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文寫了捻軍的前中期的歷史,寫到太平天國滅亡。1864年太平天國滅亡之后,捻軍又堅持了4年多,這4年才是捻軍最輝煌的時候,這一時期,我們稱之為新捻軍。 為啥叫新捻軍呢? 因為,這一時期的捻軍脫胎換骨,再也不是那個任人宰割的 一 先說說新捻軍是怎么產(chǎn)生的。 1861年,太平軍最后的2根頂梁柱已經(jīng)鬧掰了,李秀成在蘇浙過得不亦樂乎。 而陳玉成獨自硬扛湘軍,不僅大本營沒了,精銳部隊也打光了。 面對強大的湘軍,他無可奈何。 只有24歲的陳玉成灰心喪氣,賴文光比他大正好十歲,抗壓能力好點,提出了聯(lián)合捻軍,向敵后進軍,以運動戰(zhàn)牽制湘軍的戰(zhàn)略。 但陳玉成沒有采納,心灰意冷死守合肥。 在最后被俘的時候,賴文光氣憤地說:陳玉成畏敵如虎。 但死守合肥也不是事,糧食早晚得吃完,所以陳玉成派陳得才和賴文光等,率軍向西北發(fā)展,將來東歸,再救天京。 這一策略給太平軍留下最后的希望。 這支太平軍部隊聯(lián)合捻軍,一路遠征陜西,如入無人之境。 兵力大增,從原來的3萬,迅速擴大到幾十萬人。 但這里也要說明一點,就跟企業(yè)迅速擴大員工數(shù)量一樣,部隊是擴大了幾十萬,戰(zhàn)斗力未必如此。 不過是多了幾十萬吃閑飯的,畢竟當(dāng)時天災(zāi)不斷,大家看有飯吃,可能挎著籃子拿把小刀就跟著走了,后面印證了這一點。 上一篇文章我貼過這個圖,看一個參加捻軍的村民的小刀有多小。 這支隊伍對太平天國還是非常忠心的,聽到合肥危機,就趕緊回救合肥,但沒來得及。 1864年,聽說天京危機,又不遠千里,趕來回救,結(jié)果被清軍堵截,也沒來得及。 天京被攻破之后,長江以北太平軍的余部,只剩這一支隊伍。 此時,這支隊伍也是四分五裂,聽說天京失守,人心就散了,在清軍幾個月的不斷追剿之下,有的將領(lǐng)投降了,陳得才絕望自殺。 只有賴文光和張宗禹等人率兵突圍。 這倆人是捻軍后期最主要的將領(lǐng)。 先說說賴文光,賴文光是廣西人,參加太平軍,一路跟到南京,本來只是做個文員。 在天京事變后,洪秀全實在無人可用,就讓他帶兵打仗試試看。 沒想到賴文光是個軍事奇才,無師自通地把游擊戰(zhàn)和運動戰(zhàn)合而為一。 捻軍在他的手里,被他重新改造,脫胎換骨,外貌服裝上看起來跟太平軍一樣。 因此有專家認(rèn)為,這不再是捻軍了,這明明就是太平軍新軍啊。 這么說好像也沒啥毛病,但叫習(xí)慣了,就這么叫吧,我們就稱為新捻軍。(此處有爭議,下文再說) 再說張宗禹,他是捻軍中少有的知識分子,起義以前整天閉門讀書。 他話很少,說話又很溫柔,儼然像文靜的女子一樣,但其實做事果斷,是個猛人,出賣盟主張樂行的叛徒就被其所殺,等于為這個遠房叔叔報了仇。 注意,這里有點爭議,賴文光是不是新捻軍的最高統(tǒng)帥? 幾個主要的大學(xué)者都認(rèn)為他是。 賴文光被捕后,在自述中也說自己是最高領(lǐng)導(dǎo)。 但也有人提出異議,說賴文光最后不過3000太平軍(最多),怎么可能在數(shù)萬捻軍中當(dāng)老大。 這里我說下,我覺得賴文光是老大應(yīng)該沒大問題。 捻軍有選盟主的傳統(tǒng),之前在渦陽選了張樂行為盟主,這里選擇威望較高的賴文光也不是沒有可能。 但要知道捻軍將士大多都是一個地方的老鄉(xiāng),又有很多宗親關(guān)系。 賴文光畢竟是個外來者,應(yīng)該沒有太強的控制力,后面分裂為東西捻軍,也說明了這一點。 所以,我覺得賴文光是老大,但跟張樂行這個盟主差不多,對部下沒有太強的控制力。 我不是太喜歡分析這些,但有些讀者比較較真,所以這里還是做了一個分析。 我們繼續(xù)上文。 