《葉甫蓋尼·奧涅金》,則屬于他在前后兩個時期交界時的作品。
就體裁而論,柴科夫斯基是一位涉及范圍廣泛的作曲大師。他在交響曲、歌劇、舞劇、協(xié)奏曲、音樂會序曲、室內(nèi)樂以及聲樂浪漫曲等方面都留下了大量名作。
交響曲在柴科夫斯基作品中占突出地位。柴科夫斯基一生共寫過6部交響曲和1部標題交響曲。他的第1、第2、第3、交響曲寫于70年代中期以前,均屬于前期創(chuàng)作。這3部交響曲體現(xiàn)了柴可夫斯基與М.И.
格林卡以來俄羅斯交響音樂傳統(tǒng)的聯(lián)系。這3部交響曲都屬于生活風俗性和抒情性作品,在主題上往往采用民歌素材。柴可夫斯基的后3部交響曲以及《曼弗雷德》交響曲。屬于后期創(chuàng)作,風格上轉(zhuǎn)向深刻的心理刻劃,它們的主題思想都屬于表現(xiàn)主人公對幸福的渴望和阻撓幸福的“厄運”之間的矛盾沖突。f小調(diào)《第四交響曲》寫于1877~1878年,作者把此曲獻給梅克夫人,但在總譜手稿上只寫“獻給我的摯友”。柴科夫斯基賦予這部交響曲的序奏主題以極重要的意義,讓它貫穿整個交響曲的4個樂章,稱它為整個作品的核心,是“厄運”的象征。雖然在第1樂章中個人和厄運間發(fā)生了悲劇性的激烈沖突,但在末樂章中則體現(xiàn)了力圖擺脫苦悶,走向人民,從人民的歡樂中獲得對生活的信心的樂觀結(jié)局。e小調(diào)《第五交響曲》寫于1888年。在這部交響曲中也有一個代表“厄運”形象的序奏主題貫穿全曲,并且全曲的最后也是在凱旋式的尾聲中結(jié)束。b小調(diào)《第六交響曲》寫于1893年,此曲完成后,柴科夫斯基接受其弟莫杰斯特的建議,題名為《悲愴》。此曲是柴科夫斯基悲劇性交響曲創(chuàng)作的高峰。全曲在經(jīng)過激烈的戲劇性沖突和對生活的美好憧憬之后,達到的是悲劇結(jié)局。末樂章一反交響曲的傳統(tǒng)布局,用非常近似追思曲氣氛的慢板代替了熱烈的終曲。標題交響曲《曼弗雷德》寫于1885年,這是根據(jù)G.G.拜倫的同名詩劇而寫的交響曲,抑郁寡歡的主人公的最后命運是充滿悲劇性的。柴科夫斯基交響曲中所蘊含的感情十分豐富,復(fù)雜,深刻,感人。正是因為他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內(nèi)心不斷涌動的情感使他經(jīng)常打破傳統(tǒng)交響曲的模式,將自己的感情完全表達出來。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柴科夫斯基的交響曲是最感人至深的。
歌劇是柴科夫斯基創(chuàng)作中另一重要領(lǐng)域。柴可夫斯基一生共寫過11部歌劇,其中最卓越的作品是他的《葉甫蓋尼·奧涅金》和《黑桃皇后》。這兩部歌劇的腳本都是根據(jù)A.C.普希金的同名作品改編的?!度~甫蓋尼·奧涅金》寫于1877~1878年。歌劇表現(xiàn)了塔吉雅娜、奧涅金、連斯基等幾個貴族青年由于厭倦了本階級的生活方式,在朦朧地追求理想的生活道路上所經(jīng)歷的悲劇,表現(xiàn)了歷史的趨向。音樂以悠長、抒情的旋律,細致表現(xiàn)人物心理為特征?!逗谔一屎蟆穼懹?890年,所表現(xiàn)的主題思想也是幸福的理想被殘酷的現(xiàn)實所粉碎的悲劇。音樂在刻劃人物性格、表達戲劇沖突上具有強烈的藝術(shù)感染力。
柴科夫斯基在
舞劇音樂創(chuàng)作上也取得了具有世界意義的成就。他一生寫了3部舞劇音樂:《天鵝湖》(1875~1876)、《睡美人》(1888~1889)和《胡桃夾子》(1891~1892),都已成為世界舞劇藝術(shù)中影響巨大的作品,廣泛流傳在各國的芭蕾舞臺上。柴可夫斯基對舞劇音樂進行了許多革新,他克服了過去舞劇音樂的公式化弊病,賦予舞劇音樂以交響性的發(fā)展,使之更富于戲劇性,大大提高了舞劇音樂的表現(xiàn)力。
