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黃附子細辛湯中由麻黃、細辛、炮附子三味藥組成,麻黃發(fā)汗解表,附子溫里助陽,細辛溫化寒飲,既助麻黃解表,又配合附子逐里之寒飲。本方具有助陽解表、溫里寒飲之功效,組方嚴謹,眾多醫(yī)家對此獨具慧眼,頗多發(fā)揮。 《傷寒論》第7條:“病有發(fā)熱惡寒者發(fā)于陽,無熱惡寒者發(fā)于陰?!比杖松教镒诳≌J為該條是辨別太陽表證與少陰表證的重要條文,他說:“所謂陰陽二字,指其人因有寒熱虛實之殊,而言太陽、少陽、陽明皆屬實熱;少陰、太陰、厥陰皆屬虛寒……其發(fā)于陽之始謂之太陽;發(fā)于陰之始謂之少陰?!?br> 所以,當機體出現(xiàn)發(fā)熱惡寒者為在表的陽證,亦即太陽病,當機體出現(xiàn)不發(fā)熱而惡寒者為在表的陰證,與太陽病相對應的理應是少陰病。清末傷寒名家陸淵雷認為:“麻黃附子細辛湯當用于正氣虛弱,且有外感表證。”藤平建患感冒咳嗽久治不愈,用小青龍湯不效,后經仔細辨證是麻黃附子細辛湯證,用后不久即愈。已故北京名醫(yī)岳美中先生在菏澤行醫(yī)期間,曾治一中年男子,秋天遇風寒,全身發(fā)冷,惡寒較明顯,診其脈沉細,他醫(yī)處方治之療效不佳,經岳老用麻黃附子細辛湯半劑而效。 從以上醫(yī)家的精辟論述及臨證心得,可以得知麻黃附子細辛湯當屬少陰病無疑。筆者在馮世倫老師的指導下,曾用麻黃附子細辛湯治療1例額竇炎患者,取得了較好的效果。患者患額竇炎3年,曾用中西醫(yī)治療效果不佳,近日感冒后額竇炎復發(fā),頭痛欲裂(前額部明顯),惡風寒,經常鼻流清涕,手足冷,不欲飲,脈沉細,辨證為少陰夾飲表證,用麻黃附子細辛湯加減治之:麻黃8g,炮附子10g,遼細辛6g,蒼術15g,生苡仁15g,敗醬草15g。服3劑后癥狀大減,又繼服6劑,感冒及額竇炎復發(fā)次數(shù)明顯減少。隨后又根據(jù)癥狀不定期服用湯藥數(shù)劑,現(xiàn)病情穩(wěn)定。 現(xiàn)代醫(yī)學研究認為麻黃附子細辛湯具有抗炎、抗過敏、抗氧化的作用,可靈活用于過敏性支氣管炎、慢性支氣管炎、脊髓空洞病,過敏性鼻炎、百日咳、無汗征、低血壓、重癥肌無力、疲勞綜合征、心動過緩、坐骨神經痛、壓痛等病,但須注意,辨證屬外寒里飲者,凡證見發(fā)熱或不發(fā)熱、惡寒倦怠、脈沉細或浮緊等均有運用麻黃附子細辛湯的機會?!秱摗返?28條:“少陰之為病,脈微細,但欲寐也?!敝饕潜媲鍨樯訇幉A飲之外寒里飲證。麻黃附子細辛湯的臨床運用不勝枚舉,要想正確運用麻黃附子細辛湯方,最重要的是我們在認真學習研究《傷寒論》的同時,要在臨床當中仔細去體驗,方能使本方發(fā)揮應有的治療效果。 二、運用麻黃附子細辛湯的思維方法 《傷寒論》麻黃附子細辛湯,乃治療太陽,少陰兩感證的高效方。原書謂,“少陰病始得之,反發(fā)熱,脈沉者,麻黃附子細辛湯主之?!薄稖^歌訣》曰,“麻黃附子細辛湯,發(fā)表溫經兩法彰;苦非表里相兼治,少陰發(fā)熱曷能康?”因太陽、少陰兩感證的基本病機為心腎陽虛,復感寒邪,表里同病,故用麻黃發(fā)表散寒,附子強心,細心搜剔、溫散深入少陰之寒邪。本方藥僅三味,配伍精當,功專效宏,臨床運用機會頗多,遠遠超出了原書的適應范圍,而可廣泛運用于內、外、婦、兒、五官科等多種病證。目前臨床上存在的主要問題是:有的醫(yī)者畏懼麻辛附而不敢使用;有的即使遇到適應證,亦不原單獨或稍事加味使用(僅加一二味),而必加減的面目全非,或喧賓奪主。若如此則療效自然降低,甚至無效。適至反思之時,不咎思維方法之誤,反怨經方難用。俗語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茲結合若干病例,談談運用本方的幾種思維方法,以其拋磚引玉。 1.方證對應法 方證對應,又稱方證相應、方劑辨證、湯證辨證等,乃張仲景著作的一大特色。按照方證對應原則,只要臨床特征性癥候與仲景書中的描述相符合,就可將經方信手拈來,而不必受后世創(chuàng)立的諸種辨證方法的限制。直而言之,這實際上是在重復仲景當年的臨床實踐,堪稱運用經方的一條捷徑。如1992年3月曾治我院某男,62歲?;颊咧苌韾汉?,背部尤甚,困倦欲眠,但臥床又難成寐,已歷3日。其人行瘦色蒼,嗜煙多年,宿患肺氣腫。3年前曾攝胸片發(fā)現(xiàn)肺部有一陰影,初懷疑為腫瘤,經抗炎治療后陰影消失。