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自慰网亚洲一区二区,亚洲一级在线播放毛片,亚洲中文字幕av每天更新,黄aⅴ永久免费无码,91成人午夜在线精品,色网站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欧洲wwwww在线观看

分享

太極拳經典論著大全

 寒江天外伴月而眠 2009-11-18

   
     
太極拳之練法說明           鄭悟清著述                          1
太極拳練法說明            ???鄭?  鈞                             1
學習趙堡太極拳的基本認識   ?郭冬寶                              2
太極拳原理  作者楊鑫榮                                     5
太極拳入門須知              李秒豐(花非花)                    6
太極拳序                    鄭悟清著述                          7
太極拳的“內三合、外三合”  李秒豐(花非花)                    8
太極拳架子三步審查法        沈家禎先生著                        10
學太極拳須斂神聚氣論        張三豐著述                          11
太極拳精義述真              李秒豐(花非花)                    12
推手八法                                                    15
太極推手五字秘決            劉瑞著述                            17
太極拳論                    張三豐著述                          17
太極拳論                    王宗岳著述                          18
太極拳論解                  陳清萍著述                          18
太極拳論臆解                洪均生                              19
太極拳歌                    張三豐著述                          23
太極拳經                    王宗岳                              23
太極拳勢                    王宗岳著述                          24
太極拳十三勢行功心解        張三豐著述                          24
杜育萬述蔣發(fā)受山西師傳歌訣  蔣  發(fā)著                            24
太極拳功???????                 蔣  發(fā)                             25
太極拳道                    邢喜懷著                            25
太極拳說                    邢喜懷著                            25
太?極?拳?秘?傳                張楚臣著述                          26
習拳大歌                    和慶喜著述                          27
高手武技論                  和敬芝著述                          27
太極拳之煉氣                金幸祥                              27
趙堡太極拳體用歌訣                                          29
太極丹功義詮                王柏青著述                           30
太極拳之內功修煉            林泉寶                               31
 
      太極拳之練法說明   鄭悟清著述
 
  夫初練者,宜端正方向,以立根基。最忌粗心浮氣,精神不屬,眼不顧手,手不顧腳,此謂之盲練也。尤忌身形不活,手腳不隨,即用猛力,處處奪力,而僅能顯力者,此癡練耳。倘能平心靜氣,注目凝神,輕搖之以松其肩,柔隨之活其身,徐行之以穩(wěn)其步,待至肩松身活步穩(wěn),然后鎮(zhèn)頭領氣,以衛(wèi)其力,力順則氣自通,氣通則力自重。所學之法如是,練而習之,以期純熟,則手眼步一致,心神氣相同,自能臻自然而然之妙境矣。
太極初學要決:
  初學而內要靜空,周身而外要輕松。
 內空靜氣行於外,外松而內有神精。
 工夫不可須臾斷,臨用之時有奇能。
 
 
 
       太極拳練法說明????????十一代傳人????鄭??鈞???
       
  愚自幼隨父(鄭公悟清)習練太極拳,經數十年的修煉,淺得太極拳的體會,學練太極拳,好似數學的0、1、2.......9十個數字和各種運算符號;學生在小學、中學直至大學的各階段都學習其組合及變化,并逐步得到提高和升華。習練太極拳決不能一蹴而就,一曝十寒,必須經過逐步學習,長期修煉,循序而進,方能達到高深境界。
  太極拳之動作輕軟異常,而一動全身皆動。習練時無須用過分之氣力。無論強弱、老幼均可習練,是強身健體、延年益壽之寶。在太極拳的修煉過程中,由于各種條件的不同,習練者思想意識不同,形成了各自獨特的形式與方法。其中既有相通又有側重,但都有同樣的原則要求,都是讓人以自身修練達到自我完善、追求人生的真善美。然而習練太極拳者成千上萬,不知其要點者甚多,其主要表現(xiàn)在隨隨便便、人動亦動、人云亦云、不按規(guī)矩、不知要求?,雖長期修煉但收效甚微。守規(guī)矩才叫練功,不守規(guī)矩到老一場空。有不得性命之真?zhèn)?,不知自然先天之綱紀,落于思維之雜亂,不知太極拳的修持,錯修錯練者,正理不明,根源不透,偏執(zhí)一邊,雖練太極拳,但性理不合,神氣不交,縱行修為,真氣暗耗,終無所成?;蛘咧恢撝兄哉Z,但末能徹底明其精微,若不設法求之,則幻想輒出,當止不止,不當止而止之?;蛴幸夥趴v,不知收斂,氣質異生,此非師傳不真,乃自已不查已之過也?;虻ぬ镏畾庖殉烧?,急于超脫,貪念塵俗,一時不覺,丹田之氣失控而出,空空而已?;蛴门蚤T小技,以為見功,而世人多得相互傳授,終生不悟,尋枝摘葉,迷惑后人,以錯傳錯,遂成風俗而迷失真理,致使正理日遠月疏,異端并起,迷失先師之本意。更有道聽途說,口耳之學傳于無知之徒,遞相訓式。并非不想傳授太極拳之真諦,蓋世人享受心重,不知修煉,不知天機,不知修為。雖練太極,卻末入太極之門。拳經云:“斯技旁門甚多。”因此,初練者宜端正方向,以立根基,不使動向散亂。最忌粗心浮氣,精神不專,不專心細學,眼不顧手,手不顧腳,上中下不能合一,就是瞎練。尤忌身手不活,手腳不隨,即用猛力,處處以力奪力顯力者,此謂癡練耳。償能平心靜氣,凝目靜神,輕搖之以松其肩,柔隨之以活其身,徐行之以穩(wěn)其步,待到戶松、身活、步穩(wěn)然后鎮(zhèn)頭領氣以衛(wèi)其力,力順氣自通,氣通力自重,以此法修煉,至其純熟,手眼步一致,心神氣相同,自能達到自然而然之妙境。
 
 習練太極拳能守規(guī)矩,按照規(guī)矩去練,有明師教誨,氣流運行,血脈暢通,做到分而有數,變而有象,列而有位,散而有質,苦下功夫,方能強身健體,從規(guī)律中得到應有的效果。繼師之后傳藝于世者,應從前輩規(guī)矩中走出來,扔掉套路包袱,走向新的層次。數歸無數,不分則無數;象反無象,不變則無象;位至無位,不列則無位;質還無質,不散慢無質。追溯太極之源,無象太極之本,無位太極之真,無質太極之妙,無象數位形成虛實無位高境界,發(fā)展進取,隨心所欲。要達此境,必須著熟、氣順、神行,方得其妙。
  
  太極本無體,寓于宇宙,其大無外無物可容;太極本無用,運行于物,其深莫測,其理可究。以體而論,太極之始有內外之辨。以用而論,太極之始能觀基本之情。觀其內而不觀其外,究其外而明其內,觀其神而不觀其形,形無不備而神得現(xiàn)。神者精,保精則神明,神明則長生。保氣則得道,得道則長存,精為血脈之川流,守骨之神靈,精去則骨枯,骨枯則死。愿同道細心悟解,精微而行,不失其真,以達到體清氣固,形靜神明的太極化境。
 
   學習趙堡太極拳的基本認識   趙堡太極拳研究協(xié)會?郭冬寶
   
  太極拳是我民族祖先在早期兵器不發(fā)達的年代由長期生活中創(chuàng)造堆心并經過反復實踐,累積經驗不斷改進和逐漸發(fā)展,而得以流傳至今的優(yōu)異拳種,在二十世紀以前武術是國家軍事強弱的重要指針,亦為個人進入宦途或謀生技能之一,秘而不傳及門戶之見很深?;?二十世紀以后科學昌明,武器發(fā)展一日千里,武術在軍隊中急速式微,即或個人謀生也變得窮途沒路,其式微是可以想見的。
  近百年來科學帶給人們智能高度的進步?;?生活的方便與物質的享受,但同時也帶來了環(huán)境的破壞與污染,造成慢性病變的增加,人們追求科技的智能及財富,造成精神的疏離和不安,在尋求科學解決之余,歐美國家發(fā)現(xiàn),東方武術:?尤其是太極拳是治療身心的良好途徑,正熱中發(fā)掘它的運動功能和高度技擊藝術。
  前人留下的太極拳拳譜、拳經、拳論等資料,是積累經驗的總結?;?提供我們學習研究太極拳的寶貴理論、步驟與路線因之,初學太極拳就必須掌握這些正確理論和訓練方法,熟練它的運動規(guī)則,融會貫通?;?逐步深入太極拳本旨就是以健身為主身強體健才能進而防身御敵?;它優(yōu)于其它拳術的高度技擊藝術,是引發(fā)學好太極拳的助力,如果太極拳沒有精妙技擊功能,充其量只是健身操或是氣功之一而已,一定不能引發(fā)人們學習太極拳的興趣。
  趙堡太極拳忽雷架,在套略的結構上是經過陳青平先生得意弟子李景延先生精心改造而成的,它自始至終每一動作、每一招勢都運用肢體走立體圓圈或弧形纏轉,使「陰陽」、「虛實」、「開合」、「起落」、「進退、「左右」、「上下」、「里外」、「圓方」、「輕沉」、「剛柔」、「快慢」、「卷放」、「折疊」、「轉關」,?等動作形成公轉和自轉。結合內勁以不同的方式,勁別蓄發(fā),成為圈中套圈的以簡御繁設計,構成它的基本原則。不僅在運動形式上是獨特的,在內功上也有其特殊的要求。
所以趙堡太極拳的特色是:
一、 周身纏絲?:
  每一招式任一動作,除了重心之腳根外,從手到腳每一關節(jié)均需在身法中正又完整一致的走圈纏絲下運行,其目的是練習全身協(xié)調一致;?也就是借由動作的練習達成手動就是身動,手動步亦動。也就是全身上下的整勁,達到拳經拳論「一動無有不動」的要求。而走圈是全身所需繞行的路線,纏絲則身體每一關節(jié)、部位自行纏繞的方式,就如同公轉與自轉同時而行,其目的是在動作中改變力的方向和變背勢為順勢,如此則每一招式的動作都具有多重的功能。
二、 靈活巧妙?:
  在套路的訓練中特別強調「忽靈勁」和活步,所謂「忽靈勁」就是在意念動時全身一致靈活變動,因此不強調五趾抓地,而活步是動作中,腳步隨身之變動以應之,如伸、縮、進、退或在原地纏轉,都是與手、身,一致纏絲,其目的在增進變勢之靈活性,在實戰(zhàn)上,既可管住對力下盤,也易于進步插襠,退逼套封;?在發(fā)勁上既能先占中門,亦能利用腿的接觸面打動對方根盤,由于能貫串手、身、步齊進,落步發(fā)勁時因步之進而增進暴發(fā)力。
  
三、 內外剛柔同練:
  不論楊氏或其它拳架,需先練柔勁再練剛勁,或是習練拳架之前先練椿步,或是先練拳架再練發(fā)勁,都需很長時間練習揣摩。甚至無法在平日拳架練習中,表現(xiàn)出忽高忽低,忽柔忽剛,忽快忽慢的各種發(fā)勁力式,而趙堡太極拳忽雷架,是由前賢透悟太極拳理和實戰(zhàn)用法,將各種姿式動作、身法椿步、剛柔發(fā)勁,及丹田內勁所需的鍛練方式,將之融合為一種拳架中,使同步練褶,在任何一個招式、動作中都具備多重作用和效能,以縮短體悟時間使功夫上身。真正達到「外練筋骨皮,內練一口氣」的要旨。
四、 動步發(fā)勁?:
  在一九八六年十月由大陸人民體育出版社授權臺灣純一出版社發(fā)行的「楊式太極拳述真」一書第三章有關推手內功運用要領乙節(jié)中概略說明----
發(fā)勁有兩種方法?:
一種是「定發(fā)」,又曰「靜發(fā)」
一種是「活發(fā)」,又曰「動發(fā)」
  活發(fā)是在腳起腳落之間進行的?;?因此,比定發(fā)難,也比定發(fā)的威力大?;畎l(fā)與活步推手不同。要在熟練地掌握了活步推手后,方能懂得活發(fā)的奧妙?;畎l(fā)是在足起而將要落地之際進行的?!缸氵M一寸?;手長一尺」,體現(xiàn)活發(fā)的威力。然而在平日的拳架中就沒有活步的訓練,在推手中就不會有活步的自然反應動作,由此可以了解活步拳架是活步推手的本體。
  
五、 精致?:
  為了達到太極拳的全面要求,又需以簡御繁的在一個簡要的套路五分三十秒至六分鐘中貫徹執(zhí)行,必需每一動都精要的講求完全符合太極要領、經由訓練方法使之內外結合,形成自然蓄發(fā)勁力。因此,每一動作、每一招式都講求全身內外配合和完整,手、身、步,各關節(jié)都需在走圈的路線中隨起落各自纏絲變轉,隨式節(jié)節(jié)貫串或松開,并藉此練習不同的蓄發(fā)勁別;在走架時不論剛柔蓄發(fā)都需關節(jié)松活。更由于它的設計是活步的拳架,所以可隨練習場地的大小伸縮進退而不受限制,成為隨處可練,隨恃可練的套路。在姿式正確熟后,平日練習可快可慢,可高可低,可大可小,可發(fā)勁可不發(fā)勁,隨人所意,隨人所需而行之。由此,可以說它是經過濃縮而成的精致太極拳架。
趙堡太極拳的練習慨分為三個階段?:
  初步練習時,先講求以手領身,手腳一致,上下相隨,步隨身換重點在練習全身的協(xié)調一致和走圈,不重視拳架高低,在全部套路熟的正確與熟練。
  
  完成后即進入第二階段,為嚴格要求動作的標準化、松柔化、圓轉化和整勁,并且由于動作困難度的提高,和練習遍數逐漸增多而式式熟練,體能及耐力亦逐漸增強,熟練程度必需達到下意識狀態(tài),此時要求姿式逐步降低,以意運氣,以氣運身,動則內外一體,周身圓整,呼吸配合,氣達四梢,達到「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此一階段最為重要,攸關內勁的體認。
  
  第三步即為內勁的訓練,重點在于手腳、胸腰及全身協(xié)調一致的折疊勁、轉關勁、忽靈勁、彈抖勁、寸勁等等內勁的運用,招式由大圈漸收至小圈,由慢漸練至快,在放長和縮小」,與順逆纏絲的相互變換之下,表現(xiàn)出高低動作的剛柔及彈性。總體的要求是,一動全動,節(jié)節(jié)貫串,相連不斷,一氣呵成;?一靜無有不靜,手、眼、身、步、法一齊俱到,節(jié)節(jié)松開,動作合乎標準,內勁達于四梢。起身輕靈柔和,落步沉實穩(wěn)重。速度快慢相間,動作忽柔忽剛,剛柔并濟。立身中正不偏,虛實兼?zhèn)渌^?:?『外練筋骨皮,內練一口氣』,強身、技擊同時兼練,達到周身一家,知機知勢的知己功夫。
  第四步為推手訓練「在拳架練習中內勁達到一定純熟度,即需練習推手的要領與方法,體驗相熟習對方勁力的訓練?;?運用平素訓練而成之手、身、步法及內勁蓄發(fā),在與他人推手時,磨練如何以靜制動、以輕制重,以慢制快,以弱制強,同時檢驗拳勢中己身之缺失而改正之,達到體用兼?zhèn)?,知己知彼的懂勁功夫?br>  
  趙堡太極拳為正宗之拳術,學習時須具備高度興趣、耐心、恒心與毅力,循序漸進。
  
  陳鑫說?:人言此藝別有訣,往往不肯對人表,吾言此藝無甚奇,自幼難以打到老。打到年老自然悟,豁然一貫神理妙?;仡^試想懶惰時,不是先知未說到,說到未入我心中,我心反覺多煩惱。天天說來天天忘,有心不用何時曉??有能一日用力尋,陰陽消展自有真。每日細玩太極圖,一開一合在吾身,循序漸進功夫長,日久自能聞真香。只要功久能無間,太極隨處見圓光,此是拳中真正訣,君試平心細思量。
  又?說?:今之學者未用功而先期其效,稍用力而即期成,其如孔子所謂「先難后獲何?」問工夫何以用??必如孟子所謂「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長也而后可。理不明,延明師,路不清,訪良友。理明路清而猶未能,再加終日干干之功,進而不止,久自到」。問?:得幾時??「小成則三年,大成則九年,至九年之后,可以觀矣。抑至九年之后,自然欲罷不能,蒸蒸日上,終身無住足之地。神手復起,不易吾言矣。躁心者其勉諸。
  如果在入門懂勁后,再加以勤練不輟,必能蒸蒸日上,功夫上身而漸臻巧妙之境地。趙堡太極之拳術,純樸精實細膩,毫無玄奇神秘之法,前人累積實戰(zhàn)經驗,逐次將太極拳之糟粕汰除,或予以改進,成為人人可練,人人可得之強身技擊武術;?內外形體同時鍛練,由身強體健而進入技擊技巧。又由于每日不間斷的運動,自然能減緩生理機能之老化,而技擊則是由著熟(方法)而生的巧妙也就是陳鑫所謂?:?「每一勢拳,往往數千言不能罄其妙,一經現(xiàn)身說法,甚覺容易,所難者功夫,所尤難者長久,諺有曰:「拳打萬遍,神理自現(xiàn)」信然?!
  
