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名畫 【收藏版】
中國古代名畫
《人物》宋朝 冊頁 本幅絹本設色 29X27.8公分
設色畫,士人坐塌上,左手持紙券,右手持筆,注目凝思,似在苦吟,塌前小幾一,置硯,果碟二,童子斟酒,塌后屏風,上懸主人寫照塌右棋桌與幾各一,上設,琴棋書畫四事,又有行架矮幾儲漿果酒,幅上有宋微宗高宗諸印,皆好。人物衣褶,用筆與韓干牧馬圖頗近。
《雪山樓閣圖軸》 范寬 波士頓美術館,北宋畫,神品
《朝元仙仗圖卷》北宋、武宗元、絹本 墨筆、縱44.3cm、橫580cm
武宗元,武宗元(約980—1050),字總之,河南白坡(今河南孟津)人。真宗景德年間,建玉清昭應宮,征全國畫師,分二部,宗元為左部之長。他家世業(yè)儒,以蔭得太廟齋郎,官至虞部員外郎,擅畫道釋人物,曾為開封、洛陽各寺觀作大量壁畫。
《消夏圖頁》 宋人、無款、絹本 設色、縱245cm、橫15.7cm。
《虎溪三笑圖》 宋朝 冊頁 本幅絹本設色 26.4X47.6公分
設色畫虎溪三笑故事,廬山記云,遠法師居盧埠三十余年,影不出山跡不入俗,送客過虎溪,虎輒名嚎,昔陶元亮居栗里,山南陸修靜,亦有道之士,遠師嘗送此二人,與語道合,不覺過之,因相與大笑。
《宮樂圖》唐朝 軸 本幅絹本設色48.7X69.5公分
本幅無作者名款,畫女樂十二人,十人圍案而坐,中四人正吹奏笙、簫、古箏與琵琶諸樂器,侍立二人中,一人執(zhí)拍相和,其余眾人坐聽,狀至閑適。此圖石渠寶笈原標明元人畫,然審其人物體態(tài)豐腴,開臉留三白,發(fā)髻衣飾,設色畫法皆系晚唐作風。
雪窗讀書圖 南宋 無款
絹本設色 縱49.2厘米,橫31厘米
中國歷史博物館藏
此圖繪雪景。崖前坡后茅屋兩幢,旁有青竹,柴門緊閉,左側山崖高峻,崖上枝葉蒼茂。遠山如帶,朦朦朧朧。此幅左側下部的“李嵩”,“李宗成”名款均是作為后添,這幅作品布景嚴整,山石用大斧劈破,但筆法見散亂,似系南宋時期宗法李唐者所作。本幅及紙邊鈐明“張孝思賞鑒印”及清高宗弘歷的印章數(shù)方?!妒汅爬m(xù)編》著錄。
雪堂客話圖 南宋 夏圭
絹本設色 縱28.2厘米,橫429.5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雪堂客話圖》設色畫江南雪景,筆法蒼勁渾厚,山石多用小斧劈破和短線條禿筆直破,從而取得了方硬奇峭,水墨蒼潤的藝術效果。由此也可以看出夏圭雖與馬達同師李唐,但又各有所長。馬達用筆剛勁而偏于露,夏圭用筆剛勁而趨于含蓄,這一特點在此幅作品中表現(xiàn)得比較明顯。畫面左側款署“臣夏圭”三字。
臨流撫琴圖 南宋 夏圭(傳)
故宮博物院藏
此圖不知原載何冊。 據(jù)題夏圭作畫。溪旁古樹下一士人扶琴吟誦之狀。筆法勁健,墨色淋漓,觀之如聞錚錚然流水彈琴之聲。
春江帆包圖 南宋 無款
絹本墨筆 縱25.8厘米,橫27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此圖原載《四朝選藻冊》,繪遠岫高松,中分一水。右岸竹離茅舍,竄石叢林。岸邊二帆船停泊。遠方夕陽西下,江水如潮。二小船飽帆破浪前進,從而點出了畫面的主題。圖中遠山用淡墨勾染,濃墨點小樹,松樹,帆船用細筆勾描。全圖筆法慎密嚴謹,畫風學郭熙一派而又另立新意,不愧是南宋初期小幅山水的佳作。畫面無款。對幅有清高宗弘歷的題詩。此作曾經清內府收藏,《石渠寶笈續(xù)編》著錄。
梅石溪鳧圖 南宋 馬達
絹本設色 縱26.7厘米,橫28.6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此圖設色畫幽僻的崖澗,石壁上梅花盛開。一群野鴨在涓涓的溪水中或追逐嬉戲,或梳理羽毛,或振羽欲飛,其中一對幼鳧伏在母鳧的背上,十分動人,全圖兼工帶寫,構圖簡潔巧妙,所畫石壁運用虛實相間的表現(xiàn)手法,使咫尺畫面產生了曠闊之感。在用筆上也頗有特色,畫山石用大斧劈破,爽利峭勁;作梅樹用方折筆寫拖枝之勢,蒼勁老辣,姿態(tài)橫生,繪溪水則用細筆中鋒,從而表現(xiàn)出微風吹拂,清波蕩漾的意境。本幅左下方款署“馬遠”二字。另有收藏印三方。
