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鵝 【唐】駱賓王 鵝,鵝,鵝,曲項向天歌。 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可以說,只要讀過書的人,沒有不知道駱賓王的《詠鵝》的。據(jù)說,駱賓王寫《詠鵝》這首詩那天,正好是他七歲的生日,真是個天才詩人。 傳說,當(dāng)天家里來了很多客人,也給駱賓王帶來了很多好吃的。駱賓王看見好吃的就嘴饞,心里想著怎么才能盡快讓父親同意他吃那些東西。兒子的心思自然瞞不過他的父親,于是父親決定考考兒子。這時候,一個丫鬟端了一大碗湯過來,正是駱賓王最喜歡喝的八寶銀耳蓮子湯。父親就說:“兒子,你要是能夠以門前池塘里的那群鵝為題作一首詩,我就把湯獎勵給你,如果作不出來,你就回書房讀書去?!?/p> 駱賓王見父親很嚴(yán)肅,生怕父親真的讓他回書房去讀書。他轉(zhuǎn)過頭,看見池塘里那些正伸長脖子朝天叫著的白鵝,又抬頭望望那碗飄著香氣的蓮子湯,并想要是湯涼了就不好喝了。于是,他靈機一動就詠了起來:“鵝,鵝,鵝?!备赣H一聽,不覺得這是什么詩,有些生氣地?fù)u搖頭。這時,駱賓王看見池塘里的鵝正好伸著脖子朝天叫著,就又詠道:“曲項向天歌?!备赣H這才點點頭,讓丫鬟把蓮子湯端到兒子面前,但說:“先讓你看著,但還不能喝?!瘪樫e王看看湯,又看看池塘里不斷浮游的白鵝,就接著說:“白毛浮綠水?!备赣H一聽,稱贊道:“好,好!”駱賓王聽父親說好,得到鼓勵,趕快接了最后一句:“紅掌撥清波?!备赣H這才明白了兒子作這首詩的含義,禁不住笑了起來,就讓他把湯喝了。 《詠鵝》是一首詠物詩,就是以物體為寫作對象的詩歌。這首千古流傳的詩歌,更具有童謠的特點,它沒有什么深刻的思想內(nèi)涵和哲理,但以清新歡快的語言,抓住所詠之物——白鵝的特征來進行描寫。全詩有主體(鵝),有背景(清波),有形體,有神態(tài),有動作,有聲音。雖然全詩主要采用了樸素的白描手法,但在不經(jīng)意間,很好地利用了“白”“綠”“紅”等色彩的相襯,刻畫出了白鵝美麗而可愛的特點,不但自然、真切、傳神,而且很符合兒童的審美視覺特點,表現(xiàn)出兒童時代的駱賓王善于觀察事物特征及領(lǐng)悟事物之美的天賦。 在獄詠蟬 【唐】駱賓王 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侵。 那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 露重飛難進,風(fēng)多響易沉。 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 駱賓王在這首詩前附有一段序文,詩人在序文中道出了自己作這首詩緣于自己的牢獄之災(zāi)。駱賓王的序文與《在獄詠蟬》詩相得益彰,引蟬自喻,以高風(fēng)亮節(jié)的蟬為自己的人格化身,表達(dá)了自己身陷囹圄的郁悶心情,以及乞盼有清官明察,給予自己公正、公平判案的心愿。 他在詩中寫道:時至深秋,牢獄的西墻外,寒蟬在不停地鳴叫,凄楚的蟬聲把獄中囚徒的愁緒牽到了很遠(yuǎn)很遠(yuǎn)的地方。詩人認(rèn)為,自己正處于玄鬢盛年的大好時光,本可以大有作為,卻獨自被系身牢獄,只好孤苦地吟誦著《白頭吟》這樣哀怨傷感的詩句。讀者從這樣的訴說中,可見詩人對身陷囹圄的極大不滿與悲傷。接下來,詩人借寫蟬的處境進一步訴說了自己不滿的緣由。秋意已深,秋氣已重,秋露已沉,秋蟬的薄翅欲飛不能,只能哀鳴。這里,詩人明寫秋蟬因秋深而遭受的困苦,實則寫自己被囚困后不得自由的郁悶與悲涼。