二 在最危險的時刻,這些僅存的殘兵敗將,推舉賴文光領(lǐng)導(dǎo),整編成一支新的部隊叫新捻軍。 這些捻軍余部跟僧格林沁有血海深仇。 前文說了,張樂行被殺后,僧格林沁在他的家鄉(xiāng)進行了瘋狂的屠殺,血流成河,人煙絕跡,這些漂泊在外的捻軍將士無家可歸。 新捻軍有兩個特點,一個就是軍紀(jì)稍微好點。 清方記載說,隊伍所到之處不太殺戮,唯有喜歡擄壯丁。 另一個變化最大的就是,以騎兵為主的運動戰(zhàn)法。 他們以騎兵為主,遇到敵人就跑,轉(zhuǎn)瞬就跑幾十里,等清兵追擊疲憊時,再來個回馬槍,瞬間四面包圍,一舉殲滅。 這個戰(zhàn)法是不是全歸功于賴文光呢? 李鴻章說,以前的捻匪頑固又愚蠢,不敢胡亂稱王。 自從跟賴文光合伙后,他用太平軍的軍事策略和詭計來統(tǒng)領(lǐng)眾人,擅自稱王。 我不想造噱頭過度吹捧一個人,但賴文光對改造捻軍應(yīng)該有很大的貢獻。 在接下來的2個多月里,四敗僧格林沁,其中一戰(zhàn),僧格林沁僅率十騎逃出,蒙古騎兵顏面盡失。 僧格林沁非常惱火,因為之前一直打捻軍很順手,而且眼前的又是一些殘兵敗將,這么可能打不過呢? (有人說,僧格林沁的騎兵不是在八里橋全軍覆沒了嗎? 其實并沒有,僧格林沁也沒有傳說中的那么勇敢。 清方步騎兵在八里橋大概戰(zhàn)死兩三千人,其余潰逃(聯(lián)軍僅陣亡5人)。 潰逃是正常的,馬在炮彈亂炸的情況下,很容易受驚往回跑。) 僧格林沁接二連三地失敗,清廷就有點坐不住了,要求曾國藩助戰(zhàn)。 當(dāng)時人稱“南曾北僧”,意思是曾國藩和僧格林沁齊名。 其實,當(dāng)時曾國藩在清廷心目中的地位,跟僧格林沁沒法比,僧格林沁是咸豐的表哥,又是鐵帽子王。 曾國藩苦哈哈地拿下天京,也只封了個侯而已。 曾國藩多精明,知道幫助打捻軍是吃力不討好,打輸了身敗名裂;打贏了,你也只是輔助,榮譽都是僧格林沁的。 所以曾國藩以各種理由拒絕了,湘軍淮軍隨便你調(diào)用,我不去。 好在僧格林沁不信邪,拒絕請湘軍的援助的提議,一定要親手滅掉捻軍。 三 1865年初,僧格林沁追擊捻軍,追到河南中部山區(qū),捻軍佯退,將清軍引到河邊,突然來個回馬槍,切斷其后路。 清軍大敗,僧格林沁靠屬下拼命保護才得以逃脫。 僧格林沁非常惱火,發(fā)誓要與捻軍決一死戰(zhàn)。 接下來3個月,就是捻軍溜僧格林沁的時間,沿著河南省溜了幾圈,最后跑到山東,3個月跑了幾千里。 這幾個月就不細說了,下面是地圖,看著有點眼花繚亂。 有時候一晝夜都跑300多里,僧格林沁幾十天不離鞍馬,常常下馬在路邊休息片刻,喝兩大杯烈酒,然后接著追。 最后累得他手都抓不住韁繩,只能用布袋綁著手腕,再系在肩膀上騎馬。 清廷看出了問題,叫他不要再追了,以免中了奸計。 但僧格林沁上頭了,一再向清廷報告說敵人怕我,他們糧食吃完了,不得不到處亂流傳找糧食吃。 打這種滑頭戰(zhàn)術(shù)一定要有耐心,但僧格林沁已經(jīng)失去了耐心。 1865年4月,捻軍進入山東境內(nèi)。 進入山東后,又跑了一個多月,捻軍最終跑到一個叫高樓寨的地方,此地河堰交叉,柳林密布。 這就是僧格林沁死的地方,也是蒙古騎兵覆滅之地,從此退出歷史舞臺。 捻軍將士們在此相互勉勵,打算背水一戰(zhàn)說: 前有黃河,后有追兵,若戰(zhàn)敗則全軍覆沒,無一能生還,不如拼死向前。 捻軍在此埋伏重兵,假裝敗退,僧格林沁追到高樓寨,此時他不知死期將近,反而派人去跟當(dāng)?shù)刂?/strong>說,預(yù)備五百頭豬,五百只羊,打算犒賞將士(《宋景詩歷史調(diào)查記》)。 當(dāng)天下午,僧格林沁率軍進入埋伏圈。 突然四處號角齊鳴,喊殺聲震天,僧軍又餓又累,氣餒則膽怯,勉強防守,雙方打了2個小時左右,僧軍隊伍就逐漸垮掉。 