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的正常壽命
1、 什么叫壽命
簡而言之,壽命是指生物在自然界存在的時間,也就是說,壽命是指生物的生命活動存在于自然界全過程的時間概念。生物遵循出生、生長、發(fā)育直至衰老、死亡這一生命周期的必然規(guī)律,人類也不例外。實際上,人的壽命即是指人活了多少年。
2、人的正常壽命該是多少
人的壽限是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而變化的。古人云“人生七十古來稀”。清朝時人均壽命33歲,民國時期只不過35歲,而目前我國的人均壽命已達75歲。那么,人的壽命究竟該有多長呢?科學研究結果表明,人類的正常壽命不應該少于100歲。
科學家研究哺乳動物時發(fā)現(xiàn),其最高壽命相當于生長期的5~7倍。例如,狗的生長期為2年,壽命約為10~14年;馬的生長期為5年,其壽命為30~40年。人也是哺乳動物,生長期為20~25年,自然壽命則應為100~175歲。另外研究還發(fā)現(xiàn),細胞分裂的次數、周期,與壽命是相關的,可用細胞分裂次數乘以分裂周期,求得每種動物的壽命。如小白鼠的細胞約分裂12次,分裂周期為0.25年,其壽命為3年。而組成人體的細胞大約分裂50次,每次分裂周期為2.4年,故人的壽命約為120歲。
不管按哪種觀點推測,人的壽限都應在百歲之上。事實上,人類的人均壽命遠未達到此標準。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人類活不到自然壽命呢?一般認為是:
1. 人從直立行走后,以胸式呼吸為主,不僅限制了肺活量,還影響到消化系統(tǒng)功能。
2. 縮小了全身運動幅度,脊椎負荷加重,頭高位運動易導致大腦缺血、缺氧,雙手作用不均勻,導致大腦缺乏逆相調節(jié),心臟負荷加
3. 運動不足,減少了心血管的鍛煉。
4. 消化功能的萎縮,咀嚼力下降,胃腸道細胞構成改變。
5. 人類是社會性動物,消極情緒的產生與發(fā)展,減少了自然壽命。即中醫(yī)所言“七情”損傷機體,“識神”侵害“元神”,而致減壽。
3、現(xiàn)代人的平均壽命
人類的人口平均壽命,因其時代不同、地區(qū)不一樣,因而差別很大,人類社會是不斷進步的,人口平均壽命也是不斷增長的。大量的統(tǒng)計資料證明,現(xiàn)代人的人口平均壽命已大大超過古代人。有關資料顯示,大約在兩千年以前,人類的人口平均壽命約為20歲;18世紀增長到 30歲左右;19世紀末期,也還僅僅平均為40歲上下;1980年,世界人口平均壽命已達61歲,發(fā)達國家為72歲,發(fā)展中國家為57歲:1985年,世界人口平均壽命提高到62歲,發(fā)達國家為73歲,發(fā)展中國家為58歲。冰島及日本為世界上人口平均壽命最高的國家,均為77歲??茖W家預言,在本世紀末或下世紀初,將攻破癌癥難關,那時候,人類的人口平均壽命將再次飛躍,世界人口平均壽命將超過80歲。全球最長壽的前10名國家依次為:日本、澳大利亞、加拿大、法國、西班牙、新加坡、希臘、以色列、意大利和瑞典,這些國家的人口平均壽命都超過了78歲。中國人的平均壽命為69.98歲。全球人均壽命最短的國家是非洲地區(qū)的塞拉利昂,1997年的平均壽命僅為36.62歲,比全球最長壽的日本人整整少40歲。
目前,60%的60歲以上人生活在發(fā)展中國家。25年后此數字將超過75%。因此,可能出現(xiàn)以下現(xiàn)象,即發(fā)達國家人民在衰老之前變富,而在發(fā)展中國家在變富前衰老。對發(fā)展中國家的預測認為,到2020年75%的死因與年齡有關。
二、老年年齡新概念
