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貼] 如何站樁以及站樁要領
樹從根鋸斷,枝杈砍掉,上節(jié)細尖鋸掉,成上下幾乎一般粗的圓木,栽在地上,稱為樁。前人許多土木工程,都離不開樁。站樁形如樁栽地上,故而得名。少林有少林的站樁,如騎馬蹲襠式,還有好幾種基本樁,一時叫不上名字了。形意拳有三體式樁。樁有高有地,有繁有簡,有難有易。大概要數(shù)清有多少種樁,同要明了有多少種拳術一樣困難。實際上,任何一種站姿凝固不動,都可叫樁。人在某一瞬間定格了,同照片一樣靜止了,固定在某一個固定的姿勢中,這就是樁。
每一種拳術,都有自己的基本樁功。在基本樁功之外,又衍生出許多其他各種不同的站樁式子。對樁功的不同理解,各門各派有不同的解說。從姿勢來說,大體分兩類,一類站的比較高,接近自然站立,一類式子比較低,膝蓋彎曲度較大。站低式的認為,這樣容易使腳下生根,他們往往認為站高式比較浮,認為不可取。在一般人的印象里,站樁多是拿姿拿式,從外形一看就是在練武呢。我的見解有點不同。我們的站樁首先是為了放松,站樁是手段,放松是目的,什么樣的手段最容易達到目的?什么樣的站樁姿勢使人站的輕松,站的時間長呢?顯然,那種擺出很大架勢的站姿,尤其是膝蓋彎曲度大的低姿,顯然站的時間不容易持久且容易疲勞的。道理明擺著,越接近自然站立,其越容易站立持久,越容易放松。
軍人立正站立,很有精氣神,但相對來說也容易累,立正的時候,挺胸抬頭,相關的肌肉就要處于緊張狀態(tài)。這種姿勢顯然也不適宜。官長要訓話了,喊一聲稍息。這種稍息的姿勢,大家站著就輕松多了。稍息是一條腿主要支撐身體自然下墜的力量,這樣站久了也要累,很想換換腿。站樁是要長久不動的,所以采取兩腿平行站立,兩腿平均支撐身體重量,這樣就舒服多了。兩腳平行,成11字,兩腳間距與肩同寬。這樣的要求,比較合乎自然。
總結一下,由立正,到稍息,兩腳平行,與肩同寬,兩臂自然下垂,膝蓋微有彎曲。頭要放正,兩目平視,這樣站立比較中正。胸部不能挺,背不能弓,胸腔里的五臟六腑自然下垂,放于舒適的狀態(tài)。身體的重心放于中軸線上,中軸線在兩腳之間。
站姿的要點說完。此處還要再講一點。人的腰椎從上到下不是直的。從背到腰時有一明顯的向里弧度的彎曲。人在角力時,僅僅用胳膊的力量是不行的,要用脊椎的力量,而我們的脊椎是彎曲的。力學表明,立柱頂千斤,如立柱是彎曲的,頂千斤的力就要大打折扣。此外,我們發(fā)力的時候,也要由脊椎發(fā)力。舉一個發(fā)力的例子。好的車把式,手中握一把軟桿的長鞭子,他坐在大車前面,牲口在前面拉車,有時拉車的馬遇到意外會突然驚了,驚了的馬狂暴無比,任何人都難以再駕馭。好像歐陽海就是攔驚馬。此時,車把式手中大鞭子一揮,鞭稍抽在馬的嘴角上,那馬的嘴角立刻就被抽出一條血印來,再狂暴的馬,也會被這一鞭子抽醒在那里,再也不敢亂動??梢?,這一鞭子下去,力量有多大。好車把式,就這甩大鞭子,很需要練一陣子。我見過老車把式教小車把式,跟帶徒弟一樣。我們的脊椎,就是那長的軟鞭桿,拳頭就是那鞭稍。廣義來講,任何打人的部位,肩肘膝胯,都可叫拳,打人的點就是拳,都要發(fā)出鞭稍的力來。我們的脊椎就是那軟鞭桿。這根軟鞭桿不能是彎的。而我們的脊椎在自然情況下,是彎的。于是,我們在站樁時,就要慢慢地將其校正,使其變直或接近直。在直的情況下,還要使其骨節(jié)松開,不能讓其成為硬邦邦的棍子。怎樣來校正呢,在前面說的站樁的情況下,膝蓋微微彎曲,盡量彎曲的幅度要小,此時,校正后腰,就是褲腰帶的部位,使凹的部分向外凸,膝向前微微彎曲,殿部微微隨著膝彎向里微收,后腰椎就很容易向外鼓。
坐在椅子上,也可以練,后背不靠,很容易感覺到后脊椎是直的,在站立起來后,保持上身坐姿,脊椎就是直的。開始站樁時,可不必急于調整脊椎,到站到一定程度,再調整,逐漸的,在整個站樁的過程中,始終保持脊椎直的狀態(tài)。
站樁要在安靜的環(huán)境中練習,夜間比較靜,效果比較好。