但3年來每年平均發(fā)病3―4次,每次癥狀均以惡寒思睡為主,且必須住院15--30天,疊經輸液(藥用抗生素、維生素、肌苷等)、輸血方能漸漸緩解。西醫(yī)每次診斷均為“肺氣腫”“重感冒”。這次本應住院,但患者一想起歷次輸液時手背腫脹難忍,便心有余悸,故欲先服中藥一試,如不效再住院??淘\:體溫36.8度,精神萎靡,困倦思睡,納尚可,舌淡苔薄白,脈沉細。 《傷寒論》少陰病篇提綱證是“少陰之為病,脈微細,但欲寐也?!苯窕颊甙l(fā)病伊始,便周身惡寒,困倦思睡,脈沉細,顯系寒邪直中少陰,而與提綱證基本符合。故筆者不受本醫(yī)歷次同一診斷與治療的任何束縛,而擬使用方證對應法,投麻黃附子細辛湯溫經解表。但慮其年老體虛,且發(fā)病已3日,恐汗多傷正,故不用生麻黃而用炙麻黃,再加炙甘草以匡扶正氣。處方:炙麻黃10g,熟附片15g(先煎半小時),北細辛6g,炙甘草6g。服1劑,并無汗出,但周身惡寒,困倦思睡等癥狀漸漸消失,精神轉佳。隨訪1年未復發(fā)??梢姺阶C對應法,實為準確運用麻黃附子細辛湯的一條捷徑。 2.病機推求法 《內經》要求醫(yī)者“謹守病機,各司其屬,有者求之,無者求之”。而“謹守病機”的前提是準確的推求病機,即在盡可能詳盡地審查病癥,完整的占有四診資料的基礎上,通過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歸納概括,分析綜合,最后作出病機診斷,以利于譴選高效方藥。如前所述,在《傷寒論》中,麻黃附子細辛湯證的基本病機是心腎陽虛,復感寒邪,表里同病。這是就外感時病而言。若系內傷雜病,其基本病機則為陽虛寒凝。實踐證明,臨證時只要細心體察,準確推求出病機并不困難。然而在四診資料不全時(病人函診時經常遇到),就比較麻煩了。如《中國鄉(xiāng)村醫(yī)生》1993年第7期刊出拙文《左小腿劇痛25天》之后,于9月初收到江蘇省張家港市化肥廠衛(wèi)生所范醫(yī)生來信稱:其妻右膝關節(jié)疼痛多年(有右膝外傷史10余年),經X光攝片,診斷為“右副韌帶損傷伴脛骨上端輕度骨質增生”。該市一醫(yī)院曾動員其手術治療。因經常復發(fā),特函診求服中藥。筆者讀信數(shù)遍,茫然無從下手,連擬數(shù)方,皆不中意。不得已勉力從俗,寄去習用治療久痹的桂枝芍藥知母湯加活血通絡藥物;并告以四診資料不全,無法推求病機以明確診斷,希望補充云云。范氏于10月13日來信說:服藥6劑乏效?;颊唠p下肢酸重,局部腫脹,壓痛明顯,右膝肌肉輕度萎縮,近2天因參加田間勞動,頓覺行走不便……中醫(yī)四診:面色少華,舌淡紅,根部有少量白苔,脈濡緩,痛處喜溫怕冷。筆者據(jù)此推求其病機可能屬于陽虛寒凝,遂寄去重劑麻黃附子細辛湯加味:生麻黃30g,熟附片50g(先煎1小時),北細辛20g,熟地60g。囑服6劑,范氏于12月30日來信說,“您寄給我的處方,我愛人服用后效果很好!共服6劑,右膝疼痛全部消失,同原來一樣。經劇烈的體力勞動亦無任何不適?!庇终f“經多次病例驗證麻黃附子細辛湯對治療腰腿痛有特效”。所謂“特效”,故為偏激的美譽,但亦足以說明推求病機法對于譴選高效方藥的重要性。而譴方不諳病機,猶如盲子夜行。 3.體質辨證法 人之體質,稟于先天,成于后天。而人稟五行,各有偏重。早在《內經》上就記載著太陰之人、少陰之人、少陽之人、陰陽和平之人以及木形之人、土形之人、金形之人、水形之人的心理、生理、病理特征與治療宜忌等內容?!秱摗飞咸岬降摹熬瓶汀?、“淋家”、“瘡家”、亡血家”等,亦屬于體質辨證的范疇。歷代大多重視體質辨證,如近代名醫(yī)張錫純關于體質辨證的論說更為確切具體,且經得起臨床驗證。他在《醫(yī)學衷中參西錄》中寫到,“外感之著人,恒視人體之稟賦為轉移,有如時氣之流行,受病者或同室同時,而其病之偏涼偏熱,或迥有不同。蓋人臟腑素有積熱者,外感觸動之則其熱更甚;其素有積寒者,外感觸動之則其寒益甚也”。而麻黃附子細辛湯證的體質病理就是素體陽虛。故筆者治療風寒外感,常存一“素體陽虛”之念于胸中,使麻黃附子細辛湯大有用武之地。如1991年冬治一男患,47歲。其人反復感冒1月余,曾用過人參敗毒散、小柴胡湯、桂枝湯合玉屏風散等,均無顯效??淘\:眠食尚可,能堅持工作。惟下午及晚上背心發(fā)冷,頭面畏風,流清涕,舌淡紅苔薄白,脈稍弱似無明顯陽虛之象,緣何以上方藥無顯效呢?細詢之,方知其人經常腰痛綿綿,脾胃素畏寒涼,夏季也不敢吃生冷之物,屬于陽虛體質無疑。乃投以麻黃附子細辛湯:生麻黃15g,熟附片30g(先煎半小時),北細辛15g。僅此1劑,諸恙霍然。 