什么是老年人?國內外老年學家對老年人的定義有十幾種觀點。世界衛(wèi)生組織和衛(wèi)生部規(guī)定,我國60歲以上為老年人。但在現(xiàn)實生活中,不難發(fā)現(xiàn),同是花甲之人,差距相差懸殊:有的身體健康,有的疾病纏身;有的暮氣沉沉;有的老當益壯,有的未老先衰;有的壯心不已,有的萬念俱灰。顯然簡單的從年齡或表面現(xiàn)象來劃分老年人是很不科學的。究竟老年人的概念是什么?的確不是一個可以簡單回答的問題。下面介紹當前一些專家的四種觀點:
(一)根據年代年齡確定
所謂年代年齡,也就是出生年齡,是指個體離開母體后在地球上生存的時間。西方國家把45—64歲稱為初老期,65—89歲稱為老年期,90歲以上稱為老壽期。發(fā)展中國家規(guī)定男子55歲,女子50歲為老年期限。
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規(guī)定45—59歲為初老期,60—79歲為老年期限,80歲以上為長壽期。
(二)根據生理年齡確定
所謂生理年齡就是指以個體細胞、組織、器官、系統(tǒng)的生理狀態(tài)、生理功能以及反應這些狀態(tài)和功能的生理指標確定的個體年齡。
生理年齡的劃分可分為四個時期:出生至19歲為生長發(fā)育期,20—39歲為成熟期,40—59歲為衰老前期。60歲以上為衰老期。所以,生理年齡60歲以上的人被認為是老年人。但生理年齡和年代年齡的含義是不同的,往往也是不同步的。生理年齡的測定主要采用血壓、呼吸量、視覺、聽覺、血液、握力、皮膚彈性等多項生理指標來決定。
(三)根據心理年齡確定
所謂心理年齡是根據個體心理學活動的程度來確定的個體年齡。心理年齡是以意識和個性為其主要測量內容。心理年齡分為3個時期:出生至19歲為未成熟期,20—59歲為成熟期,60歲以上為衰老期。心理年齡60歲以上的人被認為是老年人。心理年齡和年代年齡的含義是不一樣的,也是不同步的。如年代年齡60歲的人,他的心理年齡可能只有四、五十歲。綜上所述,個體年齡屬于哪一階段,要科學地綜合分析判斷。
三、人生的高危期:46~55歲
46~55歲正值人生的黃金年齡段。處在這個時期的人大都年富力強,事業(yè)有成,各方面都比較成熟。然而值得關注的是這個階段也是生命的高危期,許多疾病就是在這一時期暴發(fā)或顯現(xiàn)。
有關專家研究認為,人的生命周期大致可分為幾個階段:0~35歲,為人生的最活躍期,身體的組織器官從開始發(fā)育至完善,其各方面功能總的趨勢是積極上升的,所以稱健康期。36~45歲,人的生理功能從峰頂開始下滑,部分器官開始衰退,比如動脈硬化開始形成,糖尿病癥狀開始顯現(xiàn)等,所以有人稱這一時期為疾病的形成期。46~55歲為生命的高危期,大多數疾病在此階段暴發(fā),有的甚至危及生命,尤其是冠心病、糖尿病、癌癥等多在此期高發(fā)。一些英年早逝的悲劇,大多發(fā)生在46~55歲這個年齡段,故有專家稱之為人生旅途中的“沼澤地”。56~65歲為安全過渡期。65歲以后如果沒有明顯器質性改變,反倒是相對安全期。
46~55歲是人一生中特殊的年齡段。處在這個年齡段的人,一是工作擔子重,事業(yè)上不甘落后;二是家庭負擔重,上有老下有少,子女升學就業(yè)的精神負擔和經濟負擔都很大。于是,很多人不得不加班加點地工作,健康處于長期透支的狀態(tài),也就是人們常說的亞健康狀況。這個時期人際關系交往頻繁,社會應酬多,煙薰酒熬,膏粱厚味,體內環(huán)境漸被“污染”,高血脂、高血糖、動脈硬化等許多“富貴病”也接踵而致。很多人自恃年富力強,忽視了自我保健,也未能及時做健康檢查,所以有些疾病一經查出已到晚期,失去了治療的機會。