下面說說怎樣放松。放松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有默想法,守意法,暗示法。一些氣功書上都有詳細的描述,可參考。聽比較輕松的音樂也不錯。眼睛微閉,如閉目養(yǎng)神,把身體分為由上到下的五條線,用暗示的方法,一節(jié)一節(jié)放松。如,頭放松,脖子放松,胸放松,依次向下想,直到腳。前面一線完了,再想后腦放松,后背放松,依次向下,也是到腳,再兩側,再中部,中部由百會開始,腦子中部,脖子中部,胸腔。全身放松后,可以意守丹田,丹田就是肚臍下面的小肚子,想著小肚子和后腰之間的中間。意念就守在那里。守也不要死守,似想非想,似守非守。
當站的時間長了以后,比較高的境界是天人和一。我前面講過。整個骨頭架子站在原地,而在意識里,骨頭周圍的肉體似是向無邊無際的天地散去,與天地混合在一起,分不清哪是天地,哪是我的肉體,或者說,肉體已經化在了天地里。站樁能站出這種感覺,站著就很舒適了,很陶醉,其樂融融。不知天下竟然有如此美妙境界。所謂修身養(yǎng)性,是也。
此種境界,不僅站可練,坐也可練,臥也可練,不居形式。
拳諺云,神宜內斂,氣宜鼓蕩。又有云,靜如處女。還云,意與氣合,氣與力合。俗云,精神放大。也稱意念放大。意念放大,欲欲天公試比高,這句詩比較形象。這些拳諺從不同的側面說明的是一個意思。
在我初學時,遇到一位練家,他給我講了他的一個親歷故事。那時他在做環(huán)衛(wèi)工作,秋天滿地飄的落葉,他們一大群人去掃落葉,下午休息,大家坐在一起閑聊。環(huán)衛(wèi)中年婦女比較多,有一位非常能鬧,對大家說,他是練武的,咱們一塊上,看他能把咱們怎么樣。這一群婦女正想找樂,就一齊撲過來。他趕緊站起來迎戰(zhàn)。這個抱腰,那個抱腿,那個摟脖子,那個拽胳膊。剩下幾個男人在一邊看哈哈。這場面可不好對付,摔不能摔,打不能打。雖說是鬧著玩,一個練武的大男人,要讓幾個婦女收拾了,臉面上總不好看。那幾個婦女都是干力氣活出身,使出的力氣可不小,他要掙脫是很困難的。如何是好?藝高人膽大,身隨意動,突然他全身一抖,再看那幾個婦女,全飛跌出去,從地上爬起來,身上沒有任何損傷。一個個看著他,驚的半天合不攏嘴。后來有人問他,這叫什么功夫,他回答,金雞抖翅。多好聽的名字。他說,從那開始,好多同事都介紹孩子,好友、親屬,來向他學。不教吧,得罪人,教吧,一是一般人練不了,白浪費時間,二來,誰有真功夫那么輕易賣給別人。你要教不會人家,人家說不準還會在背地里罵你,得不償失。他講話,金雞抖翅不過是個名稱,全身的肉松不開,抖不出去,你就是練一百年,也頂多是有金雞抖翅之名,而無金雞抖翅之實。
從他的故事里,眾位聽明白了嗎,全身的肉,散不開,抖不起來,怎么能把人抖出去。欲散開,須精神放大,天人和一,須神宜內斂,似斂非斂,氣就自然而然鼓蕩。筋肉皮向宇宙縹緲漲開,其功可期。
其余拳法的招式,如果沒科班練過的,最好找專業(yè)的指導一下。拳擊就直拳,勾拳、擺拳這幾招。體育運動有個特點,從錄像和書上是不好學準確的。自己練時,慢練,如打太極拳,體會站樁的那種感覺。
站樁要領
首先從頭部講起,頭部是全身的主宰,應保詩中正,不左石傾斜,不前俯后仰。應該是頭頂向上虛懸或上頂,頭頂百會處似有一根繩子把人吊起來,或百會處如輕輕地頂著一個球,不使球掉下來。頭頂虛懸時不能梗著脖子,脖子處不能用意念,意念應在百會處。頭頂虛懸要從始至終,站多長時間頭頂就懸吊多長時間。
在頭頂向上虛懸的同時,要拉著下頰往回收,往上提,同時鼻子尖往下一轉找會陰,從會陰那里往后一轉,往上提,順著脊骨上來到頭頂。會陰在上提時,要順勢把膝蓋和腳心帶起來,腳心也往會陰處并。做好三心并,先得從會陰那里并,會陰往上提,帶著腳心來,三心才能并好,這樣往上一提整個人就拉起來了,就象兜子兜起來似的,人懸起來了,站樁時就會覺得輕松一點,如果頭不注意往上頂,脖子隨隨便便往下一縮,都壓到腿上,腿沉不舒服,所以站樁不注意頭部姿勢會影響全身。