  練太極拳至神手階段并非不可能,惟需得正確要領,下實在功夫苦練「前人先賢之所以功夫精湛而達神奇玄妙之境,是痛下深功夫,先師王公晉讓生前師兄弟經常問及昔日練拳方法,從其囗中得知,在其同輩中每日苦練三、四十遍日不間斷者毫不為奇:?慨估每日三十遍至少約需四至六小時,在長期極度苦練所造就的功夫非現(xiàn)代人所能體認的?[當代李小龍即是苦練有成的代表人物]?。現(xiàn)今工商社會與昔日農業(yè)社?"會當然不可同日而語,致所練功夫及效能自然亦有極大差異。今日不論所求在保健強身或是追求技擊藝術,而入門之徑必需由老師口授心傳,以免誤入歧途,或失其太極原貌,入門后即是自身體.會修練的功夫,而功夫之可用與否是在學者之努力及累積經驗了。

      太極拳原理  作者楊鑫榮
  技擊是太極拳作為一個拳種最基本的組成成分,但多年來并不為人熟知。“太極拳有無真功夫”一直是存于許多人頭腦中的疑問。筆者自幼隨祖父楊禹廷習練太極拳,至今日30余載,對太極拳拳法之精妙體會頗深。以愚管見,太極拳技擊之妙,在于對人體平衡原理的諳熟與運用。
  人之所以能夠直立行走運動,全賴力與力之間的平衡,是通過神經中樞調動肢體產生支撐力從而達到人體重力間的平衡。一旦這種平衡被打破,人體必然難以維持平穩(wěn)站立而跌倒。普通人因缺乏訓練,在與他人直接的身體對抗中很容易被外力所制,既而難于平衡。而太極拳拳法訓練歸根結底就是通過貫徹“靜、輕、慢、切、恒”的要求,從盤拳架入手,去僵催柔,重新整合人的神形意氣,使之達到新的平衡狀態(tài),充分調動人身潛能,在技擊中節(jié)節(jié)貫串,在維護自身平衡的前提下迅速有效地打破對手的平衡,制服對手。
那么太極拳練習者是如何增強自身平衡能力進而在技擊中有效打擊對手的呢?
  太極拳凡“繃、捋、擠、按、采、列、肘、*、進、退、顧、盼、定”十三式,這十三式基本囊括了人體運動的軌跡。人在運動時,固有的平衡被打破,重心隨運動方向不斷變換,人體必須在運動的同時不斷調整使之建立新的平衡。其間維持平衡的肢體與身體整個的運動方向與力度上存在相對的虛實、動靜變化。“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陽不離陰,陰不離陽,陰陽相濟”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在盤拳架過程中強調的慢,就是要讓練拳者充分體會由平衡到不平衡進而建立新平衡,循環(huán)往復、周而復始的過程帶來的身心感受。“虛領頂功,氣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隱忽現(xiàn)”,說到底是要求練拳在運動中維持平衡。通過運動中去僵催柔的變化,神形意氣相合,從而達到表里精粗無微不利的境界,做到中正安舒。
  盤拳架的過程,既是增強自身平衡能力的過程,同時也是通過自身平衡能力的過程,也是通過自身的感受而知己知彼的過程。太極拳練習者對人體筋骨皮肉的結構和運動要有整體的把握,并且練到極致,能以皮膚神經末梢感知來自對手的外力方向及力度,達到“全身無處不是手”的境界。
  人體的運動時,重心移動越快,維持平衡越難,所以太極拳法講究神形意氣相合,講究用意不用力,講究“松柔圓緩勻”。就是說在技擊時不留破綻,不給對手可乘之機。相反,與對手過招時,抓住手出招進由重心移動而帶來的平衡變化的有利時機,后發(fā)制人。
  在對手因重心移動打破固有平衡之后,建立新的平衡之前,以粘的方法與對手來勢意氣相通,感知對手的運動方向和力度大小,用吞吐拿放的手段在化解來招攻勢的同時,施以微力,不讓對手建立新平衡,使對手重心處于運動時順勢制服對手使之跌倒。“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絲毫不給對手以再次出招打擊我的機會,而處于慌忙維持自身平衡的窘迫狀態(tài)。
  當對手察覺我方意圖,試圖掙脫時,我方即以連綿不絕之意“隨屈而伸”,“大丟大頂”,“小丟小頂”“丟丟頂頂”,“不丟不頂”,還是順對方重心移動方向施以薄力,使對手始終無法建立新平衡,無法站穩(wěn)??梢哉f,太極拳的技擊是用對手自己的力量打敗他自己。因此,與太極拳練習者過招的人有這樣的體會:出手越快,輸得越快;出手越狠,輸得越慘,簡直就是自己打自己。而這正是太極拳技擊的真諦。
  凡技擊,不外乎制約與反制約。制約謂之攻,反制約謂之守。能攻善守,攻守平衡者方能所向無敵。
洞悉了人體平衡的原理,掌握了人體運動時由重心移動而產生的維持平衡過程中力與力之間的關系,才算懂得了技擊的要義。筆者祖父曾說,跤場里有好手。常言亦有“打人容易摔人難,摔人容易放人難”的說法??磥碚l能更好地維持自身平衡,進而破壞對手的平衡,誰就能成為競技場上的勝利者。
太極拳由實踐中來,還需回到實踐中去,才能最大限度地保持其發(fā)展的活力。歷史發(fā)展到今天,太極拳以其修身養(yǎng)生健體的特殊功用為提高現(xiàn)代人身體素質、提升現(xiàn)代人生活質量做出了應有的貢獻。而太極拳的技擊及其訓練方法亦可為現(xiàn)代競技體育項目提供借鑒之處。因為運動的原理本來就是相通的。也只有這樣,太極拳才能在新的歷史機遇面前獲得更大更廣闊的發(fā)展空間,為人類的文明發(fā)揮更積極的作用。
       太極拳入門須知   李秒豐 (花非花)
  一、不可自專自用,固執(zhí)不能。專求力則凝滯不靈,專求重則圓轉不活,專求氣則拘泥不通,專求輕神意渙散。身外形順,無形中自增力感;心內中和,無形中自增靈感。練至功行圓滿時,凝神于丹田則身重如山,化神成虛靈則身輕如羽,得其妙道,若有若無,若實若虛,勿忘勿助,不思可得,無形而生成神奇,力活氣順,虛心實腹,久練自達化竟。
  二、不可心躁氣浮,急于求成。心不靜則神不寧,心腎不交則神氣不通。心要靜,心靜神自寧,神寧心自安,心安氣自行,神氣相通,萬象歸根,靜練出真功,功夫長進快。靜養(yǎng)靈根氣化神,處處靜,時時靜,行立坐臥不離靜,靜中求動生太極,不靜不見動之奇。
  
  三、不可不知養(yǎng),太極不太和,欲速則不達。練拳不知養(yǎng),易傷不易長。練拳不懂養(yǎng),百練功不長。十年練拳,十年養(yǎng)氣,氣以直養(yǎng)而無害。太極拳以養(yǎng)為本,以慢為宜,慢練為養(yǎng),養(yǎng)氣、養(yǎng)神、養(yǎng)性、養(yǎng)身;快練為傷,傷氣、傷神、傷心、傷身。須清心寡欲,平心靜氣,太極太和,自然達到練精化氣,練氣化神,練神還虛,虛至虛靈之境。
  四、不可心存打人念。否則,心動神去無所依,神杳氣散無所歸,好勇斗狠失心和。妄念一起橫氣生,肝氣不平,陰陽不和,火水不濟,久之五勞七傷與身俱存,稍有病痛則齊發(fā)而至,是為大害。練拳時,一志凝神,主于敬,養(yǎng)其誠,洗心滌慮,平心靜氣,一念無所思,一物無所著。
  五、不可努氣用力,努則力剛易折,氣易阻隔于胸,肺被排擠,久之必得胸憋肺炸之病。若用拙力,則周身血脈不能通順,筋骨不能舒暢,全身拘謹,四肢不活。身為拙氣所滯,滯于何處則何處成病,當時不覺,必于后發(fā)??傄钚雾?,圓滿無虧,積柔成剛,一片神行。
  六、不可挺胸、收腹、突臀、全身僵直,否則氣逆得而上,不能歸于丹田,雙足似萍草無根,且心腎不交,神氣不合。陰陽不和則萬法不至。周身放松,脊柱豎直,松腰斂臀,松胯圓襠,虛心實腹,則中氣貫通,太和之氣才能浩行。
 
        太極拳序    鄭悟清著述???
 
 拳術所以鍛煉身心振奮精神也。然我國拳書源流甚古,因其姿勢功用之不同,而派別名稱亦異。有以險奇為貴者,有以平易為貴者,則不盡然,皆能發(fā)達體育。而入主為奴,又呶無己。第溯其源流,則不外兩家。即:武當與少林。是武當主柔,蓄於內。少林主剛,勁顯於外。晚近還以少林之姿勢甚盛,流傳愈廣,門類派別亦眾,相率標新立異,趨尚險奇,漸有失卻體育本旨之勢,初學者習之輒事倍而功半,體弱者習之尤害多而利少。故,余殊所不取。太極拳者,內家拳術中最平易,而最能發(fā)達體育者也。故,余嗜之特甚,無間寒暑,日必習之,習之既久,愈覺其奧妙無窮,其功用之偉,優(yōu)點之多,誠非其他拳術所可企及。茲分為姿勢、動作、發(fā)勁、靈巧、養(yǎng)生數種述之如下:
 
 (壹)姿勢
太極拳之姿勢甚多,總合之有五行八卦之分,是謂十三勢。何為五行?進退顧盼停是也。何為八卦?棚、捋、擠、按、采、捩、肘、靠是也。以上十三勢之姿勢,為學太極拳者所必經之途經。倘使吾人逐日演習,不稍間斷,則若干手后,歷練既深,拳術之中精奧,自能闡發(fā)無遺,而獲益非淺。

 (貳)動作
太極拳之動作,須慢而勻。蓋外家之拳術雖見速效,而流弊滋甚。若太極拳則以活動筋骨為主,故一切運動以柔活為上。惟其慢,始能柔。惟其勻,始能活。且各種動作俱成圜形,而一圜之中,虛實變化生焉。其無窮之奧妙,即在此虛實變化之中。初學者或未能知,習之既久,則得心應手,趣味無窮,即足以舒展筋骨,又能調和氣血,可謂身心兼修,最合於發(fā)達體育之道者也。

 (叁)用意
太極拳練習時純任自然,不尚用力用氣,而尚用意。用力則笨,用氣則滯,是故沉氣松力為要。氣沉則呼吸調和,力松則發(fā)展先天之力。蓋先天之力乃固有之力,后天之力為勉強之力。前者其勢順,后者其勢逆。太極拳主逆來順受,以順制逆者,故不須用過分之力。惟外家之拳術,其用力用氣,每屬於勉強,強人以難能,故為之硬工。習之不當流弊滋多,且習硬工者,其力已盡量用出,毫無含蓄,雖習之多年,表面上似有增進,實則其內部之力,并未加長,若太極拳雖不用過分之力與氣,而練習時全在意志,惟其能用意也,所以能使其力蓄於內不流露於外,氣沉於丹田不停滯於胸。惟其不用過分之力與氣,故練習之日既久,積蓄之氣力愈大,至必要時,仍能運用自如,毫無困難與勉強。譬猶勞動者終日作工,非不用氣力
也,然其所有之氣力皆已盡量用出,并無積蓄,故勞動若干年后,其氣力依然如故,外家之硬工亦若是耳。

 (四)發(fā)勁
勁有剛柔之別。何為剛勁?無論勁之大小,含有抵抗性而一往無前者,謂之剛勁。何為柔勁?隨敵勁以為伸縮,而不加抵抗者,謂之柔勁。太極拳之妙處,在於與人交手時,不先取攻勢,而能接受敵人之勁。初不加以抵抗,以其黏柔之力,化去敵人頑強之勁,待敵人一擊不中,欲圖謀再舉之時,然后蹈瑕抵隙順其勢,而反守為攻,則敵人力竭之馀,重心移動,鮮有不失敗者。蓋太極拳之動作,本為無數圜形,而圜形之中,則為重心所在,處處立定腳根,雖敵人發(fā)勁極強,而以逆來須受之法,引之入殼,待敵人之勁既出,重心既失,然后從而制之,所謂避實就虛以柔勝剛之法也。

 (五)靈巧
語云:“熟能生巧”太極拳即本此意以從事而深得個中三昧者,故太極拳之精粗,以功夫淺深為斷,蓋功夫深,則於其中之虛實變化皆已了然,既了然於虛實變化中,則能於虛實變化中求出巧妙之途徑。故其所用之力,輕靈圓活。以視外工之用力用氣,專主於一隅成為死笨之氣力者,迥乎不同。且因其不用過分之力與氣,故能持久而不敝,因其動作俱為圜形,故能處處穩(wěn)定重心,重心穩(wěn)定則基礎鞏固,無慮外力之來侵矣。

 (六)養(yǎng)生
拳術本屬體育一種,自以養(yǎng)生為主要,然此非所論外家之硬工,惟太極拳始真能養(yǎng)生,無論強弱老幼均可練習,吾人身體之發(fā)達,貴能平均,在生理上均有一定之程序,劇烈之運動,因不合於此種程序,結果多得其反,太極拳之動作則輕軟異常,而一動全身皆動,於全身任何部分均無偏頗之弊,且因其動作柔和勁靈,故能調和氣血,陶養(yǎng)性情,為最合於生理上之程序,能使身體平均發(fā)達者。且練習之時,無須用過分之力氣,雖老弱病夫,亦不難為之,所謂卻病延年洵非虛語。
 
 
 
    太極拳的“內三合、外三合”   李秒豐(花非花)

  在拳論中﹐此「六合」﹐皆有詳盡的記述﹐大概練拳者可說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雖然知﹐惜與拳架并不相吻合。蓋相合的拳架﹐在一動時即可看出﹐因架是受氣而成﹐不是架去領氣而出。凡是六合的拳架﹐在未動之先﹐即已六神合一以陽注陰。(六神—靈臺﹑心竅﹑陰竅﹑玄關﹑腎竅﹑仙骨。)而使陰抱陽﹐成構精之象而潛之。動而變陰而化陽。在盤架時此種合勁完全注于竅內﹐(竅走神經交叉處。)并非從口頭上知道。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及手與足合﹑肘與膝合﹑肩與胯合﹐就算對拳完全清楚了。其實并非如此﹐因為多數習拳者本身﹐對「心﹑意﹑氣﹑力?!雇耆:磺濠o認識并不太正確﹐那么練起拳來完全是兩回事。
  就以全身放松而盤架之例看﹐根本與「六合」是相反的東西。其次還有盤架時﹐先將前腿邁出﹐再轉身出手﹐此種練法是否與拳論中所說:「手足齊到才為真。」的這句話是相反的東西﹐種種之例證﹐可說不勝枚舉。故我武術漸漸淪為不能實用的地步﹐反而不如跆拳﹑空手道之類的東西為實用﹐尤以太極拳更為甚之。主要原因﹐就是拳勢完全脫離了「六合」的要求﹐而走入了松﹑空之境﹐就是在推手時﹐也是采用闖入的推法﹐步入弓尖﹐力出于肩膀上﹐而不是勁發(fā)于肩窩內。兩胯不合﹐腰勁與陰蹺﹑胎元分散﹐故發(fā)勁一出即完﹑即斷﹐不能成為整勁﹐也不能構成圓勁﹐與所謂綿綿不斷之論﹐更相違背。所以一發(fā)即散﹐散即為斷﹐一斷即與太極相違﹐手足因與步法的角度不相互配合﹐肘與膝﹑肩與胯﹐亦因步子邁的大﹐而使勁氣上下分散﹐總之外三合相違﹐內三合根本談不上合﹐此為習拳者應該靜心思考﹐不要為成見所累﹐不要為自己的優(yōu)越感所累。去發(fā)掘科學的真理﹐及弘揚我固有的文化哲理﹐融化成一種完整的思想﹐加強信仰﹐以增浩然之勁氣﹐不悉大家的看法是否亦復如此?
  
  太極拳為內功拳﹐內功拳最重要者不在于架勢﹐而是以精神合一貫注于內竅之中﹐而與架勢配合而練。開始時定要知悉人身的結構﹐及內竅外穴的關系﹐甚至天地生化的哲理。關于這一方面的論述﹐不是三言兩語即能解釋與論述清楚的。而現(xiàn)在我們所要研究的是﹐如何將此統(tǒng)一合成的六神元真注于竅內﹐及如何與拳架相配而練。經云:「天地之中﹐其起于中乎。是以乾坤屢變﹐而不離中乎。人居天地之中﹐心居人之中。日中則盛﹐月中則盈﹐故君子貴中也?!谷辉谌g里亦謂「中定」﹐然此「中」﹐并非指的心臟﹐而是指的脊骨中的玄化規(guī)而言。此規(guī)有三:一在項骨內﹐一在腰椎內﹐一在仙骨與尾閭間﹐分為上﹑中﹑下各有所伺。
  在初練拳者﹐最好先以由下面之玄化規(guī)練起﹐因此規(guī)與胎元(下丹田)﹐及陰蹺皆有直接關系﹐將六神合一的元真注于此竅﹐再以胎元之氣溫而養(yǎng)之﹐配合拳架而練﹐功夫當可收立竿見影之效。然現(xiàn)在習拳者﹐多不知之。雖拳經略有所述﹐卻引不起學者的注意﹐殊為可惜。在拳書內此項論述甚簡﹐只曰:「內胯里收﹐如抽絲然。」只此寥寥幾字而已﹐并未詳細解釋﹐其實這兩句話雖短﹐可是它具有所有武術之秘。凡習內功者﹐開始絕對離不開它﹐蓋此功是凝聚下盤元真之中竅穴﹐它可將所結之元真?zhèn)鲗в趦上勺悌o并可借下盤之沉勁﹐傳導于兩肩兩臂以及兩手??墒沁@種以元真之氣習拳時﹐還有一個最重要的觀點﹐就是步法的配合﹐如果不用三元步法﹐而只相信前弓箭步﹐是難以練成內功。
  因為前弓箭步正是練此功的克星﹐它很容易使仙骨與真氣穴松開﹐而不能凝聚。所以此處在習拳時﹐要始終結聚著﹐步法要借腰勁的旋扭而上﹐勁氣綿綿不斷的練下去。拳書上的綿綿不斷﹐皆指招式上的連續(xù)而言﹐并非指玄化規(guī)與真氣穴的勁氣而言。其實招式可斷﹐此處勁氣不能斷﹐所謂斷而不斷﹐正是拳術變化的最深奧處。此種功夫習練如有六個月﹐六合之勁可以扎基。何謂六合勁﹐簡而言之﹐即擰裹﹐鉆翻﹐螺旋﹐崩炸﹐驚彈﹐抖搜。在這些勁勢中﹐全與三元步有關﹐如果此種步法走對﹐而成習慣自然﹐所謂之內三合外三合的勁氣才能集中于竅內。勁發(fā)為整﹐為圓﹐此整勁﹐圓勁即是太極拳內所謂之渾元氣﹐及太極拳功開始的練法﹐松﹑空﹑散﹐是練此功之大忌。希同門細審之﹐練時應仔細的去分析﹑體認當可感受出不同的微妙。

      太極拳架子三步審查法   沈家禎先生著
  太極拳之行功心解與太極拳論意義深奧各有所謂,最容易為字而所誤解,因該篇作者文及文字工正,不免全欲按照功心解以審查,架子者有無處下手之苦,致練習時與功心解常發(fā)生相背之情形。茲歸納其意、簡單之字代表此二篇之意。分段行審查之法,想亦為學習此拳者所樂談也,茲分別說明如下:第一步審查身形腰頂脊步六字
 ?。ㄒ唬┥怼V云,立身須中正安舒支撐八面,既尾閭中正神貫頂也,乃表明太極拳之身以中正為主也,因中正則各方面均得裕,如是以應付各方面矣,倘前俯則后不應,倘左傾則右不能應,故必須中正、乃系預立安舍之地。有如車輪可以四面八方轉旋也,尾閭以上腰椎以下,尤須中正不動如大纛,此太極拳必須之身法也。若身中正腰可以不鼓,松開其勁得到安而不滯、舒而能活之功也,而后車軸平正,可以支撐八面之勁,則四面俱有掤勁,可以面之應人也。倘有前俯后仰、左傾右斜等弊病發(fā)生,必有一處無掤勁,則此處當然為一缺陷矣,則車軸彎矣,其何以生旋轉哉,故走架子時應注意身之易犯病,舉例如下:
1:如摟膝拗步有無前俯?2:如似封似閉有無后仰?3:如野馬分鬃有無傾斜?4:如單鞭下勢下坐時有無傾斜?如有上列各病則不能稱為太極拳之身矣。??????
  (二)形——拳譜云:形如搏兔之鶻,神如捕鼠之貓。提起精神,神不外散。乃欲神氣鼓蕩,先要周身無缺陷處也。總計以上所載,精氣神系表現(xiàn)與形之內,練習太極拳者必須提起精神而鼓蕩之,并使神聚意活,然后一氣鼓蕩、練習歸神、氣勢騰挪、精神貫注,牽動此車輪旋轉以自如矣。倘精神提不起則現(xiàn)呆形,目定神散,游蕩滑溜。所有動作內無意識可言,或手遮眼面、眼呆以隨手走,手以外不復見,如是種種,豈能稱為搏兔之形乎!因是神不活、則氣不能鼓蕩,而勁亦不能轉換,則氣不能車之轉旋哉,故走架子時應審查變化之處問之如下:
1:精神能提得起否?2:精神能否活潑而貫注、如貓之捕鼠否?如能符合以上所問則為太極拳之形矣!???????????????
  