善待46~55歲這一生命的高危期,首先要提高健康意識,加強自我保健,戒除煙酒等不良嗜好;二是注意勞逸結合,生活要有規(guī)律,保持心情愉悅;三是加強體育鍛煉;四是定期做體格檢查,早期發(fā)現(xiàn)并及時治療一些器質性疾病。
四、人體老化的辨證關系與十大改變
大多數學者認為,衰老是極其復雜的整體性退化過程,這是很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其中,最受人們重視的有遺傳因素及人的環(huán)境因素。遺傳因素是生物種族的本來特性,人的遺傳因素對人體的衰老進展有著重大影響,不論在人體的基本體質或心理素質的形成上,均奠定了重要的基礎,這就成為衰老的內因。在長壽人口的調查中,遺傳與優(yōu)生對長壽的影響更為明顯,百歲老人有長歲家族史者比較多。廣義的環(huán)境因素是指外因對人體衰老的影響,包括社會環(huán)境,如社會制度、福利待遇、科學技術水平等;還有老年人的生活環(huán)境、生活方式、疾病等,凡對健康有影響的外在因素,均是與衰老有關的。
人體衰老時,細胞、組織或器官的退行性改變是難以用肉眼觀察到的,人們所能感覺到的機體外部形態(tài)和機體功能的減退,往往視作衰老的表現(xiàn)。因此,有人將它看成是衰老的早期信號。過去由于時代的局限性,那時,只能從人體的牙齒、頭發(fā)、面容、婦女月經、男子生殖、人體活動等外表特點來推測人的衰老,其實,這些只能是表面現(xiàn)象,不能憑“頭發(fā)白了,牙齒掉了,面容憔悴了,月經停止了......”,輕易地斷定人的衰老。我們見過20歲的年輕人白發(fā)蒼蒼,但是,身體十分健壯;患有牙病的人可能較早地脫齒,面容的改變,月經的變化,僅僅是人體的個別組織器官的改變,還不足以表明整個人體的衰老。人體的衰老是全身綜合性的衰退?,F(xiàn)在,人們更重視人體適應外界的能力及心理活動的狀況在衰老進程中的地位,一個衰老進程緩慢的人,往往有較好的適應外界的能力,并且具有健康的心理狀態(tài)。故老年人切莫以人體的個別組織、器官的衰老現(xiàn)象來判定“自我衰老”;反之,如果我們能夠抓住組織、器官的一些衰老的早期信號,喚起人們的重視,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預防或糾正人體組織、器官的早期衰老,無疑對人的延年益壽是有好處的。
人體,像萬物一樣,有發(fā)生、發(fā)展、衰亡的必然過程。老年人身體上和精神上出現(xiàn)一系列的衰退性變化。一般來說,人體老化有十大改變:
■體表外形的變化,頭發(fā)花白,顏面及全身皮膚松弛,暴露部分出現(xiàn)“老年斑”,牙松脫落,步履緩慢,脊柱彎曲,身高有所減低,體重相應減輕。
■器官萎縮,據估計,70歲老人的腦、腎、肺、肌肉等臟器組織的細胞數目相當于年輕發(fā)育最旺盛時期的60%左右,脾臟和淋巴的重量只及中年人的一半。
■骨骼脆、肌肉弱、關節(jié)僵硬。60歲以上的老人,幾乎100%有骨質增生現(xiàn)象。
■血管硬化,影響較顯著的是心臟的冠狀血管、腦血管和腎血管。
■呼吸功能降低,80歲老人的肺活量約下降25%。
■消化能力差,50歲以后,胃腸功能逐漸減弱,消化能力可下降1/3左右。
■腦細胞的減縮。老年人記憶力減退,反應遲緩、動作協(xié)調性差。
■感覺機能明顯減退。出現(xiàn)眼花、耳聾,嗅覺、味覺、冷熱覺、關節(jié)位置覺、震動覺都有不同程度的減低。
■內分泌和代謝功能下降。性腺、甲狀腺、腎上腺、胰島、腦下垂體等內分泌腺普遍出現(xiàn)衰老性變化。
■免疫功能減弱。
了解上述變化的特征和規(guī)律,就能有效地預防疾病,延年益壽,愉快地度過晚年生活。
五、老年期的心理特征
