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在大冰的直播間,看了一個“拯救輕生少年”的故事,讓我印象深刻。 可以說,故事本身和大冰的處理方式都極具“治愈力”。 而這個故事也爆火全網,被網友稱為“這才是互聯(lián)網該有的樣子”。 那天對于大冰來說是一次尋常的直播,他像往常一樣與網友尋常地互動。不尋常的是,一位少年連線了進來,聲音略帶顫抖,透露著深深的絕望與無助——少年出生于1993年,自己是私生子,自幼便是黑戶。父親是山東泰安人,在山東有家庭,去內蒙認識其母親后,在黑龍江生下了他。父親酗酒,常打母親,15歲時母親被打跑之后,父親便每天打他。16歲那年,一次可怕的經歷成為了少年心中無法磨滅的創(chuàng)傷。父親酒后將他吊在房梁上施虐,長達五個小時之久,痛苦不堪的少年在極度的恐懼中,舉起了斧頭向父親砍去,隨后選擇了自首。少年以為他把父親殺死了,但事實上并沒有,父親被搶救了回來,但他這一斧頭,卻把自己的人生劈了個粉碎。從少管所出來后,少年一直被周圍人異樣的眼光看待,覺得人生毫無希望,生活完全找不到重心和支點。在無所事事、渾渾噩噩和支離破碎之中,他想到了輕生。這個連線,是他原計劃中在人生最后一個夜晚的最后一次電話,他在大冰直播間連了很久,也等了很久。也許是命不該絕,大冰憑借著自己的真誠、智慧和影響力,不僅當場救下了少年,更是一鍵重啟了他的人生。單從故事本身,不是每個人都如同少年一般,有著如此悲慘的身世和遭遇。但從心理學上看,很多深陷絕境中的人都有著同樣的底層邏輯,大部分人會被這個底層邏輯所束縛而內耗不已,小部分人則會完全失控,選擇輕生。如果身邊人或者自己遇到困難,失意、低落、想不開,怎樣勸說和安撫才是快速有效的呢? 少年是私生子,本就處于社會邊緣化的位置,這是第一層。他的母親不堪忍受家暴離他而去,父親又完全將其當成泄憤施虐的工具,他從精神上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棄兒”,這是第二層。從少管所出來,遭人非議、被人排擠,找不到立足之地,被社會所拋棄,這是第三層。從自我身份,到父母,到社會,全部背向著他,少年完全感受不到這個世界對他的接納和喜愛。于是,這三層共同激活了一個具有極大內在破壞力的心理狀態(tài)——孤兒原型。在這個原型的操控之下,一個人就像和世界隔了一層玻璃罩,感覺到被孤立、被疏遠、被剝奪、被遺棄、被切斷,充滿了無力和痛苦。大喊大叫,沒有人聽得到,想抓住一根救命稻草,可面對那層玻璃罩,又緩緩垂下了雙手。這就是陷入絕境的底層邏輯:外界不給力 內在自我放棄=絕境。所以,當一個有著體面工作、可觀收入,還懷有身孕的女人,卻因為和丈夫吵架,而選擇從樓上一躍而下時,原因也許不只是因為某一次吵架。而可能是因為在無數次爭吵中,需求無法被滿足,問題得不到解決。同時還要面對來自婆家的指責、娘家的吸血、工作的調整和降薪以及巨額的房貸。當一個懂事乖巧的孩子,在被老師批評之后,卻選擇了離家出走,最后被發(fā)現(xiàn)凍死在公園時,原因也許不是因為老師的某次批評。而可能是因為從小失去父親,在冷言冷語中長大,在學校被霸凌時,老師選擇睜一只眼閉一只眼。母親則板著臉指責她“為什么不欺負別人就欺負你,肯定是你有問題”。外界的困難超越內在的承受力,我們就會本能地尋求幫助和支援。對孩子來說,是父母和老師;對成年人來說,往往還有自己的愛人。一旦核心支持網絡失效,我們的孤兒原型就可能被激活。求生欲強一些的人,會將目光轉向更遠的支持網絡,比如朋友、同事、咨詢師甚至陌生人。他能夠擁有足夠的耐心,等待那么長時間,一遍又一遍地嘗試連線,即使已經身在28樓,但依然在給這個世界機會,也是在給自己機會。在心理咨詢中,只要來訪還愿意走到咨詢室求助,就說明他還有活著的動力,還在絕境中苦苦掙扎,沒有到最糟糕的時候。這時候,只要有人能夠突破那層“玻璃罩”,遞給他一根合適的稻草,一切就可能柳暗花明。少年很幸運,用最后的機會賭了上了大冰,而大冰和在看直播的網友都沒有辜負他。