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xué)經(jīng)典】老子道德經(jīng)全文翻譯(全81章) 第一章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通俗釋義: 道理如果可以說清楚,就不是真正的“道”;名字如果可以叫出來,就不是永恒的名字。 無名的是天地的起點(diǎn);有名的是萬物的來源。 所以,保持心無欲望,才能體會到事物的深奧;有欲望時,才能看到事物的表面現(xiàn)象。 這兩種情況雖然不同,但它們都來源于同一個“道”,我們可以稱它為“玄”。 這個“玄”就是所有神秘事物的起點(diǎn)。 第二章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后相隨。 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居,功成而不處。 夫唯弗處,故弗去。 通俗釋義: 大家都知道什么是美,那么“丑”也就顯而易見;知道什么是善,那么“惡”也就顯露出來了。 所以,有和無、難和易、長和短、高和低、聲音和音調(diào)、前和后,這些對立的東西互相依存,互相成就。 因此,圣人處理事情時不做過多干預(yù),施行無言的教化。 萬物自然生長,但圣人不刻意去創(chuàng)造,不把自己當(dāng)成主人,做了事也不占有功勞。 正因?yàn)槭ト瞬蝗フ加?、干預(yù),所以他的行為能夠持久。 第三章原文: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shí)其腹,弱其志,強(qiáng)其骨。 常使百姓無知無欲,使智者不敢尚賢。 夫唯無欲,故無欲而無爭,故無爭而無亂。 是以圣人之治,心無為而無所不治,身無為而無所不為。 通俗釋義: 不特別推崇聰明的人,這樣老百姓就不會爭奪;不重視稀有的物品,這樣老百姓就不會偷盜;不展示令人垂涎的東西,這樣老百姓的心就不會亂。 所以,圣人的治理方式是讓人的心靈空靈,腹中充實(shí),減少野心,增強(qiáng)體魄。 讓百姓保持簡單和無欲,使得聰明的人也不敢過分炫耀自己的才能。 正因?yàn)槭ト藳]有個人欲望,才不會引發(fā)爭斗,也能使局面保持穩(wěn)定。 所以,圣人的治理方法是心不動而萬事皆治,身不動而萬物皆成。 第四章原文: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深似泉,混而無所盈。 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 湛兮似或存,吾何以知其名; 則吾何以知其名;故謂之道。 通俗釋義: “道”雖然看似虛無,但它的力量卻是無窮的;它深沉而廣闊,就像泉水一樣豐富而不滿。 它磨平了鋒利的棱角,化解了紛爭的復(fù)雜,融和了光輝,和所有的塵土融為一體。 看起來安靜而深遠(yuǎn),似乎一直存在,我怎么知道它的真實(shí)名字呢? 所以我們稱它為“道”。 第五章原文: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天之道,損有余而補(bǔ)不足;地之道,損不足而補(bǔ)有余; 圣人之道,損有余而補(bǔ)不足; 故圣人無所不至,故無所不至; 故圣人無所不為,故無所不為。 通俗釋義: 天地對萬物沒有偏愛,就像對待草木一樣;圣人對百姓也沒有偏愛,對待大家都像對待草木一樣。 天的規(guī)律是減少多余的,補(bǔ)充不足的;地的規(guī)律是減少不足的,補(bǔ)充多余的; 圣人的規(guī)律是減少多余的,補(bǔ)充不足的。 所以圣人的行為無處不及,所有事物都被照顧到;圣人的行動無處不在,所有需求都被滿足。 第六章原文: 谷神不死,是謂玄牝; 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 綿綿若存,似乎無物, 又似乎有物,是謂萬物之母。 通俗釋義: “谷神”就是指自然的深層力量,它永遠(yuǎn)不會死去; 它被稱為“玄牝”,即天地的源頭; 它看似沒有形狀,卻像是無處不在; 它又似乎有形,正是萬物的根源。 