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 闡述體毛的消失,我們可以概括為四大字:自然選擇。有人或許會主張,人類尾骨的退化與直立行走的轉(zhuǎn)變息息相關,但實際上,在人類尚未登場的遠古時期,諸如猿類的尾巴早已悄然消逝。 下面,我們來分析一下人類體毛為何會消失這一問題。 嚴格來講,人類體毛并未徹底消失,而更準確地說是演變成了細小的汗毛。動物體毛那般濃密的景象在人類身上已不復見,這背后的演變過程是怎樣的呢? 當代科學的研究揭示,人類的原初家園位于東非的遼闊草原,此地常年沐浴在烈日之下,屬于干燥炎熱的氣候帶。在這種氣候條件下,草原上的動物如獅子、獵豹以及羚羊等,都擁有厚實的毛皮,并且缺乏汗腺。在陽光下奔跑一段時日,它們就會因熱量累積而感到疲憊甚至中暑。因此,盡管這些動物擁有極佳的短跑能力,但若論長距離的奔跑,它們卻難以與人類匹敵。 人類則不同,他們擁有發(fā)達的汗腺和稀疏的體毛。這一特點不僅有助于在炎熱環(huán)境下更好地散熱,還賦予了早期人類卓越的耐力跑動能力。 直至今日,非洲某些地區(qū)的原始部落,在狩獵時仍充分利用了動物因奔跑過久而中暑的這一特性,他們不會急于射殺獵物,因為過于急切的行為容易驚嚇到動物,使其逃之夭夭。 更有效的策略是圍而不獵,獵人們會從各個方向驅(qū)趕獵物,讓它們在烈日下疲于奔命,不給任何休息的機會。如此,獵物因過熱而中暑倒地,此時獵人便可以輕松取其性命。 一些人可能會有疑問:非洲的氣候條件固然干燥炎熱,但在溫帶或寒帶地區(qū),毛皮的厚實難道不是生存的優(yōu)勢嗎? 在人類祖先離開非洲之后,他們逐步拓寬了居住地的范圍,在世界各地安家落戶。人類遷徙的原動力不外乎是求食,歸根結(jié)底是為了獲取食物。對于數(shù)量龐大的部落而言,哪怕是捕獲一群野牛,也能確保他們在接下來的幾個月內(nèi)不愁食物。因此,人類愿意穿越廣闊無垠的草原,甚至穿越冰川,來到歐洲、亞洲,乃至美洲。 對于溫帶和寒帶的人們而言,缺少體毛的確不利于保持體溫。然而,在人類的進化過程中,隨著大腦容量的增加、直立行走的形成,以及火的利用和簡單的毛皮衣物的制造,人類逐漸學會了保暖。同時,人們不再過著游牧生活,而是開始長期居住在山洞或自己搭建的簡易帳篷里。 在這些保暖措施的保護下,人類缺少體毛所帶來的潛在劣勢幾乎不會對人類生存產(chǎn)生影響,因此,體毛的進化也顯得不再重要。 現(xiàn)代人類對于體毛多寡的困惑,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許多人對人類祖先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環(huán)境缺乏了解。 但是,關于人類體毛的問題仍然存在:為何我們的頭部毛發(fā),比如頭發(fā)和男性的胡須,能夠無限生長? 頭部確實是人類體毛較為集中的區(qū)域,身體其他部位的毛發(fā)大多已經(jīng)退化成汗毛,不能無限生長。然而,頭發(fā)和胡須卻可以持續(xù)生長。 這些生長過程中既消耗能量又不甚便利的體毛,人類為何保留? 通過進化論的自然選擇來解釋這個問題顯得頗為困難,一個可能的原因便是性選擇。 在日常生活中,性選擇是一個常見的現(xiàn)象。例如,人們常說“待我長發(fā)及腰”,這表明在求偶過程中,長發(fā)的女性更受青睞,也更易于找到伴侶。 考古證據(jù)顯示,人類祖先可能已有多種發(fā)型,而通過打理自己的頭發(fā),他們可以在性選擇中獲得優(yōu)勢。 性選擇不僅在人類社會中普遍存在,在動物世界中也同樣常見。例如,雄性孔雀的開屏并不利于其生存,但因為受到雌孔雀的喜愛,它們進化出了更為華麗的尾羽。這表明在物種的繁衍過程中,性選擇有時甚至比自然選擇更為重要。 