回憶30年前,筆者在成都讀書時,我校劉教授頗善醫(yī)道,惟自身常年失眠一證,遍用諸方,療效平平,深以為苦。因聞城里一老中醫(yī)一年四季治病,無論男女老幼,亦無論所患何病,開手便是麻黃附子細辛湯,竟而門庭若市,門診人次逾百,且經年不衰,于是“火神菩薩”聲明鵲起,便往一試之。既至,老醫(yī)令其伸舌,隨口吟曰“麻黃附子細辛湯”。助手立即抄方與之。劉教授悻悻然,又轉思不姑妄從之,遂抓藥2劑。不意服完1劑,當夜竟然安睡!筆者因訝其異,曾訪問過一些病人。據(jù)說此老中醫(yī)經年累月如此開方,僨事者偶爾有之,但有效率仍然很高。至于其觀舌之“訣竅”則是:凡舌質不現(xiàn)明顯熱象者,便一律使用麻黃附子細辛湯。此與明代張介賓治病,凡無熱象者便賞用溫補藥物,豈非如出一轍?筆者附記于此,絕非欣賞這種置四診八綱的簡單化、公式化的所謂“絕招”,只不過是說明麻黃附子細辛湯適應范圍廣,運用機會多而已。若能講究臨證思維方法,其效必彰! 三、麻黃附子細辛湯 此方是陽藥治療陰病,鄭欽安提及的陰證依據(jù) : 1.少神或無神。2.喜臥懶言,四肢困乏無力,或踡臥惡寒,兩足常冷。3.不耐勞煩,小勞則汗出。4.咯痰清稀或嘔吐清冷痰涎、清水或清涕自流。5.語聲低弱。6.唇色青淡或青黑。7.痛喜揉按。8.滿口津液,不思茶水,間有渴者,即飲也只喜熱飲。9.女子白帶清淡而冷,不臭不黏。10.飲食減少,喜食辛辣煎炒極熱之品,冷物全然不受。11.小便清長,大便通利。12.面白舌淡,即苔色黃也定多潤滑。13.脈微或浮大而空。扼要地說,突出在一個“神”字,凡是“起居、動靜、言語、脈息、面色,一切無神”,即是陽氣虛衰的陰證。 從三樣藥來分析看呢,用麻黃,辛溫發(fā)熱,能夠表散風寒,能夠開宣肺氣;用附子,能夠壯元陽,補命火,它能夠收逐深陷的寒邪;用細辛,能夠走經竄絡,我們稱其為,細辛為“胎原始”,它能夠入髓透骨,能夠啟閉開竅,它既可以助麻黃用于表散風寒,能夠開通上焦的清竅,還有助于附子去溫暖命門,去撥動腎中機竅。所以麻黃附子細辛湯這個方,它具有極其強大的宣肺散寒,溫通肺陽,開竅啟閉的功力。那么用來治療什么呢?可以用來治療寒邪困阻腎陽,窒塞清竅而引起的疾病。往往能夠起到極鐵的療效。治療暴聾,暴啞,暴盲,制附片75克(當然制附片一定要先煎兩小時,要去其麻,要煎熟,煎透,由于它如果沒有煎熟,煎好,會含有烏頭堿),麻黃15克,遼細辛15克,生姜60克。它都有一個前因,就是都為寒邪所傷。它有一個前因。寒為陰邪,它最能損傷人體的陽氣,重寒,大寒這樣侵襲人往往能夠長驅直入,直中三陰。一旦傷太陰,就會出現(xiàn)吐,逆;傷厥陰,就能夠導致攣痹,寒疝;一旦傷少陰,就可能會出現(xiàn)失音,耳聾,目盲。可能來治療的時候惡寒已經不明顯,但是肯定有中寒病史!!是陰證,往往有少神??!不愿講話。眼科名家陳達夫先生目疾六經辨證大法有云:凡目疾,無外癥而暴盲,為寒邪直中少陰,玄府(毛孔)閉塞所致,當用麻黃附子細辛湯溫腎散寒。附子溫少陰之里;麻黃開太陽之表,即是啟玄府之閉;細辛直入少陰,托邪外透。 1.過敏性鼻炎,以反復發(fā)作性鼻癢、噴嚏、流清涕、鼻塞為特點?!睹貍髯C治要訣》曰:“清涕者,腦冷肺寒所致,宜烏、附、干姜之屬”。可見陽虛是過敏性鼻炎的病因之一。本例為陽虛之體,復外感寒冷所致,切合麻黃附子細辛湯主治,故3年之疾獲愈。喉源性咳嗽,證屬陽虛外感,寒凝肺系,治宜溫經散寒,利咽止咳,方以麻黃附子細辛湯加味.哮喘反復發(fā)作,遇寒涼及食生冷而易發(fā),且平素小便頻時有遺尿、面色少華等,均為陽虛之征。又伴鼻塞,流清涕,為寒邪束肺,肺竅失和所致。綜析脈證,為陽虛外感,內伏寒痰隨氣而升,氣因痰阻,相互搏結,阻塞氣道,宣降失常所致。方中麻黃解在表之寒邪,使肺氣得宣;熟附子溫少陰之里,以補陽氣之不足;細辛通徹表里,內散少陰寒邪,外解大陽之表,且溫肺化飲,止咳平喘;黃芪補益脾肺之氣,扶正祛邪;蟬蛻、地龍解痙平喘;射干開結消痰,善治痰鳴氣喘;大黃苦寒,通腑降濁,以利肺氣肅降。共奏溫肺化飲、止咳定喘之功,使痰消氣順,氣道暢通,咳喘得解。 病案舉例:張某,女,20歲,農民,1990年12月20日就診。患手足凍瘡10年,每年冬寒復發(fā),至春暖方愈。迭經中西藥治療未根治。今冬又發(fā)病,手指背、足趾焮腫,瘙癢,錐樣痛已20天?;继幙梢娦Q豆大小紫黯斑,但未潰破,診為凍瘡。用麻黃附子細辛酊,外擦患處,每天2次,每次擦藥約5分鐘,用藥3天后,腫痛消,續(xù)用1周,瘙癢止而獲愈。隨訪2年,未再復發(fā)。 3.