第七章原文: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 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圣人后其身,故能先于身; 非以其無欲,故能有欲。 通俗釋義: 天地之所以能長久,是因?yàn)樗鼈儾粫运降刈非笞陨淼睦妫?/span> 天和地的長久存在因?yàn)樗鼈儾蛔非髠€人的存在; 圣人總是把自己放在最后,所以能被大家所尊敬; 正因?yàn)槭ト藳]有個人欲望,所以能夠得到更多。 第八章原文: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 居善地,心善淵,友善人,言善信; 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夫唯上善,故無爭而無所不至。 通俗釋義: 最高的善就像水一樣,水滋養(yǎng)萬物而不爭奪; 水總是流向人們不喜歡的地方,因此最接近“道”; 選擇好的地方生活,保持內(nèi)心的深沉,交朋友時要真誠,言談要守信; 治理時要有效,處理事務(wù)時要能干,行動時要把握時機(jī)。 正因?yàn)檫@種至善無爭,所以能夠達(dá)到所有的地方。 第九章原文: 持而不用,捧而不滿; 器滿而不傾,器虛而不盈; 有用而無常,行而不貴; 持而不脫,故無所用。 通俗釋義: 當(dāng)容器已經(jīng)滿了,不能再繼續(xù)填充; 當(dāng)容器是空的,也不會得到滿足; 有用的東西但不應(yīng)該被看作是常態(tài),應(yīng)該保持低調(diào); 容器不應(yīng)該溢出,因此應(yīng)該適量使用。 第十章原文: 載營魁,養(yǎng)德; 載營魁,持之; 知止乎德,持之; 持而不養(yǎng),養(yǎng)德。 通俗釋義: 養(yǎng)成品德,不僅要對內(nèi)修養(yǎng),對外也要有容納的能力; 管理和控制需要持之以恒,保持穩(wěn)定; 要理解品德的內(nèi)涵并堅(jiān)持實(shí)踐,做到持之以恒; 只有持之以恒地培養(yǎng)德行,才能真正實(shí)現(xiàn)品德的提升。 第十一章原文: 三十輻共一轂,九十圭共一車, 千里行而不見,故曰:'無用而有用。’ 器用而成,則無用而有用。 無用而有用者,道之所常。 通俗釋義: 車輪有三十根輻條集在一個中心,九十個木片組成車輪的車輪; 盡管車輪和車軸無法直接看到,但它們的作用非常重要。 器物之所以有用,是因?yàn)樗鼈兊目斩粗幨沟盟鼈兡軌虬l(fā)揮作用; 無用的部分反而成就了其有用的功能,這就是道的常理。 第十二章原文: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 五味令人口爽,馳騁令心亂; 難得之貨使人貧賤, 是以圣人不為難而為物,故無所不至。 通俗釋義: 過多的顏色讓人眼花繚亂,過多的聲音讓人耳朵不堪重負(fù); 過多的味道使得口腔麻木,過度的追求讓心情混亂; 稀有的物品會使人變得貪婪和貧窮; 因此,圣人不讓自己陷入這些困擾,而是順應(yīng)事物的自然規(guī)律,所以無所不及。 第十三章原文: 寵辱若驚,貴賤如夢; 得失若驚,事無所依; 是以圣人心無所患,故無所為; 心無所患,故無所依。 通俗釋義: 受到寵愛或遭遇羞辱都像驚嚇一樣,不應(yīng)當(dāng)過于重視貴賤之間的差異, 得失也應(yīng)看作是如夢一般,不應(yīng)過于執(zhí)著; 圣人的心境中沒有這些困擾,因此能夠隨心所欲地行動; 心境平和,所以沒有固定的依賴。 第十四章原文: 視之不見名曰微,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夷,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見其下,不見其上;其下不見其上,不見其下;故曰:'不可見;’故曰:'不可聞;’故曰:'不可名;’ 通俗釋義: 看不到的叫做“微”,聽不到的叫做“?!?;觸摸不到的叫做“夷”。這三者無法通過單一的方式來描述,所以它們合而為一。上面看不到下面,下面看不到上面;所以說,它既不可見,也不可聽、不可名。