兩手的位置不論放在丹田處或前平舉到與肩等高處,肩都不能繃勁,不能端肩膀,肩要放松,肩膀很自然地耷拉著往下松,這時鎖骨、胸部有點沉,所以肩下松時還要在兩側外撐,帶著夾肢窩出去,有的人站樁時間一長就身上流汗,兩手冰涼,原因就是肩肘沒有放松,氣過不來,要把肩膀抖摟抖摟,放松地前后轉一轉,往下邊一放,再把胳膊松動一下,胳臂不要成個死角,大、小臂肩肘腕應是一個圓弧,胳膊抬高時手不能太前伸或后縮,應是個圓,用意念把它撐起來,象抱著一個球。手的位置開始時可以放低一點,以后再慢慢上升,但也不能過高,肩不能聳(松肩),肘要下垂(墜肘),腕要張開成坐腕狀,手如抱球,要特別注意手中要有意念,不能空,兩手中間仿佛真有一個非常薄的氣球,手指的勁不勻會捅破,稍不經心會掉落,對這樣一個嬌氣的東西,兩手要小心翼翼地捧著它,抱著它,胸部不能挺,也不能水蛇腰,駝著背,后面出個小羅鍋,象背著個東西,應該是兩肩外展,頭頂向上虛懸,胸部微含,把背拉直。
腹部要放松,但不能把肚子腆出來,要把腹部收住,腰部后松。辦法是把會陰往小腹回縮,胯骨前邊尖部的骨頭向后縮,縮向腰部,把腰向后突出去,同時兩個胯骨尖把兩肋往上推,往后收,使兩肋撐開,胸部放開,這時氣就從下邊提起來了,往上升向中丹田。這樣做,往后松腰就容易了,因為這樣松腰不完全是形體用勁,而是用氣帶過去的,把氣縮回來往腰上收,身體兩側用胯骨催起來,會陰往上提,這樣頂著催起來,氣就不往下降了,氣往上升,配合著百會上領,上下就連成一個整體了,上下氣機連成了整體,內蘊充足,才能顯現(xiàn)出“站如松”的挺拔英俊、內氣渾厚的姿態(tài)。百會往上提要配合尾閭下垂,上下兩頭拉。身體微下蹲,尾閭下垂象立到地底下一樣,支撐著身體,意念要使尾閭和地接在一起,臂部“似坐非坐”。這時,頭往上一拉,加上會陰上縮,胯往上擠,腰就松過來了。
身體下蹲后容易犯的毛病,是兩膝蓋死往里扣,往里擠,把襠夾住了。應該是膝蓋往里擰著往上提,再往外擠,往外翻,從大腿根后邊往外撐,把胯給撐開。兩腳站得不能太寬,腳跟比肩稍寬一些,腳尖和肩寬度差不多,也可以窄一些,太寬腰不易往后放松。寬度適當,站樁時身體會慢慢往下坐,越來越矮,身體不松,腰不松,蹲低了就非常費勁。不過剛開始時,不論怎樣站都要費力氣,膝蓋、大腿酸痛,這時就要堅持,愛怎么酸就怎么酸,就是耗著不動,可以用意念去體會哪里酸、怎么酸,把氣注進去。還可以用百會、會陰、鼻子往上提膝蓋。這時的酸也是長力氣、換力氣的時候,等到氣足了,把“拙力”換掉了,以后就不會酸了,身體也會蹲得更低了,身體重心也不會都壓在后跟上了。
站樁時有人身體會微晃,但不能晃得太大。有的人會哆嗦,這是累的表現(xiàn),沒有關系,哆嗦勁過去慢慢就好了。一般來講,站樁時上肢這一關容易過,胳膊抬著,酸痛,抬不動了,咬牙堅持,堅持到最后,覺得胳膊變輕了,沒有了,這一關就過去了。這時給個意念,胳膊不自覺地就隨著動。想“起”,胳膊“忽”地自己起來了,根本沒用勁,想“外開”自己就開出去了。腿這一關就不太好過,因為上邊有重力壓著,所以身體下蹲時不要勉強往下坐,低到一定程度就行了。身體好的同志應該要求白己嚴格一些,因為站樁是給自己站,站直了是省勁,可是越直越不出功夫,作用和往下坐一坐差不多。
站樁時要注意體察身體的三個氣球,兩只手中間抱著一個小球(手里總要有抱著球的概念),兩臂圍著一個大球,這個球也非常嬌氣,一松就掉,一擠就破。此外胳膊和下丹田之間還有一個球,這個球是和軀干連在一起的,如果站得很矮,這兩個球就合到一起了。對于這幾個球,站樁時要隨時注意,不時往球里加點氣,慢慢拉拉氣,越慢、動作越小越好(別人看不出更好)。拉氣時不光是局部動,應該是手和腕和肘和肩,整個胳膊整體一起動,體會一下手里的氣,胳膊里的氣,兩手還可以對著身體前后拉一拉,體會身體里的氣。經常這樣去體會,氣感越來越強,慢慢感觸功¦能得到強化,查病、感知、手感等功能都會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