腎寒咳嗽,麻辛附子湯合拍 《靈樞·經脈篇》云:“腎足少陰之脈……,從腎上貫肝膈,入肺中循喉嚨,挾舌本。其支者,從肺出,絡心注胸中。”腎寒犯肺,或暴啞,或咽痛,或咳嗽,多卒然而起。業(yè)師認為,此為元陽下虧,水冷金寒。因肺與腎屬子母之臟,呼吸相應,金水相生,若陽虧于下,寒邪乘虛而入,循經入肺,故發(fā)咳嗽,其咳雖在肺而根在腎。其證舌淡苔白,身必惡寒而脈沉弱,痰常清稀而味咸。業(yè)師常用麻黃附子細辛湯助火祛寒,使陰寒冰消,以治致病之本;反佐黃芩以清肺降逆;配桔梗開肺升散。驗之臨床,每收著效。少陰咽痛 始因受寒起病,惡寒、咽痛不適,誤服苦寒清熱養(yǎng)陰之劑后轉成危證。兼頭痛如劈,惡寒發(fā)熱、體痛、咽痛、水漿不能下咽,痰誕涌甚。咽部紅腫起白泡而破爛,舌苔白滑,脈沉細而兼緊,不渴飲。此系寒入少陰,誤用苦寒清熱,致便陰邪夾寒水上逼,虛火上浮,少陰虛寒,經絡凝滯不通所致。取扶陽祛寒,引陽歸舍之法,加味麻黃附子細辛湯治之。方中附子扶陽驅寒,麻黃開腠理,散表寒,得細辛之辛溫,直入少陰以濕散經脈寒邪,并能協(xié)同附子納陽歸腎,邪去正安,少陰咽痛自愈。 4.如心動過緩屬于心悸范疇 表現(xiàn)為心悸,胸悶乏力,頭昏,心率在50次/分以下,脈沉細緩,舌質淡紅,苔薄白或白滑,舌底脈絡遷曲,用麻黃附子細辛湯加丹參、淫羊藿溫經散寒,活血通絡[3],心動過緩總因陽虛瘀阻而致,而本方意在補火助陽散寒,淫羊藿助附子補腎壯陽,同補心腎之陽,活血祛瘀通絡。本方加減還可治療冠心病、肺心病的功能不全,心律失常,風心病、過敏性休克等。 5.起初因受寒而起病,又誤服辛涼之劑未效,病經十余日,頭痛如劈,熱不可忍,午后則惡寒體痛,脈沉弱無力,舌苔白滑而不渴飲。此乃寒人少陰,阻礙清陽不升,復以辛涼耗散真陽,正虛陽弱,邪正相爭,而成少陰頭痛,加味麻黃附子細辛湯治之,以輔正除邪,溫經散寒。組成:附片、干姜、甘草、麻黃、細辛、羌活。治之頭痛自愈。 6.麻黃附子細辛湯加減治療寒濕腰痛 主方:麻黃附子細辛湯加減 方藥組成:生麻黃先煎6~10g 制附子10 ~12g 細辛3 ~6g 天花粉20g 生黃芪20g 防風10g 生甘草6g 病人每每活動汗出后覺腰部癥狀減輕,故自思:活動汗出則陽氣流速而達于表,正邪交爭,氣旺則驅邪外達,故而自覺輕快,若以汗法使病邪由表而散,療效當佳?!秱摗仿辄S附子細辛湯中生麻黃辛溫入肺與膀胱經,善使太陽之寒邪由表而散;附子大辛大熱,歸腎經,善散寒止痛,一能鼓舞陽氣,以助太陽經發(fā)散寒邪,二能補腎陽,使寒氣去而陽氣自足,陽氣足則濕邪亦自蒸化,且能防外邪再次入侵;細辛性辛溫,善止痹痛,伍麻黃附子則散寒除濕,助陽力大增;三藥合用,一者散寒除濕力宏,二者陽氣旺盛,使留于經筋經脈的風寒濕之邪由表而解,邪去正復而不復感,加生黃芪、防風乃仿玉屏風散之意。天花粉現(xiàn)代研究認為有活血化瘀作用,民間以單味藥治療腰痛效果顯著,且“久病必瘀”,用之能提高臨床療效,生甘草能緩和三味主藥的辛烈之性,邪去而不傷正。諸藥合方總以祛寒除濕,溫陽固表為務。 7.李可 我從事中醫(yī)臨床45年,在缺醫(yī)少藥的農村,運用自創(chuàng)破格救心湯成功地治愈了千余例心衰重癥,并使百余例現(xiàn)代醫(yī)院已發(fā)病危的垂死病人起死回生。方劑組成:附子30克(干60克),炙甘草60克,生力參10-30克(加煎濃汁兌服),山萸凈肉60-120克,生龍牡粉、活磁石粉各30克,麝香0 .5克(分次沖服)李師一生致力于急危重癥的研究,根據(jù)他的經驗,心衰垂危病人不僅陽絕而且陰也暴脫,《傷寒論》的四逆湯類方雖補陽而救脫不足,張錫純氏來復湯雖救脫而補陽不足,兩方合為一方,不僅可以互補,尤其是破格重用附子、山萸肉后發(fā)生了質變,更加入活磁石、生龍牡粉吸納上下,維系陰陽;麝香開竅醒神,開中有補,如此方可挽垂絕之陽、救暴脫之陰。方中關鍵是附子非重用不足以奏功,伍以大量炙甘草,一以監(jiān)制附子之毒使之不至于僨事;一以甘草甘緩之性使姜附逗留于中則溫暖之力綿長而擴達于外,使回陽之力持久。組方嚴謹周全,至穩(wěn)至當,可放膽使用,李師特別強調“附子為強心主將,其毒性正是起死回生藥效之所在”。祝味菊用附子多配伍磁石、棗仁等;吳佩衡大劑量投用附子時,必令久煮3h以上,以口嘗不麻舌口為度。 8.受李師治療的啟發(fā),在治療頸椎病、腰椎病的對癥方中,加入麻黃一藥,取得了滿意的臨床療效。由此聯(lián)想到古人用以麻黃為主的“古今錄驗大小續(xù)命湯”治療中風,臨床應用13個世紀,實有至理,而現(xiàn)代人久已罕用,實是不知中醫(yī)汗法可以消除溢血、充血之水腫。