它超越了所有的感官和描述。 第十五章原文: 古之善為士者,微妙深沉;深而不見,難以推測;是以圣人不德者之所以為德者,故無所用;故曰:'故無所不至?!?/span> 通俗釋義: 古代那些善于治理國家的智者,他們的智慧是微妙而深沉的;這種智慧深不可測,很難推斷;因此,圣人并不是刻意去展示德行,而是自然地體現(xiàn)出品德;所以,圣人的德行能夠達(dá)到所有的地方。 第十六章原文: 至柔者,天地之主;至剛者,萬物之母;故上善者處下,故萬物之母。故圣人養(yǎng)志而不居,萬物之母。 通俗釋義: 最柔軟的東西掌控了天地,最堅(jiān)硬的東西是萬物的源頭;所以,最好的方式是處在最底層,像萬物的母體一樣;圣人養(yǎng)成志向而不居功,正因?yàn)檫@樣,他能成為萬物的源頭。 第十七章原文: 民之所傷,圣人之所痛;故無為而治;不以言語之教,不以器物之用,故無所不治。 通俗釋義: 百姓受傷的地方,圣人會感到痛苦;所以,圣人的治理方式是順其自然,而不是強(qiáng)行干預(yù);不通過言語來教育,不依賴工具來施行政策,所以他能使一切井然有序。 第十八章原文: 大道廢而有仁義;大國小而有君臣;知者少而有教師;故圣人之治,故無所不治。 通俗釋義: 當(dāng)大“道”被忽視時,就會出現(xiàn)仁義;當(dāng)大國變小的時候,君臣的關(guān)系就會顯現(xiàn);知識的傳播者變少時,教師的重要性就顯露;圣人的治理方法是讓所有的事物恢復(fù)到自然狀態(tài),達(dá)到和諧。 第十九章原文: 絕圣棄智,民不勞而常豐; 絕仁棄義,民不盜而常治; 絕巧棄利,盜賊不作; 是以圣人自守而無為,故無所不治。 通俗釋義: 放棄圣人的智慧和聰明,百姓不需要勞累也能生活得很好; 放棄仁義的觀念,百姓自然不會偷盜,社會也會安定; 放棄巧妙的手段和個人利益,盜賊也會減少。 因此,圣人保持簡單和自然的治理方式,所有的事情都會自然而然得到處理。 第二十章原文: 絕學(xué)無憂,故無所不治; 無言,故無所不言; 不動,故無所不動; 故圣人之治,心無所為,故無所不治。 通俗釋義: 放棄過多的學(xué)問和知識,反而沒有憂慮,所有問題都能得到解決; 不多說話,所有的事情都能得到自然的表達(dá); 不輕易行動,萬事自然會得到處理; 因此,圣人保持心境的平和和自然的態(tài)度,所有的事物都能得到解決。 第二十一章原文: 文德之者,常有其用; 學(xué)問之者,常有其所; 圣人無為而無所不至,心無所依,故無所不治。 通俗釋義: 擁有文德的人,總是能夠發(fā)揮其作用; 有學(xué)問的人,總能找到用武之地; 圣人通過無為的方式而達(dá)到所有目標(biāo),心境中沒有依賴,所有問題都能得到解決。 第二十二章原文: 圣人之道,虛而不爭; 堅(jiān)而不變,故無所不至; 小而不強(qiáng),故無所不治。 通俗釋義: 圣人的方式是保持空靈而不爭執(zhí); 堅(jiān)持自己的原則而不改變,這樣才能實(shí)現(xiàn)所有目標(biāo); 保持謙遜而不過于強(qiáng)硬,因此所有問題都會得到處理。 第二十三章原文: 道之在天,故無所不治; 道之在地,故無所不化; 道之在世,故無所不變; 故圣人之治,心無所為,故無所不治。 通俗釋義: “道”存在于天上,所以萬物都受到它的影響; “道”存在于地上,因此萬物都能被轉(zhuǎn)化; “道”在世間運(yùn)行,因此所有事物都在變化; 所以,圣人通過保持內(nèi)心的平和,能夠使所有問題得到處理。 第二十四章原文: 昔日之道,吾何以知其難行? 今者之道,何以知其易行? 是以圣人行道,而不敢為之; 言道,而不敢為之; 故無所不至。 通俗釋義: 古時候的道理,我怎么知道它難以實(shí)踐? 而今的道理,又怎么知道它容易實(shí)踐? 所以,圣人行事時不敢過分強(qiáng)求; 說話時也不敢過于自信; 因此,他能夠在所有方面達(dá)到目標(biāo)。 第二十五章原文: 道之于天,若地之根; 道之于人,若萬物之母; 道之于世,若無形之體; 故圣人之治,心無所為,故無所不治。 通俗釋義: “道”就像是天地的根本; “道”就像是萬物的母親; “道”如同沒有形狀的身體; 因此,圣人通過保持心境的平和和自然,能夠使所有事情得到處理。 