  (三)腰——拳譜云:腰如車軸,腰為大纛,既氣貫于頂、力運與身、回環(huán)腰際立定足跟。及刻刻留心在腰脊,腹內松凈氣騰然也??傆嬕陨陷d,太極拳一切前后左右之運動,必須以腰主宰,如車軸旋動之離心力,乃上述以慢制快之基本法則也,倘若尾閭不能中正,則車軸彎而不能旋轉,既動乃身之搖動,非由腰軸以發(fā)動也,故走架子時,應審查旋轉動作是否由車軸以發(fā)動,并觀腰勁有無松開如帶束腰之意,并觀腰至尾閭一段是否直立如大纛之屹立不動,此為審查腰之唯一條件。茲舉例以問之:
1:如抱虎歸山之擰腰否?2:如撇身捶之塌腰否?3:如玉女穿梭之松勁否?4:如十字擺蓮腿使腿時之轉腰勁否?5:如雙擺蓮使腿時之發(fā)腰勁否? 以上所問均能以腰為發(fā)勁之中心,乃可稱太極拳之腰也。
  
 ?。ㄋ模╉敗V云:虛領頂勁、氣沉丹田,乃能提得起精神,則無遲滯之虞,所謂頂頭懸也,持身中正行大道,用意活潑,勢如車軸,頭容?夸氣貫頂,手容輕處順應人也。????
   總計以上所載頂勁必須虛以領起,則精神自振,自然減去動作滯重之病矣。若頂不能領起,懸頂無上掤勁,勢必俯仰傾斜,而身亦不能中正矣。因此連帶形不活,而現(xiàn)呆板形矣。腰軸彎而而連滯住不轉矣。故走架子時,應審查所有動作之轉換,舉例以問之:
1:如斜飛上步之頂勁傾否?2;如云手換步時之頂勁搖?3:如海底針下插時頂勁前傾否?4:如撇身捶轉身時之頂勁傾斜否?5:如倒攆猴之轉身之頂勁搖動否?如無上例之病乃可稱為太極拳之頂也!
  
     (五)脊——拳譜云:力由脊發(fā),牽動往來氣貼脊骨,既命意源頭在腰脊也,脊上也,因能如是,方可以腰為軸以手為輪也,倘氣不貼背,則胸彈矣,而肩聳矣,既有動作乃手之動,而非全身之動矣,因為運動能感覺在脊背,自然為腰之勁。其彈胸聳肩之病,不求去而自去矣。故走架子時應審查牽動往來時,脊背有無波動之感,背之皮是否緊貼脊骨,發(fā)勁有無削肩,如有之則發(fā)勁當然可以從脊發(fā)矣,舉例以問之:
1:如野馬分鬃之開時有無貼背?2:如搬攔捶之發(fā)勁時有無由脊而發(fā)?3:如攬雀尾之揉手時有無揉背?4:如閃通背之轉身時有無通過其背?5:如海底針之下插時有無拔背?如是有之乃可稱為太極拳之背矣。
  
 ?。┎健V云:邁步如貓,又云步隨身轉,既不八不丁兩股收其夾勁也??傆嬕陨纤d邁步必須如貓之行,以足跟前進虛設以放之,達到后再轉實。必須身轉而后隨之,萬不可步先轉而后身隨,以造成外擺襠之病,步步適合與否,足以影響腳、腿、腰之完整,故步之位置尤須放在不丁不八之間,若用丁字步則易頂襠,若用八字步則蕩襠。因步之關系尤須注意于胯,若胯開則腿勁貫穿于身腰腿間,完整一氣而襠園矣。園襠為太極拳獨一無二之襠,如襠園則自易如貓之行矣,而放置地點也極易造成不丁不八矣。遇轉時自然身先轉而后步轉,遇進退時自然步先進而后身進,其腰勁亦自然使得上矣。如是行之,身亦覺得有得勢之意倘步不能如捕鼠之貓行先虛后實。則邁步中生頂胯之病,不易展開其勁,比如一塊無蓬勃之勢,內中氣不易行,其腿中自無掤勁可言矣,走架子時應全力注意在步,因步為身之根,審查時應觀其步是否虛領實放,乃放之位置為何,茲舉例以問之:
1:如單鞭時后胯有無頂胯?2:如手揮琵琶之步后胯有無折胯?3:如摟膝拗步之步是否以足跟虛虛鏟出而后實之?4:如搬攔捶之轉步有無身隨步之弊?5:如打虎式之步是否有折胯而出之弊?如有之則不能稱為太極拳之步矣。
以上身、形、腰、頂、脊、步六項為審查太極拳第一階段之注意矣。

      學太極拳須斂神聚氣論  張三豐著述
  
  太極之先,本為無極。鴻蒙一氣,混然不分,故無極為太極之母,即萬物先天之機也。二氣分,天地判,始成太極。二氣為陰陽,陰靜陽動,陰息陽生。天地分清濁,清浮濁沉,清高濁卑。陰陽相交,清濁相媾,氤氳化生,始育萬物。
  
  人之生世,本有一無極,先天之機是也。迨入后天,即成太極。故萬物莫不有無極,亦莫不有太極也。人之作用,有動必有靜,靜極必動,動靜相因,而陰陽分,渾然一太極也。人之生機,全恃神氣。氣清上浮,無異上天。神凝內斂,無異下地。神氣相交,亦宛然一太極也。故傳我太極拳法,即須先明太極妙道。若不明此,非吾徒也。
 
  太極拳者,其靜如動,其動如靜。動靜循環(huán),相連不斷,則二氣既交,而太極之象成。內斂其神,外聚其氣。拳未到而意先到,拳不到而意亦到。意者,神之使也。神氣既媾,而太極之位定。其象既成,其位既定,氤氳化生,而謂為七二之數。

  太極拳總勢十有三;棚、捋、擠、按、采、捩、肘、靠、進步、退步、右顧、左盼、中定,按八卦,五行之生克也。其虛靈,含拔、松腰、定虛實、沉墜、用意不用力、上下相隨,內外相合,相連不斷,動中求靜,此太極拳之十要,學者之不二法門也。
  
學太極拳,為入道之基,入道以養(yǎng)心定性,聚氣斂神為主。故習此拳,亦須如此。若心不能安,性即擾之。氣不外聚,神必亂之。心性不相接,神氣不相交,則全身之四體百脈,莫不盡死。雖依勢作用,法無效也。欲求安心定性,斂神聚氣,則打坐之舉不可缺,而行功之法不可廢矣。學者須于動靜之中尋太極之益,于八卦、五行之中求生克之理,然后混七二之數,渾然成無極。心性神氣,相隨作用,則心安性定,神斂氣聚,一身中之太極成,陰陽交,動靜合,全身之四體百脈周流通暢,不粘不滯,斯可以傳吾法矣。

       太極拳精義述真   李秒豐(花非花)
   太極拳不是神拳、玄拳,亦不是“棉拳”柔術,更不是“舞術”健身操。太極拳是實實在在的武術,是內功拳。是內外兼修、健身為基、修心為法、練身為用的武術。
  天下沒有不打人的拳,更沒有不發(fā)力或不發(fā)勁的拳。太極柔乃是以方法為化、剛用為打,剛柔相濟方入太極,打人仍是太極拳的本質。
一、拳理簡述話太極
太極者,無極而生,陰陽之母,動靜之機。太極拳之所以被稱之為“太極拳”,是因其以太極理論為指導,取其形、用其意,畫圈、走圓、繞8字,勁由心,力走螺旋,柔化剛打,化打合,是謂太極拳也。
  練太極拳要明理、人行、合道、悟道、得道。道者,道家理論,一陰一陽之謂也。又道理、道德、自然法則,規(guī)律是也。陰陽乃自然界之玄機,萬物之根本,非指具體事物,是事物規(guī)律的高度抽象概括,是人生觀和方法論,是對世界本元的看法,是讓人聰明的學問。事物發(fā)展要合規(guī)律,不背自然法則,是謂人道、合道。道法自然,合自然,自然便是道?;诰唧w乃平常心是也。
  拳,不惟太極。拳者,力也。力之平衡,力之協(xié)調,力之運用,其無二至。“五弓”也好,“整體力”也好,“上下相隨”也好,均在其中。人之力平衡、協(xié)調、運用,無不賴于肌肉、筋腱的松緊帶動骨骼的運轉、折疊而生。道之謂陰陽,太極陰陽合抱,陰陽互動互生,互轉互換。松緊便是陰陽的具化,矛盾、對立,統(tǒng)一。至于拳,一松一緊之謂也。松緊就是 拳,松緊亦是道,是陰陽理論的具化和實用,松緊便是人身之太極,乃拳之不二法門。
二、入門法則述真
  太極拳入門,松靜為本,守中為根,發(fā)力為用,熟招為法,要領為綱,平衡為要,協(xié)調為命。呼吸自然,心態(tài)自然,拳法自然。順自然,合自然,自然而超然,超然而然。
  修心為上,在內不在外,在意不在氣,在氣則滯,不氣純剛。氣需養(yǎng),呼吸順拳,深長均靜,輕慢圓勻。心為一身之機,心流神氣,心命百骸。心到意到,意到氣到,氣到力自到。
  形之于外,靜則松,松則柔,柔則輕,輕則靈;沉則穩(wěn),穩(wěn)則實,實則厚,厚則剛。內外合一,剛柔相濟,方謂太極。
  平心靜氣求自然,呼吸順拳乃關鍵,惟求平衡與協(xié)調。靜力平衡,動力協(xié)調,協(xié)調平衡自奧妙。頭領要虛,肩松、肩活、肩開、腋虛,肩扣后而沉。背拔、身拔、足撐、臂裹、胯坐、腰拉、腰塌、腰活,關節(jié)松活氣騰然,自然撐掤因勢變。奪造化,盜天機,須知陰陽變虛實,松中求,靜中悟,緊中得,推手驗,戰(zhàn)中用。松緊入手,分松分緊,松緊相系,緊中求松,松中求緊,松緊合融,松緊瞬變,運松落緊,松緊一瞬,方能分剛分柔,合剛合柔,融剛融柔,不剛不柔,亦剛亦柔,似剛似柔,非剛非柔,即剛即柔,柔即剛,剛即柔,剛柔瞬變,飄忽不定,無力根,無力源,無滯點,無形、無像,不用意,一切皆在自然中,自然而超然。氣機動,無處不剛柔,即可達前人之述“太極不用手,渾身都是手;全身無處不太極,著何處何處擊”之妙。君若識得此中理,內外相合,上下相隨,以手領身,以身運手,步隨身換,繞手纏絲走太極(走8字),螺旋轉圓不等閑,外動、內動、內外動,不動而動仍太極。渾身太極無敵手,撒放摔打任自由。
  
三、真功上身之宗
  前人云:“別看太極柔,剛柔腰中求。”腰為一身之主宰,運動之樞紐,腰活全身皆活。前人重腰,其理至要。命門要穴在腰,其內兩腎相藏,腎主水藏精,精為命之基。精化氣,凝神驟氣精亦固。中為丹田,氣之源。腰為帶脈,絡全身之脈,一脈通百脈皆通。故腰為太極之魂,腰活胯活身活力活。
  腰胯之功,太極發(fā)力之宗,腰擰胯挫,力出勁足。太極揉球,非轉腰胯,揉球只是活腰,腰胯須分,有分有合。轉胯非轉腰,亦是活胯。轉腰要定住膝,管住胯;動胯要穩(wěn)住腰,專動胯。腰擰胯挫,腰轉胯合??璐炜韬?,胯摧胯縮,胯展胯坐,胯運腰合。腰胯擰合松緊為要,配合臂展、臂轉、臂開、臂合、手轉、腕翻、腰中抖彈,身擰螺旋,肢體力現(xiàn),其練是謂“抖翎”。非僅活胯轉腰能為,皆賴腰胯相分相合,分之相系,合之反彈。君可細思,細量,細悟,細驗。“抖翎”發(fā)力之訓練,乃太極拳綜合發(fā)力之法,亦是高層發(fā)力之法,更是武人夢求之力,向秘不外傳,外人只知其形,內人只知其表,今公之于眾,以慰太極。愿求真者有所求。
  能發(fā)力只是一個方面,太極乃是一整體。無功招法皆空,無招法功無以為用。招不熟無以為巧,功不到無以為好,身心不合無以為妙,機不知無以為奧。明理、人行、合道,拳之本力也。拳之道平衡協(xié)調,拳之法松松緊緊,拳之用剛柔相濟。拳之氣在心,拳之意在心,拳之力亦在心。拳之勁借用朱連元先生轉授楊氏拳六合勁之說表述更顯精煉:“擰裹、鉆翻、螺旋、崩炸、驚彈、抖擻”。腰胯發(fā)力由內而外,不露其形,勁貫四梢運全身。
  太極拳沾連黏隨最為要,舍己從人須做到。發(fā)力隨機不可妄,化打合一方為上。心中身中自不偏,心合身合自相隨;心不貪身不過,心不縮形不癟,心不煩氣自和,心不邪德自正。機勢斷續(xù)一瞬間,全憑聽勁(知覺)不一般,若能懂勁功深時,隨機造勢處處機,出手功成只一念。是謂“招熟而懂勁、由勁而階及神明,愈練愈精”。
  太極拳雖法門獨特,但并不難,千里之行始足下,先學走來后學跑,健步如飛能做到。慢到慢時慢不了,身輕如燕根如山,蓄勁納百川,發(fā)勁似雷電,動中求靜靜猶動,剛柔不分人上乘。
  如能修得太極功,練拳推手兩相容。練拳不推手,不知有沒有。懂勁由推手得,沾連黏隨由推手悉,機遇由推手求,發(fā)力由推手驗,功夫由推手證。推手為太極獨門綱要,習者不可不視。推手要由單人雙,多練散推,即自由推手,近似實戰(zhàn),戰(zhàn)之方能自如。
  打手要點:松亦打,緊亦打,不松不緊不能打,前勁已斷,后勁未續(xù),瞬間力發(fā),化力、泄力順敵勢,借力、順力機緣找,主觀臆斷全不要,因敵變化神奇妙。
四、拳之氣說
  太極拳惟講心態(tài)平和自然,既是入門之道,又是出門之法。拳中本無氣,亦不無氣,氣不氣,不氣而氣。氣乃人體能量客觀存在的反映,是松靜狀態(tài)下內在的、實在的感知。表現(xiàn)為精力充沛,內勁盈足,氣勢旺盛。然氣不可求,亦不可追,求之而不得,追之而無門。氣由靜而觀,由松而來,由養(yǎng)而得,惟求松靜平和??删氈苏{息、調身、調心而已。心靜身松氣騰然,所謂煉“氣功”是也。氣無需,無需貫,亦無需運。意決不能跟氣走,本末倒置。惟松靜,氣自沉丹田,氣自貫丹田,小腹自沉實鼓蕩。’松靜氣自通,一通百通,精白化氣,氣白化神,神自還虛。氣驟氣散任自由,聚為蓄,散為用。何需周天搬運、畫蛇添足。心機動氣遍身軀,發(fā)之則出,收之則合。陳鑫太極真訣只有一個“心”字,乃真言也。太極心法實乃道家虛無丹法,稱之為無為大法、自然大法,上上心法,無尚心法。心法乃最高功法。
  內力即內勁,由養(yǎng)氣而得,所謂“尚氣者無力,養(yǎng)氣者純剛”。前人之論精辟至極,乃實踐之體悟。今之印證亦然,有力者無勁,無力者勁足,在心不在氣,氣在心而不在身。內勁之感受:養(yǎng)氣如水庫之蓄水,地殼內溶巖之加壓、加溫;發(fā)力之機如巖漿遇殼之隙,水之決堤,不發(fā)而發(fā),不發(fā)不可不發(fā);勁發(fā)似巖漿之噴,水之傾泄,排山倒海,勢不可當。蓄力納百川吞山河,發(fā)力一瞬,驚雷電閃。內勁發(fā)力之形似氣缸活塞點火,循環(huán)往復。
五、功夫層次、階段論
  太極拳功夫層次,目前尚無統(tǒng)一說法。拳論云:“招熟、懂勁、神明。”孫祿堂先生分為“水下、水中、水上”三層。吳圖南先生把功夫定為“全身透空”,乃楊少侯先生之凌空勁是也。太極拳功夫一般分為三層,即下乘:招熟,拆招破勢承轉自如,剛柔可分,柔化剛打,或先柔或先剛。中乘:懂勁,知己亦知彼,能聽出對方勁之斷續(xù)、虛實,來龍去脈,摸出形之凹凸、重心之變化,一般為太極態(tài),陰陽交融,亦松亦緊,剛柔相濟,化即打,打即化,化打合一。上乘:神明,為無極態(tài),全身透空、虛無,無剛柔,無化打,沾身便彈,出手便摧,無力可擋。
  太極拳訓練大體有五個階段,即初級階段:呼吸促不能隨,軀硬肢僵力拙,平衡難控,協(xié)調不順。重點是熟悉要領,熟招記勢。
  第二階段:為人陰柔化期。呼吸平和自然,已人腹式呼吸,體松肢柔,協(xié)調平衡可控,動勢仍不穩(wěn)定,拳無力,是謂脫胎換骨。
  第三階段:為平衡陰陽期。呼吸順拳,心態(tài)平和,有剛有柔,外柔內剛,勁由內發(fā),出拳有力,勁力充足,平衡協(xié)調自控,身備“五弓”,上下相隨,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內勁強,是謂強筋健骨。
  第四階段:陰陽相濟,呼吸暢達,無形無意,身自協(xié)調平衡,步隨身換,動亦靜,靜亦動,化即打,打即化,內氣強,是謂太極態(tài)。
  第五階段:煉神還虛,呼吸綿綿,全身透空,虛無己身,天人合一,形似隨風而飄,無剛無柔,無化無打,勁力凌空,是謂無極態(tài)。
六、真言苦口正誤
  前人之論,多假借物像類比推理,更有個人之體悟,且文字晦澀,切不可憑字妄臆,關鍵是要知道前人所述者為何。今之人承之不可泥古,要去偽存真,去粗取精,更不可以訛傳訛,要辨正誤,承其髓,化繁為簡,用現(xiàn)代知識科學解釋方為圣明。更要有超越前人的氣魄,才能光大太極,發(fā)揚武學。
  如以“四兩拔千斤”喻太極亦是一比,乃力學之旋轉力(離心力、向心力、螺旋力)、杠桿力(支點力、靜力、平衡力、動力)之運用,切莫當真,以此為耀,若當真莫過于以卵擊石,終被巨力打敗無疑。
  太極拳不是神拳、玄拳,亦非無敵。然,太極拳乃好拳,非無敵之拳可比。天下本沒有無敵之拳,只有無敵之人。拳無優(yōu)劣,招無好壞,人化皆精,出神都妙。世上更無絕招、絕技。招多雖好,然招不在多,招在熟,在巧,在變,在運化,純熟巧妙自絕。一變十,十化百乃是勝招。別人之絕非你之絕,只有自己的才是真實的。
  太極拳舍己從人非舍近求遠,不舍己從人不能沾連黏隨,必丟頂抗,敗北難免。舍己從人是沾連黏隨的必經之路,沾連黏隨是得機之門,它是方法不是目的,目的是制敵、御敵,是為瞬之機發(fā)力創(chuàng)造條件,打基礎、尋隙機,是致勝的前提,乃太極拳之奧。
  太極拳之妙在于得機,舍己從人,粘連黏隨便能引進落空,懂勁、功到方能合即出,化力、泄力、順力、借力自合。太極之髓在于發(fā)力一瞬,適時適機,覺時已晚,小力勝大力于一念無念之間。陰陽相濟,巨力打無點,猶如步深淵,開石無所畏,搬山又何懼?只要你入門,什么都不怕,一松一緊自運化。太極非力勝,亦是 ?力贏。此太極之法。
  太極10年不出門,乃未得其法,終未人道,而非其拳奧。拳打萬遍,其理自現(xiàn),摸也;拳打一遍其理自通,法也。所以,方法科學一年勝十載。
  太極拳之柔與剛,松與緊,不是嘴能做到的。要根據自己練功的層次或階段有所側重,不能不求,不能硬追,層次有交叉,但無捷徑可跳躍,扎實的腳步才能走出順暢的路來,否則終將竹籃打水一場空。
  神功、絕技君莫迫。“虛無大師”、“空靜尚人”、“賈圣宗”、“甄思”、“魏之名”之流,孔方兄不拒,美元更喜。軌跡李紫劍,《少林與太極》之拳打惡人乃是真理;大成楊波,《精武》軟硬兼施述真經。太極拳惟求心態(tài)平和自然,呼吸綿綿,神藏于內,斂入骨,射于外人敵之髓,非“心存歹意”可比。豪橫不懼,力大不怕,弱小不欺。
  愚雖不才,習太極30余載,只為健身,于功無緣,經驗沒有,教訓不少,愧對太極。惟明一理:武以德為尚。向不信神功絕技,隔空、隔墻打人不過游戲。筆者若錯,君可論理。君若不棄,愿以身相讓,莫說隔空,神君可否貼身打人放人乎?筆者雖無功無力,即入太極,大氣不敢出,身無根,只沾人連隨若黏,放人只會輕彈,被打之人不過電擊,可與絕技匹敵?愿與神功絕技以身試藝;更愿與同好交,向明人請教,與同道磋藝;亦愿輔助后學求得真技。
  筆者無意流淚,觀人玩術,學子受欺,心亦滴血。今之所述,真言苦口,意為弘揚中華武術之魂,以太極為喻。拳本無門,實為習承而已。承武之精,運武之髓,揚武之威,展武之德,乃武之魂,武林共尊。
 