人本一體,表里同氣,表氣閉塞則里氣逆亂,表氣通則里氣和。中藥有雙向調節(jié)作用,是通過調燮整體氣機而治療局部疾病。汗法之奧妙,并不單在一個“汗”字,麻黃可以通利九竅,宣通臟腑之氣。若按照現(xiàn)代中藥化學分析來使用中藥,豈不是與中醫(yī)的病理病機南轅北轍? 四、麻黃附子細辛湯治療頭面部疾病 麻黃附子細辛湯出自張仲景《傷寒論?少陰篇》,為歷代醫(yī)家所重視并在實踐中發(fā)展。該文列舉了聲啞并喉舌痛、耳聾、目盲、鼻塞及三叉神經痛等醫(yī)案,指出因頭面為諸陽之會,且清陽出上竅,若寒邪直中少陰或陽虛感寒,導致陽氣凝滯不能升騰滋濡,七竅為之閉塞,則聲嘶音啞,鼻塞耳鳴,目昏目暗;或頭面部諸經脈陽滯寒凝,不通則痛,則頭痛不休,咽喉舌痛。而麻黃附子細辛湯具有溫通腎陽、宣肺散寒、開竅啟閉的作用,故對于陽虛感寒引起的頭面部疾病有很好的療效。 麻黃附子細辛湯見于張仲景《傷寒論?少陰篇》第301條,其文曰:“少陰病,始得之,反發(fā)熱,脈沉者,麻黃附子細辛湯主之?!睘樯訇幉〖姹碜C而設,治“太少兩感”癥,功效卓著,為歷代醫(yī)家所重視并在實踐中發(fā)展。清張秉成在《成方便讀》論此方云:“方中附子以助少陰之陽,溫陽救逆,細辛以散少陰之邪,祛風止痛,麻黃以達太陽之表,辛溫發(fā)散,邪自表而入里者,仍由里而還表,此以表里相通,一理耳”。在臨床實踐中,治療范圍已不僅僅停留在原來的“少陰外感”的病機上,筆者在使用此方中發(fā)現(xiàn)許多頭面部疾病用之效佳,特舉幾例如下: 1、喉舌痛并聲啞 男,60歲,癥見咽喉舌體疼痛難止,聲啞,伴低熱,先西藥消炎抗病毒治療,病情未見好轉,后轉中醫(yī)治療,經服用中藥清熱利咽,聲音嘶啞反加重,轉我處求治。咽部及扁桃體暗紅,無分泌物,舌質暗紅,無口渴,二便皆正常,視其面色青晦,舌胖大滑潤,苔薄膩, 脈沉細無力。此乃少陰虛寒之體,復感太陽風寒所致,邪氣留戀肌表,陽氣匱乏,無力振陽祛邪,故低熱纏綿;當溫陽散寒治之,乃以麻黃附子細辛湯:麻黃5 g,附片10 g(煨,先煎60 min),細辛10 g,冷水煎服2劑。服完2劑后,疼痛緩解,繼用2劑后轉用溫養(yǎng)脾腎之藥而安。 按:《張氏醫(yī)通》云:“暴啞聲不出,咽痛異常,卒然而起……此大寒犯腎也,麻黃附子細辛湯溫之,并以蜜制附子嘎之,慎不可輕用寒涼之劑”。本病喉舌痛且喑啞難出,從部位看“少陰腎經,上行沿喉嚨,挾于舌根兩側”寒邪凝滯少陰經脈,故咽喉舌俱疼而音啞聲嘶,本當治寒以熱,卻用輸液抗炎清熱利咽等寒涼之品,更抑陽氣,犯了虛虛實實之錯。故取附子蒸騰陽氣,麻黃、細辛發(fā)散寒邪,一鼓作氣而逐寒外出,聲啞得愈。 2、三叉神經痛 女,48歲,自述十余天前因淋雨受寒感右側頭面部呈陣發(fā)性抽掣樣疼痛,連及右上牙疼痛,牙齦不腫,日發(fā)數(shù)次,每次持續(xù)十余秒,痛止如常人,刷牙洗臉及進食可誘發(fā),痛時刀割樣灼痛,項強不能轉側,西醫(yī)診斷為原發(fā)性三叉神經痛,服卡馬西平等藥效差。轉投中醫(yī),屢與疏風清熱之劑,亦效差。前來就診時舌質淡嫩,苔白膩水滑,脈沉遲微細,詢問知其平時小便多清,四肢欠溫,精神欠佳,常鼻塞目眩,嗜睡多眠。此證屬少陰陽虛,寒凝經脈,寒性凝滯,閉阻太陽經脈,治當溫陽散寒,通絡止痛。方用麻黃附子細辛湯加味:麻黃6 g,制附子10 g(先煎30 min),細辛6 g,全蝎10 g,蜈蚣1條,川芎10 g,白芍15 g,炙甘草6 g。服藥3劑后頭面部痛明顯減緩,繼服3劑,諸癥告愈。 按:本病人平時就有小便清,四肢欠溫,此為陽虛之體,而醫(yī)者考慮其痛如灼,多從風熱入手,屢用疏風清熱,更易損傷陽氣。又復淋雨而受寒,而鼻塞、目眩足證寒邪凝滯、清竅失養(yǎng)、痛極入腦,正如明代醫(yī)家趙獻可所言“有頭痛連腦者,此系少陰傷寒,宜用麻黃附子細辛湯”。方中細辛 “氣清而不濁,故善降濁氣而升清氣, 所以治頭痛如神(清?陳士鐸《本草新編》)”,內助附子,外助麻黃,以溫陽散寒,另有全蝎、蜈蚣剔絡搜邪、當歸活血止痛、白芍、炙甘草酸甘化陰、緩急止痛,川芎行血中之氣、通行十二經,故療效卓著。 3、鼻病 男,50歲。每逢寒冷季節(jié),則鼻塞、鼻癢、鼻流清涕,久治不愈,甚則不聞香臭。近段時間發(fā)作尤甚,感冒不斷,噴嚏連連,面色白,氣短懶言,形寒肢冷,腰酸腿軟,小便余瀝,陽痿不舉。舌淡苔白,脈沉細。此乃少陰陽虛,衛(wèi)陽失固,藩籬失守,寒邪深入少陰,正虛不能鼓邪外透?!吨T病源候論?