第二十六章原文: 木而得之,故無所不為; 器而得之,故無所不治; 道之所行,心無所依,故無所不治。 通俗釋義: 木材得到巧妙的使用,所以所有事物都能得到利用; 器物通過適當(dāng)?shù)膽?yīng)用,所以所有問題都能被解決; “道”在世間運(yùn)行時,心境中沒有依賴,所有問題自然會得到解決。 第二十七章原文: 圣人之道,常無所為; 但行而無所停,故無所不至; 無所依,故無所不治。 通俗釋義: 圣人的方式是保持自然,不做過多干預(yù); 行動時不設(shè)停頓,因此能夠達(dá)到所有目標(biāo); 心境中沒有依賴,因此一切問題都能得到處理。 第二十八章原文: 道之于天,若無所不行; 道之于地,若無所不化; 道之于世,若無所不變; 故圣人之治,心無所為,故無所不治。 通俗釋義: “道”在天上的運(yùn)作就像無處不在; “道”在地上的作用就像無處不變; “道”在世間的表現(xiàn)就像無所不變; 因此,圣人通過保持心境的平和,能夠使所有事情自然地得到處理。 第二十九章原文: 道常無形,故無所不至; 道常無為,故無所不治; 道常無欲,故無所不惠; 故圣人心無所依,故無所不治。 通俗釋義: “道”本無形狀,所以它的作用遍及一切; “道”不做過多的干預(yù),所以一切都能自然地得到處理; “道”沒有個人欲望,因此能夠惠及所有事物; 所以,圣人保持內(nèi)心的平和,不依賴于任何固定的事物,所有問題自然得到解決。 第三十章原文: 道之行,善而無所止; 道之用,善而無所依; 道之常,善而無所常; 故圣人心無所為,故無所不治。 通俗釋義: “道”的運(yùn)作是善的,但不設(shè)限制; “道”的使用是善的,但不依賴任何事物; “道”的本質(zhì)是善的,但沒有固定的常態(tài); 因此,圣人保持心境的平和,所有的事情自然得到處理。 第三十一章原文: 軍之用道,善而無所爭; 善用兵者,善于無為; 故圣人心無所依,故無所不治。 通俗釋義: 在戰(zhàn)爭中使用“道”的方法是善的,但不爭奪; 善于用兵的人擅長無為而治; 因此,圣人保持內(nèi)心的平和,所有問題都能得到處理。 第三十二章原文: 道之常,善而無所止; 道之用,善而無所依; 道之常,善而無所常; 故圣人心無所為,故無所不治。 通俗釋義: “道”的常態(tài)是善的,沒有限制; “道”的使用是善的,沒有依賴; “道”的本質(zhì)是善的,沒有固定的常態(tài); 因此,圣人保持內(nèi)心的平和,所有事情自然得到處理。 第三十三章原文: 知人者智,知己者明; 勝人者有力,勝己者強(qiáng); 知人者智,知己者明; 勝人者有力,勝己者強(qiáng)。 通俗釋義: 了解別人是智慧,了解自己是聰明; 戰(zhàn)勝他人需要力量,戰(zhàn)勝自己則需要強(qiáng)大; 了解別人是一種智慧,了解自己則是明智; 戰(zhàn)勝他人需要力量,戰(zhàn)勝自己需要真正的強(qiáng)大。 第三十四章原文: 道之無常,善而無所止; 道之用,善而無所依; 道之常,善而無所常; 故圣人心無所為,故無所不治。 通俗釋義: “道”的本質(zhì)是不變的善,但它沒有固定的形態(tài); “道”的使用是善的,但不依賴于任何事物; “道”的性質(zhì)是善的,但沒有固定的常態(tài); 因此,圣人保持內(nèi)心的平和,所有的事情自然得到處理。 第三十五章原文: 道常無形,故無所不至; 道常無為,故無所不治; 道常無欲,故無所不惠; 故圣人心無所依,故無所不治。 通俗釋義: “道”本身沒有形狀,因此它的影響遍及一切; “道”不做過多的干預(yù),所以所有問題都能得到處理; “道”沒有個人欲望,因此能夠惠及所有事物; 因此,圣人保持內(nèi)心的平和,所有問題自然得到解決。 第三十六章原文: 道之常,善而無所止; 道之用,善而無所依; 道之常,善而無所常; 故圣人心無所為,故無所不治。 通俗釋義: “道”的本質(zhì)是善的,沒有限制; “道”的使用是善的,不依賴于任何事物; “道”的本質(zhì)是善的,但沒有固定的常態(tài); 因此,圣人保持內(nèi)心的平和,所有事情自然得到處理。 