          推手八法
  趙堡太極拳在架式和推手中要取得我順人背的效果,十分講究運用十三法和各種勁。
趙堡太極拳十三法的名稱與各家太極拳的名稱一致,就是:繃、?擠?、按、采、?列、肘、靠、進、退、顧、盼、定。這十三法的動作貫串趙堡太極拳的行功走架推手的過程中,能熟練地掌握和運用這十三法,才能不斷地提高練拳和推手技擊水平?,F(xiàn)對這十三法中的前八法分述如下:
(一)?繃法(勁):是以我的雙臂承載對方的雙手。趙堡太極拳的繃法多用于接手。雙臂粘著別人雙臂,以靜待動,起到探測對方虛實了,即順勢應著。趙堡太極拳傳的秘訣中對繃的說法是:“吾一雙胳膊繃起他人雙手也。如人雙手按我右胳膊(或左或右),我必須用如封似閉之勢,將人的剛勁引空,乘彼之勢,宜按則按之,宜履則之,宜卸(我將身退下為之卸)則卸,使彼自己落空,方為上策。”這說明了繃法接手后的應付辦法,當然這只是跟著的應付辦法,拖繃法下要氣沉丹田,上要頂勁,配合腰腿。趙堡太極拳在推手過程中意識上要有繃的意識,周身不失繃勁。
(二)?履法(勁):我用雙手粘住對方腕與肘以上臂順其來勢向一側引,使對方來勁落空。履要不頂不抗,以四兩撥千斤。趙堡流傳的秘訣對履得這樣說的:“敵人用兩手按我右臂之時,彼用勁太大,手足齊進,我用如封似閉勢將彼勁引空后,我乘勢將右身下卸,即用我右手搭在彼上臂上,吾兩手齊往右引之,使勁落空,彼勢不便前進。必須身下卸。”這是在推手實踐的著法。履必須做到松腰,轉胯,不丟不頂,保持自己的重心不偏。
(三)?擠法(勁):趙堡流傳的秘訣中說:“接上式、敵半身下卸之時,我以前臂擊之是也。”這話的意思是,我履對方不宜前進以半身下卸化解我的履勁,我乘對方下卸身之時以前臂擠去,這是趙堡太極拳的擠法,這種擠法與其他流派的太極拳不一樣,擠勁要求松肩、垂肘、氣沉丹田。
(四)?按法(勁):以我的雙手粘住對方一臂的腕和肘順勢向前用力。趙堡太極拳的按法有自己的特點。趙堡流傳的秘訣是這樣說的:“我以前臂擊敵之時,彼將我臂引空,不能前進,勢須半身下卸,值此之際,彼亦能乘勢按我,吾亦能于機按彼。”趙堡太極拳的按法是處于一種特別的狀態(tài)下出現(xiàn)的,發(fā)按勁要保持身體中正,頂勁,撥背,腰要弓,但要不貪不欠,不前俯。
(五)?采法(勁):有兩種意義,一是用手指抓住對方肘或腕突然向下發(fā)勁,發(fā)勁要速、脆。同時配合腰腿,不能單靠手指的力量。二是以雙手固定別人的關節(jié)為采,不能用手抓緊。只能用掌壓迫對方的關節(jié),讓對方喪失抵抗力。
(六)?列法(勁)旋轉對方關節(jié)為列。列有單手和雙手兩種,雙手發(fā)列勁又有兩種,雙手采住對方兩個關節(jié)部位轉同一個方向的為一種;雙手各自轉一個方向的為一種。發(fā)列勁要求身體中正,力由脊發(fā),周身要配合雙手。
(七)?肘法(勁):在推手中屈肘擊人為肘法。肘法在近身時使用,是擊人的胸、肋、面等部位。肘還可以纏繞、擴肋等。發(fā)肘勁要用丹田的爆發(fā)力,腰胯要密切配合。
(八)?靠法(勁):以肩擊人為靠??糠ㄊ请p方身體貼近時使用??縿艃?,易傷人、慎用。發(fā)靠勁要含胸撥背,肩找自己的腳尖。
趙堡太極拳在推手中除了用上述八種手法和勁別伺機順勢發(fā)放以外,還有諸多勁別,其中包括:粘勁、截勁、寸勁、驚彈勁、崩炸勁、分勁、合勁、沉勁、借勁、走勁、化勁、鉆勁、滾勁、橫勁等等。適當地掌握和運用這些勁于推手中能提高技擊的效果。
           太極推手五字秘決  劉瑞著述
 
一、聽
  “聽”有三個方面的含義:耳聽的功能、觸覺功能和氣場感應功能。這些功能的獲得,主要通過盤架子,在長期的拳架練習過程中,耳聽會越來越靈敏,動作會越來越勻稱,“渾元一氣”也會逐漸產生。耳聽靈敏了,稍微響動,即會覺察;動作勻稱了,才會感知對方的不勻;有了“渾元一氣”便會進入“不知而知,不覺而覺”的境界,使耳聽,觸覺和氣場感應等功能,上升為妙不可言的知覺反應。只有以聽為先導,推手時才不致成為盲人瞎馬,臨深淵而不知。
二、靈
 “靈”的含義也有三:形體靈,意念靈“靈光顯現(xiàn)”通過拳架輕而正的練習,將會通身產生高度的協(xié)調,意念和形體保持高度虛靈,身體某部出現(xiàn)靈光(即輝光)。有了如此之靈,推手時才可能“隨心所欲,任意發(fā)放對方”;也只有靈,才可能做到“彼不動,己不動;彼微動,己先動;彼已動,己先至”。
三、沾
  “沾”即依附或略有接觸之意。推手時,在與對方接觸上以后,就要通過接觸點輕輕依附到他的身上,逆來順受,隨之而動,彼用多少力,我稱多少力,處處注意不讓其通過接觸點將力傳于我身,使之不能得知我的重心的變化,因而控制不了我的變化。這和推手的第一層意念“不受制于人”相吻合。“沾”的具體練法、用法,必須在明師的心傳、口授、身教之下,才能真正掌握好。
四、粘
  能使一個物體附著在另一物體上的性質謂之“粘”。推手中的“粘”是要像“傷濕止痛膏”一樣貼住對方接觸自己的點上,而且是分量極輕的貼附,不至使對方感覺到力的存在,但又可牢牢粘貼對方,使其不易脫離,從而通過粘著點,處處探尋對方的重心點,控制對方,使其處處不能得勁。此即“我順人背謂之粘”也。這也合于推手的第二層意念“控制人”。
五、纏
  纏,有纏繞,糾纏之意,如繩捆索綁。“纏”字訣其意深矣,非到上乘功夫難以領會。在推手時和對方一接觸,立即使對方感到如陷天羅地網,有手不能用,有腳不能動,神呆氣滯,茫茫然不知所之。當達此境界時,接觸點控制對方,非接觸點亦控制對方;接觸點可以發(fā)放對方,非接觸點亦可發(fā)放對方。在自己的神念,氣質的作用之下,發(fā)放對方如打“稻草人”。這也吻合于推手的第三層意念,也可以說是“渾元一氣之道”的體現(xiàn)。在此境界之上,功夫一日精于一日,如能鍥而不舍,勇猛精進,自然得太極之真道矣。
 

        太極拳論  張三豐著述
 
 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尤須貫力,氣宜鼓蕩,神宜內斂,毋使有凸凹處,毋使有斷續(xù)處。其根在腳,發(fā)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向前、退后,乃得機、得勢。有不得機、得勢處,身便散亂。其病必于腰腿求之,上下前后左右皆然。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后,有左即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將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力,斯其根自斷,乃壞之速而無疑。虛實宜分清楚,一外自有一處虛實,處處總此一虛實,周身節(jié)節(jié)貫串,無令絲毫間斷耳。長拳者,如長江大海,滔滔不絕也。十三勢者,棚、捋、擠、按、采、捩、肘、靠、此八卦也;進步,退步、右顧,左盼,中定,此五行也,擠、按,即坎、離、震、兌四正方也。采、捩、肘、靠即乾、坤、艮、巽四斜角也。進、退、顧、盼、定,即金、木、水、火、土也。
 
        太極拳論   王宗岳著述
  太極者,無極而生,陰陽之母也。動之則分,靜之則合。無過不及,隨曲就伸。人剛我柔謂之走,我順人背謂之黏。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雖變化萬端而理惟一貫。由著(著)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級神明,然非用功之久不能豁然貫通焉。虛(靈)頂勁,氣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隱忽現(xiàn),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沓,仰之則彌高,俯之則彌深,進之則愈長,退之則愈促,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獨知人,英雄所向無敵,蓋皆由此而及也。斯技旁門甚多,概不外壯欺弱,慢讓快耳。有力打無力,手慢讓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關學力而有為也。察四兩撥千斤之句,顯非力勝,觀耄耋御眾之形,快何能為?立如稱準,活絲車輪,偏沉則隨,雙重則滯,每見數年純功不能運化者,率皆自為人制,雙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須知陰陽,黏既是走,走既是黏,陰不離陽,陽不離陰,陰陽相濟,方為懂勁。懂勁后,愈練愈精。默識揣摩,漸至從心所欲。本是舍己從人,多誤舍進求遠,所謂差之毫厘,謬以千里,學者不可不詳辯焉!是為論。
 
      太極拳論解    陳清萍著述 ??摘自候爾良《和式太極拳精義》
  
  溟溟軍沌,窺窟莫測,虛而無象,焉知其極,故曰無極。即日由無極而生,須明無極之義。自無而有,一氣動蕩,虛無開合,化生于一。渾圓廓象,陰陽感如,喻而名之,是為太極。故曰:若論先天一事無,后天方要著功夫。太極者,為萬物初始也。太極為渾圓之一氣,懷陰陽之合聚,此氣動而陰陽分,此氣靜而陰陽合。動靜有機,陰陽有變。太極陰陽之理貫串于拳勢之中,有剛柔之義,順背之謂,曲伸之分,過與不及之謬也。習者與人相搏,須隨其勢曲而旋化蓄勁,引其過與不及而擊之,擊伸發(fā)勁以直達疾速,此圓化為方之義。彼剛攻而以柔虛實,此謂走化。彼欲抽身的粘纏,緩隨急應,彼莫測而膽寒;虛實互換,彼崩潰而心驚。理用俱明,方悟勁之區(qū)別,熟而生巧,漸能隨心所欲。故曰:知己知彼,百戰(zhàn)不殆。
  
  虛領頂勁,氣沉丹田句,實拳法之內功也。師傳曰:寅時面南,松身神凝;吐納自然,撮抵橋通;陰陽和合,攢簇五行;子午卯酉,朔望漾應;慎而密之,久行功成。人身中者不偏,二脈隱于身內,氣暢無須倚,氣行現(xiàn)心意。渾圓一漾而貫全身,虛感之物而寓靈動。擊左左空,擊右右空,如充氣而圓,無處受力;似簧機受壓,反彈隨勢。壓之重而彈愈強,力之沉而空愈深。
  
武技之道門派各異,惟內家者勢別勁異,渾身一氣如輪之圓活,虛實轉換旋化隨勢。不明此者,久難運化。堂室難窺。
  理用相合,太極真諦,習者不可不詳思揣摩焉。若理能守規(guī),久恒自成也。
 