鼻病諸候》亦云“其臟有冷,冷隨氣入于鼻,為鼻鼽”方用麻黃附子細辛湯加味:麻黃10 g,制附片15 g(先煎60 min),細辛6 g,白芷、蒼耳子、辛夷各6 g,杜仲15 g,菟絲子15 g,蔥白3節(jié),鮮生姜10 g 。4劑后,鼻流清涕、鼻癢、鼻塞感均好轉,手足轉溫。遂按原方減附片為10 g,細辛為3 g,加用黃芪、熟地黃各15 g培本固元,續(xù)進6劑,后以補腎溫陽劑調補,而鼻病及陽痿均治愈。 按:《秘傳證治要訣》曰:“清涕者,腦冷肺寒所致,宜烏、附、干姜之屬”。《靈樞》云“肺氣通于鼻”,肺在竅為鼻,且鼻為督脈所過之所,肺腎陽虛寒凝,在上則肺竅不利,鼻塞流涕,在下則會陰二竅不通,小便余瀝,陽痿不舉。故以附子、杜仲、菟絲子溫通腎陽、填補腎精,麻黃、細辛、白芷、蒼耳子、辛夷、蔥白宣肺散寒、通竅啟閉。 4、耳聾 女,42歲。因雙耳聽力障礙2周由他人推薦而來,云洗澡時突然沒有熱水,堅持洗完后,又用冷水洗衣服,當天下午就出現(xiàn)了鼻塞、流涕、耳鳴,自服生姜煮紅糖水后,鼻塞好轉,但仍耳鳴,后出現(xiàn)聽力減退,在五官科治療無好轉,又服用利肝膽通竅中藥,反漸漸聲音都聽不見了。就診時,精神差,身體微有疼痛,惡寒。舌淡苔薄白,舌下靜脈青紫,脈沉緊。此為寒邪直中太少兩經,給予溫腎宣肺法,麻黃附子細辛湯加味:麻黃10 g,制附片30 g(先煎2 h,細辛15 g,鮮生姜30 g。兩劑后,但見汗出,自覺耳閉如有物堵的感覺好轉,頭部輕松,又繼續(xù)服用5劑后,感到聽力明顯好轉,轉用附子理中湯調節(jié)而愈。 按:腎開竅于耳,如寒邪太重,直中太少兩經,腎中陽氣為之閉阻,導致寒凝竅閉,腎氣不能上通于耳,出現(xiàn)失聰。病人曾用生姜驅寒,僅有小效,故此寒邪非大劑姜附細辛不能除,故用重劑生姜輔助細辛麻黃以驅寒邪,更有附子溫陽以推波助瀾,達到治療效果。 5、目盲、目暗 男,45歲,自訴感冒后又不慎落水,時值寒冬,出水后雖服紅糖姜水,仍感寒冷徹骨,幾天后出現(xiàn)視力模糊,急忙到眼科檢查,雙眼及眼底未見異常,住院查頭顱CT也沒有問題,治療期間配合服用補腎填精類中藥,視力越來越差,自覺有黑斑遮住視線。來診時,精神不振,面色青白相間,舌淡潤苔白膩,脈沉細緊,此寒邪直中少陰,陽氣郁遏,陰翳乃成。給予麻黃附子細辛湯加味:麻黃15 g,制附片30g(先煎2 h),細辛15 g,鮮生姜60 g。兩劑后,汗出,自覺光感增強,再連服6劑后,視力明顯恢復。 按:腎藏五臟六腑之精,而皆上注于目而為之精。腎氣為寒邪閉阻,五臟六腑之精不能上注于目,則目暗目盲。用附子“益火之源,以消陰翳(《素問?至真要大論》王冰注)”,更得麻黃細辛之助,消陰通竅,且大寒用以重劑,故療效顯著。 總結:頭面為諸陽之會?!秲冉洝吩啤扒尻柍錾细[”。若寒邪直中少陰或陽虛感寒,導致陽氣凝滯不能升騰滋濡,七竅為之閉塞,則聲嘶音啞,鼻塞耳鳴,目昏目暗;或頭面部諸經脈陽滯寒凝,不通則痛,則頭痛不休,舌咽喉痛。一閉塞一疼痛,為頭面部癥狀的兩個顯著特點,同時往往伴隨全身其他癥狀一起出現(xiàn),如畏寒、肢冷、舌質淡嫩,苔白膩或水滑,脈沉遲微細或緊等,稍加細察,不難診治。 麻黃附子細辛湯由麻黃、附片、細辛組成。麻黃辛苦溫,發(fā)散風寒;附片溫經散寒,溫腎助陽;細辛通達內外,助麻黃以驅表寒,助附片以溫陽逐痼寒,此方有強大的溫通腎陽、宣肺散寒、開竅啟閉的功用。故不論臨床表現(xiàn)怎么千變萬化,應用該方抓住陽虛感寒這一病機,就能很好地應變。這其中陽虛可能因素體羸弱,或者醫(yī)者錯投發(fā)汗及苦寒劑以致傷陽,此均為陽虛之因;而感寒則不光指外受風寒水濕,亦可因內傷寒飲,或醫(yī)者誤治以苦寒,此均為感寒之途。在臨證過程中,除了頭面部癥狀及原《傷寒論》中少陰病“發(fā)熱,脈沉”“脈微細,但欲寐”等表現(xiàn)外,尚可見口淡不渴,神形憔悴,畏寒怕冷,惡寒發(fā)熱,陽痿尿頻,四肢欠溫、舌質胖大多白嫩水滑或暗紅(此因寒凝血滯故)等全身癥狀,同時注意詳細詢問病史,查找有無受寒病史及既往陽虛體質的可能,為正確使用麻黃附子細辛湯提供詳盡的依據(jù)。值得強調的是,現(xiàn)在很多病人在病起初期,多求助輸液抗炎藥或自服清熱解毒藥,此皆寒涼之品, 易傷陽氣,如久治不愈反會加重趨勢,應結合脈證考慮使用麻黃附子細辛湯的可能。 五、麻黃附子細辛湯臨床治驗舉隅 1、胸痹證 患者,男,50歲,1998年1月10日來診,因胸悶、胸痛,心悸氣短5年,曾多處求醫(yī),服用過中西藥物,效不佳;患者昨日胸悶胸痛,心悸,晚上睡眠中被憋醒,而來院求診??