但也有些人在成長過程中,可能經歷了無數次關于求助的失望。這些失望吸干了他的力量,強化了他的孤兒原型,內心的玻璃罩已經密不透風。于是他們就會在某一次爭吵、某一次生氣、某一次委屈、某一次被指責之中,選擇悄然離去。更通俗一些來說,就是共情 滋養(yǎng) 接納 鏈接 希望。接通少年,聽完少年的故事,并了解到少年覺得人生無望,想要輕生后,大冰眼中滿是同情與心疼,當即提出:“希望還是有的,我有一個比你明天就走了的更好的選項,怎么選看你了”。這第一句話,就抓住了少年的核心需求,且滿足了少年被看見、被聯(lián)結的渴望。接著,大冰又佯裝不經意地開始詢問少年的工作經歷和目前所在地。少年只說在鄭州的一個民宿,但不愿透露更多具體信息,并且明確表示不想讓報警。“這邊安排個小兄弟過去領你吃碗燴面呀,到鄭州了怎能不吃碗燴面呢?!?/span>食物帶來的慰藉,除了能讓身體本身獲得營養(yǎng),還能讓人無意識中回到吮吸母乳、與母親緊密相連的感受,通過 “吃面” 來獲取類似母親滋養(yǎng)的情感力量。就像港劇里那句經典臺詞,“不要不開心啦,我煮碗面給你吃呀?!?/span>還有很多關于面的故事,比如經典的“一碗陽春面”,也都與溫暖治愈相關聯(lián)。果然,有了這一絲滋養(yǎng),少年內心的防御松動了,抽泣著說道:“我不想死,我想活著,可我一點希望也沒有?!?/span>并且呼吁直播間里有資源的網友,一起伸出援手,幫他走通這條路子。一方面通過對少年上一份工作的了解,大冰判斷他是一個吃苦耐勞的孩子;另一方面,既然陸地上不自在不舒坦,那么就離開人群,換到海上。心理學認為,從陸地轉到海上,也是從意識轉向無意識的象征。少年坎坷的成長經歷中,有著一連串復雜的創(chuàng)傷事件,這些創(chuàng)傷凝結在了他的人格基底,無法在意識層面完成修復,只有回到無意識中才有療愈的可能。可以說,這是在短短幾分鐘時間內,大冰為少年量身定制的“再生方案”,為他指引的明路。而指引力、輔佐力、執(zhí)行力,這恰好是父性原則的三大力量。最后,大冰還不忘了在直播間找到一個鄭州的兄弟,落實帶少年吃羊肉燴面的事情。一邊說著“人呀,只要能吃飽,難過的勁就能壓下去”;一邊問少年要“面子”:“咱都是江湖跑腿的人,面子非常重要,我給你指條道,你得給我這個面子”。這就是聯(lián)結和接納,既讓少年重新與人建立積極的關系,又把他拉到了“咱江湖跑腿的人”這個群體里,讓“黑戶”的他頭一次有了身份感、存在感和歸屬感。于是,少年被成功救下,并且從后續(xù)來看,他真的在學習航海,準備出海當海員,整個人煥然一新。在這次危機干預之中,大冰是“既當爹又當媽”,而這也恰好是面對每一個“失意之人”的解題邏輯。如果我們能用母性原則,接住這個人的情緒,并提供理解、抱持和滋養(yǎng),他會覺得自己被世界所接納,進而有力量面對情緒和困難;又能用父性原則,為他提供有力的引領和支持,他的不安、恐懼和迷茫就會消失,進而生出解決困難的勇氣和智慧。而當“父母雙全”時,玻璃罩就會被瓦解,孤兒原型褪去,他會感覺重新與天地萬物相連。下次教育孩子,別再一上來就講道理,而是先俯下身去,聽聽孩子的聲音,給予他“母親的關懷”,然后才是“父親的指導”;下次面對難過的愛人和倒霉的朋友,別再只提解決方案,不如先為她下碗面,把她抱在懷里,靜靜地陪著她先哭一會;下次面對艱難的自己,也別再各種苛責和攻擊,先吃飽睡好,對自己說聲“辛苦了”,休息好了,有力氣了再繼續(xù)前行。要相信,希望和美好總是會有,因為它與破壞和失去一樣,是這個世界的組成部分。本文來源:MISS薔薇(ID:vlook7232)作者MISS薔薇,廈門大學社會工作碩士,二級心理咨詢師,心理專欄作者,原創(chuàng)爆文寫手,已出版《厲害的人早已戒掉了情緒》《辛苦你啦,內在小孩》等暢銷書。關注@ MISS薔薇,查看更多原創(chuàng)文章,從心理學視角觀世界,修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