   太極拳論臆解   洪均生
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之母也。
  [解]極是頂點、極限。加一"太"字,猶如我們習慣說的原始。我國古代所謂"太極",含有一切事物發(fā)展變化的開始之意。無極是無的終點。說太極是由無極發(fā)生的,完全符合世界上事物發(fā)展的規(guī)律。
俗語常說:"無中生有。"一切的"有"都是從"無"中發(fā)生的。宇宙中的"有"是不可限量的。不過人的知識受到生理和環(huán)境等等條件的局限,不可能一一預先看出來。必須從不知之"無"而有所發(fā)現(xiàn)然后才能有所發(fā)明,進一步而有所創(chuàng)造,達到有所前進。發(fā)現(xiàn)、發(fā)明、創(chuàng)造、前進,又都是依*科學知識而獲得的。但這是外因,它的內因離不開陰陽二氣。陰陽之氣是互相矛盾,互相推動,而又互相制約的,能推動變化,所以說為"動靜之機"、"陰陽之母"。
動之則分,靜之則合。無過不及,隨曲就伸。
  [解]這幾句是說明動靜的方向為開、合。開、合的限度要適當而無過、不及。尤其重要的是,它指出了動靜的基本規(guī)律為"隨曲就伸",正是表達出螺旋形的運動形式。
  按說動靜的分合,只是自然現(xiàn)象,"無過"、"不及"、"隨曲就伸"則是科學方法。我們聯(lián)系陳式太極拳的順逆纏絲,可以體會"隨曲就伸"中必然包括著自轉與公轉。人的動靜開合,連初生的娃娃都會,同時也自然會自轉和公轉。這是人類的本能,也就是內因。至于開合、屈伸的無過、不及,卻必須通過學與練,才能做得十分恰當。
  但是,本文只講出"無過不及",卻沒有說明以何處作為標準,未免使人迷惑。陳式十六代后裔陳鑫先生(字品三)在所著的《陳式太極拳圖說》中提出:"兩手各管保護半個身體,以鼻為界。"這就比王宗岳的《太極拳論》講得清楚些。不過手部運動線路,并不經過鼻前,因此我教學生是以手心斜對心口為界。陳鑫先生又提出運動中自轉的纏法有順、逆之分。我根據陳發(fā)科師示范動作的變化,在自轉的順、逆變化之中,同時有前后、左右、上下公轉,而找出公轉正旋、反旋的規(guī)律,并從實踐中體會出"過則勁丟,不及則勁頂"的規(guī)律。
  按照以上情況來看,又可以體會到,在身法、步法、手法的上下配合,處處都要嚴格掌握無過不及的規(guī)律,而且是差之毫厘,必然謬以千里。
人剛我柔謂之走,我順人背謂之粘。
  [解]這兩句話是說推手、散手的規(guī)律。對方用剛勁來進攻,我方必須以柔來走化。乍看起來,似乎不難理解,但在初學者以柔應剛,雖然不頂了,但又易出丟勁。
  因此,我們必須了解如何用剛和用柔,怎樣是柔,怎樣是剛,以及剛柔如何配合變化。沒學過陳式拳法,或學陳式拳不懂纏法,他所用的剛和柔都不免直線進退?;蛘叨米吖D的弧線,而不會用自轉配合公轉。所以在本身的感覺用剛則頂,用柔則丟。陳式的動作不論大小都在旋轉,轉半個圈便是180度的弧線和點組成的(實則應是由點成線)。與對方接觸之處,遇線則感到是柔的,遇點則感到是剛的。但我方的點碰到對方的線則必然滑過去而又成柔的。只有以點對點,才能顯示出剛來。如果雙方都是正面的點,又會形成頂勁。誰的勁大,誰的動作快則勝;而勁小的,動作慢的就被頂出去。陳式拳雖然需要用自己的點碰對方的點,卻用的是旋轉中輻射的點,所以勁發(fā)而不覺頂。
  但又怎樣使人背我順呢?我認為這是和身、步、手法的公轉配合有關的。概括地講,便是自轉要因敵變順逆,公轉要因敵變三角形。不論是手與手、步與步,或手與步的配合,都應當是三角形的。
動急則急應,運緩則緩隨。
  [解]這兩句講到時間也因敵而變,當然同樣要求"無過不及"。太極拳交手的規(guī)律是"彼不動,己不動"。這個方法是有理有利的,無過不及則是有節(jié)的。因為太極拳雖然也可以說是比較高深的一種武術,它的戰(zhàn)略卻以自衛(wèi)為主,正符合"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原則,這就是有理的。不先動手,對方無法看出我方的動向,豈不是有利?無過不及,不發(fā)著則已,發(fā)著則所攻的目標必然準確。同時又可保證自己重心的平衡,更較安全。
  由于動作的時間因敵應快則快、當慢則慢,所以練拳也應快慢相間地運動。但陳式要求快慢相間的練法,是指的全套慢全慢、快則全快,并非一勢的動作忽慢忽快。如某所講的"轉彎宜慢",更不可誤認為太極拳是能夠以慢勝快的。
雖變化萬端,而理唯一貫。
  [解]太極拳的理只有一個。按舊的說法是陰陽對立學說,按新的說法就是矛盾對立統(tǒng)一法則。實際說來,有理必有合理的說法。它的基本規(guī)律,只是螺旋運動的順、逆自轉和正、反公轉。由于交手時需要因敵變化,除了眼法必須注視對方,不許隨著身、手亂轉而外,身的左右旋轉、步的進退、手的自轉與公轉的方向和角度的大小,莫不由于對方的變化而適當地加的加、減的減。而且加減的尺寸與時間,要做到毫厘不差,分秒必爭。真是千變萬化,卻還是一貫用纏法進行。所以我認為,明了拳理固然必要,而掌握運用拳法尤為重要。講理而不懂法,等于善談兵的趙括徒具虛名。
由著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
  [解]這一段話說明從學拳到交手的前進方法和提高的層次。
  我們首先應當認清什么是"著"。太極拳的著,概括地講就是太極十三勢的掤、捋、擠、按、采、挒、肘、*八個手法,前進、后退的步法,左顧、右盼的眼法和中定的身法。它雖然分屬于手、步、眼、身,又是互相關聯(lián)的。除了眼法在左顧右盼之中只是中定地前進,而無后退,身法也有中定的左右旋轉和進退(左轉則左退而右進,右轉則右退而左進,更有隨著步法進退的位移)。手、步的進退,同樣有左右的變化,并且仍以中定為主。
  沒有中定,則進退失據。
  "掤"字有兩種意義:一是指內勁,即陳式的纏絲勁。它是貫串于周身,運用各種著法的勁。任何著法如果沒有掤勁,即使形式做對了,也是有形無質,不起作用的;一是指著法。它是與對方交手時的引化作用。所以掤著在陳式拳式中,每勢的每一動作,或轉折之處,都是掤著。它有正掤、側掤、上掤、平掤、下掤、左右掤和連掤、退掤等多種形式。陳式一、二路套路中約有數十種掤著。
  我認為掤在太極拳中好比書法的點。字畫有點、橫、豎、撇、捺、折、鉤,但都從下筆的點而改變方向才形成的。即以點論,從一個點到幾個點,從在上的點(如主字),到在旁的點(如玉字),在下的點(如太字)來看,它的配合方向各有不同。主字的點必在正中,和王字的橫畫距離也需適當。玉字的點須在王字中間橫畫的右下側(犬字則在橫畫的右上方),太字則必須偏于大字撇的下側。而且下筆的時間也各有先后。兩個點在上的如羊字,在中間的如火字、曾字,在下的如只字,還有在左旁的如冷、冰二字。三點在旁的如江海。四點在下的如點、魚。不但配合變化各有不同,用筆的方向也如纏法的順逆而適當運用。三點水的筆法第一、二點用順纏法,第三點則用逆纏法。下面四點的第一點用逆纏,末一點則用順纏。書法尚是如此,掤法當然應當隨著來力的方向,而變化順逆。沈家楨著《陳式太極拳》說,順纏為掤,只講對一半,豈不知逆纏也可以掤。但說逆纏為捋,不但不符合現(xiàn)實,而且完全違反陳式規(guī)律。陳鑫說:"守規(guī)矩而不泥于規(guī)矩。"這是指的順逆纏法必須遵守,卻可以適當加減轉換角度。我教學生常說:學拳要學得死,即一絲不茍,毫厘不差;用要用得活,即加減適度。
  采、捋、挒都是順著來力的方向,引進落空的著法。但圈有大小、力有分合。采走的圈子高而大,合力多于分力;挒則圈小而分力多;捋走中圈,力則先合后分,分合各半。擠、肘、*是以肩、肘、手三節(jié)互換化勁攻人的著法。按是解決擠肘*的著法。拳式中每個動作都有這些著法。此文提出"著熟"二字,我認為學拳之初,便須先了解某式某動作是什么著,為什么這樣動作,全身這樣配合有什么用處,然后加工練熟,才不枉費力氣。
  著熟之后,為什么又說"漸悟懂勁"呢?我認為如想弄懂所謂的"勁",首先要認識勁是什么,怎么運用。著是有形的,勁是內在的。它是從形的正確模仿,細致的鍛煉而漸漸產生的。這里說的"懂"應當是指勁的運用,而懂的方法是在練架子和推手的科學試驗中漸漸悟出來的,也就是懂得時間和方向的結合與變化。
  什么是"神明"呢?這個詞不是指唯心的神,而是變化莫測、出奇制勝。關鍵首在"明"字,而且和上句的"著熟"是分不開的。著由明而熟,則勁又可由明而神。功夫提高是一層一層地前進的,所以文中說"漸悟"、"階及"。陳鑫先生曾有"出奇在轉關"的詩句。他說的奇、正與這里的神是相同的。不過他說的"轉關"二字卻把陳式太極之所以神奇指明了。為什么"轉關"卻可以說明出奇?出奇處在于雙方爭勝的關鍵時刻,動作變化角度與時間的毫厘、分秒不差,使對方與旁觀者認為必敗時,卻由于這一"轉"而勝,連他本人也有"我亦不知玄又玄"的感覺,豈不令人拍手稱奇。這種成效是怎么得來的呢?下面接著說。
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貫通焉。
  [解]這里說的用力的"力"不是指的用拙力,而是用心學習并持之以恒的鍛煉,也正是陳發(fā)科師所教導的"按照規(guī)矩練對、練熟、講明、加細、一一試驗"的結果。 "豁然"二字是"明"的擴大。初學開始的明,只是一著一勢的認識,貫通則是全面的,由表及里、由此及彼、觸類旁通的認識。
  "懂勁"一詞首先由王論提出。研究太極者亦莫不講求懂勁。許多書刊講到懂勁,總不免囫圇吞棗地說,為求懂勁,先要聽勁,為了聽勁,先要問勁。但用什么方法去聽去問,聽出問出之后怎樣應付,卻說不明白。也有人主張學太極拳必須兼學推手,這是合理的。因為拳中的每一動作等于書法一個字上的每一個點畫,每個式子等于文中的句子,一套拳路等于一篇文章。學文字,首先要認清字形、字音、字義,然后通過造句,才能漸會作文。學推手猶如學造句子,練散手又好似學寫文章。如果字義不明,豈能寫出通順的文章。杜甫曾有"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的詩句。但所說的"破",并非真的把書弄破,正是此文"豁然貫通"的意思。所以我認為,推手是練架子后檢驗所學動作是否正確的一層功夫。至于太極拳的奧妙則應當在學明著法時,由教師講解、試驗便可粗略地領會。有人說,不學推手得不到太極奧妙,這話我不理解。至于說推手須練鐵棍,以增力氣;又須學摔跤、拳擊,以求技術云云,我是莫測高深的。是否太極拳在技擊方面一無所有,必待外援,方能有成呢?這個問題需要經過有識之士來探討。
虛領頂勁,氣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隱忽現(xiàn)。
  [解]這四句講軀干上下中三盤的規(guī)律。
  頂勁為上盤的主要部分。按說從項到頂都屬上盤。頂勁是以頭頂百會穴為主的。由于是上盤,所以勁須向上領起。陳鑫先生說:如同用繩子從百會穴將人向上懸起似的。這句話解決了我對《十三勢行動總歌》"滿身輕利頂頭懸"的"懸"字的疑問。又從而體會出頂勁上領,身部才能輕利。說為虛領,因并非真有繩子懸起,只是想象而已。
  《太極十要》第一條為"虛靈頂勁",可能是誤領為靈。因為從百會穴到尾閭長強穴上下成一條線。在杠桿原理方面,它是支點。支點必須中正,不許搖擺。所以拳論又有"立如平錐"、"腰如車軸"的說法。
  氣沉丹田是講下盤規(guī)律。丹田原為道家術語,在經絡學方面即是氣海,也可以說是人體的重心所在。按力學原理來講,重心降低則加強穩(wěn)度。
  但氣沉丹田的方法,并非憋著氣鼓小腹。陳式拳的氣沉丹田與尾骨的動作有密切關系。陳式主張尾骨下端的長強穴要微向后翻,這與社會上習慣的尾骨內收的方向是完全相反的。由于長強穴微向后翻的姿勢,可使小腹的下部微向內斜,則胸腹間的氣自然沉到小腹;而且同時可使大腿根里側的大筋放松,襠部開圓,則身體左右旋轉的角度也自然放大,不但加強重心的穩(wěn)度,又能增強步法的靈敏。
  "不偏不倚,忽隱忽現(xiàn)"這兩句是講中盤腰部規(guī)律的。上句要求立身中正,下句說明腰部是左右旋轉的。腰向右轉則右隱而左現(xiàn),向左轉則左隱而右現(xiàn)。
  以上四句話講明人體上中下三盤的基本規(guī)律。從文法的次序來看,為什么先講頂勁,次講丹田,最后才講到腰呢?我認為,正是教人學拳掌握規(guī)律的次序。因為上下先成為一條線的形狀,腰部自然可以中正而不偏不倚。
  有人怕學者不能了解頂勁的如何虛領,說為頭上輕輕頂起一物。其實頂和領字的勁及動作絕對不同,領是從上帶下,頂則以下抗上。還是用"懸"字解釋"領"字為好。
左重則左虛,右沉則右杳。
  [解]這兩句講左右手足的上下配合。乍從字面上看,似乎使人難以理解。當初我見到一個手抄本為:"左重則右虛,右重則左杳",我還以為這樣寫才是對的。后來又想到,這樣太平凡了,為什么提到拳論上?經過學練陳式推手,才認識到這是講的手足上下配合,正是避免"雙重"之病的要訣。如果寫作"左手重,左步虛;右手沉,則右步虛",就使人易懂了。
  對于上兩句話,也有人解作推手規(guī)律,即應當"人剛我柔",似也有理。但對方是否以左手攻我左方,右手攻我右方,都是不一定的。
仰之則彌高,俯之則彌深;進之則愈長,退之則愈促。
  [解]這四句與上面兩句都是指方向變化,前兩句講的是左右配合,這四句中的仰、俯講的是高低,進退講的是前后方向的應付規(guī)律。
  我們可以體會出句中的"之"是可以代表敵我雙方的。先就敵方動作來講:敵方向高處采我,使我失中,我隨即比他更高;如向下按我,我隨即比他更低。這個更高、更低不是直線而隨,必須采用陳式的螺旋自轉與公轉,配合身法的旋轉,步法的進退,才能達到所需要的要求。對方采我右手,我以右手順纏上隨,隨即肘尖向內收轉,手指仍高不過眼,沖向他的中心,同時進右步于其襠內,塌下襠勁。從外表看來,手并不高,由于臂部向內彎曲,加上進步、塌勁,使對方自然感到他無論如何想把我引出去,我的手勁卻比他更高。這些動作可以參用野馬分鬃進右步的身、步、手法。
  如果對方進步向下接我右手,我用二路窩底炮的動作,先退左步,繼退右步到一尺余寬處,下塌襠勁,同時右臂走逆纏,肘貼右肋,手合在襠中,加大逆纏,使對方感到越往下按其力下陷得更深。
  進之是對方捋我的手法。我身向左或右轉(捋右手則左轉,捋左手則右轉)。進右或左步,松肩沉肘,先進手擠,擠時手走逆纏,肘部以上則走順纏,而手腕轉向他的右或左肋,使之感到我的手臂越引越長。
  如果對方按我右臂肘關節(jié),則視來勁的方向,偏上則走順纏反旋收轉肘尖,偏下亦走順纏正旋沉肘貼肋,手部指向對方,步法或退或進,如十字手、攔擦衣的身步手法,便可使他感到勁難以前進。
  但,如我采對方,他以前法上隨,我即用第一套金剛搗碓第二動作,勁在左手下塌外碾,或用白鶴亮翅第二動作右手上采,而左手按其小腹右側。前者是進左步雙采法,后者是退右步的右采左按法,都可使他有高不可攀,自行后退之感。
  如我向下按人,遇著對方以窩底炮的右手加大逆纏引我前傾時,我只要加大左旋塌勁,以右手順纏向其襠內轉進,即可破解。
  捋挒引進,我身手雖形向后退,只要前手做好下塌外碾,則可感到他的長度趕不上我。
  采擠的前手隨其身的旋轉和手的撥按,而沉肘以變手的順逆纏法和方向的提落前進,亦可使之退不出去。
  總之,都要身法、步法、手法的加減適當,而眼法不變,自能收效。
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之母也。 動之則分,靜之則合。無過不及,隨曲就伸。 人剛我柔謂之走,我順人背謂之粘。 動急則急應,運緩則緩隨。 雖變化萬端,而理唯一貫。 由著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 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貫通焉。 虛領頂勁,氣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隱忽現(xiàn)。 左重則左虛,右沉則右杳。 仰之則彌高,俯之則彌深;進之則愈長,退之則愈促。

  
       太極拳歌   張三豐著述
  十三總勢莫輕視,命意源頭在腰隙。變轉虛實須留意,氣遍身軀不少滯。靜中觸動動猶靜,因敵變化示神奇,勢勢揆心須用意,得來不覺費功夫??炭塘粜脑谘g,腹內松凈氣騰然。尾閭中正神貫頂,滿身輕利頂頭懸。仔細留心向推求,屈伸開合聽自由。入門引路須口授,功夫無息法自休。若言體用何為準?意氣君來骨肉臣。想推用意終何在?益壽延年不老春。歌兮歌兮百冊字,字字真切義無遺。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費功夫貽嘆息,棚、捋、擠、按須認真,上下相隨人難進。任他巨力來打我,牽動四兩拔千斤。引進落空合即出,粘連粘隨不丟頂。
  

       太極拳經   清山陰王宗岳
  
  太極者,無極而生,陰陽之要也。動之則分,靜之則合,無過不及,隨屈隨伸。人剛我柔謂之走,我順人背謂之粘。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雖變化萬端,而唯性一貫。由著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貫通焉。
  
  虛靈頂勁,氣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隱忽現(xiàn),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沓,仰之則彌高,俯之則彌深,進之則愈長,退之則愈促。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獨知人。英雄所向無敵,蓋由此而及也。
  
  斯技旁門甚多,雖勢有區(qū)別,概不外壯斯弱,慢讓快耳。有力打無力,手慢讓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關學力而有為也。察四兩撥千斤之句,顯非力勝。觀耄耋能御眾之形,快何能為?立各平準,活似車輪。偏沉則隨,雙重則滯,每見數年純功,不能運化者,率自為人制,雙重之病未悟耳。若欲避此病,須知陰陽。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陰不離陽,陽不離陰。陰陽相濟,方為懂勁勁。懂勁后,愈練愈精,默志揣摩,至從心所欲。本是舍己從人,多誤舍近求遠。斯為差之毫厘,謬以千里,學者不可不詳辨焉。
 
        太極拳勢   王宗岳著述
  太極拳者,如長江大海之水,滔滔不絕也。太極勢者,棚、捋、擠、按、采、捩、肘、靠,進退顧盼定也。?棚捋擠按,既坎離震兌四正方也;采捩肘靠,既乾坤艮巽四(斜?)角也;此八卦也。夫進退為水火之步;顧盼為金木之步;定為中土;進步、退步、左顧、右盼、中定,此五行也。手運八卦,腳此五行,合而言之,曰:十三勢也。
此系武當山張三豐祖師遺論,欲天下英雄豪杰■■■(延年益)壽,不徒作技藝之末耳。

     太極拳十三勢行功心解   張三豐著述
  以心行氣,務令沉著,乃能收斂入骨。以氣運身,務令順遂,乃能便利從心。精神能提則起,則無遲重之虞,所謂頂頭懸也。意氣須換得靈,乃有圓活之趣,所謂變動虛實也。發(fā)動須沉著松凈,專主一方。立身須中正安舒,支撐八面。行氣如九曲珠,無往不利(氣遍身軀之謂)。運動如百煉鋼,何堅不摧?形似持鬼之鵠,神如捕鼠之貓。靜如山岳,動若江河。蓄勁如開弓,發(fā)勁如放箭。曲中求直,蓄而后發(fā),力有脊發(fā),步隨身換。收即是放,斷而復連。往復須有揩疊,進退須有轉換,極柔軟,始能極堅硬。能呼吸,然后能靈活。氣以直養(yǎng)而無害,勁以曲蓄而有余。心為令,氣為旗,腰為毒,先求開展,后求緊湊,乃可臻于慎密矣。又日:先在心,后在身,腹松,氣斂入骨,神舒體靜,刻刻在心。切記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牽動往來氣貼背,斂入脊骨,內固精神,外示安逸,邁步如貓行,運動如抽絲。全神意在精神,不在氣。在氣則滯,有氣者無力,無氣者純剛,氣若車輪,腰如車軸。
 
            杜育萬述蔣發(fā)受山西師傳歌訣    蔣發(fā)著述????
        摘自陳鑫著《陳氏太極拳圖說》杜育萬乃杜元化。
筋骨要松,皮毛要攻,節(jié)節(jié)貫串,虛靈在中。
舉步輕靈神內斂
 舉步周身要輕靈,尤須貫串,氣宜鼓蕩,神宜內斂。
莫教斷續(xù)一氣研
勿使有凸凹處,勿使有斷續(xù)處,其根在腳發(fā)于腿,主宰在腰形于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向前退后乃得機得勢,有不得機得勢處,其病必于腰腿間求之。
左宜右有虛實處
  虛實宜分清楚,一處自有一處虛實,處處總此一虛實,上下前后,左右皆然。
意上寓下后天還
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后,有左即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將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力,則其根自斷必其壞之速而不疑??傊苌砉?jié)節(jié)貫穿勿令絲毫斷耳。
 
       太極拳功???????蔣發(fā)
  師傳曰:太極行功法,在調陰陽。合神氣止,心於臍下,乃曰:凝神。斂神入氣穴,使陰陽交感,渾然一氣。夫太極拳者,靜而始動,動而至靜,動靜相因,連而不斷。神形互依,意氣相聚。拳未到,而意先到。拳不到,而意亦到。上下相隨,內外相合。虛實分明,用意不用力。乃拳功之要,學者不二法門也。