松澗山禽圖 南宋 無款
絹本設色 縱25.3厘米, 橫25.3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此圖繪參天的古松下,山溪蜿蜒奔流,水花飛濺,四對山鵲姿態(tài)各異,或飛嗚,或樓止,或啄食與山澗和樹石之上,形象生動。圖中用濃墨畫松斡和松鱗,松針用墨線勾描后用石青渲染。竹葉用嚴謹?shù)碾p鉤填色法。山石則用墨線勾勒輪廓,進而用淡青色破染,使畫面富有立體感。此圖用筆蒼勁,靜中有勁,為南宋小幅花烏畫中精秀之作。這幅作品曾經明黔寧王沐琳和項元汴收藏。
雪江買魚圖 南宋 李東
絹本設色 縱23.6厘米,橫25.2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李東,生卒和籍貫不詳,南宋理守時(公元1225年一1264年),經常在京師御街上出售自己的繪畫作品,工畫民間風俗。
此圖繪白雪皚皚的嚴冬,一漁翁身著蓑衣,一手持槳,一手提魚出售,真實在反映了漁民生活的艱難氣分。此作用筆勁挺,構圖玲瓏別織,不愧是李東的傳世佳作。曾經清內府收藏,《虛齊名畫錄》著錄。
碧桃圖 南宋 無款
絹本設色 縱24,8厘米,橫27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此圖繪碧桃兩枝,枝上的碧桃花有的吐露盛開,有的含苞欲放?;ò暧眉毠P勾描后多屑暈染,富有屑次變化和立體感。全圖用筆精細,設色淡雅,畫雖小,意趣無窮,是南宋寫生妙品。畫面無款。畫中鈐有“于騰”、“何榮精賞”二印。
出水芙蓉圖 南宋 無款
絹本設色 縱23.8厘米,橫25.1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此圖繪出水荷花一朵,淡紅色暈染,花下親以綠葉,葉下荷梗三枝。作者用俯視特寫手法,描繪出荷花的雍容外貌和出污泥而不染的特質。全圖筆法精工,設色艷麗,不見墨筆勾痕,是南宋院體畫中的精品。畫面無款印,傳為吳炳作?!短擙R名畫錄》著錄。
瑤臺步月圖 南宋 劉宗古(傳)
絹本設色
故宮博物院藏
此圖原載《四朝選澡冊》(見《石渠寶笈續(xù)編》)。題劉宗古作?!懂嬂^》云:“劉宗古,京師人。宣和間(公元1119一1125),以待詔官至成叫郎。亂離后,歸江左。朝廷方尋訪車輅式,而宗古進本稱旨,除提舉車輅院。其畫人物,長于成染,不背粉,水墨輕成,但筆墨織弱耳。”此畫布局疏朗,設色清麗,不失為一件精構。
墨蘭圖 南宋 趙孟堅
絹本墨筆 縱34.5厘米,橫90.2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趙孟堅,字子固,為宋朝宗室,宋理宗寶慶二年(公元1226年)中進士,官至朝散大夫,守嚴州。他善畫水墨梅、竹、蘭、水仙等,學揚無咎一派,其作品清而不凡,秀而雅淡,是南宋末年兼具貴族,士夫,文人三重身份的著名畫家。
此圖繪墨蘭兩業(yè),生于草地上;蘭花盛開,如彩蝶翩翩起舞;蘭葉柔美舒放,清雅俊爽。畫中自題詩日:“六月衡湘暑氣蒸。幽香一噴冰人清。曾將移入浙西種,一歲才發(fā)一兩莖。”詩中流露了作者借物抒懷,孤芳自賞,清高拔俗的情趣。趙氏這種畫蘭技法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圖卷右邊有顧敬題詩,后幅有文微等七家題記,曾經明文微明,清安岐收藏,《式古堂書畫匯考》,《大觀錄》,《墨緣木觀》著錄。
霜條寒皺圖 南宋 無款
絹本設色 縱28.2厘米,橫28.7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此圖原載《宋人集繪冊》。繪五對麻雀棲止于枯之枯棘上,右側親小竹一枝。圖中小烏神態(tài)各樣,有的靜觀,有的對語,有的作欲飛狀,形象生動逼真。從畫面看,小烏的形象更接近自然情態(tài),說明作者有敏銳的觀察力和寫生的功力。此圖用筆精工設色優(yōu)美,是南宋寫生花烏畫中的妙作。無款印,曾經清人宋牽收藏,《石渠寶笈三編》著錄。
