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28年的夏日,蔣介石站在歷史的交叉路口,他的目光穿越時空的長河,觀察著一個雜亂而復雜的局面。那是一個矛盾重重的時代,似乎預示著即將到來的風暴。這就是我們今天要講的故事——民國中原大戰(zhàn)的全過程。 1928年6月15日,蔣介石率領的國民政府發(fā)表了重要的對外宣言,宣布二次北伐的圓滿結束。同年12月29日,新任奉系領頭人張學良也發(fā)表了一則通電,宣布東北的統(tǒng)一意志。這些宣言在形式上實現(xiàn)了南京國民政府的統(tǒng)一,然而,這只是表面的和平,實則是暗流洶涌。 1928年7月6日,蔣介石在北平召開了一場重要的座談會,邀請了馮玉祥、閻錫山、李宗仁和白崇禧。在會議上,蔣介石提出了一個大膽的計劃——編遣軍隊。他希望通過精簡軍隊來削弱各軍閥的勢力,以此來加強南京政府的統(tǒng)治。然而,這個計劃引起了強烈的反對,尤其是馮玉祥和其他派系首領,他們堅決反對這個計劃。這場會議因此在不歡而散的情況下結束。 這場會議成為了一場導火索,引發(fā)了一場軍閥之間的混戰(zhàn)。1929年3月,以李宗仁為首的桂系率先和蔣介石決裂,蔣桂戰(zhàn)爭由此爆發(fā)。蔣介石為了聚集兵力消滅桂系,一方面拉攏桂系的部下和盟友,另一方面則全力進攻。桂系迅速潰敗,桂系三雄也于六月出走國外。 蔣桂戰(zhàn)爭的硝煙尚未散去,蔣介石和馮玉祥之間的矛盾就已經開始激化。早在1926年的國鳳戰(zhàn)爭中,馮玉祥就被張作霖和吳佩孚聯(lián)手趕出北京。盡管馮玉祥依舊掌握著西北的大片土地,但這里遠不如京津附屬的地位重要。 二次北伐后,馮玉祥和蔣介石聯(lián)手攻打縫隙,并奪回京津的控制權。然而,蔣介石不愿看見馮玉祥做大一方,就將京津一帶分給了實力較弱的閻錫山。這一舉動引起了馮玉祥的強烈不滿。而在蔣桂戰(zhàn)爭爆發(fā)時,馮玉祥在表面上答應了蔣介石的拉攏,但背后卻秘密調動兵力,欲在蔣桂兩敗俱傷時占領武漢。 1929年10月10日,馮玉祥公開反對蔣介石,導致蔣馮戰(zhàn)爭的爆發(fā)。盡管西北軍兵員眾多,有彈藥供應,但政治優(yōu)勢在蔣介石一方,他已經早有準備,立即指派閻錫山為海陸空軍副司令。閻錫山也迅速表態(tài)支持南京政府,并開戰(zhàn)馮玉祥。在強大的蔣軍攻勢下,孤立無援的馮玉祥只得退回陜西,蔣馮戰(zhàn)爭暫時告一段落。 1930年2月10日,閻錫山向全國發(fā)表聲明,反對蔣介石的獨裁統(tǒng)治和武力政策,并公開要求蔣介石下臺。隨后,馮玉祥和李宗仁等57位派系將領聯(lián)名發(fā)布聲明,要求蔣介石下臺,同時擁戴閻錫山為中華民國陸軍總司令,馮玉祥、李宗仁和張學良為副總司令,反蔣集團正式成立。然而,在反蔣集團的領導人公開就職時,張學良卻保持靜默,甚至在3月1日宣布中立,這給反蔣集團的失敗埋下了伏筆。 反蔣聯(lián)軍匯集了桂軍、西北軍和晉綏軍三大軍閥以及其他一些小軍閥,共計70萬兵力,分為四路進攻。首先是馮玉祥領導的30萬西北軍,一部分向徐州發(fā)起攻擊,一部分向南下武漢;其次是閻錫山領導的20萬晉綏軍,沿津浦線進攻濟南,同時配合馮玉祥部隊攻擊徐州。