       太極拳道  邢喜懷著
  先師曰:習拳,習道,理義須明。功不間斷,其藝乃精。
   夫拳之道者,陰陽之化生,動靜之機變也。知氣養(yǎng)而增命,善競撲而全身,此為習拳之妙理。氣何以養(yǎng),寅時吐鈉,神守天根,意沉海底,心靜息寂,神意互戀,升降吞液,腹中如輪,旋轉循規(guī),是以知水火之和氣,為兩腎所出,比人身性命之本,須刻刻留意為是。
  撲何以善,手腳四肢皆聽命於心神。動靜虛實,隨意氣而定取。上動下合,左轉右旋,前移后趨,惟心神之所向,意氣之所使也。腰為真機,而貫串肢節(jié),勢無所阻,是內意者用耳。
 
       太極拳說   邢喜懷著
  夫太極者,法演先天,道肇生化焉?;兑唬敲珮O。先天者,太極之一氣。后天者,分而為陰陽,凡萬物莫不由此。陽主動,而陰主靜。動之極則陰生,靜之極則陽生。有生有死,造化之流行不息。有升有降,氣運之消長無端。體象有常者可知,變化無窮者莫測。大小而立天地,小之而悉秋毫。太極之理無乎不在。陰無陽不生,陽無陰不成。陰陽之氣,修身之基。上陽神而下陰海,合之者,而元氣生。左陽腎而右陰腎,合之者,而無精產。背外陽而懷內陰,皆合者,而元神定。陰中有陽,陽中有陰,本乎陽者親上,本乎陰者親下。是則手以陽論,腳以陰名,相合者而身自靈。虛實分而陰陽判,動靜為而陰陽變??v者橫之,剛者柔之,來者去之,開者闔之,無非陰陽之妙理焉。
 
 然陰陽和合,斯理孰持,勝負兩途,斯驗孰主。一判陰陽兩極分,聚合陰陽逢在中。是以其妙者一也,其竅者中者。夫太極拳者,性命雙修之學也。性者天上潛於頂,頂乃性之根。命者海下潛於臍,臍乃命之蒂。故知雙修之道在天根海蒂之合也。真意為其中,使而有所驗。動之始則陽生,靜之始則柔生;動之極則陰生,靜之極則剛生。陰陽剛柔,太極拳法。四肢義通且陰陽之中,復有陰陽。剛柔之中,復有剛柔。故有太陰太陽,少陰少陽,太剛太柔,少剛少柔,太極拳手之八法備焉。曰:“棚、捋、擠、按、采、捩、肘、靠”。一以中分而陰陽出,陰陽復而四時成,中為生化之始,合時成五氣行焉。東有應木之蒼龍,西有屬金之白虎,北陸玄龜得水性而潛地,南方赤鳥得火氣而飛升,中土孕化以生成而明德,五行生克太極拳腳之五步出焉。曰:“進、退、顧、盼、定”。
  
  夫太極拳者,呼吸二五之中氣,手運八法之靈技,腳踩五行之妙方。上下內外與意合,節(jié)節(jié)貫串於一身。因而,萬千之變無乎不應。此所以根出於一,而化則無窮,太極拳之所寓焉。俾使學者默識心通,故為說之而已哉。
  

       太?極?拳?秘?傳  張楚臣著述
  太極拳功有濟世之法,技有運身之術,示外者足矣。而修行之秘,須寶而重之,不得輕授,儻傳匪人,則遺禍為害,寧不惕哉。
 
 訣曰:沉氣於腹,以意定之,不得妄提。聚而鼓蕩,狀若璇璣。意活而運,氣如輪轉。其要不離腹中,此所以刻刻留意者耳。
 
  神領全身,以手為先,腳隨手動,身隨腳轉。意與神通,氣隨意走。筋脈自隨氣行,此所以舉動用意者耳。

  夫太極拳者,內氣之鼓蕩運動,須與外形之勢同。凡舉動神意互戀,神領手訣,而意令氣運,由手而肘而肩,由腳而膝而腰,自可達以眾歸一之道,此既上下內外合為太極之妙術也。

  手有八法而一神虛領,氣有百環(huán)皆隨意而定。神主陽而行外勢也,形也,意主陰而守內精也,氣也。手為陽而動於上,腳為陰而移於下。妙在俱合,靈在俱松。勢未動而意已動,神意俱在形之先,勢不可執(zhí),以神意為機變,無須以成架為局焉。

  
 
 
              習拳大歌  和慶喜著述????

 習拳之道多留心,神斂肌松態(tài)自然。
腰脊中正虛領頂,氣達周身督脈貫。
虛虛實實明陰陽,身靈步活弗韁絆。
拳守四法曉六合,上走下隨意欲先。
松肩沉肘氣蓄下,妙運精氣潤心田。
招路多擬立圓行,纏綿軟柔勁相連。
節(jié)節(jié)體骸歸一元,能分易合臻化境。
循勢舍己借彼力,遂陽就陰達真玄。
入門捷徑須口援,功夫真善憑自修。
盤架有時貴于恒,子卯時分莫間斷。
學好太極豈曰難,老幼強弱皆宜練。
若問習拳有何益,延手益壽身自安。
 

     高手武技論     和敬芝著述???摘自候爾良著《和式太極拳精義》
     
 手之高名,百發(fā)百中矣。手所在即高所在也,百發(fā)有不百中者乎?且拳勇之勢,固貴乎身靈也,尤貴乎手敏。蓋身不靈則無以為措手之地。而手不敏,亦無以為動身之處。惟身與手合,手與身應,夫而后雖不能為領兵排陣,亦可為交手莫敵矣。今世之論武技者,動曰:某為快手,某為慢手,某為能手,某為拙手,知慢手不如快手,拙手不如能手……。他人不能送出者,彼則從而送出之,夫不是手,而為高手也。故吾思之,高者人人所造也。當此高之會,此以一高,彼以一高,均于使高焉。而自有此高,直以一人之高,敵千人之高,而眾人之高不見高也,夫惟有真高而已矣。抑又思之,手者人人所有也,值交手之際,此以一手,彼以一手,均不讓焉。而自有此手,又以獨具之手,當前后之手,當左右之手,而眾人之手如無手也。夫惟有束手而已矣。吾于是為乃高手也。幸夫一推見倒,推推見倒,其以引進落空,過勁擊人,彼如懸壁束手,發(fā)之數仆,真不啻天上將軍也,安有不制勝也哉!且于是為是手慰也。慰夫神妙莫測,靈動手知,其逐勢進退者,又不啻于人間神仙也!安有不爭雄也哉!呼引入勝,高手一同神手,一動驚人。高手宛妙手,人亦法高手焉可已!夫法高者,功也!手敏身靈,也于神乎。陰陽之拳,數載純功,安有不高者乎?然武技貫于理也,習者思之,深必悟焉,至為高手也。

 
        太極拳之煉氣    金幸祥
  鍛煉太極拳,如果只追求功夫的上層,不修煉氣功,就像造好了子彈,但沒有槍械,那么最威猛的子彈還是不能發(fā)射殺敵。太極拳在追求實際搏擊功夫的同時,必須進行氣功的修煉。煉氣可分為三個層次,在每一層次的修煉中,應保持陰陽平衡,以有余而補不足。至第四階段時,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留待有心人去體味個中的奧妙。
一、理?氣
  氣,每一個人都有,沒有氣,意味著生命的結束。修煉氣功,首先必須理氣,將體內散亂的氣理順,按照人的意念循序運行。譬如激光,首先用濾光器,選擇一定波長范圍內的光波,其次用激光器將這些光波反復激蕩,最后形成一束特定波長而威力無窮的激光。理氣的過程,是一無中生有的過程,是一個從無氣感到有氣感的過程。理氣,必須以松靜為本,思想放松,多想美好典雅的景象,在思想中保持一種詩情畫意的美妙意境,自然地,松靜也就來到了你的身上。應打破無思無想即為松靜的思想,明白不是人去尋找松靜,而是松靜自然現(xiàn)于人前的道理。只有所思所想是美好的,身體是松靜的,那么,此時理順的氣才是純凈的。譬如凈物,置之凈器,表里俱凈。有些人,思想雖凈,而器不凈;有些人,器雖潔凈,而思想不凈;再有甚者,思想器俱不凈。此三者從事理氣,多為事倍功半,甚至是有害無益。理氣的形式可以多種,以運動得氣最快,站樁次之,坐樁第三,各人可以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和習慣愛好進行選擇和更換,無有定式。
二、運?氣
  理氣至純而不會搬運,此為死機,無有用處。理氣至一定階段,必須進入運氣階段。人身本身即為一太極,陰陽既分,五行自判,于是乎有生克運化之機。而人之所恃以生者,惟氣與血,氣血調和,則生機逢勃,欣欣向榮;氣血失調,則死機潛伏,垂垂欲絕。氣與血,循行全身,無時或息。氣壯則血旺,氣竭則血衰。運氣,應無微不至。運氣之道,可分為三,一為絡道,二為血道,三為髓道。初步運氣時,氣走絡道,以手引之。等打通絡道之后,氣走血道,以手或意引之,外靜內動,靜如山岳,動如潮涌。等血道全部打通之后,氣走髓道,以意引之,外枯內奔,形似枯樹,內息奔流不止。只有打通了絡道、血道和髓道之后,氣的搬運才不會滯阻,氣才可以隨意念而動,做到隨心所欲而無所不至。
三、用?氣
  理氣和運氣的目的,在于用氣。理氣是基礎,運氣是工具,用氣才是目的。氣至純而無滯阻,可以強身,可以治病,可以扶正卻邪,可以作為槍械擊發(fā)子彈而殺敵。至此,太極功夫與意氣相輔相成,起心動念,形神相合,心到、氣到而身到。意與氣合生勁,勁由神發(fā),則無堅不摧。至此,既可以度已,也可以度人。?
四、返樸歸真
  氣功的修煉,從無到有,又必須從有歸無,返樸歸真。道,可道,非常道,無欲,眾妙之門;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歌訣云:虛虛實實神會中,虛實實虛手行功。練拳不諳虛實理,枉費功夫終無成。氣功修煉到一定境界,不執(zhí)著于有,也不執(zhí)著于無,虛則實之,實則虛之,運用之妙,存乎一心。一切歸無,無有太極,無有拳術,有無雙泯,道法自然,是為極則。
 
 

     趙堡太極拳體用歌訣
右手領肘左手催,外掤腿蹬身勁整,丹田內轉四梢應,內外合一發(fā)不空。
沈肘小圈滾化進,反制雙臂刺喉咽,丹田催勁貫筋梢,白蛇吐信巧取勝。
掌發(fā)全憑身帶動,穿梭招發(fā)快如風,神意氣勁貫左掌,足落指到取雙瞳。
跌岔分打四方勢,左顧右盼前後擊,身發(fā)螺旋彈抖勁,觸轉即放八面跌。
太極掃腿少人知,鐵腿一發(fā)敵斷根,上領下掃仆步擊,常山之蛇首尾應。
太極不怕身後攻,掤履其手來勁空,腳勾其背仆地倒,一切都在旋轉中。
金雞獨立濟陰陽,蓄發(fā)相變柔而剛,轉換虛實人不知,掌擊易化膝難防。
太極攻防變化多,走粘有走也有躲,對付掃腿身上躍,雙腳連發(fā)腿難過。
趙堡太極十三翻,十字翻手兇又險,手腳一圈一太極,圈圈合勁敵倒翻。
手腕被擒莫失掤,肘下踢腳彈腿用,一招多途人莫識,也作白手奪刃功。
瞻前顧後要緊記,明了三節(jié)變化奇,涌泉力發(fā)肩膀出,襠挨一肘真魂失。
仆步下引千斤勢,七星下式靠法兇,瞄準七星往上打,靠勁一發(fā)人騰空。
解拿還拿妙手法,滾臂采咧一剎那,含胸扣檔腰勁發(fā),渾身都能把人拿。
以臂沾臂搖滾化,膝提足蹬防帶打,氣斂入骨松腰胯,回頭看畫上下發(fā)。
順化前臂近敵前,進步進身絕招現(xiàn),看準五虛險處用,周身合力捶以鉆。
擒臂雖兇走化精,舍己從人卸無形,應物自然給肩肘,如龍絞水拔其身。
雙手被封知轉換,手肘胸腹皆是圈,提膝護中退即進,對方跪我七星前。
如虎撲來樣兇猛,卸其來勢退不應,左勾右掤散其力,以柔克剛不丟頂。
轉身妙勢抱太極,身圈帶動數圈至,掤履擠按瞬間發(fā),引化千斤不為奇。
趙堡太極架獨特,式式相連步步深,雙擺蓮擊破雙腕,功夫不純難應心。
搬弓射虎應後人,雙手采列臂撐圓,手臂肩胯合整動,發(fā)人猶如箭離弦。
太極圖圓無始終,全在陰陽變化中,開中有合合中開,循環(huán)往復轉無窮。
 
       太極丹功義詮  王柏青著述
一、 太極丹功義詮王柏青著述
道自虛無生有為,便從太極中規(guī)循。天地分判陰陽義,人法自然意神合。道心玄秘守天根,內丹培育成在坤。精氣合練延年藥,渾身天人俱妄春。悟得天心道基尊,生生妙境育靈根。拋卻名利海天闊,圜中日月隨心神。兩只慧劍定中土,一團和氣沖玄門。蒼海無浪緣龍蜇,青天恬謐赤子心。精氣神喻三祖孫,氣為先祖萬物根。精乃氣子生神意,積氣生精自全神。出玄入牝呼吸循,念念歸底海容深。俟至地火噴涌時,百脈俱活修全真。三花妙合統(tǒng)在神,五氣聚分權由心。修得瑞土孕內丹,日月真息火候存。三魂息安晝夜分,兩弦期活朔望臨。但使方寸宅勤守,黃芽白雪何須尋。汞借水銀喻人心,鉛如鋼鐵比人身。嬰兒姹女亦如是,黃婆撮合土意真。坎離分合水火輪,注生定死本命根。上下左右皆非是,中腰陰陽兩腎門。子午上星下會陰,戊己神闕并命門。庚申金氣土得藏,坤火巽風意息存。乾中陽失翻成離,坎得中實轉易坤?;幊殛栠€健體,潛藏飛躍總由心。寅時面南守天根,舒形緩息漸寂隱。恬澹念沉入深海,無物腹虛靜無塵。大道無聲緩緩運,一縷綿綿下歸引。漸細漸長谷底滿,收聚散氣團仙真。日追月墜曉星臨,三光先后開天門。深山寂幽溶溶夜,恰是道基初生根。貪龍欲騰行沛霖,怒虎出洞將噬人。天符一道玉音降,虎歸龍伏修清心。陰陽媾合龍虎吟,意癡神醉戀魂魄。心腎交合水火濟,田蒸海溫好浴身。紫氣炎焰沖玄門,肌爽竅開樂人倫。甘露瓊漿天池滿,餌津潤臟滌身心。潛龍無用筑基因,見龍在田產靈根。飛龍在天運武火,亢龍有悔形退陰。祖氣復入閉出門,腹胎意轉運法輪。能令十息緩緩吐,三十息上可調神。精生靈根氣護神,神定身中息自沉。內息氣運精神固,此真之外更無真。神行氣行元海運,一輪始終胎息勻。善養(yǎng)生者在守息,物欲善者勤養(yǎng)根。太極一氣延年藥,氣命神性雙修門。天地合育續(xù)命芝,但知求我不求人。肢松心沉入臍輪,太極未分是真陰。一陽動處天意現(xiàn),神令手運移昆侖。挽起光圜轉乾坤,氣滾意池腹中尋。龍翔九天云伴起,虎嘯幽谷風摧林。借勢循向在心神,貼從璇璣妙進身。順力渾然跌不覺,勿用氣力返傷根。腹虛若海載萬均,能運沉浮善曲伸。神形意氣能一處,移山倒海翻乾坤。陰摧陽轉陽摧陰,可知玄奧在腹心。丹田一球璇璣活,舒合恬逸動無塵。孰曉腹氣圓活真,調腑理臟順經筋。若待壽高神體健,不枉當初勤練身。
二、 極丹功要術
  天地人靈,道存唯此。欲修丹功,象天法地。參自然而合人身,奪造化在悟玄機。人內三寶,精氣神也。修者,寅時合道,須擇幽靜之處。背北面南,氣收地靈。直立兩肩之中,安定子午之位。氣沉腹臍,意導孕合。心靜而息寂,呼吸悠長,若無脈流。而氣摧神意俱,會似如失意。導氣運腹輪,常轉雜念止。則內外松,適心念靜,而呼吸若一,意氣互感,暖流回轉。其態(tài)若輪,生生不息。此為一氣渾圓,修之可享遐齡。
  氣流轉而無微不到,陰陽和合而化育五臟。運行于筋骨經脈,營衛(wèi)於肌膚毛孔。通連於天地祖氣,氣機循環(huán)還升降有序。身遂升降而起伏,手隨機勢而運形。形動而神靜,意會而勢靈。微風亦能順化,葉落亦能知警。蹬此門堂,許為初成。
 功既有成,須明用道。太極之妙,首在心神。惟心靜,能詳察進退之機。惟神領,可體悟起伏之道。進因降而起,退而合而伏。其法,曰:神,曰:氣,曰:形。神者能輕靈,氣者有剛柔,形者可縱橫。以神擊敵為先,身未動威先發(fā)於瞳,傷敵之神,令彼膽寒。以氣擊敵勢未成,而無畏浩氣出,破敵之氣,令彼心怯。以形擊敵俟敵動,身應形合之制敵之形,令彼跌仆。內靜外動,外疾內緩。神靜而意動,心靜而氣動,息靜而身動。眼欲疾而神須緩。步欲疾而氣須緩,手欲疾而心須緩。內態(tài)靜緩,外形愈疾。息無此亂,無虞自疲。

運功發(fā)勁,外柔內剛。卷之則柔,發(fā)之成剛。柔為長勁,剛為瞬間?;瘮持?,纏綿如絲。圓而勁柔,擊敵空門。勢若奔雷。循方直達。柔則松弛,內氣如縷不斷。剛則開張,瞬間一瀉千里。意深如此,惟氣行之。動如簧彈箭發(fā),靜如山岳雄峙。功不間斷,持久通靈。氣機活潑,由心外場。感應神通,人來臨身,已知來犯之處。意令氣發(fā),去則攻其無救,人未明立仆警心寒。
 
     太極拳之內功修煉      林泉寶
作者通聯(lián):上海市昌化路600弄1號101室??郵編:200041?電話:(021)62778370????
一、 領架
  太極拳內功之修煉法,這對我們練太極拳者都十分重要。究竟太極拳功夫有多高,有多深,如何修煉,誰都講不清楚。對這種博大精深的學問,數百年來,既困惑,又有人追求,因為這個題目太大了。有人說“太極十年不出門”,其實“十年”并不算太長,如果沒有掌握太極拳的正確修煉方法,就算是練幾十年也出不了門。我想關鍵是方法,所謂“引門入路須口授,功夫無息發(fā)自修”。這兩句名言,道出了練功的要旨。
  