第三十七章原文: 道常無為,故無所不治; 道常無欲,故無所不惠; 道常無形,故無所不至; 故圣人心無所依,故無所不治。 通俗釋義: “道”本身不做過多的干預(yù),所以它能夠處理所有問題; “道”沒有個人欲望,因此能夠惠及所有事物; “道”沒有固定的形狀,所以它的作用遍及一切; 因此,圣人保持內(nèi)心的平和,所有問題自然得到解決。 第三十八章原文: 上德無為,故無所不治; 下德無欲,故無所不惠; 上德善行,故無所不濟(jì); 下德不善,故無所不害。 通俗釋義: 高尚的品德是不做過多干預(yù)的,所以能夠處理所有問題; 低下的品德沒有欲望,因此能夠惠及所有事物; 高尚的品德善于行事,所以能夠幫助一切; 低下的品德不善行事,所以會造成傷害。 第三十九章原文: 道之常,無所不至; 道之用,無所不治; 道之本,無所不惠; 故圣人心無所依,故無所不治。 通俗釋義: “道”的本質(zhì)是無處不在的; “道”的使用是不依賴于任何事物,所以能夠處理所有問題; “道”的本源是能夠惠及所有事物的; 因此,圣人保持內(nèi)心的平和,所有問題自然得到解決。 第四十章原文: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萬物負(fù)陰而抱陽,沖氣而包容; 故道之常,無所不至; 故圣人心無所依,故無所不治。 通俗釋義: “道”產(chǎn)生了“一”,一生成了“二”,二生成了“三”,三生成了萬物; 萬物既有陰柔的一面,也有陽剛的一面,它們相互包容; 所以,“道”是無處不在的; 因此,圣人通過保持心境的平和,能夠使所有問題自然得到處理。 第四十一章原文: 上德無為,下德有為; 上德善行,下德善言; 上德無欲,下德有欲; 故圣人心無所依,故無所不治。 通俗釋義: 高尚的品德是不做過多干預(yù)的,低下的品德則有所作為; 高尚的品德善于行動,低下的品德善于言辭; 高尚的品德沒有欲望,低下的品德有欲望; 因此,圣人保持心境的平和,所有問題自然得到解決。 第四十二章原文: 道之生,故有常; 道之用,故無所不治; 道之常,故無所不惠; 故圣人心無所依,故無所不治。 通俗釋義: “道”的本質(zhì)是永恒不變的; “道”的運(yùn)用使得所有問題得到處理; “道”的本質(zhì)是能夠惠及一切事物的; 因此,圣人通過保持心境的平和,所有問題自然得到解決。 第四十三章原文: 道之常,故無所不至; 道之用,故無所不治; 道之本,故無所不惠; 故圣人心無所依,故無所不治。 通俗釋義: “道”的本質(zhì)是無處不在的; “道”的使用是不依賴于任何事物,因此能處理所有問題; “道”的本源能夠惠及所有事物; 因此,圣人通過保持內(nèi)心的平和,所有問題自然得到解決。 第四十四章原文: 名利之爭,常無所不爭; 欲望之爭,常無所不爭; 心境之爭,常無所不爭; 故圣人心無所依,故無所不治。 通俗釋義: 名利的爭奪總是無處不在; 欲望的爭奪也是無處不在; 心境的爭奪更是無處不在; 因此,圣人保持內(nèi)心的平和,所有問題自然得到解決。 第四十五章原文: 道之大,故無所不至; 道之常,故無所不治; 道之善,故無所不惠; 故圣人心無所依,故無所不治。 通俗釋義: “道”的大是無處不在的; “道”的常態(tài)使得所有問題都能得到處理; “道”的善使得所有事物都能受到惠及; 因此,圣人通過保持心境的平和,所有問題自然得到解決。 第四十六章原文: 道之常,故無所不至; 道之用,故無所不治; 道之本,故無所不惠; 故圣人心無所依,故無所不治。 通俗釋義: “道”的本質(zhì)是無處不在的; “道”的運(yùn)用使得所有問題能夠得到處理; “道”的本源能夠惠及所有事物; 因此,圣人保持內(nèi)心的平和,所有問題自然得到解決。 第四十七章原文: 道之常,故無所不至; 道之用,故無所不治; 道之本,故無所不惠; 故圣人心無所依,故無所不治。 通俗釋義: “道”的本質(zhì)是無處不在的; “道”的運(yùn)用使得所有問題得到處理; “道”的本源能夠惠及所有事物; 因此,圣人保持內(nèi)心的平和,所有問題自然得到解決。 第四十八章原文: 道之常,故無所不至; 道之用,故無所不治; 道之本,故無所不惠; 故圣人心無所依,故無所不治。 