在器樂協(xié)奏曲方面柴科夫斯基比較突出的作品是他的降b小調(diào)《第一鋼琴協(xié)奏曲》(1874~1875)和D大調(diào)《小提琴協(xié)奏曲》(1878)。前者是一部明朗樂觀的作品,第1樂章熱情洋溢,第2樂章優(yōu)美抒情,末樂章粗獷豪邁,并在壯麗的凱歌般的音樂中結(jié)束了全曲。后者也是一部充滿歡樂情緒的作品,主題音調(diào)和俄羅斯民間音樂有著內(nèi)在的聯(lián)系,整個作品在質(zhì)樸的風格中富于青春的朝氣和親切的抒情,并以熱烈的具有民間歌舞特點的終樂章結(jié)束全曲。
柴可夫斯基故居
柴科夫斯基在器樂作品中還寫了一些著名的單章性的作品,如幻想序曲《羅密歐與朱麗葉》(1869)、〈1812序曲》(1880)、《意大利隨想曲》(1880)等?!读_密歐與朱麗葉》是接受М.А.巴拉基列夫的建議而作,取材于莎士比亞原著,概括地表現(xiàn)了原著的主題思想。《1812序曲》是應(yīng)魯賓斯坦之約,為莫斯科救主大教堂重建落成而作。救主大教堂于1812年毀于拿破侖入侵,故題名為《1812序曲》。這是一部以音樂描繪戰(zhàn)爭的通俗性樂隊作品。其中的主題多采用了人們較熟悉的曲調(diào),如圣詠《上帝,拯救你的眾民》、民歌《在大門旁》以及《馬賽曲》、沙俄國歌《上帝保佑沙皇》的片斷等,分別表現(xiàn)戰(zhàn)爭雙方的形象?!兑獯罄S想曲》反映了柴可夫斯基多次旅居意大利所得到的生活感受,特別是意大利民歌所喚起的鮮明印象。
在柴科夫斯基為數(shù)不多的室內(nèi)樂作品方面,以他的D大調(diào)《第一弦樂四重奏》(1871)和《a小調(diào)鋼琴三重奏》(1881~1882)最為著名。這兩部作品都顯示了柴科夫斯基在室內(nèi)樂方面所具有的鮮明民族風格的獨創(chuàng)性。特別是《第一弦樂四重奏》的第2樂章“如歌的行板”,以烏克蘭民歌《瓦尼亞坐在沙發(fā)上》為主題,更是膾炙人口。大文豪Л.托爾斯泰曾被此曲感動得流淚,他說,從這個作品中可以“接融到忍受苦難的人民的靈魂深處”?!禷小調(diào)鋼琴三重奏》是為悼念Н.Г.魯賓斯坦而作,全曲只有兩個樂章,但第2樂章可以分為兩個部分,但全曲仍具有3個樂章的結(jié)構(gòu)特點。柴科夫斯基以深沉的悼念和對往事的親切回憶來寄托對亡友的哀思。
柴科夫斯基在聲樂浪漫曲方面也寫出許多為人喜愛的珍品。他的浪漫曲風格多樣,內(nèi)容廣泛,情感真摯。最突出的是那些戲劇性抒情浪漫曲,在這類浪漫曲中,也同柴可夫斯基的其他作品一樣,深刻體現(xiàn)了主人公對光明幸福的渴望同黑暗現(xiàn)實間的激烈矛盾。如《遺忘得真快》(1870)、《在熱鬧的舞會上》(1878)、《我們曾坐在一起》(1893)、《夜》(1893)等等。
柴科夫斯基的創(chuàng)作深刻地反映了19世紀下半葉處在腐朽的沙皇專制制度下,俄國知識分子對光明的向往,對黑暗現(xiàn)實的苦悶壓抑的感受。他善于在矛盾沖突中捕捉人物的思想感情,深入揭示人物的內(nèi)心體驗。他繼承了格林卡以來俄國音樂發(fā)展的成就;又注意吸取西歐音樂文化發(fā)展的經(jīng)驗,重視向民間音樂學(xué)習,他把高度的專業(yè)創(chuàng)作技巧和俄羅斯民族音樂傳統(tǒng)很好地結(jié)合起來,他把清晰而感人的旋律,強烈的戲劇性沖突和濃郁的民族風格富于獨創(chuàng)性地有機地融合在他的作品中,為俄國音樂文化和世界音樂文化作出了寶貴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