  有人說古人功夫好,近人理論好。其言確實。自楊家的楊露禪,人稱楊無敵,馳騁天下無敵手。吳式的吳全佑、吳鑑泉,武式之武禹襄、李亦畬武功獨厚。趙堡傳人張彥,獨闖少林寺,三進三出無人能擋,人稱“神手張彥”,并非虛言。古代太極拳各家都有過硬的功夫,在各家各派的傳人中頗有軼聞詳述,這里不贅。這些功夫皆來自真?zhèn)骱涂嗑殻瑳]有什么捷徑。
  
  首先要有正確的練法,也就是引路入門的口授方法。
  所謂“領架”即是學練老師的架子,領悟架式的真蒂。架子正確與否關系到太極拳的質量。如不得太極拳之神形,則練一輩子也是茫然,不成大器。當然鍛煉身體,活動筋骨,還是可以的,這叫普及太極拳。若想精其技,趨大成者,非得老師拳架之神形不可。性能形動而神靜,意會而勢靈。練太極拳練的就是神、氣、形三者,三者為太極拳之含金量。“神者能輕靈,氣者有剛柔,形者可縱橫。”登此門堂者,方許為初成。所以學練老師的架子,這只是邁出第一步,如何走架運作,這里不妨作一些比喻。
  
  
二、 太極拳與書法
  練書法的人,首先要臨摹字帖,當從楷書臨起,如歐陽洵、顏正卿、柳公權等。繼之魏碑體,而后學練行草書法,尤以王羲之的《蘭亭序》為著,其書法稱譽千載,為歷代書法者所崇尚,稱之謂“書圣”。其書法厚實而生動,行筆只流暢,以側取妍,神采飛揚,古人譽之為“天下第一書法”。這是大家所公認的楷模,古今書法家都以此為階梯,循序漸進。
對于太極拳來說,這種條件已經不復存在,無法見到當時的張三豐、王宗岳、蔣發(fā)等宗師的風采神韻。因為那時候、沒有錄像和相片,很難想像、洞悉太極拳真髓,只有通過文字記載、拳經揣摩其意境,其次通過歷代太極拳之繼承傳授。
  
  太極拳之理論博大精深,正如莊子《天地》篇中曰:“深之不深而能物焉,神之又神而能精焉”。太極拳是隱于內的功夫,以柔克剛,以“天下之柔,馳騁天下之至堅”,“見之如婦,奪之如虎”。所以在外形上很難看透其力量,只有在實際交手,才能體現(xiàn)太極拳的優(yōu)勢。我這里敘述的“領架”就非常重要,所以必須遵循,方可入太極拳術之門。
我在咸陽是得識形意門名師杜今桂,一日來鄙舍作客。杜師通曉拳經,尤精形意、八卦拳,擅長書法。談話之余,我請杜師走幾下形意拳,杜師以形意之《五行拳》演練的是暗勁,其勁含而不露,神形互依??墒俏铱床煌钙鋭欧ㄖ钪?,其中之道,難識其奧秘哉。然后我又懇請杜師演示形意拳之明勁打法,同樣也是形意之《五行拳》。他每發(fā)一拳一掌,招招有聲,啪啪作響,節(jié)律有序,一步一勁。我住房在四樓,整個房屋為止震撼,如是雷動、地震、如炮之轟、山之崩,若與交手,不戰(zhàn)而顫,實嘆為觀止。像如此剛威猛烈之勁,確屬罕見。我也曾經練過形意、太極拳之發(fā)勁,雖也很有功勁,時而圍觀者拍手叫好,但比起杜老師來簡直小巫見大巫了。
  
  事后我也問過老師,我說杜老師之剛勁如此威猛,余從未得見如此高深之共、功底。余師曰:“杜師功夫極高,在西北頗有聲望。西安張侗等皆知道”。后來我也曾求教過老師,我說我是否可以練些剛猛之勁,以太極拳之松柔,形意拳之剛猛,似乎更利于技擊推手之術。老師答曰:“本不反對你練其他拳勁,取長補短,只是該勁雖猛,只是為他人練的”。老師雖不多言,我似乎悟出其中道理,此剛勁只是為了對付別人練的,對自身健康無甚好處。話到其間,讀者可以悟出些道理來了吧?為別人練不如為自己練,形意拳的最終追求,由明勁入暗勁,再由暗勁入于化勁,也是太極拳演練的功勁。俗話說,點到為止,老師就是這么明示的。
  
  怎樣練書法,首先以明師為楷模。所謂明師是指確實功夫上乘的老師。并非名師一定就是上乘功夫者。所以臨摩字帖要臨好的帖。否則一旦走錯了架子,練上十年也是枉然。比如,你的孩子學練鋼琴,隨便請幾個老師教學,要學會彈鋼琴是很方便的,能否成為大器,即便你的孩子很有天賦,也會入于俗套。非得是訓練有素、大師級的老師授教,手把手親自指點,方能趨于上乘。
  
  以前有一位朋友,自小熱愛書法,素喜臨摩名帖,寫得一手好字。進單位后搞宣傳工作。自以為書法到位,頗有功底。后經我的一位懂書法的朋友(拳師)看過后,評定其書法形于浮躁,雖流暢而缺乏神韻,其臨摩字帖亦覺欠骨。我的朋友似乎不太服氣。后來我介紹他們認識,并親自為其講解,邊講邊臨帖,指點迷津,茅塞頓開。我朋友始而大悟,十分欽佩。后來我的朋友又問老師我該怎么辦?師曰:“如果你想真正學好書法,就得推倒重來,也就是從頭開始。”

三、 太極
  上面講到的練書法,因練法不當,全面推倒,重新開始,也即是從第一個字練起,練不準不要往下練,一點一劃都要絕對準確,從它的基本結構、運筆、知其精微?,F(xiàn)在有許多碑帖把基本筆法放大。名人名帖之特點,便于臨帖者“克隆”。
  
  學練太極拳也是一樣,以前沒有得到老師指點定架,或者不曾糾正架式,你就得從頭開始,所謂的推倒重來。一招一式絕對到位,身手步腿具出一致,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凡一舉一動具要符合太極要領,虛領頂勁、含胸拔背、沉肩垂肘、開襠下腰、分清虛實、上下相隨、用意不用力、內外相合、相連不斷、動中求靜。要求絕對準確無誤。首先我們得學像老師,要有老師的風采神韻?,F(xiàn)在通行的一詞叫“克隆”,如果你能夠克隆老師的“拳架”,老師的風采神韻,這就是很大的進步。其中必須知道拳架動作的基本結構、特點、運作。還有一點很重要,就是“神悟”。不悟不足以體現(xiàn)老師的形架神姿。在練架過程中要找差距。所謂差距就是與老師之間的差距,要用放大鏡來看其中差距。因為差距越小越難找,但這又是十分關鍵的。大的差距好學好糾,精微之處就比較難了,這也是關鍵只關鍵。所以太極拳學者之間的差距很大,包括一師門下,有的已經到達大學水平(當然這只是比喻),有的則仍在小學水平,差距之大,其中玄奧具在敬微之處。太極拳能否入門,亦在敬微之處。學習書法也是一樣,前文講的一位朋友,他很聰明,書法不俗,但一遇高手,便相形見拙。其所以不足者,亦是字里行間,轉彎抹角,差距亦在細小精微之處。
  
  京戲是我國的國戲,梅蘭芳的梅派,周信芳的麒派堪稱一絕,國人皆知。其唱腔韻味有誰能克隆像的?能像八成的屈指可數。越劇名家徐玉蘭,她唱的紅樓夢《金玉良緣》,一聲“林妹妹我來遲了”,長腔拖音,婉轉動聽。九這么一聲叫板唱腔,數以百計的、她的學員對此都難以“克隆”。粗聽起來差不多,關鍵是運氣、用腔、發(fā)音等等上的細微差別。
  
  為什么要克隆“精微”之處,太極拳內勁雖然靠的是“苦練”,而其更重要的是太極拳的“運作”。動,皆要輕靈自然,以心運氣,以氣運身,凡動作皆合法度,無過不及,不貪不欠,動靜開合,中正平穩(wěn)。太極一啟動,渾身一氣,如輪子之圓活,轉換旋轉無不隨勢應變,其動作特別的完美,特別的和諧自然,纏綿繾綣,形神不離,悱惻互依,勁斷意不斷,意斷神相連,內外相合,上下相隨。“溟溟混沌,窺窟莫測”。太極者神氣互感,竟會勢靈,手隨勢而運形,身遂升降而起伏??傊疅o有凹凸,無有缺陷,無隙可乘。不能明確其中奧秘,這樣就如:“久難運化,堂室難窺”的了。

四、 運襠
  練太極拳功夫主要的就是練“襠”。尤其趙堡太極拳襠是內勁的關鍵。太極拳活與不活,全在于襠的運作。襠不活,動作必然呆滯。襠胯是太極拳的天機。所謂“天機”者,玄機關竅之意,凡動作變化全憑于此。不得此中奧秘,難以練成太極功夫。所以學練趙堡太極拳主要練的是運襠。“襠”是天機玄竅,沒有襠的運作,就不存在趙堡太極拳,其重要程度由此可見。為了使練太極拳者有所啟迪,我之所以要克隆太極,克隆某一個太極大師的拳架,甚至要克隆其精微之處,其中道理,亦包括于如何運襠,如何駕馭與全身之動作,能觀微而達其精者。
襠跨在太極拳中起著提綱挈領的作用,如何運作,很難用言語來表達。以前老師用木偶戲的表演技巧來比喻太極拳襠胯的作用。木偶戲是用手來表演的,離開了手,就不存在戲文了。我想這樣形象化的解釋頗為得當,余練功幾十年深感“以襠代手”的重要性。練趙堡太極拳如何“運襠”不可不知太極拳高手鄭老師,他之運襠極為精微,雖有若無,顯于見微。為什么說雖有若無為之佳者,大凡功夫高者深者,其走圈亦小,不顯于形,所以若有若無,使對方不知其深淺,未能知其變化,深藏不露,適于靈變。否則的話,也容易給對方看出破綻,泄于活機,亦非高人之所為也。
  
  太極拳襠胯之運作還有一種聯(lián)想的比喻,它就是像是手表中的一種叫“鉈飛輪”又曰“鬼推磨”的擺輪。大家都知道擺輪是手表的基本動力,它是一種不固定擺輪的旋轉,它是手表保持平衡運轉的動力,且精確無誤。它與普通手表的擺輪不一樣,普通擺輪通過一根軸承固定在一個位置上走動,由于地心引力作用和擺輪本身的重量,造成軸位變化,從而出現(xiàn)速度和走時的偏差。只有像“鉈飛輪”那樣,擺輪不固定在同一個位置上的時候才能抵消偏差。這對太極拳來講,它也不是固定在一個位置上,襠即由兩個胯組成,在一個中心兩個不固定的位置上旋轉,既有重心,而不知其重心何在,這是一個太極圖的擺輪,是太極拳運作源泉,是陰陽變化之樞紐,動靜開合,虛實變幻之襠機。所謂“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兩腳有虛實,虛中有實,實中有虛;兩手有陰陽,陰中有陽,陽中有陰,或忽陰或陽、亦陽亦陰,這是陰陽消長重心虛實變換之關鍵。
  
  “以襠代手”,“以身領手”是趙堡太極拳由襠胯帶動手和全身動作,繼之由襠胯來帶動腹式呼吸,帶動丹田運轉,所謂“腹中有輪,旋轉如規(guī)”。使之“聚而鼓蕩,狀若璇璣,意活而運,氣如輪轉。”由外達內,由內達外,襠胯成為溝通之橋梁。當然也適用于其他門派的太極拳種。余也曾試著操練過,其理一貫,一通百通,只是各人重視的程度不同而已。
“領架”者觀其形而知其微,達于“定架”即“形架”,也就是成形的架子,又叫標準架式。所謂“克隆”,除了精確的定架,而更重要必須有大師的神韻,不管由外達里,或由內達外,都要有形神之互戀。所謂“上動下合,左轉右旋,前移后趨,唯心神之所向,意氣之所使也”。“運襠”首先要看老師是如何啟動襠胯的,如果連這一點細微之處也看不出來,那么就無法使自己走運襠圈,無法克隆這個襠啟的源頭,無法做到以襠代手的運作。這不僅是太極拳架進入上乘的主要組成,而且在推手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形”的動靜對方必然十分敏感,而襠的運作不常為人所知。敵來動,不見其變,敵稍動,在其不知不覺中動在先,這在趙堡太極拳來講叫做“調襠”。力點也隨著不知不覺中變換,不進則已,若進必令其跌撲,此皆在于“調襠”與“運襠”之關鍵。
  
  在令架克隆老師內勁的神與形,首先要“以身領手”,其關鍵就是在運襠。領架時要有比較,老師一出手就有與眾不同的感覺,又時總覺得老師打的拳與我有些區(qū)別,倒不是動作上有什么不同,這是質的問題,所以也講不出什么原因,這就是內勁。而內勁的質量又有很大的區(qū)別,各人掌握的關竅、技藝不一樣,所練就的內功之質量懸殊。第一要掌握太極拳的要領;第二要練松至柔;第三要運襠,這是出內勁的關鍵;第四技法,沒有技法不能與人交技,缺一不成。有人練了一輩子太極拳,松柔具到位,身體也頗健康,但沒有高超的技法,若逢推手動輒傾跌。技擊不是紙上談兵,空談打法是沒有用的,要有實戰(zhàn)體驗。保健與養(yǎng)生,對太極拳來說有過之而無不及,若論技法,拳架推手一起練,以拳架來指導推手,以推手來糾正架式,運襠也是交技的關鍵,以小勝大,以點擊面,小圈勝大圈,此皆與“運襠”、“調襠”有關聯(lián),且可忽哉。
  
五、 太極拳之松柔
  太極拳是以柔克剛,用意不用力。松柔是太極拳的根本,離開了松柔就不算是內家拳。不管是哪一個門派都崇尚松柔。有人說太極拳要練三年松柔功夫。其實練拳之“至柔”、“至松”是長期追求的方法,越松柔,內勁的質量越高。松柔的功夫越高,太極拳的含金量也越高,這是成正比的。所以每派太極拳門內都有掌握松柔的訣竅,都積累了不少的經驗。關于松柔的方法,門內都有詳細的介紹,基本上從兩方面著手。第一是“神松”,也即是從思想放松,心神寧靜,所謂神舒體靜,《??問·上古天真論》曰:“恬淡虛無”。恬者,內無所蓄,淡者,外無所遂,虛無者,虛極靜篤,臻于自然。即摒棄雜念,寧靜淡泊,暢遂情志,愉悅平和。第二是“形”松。要求四大節(jié)八小結具放松。身手步眼無處不松柔而合于自然,一切動作都要輕靈、柔和。起手陰陽,左旋右轉,輕如飛燕,柔若軟綿,如芭蕾舞姿之輕盈,或如魚貫之流暢。
  
  練太極拳不可不柔,只有松得盡柔如綿,方顯太極之功夫。楊式太極有綿拳之稱。所謂“綿里藏針”即此意也,極柔軟,極堅剛。
  
  吳鑑泉為吳式太極拳開山奠基人,以太極之柔馳騁天下。又創(chuàng)辦“鑑泉太極拳社”,譽滿海內外。“松柔”的功夫對太極拳來講是至關重要的大事,它是進入上乘功夫的關鍵。至于如何著手練松柔功,各家都有經驗和專文介紹。
  
  趙堡太極拳對松柔功夫有其獨特的見解,鄭悟清老師在《太極拳體用》中寫道:“一切運動以柔活為上,唯其慢始能柔,唯其勻始能活”。又曰:
  初學而內要靜空,周身內外要輕松。
  內靜空氣行于外,外輕松內應精神。
  功夫不可須失斷,臨用之時顯奇能。
  
  又云:“輕搖之以松其肩,柔隨之以活其身,徐行之以穩(wěn)其步。”趙堡太極拳對于松柔論說特別重視,本書中的《趙堡太極拳之特點——論“耍拳”》文中已較詳細地介紹了。本門第八代宗師和兆元首創(chuàng)“耍拳”之公式,所謂“耍拳”之公式,所謂“公式”者,即練架成功之公式,能按此練法去做,必然能奠定內勁之基礎,練出成功的碩果。耍拳公式者,即以柔中求剛為目的,以輕靈自然為原則,以中正平圓為用功方法,這三者為耍拳公式。趙堡太極拳宗師和兆元,在練功教學過程中得出了一個重要的結論,始創(chuàng)太極拳公式之謂,其以松柔為目的,以自然為原則,以輕靈為方法,這三者道出了太極拳之真奧秘,似簡易,實猶難。不尚用力,練太極拳時不能帶一點力,更值得注意的是不能顯示發(fā)勁,其內勁蘊于內,而不顯于外,其中道理簡而明之,為了使后人不要誤入歧途,宗師特依此“耍拳”之公式教學門人。
  
  “耍拳”之公式的進一步要求是什么?他告訴我們要像頑童那樣隨便。頑童的特點是什么/頑童是“天真”,他不就是想玩耍嗎?怎么樣高興就怎么玩,沒有牽掛,沒有躊躇,不遲滯,不凝思,這里取其隨意、自然而小孩獨有的天真。天真的含義是什么?從字面上講,天者,天地之天,先天之天;真者,真知、真覺之真,真精真神之真。道教有“元始天真”,又為天地之真,失天之真。這里所沿用之“天真”,即孩童玩耍時的天真,是生命之初的天真,是不被后天污染的天真,我們平時所謂的“天真無邪”,即此之謂。無牽無掛,無憂無慮,猶如“混沌世界天真爛漫之時”,沒有做作,沒有虛偽,不避疑慮,嬉笑無心,純真而可愛。我們在練太極拳時,運用“耍拳”的要求,他就可能放松到不受任何信息干擾,不受任何污染的糾纏,輕松自然,無我無他,隨心所欲地,視天地萬物如不見地,悠然自得地如“肌肉若一”地“耍拳”。如此我們的“耍拳”與上古真人之天真奧秘相通。我們說“天真”與“耍拳”,這是一種境界,由此我們受到啟發(fā)。
  
  練趙堡太極拳從有意到無意,拳經有“意過則滯”,宗師要求不能用意,不用意憑什么“耍拳”呢?憑的就是“覺”。就如斯賓諾莎所說的“直覺知境”。道家心元神的體現(xiàn)。“用意不用力”這在太極拳書里介紹的已經很多,包括拳經里也有許多這方面的論述,“用意”和“不用意”之間是否有什么矛盾,有什么不同之處,有時還會困惑練功者,其實都一樣,一個是“無為”法,一個是“有為”法,殊途同歸。其中又有相互滲透,“無為”中包含有“有為”,“有為”中包含有“無為”只是在修煉中“無力”偏重于“有為”,或“有為”偏重于“無力”而已。各門之中自有其各自的成規(guī)以及各自的經驗方法。
  
