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每一位學習行書的朋友,始終繞不過去的名家就是王羲之,他的筆法代表了魏晉正統(tǒng),也可以說達到了行書的最高境界。不過,宋代以前的書家想學到王羲之筆法,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來是因為印刷技術(shù)尚未普及,法帖難求;二則是因為王羲之筆法以家傳為主,除非達官顯貴或世家大族,否則難以領(lǐng)略。 王羲之傳世書法以書信手札為主,且多藏于皇宮大內(nèi),極不容易見到,而且每一篇字數(shù)少,又難以久學。《蘭亭序》雖然有名,但又真?zhèn)坞y辨。直到一部作品的誕生,徹底改變了這一現(xiàn)狀,那就是懷仁《集王羲之圣教序》。 當年玄奘法師取經(jīng)歸來,在長安開壇講法、翻譯經(jīng)書,在譯畢《瑜伽師地論》后,他上書懇請?zhí)跒榇俗鲗懶?,太宗應允。后來太子李治又補了一篇記。為了宣揚功德,也為了普及王字,懷仁率領(lǐng)眾弟子請求集字刻碑。 此舉得到了皇家支持,懷仁得以從宮內(nèi)所藏真跡以及王公大臣私藏的王羲之法書入手,精挑細選、優(yōu)中選優(yōu),最終耗時26年,終于完成了這部1900多字的煌煌巨制。不夸張地說,每一個字都是從王羲之親筆所寫的真跡中來。 這1900個字改寫了書法史,它篇幅很長、字數(shù)很多且基本不重復,包羅萬象、筆法豐富精到,宋代以來幾乎成了學習行書者的“終極法典”,可以說是王羲之行筆技法的“一本通”了。 懷仁及弟子先通過鉤填、臨摹,完成《圣教序》墨跡本后,再將它書與石上并鐫刻而成。如今,原碑依舊藏于西安碑林,碑面斑駁不清且已經(jīng)斷裂,各種拓本也都存在字口不清、漫漶、缺損的情況,給學書者帶來了諸多不便。 慶幸的是,《圣教序》墨跡本遞藏有序一直保留到了今日,經(jīng)蘇軾、佛印、梁清標等人收藏。清亡后輾轉(zhuǎn)流落臺灣省,進入臺北故宮,由于太過珍貴,所以一直秘不示人,直到近期才公開展覽。 蘇軾在跋文中詳述了此卷來歷:“圣教序者。唐太宗為三藏法師玄奘撰也。高宗臨御。以一金錢購王羲之一字。命懷仁匯集成文。藏之天府。其勒石行世者。則懷仁臨摹筆也?!币馑际沁@就是根據(jù)王羲之真跡寫成的。 相比于拓本,墨跡本最大的優(yōu)勢為保留了真實細膩的筆路,書寫細節(jié)纖毫畢現(xiàn),尖鋒入紙后形成的小虛尖,衄挫、調(diào)鋒痕跡,牽絲引帶時出現(xiàn)的飛白,以及絞轉(zhuǎn)、縱勢等都極為清晰,通過臨摹這件作品,我們可以學到王羲之行書最精微的處理,從而直入魏晉。 |
|
來自: 墨品書法網(wǎng)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