公雞的羽毛顏色同樣多彩,雖然這不利于它們隱藏自己,但卻吸引了母雞。 炎熱的夏天,雄性蟬不厭其煩地鳴叫,雖然這容易暴露它們的位置,但如果不這么做,就無法與雌性蟬交配。 自然界中有許多性選擇的例證,這種力量幫助許多物種進化出多彩且獨特的外觀和功能。按照自然選擇的原則,許多特征本應被淘汰,但為了成功繁衍后代,許多物種不得不選擇這樣做。 回到人類,既然因為性選擇,男性有胡須,那為什么女性沒有呢? 顯而易見,因為女性如果有胡須,即使她們有著完美的身材和迷人的面孔,胡須的存在會降低她們的吸引力,大多數(shù)男性并不欣賞有胡須的女性。 當然,也有人喜歡有胡須的女性,認為這是個人品味的問題。 至于人類的尾巴,為何會消失呢? 尾巴消失是因為直立行走嗎?這似乎有道理,但從進化的角度來看,這種說法并不成立。 實際上,在人類出現(xiàn)之前,許多靈長類動物的尾巴早已消失,例如2500萬年前的猿類就沒有尾巴。因此,人類的祖先,猿類本來就沒有尾巴。 那么,猿類為何會失去尾巴呢? 在漫長的進化史中,猿類和猴類約在2500萬年前分道揚鑣,而人類的祖先直到約500萬年前才出現(xiàn)。 大多數(shù)猴類都有尾巴,但猿類沒有。無論是黑猩猩、大猩猩還是長臂猿,他們都沒有尾巴。因此,有無尾巴成為了區(qū)分猿類和猴類的重要特征之一。 科學研究表明,早在最早的猿類學會直立行走之前,尾巴就已經(jīng)消失了。那么,猿類為何會失去尾巴呢? 猴子和猩猩雖然外表相似,但它們的運動方式截然不同。猿類依靠搖擺動作移動,而猴子則通過跳躍。 猴子的跳躍需要尾巴來保持平衡,而猿類的搖擺則不需要尾巴的輔助。由于猿類體型龐大,跳躍對他們來說并不現(xiàn)實,而且會給樹枝帶來太大壓力。 因此,對于猿類而言,尾巴并沒有太多功能,反而是一種消耗能量的存在。在自然界能量稀缺的情況下,無需尾巴的猿類顯然具有更高的生存優(yōu)勢。 另一個問題是,人類為何還保留了腋毛? 腋毛在人類繁殖過程中曾起到過作用,有助于傳播性信息素。對于人類祖先而言,這非常關鍵。然而,隨著人類文明的發(fā)展,人們開始穿衣服,尤其是使用香水,腋毛的作用逐漸減弱。 除了腋毛,人體還有許多無用的器官和組織,比如盲腸。為什么會這樣? 從進化的角度來看,無用并不意味著一定會退化。進化原本就沒有目的,也就是說進化是沒有方向的,只是大自然的選擇是有目的和方向的。進化并不會刻意廢掉任何東西,只要這些東西不影響物種的生存,看起來多余的東西也可能會保留下來。 例如,人類嬰兒都有抓握反射,這是數(shù)百萬年進化的結(jié)果,有助于他們抓住母親以防止墜落。盡管這種反射在猿類直立行走后失去了實際意義,但它仍然保留至今。 再比如,人類胚胎的發(fā)育過程,保留了數(shù)千萬年來的生物特征,如大腦中的遠古神經(jīng)系統(tǒng)。這些組織也一直保留到了今天。 人體中殘留的無用或拙劣的器官和組織還有許多,與之相比,盲腸只是微不足道的一部分。但這些組織都不影響人類生存。 當然,以人類幾千年的進化史來看,我們根本來不及淘汰任何組織器官。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人類的進化越來越依賴于教育而非基因。優(yōu)秀的基因并不一定能得到延續(xù),后天的學習和教育才是延續(xù)基因的關鍵,這也是人類與其他動物的顯著區(qū)別。 然而,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特別是基因工程的進步,或許有一天人類能夠完全解密基因組,實現(xiàn)對基因的任意編輯。到了那個時候,優(yōu)質(zhì)基因可能會成為搶手貨,甚至成為個人財產(chǎn),從而產(chǎn)生新的倫理道德規(guī)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