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毓恒主任醫(yī)師在臨床中常接診患體表炎性腫塊的患者,這些病人多因西藥治療無效,又懼怕手術而求診。胡老認為本病屬于祖國醫(yī)學的“痰核”、“流痰”、“瘰疬”等病范疇,其病因病理多系氣郁化火,陰虛火旺,灼津成痰,痰火凝結,氣血瘀滯。故用滋陰降火、化痰散結、化瘀軟堅、疏肝解郁之法組成了一治療體表炎性腫塊之經驗方,療效神奇,常服之2~3劑即效,10余劑腫消結散而愈。主方:玄參15g、生牡蠣20g、乳香10g、沒藥10g、浙貝15g、雞內金8g、柴胡10g、白芍15g、白芷10g、陳皮7g、丹參15g本方適當加味,對淋巴結炎、淋巴結核、皮下脂肪瘤、甲狀腺瘤、卵巢炎性腫塊亦療效甚佳。皮下脂肪瘤、甲狀腺瘤,加海藻30g,昆布30g,海蛤粉15g;小淋巴結炎,加黃藥子10g,蒲公英20g;卵巢炎性腫塊,加敗醬草15g,薏苡仁20g,白花蛇舌草15g;老年和體衰患者,加黨參20g,黃芪20g,當歸10g;患者1992年10月份在右側頸部(頸動脈處)不明原因長出一腫塊,逐漸增大已3月有余,去某縣人民醫(yī)院診治,醫(yī)師建議手術切除,患者懼怕手術,乃請胡老診治。察頸部腫塊凸出如鴿蛋大,局部不紅,有壓痛,質中等,邊緣清,能活動。眼球不突出,面色正常,舌淡紅,苔薄白,脈弦略滑。為體表炎性腫塊。處方:玄參15g、生牡蠣20g、乳香10g、沒藥10g、浙貝15g、柴胡10g、白芍15g、雞內金8g、白芷10g、陳皮7g、丹參15g文火久煎,每日1劑,分2次溫服。藥進4劑,腫塊明顯消減,7劑藥后腫塊已平于皮膚,觸之縮至小棗大小,14劑盡,腫塊消失。 I 聲明信息: 本文選自:《古今名醫(yī)臨證金鑒-腫瘤卷》,單書健、陳子華編著,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出版,1999.8。本公眾號所分享文章僅供參考學習之用。發(fā)布內容若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可隨時和我們聯系。轉載請保留版權信息。文中涉及所有方劑藥物及治法為學習參考之用,非專業(yè)人士請勿試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