人的心理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現(xiàn)象和過程,要研究老年人在進入老年期后出現(xiàn)的心理變化,首先應了解什么是人的心理。
人的心理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反映,是人的心理過程和個性心理的統(tǒng)稱,那么,要研究老年期的老年人的心理變化狀況,就要分別從老年人的心理過程和老年人的個性心理等角度來著手,研究老年人的感覺、知覺、記憶、智力、情緒、情感、性格、需要、興趣、自我意識等方面的變化。
(一)老年人感知覺的變化
人的心理活動是外界刺激通過感覺器官作用于大腦的結果,沒有感知覺接受外界的各種刺激,心理活動就成了無源之水
。因此,感知覺是論述所有心理活動的出發(fā)點,老年期的心理變化也是從感知覺的漸變開始的。老年期感知覺變化的一般特征是:各感覺系統(tǒng)出現(xiàn)普遍的退行性變化,對外界刺激的反應的敏銳度下降,感知時間延長。在第二節(jié)中,我們已經詳細介紹過老年人的感覺系統(tǒng),包括視覺、聽覺、味覺、嗅覺、皮膚感覺的生理變化,這里不再一一贅述,只舉些例子來說明。
1、視覺 老年人的視力水平,在60歲以后急劇衰退,據統(tǒng)計,70歲健康老人的視力超過0.6的只有51.4%,其中近距離視力比遠距離視力減退得更為明顯,出現(xiàn)所謂的“老花眼”,老人們讀書看報時常常要將書報拿得遠遠的,或者需佩帶老花鏡(凸透鏡)來糾正。
2、聽覺 聽力上,老年人的高音聽力比低音聽力衰退得更顯著,這就是為什么老人更喜歡聽中音和低音音樂的原因所在;而且,老人對聲音的辨別能力也在減弱,特別是在不良聽覺條件下或有噪音背景的情況下,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有時會發(fā)現(xiàn),與家人一起坐在客廳里看電視,旁邊有人閑談時,老人對電視情節(jié)的理解能力往往會下降。
3、味覺 我們常聽到老人抱怨現(xiàn)在的食品食之無味,事實上,食品的味道并沒有變差,而是老人對甜、酸、苦、辣、咸五種味覺要素的敏感程度減退了,因此,老人往往錯誤地認為過去那些美味的食品現(xiàn)在都變得乏味了。老人對食物的抱怨還有一個可理解的原因就是嗅覺功能的衰退,老人對食物散發(fā)出來的香氣的感受性變差了。
4、皮膚感覺老年人的皮膚感覺也逐漸老化。比如觸覺,老年人的眼角膜與鼻部的觸覺降低得較為明顯,所以,他們對流眼淚或流鼻涕常常毫無知覺,需要別人加以提醒。在溫度覺方面,老人對低溫的感覺變得遲鈍,因此有些老人在室溫降低時也往往不覺得冷。
(二)老年人記憶的變化
記憶是指人們將感知過、思考過、體驗過、操作過的事物的印象保持在頭腦中,以后又在一定的條件下以再認、再現(xiàn)的方式表現(xiàn)出來或者回憶起來的心理過程。心理學家的研究認定了記憶和年齡之間存在這樣的一種關系:假定18-35歲的人的記憶成績?yōu)?00,那么,35-60歲的人的記憶成績就為80-85,60-85歲的人則為65??梢姡说挠洃涬S著年齡增加而有所下降。
老年人的記憶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1、從記憶過程來看瞬時記憶(即保持1-2秒的記憶)隨年老而減退,短時記憶(即保持1分鐘以內的記憶)變化較小,老年人的記憶衰退主要是長時記憶(即所記內容在頭腦中保持超過1分鐘直至終生的記憶)。實證研究發(fā)現(xiàn),老人對年輕時發(fā)生的事往往記憶猶新,對中年之事的回憶能力也較好,而僅對進入老年后發(fā)生的事遺忘較快,經常記憶事實混亂,情節(jié)支離破碎,甚至張冠李戴。