滔掳Y見患者面色蒼白,唇舌紫暗、苔白,畏寒肢冷,脈沉遲(40次/min)。心電圖診為“竇性心動過緩”及“冠心病”;證屬心腎陽虛,胸陽痹阻;擬峻補心腎,宣通胸陽;用麻黃附子細辛湯加味:炙麻黃10g,熟附子30g(先煎),細辛6g,人參10g,黃芪20g,丹參20g,紅花10g,炙甘草10g,水煎服。服上方20余劑,病情明顯好轉,效不更方繼服30余劑,胸悶胸痛,心悸氣短消失,復查心電圖:心率62次/min,S-T段正常,隨訪2年未復發(fā)。 按:本例由心腎陽虛,陰寒痹阻,心脈血瘀所致,病勢較急,非峻補不能愈病。故重用麻黃附子細辛湯振奮心腎陽氣,麻黃炙用降低發(fā)汗功能,麻黃走心經,興奮心臟加快心率,附子含有去甲烏頭堿,具有與異丙腎上腺素相似作用,也能使心率加快,熟附子能增加竇房結自律性,改善竇房傳導,使心率加快。根據(jù)久病必虛,氣虛則血瘀,方中加人參、黃芪以補氣活血,丹參、紅花活血化瘀,炙甘草調和諸藥。 合而用之,心、腎陽氣振,痹阻血瘀通,藥中病機,病得愈。 2、哮喘證 患者,女,43歲,于1997年11月2日來診?;颊咦蛲硭咧斜仔眩仉鯘M悶如塞,呼吸急促,喉中哮鳴有聲,不能平臥,端坐呼吸。5年來患者每年秋冬季節(jié)必犯,曾多處求醫(yī),服過若干中西藥效果不佳?;颊呙嫔逎瓗?,頭痛裹巾,畏寒肢冷,下肢尤甚,口不渴,喜熱飲,每天吐清稀痰涎約250ml,脈沉弱舌淡苔白滑,證屬太陽少陰表里俱病,太、少兩感觸犯哮喘夙根,治宜溫經解表,止咳平喘用麻黃附子細辛加味:炙麻黃10g,熟附子30g(先煎),細辛3g,杏仁10g,蘇子10g,白前10g,甘草6g,水煎服。服上方10余劑,病基本痊愈;改服用金匱腎氣丸與紫河車服用以善其后,隨訪3年未復發(fā)。 按:本病是少陰心腎陽氣不足,陰寒內盛,陽氣不宣所致,蓋太陽與少陰互為表里;少陰陽虛不能衛(wèi)外,衛(wèi)陽不固,寒邪外侵襲肺,致邪氣壅,肺氣升降失常,故哮喘發(fā)作。病勢較急,非峻溫不能愈病,故重用麻黃附子細辛湯,峻補心腎,破陰通陽。現(xiàn)代藥理分析:麻黃能阻止過敏介質的釋放,直接興奮α-腎上腺素受體,使末梢血管收縮,從而可緩解支氣管粘膜的腫脹,對哮喘的治療和預防有良好的效果;杏仁,蘇子止咳平喘;白前祛痰降氣,止咳;甘草調和諸藥;金匱腎氣丸溫補腎陽,紫河車補肺氣,益腎精,兩者以固本,減少復發(fā),合而用之,使陽氣得溫,陰寒得散,肺氣得宜,元氣得復,故病愈。 六、麻黃附子細辛湯治疑難病經驗 麻黃附子細辛湯,出自《傷寒論》之少陰篇。傷寒病傳變至少陰,病位在心、腎兩臟。少陰病有寒化和熱化兩端?!秱摗返?81條:“少陰之為病,脈微細,但欲寐也?!?01條:“少陰病,始得之,反發(fā)熱,脈沉者,麻黃附子細辛湯主之。”其方為:麻黃二兩 細辛二兩,附子一枚炮去皮,破片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麻黃附子細辛湯,以附子為君,溫陽固本;細辛辛熱散寒;麻黃辛溫發(fā)汗,驅邪外出。為少陰病之寒證第一方也。此方藥味雖少,但溫陽解表力宏,是著名的方劑之一。近代醫(yī)家對此方的應用更有所發(fā)揮。文獻報道,本方對寒痹、面癱、低血壓、病態(tài)竇房結綜合征、房顫并發(fā)循環(huán)障礙、高原綜合征、嗜睡、失音等都能收到較好的效果。筆者亦常用此方治療陽虛外感、風邪入腦頭痛、風寒暴瘖,以及色寒癥(傷寒“兩感”癥)、手少陰本經脈病等,也收到較好療效?,F(xiàn)介紹如下: 1.風寒暴瘖。因感受寒厲之邪,突然失音,咽喉劇痛,吞咽不利者,多稱為急喉痹。本證與風熱急喉痹相似,所不同者在于,患者形寒脈緊,舌淡苔白,口中和,小便清長,大便不實或溏。處方如下:麻黃6g,炮附子9g,北細辛5g,人參葉9g,生姜9g,水煎溫服。服時逐口慢呷,常收奇效。 按:方中人參葉,苦、甘而寒。入肺、胃經?!毒V目拾遺》謂其“補中帶表”。對各種失音均有明顯療效。筆者用上方治愈多例風寒失音病人。一般而言,對陽虛而風寒重者效果更佳。 2.風邪入腦頭痛。中醫(yī)古籍中在介紹頭痛一證時,有言風邪入腦者。如《壽世保元》(明·龔廷賢)就有風入腦髓之說。據(jù)筆者臨床觀察,這類頭痛患者,常以后腦為甚。有時連及巔頂,痛較劇烈。常因外感風邪,或因勞倦而發(fā)作。多呈慢性經過,且反復難愈為其特征。與現(xiàn)代醫(yī)學之神經性頭痛(如枕神經痛)比較接近。發(fā)作時常有疲乏,煩躁呻吟,出冷汗,惡寒,面色蒼白,以手抱頭,或用毛巾包札。