關(guān)鍵的是詩人如蟬一般清廉高潔,一身芬芳,可有誰能了解自己那冰清玉潔的心腸呢? 此事是有緣故的。在唐高宗儀鳳三年(678年)時,剛升職為侍御史的駱賓王,因愛打抱不平而受了他人誣陷,被捕入獄。在那邪正難辨、正義難伸的封建朝廷,駱賓王無處申冤,便拿起詩筆,以蟬喻己,顧影自憐。詩歌以蟬聲來觸動起“客思”,引出詩人在獄中深深懷想家園的情感。詩中始終把“物”與“我”聯(lián)系在一起,寫物也是寫詩人自己。曾經(jīng)的追夢少年,渴望像樹上的蟬一樣高唱,而今不但一事無成,甚至被誣入獄,大好的青春,被政治上的種種遭遇消磨而逝,頭上平添了絲絲白發(fā)。但可貴的是,詩人并不愿向惡勢力屈服,駱賓王在詩中突出強調(diào)了自己的“高潔”之心,只是這樣的心卻無處表達(dá),正如戰(zhàn)國時楚大夫屈原在《離騷》中所說,“世混濁而不分兮,好蔽美而嫉妒”。在這樣的情況下,有哪一個人來替詩人雪冤呢?只有蟬能為詩人而高唱,也只有詩人能為蟬而長吟。詩以問句結(jié)尾,如要找答案,答案便只能如此了。 詩中詩人感情充沛,運用象征手法,托物言志。本詩用語雙關(guān),寫物喻人,又由人及物,達(dá)到了物我相融一體的境界,是詠物詩中難得的名篇。 于易水送人 【唐】駱賓王 此地別燕丹,壯士發(fā)沖冠。 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 駱賓王生活在唐朝的武則天時代,他對這位女皇的統(tǒng)治深為不滿,期待能有恰當(dāng)?shù)臅r機匡復(fù)李氏唐王朝??墒?,在時機尚未到來之前,詩人感到極為壓抑,以致陷入極度彷徨苦悶之中。于是,詩人寫下了《于易水送人一絕》,借古時的人與事來諷喻當(dāng)今,曲折地反映了詩人的這種苦悶而悲憤的心境。 這是一首詠古詩,就是以古代的人與事為寫作內(nèi)容。“易水送客”的典故出于《戰(zhàn)國策·荊軻刺秦王》。戰(zhàn)國末年,七雄爭奪天下,到后來,秦國富強,有了吞并六國、統(tǒng)一天下的野心。燕國太子丹曾在秦國做人質(zhì),后逃回了燕國。為了向秦國復(fù)仇,他招募武俠荊軻準(zhǔn)備去秦王朝堂,用匕首威逼秦王歸還被他吞噬的諸侯之地。荊軻的這一行動,吉兇難卜,在臨行時,燕太子丹、高漸離等一行人穿著白色喪服到易水邊為荊軻送行。告別時,高漸離還擊打筑樂,唱起悲壯的送行歌,“風(fēng)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fù)還”。歌聲激越,表達(dá)出壯士視死如歸的決心。 詩的前兩句“此地別燕丹,壯士發(fā)沖冠”寫的就是荊軻與太子丹等“易水送別”的史實,用簡潔的十個字概括出了那個令人感嘆的悲壯場面,在表達(dá)詩人對荊軻的深深敬意之時,也暗含了詩人自己對匡復(fù)李氏唐王朝的決心?!拔魰r人已沒,今日水猶寒”由前一句自然地引出后一句,將古今聯(lián)合在一起,借古喻今的意思非常鮮明。后一句是全詩的中心所在,它寓情于景,將荊軻那種不畏強暴的高風(fēng)亮節(jié)沿引至今,千載猶存,其中隱含了詩人對現(xiàn)實環(huán)境的深切感受和自己以荊軻為榜樣的真實心理。 這首詩題為“送人”,但內(nèi)容中并沒有敘述朋友送別的情景,更沒有告訴讀者送的是何許人。其實,完全可以將此詩定為純抒懷詠志的作品,讀者可以由它的內(nèi)容想象出那種“慷慨倚長劍,高歌一送君”(王維《送張判官赴河西》)的激昂壯別的場景,即能領(lǐng)悟到詩人借歷史故事所要表達(dá)的憤世嫉俗的情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