2、從記憶內容來看老年人的意義識記(即在理解基礎上的記憶)保持較好,而機械識記(即靠死記硬背的記憶)減退較快。例如,老人對于地名、人名、數字等屬于機械識記的內容的記憶效果就不佳。
3、從再認活動來看老年人的再認活動(即當所記對象再次出現(xiàn)時能夠認出來的記憶)保持較好,而再現(xiàn)活動(即讓所記對象在頭腦中呈現(xiàn)出來的記憶)則明顯減退。
由此可見,老年人的記憶衰退并不是全面的,而是部分衰退,主要是長時記憶、機械記憶和再現(xiàn)記憶衰退得較快。以美國前總統(tǒng)里根為例,他在晚年時患有嚴重的老人癡呆癥,記憶力急劇下降。當里根的養(yǎng)子去探望他時,里根常想不起養(yǎng)子的名字,只當他知道他是誰時,才緊緊地擁抱他。里根對他的護士說,他覺得前來探望他的前國務卿舒爾茨好像是一個大名鼎鼎的人物,但又記不起他叫什么名字。里根的這一系列表現(xiàn)說明,老年人記憶力的減退主要是信息提取過程和再現(xiàn)能力的減弱,而識記的信息事實上仍然可以很好地保持或儲存在大腦中。根據以上生理規(guī)律,如果能夠經常提醒老人回憶往事,是有助于減緩記憶力的衰退速度的。
當然,記憶力的下降也給老人的生活帶來了許多的不方便。例如,有的時候眼鏡明明架在鼻梁上卻到處找眼鏡,出門經常忘帶鑰匙,燒開水不記得關火,飯煮熟了卻忘了關煤氣,記憶不好在無形中甚至增加老人的危險。
(三)老年人智力的變化
智力是大腦的功能,是由人們認識和改造客觀事物的各種能力有機組合而成,主要包括注意、觀察、想象、思維、實際操作和適應等能力,其中以思維能力為核心,它保證了人們有效地進行認識和實踐活動。智力是一種穩(wěn)定的心理特點,它是在人們具體的行為活動中顯示出來的。
老年人的智力是否衰退,這是老年人十分關心的問題??茖W研究發(fā)現(xiàn),人出生時的大腦細胞有140億個左右,隨年齡增長,人的腦細胞不斷死亡。進入老年期后,腦功能逐漸衰退,但由于生存著的其它腦細胞的代償作用,大腦的活動功能仍能維持,保持正常的智力。
老年人的智力并非人們所以為的那樣會全面退化,只是在某些方面有所衰減。有學者認為,智力是一種綜合能力,可以分為“晶態(tài)智力”和“液態(tài)智力”兩種。晶態(tài)智力主要是后天獲得的,它與知識、文化、經驗積累和領悟能力有關。例如知識、理解力等,由于老年人閱歷廣,經驗多,這種智力易保持(甚至會增長),只在80歲以后才有明顯減退;液態(tài)智力主要與大腦、神經系統(tǒng)、感覺和運動器官的生理結構和功能有關。例如記憶、注意、思維敏捷性和反應速度等,這種智力減退得較早,也較快,一般在50歲以后就開始下降,60歲以后減退明顯。以上兩種智力的變化并不是平行的,也就不能籠統(tǒng)地說智力隨年齡增長而減退。
老年人的智力是部分衰退而非全面衰退,還體現(xiàn)在老人的動作性智力下降得較為顯著,60歲就開始衰退,而語言性智力則保持得較好,80歲以后才有明顯地下降。例如,在舞臺上看到許多老的相聲表演藝術家,他們的口頭語言表達能力到年邁時仍然“寶刀未老、威力不減”,但動作表演能力就難免有些“力不從心”了。
俗話說:“家有一老,如有一寶。”事實上,我們不能否認,老年人一生閱歷廣博,經驗累積,具有豐富的智慧。老年人的分析能力、判斷能力和思維能力的精細程度,對復雜事物的高度洞察力,與中、青年人的智力水平相比并不遜色。許多事例證實,很多人在晚年依然保持著旺盛的創(chuàng)造力。著名經濟學家馬寅初在古稀之年創(chuàng)立了“新人口論”,美國發(fā)明大王愛迪生在81歲時獲得了他的第1033項發(fā)明專利,世界著名畫家畢加索90歲時還在繪畫雕刻,孫思邈在百歲高齡完成了他的第二部醫(yī)學巨著《千金翼方》等等,不勝枚舉。
