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菲的理想 - 三大寫作原則 3大原則: 1、深度:不寫未經(jīng)深度思考的文章 2、實戰(zhàn):方法論均已經(jīng)過實踐驗證 3、高維:站在更高維度上思考一切 艾菲的第343篇原創(chuàng)文章 標簽:深度思考 01 財富專家托馬斯·斯坦利,曾提出這樣一個著名觀點:人的收入只能增長到其能力增長的程度。 也就是說,每個人的財富都跟自己的實力相匹配:就算此時不匹配,未來有一天也會變得匹配。 這就是為什么,有人雖然因為抓住風口賺了很多錢,但后來還是憑實力全部虧掉了。 可見,賺錢的底層邏輯就是成長。 當成長成為了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后,其他一切,都會隨之生長和壯大。 那么,什么是成長呢? 簡單來說,成長就是不斷拓寬自己邊界的過程。 當你不斷地拓展自己的邊界后,你獲得了成長,而成功就是隨之而來的副產(chǎn)品,你的邊界拓得越寬,你能夠獲得的成功也才能夠越大。 我曾給一位高管做一對一教練。 他所面臨的困境是公司業(yè)務(wù)到處都是問題,而能解決這些問題的人手又不足,于是他只好不斷出差,親自去解決一個又一個問題。 能夠解決一個又一個的問題,一方面說明他是一位非常優(yōu)秀的員工。但是,如果一直這樣下去,他的成功也就止步于此了。 因為業(yè)務(wù)問題雖然緊急,但更重要的是要把人才儲備起來、培養(yǎng)起來,否則永遠都只能拆了東墻補西墻。 所以,對他來說,學會如何識別人才、培養(yǎng)人才,就是他需要的成長,是他需要去拓展的邊界。如果他能獲得這些成長,他就能夠獲得更大的成功。 再進一步看,如果他能通過制度建設(shè)、組織發(fā)展使企業(yè)運轉(zhuǎn)良好,從系統(tǒng)上、底層上去解決可能出現(xiàn)的各種問題和危機,防患于未然,那么他就更是無需終日出差做救火隊員了。 因為防火重于滅火,這時,他就有了成為一名優(yōu)秀的COO的可能。 從他的例子中,可以清晰的看到:成功是自我成長的副產(chǎn)品,你成長到什么水平,你的邊界拓展到什么程度,你才能夠接得住相應(yīng)水平的成功。 否則,就算你得到了升職加薪的機會,就算你辭去工作去創(chuàng)業(yè),很大概率也是功敗垂成。 除非,你在這個過程中能夠快速的成長起來,讓自己的成長支撐得住自己想要的成功。 02 不知大家有沒有看過一部非常有名的電視劇《天道》。 故事里的劉冰,原本是一位在底層摸爬滾打的小人物,起初在古城賣唱片,機緣巧合下認識了丁元英,于是二人有了幾分交情。后來聽說丁元英要組建一個音箱公司“格律詩”,劉冰就死皮賴臉的加入了進去。 進入公司后,因為能力不足,他只能擔任一些跑腿的工作。但是,他不滿足于做這些工作,可惜也沒有沉下心來提升自己,只是整天開著公司的寶馬到處炫耀。 當這家公司遭遇危機時,因為目光短淺,畏懼風險,劉冰選擇了退股,由此錯失了階層跨越的好機會。絕望之下,他選擇從天臺一躍而下結(jié)束了自己的生命。 其實,他原本是幸運的,因為他的確是遇到了千載難逢的好機會,但是由于他的成長速度太慢,根本接不住這樣的好機會,而又放不下成為有錢人的念想,所以選擇了輕生。 這就回應(yīng)了財富專家托馬斯·斯坦利說的那句話:“人的收入只能增長到其能力增長的程度?!?/strong> 而中國古代哲學家王弼在給《道德經(jīng)》做注時則寫過這么一段話:“夫執(zhí)一家之量者,不能全家;執(zhí)一國之量者,不能成國;窮力舉重,不能為用。” 什么意思呢? 這段話說的是:如果你的能耐只能管理好一個家,那么真的給你一個家,你是管理不好的;如果你的能耐只能夠管理好一個國,真的給你一個國,你是管理不好的。 為什么呢? 因為當你用盡全力才能舉起一塊重物時,你是無可能去發(fā)揮它、使用它的。 把這段話再來理解一下就是:如果你有一國之量,那么給你一個家或是一個企業(yè),你就能輕而易舉的把它管理好。 雖然,我們都知道人要在事中磨練,才能快速成長,達到擁有一國之量的水準,然后再輕松駕馭一家之事或一個企業(yè)的事。 可是,現(xiàn)實的殘酷在于它肯給你那么多的機會嗎? 就像登臺可以鍛練演講能力,但是你必須得在臺下首先演練無數(shù)遍,如果你沒有臺下的準備就在正式場合上臺演講,搞砸的話,以后在工作中你可能都不會再有機會登臺演講了。 因此,自我成長就是在讓自己為未來做準備,并且做出充分的準備。 只有你不斷的成長,你的能力、你的內(nèi)在、你的心智模式不斷地被拓寬,當機會來臨的時候你才能接得住。 如果機會來臨時,你說:“我還沒有準備好,等我一下?!?/p> 機會會等你嗎? 你不抓住,機會就會在一瞬間溜走。 03 查理·芒格說:“人生重要的機會并不多,所以不用著急?!?/strong> 那么,在不著急的時候,我們應(yīng)該做些什么呢? 這時,正是我們自我成長的好機會。 從我的觀察來看,大多數(shù)人的人生模式是:平時瞎忙活,或是陷入在各種情緒的焦慮、煩惱中,而當機會來臨時卻完全抓不住。 真正智慧的人呢,則正好相反:他會把大多數(shù)時間都用在自我成長上,然后等機會來臨時一下就抓住它。 所以,自我成長就是在為未來做準備,只有這樣,當機會降臨時,你才能夠一把抓住它。 諸葛亮在《隆中對》里給劉備定下一個戰(zhàn)略框架,說的是:占據(jù)荊州和川蜀,然后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jié)孫權(quán),再內(nèi)修軍政民生。待天下有變,命一上將,出秦川取許昌,如此,霸業(yè)可成,漢室可興。 這里講的“內(nèi)修軍政民生”,如果放到個人身上就是做好自我成長。 畢竟,成功需要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天時和地利我們控制不了,但我們可以控制自己,我們能做的就是讓自己不斷去成長。 修好我們自己,然后像諸葛亮說的那樣,待時機成熟,出秦川,成霸業(yè)。 當然,這個“霸業(yè)”并不需要是驚天動地的大事業(yè),能把你想做的事業(yè)做好,能把你自己的人生活得蓬勃,就已經(jīng)是“霸業(yè)”了。 這就是自我成長對外在成功的重要意義,當然,自我成長對我們內(nèi)在自得也有非常重大的意義。 只有升級了自己的心智模式、對自己進行了深入全面的認知和了解,我們才能逐步接近內(nèi)在自得的狀態(tài),也就是內(nèi)心常常處于平和、喜悅、安定的狀態(tài)。 而這樣一種狀態(tài),不僅對自己身體有益,同時也對我們獲得良好的人際關(guān)系、親密關(guān)系、外在成功幫助巨大。 可見,自我成長才是我們需要持續(xù)去做的事,外在成功和內(nèi)在自得則只是自我成長的副產(chǎn)品。 最后的話 人的收入,只能增長到其能力增長的程度。 所以,如果你能持續(xù)自我成長,不斷積蓄力量,不斷拓展自己的邊界,那么等有一天機會來了,你就能夠一把抓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