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梁啟超家書》。 提及梁啟超,我們往往首先想到他在 “維新變法” 中的先鋒角色,卻常常忽略了他在家庭教育領(lǐng)域堪稱大師級的成就。 這位擁有九個子女的大家長,培育出了一門三院士的卓越家庭,其背后的家庭教育理念,就藏在 400 多封家書中。 從這400多封信中,我們找到了他教育的真相: 真正的教育,從來都是注重次序的。 在家庭教育中,一旦迷失方向,錯序的教育理念便會帶來諸多不良后果。 從《梁啟超家書》所蘊含的教育理念反觀,一些常見的錯序現(xiàn)象值得我們深刻警醒。 01 錯序:功利至上的 “成功” 枷鎖,窒息孩子的快樂天性 當下,許多父母仿佛是被功利的惡魔附了體,雙眼緊盯著功成名就的海市蜃樓,把孩子的生活規(guī)劃得密不透風。 從幼年起,各種高強度的學業(yè)培優(yōu)班便排滿日程,琴棋書畫等才藝培訓更是一層又一層地堆砌,仿佛孩子是一個亟待填滿的容器。 而他們內(nèi)心對快樂童年的渴望、對自由探索世界的向往,卻被無情地拋諸腦后。 在這種高壓之下,孩子漸漸失去了本真的笑容,眼中的光芒被機械的學習任務(wù)磨滅,如同牽線木偶般朝著父母設(shè)定的所謂 “成功” 目標蹣跚前行。 他們不再有時間去好奇草叢中的小蟲如何爬行,不再能沉浸于一本課外書中的奇幻世界,快樂成為了奢侈品。 在綜藝節(jié)目《放學后》中,四年級女孩吳歡芮因母親的高壓教育,最終忍無可忍反駁母親,而母親甩門而去。 這種教育方式讓孩子在心理上承受巨大壓力,失去了應(yīng)有的快樂和自由。 反觀梁啟超,他悉心呵護著子女們的興趣。 長子梁思成對建筑的熱愛,便是在父親的尊重與引導(dǎo)下快樂成長。 在梁思成留學期間,盡管學業(yè)繁忙,梁啟超仍鼓勵他多游歷歐洲各國的古建筑,實地感受不同建筑風格的魅力。 他在家書中寫道:“我替你們(梁思成和林徽因)打算,到英國后折往瑞典、挪威一行,因北歐極有特色,市政亦極嚴整有新意(新造之市,建筑上最有意思者為南美諸國,可惜力量不能供此游,次則北歐特可觀),必須一往。由是入德國,除幾個古都市外,萊茵河畔著名堡壘最好能參觀一二,回頭折入瑞士看些天然之美,再入意大利,多耽擱些日子,把文藝復(fù)興時代的美,徹底研究了解?!?nbsp; 正是這樣的引導(dǎo),梁思成能夠在建筑領(lǐng)域有所建樹。 而那些深陷功利泥潭的家庭,即便孩子最終獲得了世俗意義上的成功,可心靈卻可能早已千瘡百孔,家庭中那本該溫暖的親情也在功利的侵蝕下變得冰冷淡薄。 02 錯序:物質(zhì)堆砌的虛幻 “富養(yǎng)”,荒蕪孩子的精神家園 有些家長天真地以為,只要源源不斷地為孩子提供優(yōu)渥的物質(zhì)條件,就是盡到了為人父母的責任。 于是,家中堆滿了昂貴的玩具、高端的電子產(chǎn)品以及名牌衣物,仿佛這些物質(zhì)的堆砌就能為孩子打造一個幸福的未來。 然而,他們卻吝嗇于花時間與孩子進行心靈的對話,情感的交流,更疏于對孩子價值觀的精心培育。 孩子被物質(zhì)包圍著,迷失了方向,心靈變得愈發(fā)空虛。 他們不懂得珍惜所擁有的一切,感恩之心也在物欲的膨脹中漸漸消逝,甚至可能沾染上驕奢淫逸的不良習性。 當面對生活的挫折時,他們脆弱得不堪一擊,因為精神世界的貧瘠讓他們找不到支撐的力量。 梁啟超有九子女,在經(jīng)濟上能夠承擔子女的費用。 他身為教育總長,同時寫作、發(fā)表文章,收入頗豐。 盡管物質(zhì)富足,他仍以“寒門教育”方式教導(dǎo)子女。 他通過一封封飽含深情的家書,向子女傳遞愛國情懷、嚴謹治學精神以及為人處世的真諦。 在動蕩歲月中,他向孩子們講述自己為國家四處奔走的艱辛歷程。 比如在給梁思順的信中提及自己參與戊戌變法的初心與遭遇的困難,教導(dǎo)子女要有社會責任感和擔當精神。 與之相比,那些重物質(zhì)輕精神的家庭,就像建立在沙灘上的城堡,看似華麗,卻在生活的風浪中搖搖欲墜。 孩子在錯誤價值觀的引導(dǎo)下,容易在誘惑面前迷失自我,家庭也因精神紐帶的斷裂而陷入危機四伏的境地。 03 錯序:過度包辦的 “偽愛” 牢籠,折斷孩子獨立的翅膀 愛,本是滋養(yǎng)孩子成長的陽光雨露,但當愛變成了過度的包辦,就成了禁錮孩子的牢籠。 不少父母出于 “為孩子好” 的初衷,全方位地包攬孩子的生活起居、學習安排以及社交事務(wù)。 從穿衣吃飯的日?,嵤?,到選擇學校專業(yè)的重大決策,孩子沒有絲毫自主的空間,一切都在父母的掌控之中。 長此以往,孩子的獨立思考能力、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被無情剝奪,變得膽小懦弱、依賴成性。 當他們不得不獨自面對生活的挑戰(zhàn)時,往往驚慌失措、束手無策。 而梁啟超則是一位懂得放手的父親。 在子女的成長過程中,他給予了充分的自主空間,鼓勵他們勇敢地去面對生活中的種種選擇和困難,并在關(guān)鍵時刻給予恰到好處的引導(dǎo)和建議。 梁思莊選專業(yè)時的波折便是一個生動的例證。起初,梁啟超建議女兒學習生物學。 可當他察覺到女兒對生物學并無興趣時,立刻轉(zhuǎn)變態(tài)度。 他寫信告訴女兒:“莊莊,聽見你二哥說你不大喜歡學生物學,既已如此,為什么不早同我說。凡學問最好是因自己性之所近,往往事半功倍…… 不必泥定爹爹的話。” 正是這種尊重與信任,梁思莊能夠重新審視自己的興趣所在,最終成為圖書館領(lǐng)域的杰出學者。 又如梁思禮赴美留學前,梁啟超特意囑咐他要學會獨立生活,自己處理好學業(yè)和生活中的各種問題。 與之相反,錯誤的包辦教育模式下的孩子,就像永遠長不大的雛鳥,無法在廣闊的天空中自由翱翔。 家庭也因此陷入無盡的擔憂與操勞之中,父母為孩子操碎了心,卻始終無法見證孩子真正的成長與獨立。 家庭的發(fā)展也被這種不健康的教育方式所拖累,難以邁向積極、和諧的方向。 家庭教育是一場漫長而艱辛過程,我們以《梁啟超家書》為鏡,審視自身,撥正教育的序位。 當我們放下功利的執(zhí)念,釋放孩子快樂天性,松開過度保護的雙手,給予孩子自由飛翔的天空。 唯有如此,我們才能培養(yǎng)出充滿陽光、獨立自信、德才兼?zhèn)涞暮⒆印?/span> 關(guān)于教育錯序,你有什么想說的,歡迎在評論區(qū)留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