有人對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等各個領域內的名人進行過年齡統(tǒng)計分析,結果顯示,60歲以后出成果的人數比例從高至低依此為:哲學、醫(yī)學、美術、文學、自然科學等??梢?,凡與人生閱歷和實踐經驗(即晶態(tài)智力)關系密切的領域較多出現(xiàn)大器晚成的學者和科學家。換句話說,老年人的智能有著很大的可塑性和提升的空間,活到老,學到老,是可以增進老人的智力水平的。通過持之不懈的學習、鍛煉和積累,往往可以使老年人的智力水平發(fā)揮得更好、更充分。
(四)老年人情緒、情感的變化
情緒、情感是人對客觀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產生的態(tài)度和體驗。人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與周圍環(huán)境不斷互動,與現(xiàn)實事物發(fā)生多種多樣的關系,對現(xiàn)實事物也會產生一定的態(tài)度,這些態(tài)度總是以帶有某些特殊色彩的體驗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的,如喜、怒、哀、樂、懼、愛、恨等,情緒、情感指的就是這種內心的主觀體驗。
進入老年期后,隨著老年人生理機能的老化和健康狀況的衰退,離退休后脫離了原有的工作崗位,家中子女又逐漸獨立并成家立業(yè),老年人的生活環(huán)境和角色地位發(fā)生了較大改變,因此,老年人的情緒和情感也呈現(xiàn)出新的特點:
其一,老年人關切自身健康狀況的情緒活動增強。隨著年齡增長,健康狀況日益下降,老年人變得更加關注自己的身體,對于疾病較為重視。尤其是老年女性,懷疑自己患病和有失眠現(xiàn)象的顯著多于男性。
其二,老年人對于自己的情緒表現(xiàn)和情感流露更傾向于控制。老人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會掩飾自己的真實情感,如遇喜事,他們不再歡呼雀躍,如遇悲事,也不易痛苦流涕。
其三,消極悲觀的負性情緒逐漸開始占上風。例如,提及社會中的腐敗和不道德現(xiàn)象,老人就常抱怨世風日下,今不如昔;談到舒適享受,老人往往只感嘆“只是近黃昏”。一項調查顯示,在描述自己情感的用詞中,老年人用以表達喜悅情緒的用詞明顯少于中青年人。
一般來說,老年人比較多地表現(xiàn)出下列消極的情緒和情感:
1、失落感失落感即心理上若有所失、遭受冷漠的感覺。離退休后,老年人的主導活動和社會角色發(fā)生了改變,從工作單位轉向家庭,他的社會關系和生活環(huán)境較之以前顯得陌生,加上子女“離巢”,過去那種熱情、熱鬧的氛圍一去不復返,對新的生活規(guī)律往往又不能很快適應,一種被冷落的心理感受便會油然而生。
2、孤獨感從客觀上講,由于子女逐漸獨立,老年人又遠離社會生活,自己體力漸衰,行動不便,與親朋好友的來往頻率下降,信息交流不暢,因此容易產生孤獨感。在主觀方面,老年人具有自己既定的人際交往模式,不易結交新朋友,人際關系范圍逐漸縮小,從而引發(fā)封閉性的心理狀態(tài),這是老年人孤獨情緒形成的重要原因。有專家曾對13693名城市老年人調查,發(fā)現(xiàn)40%的老人有孤獨、壓抑、有事無人訴說之感。
3、疑慮感盡管年歲日增,但老年人常常自覺經驗豐富,才能不凡,一旦退休就無從發(fā)揮,自尊心受挫,大有“英雄無用武之地”的感嘆,于是空虛、寂寞、受冷落之感襲上心頭,往往誤以為自身價值不復存在,久而久之就會低估自己甚至看不起自己,這種自卑感一旦形成,老年人就會經常對自己產生懷疑,憂心忡忡,表現(xiàn)出過分的焦慮。