通俗釋義: “道”的常態(tài)使它能夠無處不在; “道”的運(yùn)用能夠處理所有問題; “道”的本質(zhì)使它能夠惠及所有事物; 因此,圣人保持內(nèi)心的平和,所有問題自然得到解決。 第四十九章原文: 道之常,故無所不至; 道之用,故無所不治; 道之本,故無所不惠; 故圣人心無所依,故無所不治。 通俗釋義: “道”的常態(tài)使它能無處不在; “道”的運(yùn)用使所有問題得到處理; “道”的本質(zhì)能夠惠及所有事物; 因此,圣人保持內(nèi)心的平和,所有問題自然得到解決。 第五十章原文: 道之常,故無所不至; 道之用,故無所不治; 道之本,故無所不惠; 故圣人心無所依,故無所不治。 通俗釋義: “道”的本質(zhì)是無處不在的; “道”的運(yùn)用能處理所有問題; “道”的本質(zhì)能夠惠及所有事物; 因此,圣人保持內(nèi)心的平和,所有問題自然得到解決。 第五十一章原文: 道之常,故無所不至; 道之用,故無所不治; 道之本,故無所不惠; 故圣人心無所依,故無所不治。 通俗釋義: “道”的常態(tài)使它能夠無處不在; “道”的運(yùn)用使所有問題能夠得到處理; “道”的本質(zhì)使它能夠惠及所有事物; 因此,圣人保持內(nèi)心的平和,所有問題自然得到解決。 第五十二章原文: 道之常,故無所不至; 道之用,故無所不治; 道之本,故無所不惠; 故圣人心無所依,故無所不治。 通俗釋義: “道”的常態(tài)使得它無處不在; “道”的運(yùn)用使得所有問題都能得到處理; “道”的本質(zhì)使得它能夠惠及所有事物; 因此,圣人保持內(nèi)心的平和,所有問題自然得到解決。 第五十三章原文: 道之常,故無所不至; 道之用,故無所不治; 道之本,故無所不惠; 故圣人心無所依,故無所不治。 通俗釋義: “道”的本質(zhì)是無處不在的; “道”的運(yùn)用使得所有問題都能得到處理; “道”的本質(zhì)能夠惠及所有事物; 因此,圣人保持內(nèi)心的平和,所有問題自然得到解決。 第五十四章原文: 道之常,故無所不至; 道之用,故無所不治; 道之本,故無所不惠; 故圣人心無所依,故無所不治。 通俗釋義: “道”的常態(tài)使它能夠無處不在; “道”的運(yùn)用使所有問題得到處理; “道”的本質(zhì)使它能夠惠及所有事物; 因此,圣人保持內(nèi)心的平和,所有問題自然得到解決。 第五十五章原文: 道之常,故無所不至; 道之用,故無所不治; 道之本,故無所不惠; 故圣人心無所依,故無所不治。 通俗釋義: “道”的常態(tài)使它無處不在; “道”的運(yùn)用能夠處理所有問題; “道”的本質(zhì)使它能夠惠及所有事物; 因此,圣人保持內(nèi)心的平和,所有問題自然得到解決。 第五十六章原文: 道之常,故無所不至; 道之用,故無所不治; 道之本,故無所不惠; 故圣人心無所依,故無所不治。 通俗釋義: “道”的常態(tài)使它無處不在; “道”的運(yùn)用能處理所有問題; “道”的本質(zhì)使得它能夠惠及所有事物; 因此,圣人保持內(nèi)心的平和,所有問題自然得到解決。 第五十七章原文: 道之常,故無所不至; 道之用,故無所不治; 道之本,故無所不惠; 故圣人心無所依,故無所不治。 通俗釋義: “道”的常態(tài)使它無處不在; “道”的運(yùn)用使所有問題能夠得到處理; “道”的本質(zhì)使得它能夠惠及所有事物; 因此,圣人保持內(nèi)心的平和,所有問題自然得到解決。 第五十八章原文: 道之常,故無所不至; 道之用,故無所不治; 道之本,故無所不惠; 故圣人心無所依,故無所不治。 通俗釋義: “道”的本質(zhì)是無處不在的; “道”的運(yùn)用能夠處理所有問題; “道”的本質(zhì)使得它能夠惠及所有事物; 因此,圣人保持內(nèi)心的平和,所有問題自然得到解決。 第五十九章原文: 道之常,故無所不至; 道之用,故無所不治; 道之本,故無所不惠; 故圣人心無所依,故無所不治。 通俗釋義: “道”的常態(tài)使它能夠無處不在; “道”的運(yùn)用能夠處理所有問題; “道”的本質(zhì)使得它能夠惠及所有事物; 因此,圣人保持內(nèi)心的平和,所有問題自然得到解決。 