再者是叛蔣的馮系將領率領的10萬兵力進攻濟寧和兗州,并配合閻錫山攻擊徐州。最后是李宗仁領導的桂軍7萬,由湖北南上,配合馮玉祥包圍武漢。 面對如此強大的反蔣聯(lián)軍,蔣介石以黃埔軍為主力,地方軍隊為輔力,調動了60萬大軍進行防御,并任命了韓富舉為第一軍團總指揮,劉志為第二軍團總指揮,和程訓為第三軍團總指揮,分別阻止晉綏軍和馮系部隊,與馮玉祥決戰(zhàn),以及阻擋南下的西北軍。何應欽則坐鎮(zhèn)武漢迎擊由李宗仁領導的桂軍。在完成軍事部署后,蔣介石又向保持中立的張學良發(fā)出邀請,任命他為陸軍副總司令,并以巨額軍費和華北的土地為誘餌,試圖拉攏他。張學良最終決定加入蔣介石的陣營。 在1930年5月,反對蔣介石的沖突正式爆發(fā),這場以河南為中心的沖突被稱為中原大戰(zhàn)。戰(zhàn)爭剛開始時,反蔣聯(lián)軍在各地取得了初步勝利。李宗仁在短短兩周內就占領了衡陽、長沙和岳陽,基本控制了湖南全境。同時,馮玉祥的西北軍在河南許昌取得了重大勝利,與李宗仁在湖南形成了對武漢的夾擊態(tài)勢。 然而,蔣軍中的韓富舉投降蔣介石后,他刻意保持實力,避免有力的抵抗,導致晉綏軍輕易攻占了濟南,并對徐州產生了威脅。徐州位于隴??h和津浦縣的交接處,是這場大戰(zhàn)的關鍵。西北軍、晉綏軍和石有三部都是沖著徐州而來,蔣介石也在徐州方向部署了韓富舉和劉峙兩個集團軍,幾乎投入了全部的黃埔精銳。 然而,馮玉祥在許昌取得大勝后,不顧各方勸阻,將西北軍調至隴??h,這個決策不僅導致了原先南北夾擊武漢的計劃破產,還將李宗仁置于了孤立無援的境地。1930年6月10日,擁蔣的粵軍蔡廷鍇部北上攻占衡陽,切斷了李宗仁的退路。李宗仁敗逃廣西。 隨后,蔣介石根據(jù)反蔣集團的實力,做出打垮晉綏軍、拖垮西北軍的戰(zhàn)略部署,并抽調大量兵力以及在湖南取得大勝的蔡廷鍇不投入到津浦線戰(zhàn)場,蔣軍對晉綏軍的反攻由此展開。在蔣軍的重點攻擊下,晉綏軍逐漸支撐不住,于八月底退回黃河以北。西北軍雖然在隴海線上發(fā)動了多次大規(guī)模的進攻,但收效甚微。 解決了李宗仁和閻錫山后,馮玉祥的西北軍獨木難支,勝利的天平也逐漸向蔣介石傾斜。9月18日,張學良看到戰(zhàn)局已明,宣布支持蔣介石,并調集了12萬大軍。倒戈的將軍石有三見狀,立馬宣布反馮擁蔣。反蔣集團的其他小勢力也紛紛效仿倒戈,馮玉祥陷入了孤立無援的境地。在無奈之下,馮玉祥在11月4日和閻錫山聯(lián)名通電下野。至此,中原大戰(zhàn)以蔣介石的勝利告終。 中原大戰(zhàn)是中國近代史上規(guī)模最大、耗時最長的軍閥混戰(zhàn),耗時七個月,動員兵力超過110萬人,耗費軍費五億元,死傷超過30萬人。戰(zhàn)火波及了20多個省市,農業(yè)生產受到了極大破壞,嚴重阻礙了社會經濟的發(fā)展。中原大戰(zhàn)使國民黨的地方實力派和中央互相削弱消耗,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紅軍和紅區(qū)的存在和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