4、抑郁感以上失落、孤獨、自卑、疑慮的情緒情感對于老年人的心理都會產生負面的影響,而且老年人在現(xiàn)實生活中容易遭受挫折,不順心、不如意之事時有發(fā)生,例如,遇到家庭內部出現(xiàn)矛盾和糾紛,子女在升學、就業(yè)、婚姻等方面有困難,自己的身體又日趨衰落,疾病纏身,許多老人就會變得長吁短嘆、煩躁不安、情緒低落或者郁郁寡歡,這些都是抑郁的表現(xiàn)。
5、恐懼感隨著身體的老化,老年人變得越發(fā)害怕生病,一方面是擔心生病后自己生活難以自理,給家人和晚輩帶來麻煩,變成家庭的累贅,另一方面,一旦生病,特別是重病,老年人似乎就感覺離死神不遠了,因此,老年人對疾病和死亡通常會產生恐懼感。
(五)老年人需要的變化
人的需要可以分為生物性的需要和社會性的需要兩種,一般來說,進入老年期以后,人的生物性需要降低,表現(xiàn)在老年人對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物質需求縮減,性欲也有所減弱,但在社會性需要或心理需要方面,卻出現(xiàn)了一些新的特點,我們把老年人的心理需要歸納為以下幾點:
1、老有所養(yǎng) 《論語》有云:“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老者安之”,即讓老人過上安定的生活,使之老有所養(yǎng)。老有所養(yǎng)是指人年老后喪失全部或部分勞動能力和經濟來源時有子女等后代贍養(yǎng)和照顧。具體來說就是無衣食之憂,無住行之慮,生活上有人給予照顧和扶助。老有所養(yǎng)是老年人最基本、最低層的心理需求。
2、后繼有人 在中國人的傳統(tǒng)觀念中,兒孫滿堂被認為是老人幸福的標志之一,即所謂“多子多福”,相反,“無后為大”,無后為不孝之最。在當代老人中,仍有不少人希望家庭人丁興旺、枝繁葉茂,而且,隨著年齡的增大,越接近生命歷程的尾聲,這種愿望就越強烈。這種愿望常常反映在許多民俗之中,例如,在兒孫結婚時必備紅棗、花生、桂圓、蓮子,取其“早生貴子”的諧音。自從計劃生育政策實施以后,“多子多福”的傳統(tǒng)觀念已在逐漸改變,許多老人更注重于后代的素質,而不再是數量的多少。因此,不少老人在退休后甘為照顧下一代而充當家庭教師和保姆的角色,雖操勞辛苦,但樂在其中,他們希望能給兒孫以最好的照顧和教育,希望他們長大后能有出息,以實現(xiàn)其后繼有人的心愿。
3、老有所歸按照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人作為一個社會性的存在,有歸屬的心理需求。青少年時,家庭完整,父母在世,這種需求表現(xiàn)為對家庭的依戀和對父母的依賴;而進入老年期后,子女紛紛“離巢”,家庭的完整性被分割,老人的孤獨感油然而起,這時的老人需要的是一種精神上的歸屬感以排解孤獨。正所謂“少小離家老大回,鄉(xiāng)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許多老人在退休后都渴望回到自己的家鄉(xiāng),安度晚年。這體現(xiàn)的就是老年人葉落歸根的心理。
4、老而有愛愛是人與人之間關系的一種重要的表現(xiàn)形式,體現(xiàn)了老年人的一種精神追求。從夫妻關系來看,老年人對愛情的需求并不比年輕人少,只是他們用老年人特有的更深沉的依戀方式取代了年輕人那種轟轟烈烈的熱戀。俗話說:“少年夫妻老來伴”,對于老年人來說,愛情在老年夫妻之間更多地表現(xiàn)為相敬如賓、相互扶持和照顧。當然,老年人不僅需要夫妻之愛,也需要子女的關愛。子女過于投入自己的事業(yè)和小家庭,疏忽了老人,往往會使老人產生孤獨感和失落感。充分享受天倫之樂,擁有親情的精神支持,是老人最大的幸福和欣慰。