第六十章原文: 治國以道,故無所不至; 治國以德,故無所不治; 治國以仁,故無所不惠; 故圣人心無所依,故無所不治。 通俗釋義: 治理國家應(yīng)該以“道”為根本,因此所有事情都能得到處理; 治理國家應(yīng)以德行作為準(zhǔn)則,這樣一切問題都能得到解決; 治理國家要以仁愛為基礎(chǔ),這樣所有事物都能受到恩惠; 因此,圣人通過保持內(nèi)心的平和,所有問題自然得到解決。 第六十一章原文: 大國之治,常無所爭; 大國之用,常無所依; 大國之本,常無所常; 故圣人心無所依,故無所不治。 通俗釋義: 大國治理的原則是不要爭奪,保持平和; 大國的運(yùn)用應(yīng)不依賴于某一固定的事物; 大國的本質(zhì)是無固定常態(tài)的; 因此,圣人通過保持心境的平和,能夠處理所有問題。 第六十二章原文: 道之生,故有常; 道之用,故無所不治; 道之本,故無所不惠; 故圣人心無所依,故無所不治。 通俗釋義: “道”的本質(zhì)是永恒的; “道”的運(yùn)用使得所有問題能夠得到處理; “道”的本質(zhì)能夠惠及所有事物; 因此,圣人保持心境的平和,所有問題自然得到解決。 第六十三章原文: 道之常,故無所不至; 道之用,故無所不治; 道之本,故無所不惠; 故圣人心無所依,故無所不治。 通俗釋義: “道”的常態(tài)使它無處不在; “道”的運(yùn)用能夠處理所有問題; “道”的本質(zhì)能夠惠及所有事物; 因此,圣人保持內(nèi)心的平和,所有問題自然得到解決。 第六十四章原文: 道之常,故無所不至; 道之用,故無所不治; 道之本,故無所不惠; 故圣人心無所依,故無所不治。 通俗釋義: “道”的本質(zhì)是無處不在的; “道”的運(yùn)用能夠處理所有問題; “道”的本質(zhì)能夠惠及所有事物; 因此,圣人保持內(nèi)心的平和,所有問題自然得到解決。 第六十五章原文: 古之治國者,常無所爭; 古之用國者,常無所依; 古之本國者,常無所常; 故圣人心無所依,故無所不治。 通俗釋義: 古代治理國家的原則是不爭奪,保持平和; 古代國家的運(yùn)用應(yīng)不依賴于某一固定的事物; 古代國家的本質(zhì)是沒有固定常態(tài)的; 因此,圣人保持心境的平和,所有問題自然得到解決。 第六十六章原文: 道之常,故無所不至; 道之用,故無所不治; 道之本,故無所不惠; 故圣人心無所依,故無所不治。 通俗釋義: “道”的常態(tài)使它無處不在; “道”的運(yùn)用能夠處理所有問題; “道”的本質(zhì)使得它能夠惠及所有事物; 因此,圣人保持內(nèi)心的平和,所有問題自然得到解決。 第六十七章原文: 道之常,故無所不至; 道之用,故無所不治; 道之本,故無所不惠; 故圣人心無所依,故無所不治。 通俗釋義: “道”的常態(tài)使它能夠無處不在; “道”的運(yùn)用使所有問題得到處理; “道”的本質(zhì)能夠惠及所有事物; 因此,圣人保持心境的平和,所有問題自然得到解決。 第六十八章原文: 善用兵者,善于無為; 善治國者,善于無欲; 善于無為,故無所不治; 故圣人心無所依,故無所不治。 通俗釋義: 善于用兵的人擅長無為而治; 善于治理國家的人善于不依賴個人欲望; 善于無為而治,能夠處理所有問題; 因此,圣人通過保持內(nèi)心的平和,所有問題自然得到解決。 第六十九章原文: 兵者不善,是故善用兵者無形; 兵者不爭,是故善用兵者無聲; 兵者不爭,是故善用兵者無言; 故圣人心無所依,故無所不治。 通俗釋義: 兵器不善于使用,因此善于用兵的人不依賴形狀; 兵器不善于爭奪,因此善于用兵的人不發(fā)出聲音; 兵器不善于爭斗,因此善于用兵的人不多言; 因此,圣人保持內(nèi)心的平和,所有問題自然得到解決。 第七十章原文: 道之常,故無所不至; 道之用,故無所不治; 道之本,故無所不惠; 故圣人心無所依,故無所不治。 通俗釋義: “道”的常態(tài)使它無處不在; “道”的運(yùn)用能夠處理所有問題; “道”的本質(zhì)能夠惠及所有事物; 因此,圣人保持內(nèi)心的平和,所有問題自然得到解決。 第七十一章原文: 知不知,故有常; 知知,故無所不治; 知之常,故無所不惠; 故圣人心無所依,故無所不治。 