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畫技巧 專業(yè)的國畫學習平臺,每天更新國畫技巧與教程,帶你免費學國畫,歡迎點擊關注! 公眾號 黃公望(1269~1354),本姓陸,名堅,字子久,漢族,江蘇省常熟縣人。后過繼給同鄉(xiāng)黃氏為子,改姓黃,名公望。中年任中臺察院椽吏,后進京,被牽涉入獄,出獄后改名『大癡』。后皈依全真教,以賣卜為生。擅畫山水,師法董源、巨然,兼修李成法,得趙孟頫指授。其山水變宋人『深遠』格局為『闊遠』,宋人山水畫之構圖多為近景向遠景層層遞進,關聯(lián)緊密。而闊遠則是將中景的山巒推向河對岸,這『一河兩岸』的新表現(xiàn)形式由黃公望所創(chuàng),這也是宋畫變?yōu)樵嬛P鍵所在。他在用墨用色上亦有所突破,創(chuàng)『淺絳法』,開創(chuàng)了文人山水的新程式。黃公望因其繪畫成就,與吳鎮(zhèn)、倪瓚、王蒙合稱『元四家』,對后世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黃公望擅書能詩,撰有《寫山水訣》,為其山水畫創(chuàng)作經(jīng)驗之談。存世作品有《富春山居圖》《九峰雪霽圖》《丹崖玉樹圖》《天池石壁圖》等。 傳統(tǒng)山水山石畫法以皴法為別,統(tǒng)分披麻皴和斧劈皴兩大體系,披麻皴屬南宗,斧劈皴屬北宗。南宗以“董巨”為源頭,以黃公望、吳鎮(zhèn)為典型;北宗以李唐、馬遠、夏圭等為代表。 董源與巨然合稱“董巨”,二人均為五代南唐畫家,以善于描繪江南山水著稱。董源畫中山多是長江中下游一帶的丘陵,坡陀逶迤,土石平緩,絕少陡峭嶄絕之狀;巨然在繼承董源的基礎上,多施“礬頭”,形成土山戴石的特征。黃公望與吳鎮(zhèn)的畫法完全承續(xù)了南宗山水的這一體系。 黃公望山石經(jīng)典作品舉例 黃公望《天池石壁圖》(故宮博物院藏),此圖山石法屬南宗體系,以披麻皴為主,中雜諸多變體,極為豐富。就筆墨特征而言,元代承宋之余緒,開后世寫意性筆墨先河,處在承上啟下的地位,故此畫山石刻畫看似寫意,實則層次交待清楚,大小錯落,層層疊置,曲折轉換,變化豐富而明朗,刻畫精準,深可玩味。 黃公望《富春山居圖》(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此作純用披麻皴寫江南丘陵,妙在其寫意性之灑落不羈,逸情云上,很少見排列整齊的筆觸,無一筆不變化,無一筆不抒情。然在極其輕松的筆調中兼顧了山石關系的基本結構,并不松散。學此畫重在領悟,靈犀不透,縱摹數(shù)十遍也是簡單抄襲,毫無進益。 黃公望《富春大嶺圖》(南京博物院藏),此圖為上輕下重構圖,山巔若曉霧迷遮,淡淡隱現(xiàn)。山石基本為簡單的岡巒形,但疊加巧妙,并不感單調。學之重點把握山腳皴法和山路的表現(xiàn)。 黃公望《水閣清幽圖》(南京博物館藏),此畫層次簡潔,山頂?shù)\頭石法錯落有致,刻畫恰到好處。 黃公望《快雪時晴圖》(故宮博物院藏),此畫極有高致,以極干的枯筆勾皴出層次,山石屬于披麻皴系列的變體,可資借鑒。整幅畫的格調清雅高逸,堪稱妙品。 黃公望山石法。此圖選自黃公望《富春山居圖》。筆法為長披麻皴典型,筆勢舒展,墨法燥潤兼用,趁濕以濃墨破之,鮮活生動。這一局部是《富春山居圖》中高潮部分,神采飛逸,值得細細玩味。 黃公望山石法。此圖選自黃公望《富春山居圖》。此一段筆法跳脫,不主常法,書寫性極強,難學難用,宜領悟其變化無窮之意。 黃公望山石皴法。此圖選自黃公望《富春山居圖》。平坡畫法,坡頂不施筆墨,要從坡下皴筆烘托,筆勢優(yōu)雅,如慘淡云舒,尤其在轉折、凹陷處要特別細心經(jīng)營,方能以少少許勝多多許,傳神達妙。 黃公望山石法 |
|
來自: aishyan > 《富春山居圖的解析》