金明池爭標圖 宋人
絹本設色 縱28.5厘米,橫28.6厘米
天津市藝術博物館藏
此圖描寫北宋京城汴京(今開封市)金明池水戲爭標的場面。畫面苑墻圍繞,池中筑十字平臺,臺上建軍圓形殿宇,有拱橋通達左岸。左岸建有彩樓,水殿,下端牌樓上額書“瓊林苑”三字。池岸四周桃紅柳綠,間有涼亭,船塢,殿閣。水中龍船屑樓高閣,人物活動于樓內外;龍船兩側各有小龍舟五艘,每艘約有十人并排劃槳,船頭一人持旗;另有數(shù)只維游其間。書面左,下兩側的苑墻內外,人群熙來攘往。全圖約有千余人,雖然人物微小如蟻,但仔細觀察,比例恰當,姿態(tài)各異,神情生動,頗具藝術魅力。在圖左側的粉墻上有楷書“張擇端呈進”五字款。經專家鑒定,對此圖作者有兩種意見:其一,從落款看,不像后人添寫。如此精細熟練的工筆畫應出自高手,有可能是張擇端的早期作品;其二,從此圖的風格及畫中景物看,斷為宋畫無疑,很有可能是南宋人的摹本。此圖曾為明代安國,項子京鑒藏。
洞天山堂圖 南宋或金 無款
絹本設色 縱183.6厘米,橫121.2厘米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此圖畫山谷間白云彌漫,澗流清駛,林木搖曳,樓臺隱約,造景幽深雅靜,與畫幅上所題“洞天山堂”四字頗為切合。本畫無款識,清初王鐸題為董源之作,不知何據(jù)。從全畫布置創(chuàng)意看,所畫景山物范圍已比北宋全景山水縮小,近于李唐《萬壑松風圖》的體制,其時代應相當于南宋。但圖中所畫宮室的特點又非南宋而近于金元,故此圖更可能是金代作品。
云橫秀嶺圖 元 高克恭
絹本 設色 縱182.3厘米 橫106.7厘米
高克恭(公元1248-1310年),字彥敬,號房山,官至大中大夫,刑部尚書。其祖先是西域(現(xiàn)新疆)人,后籍山西大同。工墨竹,亦擅山水,初學米芾父子水墨書法,后取法李成、董源、巨然之長,自創(chuàng)一體。評進謂其所書“元氣淋漓”。
此圖書層巒高嶺,溪橋疏樹,上下峰巒及近景坡石樹木之際,間以白云朵朵,縱而掩去大山給人的窒息之感,并增加了景物的深度,使書面元氣渾滄。整幅書設色明麗、筆墨精妙、用筆靈活。山石多用米點皴,但又糅進新的變化,如水邊的卵石以及米點之下的“披麻皴”。說明高氏并非刻板效學二米瀉煙雨林巒,還吸收了董源、巨然山水畫的長處,以豐富自己的技法。書上李 題誠云:“……上軸樹老古蒼,明麗 落,古所謂有筆有墨者,使人心降氣下,絕無可誠者。”另有鄧文原、王鐸的題記和乾隆帝題詩。
雙鉤竹圖 元 李衍
絹本 設色 縱163.5厘米 橫102.5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李衍(公元1254-1330年),字仲賢,號息齊道人。薊丘(今北京人)。曾任江浙行省平章政事、吏部尚書、集賢院大學士、光祿大夫。座后追封“薊國公”為元代畫竹名家,初學王庭筠,后師法文同。著有《竹譜詳綠》一書。
此圖畫竹四株,前后左右交錯,枝葉繁茂。下方小竹數(shù)株,怪古平坡。竹葉以墨色細加瀉染,表現(xiàn)出陰陽向北背。湖石用濃淡墨暈出,玲瓏多姿。構圖勻稱,筆法圓勁精整,設色淡雅。作者還通過碎石、枯枝等周圍景物的描寫,更加烘插出竹子“清高拔俗”的品格。未署款,畫幅中部鈐有“李衍仲賢”、“息齊”二印。
洞庭東山圖 元 趙孟頫\
絹本 設色 縱61.9厘米 橫27.6厘米
上海博物館藏
趙孟頫(公元1254-1322年),字子昂,號松雪道人、鷗波、水晶宮道人等。吳興(今浙江湖州)人。宋宗室,人元后任兵部郎中、翰林學士承旨。擅畫山水、人物、鞍馬、竹石和花烏。山水取法董源、李成,人物、鞍馬學李公麟和唐人。其繪畫有兩種面貌,一為工整,一為豪放,均在筆墨技法上有較大發(fā)展,對后世的影響極大。