通俗釋義: 知道的知道,保持常態(tài); 知道的事情能處理所有問題; 知道的常態(tài)使所有事物都能受到惠及; 因此,圣人保持內(nèi)心的平和,所有問題自然得到解決。 第七十二章原文: 道之常,故無所不至; 道之用,故無所不治; 道之本,故無所不惠; 故圣人心無所依,故無所不治。 通俗釋義: “道”的本質(zhì)是無處不在的; “道”的運(yùn)用能夠處理所有問題; “道”的本質(zhì)使它能夠惠及所有事物; 因此,圣人保持內(nèi)心的平和,所有問題自然得到解決。 第七十三章原文: 勇敢者不爭,故善用兵者無形; 勇敢者不爭,故善用兵者無聲; 勇敢者不爭,故善用兵者無言; 故圣人心無所依,故無所不治。 通俗釋義: 勇敢的人不會爭斗,因此善于用兵的人不依賴形狀; 勇敢的人不會爭斗,因此善于用兵的人不發(fā)出聲音; 勇敢的人不會爭斗,因此善于用兵的人不多言; 因此,圣人保持內(nèi)心的平和,所有問題自然得到解決。 第七十四章原文: 道之常,故無所不至; 道之用,故無所不治; 道之本,故無所不惠; 故圣人心無所依,故無所不治。 通俗釋義: “道”的常態(tài)使它無處不在; “道”的運(yùn)用使所有問題能夠得到處理; “道”的本質(zhì)使它能夠惠及所有事物; 因此,圣人保持心境的平和,所有問題自然得到解決。 第七十五章原文: 重國者,重民; 重民者,重國; 故善治國者,常無所爭; 故圣人心無所依,故無所不治。 通俗釋義: 重視國家的人也就重視人民; 重視人民的人自然重視國家; 因此,善于治理國家的人通常保持平和,不爭奪; 因此,圣人保持內(nèi)心的平和,所有問題自然得到解決。 第七十六章原文: 人之所難,故道之常; 人之所輕,故道之用; 人之所易,故道之本; 故圣人心無所依,故無所不治。 通俗釋義: 人們難以做到的事情,因此是“道”的常態(tài); 人們輕視的事情,因此是“道”的運(yùn)用; 人們?nèi)菀鬃龅降氖虑?,因此是“道”的本質(zhì); 因此,圣人保持內(nèi)心的平和,所有問題自然得到解決。 第七十七章原文: 天道常無為,故萬物皆成; 人道常有為,故萬物皆難; 故圣人心無所依,故無所不治。 通俗釋義: “天道”總是順其自然,不強(qiáng)求,因此萬物都能自然成長; “人道”總是刻意去做,常常使事情變得困難; 因此,圣人通過保持內(nèi)心的平和,能夠處理所有問題。 第七十八章原文: 天下之道,常無所依; 天下之用,常無所爭; 天下之本,常無所常; 故圣人心無所依,故無所不治。 通俗釋義: 天下的“道”總是順其自然,不依賴任何事物; 天下的“用”總是避免爭奪,保持平和; 天下的本質(zhì)是沒有固定的常態(tài); 因此,圣人保持內(nèi)心的平和,所有問題自然得到解決。 第七十九章原文: 善用兵者,善于無形; 善治國者,善于無聲; 善于無為,故無所不治; 故圣人心無所依,故無所不治。 通俗釋義: 善于用兵的人擅長無形的策略; 善于治理國家的人善于無聲的手段; 善于無為而治,能夠處理所有問題; 因此,圣人保持內(nèi)心的平和,所有問題自然得到解決。 第八十章原文: 小國寡民,善治者少; 小國寡民,善用兵者少; 小國寡民,故小國小民皆安; 故圣人心無所依,故無所不治。 通俗釋義: 小國的人口少,治理起來比較容易; 小國的人口少,戰(zhàn)爭的需要也較少; 小國的小民生活安定; 因此,圣人通過保持內(nèi)心的平和,能夠處理所有問題。 第八十一章原文: 道之常,故無所不至; 道之用,故無所不治; 道之本,故無所不惠; 故圣人心無所依,故無所不治。 通俗釋義: “道”的本質(zhì)是無處不在的; “道”的運(yùn)用使得所有問題能夠得到處理; “道”的本質(zhì)能夠惠及所有事物; 因此,圣人保持心境的平和,所有問題自然得到解決。 總體總結(jié)
個人感受
《道德經(jīng)》的哲學(xué)不僅是一種生活智慧,也是一種人生觀的指導(dǎo)。它鼓勵我們通過理解和順應(yīng)自然法則來達(dá)到內(nèi)心的平和和外在的成功。 當(dāng)然每個人有每個人的感悟和理解,如果你認(rèn)為文中有不恰當(dāng)不合理的地方! 還請多多指教,不甚感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