有的還有周期性發(fā)作,普通藥物常難以奏效。處方如下:麻黃9g,細辛5g,炮附子15g,制川烏10g,制草烏10g,制南星10g,川芎10g,全蝎5g,老蔥頭5個(或蔥白代之),水煎服。可對入黃酒一小杯。對特別頑固的病人,可加麝香0.1g吞服。按:上方依法制成散劑久服,可作鞏固治療。高血壓病人上方慎用。 3.色寒證。民間又稱馬上風、房內風。是一種因性行為引起的以腹痛為主證的急性疾病。一般醫(yī)籍,包括《中國醫(yī)學大辭典》均未見記載。目前尚未有統(tǒng)一病名。名老中醫(yī)冷方南先生在一篇醫(yī)話里稱之為傷寒“兩感”癥。并介紹了四個病例。此病因在房事時感受風寒,邪氣直中少、厥兩陰經脈而致病,男女均有。臨床表現(xiàn)為:突發(fā)性下腹部痙攣性劇痛,下腹部堅急拒按,形寒肢厥?;虬橛邪l(fā)熱。面色晦黯或蒼白。嚴重者全身顫憟,口唇指甲青紫。脈多弦急或沉緊。舌苔淡白或紫暗。因為此病危急兇險,常被作為急腹癥處理。冷方南先生介紹的四例中,除了一例及時就診外,有兩例被誤診為急腹癥;一例誤診為尿路感染。此病在診斷上,他強調除了要特別注意發(fā)病史外,還重點指出,有無陰中內抽感,這對此病的確診十分重要。他同時指出,除了房事,手淫也同樣可以發(fā)生此證,所介紹的四例中就有此一例。 筆者在多年的臨證中也經治過一些色寒證病者。今列舉兩例如下。 例1、黃某,男,60歲,東山人,1984年夏診。午夜突然腹部劇痛,自服成藥無效,清晨而請出診。病者惡寒,下腹攣急疼痛拒按。自覺陰莖酸楚,并向腹部引痛。腸鳴減弱,但無腹瀉、嘔吐,小便較短赤,但不熱痛。闌尾區(qū)也未找出壓痛點。脈弦緊。舌淡白。因未發(fā)現(xiàn)急腹癥特征,余沉思片刻,告予先肌注羅痛定止痛后再作觀察。病人不同意,并摒退圍觀的親屬。然后對吾耳語曰:病起昨夜房事之后,非為它故,愿以中藥求治。余始恍然而悟。對曰:可也。遂擬處方如下:麻黃9g,炮黑附15g,北細辛5g,川楝9g,桂枝尖15g,蔥白15g,急煎服。另用蔥白一斤,分成兩半。輪換加酒炒熱,熨下腹部,涼即易之。并囑忌進生冷食品,注意保暖。并飲熱粥輔之。至是日中午,痛即緩解,再劑而愈。 按:本例病人為余臨證以來所見首例色寒證病者。因對病史了解不詳,險致誤治。據(jù)筆者老師介紹,本病并非絕無僅有,因誤治致死者亦有之。惜歷來方書及現(xiàn)行教材未見記述。 例2、杜某某,女,30余歲,1990年秋診。深秋之夜,凌晨約2點,與筆者同住一棟宿舍之李某,突叩門請出診。云其妻突患腹痛甚劇,經服藥不見好轉?;颊呙嫔n白,神疲倦臥,全身顫憟,下腹部堅急、疼痛,四肢逆冷。無嘔吐及腹瀉。脈弦緊。舌淡苔白。問其陰中是否抽痛,曰:然。余遂了解其丈夫,是否病起在房事之后,證實無誤后,乃處下方:麻黃9g, 炮附子15g,遼細辛5g,炒小茴9g,桂枝15g,生姜15g,蔥白15g,因患者自己開有中藥店,囑其急急取藥煎服。并囑注意休息和保暖,忌食生冷食物。至當日上午痛止,兩劑而愈。 按:本證的治療,在民間也有些土方法,但療效難以確定。中藥的治療,原則上以溫經散寒為主。但應堅持辨證論治的原則進行加減。如厥陰寒盛,陰冷囊縮,青筋顯露者,應加吳朱萸、炒小茴。脹急者加臺烏、香附。小便短赤者,可加木通、橘核。外寒內實,舌苔黃而便秘,有陽明腑證者加大黃,也即大黃附子湯之意。再則,凡遇此證,加入桂枝、蔥白、生姜以通陽透表,都是適宜的。 4.手少陰本經病。據(jù)有關文獻記載,其表現(xiàn)為:“目黃,脅痛,上肢內側后緣疼痛,發(fā)冷,手掌熱而痛?!惫P者曾治療一例男性56歲病人,因左上肢疼痛三月余求治?;颊咄刺幵谧髠热轭^周圍及腋下極泉穴,沿左手內側緣至手小指及無名指處疼痛。基本符合手少陰心經的走向。患者自覺經脈所經過處有腫脹發(fā)熱麻木感,痛時伴有胸悶心煩,患肢抬高時則疼痛稍可減輕,多方治療未愈?;颊叱加行貝炌?,素來自覺身體壯健。脈沉緊,舌苔稍黃膩。心電圖檢查報告為心肌勞損。處方如下:麻黃9g,炮附子12g,北細辛5g,琥珀6g,苦參6g,血竭3g 研沖),五劑。服完上方,病況明顯減輕。連服十五劑,疼痛基本告愈。 按:現(xiàn)代醫(yī)學也介紹過,典型的心絞痛病人,疼痛可從心前區(qū)放射至左上肢內側,直至無名指及小指末端。這與左側手少陰心經的循行部位基本相符。筆者認為這應該屬于一種經絡現(xiàn)象。 |
|
來自: 人老顛東 > 《中醫(yī)大藥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