此圖描繪洞庭東山的景色。洞庭山位于江蘇吳縣西南太湖中,分東西雨山。東山古名胥母山,又名莫厘山,為伸出太湖之半島。圖上東山山勢不高,圓渾平緩,山徑曲折,一人佇立岸邊眺望太湖。山后霧氣迷蒙,崗巒隱約。湖面微波粼粼,輕舟蕩漾。近處小丘浮起,雜木葉生。作者自題詩中抒發(fā)了閑和怡悅的決緒。下鈐“趙氏子昂”朱文方印。畫幅中有清高宗弘歷題詩。裱邊有明人董其昌題跋。
此幅筆墨從董源的規(guī)范中變化而來,柔和流暢的披麻皴和疏密相間的點苔,表現(xiàn)出江南草木華滋的土山形貌。細密的魚鱗水紋,寫出太湖瀲滟的水光。山巒和坡石罩染淡淡的石青、石綠和赭石,以花青占染樹葉,盞面色調明澈清雅。這種淺絳山水是趙孟頫在唐、宋青綠山水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析體貌,對元代山水畫風影響很大。\
畫家另有《洞庭西山圖》,與此圖原相聯(lián)屬,惜已散佚。
墨竹圖 北宋 文同
絹本墨筆 縱131.6厘米,橫105.4厘米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文同(公元1018一1079年),字與可,自號石室先生,又號笑笑先生。四川梓潼人。曾官司封員外郎、秘閣校理。又受命守湖州,故人稱“文湖州”。傳為湖州竹派,影響深遠。
此圖用水墨畫倒垂竹枝,竹業(yè)濃淡相間。史傳文氏之竹“濃墨為面,濃墨為背”,于此可見。筆法謹嚴有致,又現(xiàn)瀟灑之態(tài)。本幅無款,有“靜閑口室”、“文同與可”二印。詩塘有明人王直及陳質題詩。
溪鳧圖 元 陳琳
紙本 設色 縱35.7厘米 橫47.5厘米
臺北故宮博和院藏
陳琳(生座年不詳),字仲美,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南宋畫院待詔玨子,琳世其葉。善畫花鳥、山水、人物,得趙孟頫指授,多所資益,故其畫不俗,尤善臨摹古跡。\
此圖畫一野鴨,立于水邊。古上角倒垂芙蓉一枝,縱有花蕾。岸上車前草一株,雜草兩葉??v畫中的點景可以斷定。此時已是深秋季節(jié)。 圖中野鴨多用細筆勾描,造型準確,畫風工麗。水用粗筆隨意寫畫,筆法瀟灑。畫幅左有趙孟頫題記:“陳仲美戲作此圖,近世畫人皆不及也。子昂。”詩塘有元人仇遠題跋,說明此圖是陳氏訪趙孟頫時即興所作的寫生畫,趙孟頫為之潤色。其中右上的芙蓉、下方的坡石小草和粗筆的水波都是趙孟頫所加,粗筆水波之下還可見到陳琳原畫細筆波紋的痕跡。畫上鈐有清人耿昭忠、乾隆帝、宣統(tǒng)帝等收藏印多方。
寒林圖 元 曹知白
絹本 墨筆 縱27.3厘米 橫26.2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曹知白(公元1272-1355年),字又元,又字貞素,號云西。華亭(今松江)人。至元中為昆山教諭,不久辭官歸隱。擅長畫山水,師法李成、郭熙。晚年筆法簡淡疏秀,自成一派。
此圖畫坡石枯林。用筆豐腴濕潤。畫風學李成、郭熙而又有變化。畫幅中自題:“……泰定乙丑九日,去西兄作。”下鈐“云叟”、“聽松齋”二印。下角又有“聊復爾耳”一印。乙丑為泰定二年,即公元1325年,時作者年五十四歲。本幅堪稱曹知白中年時的佳作。
伯牙鼓琴圖 元 王振鵬
絹本 墨筆 縱31.4厘米 橫92厘米
故宮博和院藏
王振鵬,字朋梅,永嘉(今浙江溫州)人。官至漕運千戶。工墨筆界畫,筆法工致細密,自成一體。亦擅人物。元仁宗賞識他,賜號弧云處士。生座年不詳,約活動于元仁宗朝。
此卷描繪伯芽為知音者鐘子期彈琴的故事。相傳伯牙生于春秋時代,擅彈琴,與鐘了期為友?!盾髯?#183;勸學篇》有“伯牙鼓琴,而六馬仰秣”的記載。流傳至今的古琴曲“水仙操”和“高山流水”據(jù)傳就是他所作。圖中彈琴者為伯牙,對面聆*者是鐘子期。畫中伯牙與子期的舉止神情均刻劃惟妙惟肖。衣紋用筆細勁流利,精謹生動。實為元代人物畫代表作。
卷末署“王振鵬”三字款。卷尾有元人馮子振、趙聲、張原湜題記。
返回頂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