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治法
1- 肝腎虧虛證:- 癥狀:關節(jié)隱隱作痛,腰膝酸軟,頭暈耳鳴,舌淡紅,苔薄白,脈細。 - 治法:滋補肝腎。 - 方劑:六味地黃丸或左歸丸加減。熟地、山茱萸、山藥、枸杞子等補肝腎藥物為主,熟地滋補腎陰,山茱萸補肝腎、澀精氣。 六味地黃丸左歸丸加減。方劑劑量功效方解用法1. 六味地黃丸基本方劑及劑量(僅供參考,實際使用應根據(jù)醫(yī)囑調整)
- 熟地黃24g、山茱萸12g、山藥12g、澤瀉9g、茯苓9g、牡丹皮9g。 - 功效:滋陰補腎。用于腎陰虧損,頭暈耳鳴,腰膝酸軟,骨蒸潮熱,盜汗遺精,消渴。 - 方解: - 熟地黃:為君藥,味甘、微溫,滋陰補腎,填精益髓,是滋補腎陰的主要藥物。 - 山茱萸、山藥:為臣藥。山茱萸酸溫,滋補肝腎;山藥甘平,補脾益腎。二者輔助熟地黃增強滋補腎陰的作用,同時山茱萸兼能澀精,山藥兼能固精。 - 澤瀉、茯苓、牡丹皮:為佐藥。澤瀉甘寒,利小便,清瀉腎火;茯苓淡滲利濕,健脾寧心;牡丹皮辛苦微寒,清熱涼血,活血化瘀。三藥一方面協(xié)助君藥、臣藥調節(jié)體內水液代謝,另一方面防止滋補藥物過于滋膩。 - 用法:一般是大蜜丸一次1丸,一日2次;水蜜丸一次6g,一日2次;小蜜丸一次9g,一日2次。用溫水送服,宜在飯后服用。 2. 左歸丸基本方劑及劑量(僅供參考,實際使用應根據(jù)醫(yī)囑調整)
- 熟地黃24g、山藥12g、枸杞子12g、山茱萸12g、川牛膝9g、鹿角膠12g、龜板膠12g。 - 功效:滋陰補腎,填精益髓。用于真陰不足,腰酸腿軟,遺精滑泄,自汗盜汗,口燥舌干,舌紅少苔,脈細。 - 方解: - 熟地黃:為君藥,滋陰補腎,養(yǎng)血填精。 - 山藥、枸杞子、山茱萸:為臣藥。山藥補脾益陰;枸杞子滋補肝腎;山茱萸補肝腎之陰,澀精止遺。它們協(xié)助熟地黃增強滋陰補腎的作用。 - 川牛膝:為佐藥,補肝腎,強筋骨,引血下行,使補而不滯。 - 鹿角膠、龜板膠:為佐藥,鹿角膠溫補腎陽,益精補血;龜板膠滋陰潛陽,益腎健骨。二者合用,陰陽雙補,填精益髓。 - 用法:一般是大蜜丸一次1丸,一日2次;水蜜丸一次6g,一日2次;小蜜丸一次9g,一日2次。用溫水送服,宜在飯后服用。 3. 加減應用
- 在治療肝腎虧虛型骨刺時,可根據(jù)具體癥狀進行加減。若疼痛明顯,可加續(xù)斷、桑寄生各15g,增強補肝腎、強筋骨、止痛的作用;若有頭暈目眩較重的情況,可加天麻10g、鉤藤15g以平肝息風。具體的加減和劑量調整需要根據(jù)患者的體質、病情等綜合判斷,最好在中醫(yī)師的指導下進行。 2- 氣滯血瘀證:- 癥狀:局部刺痛,痛有定處,活動受限,夜間痛甚,舌紫暗或有瘀斑,脈澀。 - 治法:活血化瘀,理氣止痛。 - 方劑:身痛逐瘀湯加減。川芎、桃仁、紅花等活血化瘀,配合柴胡、枳殼等理氣藥,川芎行血中之氣,祛血中之風;桃仁、紅花破血逐瘀。 身痛逐瘀湯加減。川方劑劑量功效方解用法1. 身痛逐瘀湯基本方劑及劑量(僅供參考,實際應用應根據(jù)醫(yī)囑調整) - 秦艽3克、川芎6克、桃仁9克、紅花9克、甘草6克、沒藥6克、羌活3克、五靈脂(炒)6克、當歸9克、香附3克、牛膝9克、地龍6克。 - 功效:活血行氣,祛瘀通絡,通痹止痛。用于瘀血痹阻經絡所致的肩痛、臂痛、腰痛、腿痛,或周身疼痛,經久不愈。 - 方解: - 川芎、桃仁、紅花、當歸:為君藥。川芎辛溫,為血中氣藥,能活血行氣,祛風止痛;桃仁、紅花活血化瘀;當歸養(yǎng)血活血。四藥合用,重在活血化瘀,使瘀血去而經絡通。 - 沒藥、五靈脂:為臣藥。沒藥散瘀定痛;五靈脂活血止痛,化瘀止血。它們協(xié)助君藥增強活血化瘀、止痛的功效。 - 秦艽、羌活:為佐藥。秦艽祛風濕,通絡止痛;羌活解表散寒,祛風勝濕。二者可祛除經絡中的風濕之邪,且羌活能引藥上行,使藥力達于肩背等上部肢體。 - 香附、牛膝、地龍、甘草:香附為佐藥,疏肝理氣,使氣行則血行;牛膝為佐藥,補肝腎,強筋骨,引血下行,使瘀血下行而排出體外;地龍為佐藥,通經活絡;甘草為使藥,調和諸藥。 2. 加減應用及劑量變化 - 在治療氣滯血瘀型骨刺時,若疼痛劇烈,可加大桃仁、紅花的劑量至12克,增強活血化瘀之力;若關節(jié)屈伸不利,可加木瓜15克、伸筋草15克,以舒筋活絡。若伴有腰膝酸軟,可加杜仲15克、桑寄生15克,補肝腎,強筋骨。 - 用法:一般是水煎服,每日1劑,分兩次服用。具體的服用療程和劑量等情況應根據(jù)病情和患者個體差異,在醫(yī)生的指導下使用。 外治法
-1 中藥熏洗:- 方劑:乳香、沒藥、木瓜、防風、生草烏、生川烏等。 - 方法:將藥物碾碎,裝入布袋入入鍋中蒸30分鐘后取出,放于頸部和腰部熱敷,溫度以能耐受為度,藥涼后取下。可以起到溫通經絡、散寒止痛的作用。 2- 膏藥貼敷:- 方劑:采用狗皮膏、活血止痛膏等。 - 方法:清潔皮膚后,將膏藥貼于疼痛部位,通過皮膚滲透藥物,發(fā)揮消腫止痛、活血化瘀之效。
此外,中醫(yī)還強調適當?shù)目祻湾憻?,像太極拳、八段錦等比較柔和的運動,有助于改善關節(jié)功能,減輕骨刺帶來的不適。不過,中醫(yī)治療骨刺是一個綜合的過程,需要根據(jù)患者具體情況進行辨證論治。 |
|
來自: 鶴年養(yǎng)生 > 《風濕骨病 痹癥濕寒濕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