僧格林沁急忙率殘部到一個荒圩,砍樹建營盤,企圖防守。 但這里沒有糧食,也沒有井水,沒法燒水煮飯,士兵們饑餓難耐。 捻軍士兵挖長濠,防止僧格林沁逃竄。 看過前面太平軍北伐文章的讀者都知道,這一招正是當(dāng)年僧格林沁圍困太平軍用的招數(shù),此時卻被人用在自己身上,可以說是天道循環(huán)。 僧格林沁也有不詳?shù)念A(yù)感,哀嘆這小小的“余部”怎么戰(zhàn)斗力這么強悍: 我束發(fā)帶兵,發(fā)誓要報答先帝,江淮已經(jīng)蕩平,沒想到余部遺孽,竟如此猖獗,天要亡我,我要為國死于此了。 僧格林沁喝醉后就睡著了(看來此時的僧格林沁酗酒比較嚴(yán)重)。 在部下的苦求之下,僧格林沁酒醒之后,才同意半夜三更,帶領(lǐng)殘兵突圍。 當(dāng)夜,捻軍槍炮如雨,僧格林沁竄出長濠,跑到柳林里。 捻軍發(fā)現(xiàn)僧軍進入柳林,四下圍攻,僧格林沁的部隊傷亡很大。 到第二天天亮,僧格林沁逃到一個村子,肩膀中長矛,受傷墜馬,馬也受傷了,他趴在麥地壟溝里,伺機再逃。 他脫下帽子丟在旁邊,但身上仍披著棉袍坎肩,腳穿靴子。 捻軍少年張皮綆發(fā)現(xiàn)了他,也不認(rèn)識僧格林沁,只覺得一定是頭目,走過去將其殺死,了結(jié)其一生。 一個清軍將領(lǐng)的日記,以第一視角記錄了這個過程,還挺有趣: 當(dāng)時大家都走散了,也不知道僧王在哪。 沒多久,見一個賊首戴著三眼花翎紅頂,揚揚地走過去。(三眼花翎是清朝最高榮譽,得到的人屈指可數(shù)) 清兵見到則痛苦說:嘻,王爺死矣! 等賊走過,我尋跡到麥田里,見僧王已經(jīng)遇害,身受數(shù)刀,還穿著戰(zhàn)袍黃馬褂。 于是,我們用馬托著他的尸體,準(zhǔn)備入城中收斂。 結(jié)果賊又追來,急忙將其丟棄到堤壩之下,用土掩埋,等賊走過,又去來收斂。 這一戰(zhàn)徹底消滅清軍的王牌部隊,損失騎兵步兵總計1萬多人,僧格林沁的6000蒙古騎兵全部被消滅。 清廷大震,輟朝3天,急命曾國藩北上剿捻。 曾國藩對僧格林沁死命追趕的打法,不以為然,決定以靜制動,只防守13個大城市,相互支援。 結(jié)果這一招并沒有用,捻軍依然可以在廣大農(nóng)村地區(qū)到處流竄。 接下來的一年半的時間里,曾國藩毫無建樹。 最后,清廷耐心耗盡,改任李鴻章為欽差大臣,靠李鴻章才擊敗捻軍。 這篇文章其實是一年前寫的,但很多資料我都記不清出自哪里了,所以一一核對也很耗時間,今天花了一整天時間來修改。 之后劉銘傳率先發(fā)起進攻,這一戰(zhàn)劉銘傳非常絕望,跟幕僚一起褪去外衣和帽子,坐地等死。 鮑超延遲支援,坐收漁翁之利,剿滅東捻軍。 再過7個月,西捻軍也在徒駭河邊,最終失敗。 四 以上就是捻軍起義的全部過程,除了新捻軍的運動戰(zhàn)之外,基本上在各個方面都比不上太平天國。 既然歷史書主要講了太平天國,就沒必要再講同時期的捻軍了。 而且,捻軍的歷史也沒發(fā)生特別大的事件,沒有占領(lǐng)過大城市,真要講,也沒啥可講的。 綜合來看,清朝的起義并沒有比幾千年前的更先進,甚至更落后了。 捻軍后期的打法在當(dāng)時比較先進,但打了勝仗之后,他們就迷茫了,不知道要干什么,一直沒有建立根據(jù)地,最后漫無目標(biāo),覺得“走一日,就活一日”。 總體而言,捻軍在后期雖然打法更靈活,但其實內(nèi)心是悲觀迷茫的。 捻軍有個重大意義,就是結(jié)束了蒙古騎兵的歷史,加速漢人軍隊掌握大清命脈的進程。 太平天國打敗了綠營,捻軍打敗了蒙古騎兵。 至此之后,淮軍就逐漸成為清軍的主力部隊。 湘淮軍都是新軍的鼻祖,最終袁世凱的新軍成為結(jié)束清朝統(tǒng)治的一支重要的力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