六、 太極拳之“無為”修煉
  趙堡太極拳在一定程度上要求“不能用意”,而這種不用意的方法,在練功過程中能夠真正達到神舒體靜之目的。成人練架大都是用意用心,而我們練太極拳時要做到“不用意”,“不用意”而正是自然松弛的絕妙之法,老師走架時既輕松又自然,仿佛三尺羅衣掛在無影樹上,和風之輕揚,柔順之松凈,這正是不用意之“耍拳”公式的效果。練拳到一定層次其任督二脈自然打通,道門稱之周天法即所謂也。暢經通絡,丹田隨勢而運轉,這是太極拳內勁產生和發(fā)動的基礎。
  
  以前我學過形意拳,其中有一句名言說得好,也是內家拳其理一貫,練功之訣竅,其曰:拳無拳,意無意,無意之中是真意,練功就是練這個“真意”。何為“真意”?真意者即虛無之正覺,而這個“真意”只有在不用意的完全放松的條件下產生,這個“真意”是“正覺”,正是神以知來趨于上乘的高級內勁。而太極拳之內勁也正是在這個基礎上產生,它是在太極拳之“耍拳”公式,不用意,不發(fā)動,而產生的一種強大高質內勁。而你有意識地去練,用心用意去追求,往往就不顯于出現(xiàn)這種內勁,這是一種不覓自得,感遂而通的內勁。就如道門之內丹修煉,要求入靜,排除雜念,松靜自然。然后能松始而能靜,由靜而能定,能定而現(xiàn)空,如此寂兮寥兮,這樣就停止了識神的干擾,不用意則意靜神明,神是生命的主宰,在意靜神舒的狀態(tài)下,才能發(fā)揮元神的自然本能,所以說不用意的“耍拳”公式是內氣運行的關鍵。
  
  和兆之宗師的“耍拳”公式正是歷代先哲高人的總結經驗,和師歸約于三條,定為練拳之公式,言簡意賅,這是宗師用心良苦之為。這也正是太極拳“無為”入手的道理。只有練太極拳相當程度,已有內功之入門者,才能感受體察到它的存在,所以這方面的理論很少,長期以來給人一種神秘莫測的感覺。前輩們以自己行動之心得,逐以“體知”、“親證”、“妙悟”等方法驗證太極拳之深奧內涵,所以這里還包含了一種鮮為人知的東西,具有“超驗”的性質。但這些都無關緊要,只要你達到了這種境界,自然能“體知”,能“親證”,能“妙悟”,而感悟太極拳博大精深之真內涵。
  
  太極拳是在極松柔、輕靈自然、中正平圓、不用力、不用意,這樣才能達到真正的“無為”虛靈清明的境界。“無為”是自然的道,只有在孩童似的天真無為,不著意的前提下,才能真正調動內氣能變之動力,也是處于先天狀態(tài)下的自我主宰之能力,在不知不覺中,因其自身的發(fā)動而知覺,這是“無為”之“道”的特性,是人體內運動規(guī)律的表現(xiàn),這是太極拳的道,古丹經稱此為“真意”發(fā)動。初練太極拳為之有為法,繼之進入“耍拳”無意無拳之“無為”境界。何為“無為”者,即返歸自然之道。
  
  和兆元宗師首創(chuàng)“耍拳”之公式,其中有二個特點,一是以兒童玩耍,二是輕靈、松柔、中正、不用意。看似簡單,但卻是練功者之關鍵,這把練功者與大自然相融合,而達到一種忘我的境界。而正是這個忘我境界,逐漸上升至“無為”,這個“無為”是道的“無為”,修煉“有為”,進入“無為”,而歸復于天人合一的自然之道。什么是“道”呢?老子《道德經》對“道”作了極為客觀而明確的論說,他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獨立而萬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之為名曰大。”又曰:“道之為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中有信。”老子所描述的“道”,其中有一個含義,一是指宇宙的基本物質,二是指宇宙萬物的基本規(guī)律。這個“道”只有從“無為”中體知、親證、妙悟它的存在。
自古以來道門內丹派分無為和有為兩種,而其中主要區(qū)別是“無為”著手與“有為”著手。太極拳是以動為主,動中求靜,法演先天,道肇生化,而從有為到無為,也是在修煉過程中互相轉化。從太極理論方面來看,從無到有,并從有到無的有無相生規(guī)律。“無生有”,“有生無”,造化之不息,氣運之消化,此皆太極之理,無為無不為之道。
  
  太極拳練功到一定境界就是進入“無為”的修煉階段,而無為的基礎就是我們偉大宗師提出的公式三條和不用意的條規(guī)。宗師茍有真知灼見,因為只有通過親證、體知身臨其境之妙悟“無為”神而明的階段,這是自然萬物之理,也是太極拳的總旨,也只有到了“無為”的層次,這樣才能達于出神入化的妙境,無為而無不為了。
  
  《太極拳行功心悟》是一種修與悟的體驗,是由體知、親證、妙悟長期結淀而成,余在三十年前是寫不出如此文章的,即便能寫也只是文采,體而不實,而根本談不上寫“心悟”。以前鄙人曾提出希望老師寫一本太極拳的練功心法之書,由于各種原因,沒有實現(xiàn)這個愿望,所以也是非常遺憾的事。要寫一本太極拳的書不難,但是要寫出太極拳的真蒂,寫出太極拳的“骨與肉”,以及老師的練功心法,入門途徑,實非易事。對學者能夠啟蒙得以登堂入室之階梯,能道出寫太極拳之行動秘訣、玄竅,對大道無形也無法,以及太極之道的攀登很有裨益。

七、 太極拳之呼吸法
  “意氣須換得靈,能呼吸,然后能靈活。”
  對于初學太極拳的人,只能要求精神集中,專心練習動作,不可注意呼吸,這樣很容易顧此失彼,徒勞無益,增加思想負擔,結果不但呼吸練不好,就練動作也難練。因為任何緊張情緒,都會影響呼吸的自然深長。
  
  太極拳動作與呼吸配合的基本規(guī)律是:在變換姿勢時吸氣,掌或拳向前進擊出呼氣,所謂起吸落呼。在初練太極拳時要求自然呼吸,隨著時間的變化,呼吸的深度逐步自然加深,這時腹部起伏逐漸明顯,吸氣時小腹內收,呼氣時小腹隆起,此即是我們所說的“逆式呼吸法”,也稱丹田呼吸。
  
  太極拳很少談呼吸,不是不講究呼吸,如果運用不當起到相反的作用,心無兩用,顧此失彼,使動作與呼吸之間失拍。拳經云“能呼吸,然后能靈活。”不能因噎而棄食,拳經還是強調要呼吸配合動作,能呼吸,然后再現(xiàn)拳的靈活。所以如何掌握太極拳的呼吸法,尤其是腹式呼吸,這對太極拳來講至關重要。
  
  太極拳之呼吸原則上是以自然呼吸和逆腹式呼吸為主,初練時不刻意追求動作配合呼吸,取其自然呼吸法為好。但到練拳有基礎后,既要做到能呼吸,然后能靈活的階段。如何呼吸配合太極拳動作,說難也難,說簡單也簡單,趙堡太極拳是“以襠代手”、“以身領手”,也就是通過“運襠”,由襠胯來帶動四大節(jié)八小結的運作,太極拳之活與不活全在胯,它不僅帶動了肢體的動作,同時由于襠圈帶動丹田起伏旋轉,并有節(jié)律地收放,收則為吸為陰(胯走內圈),放則為呼為陽(胯旋外圈)。呼吸與動作節(jié)律而合拍,不快不慢,且能自動配合調節(jié)進行不自覺地自動配合呼吸,更能恰如其分,無過不及地進行“體呼吸”,而這種丹田呼吸非常有規(guī)律,可以不用意念來指導呼吸,所以也不會感到呼吸的疲勞,或者動作與呼吸因節(jié)律失拍而造成滯氣。
  
  戲劇家、歌唱家他們在唱曲中必須運用呼吸來吐氣發(fā)音,“運腔”的好壞與配合好呼吸至關重要,呼多少氣,吸多少氣有一定的量。他們必須掌握呼吸的時機,要有板有眼,有節(jié)奏地配合呼氣和吸氣。太極拳在這方面是絕對正確,根據動作的要求輕重緩急,適得其好,不多不少,形氣合一,以襠代手,啟胯運襠。當襠胯向內華圓時,腹部會自然內收,無需腹部用力收縮,當襠由內向外劃圓時,腹部自然外凸,無需用力外凸,這樣自然腹式呼吸和身體的動作配合起來。所以整個太極拳有一個發(fā)動的源頭,這個源頭就是“襠胯”,練太極拳就是練的襠胯,只有掌握了“運襠”,一切都會進入自動化的運轉,“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此動靜之機,其關竅、玄機也在于此。

八、 極拳“自動化”
  說到太極拳“自動化”,就是一動無有不動的體現(xiàn)。當然不是隨便亂動,而是有嚴格節(jié)律的量度。也不是所謂的“自發(fā)動力”,它是通過所有全過程的訓練,搞定正確度和各種要領合格后的太極拳運動。
  
  首先通過正確的領架,認真“克隆”老師拳架之“形神”。不求多,只在于“精”。幾個動作,或幾個拳式,先求動作的精確度,再求形與神的十分相似,老師的神韻、拳架幾整體結構。尤其“運襠”,老師是如何啟動的。先求有其“襠圈”,這是太極拳的基本動力,也是需要有“體知”、“親證”、“妙悟”的方法來取得成功的。
  
  太極拳的每一個動作首先要求精確,張三豐在太極煉丹秘訣中有《太極十要訣》,此要訣是學太極拳為入道之基,也是衡量太極拳正確與否的標準。
  
  前文已經講到練架和寫字臨帖,要一筆一筆的臨摹,沒有到位不要往下練,每天練十遍趙堡太極拳還不到一個小時,十遍共有750式,如果練一個“金剛”,就等于750個“金剛”,一天練1000個“金剛”也不成問題。當然先要求正確,合符要領,繼之懶扎衣、白鶴亮翅、單鞭。不要多練,力求精確,要有老師的神采韻味,形架時盡量達于精微之處也相似,尤其對老師“運襠”是如何啟動的,能有妙悟才能夠克隆出老師的太極拳。一般的人連老師的架子都看不懂,所以要有比較,比較才能看出差距,就像臨摩碑帖,先求形似,再求運筆的方法,既流暢而沉穩(wěn),既有大氣磅礴而又規(guī)矩森嚴,取其神得其韻,循其度而行其氣。太極拳必須正確領架,稍有不慎,便入俗套,難能成功。“嚴格正傳”是太極拳的首要問題,如果有了明師就必須“森嚴規(guī)矩”,循規(guī)蹈矩,一步一步的去練。有人說要有自己的風格特點,這是將來的問題,現(xiàn)在談風格未免太早,但骨子里還是一樣,沒有根談不上枝葉的茂盛。
  
  太極拳要學會“運襠”,也就是襠走圓弧,學會了襠圈的旋轉方法,其他就方便了,因其方法是一樣的,所謂一通百通。如此繼續(xù)往下練,就能有比較系統(tǒng)而又正確的架子,并在老師的“精微”之處加以研練,越“精微”其質量越高。太極拳之松柔是內功的基本法則,甚至要練很長時間。其方法從和兆元的《“耍拳”之公式》為好,如此練下去上功極快。太極拳之“無為”修煉法是耍拳公式的產物,不注重形體上的絕對標準,著重內功的修煉,所謂“拳無拳,意無意,無意之中是真意”,練太極拳就是練的“真意”。太極拳的“無為”是由“有為”開始,由“有為”進入更高的“無為”修煉,如達至“無為無不為”之境者,則如唐代李道子的《太極授秘歌》:
  無形無相,全體透空。
  凝神悟道,契機通明。
  
  太極拳要做到“自動化”首先要“一動無有不動”,是有規(guī)律的動,不能手腳不一致。這里有一個關鍵,就是“以襠代手”,“襠”是指揮中心,是帶動整個動作的發(fā)動樞紐。在松柔的基礎上下功夫,繼而進入自然的“耍拳”公式之境界,有“有為”而達于“無為”,由“運襠”帶動腹式呼吸。此內外相合、上下相隨,一開皆開、一合皆合,一動俱動,一靜俱靜,無過不及,不貪不欠。其動作全在于自動化,無需用意識來完成。當然初學要有規(guī)矩,沒有規(guī)矩不成方圓,先熟其招,后求其精。拳經云:“有著熟而漸悟懂經,由懂經階及神明”。這是長期儲存反復應用的結果。就像我們背詩、背口訣,背得滾瓜爛熟,一有機會,這些熟知的東西一涌而出。當然更重要的是太極拳的總體結構,“以襠代手”、“以身領手”是由內達外,不覓而得的內勁。內功到了一定程度,外形動作的變化不重要,或緊湊、或開展,而內在的動力不變,就像鐘表的機芯,是動態(tài)的基礎,表殼可以任意調換,形是給人看的,但是表芯的好壞,是手表質量的關鍵。太極拳也是一樣,它的內勁是不形于外的,是長期鍛煉的結晶。趙堡太極是“運襠”來帶動剎手的,故有“以襠代手”的說法。木偶戲的表演是演員手的運作,而這個手牽動了整個木偶的動作,演技精湛絕妙,也在于手之靈乎。我之練太極拳也頗似木偶戲中之木偶,而千變萬化之動作是由襠胯指揮,而這個“襠”就是木偶戲中的“手”。杜元化在《太極正宗》中說:“以膀胯為主宰”,“周身活潑全賴于此”,“兩胯為天機,貴于松活”。太極拳在襠的指揮以自動化之程度演練太極。練功有素者可以體察、親證、妙悟到其中奧秘。

九、太極之道
  易經曰:“一陰一陽為之道”,“為天下之母”,太極者陰陽之道,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者陰陽也?!秲冉?#183;素問》云:“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陰陽是自然界對立統(tǒng)一的根本法則,一切事物的變化都依據這個法則發(fā)生的,所以生存毀滅都由這個法則起始的,這就是自然界一切奧秘的所在,人也是自然界生物之一,治病必須尋求這個根本法則。
由于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陰陽對立統(tǒng)一體,并且都是由陰陽代表的兩性物質產生的,人體不僅要保持體內的陰陽平衡,而且還要與自然界的陰陽相適應?!端貑枴吩唬?#8220;生之本,本于陰陽。”所以經常地保持陰陽二者的相對平衡,就能延年益壽。古人有真人、至人、圣人、賢人,他們以各種不同的方法調和陰陽,而得出的效果也不一樣,這里僅介紹真人之修煉法,《素問》曰:“上古有真人者,提契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壽敝天地,無有終時,此其道生。”所以說只要能夠保持陰陽相對平衡就不生病,所謂“陰平陽秘,精神乃治,能把握陰陽者,即能長壽。”
  
  太極拳練的就是陰陽,一陰一陽為之道,就是在陰陽兩個對立中尋求和諧與統(tǒng)一。太極拳是從陰到陽,從陽到陰,陰中有陽,陽中有陰的辯證統(tǒng)一運動。拳經云:“陽中寓陰,陰中寓陽。”“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陰不離陽,陽不離陰。陰陽相濟方為懂經,懂經后越練越精,才能隨心所欲。這就是老子所謂“萬物負陰而抱陽”的精妙絕論之論述。陰來陽走,陽來陰走,相互交替,若陰陽互抱,“陽長陰消,陰長陽消”,道出了天地萬物的根本道理。
太極拳與“陰陽”有什么關系?它在太極拳中如何運用?初學者尚可不知,但是這“陰陽”之道太重要了,究其道哉,太極拳練的就是“陰陽”二字。陰陽是兩個對立面的概括,而兩者之間又是不可分離相互依存的。如陽者為天,陰者為地;陽是白,陰是黑;陽是正,陰是反。幾十年來中醫(yī)就是憑著“陰陽八綱”為病人診斷和治病的。所謂“八綱”即陰陽、表里、寒熱、虛實。而其中陰陽是總綱,善診者,察色按脈,先別陰陽。也就是把陰陽兩綱,作為辯證的首要。著名醫(yī)學家張景岳指出:“凡診病施治,必須先審陰陽,乃為醫(yī)道之綱領,陰陽無謬,治焉有差?醫(yī)道雖繁,可一言以蔽之。曰陰陽而已。”在臨床上把千變萬化,錯綜復雜的病情,歸納為陰陽兩大類的基本性質而澄治。
  
  太極拳練的就是陰陽,不明陰陽,如者人入山,豈有不險?太極拳推手不但要把握自己的陰陽,更要知道對方的陰陽之變化。聽其陰而知其陽,覺其陽而知其陰。聽就是聽對方的勁路,覺對方陰陽之變化。從理論上講陰為吸、為開、為蓄、為走、為化、為虛、為粘;陽則為呼、為合、為放、為實、為粘、為走,既對立有統(tǒng)一。形成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陰陽相互應托。太極拳是半圈化,半圈發(fā),攻守兼?zhèn)?,即陰化陽發(fā)。趙堡太極拳推手時都以手背接對方之手,順勢化解對方進攻,使其背勢,引進落空,陰中有陽,陽起到粘制對方,既化亦粘,使其重心不穩(wěn),其根自拔起,不擊亦倒。陽中寓陰,陽中包含著柔化,即粘著打,走化著打。校正落點,因對方是在不停地變動,如不在圓的切線點上,等于是空發(fā)。陽中有陰也正隨勢應變的導向作用。陰隱陽顯,陽隱陰顯。陽主動而陰主靜,動之極則陰生,靜之極則陽生。太極之理無乎不在?!短珮O拳說》曰:“陰無陽不生,陽無陰不成,陰陽之氣,修身之基”,又曰:“有生有死,造化之流行不息;有升有降,氣運之消長無端。”
太極拳之陰陽不局限于手上動作的變化,它是全身性的,兩手有陰陽的配合,兩腳也有陰陽的變,胸腹腰背皆有陰陽的組合,形成一個整體陰陽。處處有陰陽,處處分虛實,動靜之開合,進退與吞吐。陰中無陽是軟手,光走而不能粘,是為病手;陽中無陰是硬手,光粘而不能走,亦為之病手。陰不離陽,陽不離陰。太極者,法演先天,道肇生化。一靜一動互為其根,處處有陰陽,處處分虛實,全身皆太極。在太極拳推手中如何取勝對手,其關鍵是什么?太極拳宗師邢喜懷在《太極拳說》中告曰:然陰陽和合,斯理孰持?勝負兩途,斯驗孰主?“一判陰陽兩須分,聚合陰陽逢在中”。是以云,其妙者“一”,其竅者“中”也。正是:
      敵欲進擊來勢猛,我虛我實實亦虛。
  左重右虛右重杳,忽隱忽顯陰陽變。
  人剛我柔隨曲伸,我順人背為能粘。
  進之猶難退愈艱,陰陽變化妙無窮。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