5、老而受尊老年人都有受他人尊重的心理需要,但與中青年人那種因能力、業(yè)績、財富而受他人羨慕和認同的心理需要不同,老年人更需要的是別人能夠聽取他的意見、看重他的經驗、肯定他的過去。實際上,這種尊重經常反映在日常生活的各種禮儀中。例如,出門讓老人先行,坐車為老人讓坐,赴宴時讓老人就上座等,對于這些照顧,老人其實可能并不真正在乎,重要的是從這些細節(jié)中老年人獲得了一種受人尊重的心理滿足。但是,老人也應該正確對待自己和尊重年輕人,不能倚老賣老。
(六)老年人興趣的變化
興趣是人們對事物、特別是新事物表現(xiàn)出的熱情探究的一種心理傾向。老年人興趣方面的心理變化主要表現(xiàn)為對事物的淡化、對事物的關注面趨于狹窄,對新事物缺少激情。由于老年人見多識廣、經歷復雜,加之高級神經活動反應的減慢,一般來說,老年人的興趣范圍隨年齡增長而逐漸縮小,好奇心逐漸減弱,對各種事物的態(tài)度變得冷淡,對新鮮事物的探索欲望也逐漸下降,表現(xiàn)出心理上的“惰性”。
然而,興趣是完全可以通過培養(yǎng)而產生的。老年人在離退休以后若能及時培養(yǎng)廣泛的、適合自己的興趣與愛好,如釣魚、養(yǎng)花、下棋、旅游、跳舞等,既有利于身體健康,也可以陶冶情操,排解孤獨,對老年生活產生積極意義。
(七)老年人性格的變化
一般而言,性格是一種表現(xiàn)在對現(xiàn)實的態(tài)度和相應的行為方式中的一種比較穩(wěn)定而持久的心理特征。但是人到老年,性格也會發(fā)生較大的變化。例如,有些老人會變得固執(zhí)、刻板、退縮、墨守成規(guī),對人或事產生明顯的偏見,也不聽從任何勸說;有些老人會變得自私,出現(xiàn)以自我為中心的傾向,對周圍親友很淡漠,不再體貼關心別人,甚至要求別人服從他,按他的需要行事;還有些老人變得好猜忌、多疑,總怕兒女算計自己,對周圍人也不信任。所以,我們經常說一些老人年紀越大,脾氣越怪,這實際上就是因年老而出現(xiàn)的性格老化現(xiàn)象。
(八)老年人自我意識的變化
所謂自我意識,就是自己對自己的看法,它具體包括自我感覺、自我觀察、自我觀念、自我分析和自我評價等方面。老年人的自我意識,主要體現(xiàn)在他們如何看待自己和人生,如何正確對待即將走完的人生歷程。李白有詩曰:“白發(fā)三千丈,緣愁似個長。不知明鏡里,何處得秋霜?”詩中表達了作者對自己身體容貌的觀察和對自己年邁日衰的憂愁情緒的體驗,這就是自我意識。
關于老年人的自我意識,我們研究較多的是老年意識。老年意識指的是一個人自己感到自己的確老了的一種意識狀態(tài)。當老年人上樓梯時氣喘吁吁、穿針引線時找不見針孔,照鏡子時發(fā)現(xiàn)皺紋爬滿臉,他的意識反應就是感嘆“我老了!”而回顧自己的一生,悲喜交織,有些老人非常自豪,有些老人卻萬分悔恨。一方面,經過長時間的磨練和洗禮,老年人對社會、對人生和對自己的認識逐漸豐富和深刻,對事物的看法往往入木三分,可以說,一個老人就是一部活的歷史書;但是,另一方面,老年人的自我意識中也有明顯的喪失感,不管過去擁有過多少財富或榮耀,生命的老化卻毫不留情,年輕與風光不再。“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表達的就是這種矛盾復雜的心緒。
以上分別從人的心理過程和個性心理兩個角度闡述了老年期的心理特征的變化情況,與生理老化現(xiàn)象相伴隨的心理衰老過程,具體表現(xiàn)在老年人的感覺、知覺、記憶、智力、情緒和情感、需要、興趣、性格、自我意識等方面的變化。要了解老年人的心理衰老情況,我們還可以通過心理學家編制的一些老年人心理測試量表來測查老年人的心理變化和衰老程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